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调虎离山拼音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调虎离山的意思解释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调虎离山意思是什么
1、调虎离山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2、调虎离山,汉语成语,拼音是diào hǔ lí shān,意思是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成语出自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3、白话译文:姜子牙是亲自用调虎离山的计策,让这一战胜利的。
4、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
5、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6、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7、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 *** 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二、调虎离山什么意思调虎离山怎么读
1、调虎离山什么意思?调虎离山怎么读?
2、拼音:diào hǔ lí shān,简拼:dhls
3、成语解释: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4、成语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5、成语例句:这自然是调虎离山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
6、注音:ㄉㄧㄠˋㄏㄨˇㄌㄧˊㄕㄢ
7、调虎离山的近义词:声东击西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按预定的
8、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国围攻赵国都城,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乘魏国空虚,发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在
9、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10、英语翻译: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 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his base>
11、俄语翻译:выманитьнаоткрытоемéсто
12、日语翻译:敌(てき)をおびきだして,その虚(きょ)をつく
13、其他翻译:den tiger vom berg weglocken attirer par ruse un adversaire hors de son domaine
14、读音注意:调,不能读作“调和”的“tiáo”。
15、写法注意:调,不能写作“掉”。
三、成语: 调虎离山的意思,典故及详细解释
成语:调虎离山成语简解来自《国语辞典》的讲解:编号: 1294成语:调虎离山注音:ㄉ|ㄠˋㄏㄨˇㄌ|ˊㄕㄢ汉语拼音: diào hǔ lí shān参考词语:吊虎离山释义:引诱老虎离开它盘踞的山头。比喻用计诱使对方离开他的据点,以便趁机行事,达成目的。※语或出《西游记.第五三回》。△「赚虎离窝」 Emoji符号:(这是本站原创收集整理的汉字“调虎离山”对应Emoji表情符号“”,为汉字添加生动形象的符号、对照PNG图片及动画GIF图,也方便大家复制粘贴到社交媒体等地方,点击Emoji符号""和图片链接还可以查看该符号在《EmojiAll表情词典》中更详细的介绍。)
参考《国语辞典》中的成语:调虎离山。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的成语:调虎离山。
参考《国语大辞典》中成语“调虎离山”分成的单字详解:
四、带拼音的成语故事放虎归山
1、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2、秦穆公33年,秦国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员大将出师讨伐郑国。在回师时,在崤山却被晋军大将先轸带兵打败而被俘。
3、晋襄公打算将孟明视等三人献于太庙,然后施刑,以表战功。
4、晋襄公的后母文赢听说娘家秦国的大将被俘,便对襄公说:“秦晋两国结为婚姻,相交很厚,何不放他们回去,让秦国去处置他们。”襄公不听,文赢继续劝说道:“当年楚国的成得臣打了败仗,回去后被楚王杀了。秦国难道没有军法吗?再说我们的先君惠公也曾被秦国逮住过,秦国国君以礼相待,把他放回来了。别人对我们这么有礼,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杀掉这三个人呢?这岂不是显得我们太无情了吗?”
5、晋襄公是个孝子,不敢违抗母命,就把三员大将放了。当时,先轸正在家里吃饭,听到此事,怒不可遏地把刚吃进嘴里的饭吐了出来,立即去见晋襄公。他怒冲冲地问襄公:“秦国的囚犯在哪里?”
6、襄公回答说:“母后请求放他们回国,让秦国去处置他们。我已遵照母命把他们放了。”
7、先轸听了,非常气愤,“呸”地一声,吐了襄公一脸口水,大声说:“你这小子,竟糊涂到这种地步。我们辛辛苦苦才把他们捉住。你竟听从妇人的只言片语而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将来,你后悔就晚了。”听了先轸一番话,晋襄公醒悟过来,马上派人去追赶孟明视等三人,可哪里还能追得上呢!
8、孟明视等三人回国以后,秦穆公不但没有责备他们,反而继续让他们掌握兵权。过了三年,孟明视等终于打败了晋国。秦国成了西方的霸主。此时,晋襄公才真正后悔莫及。
9、放走敌人,后患无穷,就像把老虎放回山林一样危险。
10、②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放虎归山的概括
11、晋襄公的军队打败秦国,俘虏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个主要将领,后来听信其后母的话,将三人释放回国,晋国将领原轸提醒晋襄公,大将阳处父自告奋勇去追。三人跑到黄河边,遇到他们的好朋友公孙枝驾船逃离。
12、这是一部连续的历史故事集,从周朝东迁一直讲到晋朝统一全国为止,前后一千零五十年。目录以成语形式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讲,这也是本成语故事集。
13、(2)带拼音的成语故事放虎归山扩展阅读
14、林先生编写历史故事有两个很大的特点。
15、一是注意史实的准确。他写的历史故事跟演义小说不一样。演义小说虽然写得很生动,可其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他写历史故事着重说明历史发展进程,又比较尊重历史事实,主要取材于《春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正史”。
16、二是文字的口语化。林先生是一位语言学家,对普通话有深入的研究。他是浙江宁波人,虽然只能说家乡的方言,可写起文章来,用的却是地道的普通话。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17、【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
18、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19、【例子】这自然是~之计,邓和武汉派都是不同意的。(郭沫若《海涛集·南昌之一夜》)
20、【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军事等
21、【英文】lure the tiger out of the mountains< lure the enemy away from his base>
22、【日文】敌(てき)をおびきだして,その虚(きょ)をつく
23、【法文】attirer par ruse un adversaire hors de son domaine
24、【德文】den Tiger vom Berg weglocken
25、【俄文】выманитьнаоткрытоемéсто
26、待天以困之①,用人以诱之②,往蹇来连③。
27、①待天以困之:天,指自然的各种条件或情况。此句意为战场上我方等待天然的条件或情况对敌方不利时,我再去围困他。
28、②用人以诱之: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他(指敌人),使他向我就范。
29、③往蹇来连:语出《易经.蹇》卦。蹇,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艮下坎上)。上卦为坎为水,下卦为艮为山。山上有水流,山石多险,水流曲折,言行道之不容易,这是本卦的卦象。蹇,困难;连,艰难。这句意为:往来皆难,行路困难重重。
30、此计运用这个道理,是说战场上若遇强敌,要善用谋,用假象使敌人离开驻地,诱他就我之范,丧失他的优势,使他处处皆难,寸步难行,由主动变被动,而我则出其不意而致胜。
31、兵书曰:“下政攻城”。若攻坚,则自取败亡矣。敌既得地利,则不可争其地。且敌有主而势大:有主,则非利不来趋;势大,则非天人合用,不能胜。汉末,羌率众数千,遮虞诩于队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抄旁县。翔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倍增之,羌不敢逼,遂大破之。兵到乃发者,利诱之也;日夜兼进者,用天时以困之也;倍增其灶者,惑之以人事也。
32、《孙子兵法》早就指出:不顾条件地硬攻城池是下等策略,是会失败的。敌人既然已占据了有利地势,又作好了应战的准备,就不能去与他争地。应该巧妙地用小利去引诱敌人,把敌人诱离坚固的防地,引诱到对我军有利的战区,我方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利用天时、地利和人为条件,一定可以击败敌人。汉末虞诩智骗羌人的故事就是个好例证。他故意说等待援兵,松懈了敌人的斗志,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他日夜兼程行军,充分利用了时间;他还增加灶的数量,让敌人误以为援军已到,不敢轻举妄动,都在于扰乱故人的意图。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主动性,牵住了敌方的牛鼻子,以己方的意图随意调动了敌方,终干取得了平羌的胜利。
33、调虎离山,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调动敌人的谋略。它的核心在一“调”字。虎,指敌方,山,指敌方占据的有利地势。如果敌方占据了有利地势,并旦兵力众多,防范严密,此时,我方不可硬攻。正确的 *** 是设计相诱,把敌人引出坚固的据点,或者,把敌人诱入对我军有利的地区,这样做才可以取胜。
34、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十七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35、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今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励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36、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己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干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杭,就十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37、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38、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39、 [释义]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内祸根。
40、 [出处]《三国志·容蜀志·刘巴传》裴松之注引《零陵先贤传》:“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
41、⑤怎样查找“放虎归山”成语的来源
42、【成语】放虎归山【拼音】 fàng hǔ guī shān【解释】归:返回。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敌人,贻害无穷。【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自留祸根。【示例】周立波《暴风骤雨》之一部十九:“这叫做~,给元茂屯留下个祸根。”【近义词】养虎为患纵虎归山【反义词】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43、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44、遗;留下;患:祸患.养着老虎;留下祸患.比喻纵容坏人;给自己留下后患.
45、【成语】放虎归山【拼音】 fàng hǔ guī回 shān【解释】归:返回。把老答虎放回山林。比喻放走敌人,贻害无穷。【出处】晋·司马彪《零陵先贤传》:“璋遣法正迎刘备,巴谏曰:'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既入,巴复谏曰:'若使备讨张鲁,是放虎于山林也。'璋不听。”【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自留祸根。【示例】周立波《暴风骤雨》之一部十九:“这叫做~,给元茂屯留下个祸根。”【近义词】养虎为患纵虎归山【反义词】除恶务尽、斩草除根
46、东汉末年,刘备处境艰难就去投奔曹操。曹操的谋士程昱知道刘备不是等闲之辈,劝曹操尽早除掉刘备。刘备为麻痹曹操,装做种菜不问政治。曹操灭了吕布后,刘备请求带兵攻打袁术,曹操给了五万军马,刘备离开曹操自立旗号
47、【释义】: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内用计容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
48、东汉末期,北边羌人叛乱.朝廷派虞诩平定叛乱,虞诩的部队在陈仓崤谷一带受到羌人阻截.这时,羌人士气正旺,又占据有利地势,虞诩不能强攻,又不能绕道,真是进退两难.虞诩决定骗羌人离开坚固的据点,他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扎营.对外散布行军受阻,向朝延请派增援部队.羌人见虞诩已停止前进,等待增援部队,就放松了戒备,纷纷离开据点,到附近劫掠财物去了.
49、虞诩见敌人离开了据点,下令部队急行军,日夜兼程,每日超过百里,通过山谷.他命令在急行军时,沿途增加灶的数量,今日增灶,明日增灶,敌人误以为朝廷援军已到,自己的力量又已经分散,不敢轻易出击.虞诩顺利地通过陈仓崤谷,转入外线作战,羌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转入被动局面,不久羌人叛乱被平定.
⑨放虎归山的拼音
50、秦穆公三十三年,秦国大将孟明视、白乙丙、西乞术三人被晋军军师先专轸俘虏,准备将属这三人献于太庙以表战功。晋襄公的后母文羸听说娘家的大将被俘,她找晋襄公极力劝说,最后终于把这三人放走了。先轸听到这个消息的时侯正在吃饭,气愤得把刚吃到嘴里的饭都吐出来,他怒不可遏地找到晋襄公问道:“秦国的囚犯呢?”晋襄公回答说:“遵照母亲之命把他们放走了。”先轸愤怒地吐了晋襄公一脸口水说道:“他竟然如此不懂事,我们费尽心思才把他们捉住,你却听信妇人之言轻而易举的把他们放了,这叫放虎归山,到时侯你后悔都来不及。”晋襄公这时才醒悟过来,再叫人去捉的时侯人早就不见了。孟明视等人跑回国后,并没有受到责怪,仍然掌握着兵权,三年过后孟明视等人带兵把晋国打败了,秦国终于成了新的霸主。
五、调虎离山的拼音
1、调虎离山的拼音是[diào hǔlí shān]。
2、解释:设法让老虎离开山头。军事上指在作战中用计谋把敌方引出据点,到对敌不利而对我有利的地域去作战,是调动敌人的谋略。比喻设法诱使对方离开原来有利的位置,以便乘机行事。
3、引证:《三十六计》第十五计:其计云:“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诱之,往蹇来返。“
4、例句:他们用调虎离山之计诱敌出城,然后设伏围歼。
5、东汉末年,军阀并起,各霸一方。孙坚之子孙策,年仅17岁,年少有为,继承父志,势力逐渐强大。公元199年,孙策欲向北推进,准备夺取江北卢江郡。卢江郡南有长江之险,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难攻。
6、占据卢江的军阀刘勋势力强大,野心勃勃。孙策知道,如果硬攻,取胜的机会很小。他和众将商议,定出了一条调虎离山的妙计。针对军阀刘勋极其贪财的弱点,孙策派人给刘勋送去一份厚礼,并在信中把刘勋大肆吹捧一番。
7、信中说刘勋功名远播,令人仰慕,并表示要与刘勋交好。孙策还以弱者的身份向刘勋求救。他说,上缭经常派兵侵扰我们,我们力弱,不能远征,请求将军发兵降服上缭,我们感激不尽。
8、刘勋见孙策极力讨好他,万分得意。上缭一带,十分富庶,刘勋早想夺取,今见孙策软弱无能,免去了后顾之忧,决定发兵上缭。部将刘晔极力劝阻,刘勋哪里听得进去?他已经被孙策的厚礼、甜言迷惑住了。
9、孙策时刻监视刘勋的行动,见刘勋亲自率领几万兵马去攻上缭,城内空虚,心中大喜,说:“老虎已被我调出山了,我们赶快去占据它的老窝吧!”于是立即率领人马,水陆并进,袭击卢江,几乎没遇到顽强的抵抗,就十分顺利地控制了卢江。刘勋猛攻上缭,一直不能取胜。突然得报,孙策已取卢江,情知中计,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