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桢拼音,以及桢字的拼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一、桢怎么读拼音
1、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 *** 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 *** ,用起来都不方便。唐代守温和尚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3、1500年前我国部分 *** 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 *** 文字。用 *** 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4、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西字奇迹》这本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5、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
6、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
7、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二、丁宝桢拼音
1、丁宝桢拼音是dīng bǎo zhēn。
2、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牛场镇人。晚清大臣,盐业改革者。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丁宝桢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3、任山东巡抚期间,两治黄河水患,创办山东首家官办工业企业山东机器制造局,成立尚志书院和山东首家官书局。任四川总督十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修理都江堰水利工程、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
4、丁宝桢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光绪十二年(1886年),丁宝桢去世,享年66岁。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诚”,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5、丁宝桢是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不久后,因母亲去世返乡丁忧,恰逢遵义的杨隆喜造反,丁宝桢倾尽家财招募了八百壮士保卫家乡。
6、咸丰六年(1856年),丁忧期满,恰逢苗民教匪叛乱,叛军蜂拥而起。时任贵州巡抚蒋霨远上奏朝廷,申请让丁宝桢部留在平乱军中,皇帝同意并特别下令授予丁宝桢编修一职。此后,丁宝桢增加在民间的招募,士兵总数达到四千人,并先后收复平越、独山等诸多城池。
7、咸丰十年(1860年),丁宝桢任岳州知府后,遣散了之前招募的军队。但由于亏欠的饷银非常多,丁宝桢把五百两银子放在桌案上,对大家说:“我和各位在一起共事很久了,现在府库的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怎么办?”
8、大家流着泪说:“您不惜捐献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们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纷纷离开。丁宝桢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同治元年(1862年),任长沙知府。
三、桢字在名字中的读音
桢意思:坚硬的木头。古代打土墙时所立的木柱,多用于皇宫的立柱,泛指支柱。
桢出处:《山海经》太山之上多桢木。
1、以乞援守城,追予沈葆桢妻林氏附祀广信葆桢专祠。
2、元康,我师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今元康辱之,日后可要好自为知!
3、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
4、曼桢半晌方道:“世钧,我们回不去了。”
5、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6、清廷派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渡海办理台防事务,驻守闽安镇的左、右营官兵随沈葆桢赴援弯。
7、另外,竺可桢、苏步青、卢嘉锡、王淦昌、谈家桢、张香桐等院士的作品也在展出之列。
中国古代筑土墙时用的木柱。比喻事物的根基或能担负重任的人。
国家的支柱,喻能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干”,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四、以桢开头的成语
1、犹干才。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中》:“会在战国,奸人又因缘外交……既不校练,功楛未可知;就有桢材,其能又不与官适。”
2、犹支柱,骨干。汉蔡邕《荐皇甫规表》:“忠臣贤士,国家之元龟,社稷之桢固也。”
3、谓栋梁之臣。明陆采《怀香记·司空受掾》:“列位今日士林之兰友,他年王国之桢臣。”
4、桢干, zhēn gàn古代筑墙时所用的木柱,竖在两端的叫“桢”,竖在两旁的叫“干”
5、指栋梁辅弼之臣。《魏书·阳固传》:“遭季叶之纷乱兮,仍矫迹於良乡;弃侯卫之桢弼兮,乃殖根於幽方。”
6、画幅。《敦煌变文集·无常经讲经文》:“尽取阎王祯子跪”蒋礼鸿通释:“‘祯’应作桢,桢子是画阎王的画幅。”
五、桢的拼音
1、1,桢干[zhēn gàn]比喻骨干人员。
2、2,国桢[guó zhēn]国家的支柱,喻能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3、6,桢弼[zhēn bì]指栋梁辅弼之臣。
4、7,干桢[gàn zhēn]参见:[[干桢]],[[干桢]]。
5、8,桢固[zhēn gù]犹支柱,骨干。
6、9,基桢[jī zhēn]犹根基。基,建筑物的根脚;桢,筑墙时两端之柱。引申为准则;榜样。
7、10,桢率[zhēn lǜ]以帧称为单位的位图图像连续出现在显示器上的频率(速率)。
8、11,邦桢[bāng zhēn]国家的支柱。
9、12,桢臣[zhēn chén]谓栋梁之臣。
六、桢这个字怎么读
二、桢字的偏旁是木,是左右结构。
四、桢字的笔顺是横,竖,撇,点,竖,横,竖,横折,撇,点。
相关组词桢干桢木乾桢桢臣李桢基桢桢榦国桢干桢邦桢桢材桢子桢固桢弼
中国古代筑土墙时用的木柱。比喻事物的根基或能担负重任的人。
朝廷的支柱。桢,古代筑墙时所立的柱子。
犹根基。基,建筑物的根脚;桢,筑墙时两端之柱。引申为准则;榜样。
国家的支柱,喻能负国家重任的人才。
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干”,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七、真的同音字读什么
真的同音字有:珍、针、贞、帧、桢
1.真实(跟“假、伪”相对):~心诚意。千~万确。去伪存~。这幅宋人的水墨画是~的。
2.的确;实在:时间过得~快!。“人勤地不懒”这话~不假。
3.清楚确实:字音咬得~。黑板上的字你看得~吗?
5.人的肖像;事物的形象:写~。传~。
1.宝贵的东西:奇~异宝。山~海味。如数家~。
2.宝贵的;贵重的:~本。~品。~禽。
1.缝衣物用的工具,细长而小,一头尖锐,一头有孔或钩,可以引线,多用金属制成:绣花~。缝纫机~。
2.细长像针的东西:松~。指南~。表上有时~、分~和秒~。
4.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银~。毫~。
5.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灸。
1.忠于信仰和原则,坚定不变:坚~不屈。
2.封建礼教所推崇的一种道德观念,指女子不失身、不改嫁:~节。
释义:量词。用于书画、相片等:一~油画。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