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的拼音,刕的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20 0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赑的拼音的一些知识点,和刕的拼音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赑屃的拼音
  2. 赑屃怎么读
  3. 赑屃 怎么读是什么
  4. “赑”这个字的拼音谁知道

一、赑屃的拼音

1、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祥兽。赑屃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天下、龙龟等。外形似龟,善驮重物,多用以驮负碑础。

2、古人为给死后的帝王圣贤树碑立传, *** ,常用巨大的石碑立于赑屃背上,意在依靠他的神力,可以经久不衰,千秋永存。

3、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4、赑屃从古代到近代,一直都有很重要的文化象征的意义。权利地位的象征;长寿吉祥的象征,人们崇拜龟,一直把龟奉为长寿的象征;地域文化的象征。

5、图腾崇拜与神仙方术崇拜盛行, *** 了人们对神仙方术的追求。“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几 *** 沉淀的结果。当代人们仍旧喜欢把赑屃当做长寿吉祥的象征,比如说,现代很多寺庙、陵园建筑中都有重建或保存完好的赑屃。

6、赑屃有多种解释:壮猛有力貌;指作气用力之貌;凝重貌,强劲貌;大而重貌;蠵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屃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用来代指石碑;负载;引申为担负重任。

7、中国一些显赫石碑的基座都由赑屃驮着,在碑林和一些古迹胜地中都可以看到。 *** 二十二年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袁可立墓碑:"袁尚书可立墓碑,在城南四里许。碑高八尺,上蛟螭,下赑屃,高约丈余,尚称体制。"

二、赑屃怎么读

1、赑屃的拼音为(bìxì),名词,形容用力。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是龙的儿子,力大无比。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2、。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

3、xì),又名龟趺、霸下、填下,龙生九子之长,貌似龟而好负重,有齿,力大可驮负三山五岳。其背亦负以重物,在多为石碑、石柱之底台及墙头装饰,属灵禽祥兽。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据说触摸它能给人带来福气。

4、赑屃一方面为实用之物,用来做碑座,俗称“神龟驼碑”,另一方面,又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意义。它的象征以“长寿吉祥”为依据,并带有地位级别、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等方面的涵义。

5、赑屃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吃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拼命地撑着,挣扎着向前走,但总是移不开步。

三、赑屃 怎么读是什么

1、赑屃读作:[bì xì],传说中一种像龟的动物。旧时石碑的碑座多雕其形。专有名词。

2、拼音:bì,注音:ㄅ一ˋ,部首:贝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2画,五笔:MMMU

3、仓颉:BOBOO,郑码:LOLL,四角:77882,结构:品字,电码:6369,叠字:三叠字

4、拆字:三个贝,统 *** :8D51,笔顺:丨フノ丶丨フノ丶丨フノ丶

5、拼音:xì,注音:ㄒ一ˋ,部首: *** 部,部外笔画:4画,总笔画:7画,五笔:NMI

6、仓颉:SBO,郑码:XMLO,四角:77282,结构:左上包围,统 *** :5 *** 3

7、又名霸下、龟趺、填下、龙龟等,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为鳞虫之长瑞兽龙之九子第六子,样子似龟,喜欢负重,碑下龟是也。霸下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它总是奋力地向前昂着头,四只脚顽强地撑着,努力地向前走,并且总是不停步。

8、霸下的形象其原形可能为斑鳖,霸下和龟十分相似,但细看却有差异,霸下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霸下和龟类在背甲上甲片的数目和形状也有差异。

四、“赑”这个字的拼音谁知道

笔顺编号:251113425111342511134四角号码:60886UniCode:CJK统一汉字 U+8D14

[《广韵》平秘切,去至,并。]

1.巨大;壮猛。参见“赑屓”。2.怨怒。《文选·左思〈魏都赋〉》:“于时运距阳九,汉网绝维,姧回内赑,兵缠紫微。”刘逵注:“不饮酒而怒曰赑。《诗》曰:‘内赑于中国’。汉室之乱,起于阉官,故曰内赑也。”高步瀛义疏:“《诗·荡》‘赑’作‘奰’。毛传曰:‘不饮酒而怒曰奰。’注即据毛传为训。”《陈书·高祖纪上》:“日者昊天不吊,锺乱于我国家,网漏吞舟,彊胡内赑。”3.见“赑屓”。

【赑负】壮猛有力貌。传说赑屓力大能负重,故称。宋尹阳《芝川新修太史公庙记》:“呜呼!维公之文大肆于周汉之间,驰骋于千世之前,其力赑负,实斡造化。”参见“赑屓”。

【赑风】巨风。 *** 所称大三灾之一的风灾名。《 *** 记》第二回:“再五百年,又降风灾吹你。这风不是东南西北风,不是和熏金朔风,亦不是 *** 松竹风,唤做‘赑风’。”参见“三灾”。

赑的拼音,刕的拼音-第1张图片-

【赑怒】1.盛怒。汉王粲《七释》之五:“于是刚禽狡兽,惊厈跋扈,突围负阻,莫能婴御。乃使晋冯、鲁卞,注其赑怒,徒搏熊豹,袒暴兕武。”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沫水》:“蜀郡太守李冰凿平溷崖,河神赑怒,冰乃 *** 刀入水,与神鬭。”2.形容气势壮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四》:“其水尚崩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清 *** 《游包山记》:“波涛赑怒,层飜叠涌。”

【赑匿】大逆不道。匿,同“慝”。 *** 。《周书·庾信传》:“既奸回之赑匿,终不悦于仁人。”

1.壮猛有力貌。《文选·张衡<西京赋>》:“巨灵赑屓,高掌远跖。”薛综注:“赑屓,作力之貌也。”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诗:“昔在开元中,韩蔡同赑屃。”清魏源《贵溪象山 *** 山诸诗》:“唅呀怒以尊,赑屃斧而断。”2.指作气用力之貌。宋王安石《同王浚贤良赋龟》:“北归与俱度大庾,两夫赑屃苦不胜。”3.凝重貌;强劲貌。唐卢仝《月蚀诗》:“森森万木夜僵立,寒气赑屃顽无风。”宋司马光《景仁召饮东园呈彦升次道君锡才元子容》诗:“去冬辱嘉招,寒风方赑屃。”明沈梦麟《余中》诗:“大江绕长淮,杀气寒赑屃。”4.大而重貌。宋司马光《送齐学士知荆南》诗:“旗斾逶迤蟠梦泽,楼舡赑屓压江涛。”清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卷上:“四围皆石,赑屃龈腭,藓封蔓络,佳木异草,上偃旁缀,樛葛荟翳。”5.蠵龟的别名。旧时石碑下的石座相沿雕作赑屓状,即取其力大能负重之义。唐元稹《野节鞭》诗:“紧纫野节鞭,本用鞭赑屃。”明焦竑《玉堂丛语·文学》:“一曰赑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清钱谦益《韩蕲王墓碑记》:“丰碑岿然,赑屃屈盘。”秦牧《逛东陵》:“驮着‘神道碑’的那只大龟有一个高雅的名称:叫做‘赑屃’。”6.用来代指石碑。《红楼梦》第七六回:“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清田雯《碧峣书院歌吊杨升庵先生》:“潮州儋耳同一辙,祠庙赑屃摩青苍。”7.负载。清王夫之《始春试笔》诗之三:“方舆谁赑屃,蜃阁自风涛。”8.引申为担负重任。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宣公二年》:“夫穿本盾弟,亦本盾 *** , *** 之战,皆二人相为赑屃。”

【赑然】躯体壮大貌。《太平广记》卷四四五引唐戴孚《广异记·张鋋》:“久之乃至,前有六人皆黑衣,赑然其状,曰六雄将军。”唐张读《宣室志》卷八:“有大鹿兴于前,赑然其躯,颇异于常者。”

【赑响】巨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溪水两旁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许丈,溪中相攻,赑响外发,未至桥数里,便闻其声。”

【赑赑】1.大而重貌。《全唐诗》卷七八六载《纪游东观山》诗:“赑赑左顾龟,狺狺欲吠尨。”2.蠵龟。明费信《星槎胜览·九洲山》:“番人皆张目吐舌,悉皆称赞天兵之力,赑赑之神,蛟龙走,兔虎奔也。”明杨慎《龙生九子》:“一曰赑赑,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标签: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