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蛰拼音,以及蛰有几种读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惊蛰的读音是什么
1、释义: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一岁(年)十二个月,每月对应一卦,卯月(包括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对应的是雷天大壮一卦;大壮卦的卦象就是天上开始打雷了,雷在天上响,非常形象。
2、节气特点:惊蛰是卯月之始,“卯”,冒也,万物冒地而出,代表着生机;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发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开始了。惊蛰节气的标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动、万物生机盎然。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气候进程看,“惊蛰始雷”仅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的自然节律相吻合。
3、重要意义: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二、蛰伏的拼音
1、蛰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é fú。意思是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释义: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伏处;幽居;隐居。潜伏;隐蔽。
2、蛰,汉语二级字,读作蛰(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惊~。~伏。~虫。又《玉篇》和集也。《诗·周南》宜尔子孙蛰蛰兮。又《集韵》质入切,音执。《庄子·天运篇》蛰虫始作。郭象读执。
3、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
4、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5、蛰伏意思是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拼音是zhé fú。出处:《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叶圣陶《隔膜·苦菜》:“蚯蚓很安适地蛰伏着,这回经了翻动,他们只向泥土深处乱钻。”
6、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清·方文《云间五子诗·徐闇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
7、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兄蛰伏古城,情状自能推度。”艾青《吹号者》诗:“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三、刘长卿的惊蛰拼音版
1、yī shēng pī li xing shé chóng,ji zhèn xiāo xiāo rǎn lü hóng。
2、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绿红。
3、jiǔ jiǔ jiāng nán fēng sòng nuǎn,róng róng cuì yě qǐ chūn gēng。
4、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5、凉奎是左河水一首描写惊帮“节气”的七言绝句诗,作品从几个方面表达了我国到了惊蛩节气的气象,地理,动物,植物变化及人们从事春耕的的情况。
6、“一声霹雳醒蛇虫”,表达到了惊蛰节气我国长江流域的“惊蛰始雷”现象。因大地的湿度渐高,促使近地面的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
7、其中“一声霹雳”,是采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来表达强烈的雷电现象,并非简单的巨响一声。为此同时,青蛙、蛇、虫等有冬眠习惯和生理要求的动物,到现在的惊蛰节气大地复苏之时开始“苏醒”。这时恰好春雷起始,故有“春雷惊百虫”之说。
8、“几阵潇潇染绿红”。指在惊蛰时节里,大地“春雷响,万物长”,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潇潇春雨洒在上年寒冬时节枯菱凋零的各种草木上,使使其枝叶返生,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9、因此,春雨出现了犹如染料一般的神奇效果,将大地都进行了着色,使千山万水红红绿绿,春意盎然。
10、“九九江南风送暖”。上年冬至节气开始的“冬九九”,进入了此时的惊蛰时节,并在此节气结束。这时东南风压倒西北风,由东南海面吹来的暖爰气流使大地的温度渐渐上升,使江南大地出现一派春暖花香的景象,故此,我国江南地区对惊蛰节气的睛朗天气有了“九九艳阳天”之称。
11、“融融翠野启春耕”。指惊蛰后的气温回升,气候逐渐变暖,雨水增多,万物开始复苏,农家开始进行春耕生产。
12、江南地区翠绿的旷野暖融融的一片阳和,田野长出的青翠小麦已经拔节,油菜开始见花,茶树渐渐开始萌动;同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也开始返青生长,特别是华南地区的早稻播种也已开始进行。
四、惊蛰怎么读
1、惊蛰普通话读作:jīngzhé,粤语发音同“惊直”。
2、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太阳到达黄经345°,于公历3月5-6日交节。惊蛰,为干支历卯月的开始;卯,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
3、惊蛰,是24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于每年公历3月5日或6日交节。惊蛰作为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至0℃以上。南方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至15℃以上,早已是一派融融春光了,日照时数也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4、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南方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农家无闲。
5、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方位和八卦以及干支时间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斗柄指向正东方,卦在震位,是为卯月(仲春之月),万物之所出达也,万物出则天地变化可现矣。在二十四节气中,惊蛰反映的是自然生物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化生长的现象。
五、蛰的读音是什么
蛰:zhé(旧读zhí,台湾除惊蛰外仍保留此读。)
本义:动物冬眠,藏起来不食不动。
蛰虫始振。——《吕氏春秋·孟春》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易·系辞下》。虞注:“蛰,潜藏也。”
1、蛰地:(谓潜藏在地下)。虫类伏藏洞穴不出。
2、蛰户(动物藏伏的洞穴)喻潜藏而未披露。
久蛰之人心。——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5、蛰伏:动物冬眠,或者指人蛰居。
6、蛰居:长期隐居在某个地方,不出头露面。
7、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在3月5日或6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8、蛰蛰兮:《诗经.螽斯羽》蛰蛰兮。
六、蛰这个字怎么读
一、蛰这个字只有一个读音,拼音是zhé,是第二声。
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蛰。惊蛰。蛰伏。蛰虫。蛰居(像虫子冬眠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蛰藏(cáng)。
三、蛰字结构是上下结构,偏旁部首是虫,总笔画是12画。
文言版《说文解字》:蛰,藏也。从虫,执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蛰,昆虫隐藏冬眠。字形采用“虫”作边旁,“执”作声旁。
节气名。在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冬眠动物将四出活动。渐有春雷。
七、蛰怎么读
蜇的拼音读音为:zhé。声母为zh,韵母为e,声调为第二声。
1、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如:入蜇,蜇伏,蜇虫,蜇居。
2、像虫子冬眠长期躲在一个地方,不出头露面。如:蜇藏。
蜇的笔顺:横,竖钩,提,撇,横斜钩,点,竖,横折,横,竖,横,点。
意思:生活在海中的一种腔肠软体动物,体形半球状,可作食用,上面呈伞状,白色,借以伸缩运动,称为海蜇皮,下有八条口腕,其下有丝状物,灰红色,叫海蜇头。
例句:桃花鱼属海蜇类腔肠动物,学名桃花水母。
意思:蜇伏应为蛰伏,本义指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也比喻人或者事物、事件隐藏不露面,比如蛰伏乡间。
例句:他离开政界后,便韬光养晦,蜇伏多时,最近又有重新参政之意。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