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拼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23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拼音,以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带拼音
  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拼音的古诗是什么
  3. 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音

一、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带拼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带拼音如下:

jiàn wài hūchuán shōu jìběi, chūwén tìlèi mǎn yīcháng。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quèkàn qīzǐchóu hézài, màn juǎn shīshūxǐyùkuáng。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bái rìfàng gēxūzòng jiǔ,qīng chūn zuòbàn hǎo huán xiāng。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jícóng bāxiáchuān wūxiá,biàn xiàxiāng yáng xiàng luòyáng。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表达的情感:

1、喜悦和激动: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的喜悦和激动。他感到自己的眼泪流下,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喜悦和激动是通过诗人对细节的描写展现出来的,例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喜欲狂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激动。

2、思乡之情:诗人在诗中也表达了对自己家乡的思念之情。他想象着自己回到家乡,看到那些熟悉的山川和河流,感受到家乡的美好和温暖。这种思乡之情是通过诗人对未来的展望和对自己过去的回忆展现出来的,例如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渴望回归的心情。

3、爱国之情:诗人在诗中还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信念。他感到祖国统一是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愿意为祖国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爱国之情是通过诗人对祖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期望展现出来的,例如剑外忽传收蓟北、白日放歌须纵酒等词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拼音的古诗是什么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拼音的古诗是: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从口唱出这首诗。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之一快诗”。除之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7、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8、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9、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10、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11、“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泣。

12、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这一句是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诗人的欣喜之情。

1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紧承上联从生活细节上细致的刻画了诗人的狂喜。“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14、最后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三、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注音

1、wén guān jūn shōu hé nán hé běi

2、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ɑng。

3、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4、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6、bái shǒu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7、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8、jí cóng bā xiá chuān wū xiá,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9、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译文: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11、出处:唐代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13、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14、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常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

15、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16、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

17、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

18、“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

19、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20、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

21、“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22、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24、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这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25、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 *** ,全诗也至此结束。

26、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

27、“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28、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29、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之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拼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第1张图片-

30、此诗除之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

31、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拼音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标签: 官军 河北 河南 全诗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