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疖子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疖子读音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疖的拼音
1、疖,汉语二级字,读作疖(jiē),疖子,皮肤病,由葡萄球菌或链球菌侵入毛囊内引起。
2、“疖”的拼音为jiē。这个字常常用来形容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个字的来源和用法。
3、“疖”是一个汉字,它的形状类似于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之中,其中记载了它的含义和用法。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而感到不适,所以这个字被用来形容这种情况。
4、“疖”的拼音为jiē,它的读音比较简单,但是这个字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一般情况下,我们在描述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时,更常使用“疙瘩”、“疮”等其他词语。
5、在医学上,“疖”也常常被用来表示一种局部皮肤感染的疾病,俗称“疖子”。这种疾病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会在皮肤上形成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疖子一般需要及时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和引起其他并发症。
6、总之,“疖”是一个形容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的汉字,它来源于《说文解字》,常常被用来描述皮肤上的小疙瘩或者疮疖。它的拼音为jiē,虽然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常见,但在医学上常常被用来表示一种局部皮肤感染的疾病。
二、疖子读音
1、疖子的解释:这个词是一个中文词语,通常指的是皮肤上的小肿块或脓包,常常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这些小肿块在皮肤下方积聚了脓液,通常表现为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疖子可以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出现,但最常见的是在脸部、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
2、症状:疖子通常开始作为一个红色、有痛感的小肿块,随后会逐渐变大并充满脓液。疖子通常很疼痛,特别是在触摸或压迫时。
3、感染原因:疖子通常是由一种细菌叫做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引起的皮肤感染。这种细菌常常生活在人体的皮肤上,但当它们进入皮肤内部并感染毛囊或汗腺时,就会导致疖子的形成。
4、治疗:治疗疖子的 *** 通常包括局部抗生素药膏、热敷(用温暖的湿毛巾敷在患处,以促进脓液排出),或在必要时由医生进行外科手术引流。不建议自行挤破疖子,因为这可能导致感染扩散或复发。
5、预防: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疖子的关键。经常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并避免分享个人护理用品,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1、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疖子病因是皮肤上的细菌感染,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皮肤表面,但它们可以进入毛囊或微小的皮肤伤口,引发感染。
2、微小的皮肤损伤:疖子通常在毛囊或皮肤小伤口处开始。这些小伤口可能是由于剃须、摩擦、划伤或其他皮肤创伤引起的。
3、皮肤摩擦或擦伤:摩擦或擦伤可以破坏皮肤的保护层,为细菌提供了进入皮肤的机会,从而引发感染。
4、低免疫力:免疫系统的减弱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因此,患有慢性疾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免疫系统功能受损的人更容易患疖子。
三、疖怎么读
拼音:jiē,注音:ㄐ一ㄝ,部首:疒部,部外笔画:2画,总笔画:7画
五笔:UBK,仓颉:KSL,郑码:TYVV,四角:00127,结构:左上包围
电码:4081,区位:8060,统一码:7596,笔顺:丶一ノ丶一フ丨
1.疮疖。亦指树枝干上的疤结硬块。
2.疖子,皮肤或皮下组织局部性的化脓性炎症。易发生于头面部、颈和背部。
1.靠近;接触:邻~。~近。交头~耳。
2.连接;使连接:~电线。~纱头。这一句跟上一句~不上。
3.托住;承受:~球。书掉下来了,赶快用手~住。
4.接受:~见。~待。~ *** 。~到来信。
四、疖子的拼音是什么
2、释义:皮肤病,由葡萄球菌或链状菌侵入毛囊内引起。症状是局部出现充血硬块,化脓,红肿,疼痛。木材上的疤痕。
3、火疖子也叫疖疮,疖子是一种化脓性毛囊及毛囊深部周围组织的感染;痈则是相邻若干个毛囊及其结构的化脓性感染。致病菌主要是葡萄球菌,由于皮肤卫生不良、皮肤脂溢性物质产生增多、外伤及机体激素水平高而引起。初病起期局部红肿疼痛,而后红肿范围扩大、跳痛明显,最后形成脓肿,如果破溃则流脓但疼痛减轻。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全身不适、畏寒、发热、白细胞计数升高等症状。
五、疖,这个字怎么读
1、[名]疖子,一种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
2、用法说明:统读 jiē,不读 jié。
3、附:疖的治疗,初起时,可用2%碘酊涂于局部连续多次,保持局部清洁,疖肿可以控制。根据全身症状,可给抗生素,并加强营养,注意休息。疖周围的皮肤也应保持清洁,可用70%酒精涂擦,以防周围的毛囊感染。
六、痈疽疔疖怎么读
问题一:痈疖疔毒怎么读 1、读音:
痈(yōng)疖(jiē)疔(dīng)毒(dú)
痈:红肿热痛,浅而高大,未脓易消,已脓易溃易敛,因热毒熏蒸、气血淤滞所致
疔:初起如粟,根深形小,状如针,顶白而痛,因邪毒侵袭、气血凝滞而致
疖:浅表局限,形小而圆,红肿热痛不甚,易溃易敛,反复发作,因湿热蕴结所致
痈是感染毒邪,气血壅塞不通而致的局部化脓性疾病。发病迅速,易脓,易溃,易敛。初起局部光软无头,很快结块,表皮{红肿胀、疼痛,逐渐扩大高肿而硬,触之灼热。
疔;生于口角而口不能张开的,名锁口疔;生于手指各处的名指疔,生于足趾的名趾疔。疔初起有栗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或痒或麻,或{赤肿痛,然后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约经5-7天,溃出脓栓,肿消痛止。
疖,名疖疮,发于皮肤浅表,随处可生,多生于头、面、颈、项及臂臀等处。疖初起局部肌肤红肿,继则灼热疼痛,突起无根,肿势局限,有黄白色脓头,随后疼痛增剧,自溃,流出脓水,肿痛逐渐减轻或结块无头,红肿疼硬,根盘较大,寒热甚微,来势缓慢。
问题二:痈疽疔疖这些字怎么读?痈,拼音:yōng。
一种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易生于颈、背部,常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疽。吮~舐痔(喻不择手段地巴结,厚颜***地迎合权贵)。
中医学指病理变化急骤并有全身症状的恶性小疮:~毒。~疮。
一种局限性皮肤和皮下组织化脓性炎症。俗称“疖子”。
问题三:壅痈疽疔瘰疬(这些字的拼音怎么读)壅 yōng
问题四:痈疽疮疡怎么读痈疽疮疡,yong,ju,chuang,yang.
问题五:疔疮怎么读音是什么疔疮是好发于颜面和手足部的外科疾患。本病开始有粟米样小脓头,发病迅速,根深坚硬如钉为特征。因发病部位和形状不同,而有“人中疔”、“虎口疔”、“红丝疔”等名称。现代医学的“疖”属本病范畴。疔疮初起切忌挤压、挑刺,患部不宜针刺,红肿发硬时忌手术切开,以免引起感染扩散。疔疮走黄症情凶险,须及时抢救,疔疮如已成脓,应施行外科处理。
问题六:《东游记》的主题曲马景涛主演的《东游记》
吴佳明的《逍遥游》挺好听的东游记主题曲,旋律不错;
问题七:疖肿与痈疽的区别在哪?您好:痈疽是外科常见疾患,其特点是发病迅速,初起欣肿,继则灼热,肿胀疼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溃脓稠黄。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热性逐肿等。另外尚有一种阴疽是指发于肌肉之里,附筋著骨,病灶在深在里,初起无头,漫肿色白,不红不热,未成难消,已成难溃,损伤筋骨,后成瘘管,中医又称为“无头疽”。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以及骨结核。 1、银芙二黄散组方:以上4药分别研细,加入开水调成糊状,敷在患处,每日换药1次。制用法:金银花、黄柏各30克大黄、芙蓉花(或叶)各20克 2、大黄瓜蒌汤组方:共锉碎,每服11克,水煎。制用法:大黄、牡蛎各18克瓜蒌2个(山栀子亦可)甘草11克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