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谪拼音,以及喾怎么读拼音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更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谪仙的拼音是什么
1、谪仙的拼音是zhé xiān,“谪”的声母是“zh”,韵母是“e”,声调是阳平。“仙”的声母是“x”,韵母是“ian”,声调是阴平。
2、谪仙原指神仙被贬入凡间后的一种状态,引申为才情高超、清越脱俗的道家人物,有如自天上被谪居人世的仙人。在中国历史中,汉朝的东方朔,唐朝的李白、杜甫,宋朝的苏轼等极有才能的文人,都曾被称为“谪仙”。
3、谪仙降世源自道教叙事。道教叙事中的谪仙具有因罪受谪后又重返天界的特征,在人间有时限 *** 或身负职责。古典小说承袭这些特征并扩充,尤其在章回小说中,单一的谪仙变成谪仙群。
4、明清时期,谪仙叙事在章回小说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 传》中“一百单八个魔君”、《南游记》中妙吉祥童子、《 *** 演义》中龙吉公主均为谪仙。尤为突出的是,《 *** 记》《镜花缘》中大量典型的谪仙成为了小说主角,承担了构建文本叙述框架的重要功能。可以说,明清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谪仙形象发展的更高峰。
二、谪 拼音怎么读
1、(形声。从言,啻(chì)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2、国子谪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3、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左传·昭公七年》
4、穷年不相谪发。——《列子·力命》
5、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左传·桓公 *** 》
6、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7、又如: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 *** 谪
8、降职并外放 [exile;banish;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9、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汉书·贾谊传》
10、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11、只因劝酒蟠桃会,误犯天条谪翠微。——《 *** 演义》
12、又如:谪降(降级下放到边远地方);谪发(发配边疆);谪官(谪宦。谪吏。被贬降的官吏)
13、被罚戍边的罪人 [a high official to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14、徙谪实之初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15、[live after official exile]贬谪后住在某地
16、[transfer to a remote area after official exile]谪降而迁徒到边地
17、[be exile for penal servitude]封建时代将有罪的人派到远方防守叫谪戍。谪,贬谪。戍,防守
18、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汉·贾谊《过秦论》
19、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刵g)。~戍。~居。贬~。
20、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21、郑码:SSUL,U:8C2A,GBK:DAD8
22、笔画数:13,部首:讠,笔顺编号:4541432512251
三、谪的读音是什么
释义:1.谴责,责备:众人交~。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àng)。~戍。~居。贬~。
问题二:谪怎么读音是什么拼音: [zhé]
[释义] 1.谴责,责备:众人交~。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àng)。~戍。~居。贬~。 3.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问题三:谪的读音是什么 [zhé]谪
[释义] 1.谴责,责备:众人交~。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àng)。~戍。~居。贬~。3.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问题四:谪拼音是什么谪拼音是什么
[释义]:1.谴责,责备。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3.变异。
问题五:谪是什么意思?读音 zhé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迁。~降(jiàng)。~戍。~居。贬~。
3.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解释]1.谴责,责备:众人交~。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迁。~降(jiàng)。~戍。~居。贬~。 3.变异:“庚午之日,日始有~”。
[释义] 1.谴责,责备。 2.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外地方。 3.变异。
四、谪念zhe还是di
1、1,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
2、2,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迷信)。
3、拼音时还要注意读准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值。要读声母本音,不要念呼读音(教学中,在声母后面配上不同的元音,而发出的音叫呼读音);要把韵母作为一个整体来读,不要把韵头、韵腹、韵尾分解开再临时拼合;要看清调号,读准调值。
4、中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 *** 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
5、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 *** 法”。这两种注音 *** ,用起来都不方便。
6、唐代守温和尚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中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7、1500年前中国部分 *** 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 *** 文字。用 *** 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
8、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9、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 *** 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
五、谪是什么读音
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贬~。~居。
指神仙受了处罚,降到人间(迷信):有人把李白称为~仙。
【组词】谪守、迁谪、谴谪、贬谪、谪居、谪见、谪治、谪堕、谪所、谪发等。
文言版《说文解字》:谪,罚也。从言,啻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谪,处罚(即获罪贬官)字形采用“言”作边旁,采用“啻”作声旁。
何其芳《楼》:“以后,大概那个出名的人类祖先的故事暗示了我,我总常有一个无罪而度迁谪之月的感觉。”
朱自清《别》:“他不曾容忍过伊仅有的、微细的谴谪,他常用语言 *** 伊。”
3、贬谪:封建时代指官吏降职,被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秦牧《艺海拾贝·数字与诗》:“柳宗元诗句中如果不是采用了那些数字,他的贬谪流浪、沉郁苍凉的感情便未必能表达尽致。”
明朝末年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此儿多口过,不谪治,怕败坏了天地间事。”
5、谪守:因罪贬谪流放,出任外官或守边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白话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六、谪拼音是什么
1、谪,汉语通用二级字,有三种读音,分别为zhé;zé;dì。
2、谪,为形声字。该字左边为形旁讠(言),右为声旁啇。据《说文解字》记载:“谪,罚也。”,可见该字本义为罚罪、处罚(多用于官吏的降职与流放),后引申为责备、谴责这层意思。
3、在“谪”字用在引申义时,可写作“讁”。因“讁”字不见于《说文》,被简化作为异体字并入“谪”。
4、谪仙、贬谪、谪仙怨、谪居、谪戍、谪守、指谪、交谪、七科谪、迁谪、谪贬、瑕谪、谪迁、谴谪、谪落、谪徙、播谪、谪臣、谪降、谪宦、谪放、谪坠、诛谪、谪掾、罪谪、逋谪、谪官、蚩谪、谪发、冥谪、谪逐、谪弃、流谪、科谪、谪骂、袒谪、沮谪、谪客、谪民、外谪。
5、(1)(形声。从言,啻( chì)声。本义:有意指摘,责备)
6、国子谪我。——《左传·成公十七年》
7、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左传·昭公七年》
8、穷年不相谪发。——《列子·力命》
9、公会齐侯于泺,遂及文姜如齐。齐侯通焉。公谪之。——《左传·桓公 *** 》
10、室人交遍谪我。——《诗·邶风·北门》
11、(3)又如:谪疑(指摘怀疑);谪我(谴责我);谪骂(责骂);谪谴(谴责);众 *** 谪。
12、(4)降职并外放 [exile;banish;relegate a high official to a minor post in an outlying district]
13、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汉书·贾谊传》
14、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