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其二拼音版 别董大二首其二拼音版-拼音-

出塞二首其二拼音版 别董大二首其二拼音版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35 0

今天给各位分享出塞二首其二拼音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别董大二首其二拼音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王昌龄出塞二首拼音版
  2. 乡愁的诗句余光中拼音版
  3. 军行李白古诗拼音版注音
  4. 出塞二首其二全诗拼音
  5. 出塞二首·其二拼音

一、王昌龄出塞二首拼音版

1、出塞二首拼音版注音:qin shi ming yue han shi guan, wan li chang zheng ren wei huan。秦时明月汉时关, *** 长征人未还。dan shi long chéng fei jiang zai, bu jiao hu *** du yin shan。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liu *** xin kua bai yu an, zhan ba sha chang yue se han。溜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cheng tou tie gu sheng you zhen, xia li jin dao xue wei gan。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3、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 *** 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 *** 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 *** 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4、其一,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 *** 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

5、“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

6、次句“ *** 长征人未还”,“ *** ”指边塞和内地相距 *** ,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 *** 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二、乡愁的诗句余光中拼音版

关于余光中的乡愁的诗句古诗 1.关于乡愁的诗句古诗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 *** 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杜甫《春望》5、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

出塞二首其二拼音版 别董大二首其二拼音版-第1张图片-

——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6、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8、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9、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10、秦时明月汉时关, *** 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二首》1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1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13、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汉江》1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15、浊酒一杯家 *** ,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王维《杂诗三首·其二》17、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18、共看明月应垂泪, *** 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望月有感》19、夜来幽梦忽还乡。——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 *** 夜记梦》2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观书》21、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22、 *** 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24、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张籍《秋思》2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26、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杂诗三首》27、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28、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纳兰 *** 德《长相思·山一程》29、仍怜故乡水, *** 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3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1、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32、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张九龄《西江夜行》33、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夏完淳《别云间》34、墙里秋千墙外道。

——苏轼《蝶恋花·春景》35、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6、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马戴《灞上秋居》37、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韦应物《闻雁》38、壮年听雨客舟中。

——蒋捷《虞美人·听雨》39、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40、春风 *** 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武元衡《春兴》41、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宋之问《渡汉江》42、长风几 *** ,吹度玉门关。

——李白《关山月》43、一年将尽夜, *** 未归人。——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44、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45、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贾岛《题诗后》46、无情对面是山河。

——辛弃疾《定风波·席上送范廓之游建康》47、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48、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卢纶《长安春望》49、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50、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51、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杜甫《绝句二首》52、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53、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54、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苏轼《蝶恋花·春景》55、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曹丕《燕歌行》56、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57、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杜甫《江汉》58、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徐再思《水仙子·夜雨》59、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 *** 失伴飞。

——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60、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61、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崔颢《长干行·君家何处住》62、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63、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刘邦《大风歌》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65、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诗歌评析】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 *** 和 *** 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

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 *** 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 *** 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 /我在这头/ *** 在那头。”

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

(《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 *** 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美点 ***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 ***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写作背景】 1937年 *** 战争爆发后,10岁的余光中随父母辗转于上海、重庆等地。

22岁那年,余光中随家人来到 *** ,并考取了 *** 大学外文系。虽然专业是外文,余光中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

他在诗歌、散文、评论、翻译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当属诗歌。人们评论,他的诗题材广泛,风格屡变,技巧多姿,融汇了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笔法。

因此,他被誉为 *** 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 *** 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 /我在这头/ *** 在那头。

相信很多人知道这首诗歌及作者。这首诗传诵了几十年,余光中老 *** 年近八旬了。余光中及其诗歌散文等在当代中文领域的影响力是震撼人心的。

本人认为《乡愁》这首诗,虽然简洁易懂,但蕴涵了游子极大的人生真情,虽然直观通俗,却让人热血沸腾。

这首诗歌在几十年的反复传诵过程中,吸引了很多著名作曲家,“ *** 老民歌王”王洛宾,“ *** 民歌只父”杨弦等等都曾为《乡愁》谱曲。可惜至今各种歌曲版本的《乡愁》都没传唱开来。人们依然接受着诗歌朗诵版的《乡愁》,可见其独特魅力。

“欲记其事可用散文,欲传其情可以写诗”。被誉为“诗文双绝”的余光中最近参加了第三届珠江(国际)诗歌艺术节。他把诗歌和散文比喻成两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的话就看不完整。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 *** 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创作背景】: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 *** 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写下《乡愁》这首诗。

【赏析】:全诗共四节。一方面,诗人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另一方面,诗人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小时候的 *** 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 *** 死别——现在的游子与 *** 的分离。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现在的 *** 。由此,看到这首诗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构思极为巧妙。

【作者简介】:余光中,1 *** 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 *** 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种;散文集 11种;评论集 5种;翻译集 13种;共 40余种。 *** 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 *** 集》(评论集)等。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 *** 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0.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12.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1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14.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 ***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三、军行李白古诗拼音版注音

1、骝liú马mǎ新xīn跨kuà白bái玉yù鞍ān,战zhàn罢bà沙shā场chǎng月yuè色sè寒hán。城chén *** tóu铁tiě鼓gǔ声shēng犹yóu震zhèn,匣xiá里lǐ金jīn刀dāo血xuè未wèi干gàn。

2、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 *** 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3、此诗作于盛唐时期。当时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在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此诗正是写在一次胜仗之后,反映的是唐军奋勇杀敌、 *** 沙场的事实。

4、此诗在《全唐诗》中一作李白诗,题为“军行”;一作王昌龄诗,题为“出塞二首”(其二)。历代学者对此诗的作者存有不同意见。

5、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 *** 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6、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

7、这首诗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并借战士们的勇武杀敌、速战速胜的飒爽英姿,从侧面衬托出盛唐时期的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威慑四方的兴旺景象。

四、出塞二首其二全诗拼音

1、出 chū塞 sài二èr首 shǒu·其 qí二èr

2、(唐táng)王 wáng昌 chāng龄 líng

3、骝 liú马 mǎ新 xīn跨 kuà白 bái玉 yù鞍ān,

4、战 zhàn罢 bà沙 shā场 chǎng月 yuè色 sè寒 hán。

5、城 chén *** tóu铁 tiě鼓 gǔ声 shēng犹 yóu震 zhèn,

6、匣 xiá里 lǐ金 jīn刀 dāo血 xuè未 wèi干 gān。

7、白话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 *** 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 *** 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8、赏析: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 *** 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 *** 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 *** 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 *** 。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五、出塞二首·其二拼音

出chū塞sài二èr首shǒu·其qí二èr

(唐táng)王wáng昌chāng龄líng

骝liú马mǎ新xīn跨kuà白bái玉yù鞍ān,

战zhàn罢bà沙shā场chǎng月yuè色sè寒hán。

城chén *** tóu铁tiě鼓gǔ声shēng犹yóu震zhèn,

匣xiá里lǐ金jīn刀dāo血xuè未wèi干gān。

《出塞二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组边塞诗。之一首诗以雄劲的笔触,对当时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反映出人民要求平息边患享受 *** 生活的美好愿望。

1、王昌龄(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盛唐时期边塞诗人、大臣。

2、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汜水(今河南荥阳汜水镇)县尉。

3、二十七年(739年),因事被贬谪岭南。次年,由岭南北返长安,并在冬天被任命为江宁县丞。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后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

OK,关于出塞二首其二拼音版和别董大二首其二拼音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二首 其二 拼音 出塞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