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商鞅立木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商鞅文言文原文拼音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立木为信成语典故
1、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立木为信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释义】商鞅为推行新法而取信于民的 *** 。比喻只有言出必行。
3、战国七雄中,秦国在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但自从秦孝公即位后,他重用卫国人商鞅变法强国,使秦国一跃成为七国之中最强者。
4、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5、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他们围在一起议论纷纷。其中一个人说:“这根木杆谁都扛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呢?这其中一定有问题!”另一个人说:“大概是跟我们开玩笑吧,不会是真的。”围观的人都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
6、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商鞅的话音未落,百姓又开始哗然。有人嚷道:“大人真会开玩笑,这么简单的事,哪会赏那么多黄金呢?”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7、过了一会儿,人群中走出来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说:“我可以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只见那人蹲下身子,扛起木杆,迈开大步,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们也尾随着他,想看个究竟。那人到达北门后,商鞅立即叫人拿了五十两黄金,交给了他。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8、商鞅变法重在诚信,所以立木为例取信于万民,说明了他做事的决心和勇气。其实,不只他变法如此,生活中凡是都应以信为重。信用是衡量一个人品格好坏的标准。信守承诺的人,会赢得众人的信赖。古语有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做人就要言出重如泰山,不会轻易改变,如果把说出的.话当儿戏,说了不做,言出不行,则会失去很多人对自己的信任,自身形象在别人心中也将大打折扣。
9、【出处】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里的商鞅变法立木为信
10、【典故】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叫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的卫国人,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下当官,公叔痤临终前将他推荐给魏惠王,但没有得到重用。商鞅便来到秦国,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想起了改革,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11、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铜),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的奴婢。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12、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结果,商鞅把太子的两个师傅公子虚和公孙贾都办了罪,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上字。这一来,一些贵族、大臣都不敢触犯新法了。这样过了十年,秦国果然越来越富强,周天子打发使者送祭肉来给秦孝公,封他为方伯(一方诸侯的首领),中原的诸侯国也纷纷向秦国道贺。魏国不得不割让河西土地,把国都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二、商鞅立信的读音
1、商鞅立信 shāng yāng lì xìn
2、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3、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4、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三、立木为信指的是哪个人物
成语解释:立木取信这个历史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信”对于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执政者无信,民众也对国家失去的信任,那么这个国家最终只能走向灭亡,由此看来一诺千金是十分重要的。
成语出处:立木取信这个故事讲的是商鞅变法的故事,在当时,变法的法令已经制定好了,但是并未向百姓公布。商鞅为了确保新的法令公布下去后,可以得到民众们的信服。于是命令下属就在国都的集市南门处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树干。
注释:商鞅:战国中期政治家。令既具: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怪:感到奇怪金:古代货币单位。布:公布,颁布。具:准备就绪。国都市南门:指城后边市场南门。辄:就。期年:一整年。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古人尚且能徙木为信,我们想获得别人的信任就需要一诺千金,为自己说的话负责。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商鞅变法重在诚信,徙木为信所以才能取信千万民众。
3、由于员工的失误错发了很多奖券给在场群众,老板仍然兑现所有奖券,这种徙木为信的行为获得了在场群众热烈掌声。
4、立木为信,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上的每一处优点和特长,勇敢前行。
5、秉持立木为信的精神,我们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勇敢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6、坚持立木为信的理念,我们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7、如果你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一定要遵从立木为信的原则。
8、立木为信,传承信仰的力量,坚定自己的信念。
9、无论何时何地,立木为信的信念会引导我们勇敢前行。
10、在立木为信的指引下,我们能够更好地锤炼自己的意志力和毅力,战胜困难。
四、商鞅立木
1、古人商鞅想要推行新的法规,为了(取信)于民,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
2、【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新法公布以后,为使人们相信新法一定要执行,商鞅命人在国都南门处立了一根三丈多高的木柱,声明谁搬动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有一个胆大而力大的人果然得到五十金,人们认为商鞅言出必行就按新法行事。
3、【出处】有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4、【解释】徙:迁移;信:信用。指说到做到,言而有信。
5、【用法】作谓语、定语;指言而有信
商鞅立木拼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商鞅文言文原文拼音、商鞅立木拼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