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拼音(趔趄拼音)-拼音-

囫囵拼音(趔趄拼音)

牵着乌龟去散步 拼音 7 0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囫囵拼音,以及趔趄拼音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囫囵的拼音
  2. 囫囵吞枣拼音
  3. 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4. 囫囵造句

一、囫囵的拼音

囫囵的拼音:囫囵,音hú lún,本字是“㮯”,《说文解字》:“㮯,梡木未析也。”梡木是整根木头,未劈成柴时叫“㮯”,“㮯”音“胡昆切”,缓读为“囫囵”,意思是整个儿,完整的或含糊,糊涂。

囹圄líng yǔ::监狱。圄(yǔ)。原意义就是监牢的意思,后又引申出束缚、困难的意思。

囫囵囹圄(hú lún lóng yǔ)是一个成语,形容知识浅薄、不系统,没有条理和组织的状态。

1、成语解释:"囫囵囹圄"原指:“囫囵”是完整的鱼,指鱼尚未剖开;“囹圄”是监牢,指牢房内东西杂乱、无法分辨。后来引申为比喻知识贫乏、理解模糊、没有条理和组织的状态。

2、知识浅薄:"囫囵囹圄"形容一个人对某个领域或主题的了解浅薄,只表面上知道一些零散的知识点,缺乏深入的理解和全面的知识结构。

3、缺乏系统性:知识的系统性是指将各个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和体系进行组织和连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只是掌握了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没有将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就会形成"囫囵囹圄"的状态。

4、缺乏条理和组织:"囫囵囹圄"还指表达或组织方式混乱,没有清晰的结构和逻辑。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写作,都会给人一种杂乱无章、难以理解的印象。

三、为了避免"囫囵囹圄"的状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技巧

1、建立知识框架:学习时要抓住主线,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使用逻辑连词:使用逻辑连词来引导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使表达更加连贯。

2、善用概念导图:使用概念导图可以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精简表达:避免啰嗦和冗长的语言,用简练的语句精确表达意思,让读者或听众更容易理解。

3、注重系统化学习:不仅要了解个别事实或知识点,还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整体的脉络和架构。

4、多角度思考:通过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扩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条理地组织思路:在进行口头表达或写作之前,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和要点,按照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二、囫囵吞枣拼音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4.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5.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6.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7.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8.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9.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0.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1.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2.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3.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5.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16.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19.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20.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21.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三、囫囵吞枣是什么意思

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拼音:shēng bān yìng tào。

释义:生:生硬。套:模仿。形容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搬用别人的经验和 *** 。

出处:《山村新人》:“我们反对的就是生搬硬套的教条主义作风。”

释义: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原形容愉快和得意的心情。现比喻观察事物不深入,不细致。也说走马看花。

出处: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1、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5、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6、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7、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8、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9、爷爷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10、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四、囫囵造句

1、【解释】完整;整个儿:囫囵觉ㄧ囫囵吞枣。

2、造句1:学习文言文,只是囫囵吞枣地死记硬背不是好办法,只有逐字逐句地品味消化吸收,才能真正学好。

3、造句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4、造句3: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5、造句4: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6、造句5: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7、造句6:学习不认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一种要不得的学习态度。

8、造句7: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囫囵拼音(趔趄拼音)-第1张图片-

9、造句8: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10、造句9: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1、造句10: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2、造句11:爱情像糖衣,我囫囵吞下,享受瞬间的甜蜜。

13、造句1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14、造句13: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5、造句14: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6、造句15: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7、造句16: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8、造句17: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9、造句18: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20、造句19: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1、造句20: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22、造句21: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23、造句22: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24、造句23: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5、造句24: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26、造句2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27、造句26:学习知识要深刻理解,不要囫囵吞枣。

28、造句27: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29、造句28: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30、造句2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31、造句30:学习上我们决不能囫囵吞枣。

32、造句31:一想到读书我就如饥似渴,但当我拿起课本了我就是囫囵吞枣的看了一遍。

关于囫囵拼音,趔趄拼音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拼音 囫囵 趔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