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汉的拼音怎么拼的问题,以及和拼音应该怎么拼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一、汉的拼音字
1、汉(拼音:hàn)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西周金文。汉的本义一说是汉水,一说指天河(银河)。古人把天上的银河看作是天上的汉水,故有“天汉、河汉、星汉、霄汉”等说法。汉曾用做朝代名。
2、汉王朝国力强盛,故后世称中国的主体民族为汉族。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称汉族的男子为汉子,后成为对男子的称呼,又引申指丈夫。“汉”字具体产生于何时尚无定论,但可以确定它在汉字体系中出现得比较晚。甲骨文无“汉”字,西周及春秋金文有相似字形。
3、“汉”通常认为是形声字,字形从“水”,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水有关;“难”省去“隹”为声。关于“汉”的本义,先秦经典《尚书》记载:“江汉朝宗于海”“冢导漾,东流于汉,又东,为沧浪之水”。
4、《诗经·大雅·江汉》“江汉汤汤(shāng),武夫滔滔”,“江汉汤汤,武夫洗洗”。二书所说的“汉”是河流的名称,即汉江。《诗经·小雅·大东》又说,“维天有汉,鉴亦有光”,同书《云汉》也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倬,显著;昭,光)。“汉”、“云汉”指的都是天河。所以上古时代的“汉”字是什么样子,还不确定,有待于新材料的出土。
二、河对汉拼音版
1、河hé对duì汉hàn,绿lǜ对duì红hóng。雨yǔ伯bó对duì雷léi公gōng。烟yān楼lóu对duì雪xuě洞dòng,月yuè殿diàn对duì天tiān宫gōng。云yún叆ài叇dài,日rì曈tóng曚méng。蜡là屐jī对duì渔yú篷péng。过guò天tiān星xīng似sì箭jiàn,吐tǔ魄pò月yuè如rú弓gōng。
2、驿yì旅lǚ客kè逢féng梅méi子zǐ雨yǔ,池chí亭tíng人rén挹yì藕ǒu花huā风fēng。茅máo店diàn村cūn前qián,皓hào月yuè坠zhuì林lín鸡jī唱chàng韵yùn;板bǎn桥qiáo路lù上shàng,青qīng霜shuāng锁suǒ道dào马mǎ行xíng踪zōng。
3、注释:河、汉:都指银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雨伯、雷公:古代神话中的雨神和雷神。烟楼:耸立于烟云中的高楼。雪洞:被雪封住的山洞。月殿:月中的宫殿。天宫:天上的宫殿。指天帝、神仙居住的宫殿。叆叇:云气浓密的样子。曈曚:太阳将出天色微明的样子。
4、蜡屐:涂蜡的木屐。屐,古人穿的一种底下有齿的木鞋。过天星:这里指流星。吐魄月:指新月。魄,指月初生或圆而始缺时不明亮的部分。古代神话中传说月里有只蟾蜍,月的圆缺是由它反复吞吐造成的。
5、驿旅:驿站供来往人员住宿的屋舍;也泛指旅店。梅子雨:指初夏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成熟的时节,故称为梅子雨,亦称梅雨。池亭人挹藕花风:人们在池边亭台上享受着风中飘来的荷花香气。挹,汲取,承受。藕花,荷花。
6、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茅店村前,一轮明月已经在林边落下,雄鸡开始啼鸣报晓;板桥路上,秋霜封锁着道路,策马经过留下了马蹄的印迹。这一联从唐末诗人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两句诗衍生出来。茅店,用茅草盖成的旅舍,乡村小客舍。板桥,木板架设的桥。青霜,青白色的霜,秋霜。
三、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1、[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2、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3、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4、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5、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 *** 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6、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之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7、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 *** 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更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 *** 。之后,清 *** 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 *** 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 *** 开展起来的。
8、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之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 *** 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9、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0、1912年,民国成立后, *** 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11、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更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12、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13、楼上三位,你们的答案的出处的就是本人。你们就别再抄袭了。
关于本次汉的拼音怎么拼和拼音应该怎么拼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