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魏的拼音这个问题,巍的拼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魏组词和拼音
1、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2、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古代宫门外的高大建筑物(公布法令的地方)。《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后用以借指朝廷。
4、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
6、魏晋玄学[wèi jìn xuán xué]
7、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对社会状况特别是新鲜事物一无所知。也形容知识贫乏,学问浅薄。
8、一种有臭气的植物。根茎的浆液干燥后﹐中医用为帮助消化﹑杀虫解毒的药物。
二、魏的拼音组词
1、围魏救赵[wéi wèi jiù zhào]
2、指袭击敌人后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古代宫门外的高大建筑物(公布法令的地方)。《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后用以借指朝廷。
4、北朝之一,公元386—534,鲜卑人拓跋珪所建,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5、北朝魏国(包括北魏、东魏、西魏)碑志造像等刻石文字。多为正书,风格多样,古朴、奇倔、流丽皆有,开隋唐楷法先河。
6、生张熟魏[shēng zhāng shú wèi]
7、春秋晋魏颗不从父以嬖妾殉葬之命而遣嫁之,后与秦将杜回战于辅氏,"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8、姚黄魏紫[yáo huáng wèi zǐ]
9、姚黄是宋代姚姓人家所培育的千叶黄花;魏紫是五代魏仁溥家所培育的千叶肉红花。这两种花都是牡丹花的名贵品种。
10、喻贤才无所依存。语本三国魏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三、魏的拼音是
1.周朝国名(前403—前225)。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北部、山西西南部,为秦所灭。
2.朝代名。1.三国之一(220—265)。与吴、蜀并立。曹操子曹丕所建。占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等地区,建都洛阳,国号魏,史称曹魏。为晋所灭。2.北朝之一(386—534)。鲜卑族拓跋珪所建。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439年统一北方,公元494年迁都洛阳,史称北魏,又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后分裂为东魏(534—550)、西魏(535—556)。东魏为北齐所灭,西魏为北周所灭。
四、魏的拼音和组词
曾(zēng):曾孙、曾祖父、曾孙女、曾祖母。曾(céng):曾经、似曾相识、曾几何时、曾经沧海。曾(拼音:céng/zēng)是现代汉语常用字,本意是指重复使用的、二手的。一般是指曾经,过往。也可以用作姓氏引申义是。该文字在《忆江南》和《列子·汤问》等文献均有记载。曾 céng:1、副词。用来加强语气。2、过去发生过,表示有过某些行为或情况。例: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唐·白居易《忆江南》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3、已经例: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汤问》4、通“层”,重叠。例:有虞之王,烧曾薮,斩。曾 zēng:1、竟,竟然。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明,魏学洢《核舟记》)【此句中“曾”是“竟然”的意思,故读zēng】。2、从来,一直。多用于古代文言文中。如: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3、岂,难道。4、通“增”,增加。如: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五、送魏大从军拼音版
1、xiōngnúyóuwèimiè,wèijiàngfùcóngróng。
2、chàngbiésānhédào,yánzhuīliùjùnxióng。
3、yànshānhéngdàiběi,húsāijiēyúnzhōng。
4、wùshǐyànránshàng,wéiliúhànjiānggōng。
5、匈奴还没有被灭亡,友人又像多功的魏绛—样从军保卫边疆。在三河道与友人分别,心里有些怅惘;盼望魏大像赵充国那样的英雄豪杰建下大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远远连接云中郡。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6、作为唐代革新运动的启蒙者,陈子昂一直强调汉魏风骨。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一扫同类题材的悲切之风,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很能代表陈子昂的文学主张。
7、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8、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感遇·本为贵公子》)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令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六、魏字的笔顺
1、魏字的笔顺是:撇、横、竖、撇、点、撇点、撇、横、撇、竖、横折、横、横、撇、竖弯钩、撇折、点。
2、魏(拼音:wèi、wēi、wéi),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最早见于秦国小篆时代,形声字。此字本义是指山高大,假借为古国名,引申为阙宫门的台观,亦指朝代名、古郡名、今县名;亦可作姓氏。
3、“魏”是形声字。此字实际上可以看成在嵬字上加注声符而形成的分化字。该字字形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偏旁位置的变化和偏旁的减省上:一是“山”旁的位置变化。目前见到的战国文字,其山均在下部或右下。
4、 *** 碑刻文字,其山旁或居于上,或居于下。到楷书阶段,楷书中山旁的位置才固定在上部。二是声旁“委”的位置变化。马王堆汉墓帛书中,声旁“委”或居于形旁“嵬”的右边,形成(字形4)。三是鬼旁的减省,形成(字形7)。
5、四是减省之后山旁的位置又一次变化,形成楷书的“崣”字。魏国或魏姓之魏,本来也写作巍,后人省去山旁,于是魏便成了魏国或魏姓的专用字。
6、“魏”的本义为“宫阙门的台观”。《玉篇·鬼部》:“魏,象魏,阙也。”《文选·班固〈引典〉》:“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张铣注:“观、魏,皆阙也。”正由于此,所以又有“魏阙”、“魏观”、“象魏”等名称。
7、“魏阙”是指古代宫门外的阙门,是古代悬布法令的地方,后来也作为朝廷的代称。《庄子·让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淮南子·傲真训》:“魏阙。”高诱注:“魏阙,王者门外,阙所以悬教象之书于象魏也。巍巍高大,故曰魏阙。”
8、“魏观”即“魏阙”。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十四:“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故谓之阙,又名魏观。”“象魏”亦即“魏阙”。《周礼·天官·大宰》:“乃县(悬也)治象之法于象魏。”魏后来用来指国名、州郡名以及朝代名等。
9、魏亦姓氏之一。《广韵·末韵》:“魏,姓。”《史记·魏世家》:“魏之先,毕公高之后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为毕姓。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苗裔曰毕万,事晋献公。
10、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而毕万之势弥大,从其国名为魏氏。”
11、方言“魏”有能、会之义。《方言》卷十三:“魏,能也。”章炳麟《新方言·释言》:“今谓不能曰不魏,声小变如会,通以会字为之。”
12、魏又有“独立貌”之义。《庄子·天下》:“舍是与非,苟可以免。不师知虑,不知前后,巍然而已矣。”郭象注为“任性独立”。成玄英疏曰:“巍然,不动之貌也。”
13、魏还可作为“巍”之异体,其音义与“巍”同,读wēi,是“高大”的意思。《说文·嵬部》:“巍,高也。”段玉裁注:“高者必大,故《论语》注曰:‘巍巍,高大之称也。’后人省作魏,分别其义与音。”《史记·晋世家》:“万,盈数也;魏,大名也。”裴驷集解引服虔曰:“魏喻巍。巍,高大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