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肝炎病毒,鸭肝怎么卤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40 0
如何预防跟治疗鸭病毒性肝炎?

<重预防>

①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检疫制度。确保从健康种鸭场引进种鸭、种蛋和雏鸭,特别对引进种鸭至少隔离观察半个月,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 *** 检查是否带鸭肝炎病毒,待确定其健康后再合群。

②鸭舍内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干燥的垫料,清洁沐浴水面和清净放牧区,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③平时坚持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禁止外人进入厂区参观,场区门口和舍门口要设消毒池。场内环境和门口常用2%氢氧化钠溶液消毒,特别是场内环境要根据地面情况用足量的消毒液消毒。平日饮水用具要经常刷洗,一般1 ~ 2d洗1次,然后可选用百毒杀、过氧乙酸等消毒。





④免疫接种,疫苗可使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A66株、CH60株)。建议免疫程序:肉种鸭开产前1个月,肌肉注射,1mL只, 间隔2周后再注射1次:雏鸭1 ~ 3日龄,0.5mL/只 (经常发病的地区,可皮下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0.5mL只)。

<早治疗><治疗原则>

抗病毒,保肝养肝,防止继发感染。<治疗方案>

方案1:鸭病毒性肝炎精制蛋黄抗体( *** -20株、AV2111-30株)或鸭病毒性肝炎冻干蛋黄抗体,皮下或肌肉注射,0.5 ~ 1mL只,或按使用说明书用(注:新型肝炎必须要注射新型肝炎高免卵黄)。

方案2:栀子50g、黄芪40g,黄柏、龙胆草各30g,板蓝根、大青叶25g,当归、柴胡、钩藤、甘草各10g,车前草适量为引,文火煎至5000mL,分2次饮用,2 ~ 5mL/只,1剂/d,连用2 ~ 3d。

方案3:龙胆草、黄连、藿香各80g, 茵陈、黄柏、黄芩各70g,金银花、柴胡、白术、厚朴、陈皮各60g,苦参、栀子各50g,甘草30g,煎汤后取药液1份加水9份,让病雏鸭自饮(500羽雏鸭的剂量),每日上下午各饮服1次,1剂/d,连用2剂。





方案4:白花蛇舌草10g、金银花12g、 板蓝根10g、 茵陈10g、穿心莲10g、甘草10g、 乌桕根皮(生)250g (100只雏鸭用量),煎汁,同时配合维生素C、电解多维饮水,连用Sd。

方案5:龙胆泻肝散1%~ 2%拌料(或每只雏鸭0.5~ 1g)或煎汁,集中饮用,I 剂/d,连用5d。

方案6:首陈50g、龙胆草20g、 黄芩20g、 黄连20g、 黄芪20g、板蓝根20g、柴胡20g、 神曲50g、陈皮30g、 甘草20g(100只雏鸭用量),煎汁,供鸭自由饮服,1剂/d, 连用3d。病重鸭水煎汁用注射器或滴管喂服。

方案7:为防止继发感染,可以配合抗生素如象苯尼考、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 *** 黏菌素等使用。

养鸭过程中鸭子容易得肝炎、禽曲霉菌病、鸭瘟、大肠杆菌这几种

养鸭的过程中鸭子容易得毒性肝炎、禽曲霉菌病、鸭瘟、大肠杆菌这几种疾病。毒性肝炎用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来治疗,禽曲霉菌病用青霉素来治疗,鸭瘟提前注射鸭毒抗血清来预防,大肠杆菌提前注射大肠杆菌灭活油乳苗来预防。

毒性肝炎

这种疾病主要是幼鸭容易得,在发病的时候,可能会出现拉稀,一般为绿色,或者是头喜欢朝背后看,坐着的时候,会有倾斜的情况等。发病的时候,可以选择用鸭病毒性肝炎卵黄抗体,这样就能有效的进行预防了。

禽曲霉菌病

这个病是比较常见的鸭呼吸疾病,在发病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精神和食欲不好,呼吸困难等情况。在发病的时候,可以选择用青霉素加食物搅拌在一起了喂给鸭子吃,这样能有效的治疗。

鸭瘟

鸭瘟是鸭子比较长发的一种病,并且这种疾病的死亡率是非常高的。一般发病的时候表现为走路摇晃,喜欢流眼泪,头部和颈部都比较肿大等。这个发病之后一定要做好隔离和消毒的工作,在引种的时候,要给鸭子都注射鸭毒抗血清,这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大肠杆菌

这种病喜欢在鸭子产蛋了之后发病,发病的时候表现为喜欢躺着,走路的时候,鸭子的腹部会有一点垂坠的感觉。可以选择用大肠杆菌灭活油乳苗提前给鸭子注射,这样能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养鸭时从哪些方面观察鸭子是否健康

1、从它的方面观察。

鸭子的粪便如果出现了绿色,比较稀等情况,那么就有可能是感染疾病了,需要及时的根据病情来治疗。

2、从精神方面观察。

鸭子如果突然出现了精神不振、低头垂翅等情况,那么自己就要留心了,有可能是鸭子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一般健康的鸭子眼睛比较明亮,性格会比较活泼。

3、从它的呼吸来观察。

鸭子在得病的时候,呼吸会变得异常,极有可能会出现咳嗽、罗音等,一旦发现,就要及时的进行治疗,以免加重病情。

肉鸭养殖 点赞+关注 搜索:潍坊骆驼张凯

养鸭不迷路


浆克粉剂500g*20袋/箱

兑水2500斤

1.针对顽固性、复发性、变异性浆膜炎有特效,当天可退烧,控制死 亡。

2.对水禽 倦怠、眼鼻有分泌物、咳嗽、喷嚏、淡绿色腹泻、运动 失调、头颈振颤、昏睡、无力、心包炎、肝周炎,迅速见效,规模化养殖场必 备产品

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控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较易出现在雏鸭群体的传染病,具有病死率高、传播迅猛、突然发病等特征,已经严重危害了当前养鸭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1 病原特性

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 病毒科,目前国内外已经发现其存在3 个血清型,分别Ⅲ型、Ⅱ型、Ⅰ型,其中,Ⅲ型、Ⅱ型为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而Ⅰ型则属于星状病毒,以Ⅰ型最易出现。鸭肝炎病毒通常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在粪尿环境中能够存活37d 以上,在育雏室能够存活70d 以上,但采用漂白粉2%、福尔马林1%、氢氧化钠2%等均可将其杀死。鸭肝炎病毒损伤鸭的肝脏,进而诱发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脑神经系统等病变,最后因肝脏衰竭而死亡。

5 周龄以下的雏鸭最易,以1 周龄以下的雏鸭居多,病死率发病率均可高于90%,5 周龄以上基本不会因该病死亡。成年鸭即便感染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易成为带毒者。被病毒污染的器具、土壤、空气等均可作为鸭病毒性肝炎的新传染源。该病无季节性,只要有生物安全防控措施不够、饲喂管理不当等原因均可导致鸭病毒性肝炎的蔓延与发展。

2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鸭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速度较快,发病速度较为迅猛,一旦雏鸭感染往往会在发病后4d 内死亡。病雏鸭表现行动呆滞、无精打采、鸭翅下垂,有的会出现全身抽搐,死亡鸭的爪尖、喙端处会有明显的瘀血现象。剖检病死鸭发现,肝脏是最为主要的病变位置,肝脏易碎、肿大,有若干个出血斑、肝脏表面有出血点,胆囊胀大、肾脏肿大、血管充血。

3 诊断

3.1 初步诊断

行动呆滞、无精打采、鸭翅下垂是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临床特征,可通过病死鸭的病理剖检、发病日龄等因素来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初步诊断。

3.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组织,在载玻片上固定,通过滴加一定量的荧光抗体来染色,再将其放置于显微镜来进行仔细观察,若观察到荧光,可将其视为阳性。与此同时,将病料与鸭胚、鸡胚进行接种,收集病死鸭的尿囊液进行病毒凝集试验。

注意要与副黏病毒病、禽流感、黄曲霉毒素中毒进行区别,尤其是要注意区别黄曲霉毒素中毒与鸭病毒性肝炎,虽然二者均可导致雏鸭出现肝脏损伤等症状,但前者不会诱发肝脏出血。

4 防控措施

4.1 构建良好的养殖环境(1)定期采用消毒剂对整个养殖环境进行消毒,尽量将养殖环境中的病原体全部杀死。(2)加强疫情监管,一旦发现有疑似病死鸭,务必要在之一时间内进行无害化处理,更大限度地避免该病蔓延。(3)夏季,每日都需要检查鸭舍附近的水帘、风机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冬季,在确保鸭舍内温度适宜的基础上,要保证鸭舍内的氧气充足、空气质量新鲜。

5 培育健康雏鸭群

5.1 雏鸭饲养管理制度务必要秉承“全进全出”与“自繁自养”的原则,切实增强疫苗接种的质量。为了能够让整个鸭场雏鸭的抗体合格率达标,在种鸭开产前更好接种2 次鸭病毒性肝炎疫苗。

5.2 为了提高雏鸭对环境的抵抗力,应选择优质全价雏鸭饲料,并加入适量的复方电解多维、维生素等。

禽医玲兰姐谈鸭病毒性肝炎症状及防治

禽医玲兰姐谈鸭病毒性肝炎症状及防治


临床症状:犯有病毒性肝炎的鸭精神萎顿,缩头弓背,厌食,腹泻,羽毛松乱,行动迟缓,闭眼昏睡,两腿抽搐。死前呈角弓反张姿势,在神经症状出现后几个小时内,因呼吸困难而衰竭死亡。剖检可见肝脾肿大,肝表面有大量出血斑点,大小不一,呈花斑状,称“花斑肝”;肠粘膜脱落。

治疗办法:紧急接种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蛋黄.并配合利巴韦林混合肌注,能有效地控制疫情,降低死亡率。同时用黄芪多糖、维生素c鱼肝油拌料3天。

鸭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提高防疫意识 进雏前应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免疫确实,其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2周左右时间。如果饲养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提倡在10~14日龄进行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主动免疫。若樱桃谷鸭母鸭未经免疫,雏鸭应于1日龄进行免疫。一旦雏鸭发生该病,应迅速注射卵黄抗体,可迅速有效降低死亡率和防止病原扩散。亦可用卵黄抗体进行被动免疫预防,一次免疫有效期为5~7天。


您养禽不懂管理,不懂禽病,百度,禽医玲兰姐,来教你养好禽。有咨询可以在下方留言或私。

鸭肝炎病毒,鸭肝怎么卤-第1张图片-

秋季高发病:鸭肝炎的防治重点!

学习养殖技术、了解最新行情,在线咨询养殖难题和老师零距离交流,请点击右上角关注↗猪大夫在线。

近期接手的案例中,鸭肝炎很多。特整理此文,希望大家做好防控工作。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接触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发病急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主要侵害 3周龄以内的雏鸭。

7日龄内雏鸭一旦感染该病死亡率高达85%-90%,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易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养鸭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掌握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对于疫病的诊断和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感染3周龄以内雏鸭,成年鸭有抵抗力。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健康雏鸭。鸭舍潮湿,饲喂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饲料,养殖密度过大,饲养管理不良,均可诱发本病。据统计,秋冬季节冷应激是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旦暴发本病,在雏鸭群中传播很快。不同日龄的雏鸭死亡率差别较大,随着日龄的增加,雏鸭机体的免疫机能增强,死亡率下降。该病多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曲霉菌、鸭疫里默氏杆菌以及黄病毒等混合或继发感染。

2、临床症状

患病雏鸭多为突然发病,离群、精神萎靡,眼睛半睁半闭,表现嗜眠状态,脚软站立不稳,缩颈拱背,伴有严重肠炎症状,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排菜绿色或白色液状稀粪, 泄殖腔常带有粪便。

发病中后期出现呼吸道感染,运动失调,食欲废绝,群体表现畏寒、扎堆,发病严重者有强烈腹泻,机体极度消瘦,严重脱水,死前呈角弓反张。也有不少病鸭出现流泪、单眼或双眼失明。

病鸭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加强饲养,也达不到上市标准。此外有的病鸭突然倒地死亡,生前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表现。

3、病毒的流行趋势及免疫

DHV分为Ⅰ、Ⅱ、Ⅲ三个血清型, 血清型没有相互的交叉保护和相互的交叉中和作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DHV-Ⅰ型

随着Ⅰ型鸭肝炎疫苗和高免卵黄抗体的应用,使本病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近年来在北京和两广等地接种过Ⅰ型鸭肝炎疫苗或高免血清的鸭群仍发生鸭肝炎,死亡率为20%-80%不等,从死亡病鸭中分离到与Ⅰ型鸭肝炎病毒无血清型交叉反应的新血清型鸭肝炎病毒,经序列比对分析,该病毒归属于Ⅲ型鸭肝炎

目前该血清型病毒感染在全国许多省份都被分离到,也呈流行态势

4、疾病预防

免疫疫苗或抗体是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措施,是易感鸭群转变为不易感群的一种有效的防病 *** 。

此外,对鸭舍要坚持严格的防疫消毒制度,常用2%火碱水消毒,平时饮水器具要经常刷洗,1-2天进行一次消毒。舍内保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地面和垫料要干燥。

【文章内容及图片均来源于 *** ,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头条号编辑删除,谢谢】

鸭子的病毒性肝炎,大肠杆菌 花肝病的症状和防治

最近鸭病发病的比较高 ,浆膜炎 ,鸭瘟,副粘病毒,以前都给大家聊过了,今天就给大家说下其他的鸭病。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一种雏鸭急性传染病,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治疗的话,利用高免血清或者高免卵黄抗体肌肉注射,再用点抗生素,控制细菌的激发感染

中暑

中暑鸭主要以神经症状为主,病鸭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口渴,翅膀张开下垂,昏迷倒地,痉挛、体温升高,粘膜潮红,昏迷;严重者可造成死亡。剖检死鸭可发现大脑充血、出血,全身静脉充满暗红色血液,血液凝固不良。

防治 *** 高温季节群不宜太大,饲养密度要适宜;保证足够清洁的饮水,鸭舍要采取适当防暑降温添加剂维生素C。中暑的话可以用小苏打0.1%-0.2%混合饮水。

花肝病

花肝病是一种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

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

病变剖检时特征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脏。肝稍肿大,色棕褐,散布许多针头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

防治迄今尚无特异性有效防治药物,对患病早期番鸭使用当地分离毒株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血清抗体进行治疗,结合使用多维、抗生素和中草药制剂,经实验室和现场应用,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腹泻

饲料引起的腹泻饲料保存不当易引起霉变,可在饲料中加入脱霉剂(霉立清)进行预防;饲料中蛋白质过高,会加重鸭肾脏的负担,引起代谢紊乱,出现腹泻,治疗须及时通肾。

环境引起的腹泻夏季,在高温天气要做好鸭群的饲养管理,及时清粪,更换垫料,供给新鲜清洁饮水,同时需在其饲料中加入鱼肝油、维生素C等以减少应激。

疾病引起的腹泻细菌性疾病引起的腹泻有大肠杆菌病、浆膜炎、魏氏梭菌病等。治疗大肠杆菌病、白痢可选用杆立克 速安等;治疗浆膜炎和魏氏梭菌病,可选用浆膜炎、氟苯尼考等药物;对病毒性疾病如鸭流感、副黏病毒病可以用独败 板青颗粒等。

如果您有任何养殖问题,请点击【禽之养殖有道】 头像,关注或者私信,留下您的联系方式或微信号,将为您养殖保驾护航,终身免费咨询。点关注,不迷路

鸭病毒性肠炎(DVE)俗称鸭瘟的分析诊断和防控措施

鸭病毒性肠炎(DVE)俗称鸭瘟,是鸭、鹅和天鹅等(雁形目)的急性疱疹病毒病,特征是虚弱,口渴,腹泻,病程短,死亡率高;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淋巴系统均有病变。由于本病可以将群体易感水禽致死,因此备受关注。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可初诊为鸭瘟。利用鸭病毒性肠炎抗血清进行中和实验可确认病毒。本病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故应以防控为主。

一、历史

本病于1923年首次在荷兰被发现,开始被误认为是禽流感,直到1942年首次提出鸭瘟这一名称,并确认其是一种不同于禽流感的新病毒病,之后在许多其他国家都确认发生该病。黄引贤等于1959年首次报道了其在我国的存在。1967年,饲养在纽约长岛的商品代北京白鸭中出现鸭病毒性肠炎,在野生水禽中也可分离到。净化家养北京白鸭的病毒性肠炎已获得成功。近年DVE的研究进展较慢,发病和流行有日趋严重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二、 发病

野生的或家养的鸭、鹅和天鹅等(雁形目)禽鸟都会患病,所有年龄群和许多品种都易感。而多数成年禽鸟受侵袭。据报道,蓝翅野鸭最易感,针尾鸭不易感染。在我国、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法国、比利时和印度等国均有本病发生的报道。因为野生水禽具有迁徙的习性,因此,鸭病毒性肠炎可能发生在其他具有迁徙性水禽的国家。

三、病原

病原为疱疹病毒,毒株间在致病性上有差异,但免疫原性相同。病毒粒子无血凝性,这点与具有血凝性的新城疫病毒和禽流感病毒不同,可作为诊断的鉴别 *** 。本病毒在9~14日龄鸭胚绒毛尿囊膜中或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良好。开始时病毒不能在鸭蛋中直接生长但可以适应这个环境。在雏鸭中同样可以分离到该病毒,雏番鸭最为敏感。该病毒粒子可在多种宿主细胞中产生核内包涵体。

四、 流行

本病毒可通过与易感禽的接触或通过与污染环境(尤其是水源)的接触而直接或间接地水平传染。自然感染仅限于鸭、鹅和天鹅。野鸭带毒时间可达一年之久,也有证据表明带毒禽鸟在应激的情况下会间歇性排毒,进而感染易感禽鸟。发病禽鸟可以出现病毒血症,因此寄生于禽鸟的节肢动物也可以是传染媒介,然而这一传播方式还未经证明。报道本病在实验时可发生垂直传播。

五、 症状

商品雏鸭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发病鸭表现腹泻,有血迹,脱水,喙周围发绀。1~5天后死亡。种蛋鸭产蛋量突然下降25%~40%,持续高死亡率。病禽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虚弱,共济失调,畏光,眼睑粘连,流涕,极度口渴, *** 下垂,水性腹泻,很快疲倦,不能站立。头下垂、翅膀伸开下垂,会出现震颤。通常具有较高发病率和死亡率,5%~100%不等,大多数禽出现临床症状后死亡。野生水禽有相似临床症状。它们通常隐藏自己,死于近水的植被中。

六、病理

许多部位都表现出血症状,体腔、肌胃、肠内出现积血,肝脏、消化道黏膜(包括食道连接处)、心脏、心包膜、卵巢等通常表现出血。若患有重度肠炎,则可见在食管、盲肠、直肠、泄殖孔、法氏囊内形成厚的硬壳,雏鸭食管黏膜脱落。肠黏膜上有环形带状或斑点状出血或坏死,脾脏通常表现正常或者萎缩。开始肝变色并有出血斑。后来出现黄疸,包括散在的小的白色斑点,也可以有出血。镜检发现在变性的肝细胞、肠道上皮细胞,网状内皮细胞中存在核内包涵体。

七、诊断

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及流行病学,即可高度提示为鸭瘟。如果有核内包涵体或者利用荧光抗体检测技术证明组织内有病毒则进一步加强诊断的准确性。可利用鸭胚进行病毒的分离和培养,病毒最初在鸭胚中生长,但不能在鸡胚中繁殖。利用鸭病毒性肠炎抗血清进行中和实验可确认病毒。回顾分析,及时对急性期和恢复期鸭进行皿清检测,若鸭瘟病毒抗体滴度上升即可确诊鸭病毒性肠炎暴发。

鸭病毒性肠炎应与鸭病毒性肝炎、出血性败血病、新城疫、禽流感、球虫病和其他可引起肠炎的疾病区别开。

八、防控

养殖户应避免家养水禽与野生水禽共栖或者接触。做好检疫和卫生消毒工作,预防疾病发生。怀疑发生疫情应及时向相关 *** 部门报告,联邦 *** 及时制定出控制疫情的措施。对商业饲养的水禽,曾经采用屠宰与赔偿相结合并采取隔离措施来控制疫情。目前,屠宰与补偿已经中止, *** 要求在一定范围内接种疫苗。活的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均可预防本病,但在使用前应获取动物卫生防疫部门的批准。大多使用都未得到授权。美国已建立对鸭病毒性肠炎的检测监控系统,疑似暴发的疫情需通过 *** 官方或者联邦诊断实验室进行处理。本病治疗尚无治疗 *** ,主要是以做好防控为主要管理手段。

作者简介:田翠苹 兽医师

了解鸭肝炎,这一篇就够了

鸭病毒性肝炎是各位老板特别头疼的事情,该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常给鸭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们直接进入主题!

首先是临床症状,怎样去判断是不是鸭肝炎。

病鸭表现精神萎靡,翅下垂、不爱活动、缩脖、眼半闭、行动发呆、常跟不上群、采食量减少或绝食,发病半天以上者即发生全身抽搐。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有“背脖病”之称,表现为两脚痉挛性的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转圈,鸭嘴和鸭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亡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但有的则无任何症状,一背脖一蹬腿便死亡。


那么传播途径是怎样的?鸭肝炎是怎么来的?

爆发本病的鸭场多是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雏鸭传染所致,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饲养人员流动窜圈及外场人员参观,收购病残鸭人员等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主要途径。车辆来往、用具和垫草不经消毒处理反复使用,在场内乱扔病死鸭等也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鸭病毒性肝炎已经发生了!怎么办!别着急!往下看!

1.严禁从发病鸭场、孵化场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过消毒进入鸭场或窜圈。

2.育雏室门应设有消毒池。严格按卫生消毒要求处理病死鸭。加强饲养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饲养环境的卫生洁净。

3.鸭场要提高防疫意识,严格进行特异性预防。购雏鸭前应了解种鸭场对该病的免疫情况,若母鸭免疫确实可靠,其雏鸭母源抗体可维持10-15天左右时间,基本上可度过易感染危险期,如鸭场饲养环境卫生状况不佳,提倡10-15日龄进行鸭肝炎疫苗主动免疫,如果母鸭未经过免疫,雏鸭应在1日龄进行主动免疫疫苗。小鸭群一旦发生本病应迅速注射卵黄抗体或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即可控制本病流行,也可降低死亡率。

4.加强消毒 严格消毒是防控该病的重要措施,使用2%~9%的火碱溶液对鸭舍墙壁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每周1~2次。带鸭消毒可用0.3%的过氧乙酸或氯制剂消毒液。


凡事预则立!把治疗的成本用作预防省心、省钱、省时!

建议从雏鸭一日龄开始使用龙昌胆汁酸。胆汁酸,是胆汁的主要活性成分!外源性胆汁酸的添加,可以短时间弥补胆汁的不足,减轻肝脏负担!作为一种排泄液,能有效分解内毒素,促进肝细胞分泌大量稀薄的胆汁,使胆道畅通,消除胆汁淤滞,起到利胆作用。很多毒素、重金属、霉菌毒素和其它有害物质亦从胆汁中排出,从而降低毒素在肝脏中的蓄积,可以加强肝脏功能,解决鸭肝炎问题。

技术丨鸭圆环病毒病

鸭圆环病毒病(Duck circovirus disease,DuCVD)是由鸭圆环病毒(Duck circovirus,DuC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2003年由德国学者Hattermann通过PCR和电镜从番鸭的法氏囊组织中发现,随后匈牙利、美国、我国台湾等地也相继发现。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柴同杰教授等2006-2007年在山东的櫻桃谷鸭中分离到鸭圆环病毒。

病原特点


鸭圆环病毒(DuCV)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的新病毒,病毒呈圆形或二十面体对称,无囊膜,单股环型 DNA 结构,直径为15到16nm,是目前已知最小的鸭病毒。

临 床 症 状


鸭圆环病毒 DuCV 感染的鸭子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育状况差,生长发育迟缓、体重减轻、贫血、羽毛凌乱,背部脊柱的羽毛尤其明显,许多羽毛羽轴出血,甚至零星死亡。


鸭圆环病毒还会损害鸭的免疫系统,导致鸭免疫功能下降或免疫抑制,使鸭群更容易遭受其他疾病的侵袭,如鸭细小病毒、流感、鸭病毒性肝炎、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和大肠杆菌病等疾病。

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


背部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囊泡和围绕囊泡的组织异嗜性炎性渗出。剖检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

预 防


对鸭圆环病毒的预防和控制,更好采取综合防控措施。种鸭的引进要经过严格的检疫,防止从疫区引进种鸭、种鸭苗、种鸭蛋,且引进的种鸭、种鸭苗要隔离观察2周以上,确认健康,方可投入生产。加强消毒,定期对周围环境、场地、鸭舍、用具进行消毒,杀灭病原。加强饲养管理,控制合理的饲养密度及通风换气,饲料中添加多种维生素,提高鸭的抗病能力和自身免疫功能。


总之,由于 DuCV 发现较晚,在动物细胞和禽胚上难以培养,因此对其致病机理及危害的研究尚存在很多困难,认识还非常肤浅。由于目前尚无商品化疫苗,只能使用圆环抗体,配合其他抗病毒药、免疫增强剂、中药、抗生素等药物进行综合治疗。所以在养鸭业规模和数量飞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提高对其危害的认识,以降低直接和间接损失。



注:文章由哈药疫苗研发中心提供,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24小时删除!

中西医结合诊治鸭病毒性肝炎

鸭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可在鸭、鸡、鹅胚尿囊腔增殖,病毒抵抗力强,

在自然环境中可较长时间存活。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1发病情况

2018年11月25日山东省临沂市某养鸭户,该户饲养肉鸭1 2000只,10 El龄,突然鸭群精神状态不佳,先有约几十只鸭精神沉郁,喜卧,卧时头颈不断向后弯,驱赶时走路缓慢,走几步又俯卧于地,采食和饮水量下降,有的鸭腹泻比较严重,呈水样;严重的鸭斜卧于地,两脚乱蹬,呈划水状,头向后弯,背脖,随后发病鸭成倍增加,并开始开始出现死亡,每天死亡120~180只。

2临床症状

雏鸭突然发病,开始时病鸭表现精神萎靡,不能随群走动,眼半闭,打瞌睡。有的出现腹泻,排灰白色或绿色水样粪便。随后病鸭不安定,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两脚发生痉挛,死前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故俗称“背脖病”。有的在出现神经症状后的几小时内死亡。有的发病很急的鸭突然倒地死亡,常看不到任何症状。

3病理变化

主要的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脆易碎,色暗淡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或呈刷状出血,并且有灰白色的针尖状坏死灶,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黄或淡绿色,慢性病变为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有的脾脏肿大。

4实验室检查

取症状明显的病死鸭的肝脏,用缓冲盐水制成20%组织匀浆,经低速离心后再用5%~10%的氯仿在室温下处理10~15 min,因病毒可抵抗脂溶剂,离心后将上清液吸至广口瓶中,让残留的氯仿挥发掉,取悬液分装保存于零下50度以下。将病料经皮下或肌肉接种于1~7日龄敏感鸭,在24 h内死亡,小鸭出现病毒性肝炎特征性临床症状。

5鉴别诊断

与鸭瘟鉴别:

鸭瘟是一种接触传染性的疱疹病毒病,虽然各种Et龄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死亡,而病毒性鸭肝炎病毒对1~2周龄易感雏鸭有极高的感染率和致死率,而超过3周龄雏鸭不发病,这在流行病学上是重要鉴别之一。

用抗鸭瘟病毒高免血清和抗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在易感l~7日龄雏鸭作交叉中和试验,或交叉保护试验,从雏鸭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也可作为重要鉴别,必要时用鸭胚和鸡胚作病毒分离检验。

与鸭巴氏杆菌病鉴别:

鸭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青年鸭、成年鸭比雏鸭更易感,尤其是3周龄以内的雏鸭很少发生,感染巴氏杆菌病的鸭,肝脏肿大,有灰白色针头大的坏死灶和心冠沟脂肪组织有出血斑,心包积液,十二指肠黏膜严重出血等特征性病变,而鸭病毒性肝炎完全不同。肝脏触片,心包液涂片,革兰氏或美蓝染色见有许多两极染色的卵圆形小杆菌。用肝脏和心包液接种鲜血培养基能分离到巴氏杆菌,而鸭病毒性肝炎均为阴性,可作为重要鉴别。

6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和鉴别诊断可以确定该鸭病是鸭病毒性肝炎引起。

7诊治

7.1西药治疗

首先把病鸭和疑似病鸭与健康的鸭群分开饲养,对鸭舍地面、墙体和鸭的垫料彻底清扫和焚烧,再用消毒剂喷雾消毒。

对鸭群皮下注射康复鸭的血清或高免血清或免疫母鸭的蛋黄匀浆0.5~1.0 ml,同时对病鸭和疑似病鸭注射头孢类抗生素每只鸭0.2 mg,并在饮水中杜仲叶提取物,配合治疗。

5 d后,回访该鸭群逐渐恢复正常,没有发生死亡。

7.2 中药治疗

发生鸭病毒性肝炎的鸭,可用中药治疗,方剂:茵陈、龙胆草、黄芩、黄柏、栀子、柴胡、板蓝根、双花、防风、钩藤、木通各120 g,荆芥60 g,甘草80 g,水煎饮服,不食的可灌服,每天饮1剂,连用3 d。

8小结

当初步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时,该养殖户说在1日龄已用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2羽份了,给鸭群饮水免疫

过了;但是免疫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

一是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饮水,鸭有天性甩嘴的生理习惯,免疫剂量不够,而造成疫病的传播。

二是出现新的血清型造成免疫失败。

我国的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多为I型,而就当前的流行状况和发病情况,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很可能不再是

单纯的I型,而是I型的变异血型。

三是鸭舍没有定期彻底消毒。

四是平时的预防消毒工作没有做好。人员的往来,用具和车辆的来往都有可能传播病毒。

标签: 肝炎 病毒 怎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