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茶,麦冬茶的功效与作用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39 0
《本草精荟》:麦冬的功效与应用

麦冬又叫麦门冬、寸冬,为百合科植物沿阶草的块根。与天冬功效相近,都是养阴之药,有医生处方“二冬”者,即为麦冬与天冬并用之意。我国多地均有产出,通常夏季釆挖,洗净后除去须根,晒干生用。

一、麦冬的功效:

麦冬味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功效能润肺养阴,益胃生津,清心除烦。被誉为“润肺、退热、定嗽之要药”。

现代常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

《别录》:“疗虚痨客热,口干烦渴,保神,定肺气,安五脏。”

《本草拾遗》:“去心热,止烦渴。”

《用药心法》:“补心气不足,及治血妄行,补心不足。”

《长沙药解》:“清金润燥,解渴除烦,凉肺热而止咳,降心火而安悸。”

《本草备要》:“清心润肺,强阴益精,泻热除烦,消痰止嗽。行水生津。治呕吐,客热虚劳,脉绝短气。肺痿吐脓,血热妄行,经枯乳闭,明目悦颜。”

张锡纯言:“能入胃以养胃液,开胃进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于肺,定喘宁嗽,即引肺气清肃下行,通调水道以归膀胱。”

二、麦冬的配伍应用:

1.用于肺燥干咳,劳嗽咯血。麦冬能养阴润肺,善治肺燥干咳,或痰粘咯血。可与天冬等分配伍,加蜂蜜收膏,即二冬膏。若治温燥伤肺,干咳气逆,咽干鼻燥等证,常配伍桑叶、杏仁、阿胶等,即清燥救肺汤

汪昂言:“午前嗽多属胃火,宜芩、连、栀、柏、知母、石膏;午后嗽及日轻夜重者,多属阴虚,宜五味、麦冬、知母、四物。”

2.用于胃阴不足,舌干口渴。麦冬能益胃生津,可治消渴。常配伍沙参、生地、玉竹等生津止渴之药。

若温病后期,气阴两伤,症见汗多神疲,体倦乏力,咽干口渴者,常配伍人参、五味子以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即生脉散

李东垣言:“人参甘寒,泻火热而益元气;麦冬苦寒,滋燥金而清水源;五味酸温,泻丙火而补庚金,益五脏之气也。”

黄元御言::“麦冬而得人参,清金益气,生津化水,雾露泛洒,心肺肃凉,洗涤烦躁之法,至为佳妙也。”

邓铁涛治疗冠心病,心阴虚者常以生脉散为主方。心动过速者,加玉竹、柏子仁、丹参;期前收缩脉促者,加珍珠粉冲服;心阴虚兼痰者,加瓜蒌、薤白;兼瘀者,酌加桃仁、红花或三七末冲服,值得学习。

若温病伤津,肠燥便秘,麦冬还有润肠通便之效,常配伍玄参、生地,即增液汤。若燥盛邪实,可再加大黄与芒硝,以增强通腹泻热之力,即增液承气汤

3.用于心烦失眠。麦冬能清心除烦,治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等证,常配伍生地、竹叶、黄连等,即清营汤。若兼见汗出不止,喘渴欲脱等证,可与生脉散合方而用,疗效更佳。

若治阴虚有热,心烦不眠,常配伍人参、酸枣仁、柏子仁、生地等,即天王补心丹

4.《伤寒论》中麦冬用法。《伤寒论》中有5个方剂用到过麦冬,分别是:麦门冬汤、炙甘草汤、竹叶石膏汤、薯蓣丸与温经汤。可谓皆是今天中医临症最常用之方剂,都需要重点掌握。

如治咳嗽,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相火刑金之证。常配伍半夏、人参、甘草等,即麦门冬汤。治津虚血少之脉结代、心悸,常配伍生地、阿胶、人参等,即炙甘草汤。治津血枯燥,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常配伍吴茱萸、丹皮、阿胶、半夏等,即温经汤。治津血亏虚,虚劳百损,常配伍山药、地黄、当归、人参等,即薯蓣丸。治伤寒、温病、暑温余热未清,气津两伤,常配伍竹叶、石膏、人参等,即竹叶石膏汤

《本草衍义》:“治心肺虚热及虚劳。麦门冬、地黄、麻仁、阿胶润经益血,复脉通心,二门冬、五味子、枸杞子同为生脉之剂。”

三、麦冬的用法用量:

麦冬常入煎剂,少为丸散。入煎剂常用量十余克。若用其大补阴液,生津止渴,也有用至几十克以上者。

一般认为,清养肺胃之阴多去心用,若滋阴清心则可连心用。也有医家应用后,觉得差别不太明显。

陶弘景言:“抽去心,不尔,令人烦。”

汪昂言:“肥大者良,去心用。入滋补药(宜)酒浸制其寒。”

《珍珠囊》:“行经,酒浸、汤浸。去心,治经枯。”

张锡纯言:“用者不宜去心。”

以上诸论,仅供参考。

四、麦冬的应用注意:

麦冬味甘性寒,偏于黏滑,泄而不收。故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或暴感风寒咳嗽者均忌服

《本草衍义》:“治肺热之功为多,其味苦,但专泄而不专收,寒多人禁服。”

~

疲劳之人总是眺望远方

心怀世界时

你便满怀忧伤

~

——中医实战笔记20.7.17傍晚

#中医实战笔记#

立秋后不可一味清热,宜润肺防燥

岭南立秋,盛夏暑气并没消退,有时高温炎热天气甚至会“反扑”而来,即所谓“秋老虎”发威。因此,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吕雄教授建议,在立秋后,市民既要防暑降温,又要开始注意润肺防燥,切不可像盛夏那样一味清热解暑,以免伤了脾胃。

岭南秋季来得迟,慎防“秋老虎”发威

中医所讲的四季养生,就是指适应春夏秋冬的季节更替,“适其之气”。就拿南方城市广州来说,一年四季不分明,气候属于长夏无冬,秋春相连。立秋之后,对岭南地区来说,远没有像北方那么明显地感受到“秋”的味道。因此,市民仍要防暑降温,尤其是随着降水逐渐减少,气温逐日升高,立秋之后可能还会出现高温晴热天气,即通常说的“秋老虎”。

吕雄提醒,市民在立秋之后还要注意防暑防晒,气温较高(超过32℃),较易中暑,应注意避免长时间在日光下暴晒或在高温环境中工作,以免中暑。

清热不宜过度,以免伤了脾胃

一般来说,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目前,广东的气温大多保持在30℃以上,仍然炎热。气象资料表明,这种炎热的天气,往往要延续到9月中下旬,天气才真正能凉爽起来。

“立秋初期,暑气未消,但其间杂着肃秋之气。形象一点说,目前是夏季向秋季的过渡阶段,大约有2/3是暑气,1/3是秋气。”吕雄说,因此,在初秋这段时间不能像盛夏那样一味清热解暑,像木棉花、夏枯草、野菊花等食材都不宜用太多,以免损伤脾胃功能。另外,也不可过分依赖空调、冷饮,否则会伤害体内的阳气。

入秋微燥,宜润肺清燥

这段时间,空气会逐渐变得干燥,“燥易伤肺”,人往往会觉得咽干舌燥,自然想多喝水。但很多时候,为什么越喝口越干,越喝口越淡?吕雄说,口干多喝水,这是常理,可喝水太多也会伤脾胃,白开水属于“阴湿”,容易越喝口越淡。

因此,吕雄建议,在饮食上宜以滋养津液、健脾益气为主,可适量饮淡茶(以乌龙、铁观音为宜)、豆浆、莲子百合糖水等,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如梨、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也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少吃辛辣、油炸等食物。

入秋之后,因人体 *** 阳气正处在收敛内养阶段,也不宜立即进补。专家认为,在作息上尽量早睡早起。秋天阴气增、阳气减,为了贮存体内阳气,应少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以“养阴培元”。

推荐生津润燥食疗方

沙参麦冬汤

材料:北沙参10克,玉竹10克,麦冬10克,扁豆10克,瘦猪肉500克。

制法:将北沙参、麦冬洗净;猪瘦肉洗净切块。把全部材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2小时,调味即可。

功效:清养肺胃,生津润燥

莲子百合木瓜汤

材料:莲子50克,百合30克,木瓜、牛奶适量,冰糖少许。

制法:莲子泡发,银耳泡发撕小块。将莲子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用文火煮半小时,放入牛奶和木瓜,最后放入百合、冰糖。(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李朝 金小洣)

来源: 羊城晚报

几款茶饮 消暑祛湿助安神

芒种节气已过,广州气温明显升高,雨水也在增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开出以下三款简单的茶方,希望能在这闷热的天气中给你带来一丝清凉:

1.佛手麦芽山楂茶

食材:佛手10克,麦芽15克,鲜山楂6克。

做法:将三味药加入养生壶中,冷水浸泡5分钟,煮开,待能闻到佛手的香气时,停止加热,稍微晾凉后即可饮用。

作用:有助消食祛湿,疏肝利胆。

2.百合红枣酸枣仁茶

食材:百合30克,大枣7枚,酸枣仁15克。

做法:三药浸泡一会,煮水,水开后慢火30-40分钟,每天可以喝2~3次。

作用:有助养心安神,适合心烦睡眠差的人群。

3.莲心麦冬饮

食材:莲子心2~5克,麦冬6~15克。

4.竹叶灯芯茶

食材:灯芯草2~3扎,竹叶5~10克。

以上两款均开水冲泡或煮水代茶,有助清心火,适合口干、睡眠不安、尿短黄的人群。(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许咏怡)

来源: 广州日报

麦冬茶,麦冬茶的功效与作用-第1张图片-

几款茶饮 消暑祛湿助安神

芒种节气已过,广州气温明显升高,雨水也在增多。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中医科副主任中医师郑艳华开出以下三款简单的茶方,希望能在这闷热的天气中给你带来一丝清凉:

1.佛手麦芽山楂茶

食材:佛手10克,麦芽15克,鲜山楂6克。

做法:将三味药加入养生壶中,冷水浸泡5分钟,煮开,待能闻到佛手的香气时,停止加热,稍微晾凉后即可饮用。

作用:有助消食祛湿,疏肝利胆。

2.百合红枣酸枣仁茶

食材:百合30克,大枣7枚,酸枣仁15克。

做法:三药浸泡一会,煮水,水开后慢火30-40分钟,每天可以喝2~3次。

作用:有助养心安神,适合心烦睡眠差的人群。

3.莲心麦冬饮

食材:莲子心2~5克,麦冬6~15克。

4.竹叶灯芯茶

食材:灯芯草2~3扎,竹叶5~10克。

以上两款均开水冲泡或煮水代茶,有助清心火,适合口干、睡眠不安、尿短黄的人群。(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许咏怡)

来源: 广州日报

家中常备这两味养阴好搭档,煲汤煮茶,改善口干咽干,头晕耳鸣等

有这些症状的朋友们,有用一定先收藏了!


春天转夏天的季节,天气温差大,我们很容易因体内阴液不足而有各种上火症状:比如口干咽干,大便干燥,心烦气躁,头晕耳鸣等。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两味药,可谓是滋阴养阴更佳搭档,很适合这个季节使用。

先不卖关子了,直接说答案。这两味药分别是“麦冬”和“沙参”。


麦冬: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在滋阴的功效中,对付口干尤其有一手,另外在通便上效果也不错。在平时给患者开方用药中,前面说的口干咽干,咽痛,口渴心烦,便秘,都会随症搭配使用它。


沙参:同麦冬,也是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的好药,临床中,像患者因胃阴造成的口干,不想吃饭,大便干,多用沙参。不过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用量,不可等量抓药。

了解了它们的功效,接着说说它们怎么搭配用。


我时常嘱咐患者可以用来泡茶或者煲汤这两个 *** 用。


泡茶的话,除了麦冬和沙参,还需再加一味枸杞。三味直接用保温杯沸水闷泡或者煮一会儿后日常喝。

煲汤的话,就更简单了,普普通通的排骨汤,直接搭配这两味煲煮,在这个干燥的季节喝,是非常的适合,养阴生津,健脾又养胃。


注意:药材不用吃,喝水或喝汤即可,这两个 *** 也不拘男女老少,均可使用。

补阴药:麦冬

有一种草,叶窄而细长,形似韭菜,因较早在河南禹州发现,人们叫它“禹韭”、“禹霞”。此草的块根是一味中药,能滋阴生津、润肺止咳、清心除烦,被称为“不死药”,它就是麦冬。

中药麦冬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于上品,谓“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名医别录》谓其主“虚劳客热,口干燥渴,止呕吐,愈痿蹶,强阴益精,消谷调中,保神,定肺气,安五脏,气人肥健。”在汉晋时期,已明确了麦冬作为养阴补益药主治多个脏腑但以肺胃疾病为主的多种功效。现代麦冬的养阴益胃、润肺补心、除烦安神、止呕、止渴、止嗽、止血、下乳等诸多功效,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

麦冬之名始见于《药品化义》。《本草纲目》:“麦须曰虋,此草根似麦而有须,其叶如韭,凌冬不凋,故谓之麦虋冬,及有诸韭,忍冬诸名,俗作门冬,便于字也。” 麦冬别名有麦门冬,羊韭、马韭,大麦冬、寸冬、寸麦冬。

药膳

麦冬竹叶粥:麦门冬30g,炙甘草10g,淡竹叶15g,粳米100g,大枣6枚。先将麦门冬、炙甘草、淡竹叶、大枣煎水,去渣取汁,入粳米一同煮粥。随意食用。甘淡清热,益气和胃。用于暑热口渴、气短乏力、不思纳食等症。

麦冬茶:麦冬、党参、北沙参、玉竹、天花粉各9g。上药共研成粗末,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服1剂,每日1次。疏肝,养阴,清热。用于胃热阴虚型胃炎。

中医

中药麦冬为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主产于浙江、四川。夏季采挖,洗净,反复曝晒、堆置,至七八成干,除去须根,干燥。本品气微香,味甘、微苦。以肥大、淡黄白色、半透明、嚼之有黏性者为佳。生用。

本品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的功效。

注意:1)本品为甘润微寒之品,故风寒感冒、痰湿咳喘,以及脾胃虚寒泄泻者宜慎用。2)另据报道,有服用麦冬过敏者,与体质因素有关。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遍及会阴,腹有针刺样掣痛、瘙痒,甚至出现谵语、两目直视、昏仆等症。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麦冬甘平滋润,为纯补胃阴之药。后人以为肺药者,盖土能生金,肺气全恃胃阴以生。胃气润肺自资其益也。”

《本草经解》

麦冬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和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和,阴也。

心腹者,肺脾之分;结气者,邪热之气结也。其主之者,麦冬甘平,平能清热,甘缓散结也。

中者阴也,伤中者阴伤也;甘平益阴,故主伤中。

脾为胃行津液者也,脾血不润,则不能为胃行津液,而伤饱之症生矣;味甘而润,滋养脾血,故主伤饱。脉者血之府,胃与脾合,胃络脉绝者,脾血不统,脉络不与胃相接也;甘润养阴,所以续脉。脾主肌肉,而禀气于胃,脾阴不润,则肌肉不长,而胃气上逆,肺亦能呼不能吸,而气短促矣;麦冬味甘益脾,故主羸瘦,气平益肺,故主短气也。久服肺气充,所以身轻,脾血润,所以不老不饥也。

制方:麦冬同川连,治消渴饮水。同甘草、粳米、大枣、竹叶,治劳气欲绝。同乌梅,治下利口渴。同人参、北味、杞子,治虚热病暑。同沙参、北味,治心肺虚热。

现代药理

麦冬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能力,升高外周白细胞;麦冬多糖可以促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并诱生多种细胞因子,通过增强免疫功能发挥抗癌作用;麦冬多糖对脑缺血损伤有抗缺氧保护作用;麦冬能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作用,提高机体适应性;麦冬总皂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并能改善心肌收缩力,改善左心室功能与抗休克作用;麦冬多糖和总皂苷有降血糖作用,麦冬皂苷具有明显的抗炎活性;麦冬水煎液还有镇静、催眠、改善血液流变性和抗凝血的作用。


版本:v2.0

时间:202305

阴虚火旺,暑热难耐,喝好这碗汤

团队医学导师:

知名养生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教授

夏季降虚火

虚火在中医里称为阴虚火旺,所谓阴虚火旺,并不是指真的上火了,而是阴被消耗得太多,或营养跟不上,导致阴液急剧下降,阳相对比较多,造成阴虚火旺。

虚火的症状经常表现为口干口渴,喝多少水都觉得渴;五心烦热(双手心,双脚心,心口,合称五心),睡觉踢被子,手和脚总是不自觉的伸到被子外面;失眠烦躁,难以入睡;嘴唇干燥甚至起皮;眼睛干涩,或看东西模糊。舌质红、苔少。

此时应该补阴,而不是泻火。补阴的食物有:梨、荸荠、甘蔗、枇杷、银耳、百合、玉竹、麦冬、北沙参。阴补上来,阴阳平衡,上火的症状自然就会消失。

今日推荐:鲜石斛麦冬陈皮煲猪展

01

材料:

鲜石斛20克,麦冬15克,陈皮1瓣,瘦肉300克,食盐适量。

02

做法:

猪肉先焯水,向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煮沸,将材料一起放入锅内,慢火煮1小时,调味即可。

03

专家点评:

鲜石斛微寒味甘,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麦冬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的作用;陈皮行气和胃;三物配伍煲汤,味道甘甜适中,特别适合夏日暴晒,感受暑热后汗出过多,口干欲饮,心烦失眠等暑热伤津症状,阴虚体质的人群特别适合。

转自:广东省中医院

来源: 经视健康家

林氏三道灸——养生e杯茶:生津润肺麦冬茅根茶

林氏三道灸——养生e杯茶:生津润肺麦冬茅根茶

【养生茶茶名】麦冬茅根茶

· 麦冬:味甘、性微寒,养阴中药。起到养阴润肺的作用,能止咳缓解肺热造成的咽喉干痒、干咳等。同事麦冬还有清热润燥滑肠的功效,可以再热病伤津、肠燥便秘是使用。

【准备工作】

1、 白茅根15克、麦冬20克、绿茶若干;

2、 冰糖适量;

3、 沸水若干。

【用法】

1、 将放白茅根、麦冬、绿茶放入烧壶中;

2、 加入清水大火煮至沸腾;

3、 沸水后,根据个人口味放入适量冰糖;

4、 倒出等凉后即可饮用。

【功效】

生津润肺麦冬茅根茶能清热生津、润肺止咳。适用于肺胃热症、咽干鼻燥、干咳、烦躁不安。

养生小林君: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喝杯养生茶,对养生也是一大益处。

林氏三道灸——养生e杯茶:生津润肺麦冬茅根茶

给大家介绍一些夏季养心小妙招:代茶饮

1.生脉饮 党参、麦冬、五味子三味适量代茶饮。 功效;益气复脉,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心悸气短,脉微自汗者;暑热耗伤气阴,自汗、神疲乏力、咽干口渴者亦可。尤宜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神经衰弱属气阴两虚者。

2.竹叶麦冬莲心茶 竹叶、麦冬、莲子心三味适量代茶饮。 功效:清心泻火,除烦安神。适用于夏季上火,心烦、失眠、尿赤者。

3.龙眼枣仁养心茶 龙眼肉、酸枣仁适量代茶饮。 功效:养心补血,宁心安神。适用于气血亏虚,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者。 ( 北京老年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夏季养生 巧用三种药材

中医养生最讲究用食疗养好脾胃。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目前正值盛夏,高温多雨的天气之下如何补足身体流失的津液水分?潮湿闷热的天气下困顿又睡不好怎么办?什么东西比冰冻饮料更解渴消暑?

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结合岭南夏天特点,给大家介绍三种天然中药材的食养妙用,快来了解一下。

乌梅: 消暑止渴 冰镇不如“酸敛”

夏天炎热难耐时,酸梅汤最是解渴。运动之后出一身汗,捧着碗一口口抿,每喝一口渴就少一分,喝完一碗,遍身大汗都收了,整个人顿时觉得清凉,“降温”效果一点不输给冰镇饮料。酸梅汤的这种作用,主要归功于汤里几种酸味的药材,尤其是乌梅。

酸梅汤所用的乌梅,不是我们平时所吃的“梅干”,而是要到药铺里才能买到的材料。用它熬成的梅汤,才具有止渴生津的功效。

乌梅治疗“口渴”的作用原理很特别。生津解渴的药材中,多数是滋阴类的,例如麦冬、玉竹、熟地等等,干瘪瘪的乌梅既没有这些药材的甜味,吃起来也不像它们那么水润,却能让口舌里涌出津液来,这就是“酸敛”的作用。

尤其在夏季,人们的口渴是因为汗出太多,津气消耗所致,乌梅能够快速地收敛散在外头的气血,使津液“重回”体内,止渴效果与众不同。

卢传坚教授表示,酸梅汤确实有很好的解暑功效。高温的季节里,人总容易觉得身上摸起来发热发烫,呼出来的气也是热的,但量了体温往往又是正常的,这就是“暑热”。而乌梅的“酸敛”,能够收敛体表的“虚热”,因此喝完酸梅汤,人就会觉得非常舒服。

而且这种酸敛法,和冰镇饮料的“寒降”还不一样,既避免了寒凉伤及脾胃,又能减少夏季元气的消耗,是充满中医智慧的“消暑法”,特别适合脾胃虚弱的老人小孩喝。在这个烈日炎炎的夏季里,不妨用起来。

麦冬:

滋阴润肺 清心助眠最有效

盛夏的雨水,带来的可不一定是清凉,而是高温与潮湿并存的“蒸笼”效应。这种情况下,就算开了空调,不少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找不到原因只能归结为天气太热。

确实,夏季里阴虚阳亢,容易让人“静”不下来。要想“平心静气”,就要多给身体提供一些“津液”的滋养。清心除烦的麦冬,正适合在这个季节喝上。

因为麦冬的块根能储存不少养分,即使拔出土,也不会像其他小草那么快枯萎。这富含精华的根部也是入药的部位,有养阴生津,清心润肺诸多功效。

在古代,麦冬也是一种名贵的草药。它味道甘甜,性微寒而不伤脾胃,反有润肺胃、降心火的作用。它能除烦助眠,原理在于“平衡阴阳”:在阳热渐盛的夏季,麦冬补足了体内的“阴分”,相当于在身体里“下”了一场凉透心的雨,自然令人清爽而平静,可以安然入睡。

夏季养生,古人讲究清热而不伤阳气,麦冬便是上佳的选择。拿上一小撮(8-10克),便可以泡出一壶麦冬水,一整个夏天都拥有甘甜清凉的滋润。

当然,广东人喜爱的靓汤,到了夏天也别忘记多用它。

薏苡仁:

利湿止酸痛 生熟功效不同

潮湿的岭南气候,常令之一次来到广东的朋友不适应,时不时便有浑身酸痛沉重的感觉。

可以利湿的薏苡仁,尤适合在夏天的雨季食用。

本草古籍中记载,薏苡仁性味甘、淡、凉,归脾、胃、肺经,主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久风湿痹”;也就是说,它常用于治疗筋骨关节的各种不适。

这也是岭南人长期实践的经验,虽说化湿的药材有很多种,但对于感受湿热后出现的四肢酸重,薏苡仁是食疗的首选。它特别擅长处理“藏”在肌肉关节里的湿,用温和的 *** 将水湿“渗透”到体外,因此有“利湿除痹”的功效。

薏苡仁可以分为生用和炒用两种方式,生薏苡仁性更凉,适合在炎热的夏季吃,或者用于体质比较壮实的人;炒过后,薏仁的性质变温,健脾止泻的效力加强,适合给脾胃虚弱但又有水湿的人吃。

有些书里还记载着薏苡仁有“排脓”的功效,这指的主要是生薏苡仁。在中医的角度看,皮肤的红肿化脓也是“湿热”的一种表现;因此,利湿的薏苡仁也是在帮助脓液的排出,夏季皮肤容易生疮的人也不妨一试。不过,因为它的效力柔和,用量要比一般药材大一些,每人份要用至15-30克以上,才能充分发挥“利湿热”的效果。

医学指导/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

文/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宋莉萍、张靓雯

来源: 广州日报

标签: 麦冬 功效 作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