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削除的拼音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削成的拼音怎么读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削除的拼音和削成的拼音怎么读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剔除的拼音
意思:把不合适的或不好的去掉或挑出
巴金《家》十:“他说着并不管她答应不答应,就从她的手里拿过花枝来,端详了一下,又剔除了两三根小枝。”
示例:一个人必须剔除自己身上顽固的私心,使自己的人格得到 *** 表现权利。
1、物体把外界的某些物质吸到内部,如海绵吸收水,木炭吸收气体等。
2、特指机体把组织外部的物质吸到组织内部,如肠黏膜吸收养分,植物的根吸收水和无机盐等。
3、物体使某些现象、作用减弱或消失,如弹簧吸收震动,隔音纸吸收声音等。
巴金《关于<长生塔>》:“现在,那棵把小女孩的眼泪尽量吸收去了的年轻的树讲话了。”
2、物体使某些现象、作用减弱或消失。
洪深《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下篇二:“那反射出的若干色光,其中有被吸收的,亦有未被吸收的。”
*** 《 *** *** *** 局扩大会议决议要点》:“乡村须在土改完毕始能吸收经过教育合于 *** 员条件者建立 *** 的支部。”
二、“削”有两个读音,帮帮忙,写出来,并组词!
1、削书刀也。——《曲礼·金工》注
2、东周和秦汉时用来除去书写在木牍或竹简上的错字。又如:削刀(书刀)
3、简札 [bamboo's script]。如:削青(古人制简记事,先以火炙竹令其出汗变青,谓之“削青”。后泛指书籍)
4、斜着刀略平地切去物体的表层 [pare with a knife;peel with a knife]
5、削则削。——《汉书·礼乐志》。注:“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6、为天子削瓜。——《礼记·曲礼》
7、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墨子·鲁问》
8、指如削葱根,口如含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又如:削铅笔;切削;削瓜(削去瓜皮。古代的一种礼节;又指削去皮的瓜);削杖(古代母丧时子服齐衰所执的木杖,用桐木削成)
10、有司请定法,削则削,笔则笔,救时务也。——《汉书》。颜师古注:“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
11、又如:削改(删改);削抹(删改抹去)
12、寇至度必攻。主人先削城编,唯勿烧。——《墨子》
13、又如:削籍(官吏免职);削免(削除);削迹(削除车迹。谓不被任用;又作消踪匿迹。谓隐居)
14、故为吏牧民者竞相剥削。——《梁书·贺琛传》
15、又如:削夺(剥夺,夺去);削敛(剥削聚敛)
16、夫齐,削地而封田婴。——《战国策·齐策》
17、好雄强,似出家的子路,削了发的金刚。——《西厢记诸宫调》
18、又如:削剥(刮削;亦谓侵蚀);削发披缁(剃去头发,身着黑衣。表示出家);削头(犹削发)
19、裁剪缝纫 [cut and sew]。如:削缝(犹缝纫)
20、苛刻 [harsh]。如:削刑(犹严刑);削虐(苛刻残暴);削薄(刻薄)
21、又如:削削(纤弱的样子);削约(稀疏细小的样子);削瘦
22、[whitening]削去皮革的肉面使其厚度均匀
23、[go backward to sec *** e personal gain]形容一个人伪装,粉饰,拚命钻营的丑态
24、用刀削法而不用模压法把 [鞋底皮]切成所需要的形状
25、安上鞋跟以后把 [鞋跟]切成符合鞋楦的样子
26、辩智而鲁削。——《韩非子·五蠹》
27、日削月割。——宋·苏洵《六国论》
28、兵挫地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9、石崖侧削。——《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0、又如: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31、[sh *** e one's hair]剃去头发,指出家为僧尼
32、[slopping shoulders]即“溜肩”
33、[cut(down) ]从原定的数目中减去
34、[be sharp]形容刀、剑等锐利无比
35、用刀切去或割去:~皮。~发(f?)。刮~。~足适履(把脚削去一块来适应小鞋,喻迁就或勉强凑合)。
36、减少,删除:~剔。~职。~损。
37、像刀削过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壁。~立(陡峭壁立)。瘦~。
38、义同(一),用于一些复合词:~除。~减。~弱。剥~。
三、削的拼音
1、本义: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如:削苹果皮。
2、衍义:引申指“打乒乓球时用球拍平而略斜地击球”。如:削球。
3、衍义:引申指“义同削(xiāo),用于一些复合词”。如:削铁如泥。
4、衍义:引申指“减少、减弱”。如:削减。
5、剥削、削弱、削壁、瘦削、削足适履、日削月割、削平、削价、铣削、刀削面、朘削、剥削阶级、删削、削发、笔削、车削、削木为吏、添削、刮削器、削肩、易切削铜、削峰填谷。
6、卑削、刬削、削瘦、削木为鐻、削籍、不削、伐树削迹、削迹、切削、编削、削绌、刨削、削除、刀削、削发为尼、削崖。
四、削有几种读音,怎么组词
1、基本释义:义同“削(xiāo)”。专用于复合词:~减。剥~。
2、造句:满山的紫花,衬着蓝天,映着他的花言巧语削弱了人们的警惕 *** 。
3、基本释义: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果皮。把坏的一截~掉。
4、造句:它那诗意一般优美而又准确的削笔动作是在一个老式卷笔刀的启发下设计出来的,那把老爷刀是一位设计师的高祖父流传下来的。
5、削是一个汉字,读音是xiāo/xuē,本意是指用刀将物体切割去 *** ,也指削弱,削减,还指像刀削过似的,一般形容陡峭或消瘦。该文字在《韩非子·五蠹》和《六国论》等文献均有记载。
五、删除的拼音
1、意字。“删”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册”,册是古代编串起来的竹木简,也就是古代的书籍;右边是“刀”。
2、殷商时代,古人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字,刻错了就用刀刮掉然后再刻。后来古人用毛笔蘸墨在烤干的竹简或木片上写字,黑色墨汁会浸入竹木的纹理之中,一旦写错了,也只能用刀子把错字刮掉重写。
3、因此,古时的书写工具除了毛笔,还有与之配套的文具——书刀。“删”就是用书刀来修改文字,表示削除、除掉的意义,如“删削、删除、删正”。直到当代,人们在修改文章时还会说“删掉某个字、删除某句话、删改某一段”。
4、因删削文辞要有所取舍,“删”引申为修改取舍的意义,如“增删、删减、删补、删存、删繁就简”。古 *** 载孔子删《诗》《书》,就是指《诗》《书》写在竹简或木牍上,孔子以刀删改,去其糟粕而取其精华。“删”由此又引申为选取、摘录的意义,如“删本、删节、删诗为三百篇”等
5、剟也注:凡言删剟者,有所去即有所取。如《史记·司马相如传》曰:“故删取其要,归正道而论之。”
6、删取犹节取也,谓去其侈靡过实,非义理所尚,取其“天子芒然而思”已下也。既録其全赋矣。谓之删取何也?言録赋之意在此不在彼也。《艺文志》曰:“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删其要谓取其要也。
7、不然。岂刘歆《七略》之要孟坚尽删去之乎?详言之则如《律历志》曰:“删其伪辞,取其义者箸於篇。”约言之则如《相如传》《艺文志》。
8、从刀册。册,书也”注:说从刀𠕋之意也。云“𠕋,书也”者,谓凡简牍非必受於王之符命也。《筑氏》“为削”郑云:“今之书刀。”凡艸刱不定者,以削削之谓之删,因之凡刊落不用者皆谓之删。所奸切,十四部。
六、削多音字组词和拼音
1、沈从文《从文自传》:“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 *** 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
2、 *** 《徐懋庸作〈打杂集〉序》:“近一两年,作短文的较多了,就又有人来削‘杂文’,说这是作者的 *** 的表现。”
3、杜宣《神农架原始森林访问记》:“但由于山险岭削…所以在大神农架主峰一带,过去极少人迹。”
4、钱钟书《围城》:“这女人尖颧削脸。”
5、(用乒乓球拍子)平面略斜地击球。
七、“削”的多音字拼音
义同“削(xiāo)”。专用于复合词:~减。剥~。
用刀斜着去掉物体的表层或一截:~果皮。把坏的一截~掉。
1.文言版《说文解字》:削,鞞也。一曰析也。从刀,肖声。
2.白话版《说文解字》:削,套刀套剑的皮壳。一种说法认为,“削”是分割。字形采用“刀”作边旁,采用“肖”作声旁。
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劳动或产品,主要是凭借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权来进行的。
引证:欧阳山《柳暗花明》八七:“地主们、资本家们都是剥削咱们的。”
引证: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我说:‘惭愧。还得请你斧削。’他又自负地点了点头。”
(力量、势力)变弱:几名主力队员离队后,球队实力有所~。
引证: *** 《文艺的 *** 和文学家的不 *** 》:“留声机主义和照相机主义,无非是想削弱文艺 *** 。”
即车床加工,车床加工是机械加工的一部分。车床加工主要用车刀对旋转的工件进行车削加工。在车床上还可用钻头、扩孔钻、铰刀、丝锥、板牙和滚花工具等进行相应的加工。车床主要用于加工轴、盘、套和其他具有回转表面的工件,是机械制造和修配工厂中使用最广的一类机床加工。
铣削是以铣刀作为 *** 加工物体表面的一种机械加工 *** 。铣床有卧式铣床,立式铣床,龙门铣床,仿形铣床,万能铣床,杠铣床。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