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处理 *** ,鲟鱼处理视频教程

牵着乌龟去散步 学知识 37 0
重庆有人非法捕获长江鲟?农业执法支队:医治后将其放回长江

澎湃新闻记者 薛莎莎 实习生 杨采妮

近日,有环保组织发文称,在重庆市江津区长江一级支流綦江段有人非法捕获到一条“长江鲟”。长江鲟(达氏鲟)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11月16日下午,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重庆市江津区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获悉,11月15日,接到有人捕获鲟鱼的举报 *** 后,该支队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处理发现,确实有人在长江支流綦江段捕获一条鲟鱼。初步判断该鲟鱼是长江鲟。

前述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一位负责人还告诉澎湃新闻,被捕获到的鲟鱼已经受伤,支队执法人员买来药物,对其进行医治。当时,公安部门也已经介入。

该负责人还介绍,在用药一天后,16日下午,鲟鱼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差不多了,“根据它今天的状态,我们几个部门下午把它放回长江了。”

至于如何处理钓鱼者,这名负责人表示,该支队会配合公安部门“依法依规处理”。

据“自贡市飞溪河流环保公益中心”微信公众号“防电鱼联盟FDY”发文称,11月15日下午,志愿者发现有人在钓鱼,“有一条巨鱼被‘钓’上了岸。随后,志愿者们来到现场发现有人拿着“视频锚鱼”(用抛竿将带有摄像头的锚钩抛到水中,在钓竿一端的显示器上观察水底情况)的工具向江里扔。最后,志愿者们报了警,并等待公安和渔政部门处理。

前述文章内容显示,志愿者们发现锚鱼者钓到的是“一条一米多长的鲟鱼”,鲟鱼身上有伤,或是被锚鱼设备上的钩子弄伤的。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官网信息显示,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达氏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支流中,为纯淡水定居型鱼类,属于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物种。

责任编辑:崔烜

科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 建议尽快解除养殖鲟鱼销售禁令

1、鲟鱼养殖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世界鲟鱼捕捞产量主要集中在欧洲里海、黑海、亚速海等地区,占世界总捕捞量的80%以上,但捕捞产量逐年下降,到1993年不足万吨。在突破鲟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基础上,加强了鲟鱼自然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尤其是大力开展了人工养殖,世界鲟鱼产量才有所回升。

前苏联是最早开展鲟鱼人工繁殖的国家。1896年首次尝试将性腺自然成熟的小体鲟人工授精获得了受精卵。在90年代中期,前苏联鲟鱼人工繁殖技术不断进步,形成较强的人工繁殖获得苗种能力,供给人工养殖和向天然水域放流。可以说,鲟鱼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对其自然资源恢复有极大的帮助。

我国鲟鱼的养殖兴起于9 0年代中期,给我国淡水鱼类养殖注入了新的活力。目前鲟鱼养殖已经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养殖年产达到十万吨,已经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和产业链。

北京市是我国最早开始鲟鱼商业化养殖的地区之一,鲟鱼种业产业已经形成规模,能供应我国鲟鱼苗种60%以上,尤其是在反季节苗种供应上,具有技术、气候和地理位置优势,在苗种供应量和苗种质量等方面都已形成良好的口碑,占据了绝大多数苗种供应市场,成为目前北京市重要的渔业产业。

2、新冠肺炎疫情对鲟鱼产业的冲击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暴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由于疫情蔓延,我国各行各业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由于最早判定引发疫情的新冠肺炎病毒来源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给水产业带来了巨大冲击,波及苗种生产、饲料、养殖、加工、流通等多个环节。 1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了《关于禁止野生动物交易的公告》。在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报审稿)中,新增了达氏鳇Huso dauricus以及鲟科其它种Acipenseridae spp.。2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中央网信办、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等10部委(局),部署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鳄鱼、龟、水鱼、牛蛙、泥鳅、蟮、鸭嘴鱼(匙吻鲟)、鲟龙鱼(鲟科鱼类)、娃娃鱼等野生动物被禁止销售食用。事实上,国际法规将所有鲟鱼种列入《国际濒危动植物种贸易保护公约》附录II中,是为了保护野生鲟鱼资源而非用来限制养殖鲟鱼的买卖,即使是国际公认对鲟鱼最严苛的商业操作也允许子二代养殖鲟鱼产品出售。随着鲟鱼养殖业的发展,大大缓解了鲟鱼野生资源生存压力,发展人工养殖与利用其实更有利于保护鲟鱼野生资源。

3、注重生态保护,全面提升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质量

依托重要湖库等大水面,大力开展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各种保护区建设,将保护区全部纳入生态红线管理,为生态渔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和环境保障。积极开展增殖放流,将湖库等大水面列入增殖放流支持范围,发挥财政资金项目带动效应,鼓励大水面管理单位和企业投入,开展湖库放流,达到恢复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渔业收益的效果。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倡导水产养殖“少用药、不用药”理念。巩固中央环保督察整改成果,全面清理非法养殖行为,严禁投肥投粪养殖,确保大水面实现绿色健康养殖。另外,要严格加强渔政管理,将渔政管理纳入河长制考核内容。在重要湖库等大水面设定禁渔期和禁渔区,每年实施阶段性禁渔。积极组织开展渔政执法专项行动,将湖库等大水面作为执法检查重点,从严处理电毒炸鱼和绝户网违法活动,严厉打击破坏大水面生态养殖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为湖库等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保驾护航。

4、鲟鱼不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

目前限制鲟鱼销售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担心鲟鱼为引发新冠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中间宿主。为此我们首先要认识一下病毒在水里的感染力问题。从结构看,病毒可以分成两类,一类具有囊膜(envelope),一类没有囊膜。囊膜位于病毒的最外层,囊膜的结构以细胞膜(类似)和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为主。囊膜上病毒自己编码的蛋白和病毒感染力有关。导致这次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囊膜,且囊膜具有的刺突蛋白(spike protein),和人类的ACE2蛋白结合才能导致感染。囊膜很脆弱,对有机溶剂如酒精、乙醚、氯消毒剂、pH值等敏感,因此现在防控这个病毒的消毒剂也均为此类物质。没有囊膜的病毒,外面是坚硬的衣壳蛋白(capsid protein),通常对于酒精、乙醚等不敏感。在水体中,有囊膜病毒很容易失去其感染力,没有囊膜的病毒存活比较久,比如人类的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没有囊膜,可以存在于水体之中很久。人类的乙型肝炎病毒和甲型肝炎病毒都是感染人类的肝脏,都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体,乙型肝炎病毒具有囊膜,甲型肝炎病毒没有囊膜,因此甲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人类生吃毛蚶而感染,但至今还没有看到任何人类通过水体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报道。此外不管哪种病毒都怕高温,100℃煮5分钟可以灭活大部分人类病毒。综上所述,就算水体存在新型冠状病毒,也会很快失活不具有传染性。

从另一方面来说,病毒攻击物种具有选择性。因为任何寄生物均需要生存和繁殖环境的,病毒粒子由于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生物,不可能离开宿主而独立生存。任何病毒粒子对寄生宿主的生理状态,均具有严格地选择性。站在病毒粒子角度,最容易做出选择的首要条件就是寄生动物(宿主)的进化阶元位置。从宿主角度看,我们往往可以发现病毒存在“种间免疫”现象。在脊椎动物的进化关系中,与哺乳类亲缘关系由近到远分别是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鱼类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与哺乳类进化距离更大,从病毒具有种间隔离的实践经验到科学背景都可以判定,鱼类细胞很难满足新型冠状病毒生存和复制所需要的环境条件。鲟鱼是硬骨鱼类中最原始的物种,是现存最古老的鱼类,具有“活化石”之称,同其他鱼类一样不可能成为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5、建议解除禁令,科学面对疫情

在疫情初期,广东省开展了“广东省联合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行动”。以最严措施开展联合双打行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驯养繁殖的鲟鱼一律禁绝交易。但是在认清新型冠状病毒并非源自水产动物之后,迅速做出了更改,并组织专家于2月20日出台了《广东省新冠疫情期间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指南》,帮助指导水产从业者科学渡过疫情对产业带来的困境。

就北京市而言,各郊区县鲟鱼养殖业者都接到口头命令,禁止开展苗种销售。另外由于航班限制以及疫情期间的其他临时限制,导致大批人工繁殖的鲟鱼无法销售造成积压,苗种大量死亡,对养殖者及渔业行业发展都造成重大的打击。鲟鱼苗种繁育产业,尤其是北京极具优势的鲟鱼冬季反季节苗种供应,都蒙受了巨大损失,北京鲟鱼苗种繁育从业者和鲟鱼养殖业也受到了极大伤害。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闭幕会。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按照《决定》有关规定,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这意味着,龟鳖、大鲵、鲟鱼、鳄鱼等按水生野生动物管理,不列入禁食名单。我国鲟鱼人工养殖产业经历短短不到三十年发展,已经占据了重要的国际地位,鲟鱼子酱更是打出中国品牌,销售国内外。面对此来之不易的产业发展状况,应该在已消除水产品传染病毒疑虑的情况下,尽快解除所有对鲟鱼产业发展造成限制的禁令。面对重大疫情,初期出台过度反应的决策可以理解,下一步希望有关部门能及时做出积极反应,有力保障北京鲟鱼养殖产业健康发展。

作者:胡红霞 杨华莲 徐晓玲(出处:柏普泰水产)

申晨间,老渔民非法捕捞中华鲟后将其放入冰箱,涉嫌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刑拘

8月7日13时左右,陈家镇派出所接到崇明区渔政管理检查站移交称,当日3时15分许,渔政执法人员在陈家镇奚家港西岸巡逻时,从停靠在闸门口的一艘拖网船上查获一条鲟鱼,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遂移交派出所进一步处理。

经讯问,犯罪嫌疑人邢某辩称其于8月7日凌晨在佘山岛北侧海域实施捕捞作业,并将捕到的鱼放进了船上的冰箱里。渔政管理人员查获时,中华鲟已经死亡。

经查,邢某已有20多年的捕捞经验。

犯罪嫌疑人邢某捕捞的中华鲟

经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认定,该鲟鱼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测得体长55厘米,约1岁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罪嫌疑人邢某的行为涉嫌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罪,现邢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公开资料显示,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属于同一时期物种,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价值珍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目前,上海市设定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崇明浅滩以东,南临长江南支北港主槽,北接长江北支水道,东临东海,最东点为佘山岛。

警方特别提醒,市民如果误捕到中华鲟请及时放生,禁止私自买卖、宰杀。作为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果违法捕捞中华鲟,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来“中国网”(CIIC_China)官方微信,回复“部位”,告诉你一个减肥小秘诀

【动植物检疫】有关鲟鱼出口,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动植物检疫】海关总署 农业农村部 关于防止巴勒斯坦口蹄疫传入我国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关于防止加拿大高致病性禽流感传入我国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政策解读 | 进口南非鲜梨植物检疫要求

【动植物检疫】携带宠物入境海关检疫监管要求

【动植物检疫】海关科普 | 不可忽视的食源性致病菌

【动植物检疫】带你了解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一)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

【动植物检疫】铲屎官必读!进口宠物食品知多少

【动植物检疫】入侵杂草究竟有多可怕?看完惊呆了

【动植物检疫】海关带你了解非洲猪瘟

【动植物检疫】松材线虫口岸检疫指南

【动植物检疫】鲜切花出口小知识

【动植物检疫】进出境货物木质包装你需要知道的一些事

【动植物检疫】进口南非鲜梨植物检疫要求

【动植物检疫】进口种子的通关之旅

【动植物检疫】关于进口缅甸玉米植物检疫要求的公告解读

【动植物检疫】政策解读丨进境水果检验检疫监督管理

【动植物检疫】海关技术规范解读丨《进境种猪指定隔离检疫场建设规范》

【动植物检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知多少?

【动植物检疫】新《种子法》来了!







<

中华鲟为何濒危?30年放生700万尾,却还是难逃命运!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的古老鱼类,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之前。它以其独特的形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是中国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尽管过去30年来,我国已经放生了700万尾中华鲟,但这一物种的命运似乎仍然难以摆脱。中华鲟还是面临着濒危的局面。


中华鲟,又称皇帝鱼、鳞鱼,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的身体长度一般在2-3米之间,体重在100-300公斤之间,更大的个体可达50公斤。全身呈青黄色,头部有黄色斑点,身体两侧有硬质鳞片。它的眼睛比较发达,因为适应了淡水中的弱光环境,所以它是可以看到前方的微弱光线。


中华鲟的生活习性


中华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类,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研究价值。它的体表覆盖着硬骨硬鳞,是一种非常原始的皮肤衍生物。硬鳞的结构和鳞片相似,都是由多层薄板构成的坚硬外壳,中间充满着气体,使得中华鲟的身体具有很好的保护能力。中华鲟的身体构造也非常特殊,它的心脏和大动脉都位于身体的背部,使得血液可以更有效地流到头部,有利于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的淡水环境中,喜欢在沙质或砾石底质的水域活动。它们是一种底栖动物,通常在底层生活,很少浮到水面上来。中华鲟的生活习性也十分保守,很少会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探索新的水域。


而且它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它们是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中的顶级掠食者。中华鲟以小型鱼类、浮游生物和水生植物为食,它们的存在可以帮助控制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华鲟也是一种重要的基因库,它们储存着大量的遗传信息,可以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中华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经开始捕捞和食用中华鲟。在古代,它被视为吉祥物,象征着繁荣和富贵。在唐朝时期,中华鲟更是成为了皇家的贡品,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品尝到这种美味的鱼类。到了近代,中华鲟仍然被广泛食用,只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其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数量急剧减少。


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的调查报告显示,长江中华鲟的数量已经下降了90%以上。据统计,目前全球仅有约300尾中华鲟幸存下来。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中华鲟的濒危呢?


过度捕捞: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洄游鱼类,它们在长江上游的产卵群体和下游的索饵群体之间进行长距离的洄游。然而,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这种洄游被严重破坏,许多中华鲟在产卵后就被捕杀,无法完成索饵的过程,导致种群数量迅速减少。据统计,过去30年间,长江中华鲟的数量已经减少了约90%。过度捕捞不仅影响了中华鲟的种群数量,还使得中华鲟的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一些珍贵的基因资源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中华鲟濒危的程度。


栖息地的破坏:中华鲟是一种淡水鱼,但是它们的繁殖和生长需要大量的海水,而且只能在特定的水域中生存。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这些特定水域的环境也遭到了破坏和污染,导致中华鲟无法生存和繁殖。例如,长江干流以及鄱阳湖、洞庭湖等湖泊的水质污染、河道整治、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华鲟的生存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


水利工程: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多。这些工程的建设往往会改变河流的流速和水质,从而影响到中华鲟的生存环境。例如,一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导致河流流速减缓,使得中华鲟难以快速游动,同时也可能导致河水中营养物质的减少,影响到中华鲟的食物来源。


水污染: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许多工厂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流中,这些废水含有大量的化学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对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中华鲟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生存。


生殖周期长:中华鲟的生殖周期很长,一般要达到4-5年才能达到性成熟。而且,它们每年只产卵一次,每次只产几十个卵。相比之下,其他淡水鱼类通常每年可产卵多次,每次可产数百个卵。因此,中华鲟繁殖的效率很低,难以在自然环境中竞争。由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长江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中华鲟的繁殖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繁殖环境困难:中华鲟的繁殖需要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水质条件。它们通常在淡水环境中生活多年,但只有在咸淡水中才能产卵。而且中华鲟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水流和水深,这使得它们的繁殖地点相对较少。由于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变化,中华鲟的繁殖地点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威胁。例如:长江流域的水电站建设、河床变迁、水质污染等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


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地区的河流和湖泊的水温也开始升高,这使得一些适应高温的鱼类开始出现,竞争中华鲟的生存空间和资源。气候变化还导致一些地区的河流和湖泊的水量减少,进而影响中华鲟的生存环境。


为了拯救这一珍贵的物种,我国 *** 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中华鲟拯救计划”。该计划自1984年开始实施,旨在通过人工繁殖、放流和保护栖息地等手段,拯救濒危的中华鲟。30年来,我国共成功繁殖了700余万尾中华鲟,并将其放归大自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华鲟濒危的压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虽然人工繁殖的成功率较高,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瓶颈。例如,目前人工繁殖的中华鲟鱼苗成活率较低,导致人工繁殖的数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非法捕捞和走私等现象仍然存在,对中华鲟的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其次,保护中华鲟栖息地的措施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多个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测手段,一些保护区并未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此外,一些水电站和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建设也可能会对中华鲟的栖息地造成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中华鲟


鲟鱼处理方法,鲟鱼处理视频教程-第1张图片-

之一,我们应该加强水利工程的监管和管理。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中华鲟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尽量避免对中华鲟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可以通过优化工程设计、改善河流流态等方式来提高中华鲟的生存环境。 *** 还应该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监管力度,确保工程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第二,我们应该加强水污染治理工作。 *** 应该加大对工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废水的监管力度,要求企业必须进行废水处理后才能排放。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河流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我们每个人也可以从自身做起,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节约用水等行为,为保护水资源做出贡献。


第三,我们还应该加强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可以通过建立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加强人工繁殖和放流等方式来保护中华鲟种群数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华鲟保护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中来。


总之,保护中华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让这一珍贵的古老物种得以延续下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保护中华鲟而努力!

鲟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办法

1 纤毛虫引起的有关鱼病

在鲟鱼养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纤毛虫有小瓜子虫、车轮虫等。这些纤毛虫主要寄生在鲟鱼的鱼鳃部位。一般判断鲟鱼鱼鳃是否有纤毛虫寄生,主要看鲟鱼鳃部的黏液是否增多。鱼鳃有大量纤毛虫寄生时,鱼鳃张开后不能进行有效的闭合,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地降低了鲟鱼的游泳能力,食欲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有所减退。特别是对于那些刚破膜至体长5cm的幼鱼危害性更大,严重情况下还会造成大量幼鱼死亡。其科学有效的治疗 *** 为:用0.10~0.12mg/L鱼虫速杀浸洗鱼体40~60min,每天一次,连续用鱼虫速杀浸洗2~3d,治疗效果尤为显著。

2 肿嘴病

肿嘴病多发生在食性刚转化或者食性正在进行转化的体长3~8cm的鱼苗身上。肿嘴病的病症主要表现为鱼嘴肿胀充血、头部充血发炎、眼球突出、 *** 红肿突出等。患有肿嘴病的鱼苗死亡率极高,就目前来讲,引起此病的原因尚不明确,经过解剖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没有发现寄生虫,利用罗红霉素、利巴韦林、复方磺胺、抗病毒药物等进行相应的治疗,所得出的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使用中草药鱼用泼洒剂、络合碘、二氧化氯等,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笔者通过不断的研究及摸索,发现做好如下工作可以有效减少该病的发生率。其一,鲟鱼的放养密度一定要科学合理。鲟鱼在转食的过程中,放养密度更好保持在500尾/m2以下,特别是在转食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挑拣、挪动等对鱼体造成一系列的人为伤害,以免造成鱼体抵抗力降低。其二,喂养的饲料要适合且营养全面。对于转食过程中的鲟鱼来讲,鱼体的消化系统要对饲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此时的饲料不仅要营养全面,还要容易消化,如此以来,可以科学有效地减少因营养不良而造成鱼体的抵抗力下降。其三,做好疾病预防工作。无论是正在进行食性转化的鱼苗,还是食性转化后的鱼苗,都要对水体进行定期的消毒。消毒药物一般选择对鱼体 *** 性较小的中性药物。

3 断尾病

断尾病一般发生于食性转化前的鱼苗。引起断尾病的原因,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放养密度太大或者是投放的鱼饵不足,鱼苗与鱼苗之间相互咬尾而造成断尾。其科学有效的防治 *** 为:由于造成断尾病的原因不同,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稀疏放养密度,投放足够的鲜活饵料,以便在它们摄食之后还有相应的剩余。对于那些已经断尾的鱼苗,要给予相应的消毒处理,以防感染其他的病毒。

4 水霉病

水霉病的发病范围相对比较广,在鲟鱼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发生。引起水霉病的主要原因为鱼体受到擦伤或者其他损伤而引起水霉菌的感染。对于感染的鲟鱼来讲,只要在鱼体表面受到擦伤的部位看到灰白色棉毛絮状物时,被感染的鱼体就会开始焦躁不安,在病情不断加重的过程中,鲟鱼的游动也会逐渐迟缓,食欲也会逐渐减退,以至于瘦弱而死。

其科学有效的治疗 *** 为:在进行放养、运输及清洗池塘的过程中,所有的操作过程都要仔细,以免鱼体被擦伤,如果发现患有水霉病的鲟鱼,要将其集中在一个水池中,并用4kg/m3食盐+10kg/m3的强力霉素浸泡1h,此 *** 连续使用3~5d。

5 肠炎病

肠炎病的发病相对比较广泛,在整个养殖阶段都有可能发生。肠炎病的主要症状为:患病的鲟鱼 *** 红肿,不摄食,肠内无食,肠壁充血,后肠有脓状黄色液体。对于患病严重的鲟鱼来讲,还会出现侧翻乱窜,以至最后死亡。

对于其科学有效的治疗,可以采用外用内服相结合的 *** 进行治疗。对于内服用的药物来讲,一般用盐酸沙拉沙星加三黄粉,将这些药物加入到饲料中喂食鲟鱼,药物与饲料的比例为:1kg饲料中加入盐酸沙拉沙星2~5g,三黄粉1g,连续投食5~6d,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对于外用药物来讲,一般采用二氧化氯4mg/L来浸泡40~60min,或者是用戊二醛10mg/L浸泡1h,如此以来,便会彻底地杀灭水体中的病原菌。

6 结语

对于鱼体的成活率来讲,鱼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养殖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科学合理的鱼病防治原则,以防治为基础,并给予积极的治疗。从饲料、操作、水质及鱼体等各个环节做起,不断加强并做好防治工作。只要发现患病的鲟鱼,就要给予积极的治疗,根据不同的状况来对症下药,以便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从一尾鲟鱼见青绿

宜宾三江口。曾朗 摄(C视觉)

5月30日一早,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长周涛来到办公室,之一件事是给鲟鱼宝宝喂食。这批鱼宝宝是周涛和队友的心头宝。今年3月21日,经过相关科研单位和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的共同努力,被宣布“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在宜宾江安段天然水域实现自然繁殖,跨出恢复野外种群的关键一步。“这些鲟鱼长大后,会在合适的条件下被放归长江,那里才是它们的家。”周涛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共同的目标,很多像周涛一样的人,用行动守护这一江碧水、两岸青山。记者走近他们,从一尾鲟鱼开始,听山水“青绿”背后的故事。

守护

16480名渔民退捕上岸,5万余名河长湖长奔走在保护一线

他们说:“这些年的守护是值得的。”

喂完鲟鱼宝宝,周涛习惯性地走出巡护队,快步来到马路对面的长江边,凝视着眼前这条母亲河。

“看到那里的水波没有?说明下面有一群鱼在游。”周涛说,鱼跃两岸的情形,是最近几年才恢复的。他的手机里还保留着一段视频——不久前用无人机在长江江安河段拍到的鳡鱼。这种鱼他近年来之一次看到,“这一两年,我和队友见到了好多以前没见过的鱼类。”

不只是水中,岸上的变化也不小。在周涛和队友时常巡护的江安县橙花岛上,宜宾一院校科研团队还发现了被称为三峡“植物大熊猫”的珍稀濒危植物——丰都车前,这是该植物在四川境内首次被发现。

这一系列新发现,让周涛坚信,长江生态正变得越来越好。

数据印证了周涛的判断:2022年,全省水环境质量创20年来更好水平。据生态环境部初步核定,2022年,全省203个国考断面中,水质优良断面达202个,占比99.5%,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10个跨省共界断面均为优良水质,长江、黄河、嘉陵江等主要出川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确保“川江清水向东流”。

这些可喜的变化让周涛觉得,这些年的守护是值得的。

周涛的同事、宜宾江安长江协助巡护队队员肖玉南,曾经是一名渔民,“上岸前几年,鱼是越打越少,越打越小,再不保护,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看不到长江里的鱼了。”

为了响应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包括肖玉南在内,我省共有16480名渔民退捕上岸,其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12151人已全部实现转产就业,就业率达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6297人,占应参保人数的100%。

目前,我省已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全省5万余名河长湖长奔走在河湖保护一线,所有河流湖泊编制“一河一策”管理保护方案,做到因河施策统筹管理。

担当

守住“1公里”红线,实施更严格的排放标准

他们说:“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在宜宾采访时,记者多次听到一句话:高于岷江沱江标准排放。其背后,是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省份的责任担当。

记者了解到,四川受污染的水系主要集中在岷江、沱江的干流及支流。从2017年1月1日起,我省在岷江、沱江流域实施了比国标还严格、新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我们有几家位于长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厂,都自觉执行了更为严格的岷江沱江排放标准。”宜宾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还有一些守护者“以退为进”。宜宾天原集团厂区曾距长江岸线不到100米。2018年,该集团整体搬迁到长江岸线一公里之外,产业也逐渐从氯碱化工发展延伸到化工新材料和新能源电池材料。

2014年开始,宜宾启动长江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对“三江六岸”进行生态修复,退出占用的长江岸线8.36公里,20余户企业搬迁或关停,建成80公里生态廊道。

跳出宜宾看四川,“退”是一种共同行为。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的乐山,2022年12月1日起实施《乐山市三江岸线保护条例》,要求全面加强对房地产等“贴线”开发管控,划定三江干流岸线保护控制范围。在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泸州优化沿江产业布局,推进沿江产业、临江企业退江入园,严禁在长江、沱江沿岸1公里范围内新建布局重化工园区。

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我省累计关停、搬迁、升级、重组长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46家。

对长江的守护,将是一种永久的责任。今年4月,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等16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四川省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实施方案》。该方案从4个方面制定了28项具体任务,明确提出:到2025年,四川省长江流域总体水质保持优良,70%以上国控断面水质达到Ⅱ类,干流水质稳定保持Ⅱ类,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重要河湖生态用水得到有效保障,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我们会把保护长江当成一生的事业干下去,希望长江鲟恢复野外种群的这一天能早点到来。”周涛说道。(记者 蒋君芳)

一条刚足岁中华鲟被塞进了冰箱,违法捕捞者被警方刑拘……

近日,崇明警方破获1起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案。8月7日13时左右,陈家镇派出所接到崇明区渔政管理检查站移交称,当日3时15分许,渔政执法人员在陈家镇奚家港西岸巡逻时,从停靠在闸门口的一艘拖网船上查获一条鲟鱼疑似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遂移交派出所进一步处理。

警方迅速处警。经讯问,犯罪嫌疑人邢某辩称其于8月7日凌晨在佘山岛北侧海域实施了捕捞作业,并将捕到的鱼放进了船上的冰箱里。渔政管理人员查获时,中华鲟已经死亡。经查,邢某已有二十多年的捕捞经验。

经上海市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认定,该鲟鱼确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测得体长55厘米,约1岁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犯罪嫌疑人邢某的行为涉嫌非法猎捕濒危野生动物案,现邢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案件在进一步审理中。

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华鲟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属于同一时期物种,现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其价值珍贵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目前,上海市设定的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地处长江入海口,位于崇明浅滩以东,南临长江南支北港主槽,北接长江北支水道,东临东海,最东点为佘山岛。

警方强调,市民如果误捕到中华鲟请及时放生,禁止私自买卖、宰杀。中华鲟是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如果违法捕捞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长江钓到鲟鱼不准放生必须带走?它是外来物种!不是长江原生物种

#不畏寒冬!这就是钓鱼#

行文前声明一下,长江处于10年禁渔期,遵守法律法规合理合法垂钓。

只要是钓鱼人一听到鲟鱼,都知道鲟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钓鱼人眼里的“牢底坐穿鱼”,即使误钓也要放生。可是,有钓鱼人在长江里钓到一条大的鲟鱼,水生物保护专家看后说不准放生,必须要带回家或者无公害处理,不然会受到处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长江流域里生长着极其丰富的鱼类,据统计,它的淡水鱼类就多达324种,是大鱼聚集之地,自古就有“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了不像样”之说。更大的鱼类就是我们常说的鲟鱼。长江里的鲟鱼,土生土长的只有三种:中华鲟,长江鲟和白鲟。鲟鱼虽然是长江流域个头更大的鱼,但它属于食物链顶端的鱼类,数量并不多,是比较珍稀的品种。

白鲟,是长江里更大的鱼类,古谚语中的“万斤象”指的就是白鲟,意思是白鲟能长到10000斤那么大。近代捕获白鲟更大的记录,是在上世纪50年的渔民在长江南京段里捕获的,它体长达到7.5米,体重重达1816斤。

可惜的是,白鲟在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在线发布的一篇名为《世界上一种更大淡水鱼类的灭绝,濒危长江动物群保育的教训》的研究论文指出,估计在2005年-2010年,长江白鲟经灭绝!目前,淡水鱼之王在长江流域里再也没有发现过了。

目前,长江流域里只有两种鲟鱼的存在:中华鲟和长江鲟鱼。中华鲟更大个体体长可达5米,体重可达600千克,有活化石之称,是“水中大熊猫”。最为可惜的是,在自然水域里,野生中华鲟已经有4年多没有产卵了,可见它的珍惜程度有多高。长江鲟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非常稀有的鱼类。

在10年禁渔期还没有实施前,在长江里钓鱼是很多钓鱼人喜欢的事情,可以钓到不同种类的鱼。大家对鱼类的保护意识都很高,只要钓到保护鱼类都会放生,特别稀有的鱼类会通知相关专业人士对它的保护。可是,曾有几位钓友在汉江河段钓到重约10公斤的大鲟鱼,经专家监定后,必须要钓鱼人带走或者做无公害处理,不准放生,不然接受处罚,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钓友钓到的鲟鱼,并不是中华鲟,也不是长江鲟,它是非常奇特的杂交鲟鱼,叫“西杂鲟”。

西杂鲟鱼可能很多包括钓鱼人在内的人都没有听过,不知道它是何种物种。西杂鲟鱼是外来物种,并不是长江流域的原生鱼,它是西伯利亚鲟鱼和史氏鲟杂交出来的后代,西伯利亚鲟鱼和史氏鲟都是长江中所没有的鲟鱼品种。

西伯利亚鲟栖息在河流的中、下游,可以进入半咸水水域,更大可长达200厘米、重200-210公斤,更大生长年限达到60年龄。它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在我国并没有分布,主要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流入北冰洋的河流中,此外,贝加尔湖也有它的分布。上世纪80年代初期,西伯利亚鲟才引入我国养殖场养殖。

史氏鲟是我国鲟鱼中更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珍稀鱼类。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等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更大可以长到1.6米,最重量可达200斤以上。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地均有分布。

西杂鲟鱼正是由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杂交的后代。它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主要是生长速度快;可以适应不同水温的江水;抗病能力非常强。这些优势比中华鲟和长江鲟强大很多,是一种非常有经济价值的养殖鱼类。目前,西杂鲟只能用于经济养殖,绝对不允许放归自然然水域,以免破坏自然水域里的生态环境。

任何一个水域里,只要有外来物种入侵并迅速壮大种群的话,对原生物钟的生存空间的挤压,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西杂鲟鱼在长江流域里存在,会对处于食物链最顶端的中华鲟和长江鲟带来威胁,可以大量减少这两种鲟鱼的食物,破坏它们的产卵场,导致它们慢慢灭绝。

为什么西杂鲟会进入到长江流域呢?而且数量越来越多,这主要是人为放生造成的危害。很多人并不认识西杂鲟鱼,以为是中华鲟,所以买来放生。另一个就是相关部门的放生鱼苗中夹杂了西杂鲟的鱼苗,被人为放生。还有就是养殖场逃生,百密必有一疏,逃生机会也大。

对于西杂鲟鱼,作为普通的钓鱼人来说,确实很难辩识。就连捕鱼几十年的老渔民,几乎难于分辨究竟是中华鲟还是西杂鲟。最明显的事例,就是发生在2018年。

2018年7月,四川江安县的一位渔民,像往常一样在长江里捕鱼,没想到捕获了一条鲟鱼,以为是捕到了中华鲟。经测量,鲟鱼长47厘米,重275克,对于鲟鱼来说它还是小小的鱼苗。渔民都知道中华鲟是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不让鲟鱼受伤至死,小心翼翼地把鲟鱼放到活水仓里养着,跟着通知渔政部门来处理。

没有想到的是,专业人员到来处理时,经过仔细的辩认,最终确认渔民捕到的这条鲟鱼,并不是中华鲟,也不是长江鲟,而是一条外来物种杂交鲟鱼:西杂鲟!因为它的鼻子上翘得很明显。可想而知,连老渔民都难以辩别,何况是普通的钓鱼人。

目前来看,西杂鲟鱼在长江流域里有明显趋多的趋势,以后对原生物钟必然会带来危害。钓鱼人更好的办法就是,只要钓到鲟鱼,不要急着放生,而是要通知渔政部门的相关专业人员,让他们确认是哪种鲟鱼,保护动物才放生。如果是西杂鲟鱼,带回家好好享受一下美食吧!当然,10年禁渔期内,在长江流域里钓鱼,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不然也是违法的。

最后建议:作为一个钓鱼人,需要文明施钓。而且,环境保护是每个钓鱼人的责任!请随手带走自己身边的垃圾,创造一个美好的钓鱼环境!如有不同观点或作者有误,可以在评论区里指正。我是钓鱼铃当,记得关注我!

宜宾渔民长江捕获鲟鱼,竟是条“混血鲟”还不能随意放生

长江特有鱼类中,华鲟达氏鲟都是国家保护野生鱼类,禁止捕捞。近日,宜宾江安县渔民杨永洪在长江水域作业时,就意外捕到一条长约47厘米、重275克的鲟鱼。杨永洪以为误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赶紧上报渔政部门。经鉴定却是一条杂交鲟,该鲟不但不是“国保”,还不能随意放生。

渔民误以为捕捞到中华鲟,

其实是一条不能放生的杂交鲟

据杨永洪介绍,7月26号,他像往常一样在长江正常捕捞作业:“ 收网的时候,就看到它是一条鲟鱼, 我把网抠开,把它保护得比较好,免得它受伤。”杨永洪说,经测量,该鲟体长约47厘米、重275克。杨永洪以为自己误捕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赶紧上报当地渔政部门处理。

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工作者颉江鉴定后,认为杨永洪捕获的是一条杂交鲟。“我们一般从外观来看的话,之一个看它的鼻子,鼻子一般比较翘比较尖的这种,我们首先目测就把它判断为杂交鲟;第二,我们看它的骨板,骨板一般逆向,摸一下,比较割手,我们就可以直观判断是条杂交鲟。”

据颉江介绍,“杂交鲟”在自然水域里大量出现,一旦参与到中华鲟的繁衍当中,可能导致中华鲟的基因污染。颉江称,鲟鱼之间是可以相互繁殖、可以杂交的。渔民以后发现有杂交品种,一定要及时上报渔政部门,同时不要自行放生到长江里面。“因为杂交鲟在长江里面生存,会挤占白鲟、中华鲟、长江鲟的生存空间。”

捕捞到长江珍稀鱼种,

请主动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

据了解,长江里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野生中华鲟、白鲟、长江鲟等已经为数不多。渔政执法部门呼吁渔民一旦发现疑似国家保护动物,要主动向当地渔政部门报告。经过鉴定之后,如果确实是珍稀鱼类,将交由长江珍稀鱼类保护队养护,最后放归长江。

杨永洪告诉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除了渔政主管部门宣传,他们作为渔民也有保护意识。“我们知道它们是保护动物,捕捞就是犯法的。”杨永洪说,他了解到,中华鲟、白鲟、长江鲟等都是濒危物种,如果再继续捕捞,子孙后代就看不到了。

据统计,仅2017年,江安县渔政部门共接到17起报告,共救助两条长江鲟鱼,两条大鲵,二十条胭脂鱼。中国水产科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科研工作者颉江呼吁:“希望垂钓爱好者钓到珍惜品种以后,也能够及时反馈给当地主管部门,以便及时的处理这些误捕(受保护鱼类)的信息,做好救护和保护的工作。”

兆斯 胡敏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罗敏 编辑 唐欢

标签: 鲟鱼 处理 *** 教程 视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