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就是的就的拼音,以及就的成语解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一、就得告别妈妈中得的拼音
就得告别妈妈中得的拼音dei,三声。
得(拼音:dé、děi、de)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由又和贝组合而成,表示用手拿贝,意指有所收获。
后增加“彳”旁,表示行走时有所得。“得”本义是获得、取得,引申为得意。“得”作为助动词,表示许可。“得”还可以表示需要、应该、必须等,读děi。
从最早的字形分析来看,“得”字的本义是得到、获得,与“失”意思相反。细分析起来,“得”的意思十分丰富。《诗经·周南·关雎》:“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得”字是求取淑女。《论语·季氏》:“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而“二三得六,三三得九”,“得”字表示演算产生的结果。如此等等,虽“得”字均有获得之义,但又有许多区别。“得”的对象不仅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精神方面的东西,如得意、得志、得色、得性、得神、得人心,等等。
1、得字五行属性为金,根据五行金克木的原理,得字取名忌讳用五行属木的字取名。
2、得字取名忌讳与同韵母é或同声调阳平的字起名,这样读起拗口,没有节奏感。
3、得字取名忌讳与先祖长辈同字,如果先祖名字中带有得字,晚辈忌讳用得字取名。
二、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拼音
早一分钟就好了的拼音是yào shì zǎo yī fēnzhōng jiù hǎo le。
1、早一分钟就好了”是一个常见的口头表达
2、意味着在某个事件或情况下,人们希望时间能够倒退一分钟,以便获得更好的结果或避免一些不愉快的后果。
3、这种说法常常出现在人们对过去做出的选择、错过的机会或导致不利后果的行动感到后悔和遗憾时。
4、反映了人类追求完美和改变命运的渴望。
1、早(zǎo):表示时间上的提前,指在预定或既定时间之前。例句:我们应该早到一分钟,以免迟到。
2、一(yī):表示数量上的一个只需提前一分钟,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3、分钟(fēn zhōng):时间的单位,等于60秒。例句:如果能够回到过去的一分钟,我会改变很多事情。
4、就(jiù):表示事情或状态的发生或存在,强调动作迅速、紧接着发生。例句:我刚离开一分钟,就下起了倾盆大雨。
5、好了(hǎo le):表示一种满意、达到预期或结束。也可以表示建议或命令的结束。例句:你已经休息了一分钟,可以继续工作了。
1、如果我能早一分钟起床,就不会迟到了。
2、要是我们比对手早一分钟进入比赛场地,可能结果完全不同。
3、如果我能早一分钟掉头,就可以避免交通堵塞了。
4、早一分钟关掉机器,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
5、要是我们早一分钟赶到车站,就不用等下一班车了。
6、如果能够早一分钟思考,也许就会做出更好的选择。
7、要是我早一分钟发现了这个错误,就可以及时纠正了。
8、如果我们能早一分钟开始讨论,也许就能避免争吵了。
9、如果我早一分钟记起来这件事情,就不会忘记要做了。
10、要是我能早一分钟告诉他真相,也许就能挽回这段关系了。
三、就的拼音怎么拼写
就的拼音【jiù】,可以组词为就任、造就、成就、就医、就算、迁就、就学等。
就的拼音【jiù】,笔画数为12画,释义是凑近,靠近:避难就易。就着灯看书。到,从事,开始进入。可以组词为就任、造就、成就、就医、就算、迁就、就学等。
1、就任:释义是指赴任;就职或担任职务。例句:胡在一九二五年九月就任,同年十二月去职。
2、造就:释义是指培育,练就;成果,成绩。例句:重点大学要为国家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3、就医:释义是指病人到医生那里看病求医治病。例句:有病要赶紧就医,千万不可迷信神明有起死回生的本领,以致延误医疗的时机。
4、就算:连词用在偏句开头,提出一种假设,表示姑且承认某种事实。例句:我的睡眠质量很好,而且我就算再累,身体再疲劳,再没有力气,脸上都不挂相,看不出来,这可能是天分。
5、迁就:释义是将就;凑合。例句:我们的语文老师对犯错误的同学总是严肃地批评教育,从来不迁就。
6、就学:旧指到老师所在的地方去学习;现指到学校学习。例句:通过争取地方和社区领袖的参与,我们正在帮助提高认识,使人们看到女孩继续就学和广泛接受女孩受教育的好处。
四、拼音是谁发明的
1、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2、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3、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4、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5、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6、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7、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五四运动之后,于1918年,钱玄同在《新青年》四卷四期上发表《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的文章,提出了“废孔学”、“废汉字”的主张。他说:“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甚至说:“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他提出:“废汉文之后”,“当采用文法简赅,发音整齐,语根精良之人为的文字Esperanto(世界语)”。
8、《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源于近代以来在中国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是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苏联创制的,其目的是在苏联远东的10万华工中扫除文盲,今后在条件成熟时,用拉丁化新文字代替汉字,以解决中国大多数人的识字问题。当时的苏联 *** 把在苏联远东地区的华工中扫除文盲也列为苏联本国的工作任务,于是,在苏联的中国 *** 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等人与苏联汉学家龙果夫、郭质生合作,研究并创制拉丁化新文字。瞿秋白写成《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于1929年由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出版社出版,1930年,瞿秋白又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引起很大反响。
9、[B]1931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化字母的方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B]1931年9月26日在苏联海参威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之一次代表大会上,又通过了书面方案《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原则和规则》。拉丁化新文字方案通过后,首先在华工中推行,出版书籍47种,刊印10多万册,许多华工学会了新文字,可以用新文字读书写信。
10、1933年,拉丁化新文字介绍到国内。1934年8月,上海成立了“中文拉丁化研究会”,出版介绍拉丁化新文字的书籍。接着,在北方和南方的一些大城市都先后成立了拉丁化新文字团体,甚至在海外华人中也成立了这样的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据统计,从1934年到1955年二十一年中,拉丁化新文字团体总共有300多个。
11、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还得到了文化教育界人士的热情赞助。1935年12月,蔡元培、鲁迅、郭沫若、茅盾、陈望道、陶行知等688位知名人士,共同发表文章《我们对于推行新文字的意见》,其中说:“我们觉得这种新文字值得向全国介绍。我们深望大家一齐来研究它,推行它,使它成为推进大众文化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工具”。这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一份革命宣言。
12、 *** 对于当时新文字运动给以极大的赞赏。 *** 对于新文字运动是积极支持的。他在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B]1941年1月,陕甘宁边区 *** 成立“新文字工作委员会”,正式宣布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的法律地位。[B]同年,在延安出版的《Sin WenziBao》(《新文字报》)之一期上,发表了 *** 的题字:“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也题了字:“大家把实用的新文字推行到全国去”。
13、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一直延续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时为止,历时近30年。它对中国的文字改革事业,对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4、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5、在1951年, *** 就指出:“文字必须改革,必须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究竟采用什么形式的拼音方案,他本人也是经过了反复斟酌的。 *** 到苏联访问时,他曾经问斯大林,中国的文字改革应当怎么办;[B]斯大林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可以有自己的字母。[/B] *** 回到北京之后,指示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制订民族形式的拼音方案。同时,上海的新文字研究会停止推广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等待新方案的产生。
16、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 *** 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 *** 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7、1956年1月20日, *** 在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上,发表了赞成拉丁字母的讲话。他说,“关于文字改革的意见,我很赞成。在将来采用拉丁字母,你们赞成不赞成呀?我看,在广大群众里头,问题不大;[B]在知识分子里头,有些问题。[/B]中国怎么能用外国字母呢?但是,看起来还是采用这种外国字母比较好。因为这种字母很少,只有二十几个,向一面写,简单明了。我们汉字在这方面实在比不上。比不上就比不上,不要以为汉字那么好。有几位教授跟我说,汉字是‘世界万国’更好的一种文字,改革不得。假使拉丁字母是中国人发明的,大概就没有问题了。[B]问题就出在外国人发明,中国人学习。[/B]”(转引自郑林曦《论语说文》)。
18、在中国制定拼音方案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再搞拉丁化,改为搞斯拉夫化,把所有的拉丁化民族文字一律改成了斯拉夫字母。蒙古人民共和国也把蒙古字母改成了斯拉夫字母。50年代,中国向苏联一边倒,有人主张采用斯拉夫字母,跟苏联在文字上结盟。苏联派到中国的语言学家谢尔久琴柯也提出使用斯拉夫字母的建议。据说,苏联的一位副总理来中国访问时,曾经向陈毅副总理说,希望中苏两国都采用相同的字母。陈毅副总理回答说,中国文化必须跟东亚和东南亚联系,东亚和东南亚都习惯用拉丁字母。这样,中国才没有采用斯拉夫字母。
19、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之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20、1977年,联合国地名标准化会议决定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中国地名的国际标准。1978年9月,国务院转发了《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1982年8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文献工作技术委员会决议采用汉语拼音作为世界文献工作中拼写中国专有词语的国际标准,标准号:ISO7098-1982。《汉语拼音方案》已经从中国标准发展成为国际标准。
21、1951年, *** 曾经指示:“文字要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化方向”。在我国的学者中,还有一些公开主张“双文制”(digraphia)的人,例如,周有光就主张实行“two-script system”(文字双轨制),冯志伟提出首先在计算机通信中实行“文字双轨制”,认为文字书写方式的改革应该先从信息科学做起来。 *** 对于这些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并不干涉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继续进行科学研究的自由。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受到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该学会的宗旨之一就是倡导和研究“拼音化”问题。我国 *** 这样宽松的政策,为“双文制”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关于双文制的想法,早在清朝末年的汉语拼音运动中就产生了,后来有许多、著名的学者都关心这个问题。郭沫若曾经说过:“我们可以预想到必然还有一段相当长的时期,让汉字和新造的拼音文字平行使用,在新文字的逐渐推广中而让汉字在大多数人民的日用中逐渐归于隐退,汉字的归于隐退,是不是就完全废弃了呢?并不是!将来,永远的将来,都会有一部分学者来认真研究汉字,认识汉字,也就跟我们今天有一部分学者在认真研究甲骨文和金文一样。”
23、茅盾说得更明白,他说:“我希望,至少我们的孙儿孙女这一代能够两条腿走路,既能用汉字写,也能用拼音字母写,听报告作笔记,用拼音字母写,会比汉字写得快。如果可能,还能用上拼音字母的打字机。这样该是多么幸福呢!我并不幻想,在不远的将来,就可以废除汉字(方块字);然而即使在百年之内或在百年之后还要用汉字,让我们的子孙的一代能用‘两条腿走路’又有什么不好呢?”
24、郭沫若和茅盾生活的那个时代,计算机还没有普及,他们大约也没有使用过微型计算机,更没有可能通过计算机去访问互联网的 *** 、在 *** 上自由地漫游,但是,他们当时就已经慧眼独具地看到了双文制的好处,如果他们今天还健在,一定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在计算机通信中首先实行双文制的建议。
25、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周年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之一章第十八条规定,学好汉语拼音,用好汉语拼音,让汉语拼音在信息时代发挥更大的作用。
26、80年代中期,为了适应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形势,我国在拼音化的政策上做了调整。
27、1986年1月,当时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导生在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中指出:“关于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应该强调,《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指定公布的法定标准。它的制定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公布之后已经在国内外广泛应用。《汉语拼音方案》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是一个科学实用的方案,我们应当努力推行,而不应当另起炉灶;要想用其它方案来取代,事实上难于办到。继续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是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要继续加强拼音教学,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并研究、解决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如汉语拼音的同音字和同音词的区分,汉语拼音正词法的标准,汉语拼音技术应用中的标调法等。”
28、刘导生的报告完全没有提 *** 指示的“拼音化方向”,只是谈到扩大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这意味着,我国 *** 放弃了 *** 提出的“拼音化方向”的政策,汉语拼音不再被看作文字,而只是被看作是一种辅助汉字的工具。
五、一就的拼音
1、犹一匝。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
3、犹一面。表示一个动作与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犹一匝。指一套色彩。古代贵族作为服饰的色彩因等级不同而异,有五彩为一就,三彩为一就或二彩为一就不等。《周礼·春官·典瑞》:“_圭璋璧琮缫皆二采一就以_聘。”
1、我喜欢看小说,一拿起来就爱不忍释。
2、她一听到这消息就立即离开了。
3、取得了一点成绩李明就有点志得意满了。
4、一考完试,小明就忘乎所以地玩。
5、自从十年前一别,他就杳无音信。
6、考试一结束,我就到校园里散散步,松弛一下紧张的神经。
7、摩托车风驰电掣,一会儿就到达了目的地。
8、妈妈一回到家就干这干那,没有轻闲的时候。
9、投入水中的石头一会儿就沉没了。
10、张教练真有眼力,一眼就看出朱强是跳高的好苗子。
11、一有成绩,他在同学面前就趾高气扬了。
12、他是个小说迷,一拿起书本就看个不休。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