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谪宦此栖迟: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
万古惟留楚客悲: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秋草独寻人去后: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
寒林空见日斜时: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长沙过贾谊宅》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唐代〕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贾谊被贬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国之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待众人散去后,独自在秋草中寻找人迹,寒林中只看见夕阳西斜。
汉文帝虽然是位有道明君却也对贾生刻薄寡恩,湘水无情,凭吊又有谁能知道?
寂寥的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为了什么事被贬到这遥远的地方来?
注释
贾谊(jiǎ yì):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谪宦:贬官。
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独:一作“渐”。
汉文:指汉文帝。
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鉴赏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首联写贾谊三所谪官,落得“万古”留悲。明写贾谊,暗寓自身迁谪。颔联写古宅萧条冷落的景色,“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一派黯然气象。颈联写贾谊见疏,当年凭吊屈子。隐约联系自己而今凭吊贾谊。尾联写宅前徘徊,暮色更浓,秋色更深,抒发放逐天涯的哀惋叹喟。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首联“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 *** 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之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刘长(zhǎng)卿(709—789),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苏州长洲县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因刚而犯上,两度迁谪。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刘长卿唐诗《过贾谊宅》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介绍】
《长沙过贾谊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创作的一首怀古诗。此诗通过对汉代文学家贾谊不幸遭遇的凭吊和痛惜,抒发了诗人自己被贬的悲愤与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全诗意境悲凉,真挚感人,堪称唐人七律中的精品。
【原文】
长沙过贾谊宅⑴
三年谪宦此栖迟⑵,万古惟留楚客悲⑶。
秋草独寻人去后⑷,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⑸,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⑹,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
⑴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谪宦:贬官。栖迟:淹留。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
⑶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指贾谊。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一作“楚国”。
⑷独:一作“渐”。
⑸汉文:指汉文帝。
⑹摇落处:一作“正摇落”。
【白话译文】
贾谊被贬在此地居住三年,可悲遭遇千万代令人伤情。
我在秋草中寻觅人迹不在,寒林里空见夕阳缓缓斜倾。
汉文帝重才恩德尚且淡薄,湘江水无意凭吊有谁知情?
寂寞冷落深山里落叶纷纷,可怜你不知因何天涯飘零?
【创作背景】
此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之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咏出这首律诗。
【赏析】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栖迟”,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楚客”,标举贾谊的身份。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尾联出句刻画了作者独立风中的形象。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 *** 彩。“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这里的弦外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作者介绍】
刘长卿(约公元709—789年),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天宝进士。青少年读书于嵩阳,天宝中进士及第。肃宗至德年间任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尉,因事贬潘州南巴尉。上元东游吴越。代宗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转运使判官,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诬贪赃,贬为睦州司马。德宗朝任随州刺史,叛军李希烈攻随州,弃城出走,复游吴越,终于贞元六年之前。因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其诗气韵流畅,意境幽深,婉而多讽,以五言擅长,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一场秋雨一场寒。聒噪了一整个夏天的知了们开始变得沉默。
冰镇熊和火松鼠坐在树下,看着西边的金星慢慢亮起来。
“最近蟋蟀们的乐声也变小了。”冰镇熊说。
“他们这几天很难过。总是有僵硬的知了从树上掉下来。每次他们都会为知了演奏一首告别的曲子。”火松鼠把尾巴抱在胸前。
“物伤其类啊。对于这些小虫们来说,秋天可不是什么好日子。蟋蟀们知道,自己的时光也会在冬季来临的时候结束。”冰镇熊低声说。
“物伤其类?是什么意思?”火松鼠问。
“这是一个成语,本来的意思是看见同类的死亡,联想到自己而感到伤悲。用来比喻看到与自己相似的人的境遇而伤感。有些诗人会因为看到别人的故事而感怀自己的境遇,于是写出精彩的诗篇来。”冰镇熊说。
“举个例子吧。”火松鼠总是很好奇。
“比如刘长卿的《过长沙贾谊宅》。贾谊是汉代著名的政论家和文学家,曾经因为才华招人忌恨被贬,路过湘江的时候写下了《吊屈原赋》,借着凭吊屈原,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刘长卿是唐代诗人,因为性格刚正得罪了不少人,两次被贬。在第二次被贬的时候,他路过长沙的贾谊旧宅,想想贾谊英年早逝,才华不能得以完全施展,又想想自己,就把满腔的悲愤化作了下面这首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贾谊啊,你被贬后屈居在这里整整三年,就像是鸟儿收起了双翅,不能再飞翔。千万年来,你的遭遇一直让人心痛。人际渐稀,我在荒凉的秋草中追寻你的足迹,凄冷的林中只有斜去的夕阳了。都说汉文帝是有道的明君,他对你的恩典尚且这样凉薄,而无情东流去的湘水啊,哪里懂得你在此凭吊的心情?暮色浓浓,山河沉寂,黄叶在秋风中摇落,为你不平啊,为什么把你放逐到天涯!”
“贾谊凭吊屈原,刘长卿写诗纪念贾谊,他们都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吧。”火松鼠拈起一片黄叶说着。
“是啊,他们也都是在为自己鸣不平。对于刘长卿来说,还有对国家的忧思。摇落的不只是黄叶啊,还有大厦将倾的唐王朝。那时的唐王朝已经开始衰败,也是日暮西山了。”说着,冰镇熊叹了口气。
火松鼠突然想起了什么:“大熊,待会儿我们去听蟋蟀的音乐会吧。他们说这是告别的专场。”
“好啊,然后我们可以期待下一个春天。”
教科书人物故事补7:怀才不遇,郁郁而终的才子贾生在现行的“部编”初中语文教材中,在“课外古诗词”栏目下,选了两首有关“贾生”(贾谊)的古典诗歌。一首在九年级语文上册,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七律《长沙过贾谊宅》;另一首在七年级语文下册,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绝《贾生》。
《长沙过贾谊宅》的作者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在一次贬谪途中,经过长沙,深秋时节访问贾谊曾经的住宅,吊古伤今,借爱怜贾谊来哀叹自己的怀才不遇,表达凄凉孤寂、怀才不遇之情。
而李商隐在《贾生》中,盛赞贾生“才调无伦”,可是皇帝感兴趣的、所问的竟然只是“鬼神”之事,没能重用贾生的治国安民之大才。托古讽今,讽刺统治者求神问仙,荒于政事,不问苍生,不用贤能,暗抒怀才不遇之情。
那么,这两个诗人在这两首诗中都提到的这个“怀才不遇”的贾生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为贾生(贾谊)立传,记载了他的生平事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吧。
1,贾生是洛阳才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虽然年龄小,但每逢皇帝询问,却能对答如流,比一些老先生强多了。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自愧不如。文帝破格提拔,“一岁中至太中大夫”,火箭式上升,官运亨通,前途无量,洛阳才子即将大展宏图,实现治国安民的伟大报复。
2,更定律令,遭谗被贬
文帝即位不久,贾生就建议“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悉更秦之法。”并且要求“列侯悉就国”,让居留在国度的诸侯王回到自己的封地去,减少他们对朝政的直接干涉。
贾生因此遭到周勃、灌婴、冯敬等权臣的反对,他们纷纷向文帝进谗说:“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文帝渐渐疏远贾生,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且把他贬谪到荒蛮的长沙成,去做长沙王太傅。
3,谪宦长沙,赋吊屈原,做《鵩鸟赋》
忠而被贬,忧愤伤怀。才高八斗,弃之荒野。贾生觉得,长沙低洼潮湿,瘴气弥漫,贬谪到此,自己恐怕活不长了。
长沙,偏偏又是忠而被谤的屈原投江而死的地方,贾生感慨万千,做《吊屈原赋》,怀古伤今,更加抑郁。
鸮,猫头鹰,一只不详的鸟飞入贾生宅,“止于坐隅”,“野鸟入处兮,主人将去”,贾生惶恐占卜,写《鵩鸟赋》。后不久,贾生果真离开长沙回到了京都。
4,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被文帝征召回京后,文帝对贾生只问“鬼神”不问苍生,仍然没有重用贾生治国安民的大才能。
贾生进言“削藩”,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防止诸侯国坐大,极有预见性,可惜“文帝不听”。贾生依然怀才不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5,怀王堕马,贾生自责,郁郁而终
- 文帝向贾生“问鬼神”后,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指导怀王读书学习。梁怀王,是文帝小儿子,很受文帝喜爱。可惜,后来怀王“堕马而死”。贾生过于自责,哭哭啼啼一年多,最后忧郁成疾,撒手人寰。享年仅33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
贾生才高气盛,忠而被贬,谪宦长沙,怀才不遇,郁郁而终。后人凭吊,哀思无穷。有位伟人也曾写诗凭吊:
(图片源自 *** ,侵权则删)
唐诗赏析 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寂寂江山摇落处 怜君何事到天涯{"rich_content":{"text":"","spans":null},"video":{"vid":"v0d8b0g10000c1pjniob20e4tv3f81e0","duration":627.46,"width":854,"height":480,"file_size":14382374,"thumb":{"web_uri":"tos-cn-p-0000/8ff8de6159494ebe903ee7c43bcb4ec0","width":640,"height":360,"image_type":null,"mimetype":null,"encrypt_web_uri":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video_size":{"high":{"duration":627.46,"file_size":15054364,"w":854,"h":480},"normal":{"duration":627.46,"file_size":13639132,"w":640,"h":360},"ultra":{"duration":627.46,"file_size":15054364,"w":854,"h":480}},"is_encrypted":null,"sp":null,"md5":"c3d2bff38fe492c853c8bf57e49e308b","tos_key":null,"secret_key":null,"encrypt_algorithm":null,"extra":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