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贾平凹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和贾平凹 读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贾平凹拼音怎么读啊
1、贾平凹正确读音是jiǎ píng wā。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8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创刊《美文》。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3、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4、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5、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贾平凹
二、贾平凹怎么读
1、贾平凹读音是[jiǎ píng wā]。
2、贾平凹,中国当代作家,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起,从事专业创作,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浮躁》。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其是当代中国一位更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3、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并且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
4、雅淡自然,讲究气韵。其手下的散文,除了较少的篇章,一般都不需要那么深刻的生活感受。其寄情山水,寄雅淡情绪于景物,寓平和禅趣于山水。其超然物外,置身事外,显示一种高逸的风采,却与人民的疾苦相脱离,与时代的潮声相隔膜。
5、其手底下的散文,似乎在不明显的雕琢中,透着一种雅淡的气韵,一种虚静的人气。如平和的流水,平平稳稳的流动,没有起伏汹涌,更没有急滩惊雷声,但那种平平静静的气韵,却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让读者看了之后,也感受不浅。
三、贾平凹应该怎么读
1、贾平凹,男,汉族,1953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 党员,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1952年生于陕西南部的丹凤县棣花村。1972年以偶然的机遇,进入西北大学学习汉语言文学,此后,一直生活在西安,从事文学编辑兼写作。
3、出版的主要作品:《浮躁》、《废都》、《白夜》、《土门》、《古炉》、《带灯》等,以英、法、德、日、韩等文字翻译出版了20余种版本。曾多次获全国文学奖、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和法国西文学艺术勋章。2008年,《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4、贾平凹长篇小说在叙述态度和审美理想上主要体现为对自然的追求。这一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对小说叙述者或叙事人的隐藏,故事情节的淡化以至生活对故事的置换,和具体叙述时力图做到自然呈现、不用人力等。
5、贾平凹长篇小说叙事的这一特点,缘于贾平凹深受中国道家哲学和美学思想,古代说话艺术和明清时期的世情小说,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的“新写实”小说创作潮流等的影响。贾平凹在小说叙述上对自然的追求,自有它的文学价值和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缺点和问题。
6、其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可称作意象小说或意象主义小说,但对意象的营造也只是其叙事特色的一个重要侧面。
7、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创造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人、事意象和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其意象创造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8、一是一部作品中的意象往往有主次之分,主要意象多含隐喻、象征之义;
9、二是从前到后来看,贾平凹长篇小说的意象营造从局部走向了整体;
10、三是意象营造往往走向了象征,成为象征性意象。贾平凹在其长篇小说中进行意象营造,有他的创新之处和一定的原因,也给艺术上带来了一些问题。
11、再次,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神秘现象,具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这一特点的形成,与贾平凹自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贾平凹对中外文学优秀传统如我国志怪小说、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 *** 等的学习和借鉴有关。
12、当然,这也是贾平凹小说创作比较自觉的艺术追求的结果。贾平凹长篇小说中的神秘色彩或神秘主义倾向,确实给作品带来了比较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相应地也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和问题。
13、最后,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大部分都属于“进入型”小说,由此而体现了它在情节结构上的显著特色。从空间上说,“进入型”小说情节结构上的进入—离去,总是联系着两块在传统上是对立的空间地域:城和乡。
14、贾平凹在作品中对城乡二元世界和两种文化进行了强烈的比照,并给予了持久的深刻的思考。从时间上说,“进入型”小说中所谓的进入者的一进一离,不仅联系了城乡两个空间区域,而且沟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间状态。
15、作品中实际所描写的时间的封闭性、短暂性与所暗示的时间的开放性、永恒性直接构成了一种寓言,一种关于人生的寓言,这寓言也许是说人生在于过程,漂泊是一种宿命。由此从以上时空两个维度出发,可以把贾平凹长篇小说结构的整体特点概括为:人在城乡之间漂泊。
16、《老生》初尝民间写史“引人入胜”
17、据了解,在《老生》一书中,贾平凹开始尝试一种民间写史的方式。对于书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与人物事件的考证与真实性,他曾表示,“看过一些资料,也在民间走访过,加上小时候就常听老人们讲,有些当然是戏说,有些则有鼻子有眼,总之都引人入胜。”
18、民间写史不同于以报告、全纪实为核心的正史,它不仅要讲山海纵横与客观事件,更要讲每一种人群在跌宕历史中的浮沉辗转。
19、因此,在《老生》中所讲述的四个历史故事,既是在讲述现当代中国百年的革命史,也是在写历史变革中民间百姓的人情世故。书中的人物有的怀揣指点江山之志却湮没在改革浪潮的最前沿,有的大展宏图却成为别人故事中的“边角碎料”,有的本该远离烟火却无故被殃及池鱼……
20、贾平凹在文坛活跃的几十年里,一直在文学创作上不断地探索、开发新的领域,《老生》亦是一部集文学创新与历史使命感与一体的作品。
21、他分析自己至今全部作品,称“有许许多多的事总不愿去讲。能想、能讲的,都已差不多都写在了我以往的书里,而不愿想、不愿讲的,到我年龄花甲了,却怎能不想不讲啊?!”这便是贾平凹写该书的初衷。
22、《老生》中的内容不乏残酷与黑暗的一面,但不是以猎奇为目的,书中人物的所作所为,就是中国几代人所经历的真实生活,在这部新作中,贾平凹展露出来的故事取材于乡村大地,还原于民间历史,将文学作品根植于百姓,看民之悲喜,写民之苦乐,拥有丰富的内涵。
23、当然,该书所关注的,已不仅是单纯的个体或是某一地域人们的生活及精神状态,而是在将整个国家的百年历史缩影展现其中。
24、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贾平凹新作《老生》初尝民间写史自揭创作初衷
关于贾平凹拼音和贾平凹 读音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