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马革裹尸拼音,以及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马革裹尸的词语解释
1、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2、“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3、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
4、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5、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6、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7、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二、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马革盛尸战死沙场粉身碎骨以泽量尸
一、马革盛尸 [ mǎ gé shèng shī ]
1.【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2.【出自】: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二、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1.【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2.【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示例】: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杨朔《东风之一枝》
三、以泽量尸 [ yǐ zé liáng shī ]
1.【解释】: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2.【出自】: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四、决一死战 [ jué yī sǐ zhàn ]
1.【解释】: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2.【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3.【示例】: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耶?◎《清史稿·文宗本纪》
五、临阵脱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1.【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2.【出自】: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3.【示例】: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不是半途溃散,便是~,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三、马革的拼音怎么写
1、马革是马皮。马皮前身可加工成鞋面革、服装革;后身可加工为防水鞋面革、靴帮或底革;股子皮多用作靴帮。
2、见'马革裹尸',革:皮革。指在战场上牺牲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形容英勇作战,战死疆场。
3、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4、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
5、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6、初,援军还,将至,故人多迎劳之,平陵人孟冀,名有计谋,于坐贺援。
7、援谓之曰:“吾望子有善言,反同众人邪?昔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置七郡,裁封数百户;今我微劳,猥飨大县,功薄赏厚,何以能长久乎?先生奚用相济?”
8、援曰:“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9、冀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10、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马革裹尸”。
四、马革裹尸造句
1、【解释】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造句1: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3、造句2: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4、造句3: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5、造句4: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6、造句5: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7、造句6: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8、造句7: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9、造句8: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10、造句9: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11、造句10: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12、造句11: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3、造句12: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4、造句13: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15、造句14: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6、造句15: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17、造句16: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五、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哪里
“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意思是去时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回来时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释义: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出自: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意思是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释义: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
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
建武二十五年(49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今湖南沅陵县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戈铁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关于马革裹尸拼音和马革裹尸还的前一句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