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谁的汉语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中国旧式汉语拼音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汉语拼音的发明者是谁
1、汉语拼音的发明者是一个外国人,名叫金尼格。他在公元 1610年来到中国,并在 1626年写了一本名为《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之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2、然而,也有人认为汉语拼音的发明是一个集体努力的结果,其中包括瞿秋白,吴玉章,周有光,王力,倪海曙等人。他们致力于推广和规范汉语拼音的使用,使其成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另外,卢戆章(1854—1928)也被认为是汉语拼音文字的首倡者。1892年,他的《一目了然初阶》出版,让字母在中国大地上落地生根,从此汉字和字母走到一起,相互依傍。这本小册子像惊雷一样,用一套真正符合表音原理的汉语拼音方案给中国人快速学习汉字和汉语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二、谁是汉语拼音的创始人
1、之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2、最初给汉字注音是在西汉末期,两个字拼切一个字音,这就是所谓的反切法。如“塑”,“桑故切”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S),被切字的韵母的字音音调跟反切下字相同(),那么这个字音就拼出来了,应读为“s”。
3、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仅有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民格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用了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浯拼音方案,其中影响更大的有邮政式和威妥玛式。
4、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5、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 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6、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7、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
8、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9、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10、中评网称周有光具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11、苏培成称其“敢于说真话、说实话”;
12、《晶报》称他“敢讲一般人不敢讲的话”。
三、是谁的谁怎么读拼音
“shui”是书面语,是普通话的发音之一,一般用于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比如广播,诗歌朗诵,播音等庄重的场合,这些场合不能嬉皮笑脸。
“shei”是日常口语之一,可用于日常生活,和一些问候,比如“你约了shei出来玩”。两者的区别就是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shui”和“shei”的由来演变:
1、大概在公元100年前后,《说文解字》【卷三】【言部】载:谁,何也。从言隹声(shei)。示隹切。这时候记载的是读“shei。
2、后来的《五音集韵》:是为切;《玉篇》是推切。记载谁读作“shui”,这时候应该是公元1200年前后。
3、后来一代一代的演变下来,“shui”和“shei”的读音也就流传了下来,人们开始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读音,以此达到表达自己意思的目的。
把韵母当作一个整体,拿来跟声母相拼。如:h-ào→(浩)。
先找准声母发音部位,摆好发音的架势,然后一口气念出韵母,拼成音节。如:拼读bā(巴),先闭上双唇,憋住一口气,摆好发b音的姿势,然后一口念出a,成为音节。
是把带介音的音节分析成声、介、韵三个部件,拼音时连读成一个音节。如:q-i-áng→qiáng(强)
是把声母和介音(介母)拼合起来,构成一个拼音部件,再同随后的韵母相拼。如:gu-āng→guāng(光)。
从1958年秋季开始,全国小学的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给汉字注音,接着,中学教科书、字典、词典以及通俗读物、扫盲课本也采用汉语拼音注音。《人民日报》等用汉语拼音字母给难字注音。
1958年10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各种商标图样和商品包装上加注汉语拼音字母。邮电局名、铁路站名、气象站名、城市街道名也都使用汉语拼音标注。
1982年6月19日国家标准局发布了国家标准《中文书刊名称汉语拼写法》,规定国内出版的中文书刊在封面、或首页、或封底、或版权页上加注汉语拼音书名、刊名。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陆续出版了利用汉语拼音编写的普通话教材、读物、字表、字典、词典,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拼音方案》已经成为外国人学习汉语进行全面训练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3、用于字典、词典的注音、排序,书刊的索引:
75卷的《中国大百科全书》采用汉语拼音排序,正文的每一个条目都注上了汉语拼音。
4、作为我国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共同基础:
我国已经有壮族、苗族、侗族、哈尼族、僳僳族、佤族、黎族、纳西族、土族等少数民族采用汉语拼音字母相一致的字母形式。
5、用于不便使用或不能使用汉字的领域:
四、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汉语拼音草案,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 *** 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 *** ,用起来都不方便。
之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汉字用拉丁字母注音,仅有70多年的历史。明朝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就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后来法国的传教士金民格写了一部《西儒耳目资》,用了25个字母给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便于西方人学习和掌握汉语汉文。后来又陆续出现过多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汉浯拼音方案,其中影响更大的有邮政式和威妥玛式。
1892年,近代汉浯拼音文字提倡者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1913年读音统一会制订了40个注音字母;1926年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等制订了国语罗马字;1933年,瞿秋白、吴玉章等制订的拉丁化新字诞生。这些都为汉语拼音方案的逐步完善起了推动作用。
解放后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在过去的拼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1952年起从事自创字母工作,后因效果不好,决定采用拉丁字母。1956牛文改会发表了汉语拼音草案,经多次讨论、修订,于1957年11月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并于次年2月,由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推行,最后签字者是周恩来总理。这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方案。
周有光是汉语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订者,并主持制订了《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问题,周有光在语言文字学和文化学领域发表专著30多部,论文300多篇,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周有光(1906年1月13日-2017年1月14日),原名周耀平,出生于江苏常州,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早年研读经济学,1955年调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专职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周有光的语言文字研究中心是中国语文现代化,他对中国语文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做了全面的科学的阐释,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关于谁的汉语拼音,中国旧式汉语拼音表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