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埋伏的拼音,拼音拼读大全表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一、埋伏是轻声还是四声
1、“埋伏”的“伏”在这里读作二声(fú),而不是轻声或四声。
2、在汉语普通话中,每个字都有它固定的声调。声调是决定一个汉字发音高低升降的音高变化,它可以改变一个字的意义。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分别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其字被分派到其他声调中)。但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中,我们通常说之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和轻声。
3、“埋伏”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埋”是之一声(māi),“伏”是第二声(fú)。在这个词语中,“伏”并不读作轻声或第四声。轻声通常是一些词语中较弱、较短的音节,它们没有固定的声调,而是根据前一个音节的声调而变化。例如,“了”、“的”、“吗”等字在词语中经常读作轻声。而“埋伏”中的“伏”是一个有固定声调和完整音节的字,因此不读作轻声。
4、此外,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其他含有“伏”字的词语来进一步确认这一点。例如,“伏笔”、“伏击”、“伏地魔”等词语中,“伏”都是读作第二声。
5、总结来说,“埋伏”中的“伏”读作第二声(fú),这是根据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和拼音规则来确定的。通过对比其他词语和了解轻声的特点,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二、埋伏埋葬的拼音
1、文章埋伏和埋葬的拼音分别为"mái fú"和"mái zàng",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含义。埋伏是指在敌人可能活动的地方秘密部署兵力,准备伺机进行攻击,而埋葬则是指掩埋尸体的行动。
2、埋伏,拼音[mái fú],其含义体现在军事策略中,意指在敌方可能出没的地方预先布置力量,等待合适的时机进行突然袭击,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3、相反,埋葬,拼音[mái zàng],则是一种更为日常和庄重的行为,指的是对去世的人进行最后的告别,将他们的遗体深深地埋入地下,以示尊重和哀思。
三、伏击的拼音
1、伏击拼音:[fú jī]伏击[释义]用伏兵突然袭击敌人,偷袭猎物,静悄悄地追逐猎物,尤指不用猎狗
2、伏击造句如下:我军一个伏击,打得敌人人仰马翻,猖狂而逃。他们伏击了日本军队。我游击队员,埋伏在路旁的草丛中,引而不发,等着敌人进入伏击圈。专案组在相关派出所的协助下,兵分二路,一路前往青浦守候伏击,一路前往浦东跟踪。
3、一批军用物资在太平洋遭到伏击。我军佯装退却,敌人果然中计,一步步地进入我军的伏击圈。从主力部队派遣的小分队遭到敌人的伏击。被颜良伏击,全军尽没,穆顺被颜良一枪刺死,斩首千余,余众皆降。
4、刘伯承元帅在七亘村两次设伏是经典的伏击战例神头岭伏击战八路军宣布毙伤俘敌1500余人八路军太岳第二军分区第386旅16团在洪桐县韩略村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5、周逸群是红二军团的政委,和贺龙一样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1931年5月在湖南省岳阳县贾家凉亭附近遭 *** 军伏击,英勇牺牲,时年35岁。
四、十面埋伏什么意思
“十面埋伏”的意思是四面八方布置了重重埋伏。
1、拼音:shí miàn mái fú。
2、注音:ㄕˊㄇㄧㄢˋㄇㄞˊㄈㄨˊ。
3、出处: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从今后跳出了九重围子连环寨,脱离了十面埋伏大会垓。”
4、详细释义:意思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发生在徐州市九里山,因九里山的地势所以为十面埋伏。
(1)拼音:sì miàn chǔ gē。
(2)详细释义:楚:古代楚国。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1)拼音:ān rán wú yàng。
(2)详细释义:安然:平安。恙:疾病,灾祸。没有灾祸或疾病。形容人或物平安无事,没有发生事故,没有受到损害。也作“安然无事”。
1、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
2、爱情不远,十步之内有芳草;快乐不远,十面埋伏将你绕;好运不远,十拿九稳把你找;朋友不远,十全十美日,祝福来报到:愿你人生十全十美。
3、在这十全十美的日子,发你一条十万火急的短信,送你十份幸运,十份福气,十份健康,十份财富,十份快乐,十份美丽,十份亲情,十份爱情。愿你被幸福十面埋伏,享受十拿九稳的快乐,牢记咱俩十分珍贵的友谊。
4、一条短信两次三翻四面出击你五脏六腑,导致你七上八下,就连九霄云外都十面埋伏。
5、人在做,行为不检,让别人有了思想,天在看,杀机四伏,容易十面埋伏。
五、蛰伏的拼音
1、蛰伏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zhé fú。意思是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释义: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伏处;幽居;隐居。潜伏;隐蔽。
2、蛰,汉语二级字,读作蛰(zhé),动物冬眠,藏起来不吃不动:入~。惊~。~伏。~虫。又《玉篇》和集也。《诗·周南》宜尔子孙蛰蛰兮。又《集韵》质入切,音执。《庄子·天运篇》蛰虫始作。郭象读执。
3、伏(拼音:fú)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西周早期金文,字形从人、犬,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表示趴下、俯伏之义;或以为像一只狗正俯身守候在一个人的后边,准备袭击他。本义是“伺机狙击”。
4、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想隐藏自己的时候,一般都会趴下不动,所以又引申指潜藏、埋伏。中国农历节气中有“三伏”之说。“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
5、蛰伏意思是指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食不动,拼音是zhé fú。出处:《淮南子·天文训》:“百虫蛰伏,介鳞者蛰伏之类也,故属于阴。”叶圣陶《隔膜·苦菜》:“蚯蚓很安适地蛰伏着,这回经了翻动,他们只向泥土深处乱钻。”
6、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蛰伏于盛夏,藏华于当春。”清·方文《云间五子诗·徐闇公孚远》:“闇公青云器,蛰伏东海滨。”
7、鲁迅《书信集·致台静农》:“兄蛰伏古城,情状自能推度。”艾青《吹号者》诗:“我们蛰伏在战壕里,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六、埋的拼音怎么写
横、竖、提、竖、横折、横、横、竖、横、横
1.将人或物放入坑中然后加土覆盖。泛指掩盖。
埋头埋伏埋没埋藏掩埋埋单淹埋埋葬埋汰
埋头苦干隐姓埋名十面埋伏瘗玉埋香系马埋轮不伏烧埋隐名埋姓埋头财主变姓埋名
2.那些美好的记忆,都深深的埋藏在了我的心中。
3.这个地方埋藏着古代人留下的珍宝。
4.听说这个地方埋藏着丰富的宝藏。
5.他心里却一直将这个秘密埋藏着。
6.自己做错了事要吸取教训,怎么能去埋怨别人呢?
8.好的种子,不怕埋没,总有出土的一天。
9.种子,如果害怕埋没,那它永远不能发芽。
10.人们在沙漠里行走,一不小心就会被埋没在流沙中。
11.不要老是埋三怨四的,会有你的机会的。
1.毁其盆,悉埋于地。――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2.祭器敝则埋之,龟筴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礼记·曲礼上》
3.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唐·杜甫《兵车行》
4.葬不如礼曰埋。(如:按照)――《释名·释葬制》
又藏也。《左传·昭十三年》埋璧于太室之庭。《後汉·张纲传》汉安元年,遣八使循行风俗,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亭。
七、埋伏怎么写
1、埋伏写法:埋:横、竖、提、竖、横折、横、横、竖、横、横。伏:撇、竖、横、撇、捺、点。
2、埋伏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mái fú,意思是在敌人可能活动的地方秘密布置兵力,伺机出击。元·高文秀《渑池会.第三折》:大夫!不知筵宴之间,怎生埋伏摆布?明·施耐庵《水浒》第三十三回《宋江夜看小鳌山花荣大闹清风寨》:次日天晓,先去大寨左右两边帐幕里预先埋伏了军士,厅上虚设着酒食筵宴。
3、《水浒传》第四一回:“再又教石勇、杜迁扮做丐者,去城边左近埋伏。”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却说周瑜被诸葛亮预先埋伏关公、黄忠、魏延三枝军马,一击大败。《三国演义》第 *** 回:“两岸都是芦苇蒹葭,可以埋伏。”
4、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时秋七月中旬,见田中早稻已熟,吩咐军士假扮作商人模样,将车埋伏各村里,三更时分,一齐用力将禾头割下,五鼓取齐,成周郊外,稻禾一空。比及守将知觉,点兵出城,郑兵已去之远矣。”
5、蔡东藩《清史演义》第三回:“前时擒住的布占泰,因他降顺,给了他一个宗女,放他回国。嗣后布占泰复被叶赫主煽惑,服从叶赫,叶赫主又故意出攻哈达,令哈达向满洲借兵,唆使半路埋伏,歼灭满军。”
6、老舍《茶馆》第三幕:“老师们,快走!他们埋伏下了打手!”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则怕他那里有埋伏。”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像这等险恶所在,他们必有埋伏。”
关于埋伏的拼音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