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隔岸观火的拼音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隔岸观火的历史典故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一、隔岸观火意思
1、隔岸观火指站在对岸观望火灾;用来比喻对别人的急难不加救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
2、隔岸观火(拼音:géàn guān huǒ)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五代·乾康《投谒齐已》。
3、战国后期,秦将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一战,全歼赵军四十万,赵国国内一片恐慌。白起乘胜连下韩国十七城,直逼赵国国都邯郸,赵国指日可破。赵国情势危急。平原君的门客苏代向赵王献计,愿意冒险赴秦,以救燃眉。赵王与群臣商议,决定依计而行。
4、苏代带着厚礼到咸阳拜见应侯范睢,对范睢说:“武安君这次长平一战,威风凛凛,如今又直逼邯郸,他可是秦国统一天下的头号功臣。我可为您担心呀!您如今的地位在他之上,恐怕将来您不得不位居其下了。这个人不好相处啊。”
5、苏代巧舌如簧,说得范睢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才问苏代有何对策。苏代说:“赵国已很衰弱,不在话下,何不劝秦王暂时同意议和?这样可以剥夺武安君的兵权,您的地位就稳如泰山了。”
6、范睢立即面奏秦王:“秦兵劳苦日久,需要休整,不如暂时息兵,允许赵国割地求和。”秦王果然同意。结果,赵国献出六城,两国罢兵。白起突然被召班师,心中不快,后来知道是范睢的建议,也无可奈何。
二、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
隔岸观火,汉语成语,拼音géàn guān huǒ,很多人不知道隔岸观火的意思,那么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意思是隔着河看失火。比喻置身事外,对别人的危难不去救助,采取袖手旁观的态度。
2、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
3、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
关于隔岸观火的意思是什么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三、隔岸观火注音
1、汉语拼音中的"隔岸观火",其英文翻译为"to be apathetic or indifferent to others' misfortune or troubles"。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就像在河流对岸看着别人遭遇危难,却不伸出援手,只是袖手旁观,欣赏他人的困局。
2、它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唐朝乾康的《投谒齐已》一诗中的“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这里的"隔岸红尘"就是形容这种置身事外,冷眼看待他人热闹场景的情景。
3、在实际使用中,"隔岸观火"常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别人的困难或危险表现出冷漠态度的人,如“他原是在隔岸观火呀”。郭沫若的《南冠草》第二幕中就有这样的描述。
4、这个成语与"冷眼旁观"、"见死不救"、"坐山观虎斗"相近,表示对他人困境无动于衷,而与"见义勇为"、"身临其境"等词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强调的是积极介入和亲身参与。
5、在日常生活中,"隔岸观火"常用于批评那些在商战或其他竞争中只关注自身利益,不愿介入他人冲突的人。例如,在描述商战策略时,我们可能会说:“在商战中,不要轻易搅入别人的恩怨,而要保持冷静,像隔岸观火那样。”
6、“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四、隔岸观火这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出自何处
1、“隔岸观火”之计,是指根据敌方正在发展着的矛盾冲突,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当敌方矛盾突出,相互倾轧越来越暴露出来的时候,可不急于去“趁火打劫”。操之过急常常会促使他们达成暂时的联合,而增强他们的还击力量。故意让开一步,坐待敌方矛盾继续向对抗性发展,以致出现自相残杀的动机,就会达到削弱敌人,壮大自己的目的。
2、to be apathetic or indifferent to others' misfortune or troubles
3、【解释】:站在对岸看火[1]。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加救助,而采取观望的态度。有时也表示不是身临其境,对情况了解不深。
4、【出自】:唐·乾康《投谒齐已》“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
5、【示例】:在别人危难的时候,我们应挺身而出,而不应采取~的态度。
6、【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坐山观虎斗
7、【反义词】:见义勇为、身临其境
8、【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9、①阳乖序乱:阳,指公开的。乖,违背,不协调。此指敌方内部矛盾激化,
10、以致公开地表现出多方面秩序混乱、倾轧。
11、②阴以待逆:阴,暗下的。逆,叛逆。此指暗中静观敌变,坐待敌方更进一步的局面恶化。
12、③暴戾恣(zì)睢(suī):戾,凶暴,猛烈。睢,任意胡为。
13、④顺以动豫,豫顺以动:语出《易经·豫》卦。豫,卦名。本卦为异卦相叠(坤下震上)。本卦的下卦为坤为地,上卦为震为雷。是雷生于地,雷从地底而出,突破地面,在空中自在飞腾。《豫卦》的《彖》辞说“豫,刚应而志行,顺以动。”意即豫卦的意思是顺时而动,正因为豫卦之意是顺时而动,所以天地就能随和其意,做事就顺其自然。译文隔着河看人家着火。比喻对别人的危难不去帮助,在一旁看热闹
14、《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15、“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语源可考自南朝宋将檀道济(?—公元436年),据《南齐书·王敬则传》:“檀公三十六策,走为上计,汝父子唯应走耳。”意为败局已定,无可挽回,唯有退却,方是上策。此语后人赓相沿用,宋代惠洪《冷斋夜话》:“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及明末清初,引用此语的人更多。于是有心人采集群书,编撰成《三十六计》。但此书为何时何人所撰已难确考。
16、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17、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18、“趁火打劫”,是乘敌人遭遇天灾、内乱,或内扰外患交加的困境之际,给以打击
19、,从而捞取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好处,但是这种招法,玩不好就会惹火上身,以致自焚。
20、如果一个国家或一个集团遭遇天灾或内乱之火,而它的整体力量又没有在火中烧光,来自外部的打击,就会使国家或集团内部的矛盾势力结成一个整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抵抗与反击打劫者,消灭打劫者。
21、因此,如果要打击并消灭敌人,不能盲目地趁火打劫,要先袖手观望,看火势发展,等待火势蔓延,从内部烧垮敌人的有生力量,坐收渔利,这才是隔岸观火的精髓。
22、在现代经商赚钱的经营活动中,利用此计主要是在国内外市场激烈的竞争之中,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等待有利的时机一举加入,趁机占领市场。可见,运用隔岸观火之计不应是消极等待、观望,而是要充分掌握竞争对手的矛盾,加速对策两极转化,取得成功。
23、【近义词】冷眼旁观、见死不救、置身事外。
24、【反义词】义见勇为、身临其境、将心比心。
25、【灯谜】隔岸观火(打四字常用语一)谜底:看不过去
26、本计名最初见于唐代僧人乾康的诗:“隔岸红尘忙似火,当轩青嶂冷如冰。”(参胜雅律《智谋》一书第157页)而其思想,则早见于《战国策》·燕二》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蚌张开壳晒太阳时,长嘴鸟去啄它的肉,被蚌夹住了嘴,互相争持不下,结果一起被渔翁捉住了,此计的特点是:以静观变,随变而动,使敌人内部互相残杀,自相削弱。当两股敌对势力相争时,既不援助,也不鲁莽干涉,静观其变化,直到事情发展到有利于自己的地步,才相机行动,及时出击,坐收渔利。
27、隔岸观火,就是“坐山观虎斗”,“黄鹤楼上看翻船”。敌方内部分裂,矛盾激化,相互倾轧,势不两立,这时切切不可操之过急,免得反而促成他们暂时联手对付你。正确的 *** 是静止不动,让他们互相残杀,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
28、东汉末年,袁绍兵败身亡,几个儿子为争夺权力互相争斗,曹操决定击败袁氏兄弟。袁尚、袁熙兄弟投奔乌桓,曹操向乌桓进兵,击败乌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营诸将向曹操进君,要一鼓作气,平服辽东,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笑说,你等勿动,公孙康自会将二袁的头送上门来的。于是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静观辽东局势。
29、公孙康听说二袁归降,心有疑虑。袁家父子一向都有夺取辽东的野心,现在二袁兵败,如丧家之犬,无处存身,投奔辽东实为迫不得已。公孙康如收留二袁,必有后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势力强大的曹操。但他又考虑,如果曹操进攻辽东,只得收留二袁,共同抵御曹操。当他探听到曹操已经转回许昌,并无进攻辽东之意时,认为收容二袁有害无益。于是预设伏兵,召见二袁,一举擒拿,割下首级,派人送到曹操营中。曹操笑着对众将说:"公孙康向来俱怕袁氏吞并他,二袁上门,必定猜疑,如果我们急于用兵,反会促成他们合力抗拒。我们退兵,他们肯定会自相火并。看看结果,果然不出我料!"
关于隔岸观火的拼音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