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口铄金拼音?众口铄金的近义词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12 0

很多朋友对于众口铄金拼音和众口铄金的近义词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众口铄金意思
  2. 众口烁金的成语
  3. 众口铄金什么意思众口铄金怎么读
  4. 众口铄金的拼音
  5. 众口铄金的意思是什么

一、众口铄金意思

1、

众口铄金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2、众口铄金原指众口所责,虽坚如铁石之物,亦告熔化;后喻舆论作用极大,众口一词,积非成是;流言可畏,能颠倒是非,置人于死地。

3、众口铄金这个词相信大家都听到过,那么你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吗?又有哪些用法呢?下面我就来跟大家说一说众口铄金的意思。

4、众口铄金,汉语成语,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意思是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出自《国语·周语下》。

5、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6、《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7、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

8、主谓式;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二、众口烁金的成语

1、⑴方火圆外口铄金众月流内七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2、是说在农历七月天气转凉的时节,天刚擦黑的时候,可以看见大火星从西方落下去。然而,“七月流火”多年来却常被误用来形容暑热,至今仍不绝于各种媒体,所以此古语的本来含义已被通俗而异化。

3、《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4、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5、《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6、圆:圆通;方:方正。比喻人表面随和,内心严正。

7、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郅恽传》:“案延资性贪邪,外方内圆,朋党构奸,罔上害人。”

8、静女士时常想学慧的老练精干,学王女士的~,又能随和,又有定见。茅盾《幻灭》

9、【拼音】: zhòng kǒu shuò jīn

10、【解释】: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11、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当时担任“左徒”的官职,但是得不到楚怀王的信任。他主张联合东方的大国齐国,共同抗秦。

12、昏庸的楚怀王,不听忠告,反而偏信谗言,疏远屈原,并向秦国妥协。结果连连上了秦国的当,怀王最后终于死在秦国。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横继位为顷襄王。顷襄王像他父亲一样糊涂,竟把屈原赶出郢都,放逐到长江以南的沅、湘和洞庭湖一带。

13、屈原始终热爱他的祖国,在被疏远、遭打击,以至被流放的苦痛年月中,无时不关心着人民的生活,无时不怀念着国都郢都。他写的《九章》等不朽的诗篇,充满了悲愤和热烈的爱国之情。《九章》共包括九篇,其中的《惜诵》,一般都列为之一篇。

14、《惜诵》,据专家考证,是屈原劝楚怀王联齐抗秦而被谗去职时写的。“惜诵”二字,据说是“不愿随便歌颂”的意思。诗中有一节假托在梦中和大神谈话来表达自己始终不变的忠诚。诗的大意说:“我曾在梦里企图登天,无奈既没有路也找不到船。请大神帮帮忙吧。可是他说,理想虽好实行困难!难道我的理想将永远被认为危险而无法实现?大神说:

15、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16、惩于羹而吹齑兮,何不变此志也?

17、欲释阶而登天兮,犹为曩之态也!

18、大神说的这几句话,大意是说:“对于君王,你可以怀念却不必寄托希望。他身边那群人的嘴连金属都消熔得了,你当初一片天真当然要遭殃。上过当的人总该特别小心了,为什么不能改一改你的直心肠?你想登天偏又放弃了往上爬的梯子,看来你从前的老脾气,还是照样!

19、这一节中,“惩于羹而吹齑”这一句,就是成语“惩羹吹齑’的来处。羹,就是羹汤;齑,是捣烂的蒜韭之类。在喝热汤的时候烫了嘴,于是怀着戒心,见了蒜韭之类的凉小菜,也撮口去吹吹它。人在某件事情上受过打击,吃过亏,以后变得过分谨慎和警惕,就叫做“惩羹吹齑”。《唐书·傅奕传》说:“惩沸羹者吹冷齑,伤弓之鸟惊曲木。”

20、诗的原文中,另一句“众口其铄金”,后来也成为一句成语,即“众口铄金”。这句成语的“众口”却变为舆论的意思,形容舆论的力量很大,即使最坚硬的金石也要被消毁。

21、闪烁:光一闪一闪,比喻说话吞吞吐吐。指说话吞吞吐吐,不肯透露真相或回避要害问题。

22、烁:光亮的样子。震动古代,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非常伟大。

23、〖解释〗言语遮遮掩掩,吞吞吐吐。

24、使金石熔化枯焦。形容天气酷热。

25、谓温度极高,能将金石熔化。形容酷热。烁,通“铄”。

26、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

27、众口铄金,亦作“众口销金”。意指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国语·周语下》:“众口铄金。”韦昭注:“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也。”明姜南《投瓮随笔·逐日表语》:“昔日位居黄閤,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

28、【“众口铄金”常误写为“众口烁金”,应注意。】

29、 Public clamour can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30、铄:熔化。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2]

31、《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32、【众口销铄】:zhòng kǒu xiāo shuò,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众口铄金拼音?众口铄金的近义词-第1张图片-

33、【众口销金】:zhòng kǒu xiāo jīn,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见“众口铄金”。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34、⑹终于明白,如芒在背,众口铄金,这两个成语来自诗人

35、如芒在背,读音是rú máng zài bèi,汉语成语,意思是好像有芒刺扎在背上一样,形容坐立不安(极度不安)。出自《汉书·霍光传》。

36、《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韦昭注:“铄,消也,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消也。”

37、明姜南《投瓮随笔·逐日表语》:“昔日位居黄閤,众口铄金;此时身谢朱崖,蔓草萦骨。”

38、《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

39、《史记·卷八十三·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昔者鲁听季孙之说而逐孔子,宋信子罕之计而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於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张仪言于魏王曰:“臣闻羽毛量多,其重可使舟沉。物轻量大,亦可使轴断。众口一词,虽金石亦可熔化;多人毁谤,纵骨肉亦遭毁灭。故望大王慎定策略,且允吾归,助魏与秦善。”

40、春秋.鬼谷子《鬼谷子》:“言者有忌讳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41、魏·文昭甄皇后《塘上行》:“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42、宋·黄庭坚《劝交代张和父酒》:“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砾金君自宽。”

43、战国·屈原《九章》:“故众口其铄金兮,初若是而逢殆。”

44、众口铄金的铄不能写成“烁”,这是易错点。

45、【注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

46、【释义】:铄:熔化。形容舆论力量大,连金属都能熔化。比喻众口一词可以混淆是非。

47、【拼音】:源rén yán kě wèi

48、【解释】:言:指流言蜚语.人的流言蜚语是可怕的.

49、【出处】:《长生殿》:遂蒙天眷;勉尔承恩;圣意虽浓;人言可畏;昨日要奴同进大内;再四辞归.

50、【示例】:虽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但~;言谈举止;都要注意些.

51、众口铄金,读音zhòng kǒu shuò jīn,汉语成语,亦作“众口销金”。意指众人的言论能够熔化金属。比喻舆论影响的强大。亦喻众口同声可混淆视听。

52、⑽众口铄金这个成语形容哪个生肖最适合

53、 [释义]人人这么说;足以熔化金(铄:熔化)。比喻舆论力量大;也比喻谣言多使是非混淆。

54、 [语出]《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55、 [正音]铄;不能读作“lè”;也不能读作“yuè”。

56、 [用法]常跟“积毁销骨”连用。一般用谓语、分句。

57、 [例句]把一个这样好的干部说得一无是处;蒙骗了这么多人;真是~。

三、众口铄金什么意思众口铄金怎么读

1、众口铄金的含义是众人一致的言论力量巨大,能够混淆是非,甚至能够熔化金属。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舆论的强大影响力。它的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

2、这个成语出自《国语·周语下》,原文是“众心成城,众口铄金”,意思是众人的心意可以凝聚成坚固的城堡,众人的言论可以熔化金属。这里用来比喻众人的一致行动或言论具有极大的力量。

3、众口铄金这个成语可以用在各种场合,用来形容舆论的力量,或者用来警示人们言行要谨慎,因为一旦形成负面舆论,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4、在现代汉语中,众口铄金也常常与“积毁销骨”一起使用,形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搭配,进一步强调舆论的破坏性力量。这个成语的英文翻译是“public clamour can confound right and wrong”。

四、众口铄金的拼音

1、众口铄金的拼音是zhòng kǒu shuò jīn。

2、众口铄金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众口铄金指众人异口同声的言论,足能融化金属。比喻舆论力量强大,众说足以混淆是非和真伪。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分句;常与积毁销骨连用。

3、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臣闻之,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辟魏。”作家·鲁迅《三闲集·述香港恭祝圣诞》:“群言淆乱,异说争鸣;众口铄金,积非成是。”

4、“兼听”有时也未必“明”,“偏听”有时就不一定“暗”。“一人传实,十人传虚”,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实事求是,关键在于听者是否有清晰的是非辨别能力和一个坚定的信心,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不要随便跟人瞎起哄。

5、日常生活中,要擦亮眼睛,更要有主见,尤其是不要被身边的流言蜚语所蒙蔽。否则,就会极容易被误导。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分清是非,就算众口铄金,也敌不过“谣言止于智者”。

五、众口铄金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

出处: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译文:大家的心在一起就是诚心,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

例句:把一个这样好的干部说得一无是处,蒙骗了这么多人,真是众口铄金。

近义词:谗口铄金、积毁销骨、三告投杼、聚蚊成雷、三人成虎、人言可畏、三人市虎

1、近义词——积毁销骨[ jī huǐ xiāo gǔ ]

意思:指谣言坏话久而久之可以致人于死地。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释义:说同样的话能熔化金属,谣言坏话的积累可以致人于死地。

2、近义词——三人成虎[ sān rén chéng hǔ ]

意思:有三个人谎报市上有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讹传一再重复,就可能以假充真。

出处: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释义:在市集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三个人说有,就成了有老虎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众口铄金

众口铄金拼音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众口铄金的近义词、众口铄金拼音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标签: 众口铄金 近义词 拼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