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拼音 古代汉语拼音字母表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24 0

大家好,关于古代汉语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古代汉语拼音字母表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馀的拼音
  2. 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3. 古代汉语学习用拼音的吗
  4. 古汉语怎样读音
  5. 古代有拼音吗 古代汉语拼音

一、馀的拼音

1、馀,字从食从余。馀同“余”(简体),用“余”意义可能混淆时,用“馀”以区分,多见古文。常见于文言文、古诗词中,以代替“余”字,其它(如现代文)均简化为“余”。

2、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3、春秋战国时期,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4、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5、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6、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

7、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

8、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9、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二、在古代,汉字为什么未能实现拼音化

1、一.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语言原因

2、汉语的特殊性是什么呢?汉语相对于使用表音文字的语言来说(例如印欧语系),它的词汇以单音节为主,它的音节又以元音为主而且带声调,复合元音较多,没有复辅音。这些都是汉语的特点。

3、表音文字有音节文字和音素文字。古代汉字为什么没有发展成音节文字呢?音节文字所记录的语言必须音节简单,例如日语只有103个音节,所以日文假名是音节文字。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的不带声调音节有近400个,带调音节有1200多个,古汉语中音节数量更多。况且音节数量总比单音词的数量少得多,所以在古汉语中也存在不少同音词。音节数量大,同音词又多,造成了汉字发展为音节文字的障碍。

古代汉语拼音 古代汉语拼音字母表-第1张图片-

4、那么古代汉字为什么也没有发展成音素文字呢?最早使用音素文字的语言,它的音节必须容易分解为音素,其前提条件是音素必须容易被人们感知。语音中比较容易被人感知的音素是辅音,特别是复辅音中没有跟元音拼合在一起的辅音更容易被感知。印欧语系的语音是以辅音为主的。闪米特文字开始不单独表示元音,只在表示辅音的时候附带表示部分相同的元音。今天能够发现的最早的表音文字大约是公元前1000年的腓尼基文字,它有22个主要表示辅音附带表示元音的音节字。后来, *** 人为了准确朗诵祈祷用的文章,产生了标注元音的办法。一般用补充附加部件的 *** ,或用缩小基本部件作为元音符号。在这些文字的音节中已经有明显的音素化趋向。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希腊文字用独立的字母分别表示辅音和元音,已经是音素文字了。可见,音素文字的的出现,跟语言中的辅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辅音容易被感知,比较容易分析出来。

5、汉语(包括古汉语)的音节以元音为主,其中有许多复合元音。单个的元音还比较好辨认,但数量较少。复合元音是从一个元音向另一个元音滑动、过渡而实现的,被人们感知的是一个整体,其构成音素难以感知。而且汉语有声调,声调主要由元音的音高变化决定,音高变化更增加了元音的复杂性,不容易被人们把握。汉语没有复辅音,辅音与元音拼合在一起,或者在元音之后做音节的收尾,很难从音节中把辅音从元音上分离出来。所以中国古代对汉语语音的研究以“韵”为主。“韵”是汉语语音的一个单位,它内部包括韵腹、韵尾(如果音节有韵尾)和声调。中国古代的音韵学,虽然主要研究的是“韵”,但是却是按具有相同韵母的音节(字)来分类的,在音节中把辅音和元音看作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囫囵吞枣式的研究,从东汉末年出现反切注音法一直到宋代出版的《广韵》(《广韵》把有声调的“韵”分为206种),人们对元音和辅音区分 *** 还没有扯清楚。直至到了清代,才分析出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前的辅音)。

6、总之,以元音为主而且有声调的汉语语音的复杂性,造成了汉语音素分析的困难,而对音素的感知和分析,是产生音素文字的基础。中国古代的语言学知识没有达到可以促成音素文字产生的水平,所以,古代汉字没有完成向拼音文字的体制的转化。但是现代已完全不同于古代,我们对汉语语音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汉语拼音方案》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虽然它还不是汉语拼音文字,只是提供了一种拼音文字的雏形,一种实现汉字拼音化的可能性。

7、二.古代汉字未能实现拼音化的历史原因

8、现在世界各国各民族使用的文字,其源头只有两个。表音文字的源头是闪米特文字,汉字是自源文字,源于上古华夏大地上的象形文字,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

9、由于西方两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的消失,原始的表音文字没有一个相对强盛的、稳定的文化基础的支撑,它的发展是多元化的、开放型的。闪米特文字通过贸易、文化特别是宗教的传播,以及民族的融合和分化,从世界两大古代文明的交汇处向周围发展,随着各种文化高峰(例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派生出各种表音文字。

10、使用汉字的华夏民族在远离西方的东方文明中,其经济、文化始终处在一种强盛的、稳定的中心位置,而周围地区的文化则相对落后。文字是因文化而传播的,由于华夏文化的优势向四周传播,形成了一个汉字文化圈。这个文化圈在古代是相对封闭的,它的文字的发展也是封闭的。由于汉语本身对拼音文字造成的困难,又因为没有受到其他更发达的文化的冲击,所以古代汉字的体制相对稳定。

11、古代汉字的相对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顽固的保守性。在封建社会,文字只掌握在极少数统治者手中,统治阶级把对文字的垄断作为一种统治手段和愚民政策,使汉字走上了繁难化、神圣化的道路,极大地阻碍了汉字的简约化和表音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自然经济妨碍了民族共同语的形成,古代的书面共同语,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文言文。“文言文支持汉字,汉字支持文言文”,文言文造成了书面语跟口语的严重脱离,巩固了汉字的地位,成为文字表音化的严重障碍。

12、在中国历史上,自元、明以后才受到西方文化东渐的影响,才接触到西方的拼音文字,但这时,因为长期使用汉字,在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一种积重难返的阻碍新文字的传统习惯势力。从18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创制“方言教会罗马字”,中间经过清末的切音字运动,民国的注音字母、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直到新中国建国后的《汉语拼音方案》诞生,至今已近两个世纪的时间,可见汉字拼音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但是汉字未能拼音化,不等于不能拼音化。东西文化的交流,信息社会的出现,打破了汉字文化圈的封闭性,汉字的拼音化是完全可能的。

三、古代汉语学习用拼音的吗

1、古代学习汉语是没有拼音的,所以古代人认字都很慢,需要先生手把手的叫

2、但是古代也有标注读音的 *** ——反切

3、就是用两个已经知道读音的字去标定一个新认识的字的读音

4、之一个字标定生母(现在的说法),第二个字标定韵母和音调(古代称平仄)

5、比方说,标定一个字“古”,就可以用如下 *** :

6、之一个字的生母是“g”,第二个字的韵母是“u”,声调是三生,所以

7、“古”的读音就可以确定为“gu(\/)”

8、当然了,这种 *** 没有固定的标注,往往因人而异

9、比方说,“古”还可以标注为“跟母”等等

10、当然,古人标注的时候用的是繁体字

四、古汉语怎样读音

1、对古书注音始于东汉时期,那时候当然没有拼音字母,就用同音近音字注音,我们看到《说文》等古代字典有“读为X”、“读曰X”、“读若X”、“读如X”、“读近X”等,这个X就是同音或近音字。到了东汉末年,有人发明了以“反切”来注音。“反切”也叫“反(翻)”或“切”,就接近今语的拼音。例如:“宣”注“须缘切”,这“须”就是声母,“缘”就是韵母。

2、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只是与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之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至今许多地方方言仍保留着它,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多数变为去声,其次是阳平,最少的是上声。《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分四声法》:

3、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它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致情况。

4、现代汉语中的“一字多音”现象,多数是古代汉语保留下来的。在古代汉语中,这种现象很普遍。例如:

5、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6、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7、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8、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9、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形容词,频繁。

10、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11、由于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变化,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要注意三个问题:

12、一是书面语与口语有一定距离,书面语中用相同的字所表示的词,可能因为读音不同而意义也不同。例如《庄子.盗跖》:“冠枝木之冠”,两个“冠”字,前者读去声,动词,相当于今天的“戴”;后者读平声,名词,相当于今天的“帽子”。

13、二是书面语中不同的字(词),可能因为读音与另一个词的意义相近而所表达的是那个词的意义。例如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这“倍畔”即“背叛”,属于“同音通假”。

14、三是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文,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但不提倡。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就叫做“叶(xié)韵”,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读起来不够和谐,也不必用“叶韵”的办法。

15、关于古汉语的发音问题,今天先讨论这些。如有兴趣,欢迎继续探讨。

五、古代有拼音吗 古代汉语拼音

1、中国古代没有拼音,采用的是直音或反切的 *** 来给汉字注音,两种 *** 都很不方便。

2、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

3、其后,又有多位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汉语,与中国人学英语时用“挨炮”给apple注音,用“古得猫宁”为goodmorning注音是一个道理。只是后来中国人发现,他们这种 *** 很好,比中国传统的注音 *** 先进,于是学了过来,为我所用了。

关于古代汉语拼音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汉语拼音 字母表 古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