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5月14日,坐落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的喀纳斯湖景区,疑似再次拍摄到不明生物,引起在场游客惊呼。新疆喀纳斯景区的官抖音账号发布视频显示,一个巨大黑影在湖中游动,游经湖面泛起大片水花,水花翻动时长约为一分半。
2022年5月14日, *** 视频显示喀纳斯湖现不明生物( *** 视频截图)
喀纳斯湖至今还流传着当地牧民关于“湖中巨型湖怪常将湖边饮水的马匹拖入水中吞食”的传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科考队就曾多次到喀纳斯湖开展调查,并在湖中发现了体型巨大的“大红鱼”。此后,喀纳斯“湖怪”事件也多次频繁出现。
如今,神秘“湖怪”又再现喀纳斯了吗?5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致电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了解近日在 *** 上盛传的“湖怪”视频,工作人员王女士回复:“那就是哲罗鲑。”
40年间 喀纳斯湖多次现“湖怪”
1980年,新疆喀纳斯湖出现“湖怪”的消息刊登在《光明日报》上,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
之后,据公开报道显示,2004年6月9日,新疆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工作人员房伟在游玩喀纳斯湖时偶遇“湖怪”。房伟和同事一行在喀纳斯爬山,突然看到喀纳斯湖水中有两个很亮的光点持续闪耀。
房伟的丈夫张平文当时对媒体介绍,他与同事看到了四条“湖怪”从喀纳斯一道湾方向往二道湾方向游去,游过的水面划出两道长长的水痕,头一会露出水面,一会又沉到水里,“更大的至少有7米,小一点的也有5米多”。
2012年6月22日,央视《东方时空》也播出一段“新疆喀纳斯湖再现神秘‘湖怪’,掀起巨大浪花”的视频。
2012年,央视《东方时空》播出“喀纳斯湖再现神秘水怪”
这段视频的来源,也是新疆喀纳斯景区工作人员王虹桥在喀纳斯湖边观鱼台山顶拍摄云海奇观时拍到的画面。王宏桥及同伴当时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最开始,他们看到的是三只疑似“湖怪”的身影,而到了早上7时17分,水面上又出现了三只游动的“湖怪”,在前进了数百米后,逐渐接近前方的三只“湖怪”。到8时39分,白色亮点开始掉头向东。
专家调查 解读喀纳斯的未解之谜
新疆大学生物系黄人鑫教授是最早关注喀纳斯“湖怪”的专家之一,他认为“湖怪”有可能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鱼。
1985年,科考团队抵达喀纳斯进行调查,该团队最初计划在湖中巡逻观察,了解“湖怪”是否存在。起初连续几天的观测,湖中并未有任何异动。一段时间之后,平静的湖面忽然掀起波浪,一股巨大的浪花溅了起来,波浪下逐渐出现了一条巨大的血色彩虹形状的鱼。科考团队根据其外观估算,它至少有十米长。经过对其他捕获的小鱼的辨认和推测,科考团队认为,这种被称为喀纳斯湖“湖怪”的神秘大鱼,应该是哲罗鲑。
公开资料显示,哲罗鲑,大型肉食性凶猛鱼类,成年期体长2米—5米,为世界二级濒危保护动物。
也曾有鱼类学家对“湖怪”究竟为何物进行过质疑。1988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任慕莲在受访时指出,根据哲罗鲑体长—体重方程计算,如果哲罗鲑的体长达到10米,体重将会高达13吨。喀纳斯湖中若出现“湖怪”级别的哲罗鲑,“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他认为,喀纳斯湖中生物数量有限,并不具备养活如此巨大的哲罗鲑的条件。
据悉,喀纳斯湖长24.5公里,平均宽1.9公里,平均水深90米,最深处为188.4米,蓄水量40亿立方米。湖中鱼类有阿尔泰林蛙、极北蝰、胎生蜥蜴、岩雷鸟、普通松鸡、哲罗鲑(俗称大红鱼)、细鳞鲑、江鳕、北极鮰、西伯利亚斜齿鳊等,喀纳斯湖以旅游业为主,且湖水冰冷不适合大量鱼类养殖,故鱼类产量很少。
景区回应:
“那就是哲罗鲑,除了湖怪还有野生熊和狐狸”
湖中究竟是否有“湖怪”?如果有,它究竟为何物?
5月19日,封面新闻记者在致电新疆喀纳斯景区管理委员会,一位自称姓王的女性工作人员表示,“那就是哲罗鲑”。
对于喀纳斯湖日常管理工作如何、是否会定期向湖中投食以便喂养巨型生物等问题,她回应,为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平衡,新疆喀纳斯景区各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均不会向湖里生物进行人工投食作业,仅仅在冬季饥寒时期,会给景区附近的陆地野生动物,按照专家指导进行投喂,保障它们的生命的存续。
同时,王女士也表示,近年来,喀纳斯湖景区除了会有“湖怪”现身,还会有黑熊、狐狸等野生生物在景区出没,但因上述生物出没时并无固定规律,所以景区也并未设置相关的观测设备对野生动物的行踪进行记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深蓝1号” 让大西洋鲑在黄海安家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水下摄像机拍摄的“深蓝1号”网箱中的大西洋鲑鱼群。山东海洋集团供图
4月16日,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停靠在“深蓝1号”网箱旁进行收鱼作业。张孝鹏摄(人民视觉)
4月16日,大西洋鲑被吸鱼泵吸入养殖工船后,工作人员进行速冻处理。张孝鹏摄(人民视觉)
4月16日清晨,在我国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一场收鱼行动即将开始。
8时许,伴随着“哒哒”的马达声,山东海洋集团的养殖工船缓缓驶近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锚定完毕后,养殖工船尾部起重臂旋转,将一根吸鱼泵递出,继而伸进“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吸”上了工船。
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鲑长期依赖于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
“这批大西洋鲑单鱼平均重量超过5千克,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收鱼工作预计持续到月底。”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吴济红介绍,“从打捞上船开始计算,12个小时内,这批大西洋鲑就能从深海走上餐桌。”
“‘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设计研发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吴济红说,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一块大屏就能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投喂量、投喂次数等信息。
“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未来,我们将持续拓展海水养殖发展空间,打造百亿元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英民说。《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5日 10 版)
“深蓝1号”??让大西洋鲑在黄海安家来源:【人民网】
水下摄像机拍摄的“深蓝1号”网箱中的大西洋鲑鱼群。 山东海洋集团供图
4月16日,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养殖工船停靠在“深蓝1号”网箱旁进行收鱼作业。 张孝鹏摄(人民视觉)
4月16日,大西洋鲑被吸鱼泵吸入养殖工船后,工作人员进行速冻处理。 张孝鹏摄(人民视觉)
4月16日清晨,在我国黄海离岸120多海里的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一场收鱼行动即将开始。
8时许,伴随着“哒哒”的马达声,山东海洋集团的养殖工船缓缓驶近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锚定完毕后,养殖工船尾部起重臂旋转,将一根吸鱼泵递出,继而伸进“深蓝1号”网箱内部,刹那间,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西洋鲑被“吸”上了工船。
大西洋鲑是三文鱼的一种,主要分布在高纬度的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海域。受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大西洋鲑长期依赖于进口。2018年7月,作为山东“海上粮仓”重点建设项目,“深蓝1号”正式启用,目前已实现大西洋鲑低纬度深海规模化养殖。
“这批大西洋鲑单鱼平均重量超过5千克,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收鱼工作预计持续到月底。”山东海洋集团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吴济红介绍,“从打捞上船开始计算,12个小时内,这批大西洋鲑就能从深海走上餐桌。”
“‘深蓝1号’直径60米,重约1400吨,养殖水体达5万立方米,设计研发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等多项关键技术,同时配备摄像头、传感器等,打造了智慧化的养殖集控管理系统。”吴济红说,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通过一块大屏就能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状态、投喂量、投喂次数等信息。
“此次‘深蓝1号’获得丰收,标志着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由试验阶段迈入生产阶段。未来,我们将持续拓展海水养殖发展空间,打造百亿元级深远海绿色养殖产业集群,促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赵英民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4月25日 10 版)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新华全媒+丨我国首批大西洋鲑喜获丰收“海上粮仓”渐入“深蓝”6月7日,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正在进行收鱼作业。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新华社青岛6月8日电(记者王凯、王越)日前,全球首次低纬度养殖大西洋鲑在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获得丰收,探索出一种我国深远海养殖可复制的新模式,推动海洋渔业由“近海”走向“深蓝”。
记者在离岸120多海里的试验区看到,全球之一座全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正有序实施收鱼作业。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装备总共养殖大西洋鲑10万条,截至目前共收鱼15000条。
“这是我们成功收获的中国首批深远海大西洋鲑。”山东省农业农村厅总农艺师郭鹏说。
据了解,此次大西洋鲑养殖实施主体为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该公司是由山东省属国企山东海洋集团联合山东万泽丰海洋开发集团、青岛海洋投资集团合资成立的试验区项目推进平台。
6月7日,位于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的“深蓝1号”。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山东深远海绿色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汤庆凯说,目前“深蓝1号”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同时新增生物量监测系统、优化养殖监控系统和远程信息传输系统,在陆地上就可以对百海里外的养殖情况一键直观、直管、直达。通过生物量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鱼类生活状态、进食情况、形状大小实时监控,生产管理人员随时根据这些信息精准调整饲料投喂,极大提升了成鱼品质。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渔业处负责人王亚楠说,深远海养殖为我国居民提供了优质蛋白的新选择,为食物安全增添了“深蓝保险”,有利于满足我国居民对海产品“量”的需求和“质”的追求。
据了解,试验区位于黄海冷水团海域,更大的特点为拥有底层冷水资源,适宜三文鱼等高附加值冷水鱼的生长。
2021年,“深蓝1号”在试验区内成功养殖虹鳟,共收15万条成鱼,单鱼平均重量超4千克,品质超过欧盟出口标准,标志着我国首次深远海规模化养殖三文鱼取得成功。
传统养殖方式逼近产能极限,创新方式成本过高,养殖大西洋鲑还能吃得起吗?该研究报告称,2018年,养殖大西洋鲑全球总销售额达180亿美元。2009年至2018年,养殖大西洋鲑全球总产量增长了64%,年复合增长率达5%;全球总销售额增长了182%,年复合增长率达12%。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经合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银行曾预测,直到2028年前,大西洋鲑养殖行业总体将保持持续增长,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2%。
不过,该研究报告认为,尽管中期需求的积极增长和价格上涨可能会给外界带来行业稳定和盈利的印象,但从事大西洋鲑养殖的生产商都面临重大的环境威胁,如气候变化、鱼病、海虱以及有害藻类的大量繁殖。特别是受限于当前主流的沿岸网箱养殖方式,大西洋鲑养殖产量正在迅速接近物理极限,且距离向更可持续、利润更高的大规模养殖方式转型还有一段路要走。
2016年,超过95%的大西洋鲑养殖采用沿岸网箱养殖方式。不过,Planet Tracker认为,目前主流的沿岸网箱养殖生产方式已接近产能极限。近年来,大西洋鲑养殖产业正通过采用离岸封闭式网箱、陆基循环水等创新养殖方式来扩大全球产量,力图解决强劲的市场需求与沿岸网箱养殖产能限制之间的矛盾。
相对于沿岸网箱养殖,这些创新方式成本更高,且需要更多资本投入和运营费用。2019年,加拿大 *** 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大西洋鲑养殖产业的成本数据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陆基循环水养殖方式要达到收支平衡的运营状态,养殖大西洋鲑市场价格需要稳定在每千克91挪威克朗(约合9.24美元);离岸封闭式网箱养殖方式盈亏平衡的更低估价为每千克72挪威克朗(约合7.31美元)。而2019年养殖大西洋鲑平均市场价格为每千克58挪威克朗(约合5.89美元)。尽管存在市场价格压力和前期投入挑战,但普华永道仍预计,到2050年,50%的大西洋鲑生产将依靠陆基循环水养殖或离岸封闭式网箱养殖。
目前,由于餐饮和休闲行业受到疫情影响,大西洋鲑价格波动明显。市场对养殖大西洋鲑(第二更具商业价值的养殖水生物种)的需求下降,导致纳斯达克大西洋鲑指数的现货价格在2020年之一季度下跌了14%。根据疫情后恢复时间,未来12至24个月,市场可能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从而加剧价格走低,直到市场需求恢复。(出处: 中国水产品)
水被“染黑”!秦岭惊现成群“活化石”细鳞鲑,有何特点、价值?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得不说近年来确实有太多珍稀动植物出现!“南有云南、北有秦岭”是两大生态资源集中地,云南凭借“三大消失百年”物种,云南印度野牛、“四大猛兽之首”豺、极危圆鼻巨蜥等“功绩斐然”。而被誉为“中华龙脉”的秦岭也不示弱,作为集中迸发点,近期就有多项收获:首次发现亚洲黑熊“一家三口”、首次发现野生荞麦叶大百合、秦岭薤......等等。
十分难得的是,在近期的林区及水源地巡查中更是有工作人员在秦岭深处的黑河上游及支流中发现了稀有珍贵冷水鱼类——“水中活化石”秦岭细鳞鲑。这一物种生存在秦岭是早有耳闻,但是如黑河国家森林公园的工作人员所言,这么多处的鱼群分布以及这么多的数量却是多年来罕见情景。
罕见!在秦岭深处黑河上游发现稀有珍贵的冷水鱼类秦岭细鳞鲑群
据统计,全球现有鱼类超36000种。数量如此之多那么此次这一珍稀鱼类——秦岭细鳞鲑究竟有何特点,为何会被如此重视?它从冰期开始自北南移,生存在山麓之间,克服了自然生理特征为何却依旧面临濒危困境?带着这些疑问,下面一一了解。
独一无二的“中华龙脉”——秦岭
秦岭,在我们学习地图开始就之一个了解的地理位置。但若仅仅把它当作一条南北地理分界线的话就太“大材小用”了,魔方看来,它还是气候的“中央空调”、江河的“中央水库”、生物的“中央物种基因库”、人类与自然的“中央氧吧”。气候方面的作用想必都有所了解,是分界线更是对南北方气候调节功不可没。而“中央水库”则是源于发源了淮河,还是“两江四河四库”的强大补给,它们都是秦岭的杰出作品。
就生物的“中央物种基因库”来说,主要体现在它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据统计,这里拥有中草药1119种,被子植物大约1000多种。而动物资源方面则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这“秦岭四宝”为首,秦岭南北皆有不同气候习性的珍贵品种分布。当然,秦岭的动植物数量至今也没有准确的量,一来基于它的环境确实不允许人类一一涉足,二来则是因为确实数量、规模过于庞大。
小秦岭
最后,就人类与自然的“中央氧吧”之名则是综合了它的各大效用。据陕西对外发布的《秦岭生态气候公报(2021年)》显示,秦岭的植被覆盖度高达91.76%,近20年来平均每年都会增加0.27%。在全球变暖加速的趋势下,秦岭与国人与一起共守护“地球村”,为它降温、为人类造福、为自然添绿。
秦岭深处惊现“水中活化石”细鳞鲑!有何特点,为何被称为“水中贵族”?
此次发现的这一秦岭细鳞鲑科学界普遍的观点是认为,它属于冰期时候自北向南移的残留种。从外形来看,它的身体呈现纺锤形稍微有点扁,头部呈现钝状和背部稍显宽坦。它的背鳍短、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靠后半部分、尾鳍呈现叉状,十分特别的是,在鳍基部位长有1长腋鳞。它的身体背部呈现暗绿色,体侧则是淡红色偏紫色,腹部为白色,身体背部以及两侧腹部散布着长椭圆形的黑斑。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鱼卵
从习性来说,秦岭细鳞鲑属于冷水性山麓鱼类,在秦岭主要生活在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因为属于肉食性鱼类,在幼体时候主要以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为食,成体则是会依靠风吹落的陆生昆虫,比如瓢虫、牛虻、蜉蝣、马蜂、萤火虫等等为食。值得一提的是,现目前来说这一物种也仅仅在我国及俄罗斯东部、蒙古部分河流中分布,因此十分稀有、珍贵。
秦岭深处黑河上游发现稀有珍贵的冷水鱼类秦岭细鳞鲑
其一,确实十分珍贵,相比于很多常见物种来说它数量少,对环境要求高。其二,它的分布有限,是少有的从北移南残留物种之一。或许正因此,“水中化石”秦岭细鳞鲑还有一个外号——“水中贵族”。很多网友听到这一称呼,还有人打趣道“还以为水中贵族只有某某品牌呢”。当然,其实从这一别称也可以知道它对环境的高要求,间接体现出秦岭的好生态。
在秦岭深处黑河上游发现稀有珍贵的冷水鱼类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克服了“冰期自北南移”的生理特性,为何依旧如此濒危?
这一物种确实珍贵,魔方看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之一,它的外形奇特,和一般鱼类不一样,对于丰富鱼类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第二,秦岭细鳞鲑选择了秦岭,同样是秦岭生态的“验金石”,在繁育生物的同时,也对我们的秦岭生态拥有反向促进作用。第三,这一物种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或许该视为独立的物种,这两者还需要详细研究,因此对于专家们来说很有学术研究意义。
从这么多年细鳞鲑在我国的分布状况来看,它能成功“冰期南移”依赖于秦岭的独特优秀生态。但就目前来说,秦岭细鳞鲑的生存却依旧是备受夹击的,这也是为何此次发现较大规模和数量的秦岭细鳞鲑后引发轰动的原因所在。秦岭细鳞鲑总体上属于脆弱性物种,仍需要好好保护。
秦岭细鳞鲑栖息的溪流
而其实分析细鳞鲑的生存环境以及这么多年来的现实情况,之所以在克服了南移的生理特性后依旧处于濒危状态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从气候层面来说。都知道2022年全国都在不同阶段经历了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加上全球变暖加速更是不可逆的趋势,这对于冷水鱼的细鳞鲑来说生存自然受限。
其次,在呼吁保护秦岭生态之前,人类曾有过大规模的乱垦乱伐、乱挖乱采以及受利益驱动的狂捕滥炸、电捕鱼器搜索式捕鱼。这一方面让秦岭细鳞鲑的生存地、产卵场、自然繁殖受到破坏,另一方面更是直接影响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的规模分布、种群数量。
2017年查获的非法捕捞案件中的秦岭细鳞鲑
好在现目前来说为了保护这一野生资源,已经相继建立了多个专门的相关自然保护区,其种质资源得到保护、数量也在逐渐增多。再加之人工驯养繁殖的技术发展,这也为未来秦岭细鳞鲑种群壮大增加更大可能。
秦岭细鳞鲑的人工繁育鱼苗
总结
总而言之,秦岭生态是越来越好了,此次秦岭发现这一“水中活化石”细鳞鲑就是又一证明。近段时间正逢季节交替虽然南方依旧处于“高烧”模式,但相信夏天都过去了凉爽也终将不远了。而冷水鱼细鳞鲑像清流一般成群结队在河中溯游,这也证明了秦岭对气候的强大影响力。
不管怎么说,未来还是期待有越来越多的珍稀物种出现。也相信,若祖国每一寸山河都成秦岭景,那么物种“老朋友”、“新朋友”都会越来越多。你们觉得呢?
陕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 秦岭细鳞鲑入选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野外发现秦岭细鳞鲑。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中新网西安5月25日电 (李一璠)记者25日从陕西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在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的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中,陕西省秦岭细鳞鲑位列十大特色水产种质资源之首。
据了解,秦岭细鳞鲑是冷水鱼类,生活中在秦岭地区海拔900至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溪流中。
经过多年的科研攻关,陕西省先后攻克了亲本驯化、人工催产、苗种孵化等技术难题,系统掌握了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2021年突破秦岭细鳞鲑子二代规模化繁育技术难题,年培育苗种2万尾,对于扩大秦岭细鳞鲑种群数量、恢复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秦岭细鳞鲑产业化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近年来,陕西省立足资源禀赋和渔业发展实际,强保护、重发展,抓住“种子”这一要素,探索出了一条种质资源保护与科学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现代水产种业健康发展之路。
该省不断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共建立10个国家自然保护区、2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0个秦岭细鳞鲑重要栖息地(其中秦岭细鳞鲑各3个),26个保种场(其中秦岭细鳞鲑6个),强化种质原地保护,近三年来,统筹1000万元全面提升保护区保护能力。
图为野外发现秦岭细鳞鲑。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同时,陕西省加强土著品种开发利用,秦岭细鳞鲑人工繁育技术进一步成熟,基本具备了人工保护开发利用基础;多鳞白甲鱼、齐口裂腹鱼原种种质资源保有量均在2万尾以上,年生产苗种400多万尾,初步形成商业化生产能力。
例如大鲵的开发利用,该品种年产量达8900吨,规模养殖企业近500家,加工企业7家,从大鲵速食产品到大鲵小分子肽加工,延伸到护肤品、保健品生产,大鲵系列产品齐全,全产业链发展逐渐完善。
此外,陕西省还强化技术保障,支持建立了桂建芳院士专家工作站和10家专家工作站,深化院地、校地合作,攻克土著品种的人工繁育技术。
“水中猛虎”川陕哲罗鲑曾在陕西绝迹15年 人工催产初获成功近日,在太白县太白河流域开展的“川陕哲罗鲑幼鱼生境选择偏好性研究”项目资源调查当中,在水下观测到了数十尾的川陕哲罗鲑成鱼,并且采到川陕哲罗鲑幼鱼,证明了太白河流域川陕哲罗鲑种群的良好恢复,同时为今后珍稀水生生物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体长更大2米
以各种鱼类为食
川陕哲罗鲑是大型的土著鲑鱼类,主要分布在陕西、四川,青海境内也有少量存活,在陕西主要生活在太白和留坝一带,是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唯一的哲罗鲑。据分析,川陕哲罗鲑可能是第四纪冰川时期由北方扩散而来,冰期结束后停留在海拔较高、水温较低的河流中生存下来,并成为一个独立物种,没有亚种,这也是川陕哲罗鲑非常珍贵的原因。在中国志怪古籍当中也有着川陕哲罗鲑的身影,《山海经》描述的“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也被怀疑可能正是川陕哲罗鲑的回游现象。无论哪一种,都可以看出川陕哲罗鲑在这片大陆上已经生活了很久很久,是历史和气候变化的见证者。
川陕哲罗鲑是一种冷水鱼,一般生活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地方,而且对水温、水质和水中溶氧量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水温更高不超过23℃,水质清澈的活水之中才能生活。川陕哲罗鲑体形非常修长,像一个梭形,更大能够生长到2米多。小时候的川陕哲罗鲑与秦岭细鳞鲑长得很像,都是身上带有斑点,两者不易区分,但是秦岭细鳞鲑一般在30厘米至40厘米,而川陕哲罗鲑长得比较大,更大可以长到1到2米长。
川陕哲罗鲑目前非常稀有,但它却并非是一种“柔弱”的鱼,它们被称为虎鱼,是水中的猛虎。它们的口腔当中上、下颌都有非常尖锐的利齿,以水中的各种鱼类为食物,被它们盯上的食物都难逃厄运,完全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鱼类。在青海一些湖泊中,周围的居民常常说发现有水怪出没,牧民的牛羊被吞食,而这种所谓的“水怪”很可能是长大的哲罗鲑。
曾在陕西绝迹15年
人工催产初获成功
这样凶猛的鱼类,目前却已经属于濒危动物,堪称水中大熊猫。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变化,原分布区内的绝大多数川陕哲罗鲑纷纷死亡绝迹。曾经青海省的玛柯河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发现川陕哲罗鲑的水域,但由于玛柯河自然环境恶化等原因,造成川陕哲罗鲑栖息水域被污染,影响了川陕哲罗鲑的产卵,导致这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留存于青海省玛柯河流域的少量川陕哲罗鲑,其生存状态也已经不容乐观。
2012年9月,在陕西绝迹15年的川陕哲罗鲑首次在太白县太白河流域被发现——当时太白河镇兴隆村村民发现了19尾疑似“川陕哲罗鲑”的成鱼。后经过鉴别确认,的确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川陕哲罗鲑,也是近20年来在全国发现的规模更大的一批群体,这一发现不亚于濒危朱鹮的再次发现。
从2013年3月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与陕西渔业水产部门启动了保护研究计划,对川陕哲罗鲑进行救护。川陕哲罗鲑每年5-6月为产卵期,2013年4月中旬,研究人员开始对8尾雌鱼和6尾雄鱼进行人工催产,其中7尾雌鱼和6尾雄鱼催产成功,获得受精卵8000多粒,收获初孵仔鱼3270尾。到当年6月初时,尚存仔鱼2000余尾,已开口摄食,这是在川陕哲罗鲑人工培育、繁殖方面取得的非常具有突破性的进展。但非常可惜的是,尽管能够收获初孵仔鱼并且已开口摄食,却仍然无法将其养大,更大的也仅仅只能养到10厘米左右。
据太白县水产站陈田兴介绍,2018年11月最新的一次调查中,研究人员共采集到15尾川陕哲罗鲑,其中3尾为幼鱼,保守估计,目前该河段约有川陕哲罗鲑200尾左右,期待该流域能尽快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更有效地保护这一濒危物种。 华商报记者 张甜甜
一对老友贪吃“野味”捕杀秦岭细鳞鲑双双获刑本报讯(记者 庞乐 通讯员 刘铮铮)为“款待”老友,明知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却下河捕鱼,由于所捕鱼类中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一对老友各领刑责。
鄠邑区人王某与陈某是多年好友,王某到陈某家做客时,陈某提议:“我家附近河里有鱼,咱们捕几条鱼回来熬个汤怎么样?”王某正好也想打打牙祭,二人一拍即合,带上电鱼的工具,驱车前往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木河沟。陈某背着捕鱼器走在前面使用带电设备电鱼,王某跟在后面提着木桶装电死的鱼。仅十几分钟“收获”颇丰,共捕鱼21尾,正当二人准备开车返程时,被公安机关当场截获。
经鉴定,二人捕获的21尾鱼中有4尾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鱼类秦岭细鳞鲑。秦岭细鳞鲑为秦岭山区特有物种,俗称“梅花鱼”“五色鱼”,属鱼纲,鲑形目,细鳞鲑属,为第四纪冰川遗留的典型冷水鱼,距今已有200多万年的历史,被列入中国濒危物种红皮书。
西安铁路运输检察院检察官释法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的,或者非法收购、运输、出售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在审查起诉阶段,承办人综合考虑陈某、王某二人的犯罪事实、证据以及社会危害性,并查阅了全国关于该罪名已生效判决,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办理该案,并提出了幅度区间量刑建议。两名犯罪嫌疑人在值班律师见证下签署了《认罪认罚具结书》《认罪认罚告知书》。最终法院分别判处陈某有期徒刑一年零八个月,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判处王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三千元。
“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触犯刑法将悔之晚矣。”检察官表示,秦岭以自然景观秀美、生态资源丰富享誉海内外,不仅是西安名副其实的后花园,更是各类野生动物天然的栖息地。我们不仅不能随意捕杀和伤害野生动物,而且还应当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维护秦岭生物多样性,做文明、守法公民。
来源:西安日报
首批35万颗鱼卵投放孵化 北欧鲑鱼漂洋过海“移居”浙江象山鲑鱼鱼卵运输现场。 马振供图
鲑鱼鱼卵运输现场。 马振供图
中新网宁波3月11日电(记者 林波)3月11日,据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管委会官方消息,35万颗产自大西洋的鲑鱼鱼卵于近日从冰岛“打飞的”来到中国,经隔离检疫后,迅速被投放位于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的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场,进行孵化。
在北欧(中国)鲑鱼RAS陆基养殖场内,技术人员正小心翼翼地把鱼卵投放在孵化托盘内。只见缓缓的水流经生物过滤池、紫外线杀毒、曝气池等程序进入孵化器,一颗颗细小圆球状的鱼卵,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分别被安放在16个托盘隔间,开始进入孵化。
三个月后,首批孵化出的鲑鱼鱼苗将进入养殖池进行培育。
鲑鱼鱼卵投放孵化。 马振供图
大西洋鲑鱼被誉为“鱼中至尊”,是三文鱼中品质更优的一种,主要分布在挪威等附近海域。一直以来,中国食用的大西洋鲑主要依靠进口。
“由于大西洋鲑在海水中生长、洄游至淡水繁殖,对水质、水温等要求比较高。经前期调研,象山沿海区域的水质和环境,非常适合北欧鲑鱼养殖。”据该养殖场经理Ola Froevik介绍,该公司聘请海外专业团队进行运营,今年将陆续从冰岛养殖基地引进四批次鱼卵,采用世界先进的循环水养殖模式,在九个养殖池进行分批次培育。
“从项目建设到养殖设备和鱼卵的进入,我们及时做好对接服务,特别是在首批北欧鲑鱼鱼卵安家象山的过程中,我们提前和海关做好沟通,按照随报随检随放原则,开放绿色通道,确保鱼卵之一时间送达。”据浙台(象山石浦)经贸合作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徐静芬介绍,大西洋鲑鱼首次在象山实现室内封闭规模化养殖,这是象山海产养殖技术的一个全新突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