鲢鳙鱼是什么鱼,鲢鳙鱼是吸饵还是咬钩-百科-

鲢鳙鱼是什么鱼,鲢鳙鱼是吸饵还是咬钩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41 0
分享鲢鳙鱼的生活习性和垂钓技巧与 ***

钓鱼之前首先要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温度升高,可以去水库钓鲢鳙了。接下来我跟大家分享一下鲢鳙的习性和钓鲢鳙的技巧。水库见的比较多的是鲢鳙。喜欢生活在水温比较高的中上层。在20到30度的晚春,夏天和初秋水里会有酸臭味道,是鲢鳙最活跃的时间,所以这是更佳的钓鲢鳙的时间。

炎炎夏日已经到来,温度可谓大幅度提升,钓鲫,鲤已经不太好钓了,但是现在正是钓鲢鳙的旺季,今天,本人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是如何钓鲢鳙鱼的。

下面谈谈个人钓鲢鳙的 *** 。正常的线组,2/3斤大的就1.5 1.0,3/4号伊势尼,上4/5斤的就3 2配6/7号伊势尼。可以半水双钩上饵调自己要的钓目,也可以上钩上饵,下钩空着调自己要的钓目,正常鱼个头大就双钩上饵,个头小就上钩上饵下钩空着,鲢鱼来吸食散落的饵料就会连钩子一起吸入嘴里,漂相大都是下顿一目到两目,有时也会接口然后直接黑漂。天晴气温高就钓上层,比如3米水深钓1米左右,气温偏低或者下雨可以钓中层或者中下层。饵料就专钓鲢鳙的商品饵单开就可以,前期上大饵抽窝子,钩饵到位就提竿,慢慢的可以把节奏放慢,待鲢鳙进窝后把饵料反复打揉,让饵料雾化慢一点,给鲢鱼吸食饵料留有一定的时间,如果发现漂左右晃动扬竿锚鱼的情况说明钓的深了,可以下拉浮漂慢慢找准鱼层直到有顿口信号正口上鱼。如果往上层找没有口也可以试试往下层找找鱼层,因为鲢鳙会根据水温的变化而改变泳层,常规偏下层的个体会大一些。好多钓友都认为钓鲢鳙就要粗钩大线,这要根据实际的鱼情而定,正常2/3斤的子线1.0配3号伊势尼就可以应付了,子线和钩子越大越档口,特别是鲢鱼,老是感觉有漂相但顿口不明显,有口又打不到,还经常锚鱼,一部分原因就是子线和钩子太大档口鱼不容易吸进嘴里。

接下来说说饵料选择:我一般都是西部风来一桶草莓乳香膏状饵,取出一部分加水开散一点,前期诱鱼时,搓大饵成水滴形状,上钩挂饵,下钩空钩。饵料入水后20秒左右就全部雾化完,说一点,我一般前期靠抽,一般先快速抽个20-30杆数,等到发现浮漂周围有鱼腥,浮漂左右晃动一下,说明鲢鱼已经进窝了!然后把饵料揉打几遍,使饵料雾化慢一点,搓软粘饵,对了:我们这边的鲢鱼都是被多次钓过的滑口鲢,鱼口很滑,所以搓软粘饵,可以抵挡几下滑口鲢鱼的刷饵动作,使饵料能让鲢鱼多吸食几次。

现在说说钓鲢子时的漂像以及对应吃口调整 *** ,先说花鲢,也就是胖头鱼,它嘴巴大,且吸食饵料动作也大,是大口吸食,属于中下层鱼,喜欢腥臭味道的饵料,漂像有黑漂,下顿1-3目不等,有时候也会出现接口,我这边因为是滑口鲢,所以漂像是,先一顿一顿的动作,但是动作无力,提杆基本都是空杆,这个是它在吸食饵料时一吞一吐的表现,需耐心等待一下,直至出现一个有力的小顿口,要快速扬杆刺鱼,命中率很高的。再说白鲢鱼,嘴巴比胖头鱼小,吸食饵料的动作小,属于中上层鱼,喜欢酸甜味道的饵料,漂像一般很小,都是以快速的小顿口为主,也就在0.5-1目之间的,提杆需要钓者反应能力迅速灵敏,如果不逮住那只能灰溜溜的等下一杆了,说完漂像,现在说几点调整 *** 。1:看见浮漂周围翻鱼腥,但是不见浮漂有动作,说明鱼是在下面,可往上推漂,我一般都是20公分一推,直到有动作,中鱼。2:浮漂下顿不中鱼,是因为鲢鱼在钩子下面吸食饵料造成的,说明钓浅了,往上推漂,我一般是15公分左右一推。3:如果提杆锚鱼说明钓深了,因为鱼在钩上面蹭线导致的,需要往下推漂,我一般是15公分左右一推。

鲢鳙属于中上层鱼种,故此基本情况下均生活在水体中上层,这也是它需要觅食水体浮游生物的主要因素,有时它也会觅食些水草、水生小虫等水体生物,故此 难免也会去水底觅食,但水体较肥时基本不会。养殖鱼塘会在鱼塘放养鸭子,鸭粪是鲢鳙酷爱的饵料,大多养殖户会投喂豆粕,因为豆粕入水会很快融散与水中,产 生大量的雾化层。

垂钓鲢鳙溜鱼也是关键,因为鲢鳙的吃钩,并不像底层鱼种那样一吞而进,而是在游动的时候水流带动饵料进入鱼嘴,因此大部分都是只挂住鱼唇,不会吃死, 再者鲢鳙个体较大,拉力也不一般,故此不管起杆与溜鱼时都要相对的小心,尽量的轻拉轻起,一但用力过猛就很容易拉豁鱼唇,前功尽弃。鲢鱼的拉力跟鳙鱼的拉力是不同的,同样大小的鲢庸,相对鳙鱼性子耐些。下面分享个人遛鱼 ***

1:首先不能抛满杆,因为抛满杆容易中鱼之一时间,杆子弓不起来,容易拔河的,更好是浮漂到位后,杆子像后抽1米左右的,这样能给溜鱼提供空间。2:中鱼之一时间要把杆子弓起来,鲢鱼逃窜速度快,特别是白鲢,中鱼后,根据鱼体大小及手感判断,始终牢牢绷住杆子,角度在90°更佳,如果感觉快要挺不住了,和鱼拔河了,阔以像左或右倒杆,从而把鱼拉回来。白鲢力气大,冲刺速度快,易切线。花鲢耐力好,特别是10斤左右的,就一股子闷劲,或者往底下扎,再慢慢往外冲!

了解鲢鳙的生活习性,懂得了钓具的搭配与饵料的使用,我们便可以前去有鲢鳙的水域垂钓了。

人生,多一份欢乐,就会少一份悲苦。生命就是感悟,生命就是懂得。是因为经历才懂得,是因为懂得才珍惜,是因为珍惜才在乎,感谢生命所给予我们的一切!

感谢钓友们花宝贵的时间前来观帖,欢迎您关注《渔你同行008》一个爱钓鱼也爱分享的钓鱼人。

祝:各位钓友大鲫大鲤?天天爆护?

祝:钓鱼之家越办越好?生意兴隆?

填补空白!水生所联合华大揭示四大家鱼之鲢鳙进化史

科教武汉【填补空白!水生所联合华大揭示四大家鱼之鲢鳙进化史】日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团队联合华大基因等多家单位在英国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短读长测序技术,结合遗传图谱辅助挂载染色体的组装策略,获得连续性较好、准确度高的染色体水平的鲢鱼和鳙鱼基因组,同时对鲢鱼20个野生样本(珠江7个,黑龙江4个,长江9个),鳙鱼22个野生样本(珠江8个,黑龙江4个,长江10个)进行群体重测序分析,揭示了东亚鲤科鱼类的进化历史,并进一步探讨了鲢鱼、鳙鱼物种形成和群体分化的遗传学基础。 鲢鱼、鳙鱼是典型的东亚特有鲤科鱼类,是我国更大的经济鱼类养殖群体,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水产蛋白资源。何舜平研究员团队联合华大基因等多家单位发表的论文,结合短读长组装和群体重测序技术,研究了鲢鱼、鳙鱼两个基因组和多个野生群体,重点关注东亚鲤科鱼类的进化历史与染色体改变、物种形成与群体多样性、基因功能与环境适应等内容。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但对鲢鱼和鳙鱼的基因组进行了高质量的测序组装,并为新品种开发打下坚实基础,对全国各大水系的鲢鱼和鳙鱼开展了比较种群基因组学研究, 为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种质资源数据,而且也为物种形成、分化、环境适应及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模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武汉发布

野钓鲢鳙,钓位满足4个要点,一准能连竿上鱼

夏秋季节高温,是钓鲢鳙的旺季。从鲢鳙的习性上来说,有喜暖怕冷的特点。其实本质上是“食物”,鲢鳙是滤食性鱼类,通过过滤水中的藻类、浮游生物获得食物,气温越高时这些食物越是丰富,所以高温季节鲢鳙进食量更大一些。鲢鳙还是中上层鱼类,对溶氧有极高的需求,高温时深水层缺氧,鲢鳙所在水层更浅一些,综合以上几点,就有了高温时节鲢鳙好钓的说法。

一、偏

鲢鳙是中上层鱼类,食物来源就是水中的藻类和浮游生物,跟底层鱼类更大的不同也在这里。底层鱼类的食物只在浅水区域,而鲢鳙的食物到处都有,所以鲢鳙没有鱼道或者鱼窝的特点。但是需要考虑到鲢鳙体型大并且群体觅食的特点,更好是找较为偏远的水面。或者是在找水面较为偏远的区域作钓,因为凡是大鱼都比较胆小谨慎,更好是不扎堆,开辟新的钓位。其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水下地形特殊,对于钓鲢鳙来说并没有帮助,这跟钓底层鱼类找特殊地形是完全不同的。

二、阔

想要钓到大体型的鲢鳙,首选一个较为宽阔的水面,通常来说水面越大,里面的鲢鳙往往就越大,不管是野钓还是天塘均是如此。因为水面越是宽阔,被捕获的鲢鳙越少,大体型的鲢鳙存量就越多。选择钓位时,更好是选择较为宽阔的区域,只有较为开阔的区域才比较适合大体型鲢鳙栖息。其次是较为开阔的区域更容易受到刮风天气的影响,无风也会稍稍有风浪,溶氧会稍高一些,比较符合鲢鳙对高溶氧的需求。

三、深

气温高时鲢鳙所在水层浅,并不表示鲢鳙在浅水区域活动,而是在深水区域的浅水层活动,原因有两点。一是安全,我们都知道越是大鱼越是不会轻易到浅水活动,更倾向于躲在更为安全的深水区域。除非是早晚的觅食阶段,才会冒险到浅水寻找食物。甚至有一种说法,超大体型的鱼类,经常只在后半夜到浅水进食。二是鲢鳙是滤食性鱼类,完全没有必要到浅水寻找食物。所以选择钓位时,尽量寻找水深的区域。民间有钓鲢鳙要钓大坝的说法,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大坝附近比较深,并且人造的大坝比较光滑,很少有大体型的底层鱼类在这里进食,但是对鲢鳙来说完全没任何影响。

四、远

钓位的选择不但要深,还要注意离岸距离要远,对野钓鲢鳙来说,6.3的竿子只是起步,再加上大致相同长度的鱼线,钓个1米左右的水层,离岸距离也就只有12米左右。经验告诉我们,想要钓到真正大体型的鲢鳙,通常是在开阔、偏远的区域抛竿远投,鲢鳙可能是最不可能靠边的一种鱼类。其次还有一个要点,那就是出于安静因素的考虑。距离马路、桥等人多的地方远一些;距离其他钓鱼人远一些,因为钓鲢鳙主要是钓浮,并且有气温越高钓得越浅的特点,距离其他钓友远一些可以减少人为吵闹对钓浅水层的影响。

最后要注意,鲢鳙更适合钓浮,尤其是高温季节,所以比较怕风力较大的天气。如果风力较大建议找避风或者顺风钓位,而高温季节钓底层鱼类几乎都是钓逆风。敬请关注收藏点赞,每天准时更新,谢谢各位钓友!

这样钓鲢鳙,不但钓的多,还都是正口,学会再也不用去锚鱼了

夏季钓鲢鳙,掌握这几个技巧,鱼口一打一个准,再也不用去锚鱼了,一天下来拉到手抽筋!

鲢鳙在夏季是很多钓友喜欢垂钓的对象鱼!毕竟夏季天热,很多钓友都是选择早晚出行作钓,中午前后基本不钓,实在太热,鱼也会处于一个停口期!但鲢鳙却是个例外!

鲢鳙这种鱼,喜高温,中午前后反而还比较好钓!所以说当我们中午前后钓其它鱼没口时,如果作钓水域条件允许,也可以尝试去钓鲢鳙。那强劲的冲击力,拉到你手软,想想都过瘾!

作钓鲢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鲢鳙的习性

很多钓友都说,我钓鱼从来没钓到过鲢鳙,就算钓到了也是锚上来的!这时因为很多钓友采用的都是钓底,用的也都是搓饵或者蚯蚓红虫!

鲢鳙是一种滤食性鱼类,喜高温,作钓季节主要在夏季,属中上层鱼类,多数采用打浮的方式进行作钓,底钓很少!鲢鳙主要滤食蜉蝣为主!并不是直接吃钩!

鲢鳙的饵料

上面说了鲢鳙的习性,滤食性鱼类!所以饵料的雾化一定要好,比重尽量轻一些!前期作钓,频率一定要快,饵料水比可以稍微小一点,这样饵料雾化会更快,会快速形成一个雾化带,起到很好的诱鱼作用。当发现鲢鳙进窝了,水比在大点,控制饵料雾稍慢点,等等鱼口!

鲢鳙的味型

鲢鳙实际是指两种鱼,一个是白鲢,一个是花鲢,白莲喜酸,花鲢喜臭。所以鲢鳙饵很多时候都是采用酸臭味型饵料进行作钓,还有就是草莓香的。很多钓友开饵时都会加白醋或者臭豆乳,这也是抓住了鲢鳙所喜味型,对症下药!

鲢鳙的线组搭配

这个还真不太好说,这个主要还是要根据鲢鳙个体的大小,自己所用鱼杆的软用,以及鱼线质量。总之打浮钓鲢庸线组尽量比其它鱼种放粗一到两号,冲击力确实很强!钩子一般10号起步!

鲢鳙的钓法

上面说了鲢鳙多采用打浮方式,子线如果用的比较粗,如果是尼龙线那么会很硬,容易挡口!可以采用大力马放细一些,大力马线比较柔软!双钩钩距尽量大一些,一般5公分,上钩搓大饵,下钩空钩。通过上钩的饵料雾化,往下洒落,鲢鳙在下方吸食滤食雾化饵,就容易把下钩吸进嘴里!这就叫上钩诱,下钩钓!

也有很多人,喜欢简单粗暴,下钩直接是锚钩!这也是目前很多钓友常用的一个钓法!他这叫上钩诱,下钩锚!

现在也非常流行弹簧线组

浮漂的选择与调钓

钓鲢鳙尽量选择一个吃铅量大一些的浮漂,不需要太灵敏,因为你是在打浮,双钩都是在离底的状态,本身就是最灵敏的,如果浮漂在灵敏一些,鲢鳙饵雾化又好,前期招小杂鱼跟定多!那你浮漂动作也会非常多!会很头疼的!

调漂的话也很简单,只要浮漂调的目数能够牵起你的饵料,有目数的剩余即可!一包剩余两三目就行。

下面就是最重要一点,那就是鲢鳙如何找泳层,找到正口

这个也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一点经验,我一般都是从上往下找,打比方水深3米,那我就先从50公分开始找,如果没口再找70公分,一次往下找20公分!因为鲢鳙饵是不断雾化的,但雾化的一部分最终也会往下沉,所以更好从上往下找!

当你找到某一层发现有鱼蹭线时,浮漂老是会出现上下点动,那这基本都是鲢鳙在窝点,因为鲢鳙是滤食雾化饵,嘴巴是一张一合,所以浮漂会出现一上一下的动作!

如果你浮漂有动作,起杆时老是锚到鱼,那说明是鱼在蹭线,鱼在你钩子上方了,这时你可以下拉浮漂,在钓的浅一点!一次下拉三到五公分即可!

如果你浮漂出现上下点动,点动几次之后,饵料雾化目数反上来了,每次都这样,没有大的动作,那说明鲢鳙在你钩子的下方,你钓的有点浅了,这时只需要把浮漂一次上推3到5公分在钓的稍微深一点即可!

鲢鳙的正口基本都是,浮漂先出现上下点动,然后一个有力的顿口,这基本都是鲢鳙的正口,一打一个准,屡试不爽!

总结:钓鲢鳙,饵料雾化一定要好,前期抛杆频率一定要快!味型香的酸臭都行,线组不要太细,浮漂不要太灵,泳层一定要找准!只有灵活的去分析鱼口所反馈出来的信号,合理的去调整,这样你才能找到正口,再也不用靠锚鱼了!

说了这么多,就和大家分享到这吧,希望能帮到大家!

本文属 小刘钓鱼方程式 原创首发 部分图片来源于 ***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不妨给个关注,多多转发。你的关注和转发就是对小刘更好的支持!有说的不好的地方也请指教!如果你有好的钓鱼 *** 和技巧也可以评论留言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

鲢鱼的“尴尬”:食性广、产量也不低,为何野生的却难见踪影?

前言:

导读:鲢鱼的“尴尬”,食性广、产量量也不低,为何野生的却很少见?

众所周知,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是我国非常著名的四大家鱼。它们不光是在我国的养殖历史悠久,而且粉丝也是遍布全国各地。

这四种不同的鱼最适合混养了,并且还满足了不同的人的口味需求。

如果你经常去钓鱼,就会发现一般在野外像鲫鱼、鲤鱼、罗非鱼等鱼类比较多见,而像草鱼、青鱼这些鱼类就很少见,特别是野生的鲢鱼更是难得一见,很少有人钓到野生的鲢鱼,偶尔钓到的也要么是人为放生的,或者是从一些养殖的鱼塘、水库里面逃匿出去的。

鲢鱼作为我国知名的四大家鱼之一,它的食性很杂,养殖比较粗放,是一种很好养殖的淡水鱼,并且繁殖能力也不弱,一次产卵量也不低,但是为何野生的鲢鱼却很少见呢?

鲢鱼:可分为白鲢和花鲢

鲢鱼其实细分的话有两种,一种是白鲢,一种是花鲢,其中前者一般就是指代鲢鱼了,而后者多数是叫它鳙鱼、大头鱼、胖头鱼和雄鱼等。

其实这这两种鱼虽然长得很像,但还是很好分辨的,它们的体型侧扁、稍高,呈纺锤形,但是白鲢鱼整体以银白色为主,尤其是腹部是白色的,各鳍色灰白。

而花鲢鱼的腹部还有些黑色的斑点,看起来就像是花斑一样。再加上它的头部更大,几乎占到了身体的三分之一。

除了这些方面的区别以外,白鲢鱼性急躁,擅长跳跃。它的生长快,食性也杂,幼鱼时期以浮游动物为食,而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

这种鱼也因为食性杂,生长快,还没有什么病害,因此产量高,受到了很多渔民的喜爱,他们也乐意去养殖,常常和草鱼、鲤鱼、青鱼等鱼类混养。

鲢鱼的习性

鲢鱼是一种在水的中上层活动的鱼,这是一种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常常吃水中的浮游动植物,是一种食性很广的鱼类。也因为它的这个食性,还被称之为“水中清道夫”。

很多人在养鱼的时候,都会混养一些鲢鱼,就是因为它能吃掉水中的浮游植物,这样对其他鱼的生存反而还有利。

而鲢鱼的繁殖能力也是比较强的,它和青鱼、草鱼、鲤鱼等淡水鱼一样,都是个头越大,所怀卵的量就越大。一般10斤左右的雌性鲢鱼的怀卵量是20-25万粒,但是个头越大,产卵量就会越多。

而且鲢鱼的产卵期与草鱼相近,是在每年的4~5月产卵。

那为何这么高的产卵量,在野外的鲢鱼却很少见到呢?鲢鱼在自然条件下能产卵繁殖吗?

为何野生鲢鱼很少见?

毫无疑问鲢鱼在野外环境也能自然存活的,而它之所以被称之为“家鱼”,就是因为在野外的环境下产卵量很低。换句话说,它虽然能自然繁殖,可是却难以繁殖后代。

这是因为鲢鱼在野外环境自然繁殖的条件很难达到。

首先鲢鱼自然繁殖的时间较长。鲢鱼虽然较草鱼性成熟的时间会早1-2年,但是要达到性成熟,一般都要3-5年以后,尤其是在野外的环境下,时间会更长。同时鲢鱼体重一般都要8斤以上才可以繁殖。

但是野外环境的鲢鱼,一般都还没有怎么长大,往往都是几斤重就已经被人捕捞、或者是垂钓上来了,可是这样的鲢鱼都还没有“成年”。

其次,鲢鱼自然环境中繁殖还对温度、水流有要求。鲢鱼在野外自然条件下繁殖,不仅对水温有要求,而且还要在有水流 *** 的条件下才能繁殖。

一般鲢鱼是在四五月份的时候繁殖,温度在25℃左右才能繁殖。这个条件还比较好满足,可是在一些鱼塘、水库,或者是湖泊中,要满足水流 *** 就比较困难了。因此即便是在野外有些鲢鱼,能长到10斤以上,达到了性成熟,可是却没有条件也就难以繁殖。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近些年很多的地方修筑水利工程,拦河筑坝等,这也就给鲢鱼繁殖加大了难度。而且即便是有些繁殖产卵了,可是鱼卵在野外的环境中,也要面临多种威胁,鱼卵会被其他的鱼类吃掉,孵化的小鱼也被各种鱼类捕食、捕获等。

结束语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才很难见到野生的鲢鱼。其实不光是鲢鱼,草鱼、青鱼和鳙鱼都是如此。这些家鱼,就是要人工帮助它们创造繁殖的条件,才可以大量的繁殖,从而用来养殖。

都说鲢鱼要吃大的才好吃,这句话确实不假。养殖的鲢鱼7斤以下的一般卖不上价格,而10斤以上的鲢鱼则和花鲢鱼价格是差不多的,并且还是个头越大越值钱。那你可知道鲢鱼更大能长到多大呢?

别看平时所见到的鲢鱼,一般也就是几斤重,十斤以上的鲢鱼也很少见到了。可是这种鱼的寿命很长,能不断的生长,体重更大可以长到40多公斤以上,如此大的鲢鱼在水中就如同一头猪了。

所以多数人所吃的鲢鱼,其实还是个鱼宝宝。也因为这些鲢鱼还没有长大,就已经被捕捞了,在野外又怎能看到大量的野生草鱼呢?不过在一些大江大河里面,野生鲢鱼还是不少的。当然了其中多数都是人为放生的。

只是现在所养殖的鲢鱼,基本都是饲料养殖的,它们生长快,泥腥味重,再加上鱼刺多,还普遍都是小刺,鲢鱼已经不怎么吃香了。即便是四五元一斤,但是也很少有人购买了。

各位朋友们,你们喜欢吃鲢鱼吗?见过或者是钓到的更大的鲢鱼有多大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鲢鳙鱼就这么个钓法,没理由不给100分,尤其夏天用更好

自从天热之后,底部的大鲫鱼,以及个体较大的鲤鱼,草鱼都比较难钓了。唯独还可以用手竿钓钓鲢鳙过过瘾!但是用手竿垂钓,比用海竿垂钓要难很多,当然只要钓友们注意一些作钓技巧,渔获还是很可观的。比如鲢鳙鱼按照下面这么个钓法,我服了,没理由不给100分,!经过多次的实践,确实比钓草鱼过瘾多了,尤其热天用更好。

野钓

装备配置:

尽管手竿钓鲢鳙,要比用海竿钓过瘾,但由于手竿钓需要高频率的抛竿,如果选择偏重的竿子非常容易手累,所以尽量选择6米3的超轻的长节竿为宜。鱼线方面,如果是钓5到8斤的鲢鳙,更好挑选2.5号到3号的主线,然后子线用到2.0即可,使用大号的鲤鱼漂,5号新关东鱼钩就行。另外钓鲢鳙时,子线要长但一定要软,最后为了钓到鱼不搭桥,所以两钩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大一些。

饵料搭配

抽窝诱鱼:

用手竿钓鲢鳙时,诱饵可以通过手抛,也可以诱钓饵一体化。不过前期诱鱼,要求饵料的雾化效果要好,有些钓友可能认为这样打频率有点累,所以想方设法在饵料里边,添加大量拉丝粉或者粘粉。在没有诱来鱼之前,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在诱鱼期间,饵料雾化越大越好。并且气味要比较浓厚,这样抽窝才会更好更快的诱鱼!

野钓鲢鳙

用饵技巧:

鲢鳙鱼虽然对饵料的味型不是太在意,一般发酵味,香甜味,臭味以及蒜味和腥味都可以。不过饵料的雾化一定要大,但也不能像诱鱼那样快。所以浮漂有鱼讯时,可以在饵料里边添加适量的粘粉或者拉丝粉,以此来提高饵料的附钩性,另外这个时候,钓友们也可以使用弹簧钩来作钓。

以上讲述的正是:在天热期间,野外垂钓鲢鳙鱼的一些基本作钓技巧,只要运用灵活,相信比钓草鱼还过瘾!若是您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还请多多指教!

现在农村吃鲢鱼的人变少了,是鲢鱼不好吃吗?

提要:农村人现在吃鲢鱼的变少了,这是为什么?

鲢鳙鱼是什么鱼,鲢鳙鱼是吸饵还是咬钩-第1张图片-

大家说农村吃鲢鱼的人少了,我想这里说的鲢鱼应该是白鲢鱼,以前小时候偶尔家里也是会吃鱼的,不过因为是北方吃鱼的频率并不高,并且那时候鱼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吃的次数比较多的就是白鲢鱼了,主要还是因为白鲢鱼便宜。

为何人们不喜欢吃白鲢鱼?

刺太多!白鲢鱼的名气还是很大的,它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这样的名气还是可以的,过去人们吃白鲢鱼的还是不少的,小时候其实不是很喜欢吃鱼,尤其是白鲢鱼,一个非常主要的原因就是——刺多。并且白鲢鱼的刺都是那种非常细小的刺,每次吃白鲢总是要非常细致的去在鱼肉里面挑刺,与其说是是在肉里挑刺,倒不如说是在刺里面找肉。小时候还经常因为吃白鲢被刺扎到喉咙,不过好在白鲢的刺虽然多但并不是非常大,都是一些小刺。每次被刺扎到后,母亲总是赶紧拿来馒头让自己嚼一大口白馒头咽下去就好了。

其实白鲢鱼刺多大家都是知道的,但是白鲢鱼生长速度比较快,产量比较高,所以市场上的白鲢鱼的价格一般比较便宜,过去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吃白鲢鱼的自然就要多一些,但是现在就不同了,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并且市场上的鱼的种类也多了,就连一些之前听都没有听过的鱼,现在市场上都很常见了。选择的种类多了,大家自然也就不喜欢吃白鲢鱼了。

鲢鱼

不好吃!这应该是白鲢鱼的第二大缺点了,人们吃鱼肉就是图个鱼肉鲜美,但是白鲢鱼的肉质比较松散,粗糙,并且土腥味比较重,如果你的厨艺不佳的话,是很难把白鲢鱼做的好吃的,红烧不适合白鲢鱼,刺太多,并且肉质松散粗糙,炖汤的话白鲢鱼的腥气比较重,鱼味道不够鲜美,并且白鲢鱼的鱼头很小,确实也不适合做汤。

不过这里值得一提的就是野生的白鲢鱼还是很不错的,不过野生的一般都是喜欢钓鱼多的朋友才能够吃到,我们一般在市场上吃的白鲢鱼都是仍人工喂养的,本来白鲢鱼的肉质就比较粗糙,再加上喂养的鱼脂肪比较厚,口感上就更不好了。

另外就是大家经常吃的另一种鲢鱼——花鲢鱼就比较受欢迎,花鲢鱼一般用来 *** 剁椒鱼头,花鲢鱼的肉质要比白鲢鱼更加鲜美一些,并且花鲢鱼的明显特征就是比白鲢鱼的鱼头要大很多,鱼刺也没有白鲢鱼那么多,目前属于比较受欢迎的鱼类。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您一起长知识。

大师野钓鲢鳙经验分享,值得收藏

五月带着初夏的芬芳,暖暖的扑面而来。

今天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这是一个万物稍得盈满,但未及全满的小满时节。

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也是越来越高了,做为喜欢钓大鱼的钓友们一定有人喜欢在夏季垂钓鲢鳙鱼,这鱼在夏季不但好钓,最重要的是一旦上鱼那手感真的是会让你流连忘返的。

那么如何在夏季野钓中能够有效地钓到鲢鳙鱼呢?

今天我就来和钓友们一起聊一聊,关于在夏季垂钓鲢鳙鱼的一些心得体会,纯粹个人经验分享,不喜勿喷!

鲢鳙鱼实则是两种鱼,鲢鱼又称白鲢鱼,鳙鱼又称花鲢鱼,它们都是是一种滤食性鱼类,喜食素食及藻类,喜欢臭味饵,成群结队的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层,最适宜它的温度在30度左右。

我们在针对鲢鱼和鳙鱼的垂钓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更佳的垂钓时间,垂钓鲢鳙鱼更佳出钓时间更好是在天气晴朗,温度偏高的上午十点到下午五点左右这样的时间点更好。

在钓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顺风或是避风的陡岸深水区域做钓,

在钓具的选择上尽量选择鱼竿腰力强劲的,鱼竿长度尽量选择6.3米以上,线组最少要4+3起步,鱼钩选择伊势尼8号起步,关于渔具,具体大小要根据情况而定,鱼小则小,鱼大则大。

在饵料及窝料的选择上,以前都是自己动手 *** 饵料,选择方便了,各种味型的商品饵琳琅满目,不管饵料的种类有多少,我们需要的更好的饵料之一要求就是雾化效果一定要好,至于味型我则一直以酸臭味为主,至于窝料如果身边有条件的话,比如腌制酸菜的水汁,臭豆腐乳的汤汁再倒一些醋拌一些豆腐渣或是把馒头倒碎一起搅拌好后打窝,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在高温季节垂钓鲢鳙鱼的时候我们尽量钓浅一些,温度低的时候可以适当的钓深一点;如果在某一水层长时间没有鱼吃饵的是我们要懂得适时做出水层的调整,要学会找鱼层,慢慢的去搜索鱼层,这样便于我们快速的找到鱼层。

关于垂钓的技巧方面首先我们手竿在抛投饵料的时候,每次抛投的位置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不能东一竿,西一竿,我在前期垂钓的时候频率一定要跟上,基本控制在饵料雾化结束前就要提竿,高频率的抽饵,会很快把鱼诱过的,我们在浮漂调钓方面,带饵钓3目左右就可以了,所以我们在上饵的时候,饵料的大小一定要控制好,不能搞大团后抛竿就把浮漂压下去了,我们在中鱼后要之一时间快速的连续抽频率补窝,因为一旦中鱼后会导致窝里的鱼受到惊吓,所以我们要快速的抽饵尽量把鱼留在附近;这样后面就可以快速的再次把鱼诱过来了。

关于垂钓鲢鳙鱼心得体会我就简单的分享这些,不足或不正确的地方欢迎钓友们指正,感谢您的阅读;不喜勿喷!

祝大家垂钓快乐!!!

天一热,据说鲢鳙鱼更好钓,可十有八九你不知道这些秘诀

鲢鳙这种鱼分布较为广泛,在夏季天一热,据说底层鱼种不好钓的时候,十有八九是钓鲢鳙更好的时机。钓它的 *** 有很多,比如单钩钓,双钩钓以及弹簧钓等等!但钓友们为了享受遛鱼的 *** ,通常都会选择手竿钓。可要想钓的多,以下这些秘诀才是连竿上鱼的关键!

鲢鳙鱼

钓组搭配:

曾经钓鱼界有过这样的说法,称钓鲢鳙是最考验鱼竿了,由此可见,野钓鲢鳙鱼对于钓竿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夏天钓鲢鳙鱼时,鱼竿可选4米5或5米4的手竿。而且钓线长度一定要与主线相平,可以比钓鲤鱼时的线组粗一点。鱼钩可选新关东的两到四号钩即可,而且钩距至少保持3个以上,浮漂尽量选用大号的鲤鱼漂。

钓位选择:

虽然鲢鳙鱼嘴大,吃食也比较凶猛,但它也是很谨慎,稍微一点声响是就很敏感,因此钓友们在一些水库或者池塘选择钓位的时候,动作一定要轻。尽量挑选在突出的位置作为钓点,另外还有一处钓位也不错,那就是水域中的进水口位置。可若是作钓当天风力比较大,这时钓位一定要选在能避风的地方更好。

鲢鳙鱼

饵料搭配:

众所周知,鲢鳙鱼一般都比较喜欢酸或臭的食物,所以在窝料的搭配上也一定要突出这两大特点,可以在窝料中加些醋或者各种发酵物等,并且在和饵的时候,一定要加大饵料的雾化效果。

注意事项:

1、由于在大风天不易觉察到浮漂的细微动作,所以这样的天气非常不适合钓鲢鳙。

2、因为鲢鳙鱼适量大,个体也大,并且中鱼后的挣扎力也比较强,所以在钓鲢鳙的时候,更好在鱼竿是佩戴失手绳。

鲢鳙鱼

以上讲述的正是:天热之后,在户外野钓鲢鳙鱼的一些基本技巧,若是您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还请钓友多多指教与提醒!

讲讲我钓鲢鳙的心得与故事,千字干货送钓友

我有一个很喜欢钓的鱼种,鲢鳙。

对我来讲,鲢鳙可以满足我对于手竿博大鱼的所有幻想。

鲢鳙不光是体型大,冲击力强,还有就是独特的习性造成的吃饵不确定性,非常的有魅力。

我一般钓鲢鳙,喜欢用手竿,所讲的,也大多是手竿适用的一些手法。

以下是我这些年钓鱼的一些经验和故事,多少会有问题,会有一些偏见,请各位高手,大师多多指教。

钓一种鱼,与其说去寻求钓鱼的手法,饵料的配方,还不如说是去了解这种鱼的习性。这应该是一个比较直接的切入点。

鲢鳙,其实是两种鱼,鲢为白鲢,鳙为大头(花鲢)。这两种鱼,习性基本一样。我钓的时候都是混着来钓,很少有主攻那种的钓法,也可能是我的能力所局限,如有大师能够主攻鲢或鳙,愿闻其详。

有高手说,看一个鱼的嘴巴,基本就能知道这个鱼怎么去钓。其实这句话是有一定的依据。

看看鲮鱼,鲤鱼,嘴是朝下的,所以钓的时候,是以钓底为主的。而鲢鳙,翘嘴一类的,鱼嘴朝上,眼睛长在嘴下面,所以钓这类鱼是以钓浮为主。

要钓到鲢鳙并不难,但是要钓好鲢鳙,我认为得具备几个条件。搓饵要好,抛竿要准,观标要稳,抬竿有度,体力要好。

为什么搓饵要好呢?因为鲢鳙的饵料一般会比较松散,需要有一定的基本功。而且更好准备一盆水洗手,一条毛巾可以擦手,手粘太多的饵料时就可以处理一下,以便保证饵料搓出来的质量。随着鱼的进窝情况,也可以随时的调整鱼饵的状态,钓深钓浅,要久要快等等。

为什么抛竿要准好,这种鱼是一种滤食性的鱼类,我们如果抛竿准确的话。很容易把鱼聚到一块,鱼也会比较容易朝着饵料来的方向吞吞吐吐,容易聚窝。那么饵料放到嘴边,自然好抓口,自然也容易中嘴。如果到处乱抛,鱼就会容易游来游去,容易锚鱼。

还有一点就是别抛得太满,钓的水层通常比较浅,如果太满容易拔河。

还有一点就是这种鱼一般都是钓浮,鱼接近水面。我们的铅坠饵料较大,容易让鱼受惊,有时候不小心吓到鱼,鱼就四面八方的逃窜,这个时候再想聚鱼,难。更好抛竿就像蜻蜓点水。

为什么观标要稳呢,因为这种鱼的标象比较复杂。鱼体也比较大,所以很容易就会锚到,锚鱼非常容易断竿切线。

所以一定要观标比较稳,主抓有力的顿口和那些沉稳的下沉。尽量做到不锚鱼。

为什么要抬竿有度呢,因为这个鱼通常都比较大。如果用力过猛,那么十有八九就要弓不住了,还有一点就是容易惊吓到窝里的其他大鱼。刺鱼怎么讲呢,就是有点像抖动竿稍刺鱼,更好的状况是刺到鱼,鱼没有什么挣扎,竿子慢慢的弓起来,可以为后面的遛鱼做准备。

为什么体力要好呢。是因为我们钓这个鱼,通常用的竿子比较长,饵料大,频率也会比较快。

有时候大鱼也会比较多,如果体力跟不上,是很难钓好鲢鳙的。

接下来是关于钓鲢鳙的一些问题的探讨。

之一是关于饵料的雾化问题。那是不是雾化越快越好呢?以前一开始学钓鲢鳙,接触的最多的是饵料的雾化,雾化,雾化。特别是网上的一些内容,看来看去也只是雾化,或者说饵料的状态多好。

我依稀的记得,学钓鲢鳙之前,在网上找资料,都是饵料的雾化至上。所以之一次钓鲢鳙饵料雾化很快,抛竿频率很高。除了把周围的一些鲢鳙鱼搞的很兴奋之外,就只钓到几个鱼鳞。初学也只能懂得雾化而得不到其中的窍门。

慢慢钓过一两次之后,发现这个鱼肯定是在窝子里,那是不是应该等一下让鱼能够吃到饵呢?

一开始听人家说,这个鱼吃饵很轻,有口就得抽。但是越钓越有一种感觉,这个鱼这么大,绝对不会像冬天鲫鱼吃饵那么轻吧,鲫鱼我都能抓到口,别说这个了,或者是不是 *** 不对了。

慢慢懂得了鱼进窝后,可以把饵料搓的粘一些。这样可以有机会让鲢鳙来就饵,不至于鱼还没来饵就散开。

总结起来,鱼饵的雾化,应该和鱼情结合起来,鱼没进窝,饵料可以松散一些,如果鱼进窝了,可以用得粘一些,具体可以粘到什么程度,大概就是能等到鱼儿来吃,等到能让鱼刷刷口都不会掉就可以,这是一个度,可以自己控制的。

那拉饵为什么在下钩效果容易出来,是因为入口容易,饵料的附钩性更强。所以上钩搓饵下钩拉饵,诱钓结合效果好。当然拉饵更适合小鱼不多的水域。

上钩带饵,下钩空钩,也有许多人这样钓,无非就是利用鱼往上吸雾化的饵,然后吸到下钩。如果有水流或者风大,鱼层上移,效果就不显著了。钓法有多种,各有优缺点,只要按照鱼的习性和水情结合分析,都容易出现答案。

关于饵料的味型,草莓,蛋奶,猪母奶,发酵,酒香,蒜香,酸臭等等。

我个人觉得大头更加喜欢腥臭,偏向动物蛋白的,白鲢喜欢过香甜酸。这两种鱼的饵料重口味一些也没有问题,一般我都综合起来钓。

当然主攻大头,我会加多一些赤尾青,虾粉,或者把饵料提前发酵两天,效果也还不错。但是鱼是活的,吃什么饵都有可能,很难挑鲢鳙来钓。

如果有时想主攻白鲢,我的线组通常会小一些,因为鲢鱼嘴小,动作也小一些,当然这些都不是千篇一律的。适当的准备工具,多点应变总是好的。

关于鲢鳙鱼的水层,这个一直是一个讨论比较多,也非常难掌握的一些点。有一种理论,就是找水层。简单点讲就是通过浮标感觉鱼在上层,就钓浮一些,如果感觉鱼在下层,就钓深一些。一开始,我也觉得这个理论是很对的,按照鱼的钓棚来确定鱼饵的位置,相当于把鱼料放进鱼的嘴巴旁边,漂亮的想法。

但是,越钓久就会越发现,这个想法好像不是很全面啊。可能钓一条半条有效果。但是不是忽略鱼会游动的,忽略了饵料会雾化的呢?

鱼为什么会游动,是不是被饵料吸引,被饵料的雾化所吸引。换句话讲,饵料是不是可以控制鱼的水层的?就像是鱼在一个池塘里,被窝料集中了一个大面积的窝点,然后由大面积的窝点集中到饵料抛投的小面积钓点里,这种集中有效。同样的,深浅水层的集中是不是有效?

根据这种想法,一般我喜欢先通过饵料来调整鲢鳙的钓棚。如果想要改变钓棚,我也会先调整饵料的状态。

所以我个人更加倾向于调整状态来改变鱼的钓棚。

关于闹小鱼的探讨,鲢鳙饵料的雾化很快,基本上常见的鱼都会被吸引,我钓鲢鳙很经常钓到大非,草鱼,白鲫。钓到这些其实也不错。其实最怕的是遇到成群的白条,成群的小罗飞,小麦穗。

如果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加大窝料的量,不断的打,饵料也会搓得比较大,比较硬,这样做可以分散小鱼,小鱼来吃动作也不会明显,也可以更好的引诱到大鱼进窝。大鱼进窝,一般都是会有一些预兆,例如小鱼从窝子里串出来,水面有两个明显的涟漪,有两个明显的小漩涡,有鱼星,这些都是大鱼进窝的征兆。大鱼进窝,小鱼的会少很多了。小鱼多的时候,可能比没口的时候更需要耐心。

还有就是可以选择夜钓,这样小鱼也会减少很多。

关于天气和钓点的问题。有人说大风天好,有人说下风口好,有人说气压低的好,众说纷纭。

我个人觉得,钓鲢鳙,还是要气压高些的好,这种鱼非常容易浮头,缺氧,气压太低其实并不适合。

风太大也不适合,风大肯定带有水流,鱼就不容易集中,而且观标没有那么容易,所以风太大也不适合。如果需要作钓,那么钓深一点的水层,深水受的影响小一些。

下风口,迎着风抛竿,饵料落点不容易准,而且雾化容易向岸边推,会比较难吸引到别的地方的鱼聚窝。

我认为更好还是晴天,更好是微风或者没有风,这样能让饵料扩能散得更好也容易观标。如果是风大,更好找一个背风的位置,这样饵料会传向远方,更利于聚鱼。

关于钓点,钓这种鱼,我都会选择比较深的位置,鱼儿不容易受到惊吓。有突出的位置更好,因为可以钓得更远,更接近鱼道。有时候早上够早,可以去作钓的水面观察,能看到哪个地方水面鱼嘴多,就在那附近设钓点,一般也不会太差。

还有几个小故事。

故事一:在老家那边,有一个很大的池塘(黑坑),收费3个小时50块。这个池塘的面积有60亩大小,岸边水深最深有4米多。里面有许多的鲢鳙。

在一年多前,听说那边有7,8斤大头鲢鳙。也新撒下了许多的鱼苗,大概有两斤多一条,这个鱼非常的贪吃,用个3米6的战斗竿子,半个小时钓了8条,大鱼一条没钓到。我对这么小的鱼实在提不起兴趣,所以这事情告一段落。

就这差不多过了一年,又是到了春季钓罗非的时候,我在钓罗非之余,我一定会去旁边的深水区打窝,看能不能钓到。也一直没有口,连小鱼都没有。这么高的密度,钓了这么多次,很奇怪,就是没有钓到。

密度肯定有,钓点也没问题,会不会是鱼没有怎么被人钓过,鱼不容易开口呢,或者是气温还不够高,鱼不开口。我想,一直钓下去,会有一个好结果的。

直到盛夏的一个早上,罗非也没有钓到,准打算再去喂喂鱼,就扔了一些窝料。准备线组的时候,发现水面居然有涟漪,莫不是鲢鳙进窝了。

之一竿下水,浮标就开始晃动,好兆头啊,棒啊。接下来就是顿口,这个是标准的鲢鳙吃口啊。每一竿下竿就有顿口,而且是漂亮的顿口,但是,就是没有钓到鱼,除了锚到几个鳞片之外,什么都没有搞到,直到钓了一条5斤的白鲢。

这一下,我似乎懂的了什么。我分析了一下,这些估计是白鲢,那为什么会钓不上呢,这种鱼的嘴小,吃口会比较轻,不容易入嘴。

线组2.5的子线,3号新关东会不会偏大?搓饵会不会偏大?

分析过后,我马上拿出了点鲢鳙饵,开成了拉饵,子线换成了1.5,1号新关东。准备上钩搓饵,下钩拉饵。

此番调整之后,开始有鱼陆续上钩,但是,命中率还是偏低,我又特意的多放几口,主抓连续顿口和有力的黑标,效果很好,基本一直在遛鱼。在3个小时内钓了二十多条白鲢,基本都在5斤左右,更大有7,8斤。

估计钓了一百多斤鲢鱼。要不是中午还没吃饭体力透支,我肯定会继续干下去。

从那以后的一两个月里,几乎每天都去,感觉每一次去都是爆护,真好。

钓鱼,有时候需要长时间的坚守,相信自己的饵料,相信自己的判断。坚持总会有回报的。

故事二: 接着上面的那个故事,延伸出另一个故事。

一年多以后,我又再一次去到那个钓点钓鲢鳙。

鲢鳙还有,但是已经不是之前的小体型,最小的白鲢鱼也有7,8斤。一般的大小都是10斤起步。大头更是14斤打上,但是口会很少。

了解了之后,我打了重窝。鲢鳙这种鱼是滤食性的,窝打得再多,也不容易吃饱。饵料也容易消散,所以一般钓这个鱼要打重窝。

我的窝料一般用几斤鸡饲料加水加一包大包的鲢鳙饵发酵一天,有些发酸就可以。用的时候再加一些干粉鲢鳙饵下去搅拌,用饵料勺一勺一勺打下去。这个效果谁用谁知道。

打完重窝之后,用5米4的超硬鲤竿配4号主线,2号子线,3号新关东,配合失手绳来钓。效果其实不错,3个小时钓了4条鱼,一条11斤左右的白鲢,一条15斤的大头,2条七八斤的白鲢。

那次遛鱼遛到我怀疑人生。因为在钓鱼的地方,后面4,5米左右,有一条 *** 线,刚好挡住我后退遛鱼。大鱼都要遛半个小时左右,手真的很累,抽筋。

第二天,我考虑了一下,想用了一根巨物竿,这个竿子6米3,500克左右,挺重,对于钓鲢鳙这有点疯狂。抬竿,有频率的抛竿,都需要解决,但我有办法。

首先这么重的竿子,一个手挥起来很重,所以我把6米3的线组缩成了5米4,长竿短线,抛竿的位置握到了之一节和第二节交界处,这样抛起竿子来轻松,省力。

一个手抬竿刺鱼也不科学,所以人侧着坐。双手撑开抬竿刺鱼,迅速而控制。

子线也从2号换成了3号。钩子由3号新关东换成了6号千又(夹掉了倒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东西准备好,果然很给力。7,8斤的鲢鱼,半分钟搞定。十几斤的大头,鲢鱼,也是一二分钟的事情。

最后凭着这个装备,4个小时,钓了十几条大鲢鳙。很舒服,只是两个人抬鱼的时候略重。

合适的利用自己的工具,钓鱼会变得更简单,高效。

故事三,几年前,有去过一个半山的水库,这个水库小鱼极多,多为蓝刀和小罗飞。

基本上这个鱼是立体全水层分布。通常我过去都是以钓大鲮鱼和大罗非为主。从来都没想过钓大头,直到有一次,看到水库管理人员,用粘网抓到了3条十几斤的大头。这一下引起了我的兴趣,便咨询了一下,原来大头已经放下去好多年,基本都有十几斤打上。这下差点流口水了。

这个水库小鱼特别多,白天肯定钓不了。又不给夜钓,怎办。找管理人员软磨硬泡,送了两条烟。终于晚上收20块就可以夜钓了。

让我没想到的是,白天小鱼多就算了,晚上小鱼还是特别多。之一次去钓,除了小鱼,连个鳞片都没有搞到。

我总结了一下,鱼肯定有,但是没有过来,是不是诱鱼有问题呢,窝量需要增加。鱼很大,饵料一般大小,很容易被小鱼消饵,所以饵料一定要大,硬,逐层雾化。小鱼吃饵不会有太多动作,还有就是观察好入窝的前兆。

第二次去,准备了很多窝料,饵料钓的时候,搓得很大。小鱼也是闹,但是小鱼的吃口就没有那么明显了。从6点到钓到8点多,慢慢感觉小鱼明显少了,而且有小鱼串出水面,在蓝光灯下很显眼,莫不是大鱼进窝了。浮标开始晃动,接下来就是一个顿口,黑标。一抬竿,像是在半水挂底,鱼很大,弓起竿子后发力,水库的鱼很猛,手很酸爽。

那天晚上,钓了3条,超过了50斤。

钓鱼应该多考虑一下鱼情,如果应变方式对了,事半功倍。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农科所,收费10块一天。那里之前有放大头,但是小罗飞过多,夏天基本很难钓到这个鱼。

直到有一年的冬天,我弟去那个地方钓,用的是钓底的料,主要钓鲮鱼和鲤鱼之类的。但是,硬是被切了几次,从1号一直换到了2.5号,最后钓上来3条鱼,两条十二三斤的白鲢和一条快二十斤的大头。据说还有更大的巨物。

我一听,当然坐不住了。准备和我弟去大干一场。准备了5号主线,1号大力马,6号新关东,目标就是以大体型鲢鳙。去到了那里,才发现,冬天鱼口很轻,但是就是起起伏伏,钓上来一条是小罗飞。钓了两个小时就没有耐心了,我就开始不想钓了,心里想着,10块钱不能白花了,发农科所里面逛一下。看了各类的花果蔬菜之类的,的确有意思。

回到钓点,我弟还在坚守,我看他那边有阳光,就准备转移过去,顺便可以吹吹牛。没想到,下去第二竿,就出现了一个大顿口,一打,差点没被拉下去,我死命的弓着,就在那一瞬间,鱼回头了,有戏。在我暴力操作下,不到两分钟,鱼出水了,看着鱼背,好像也不大。上岸才发现,是条巨物啊,26斤的大头。

我弟在旁边都直了。

没办法,技术再高,饵料再好,还不如运气。三分钓技,七分运气不无道理。

钓过了许多的水域,钓过了许多鲢鳙,每一次可能垂钓都不一样。按照鱼的习性来垂钓,一般都不会太差。

遇到问题,我总是会想办法去应变,有时候会不错,有时候也空军,都很正常。能利用手头上的工具,尽量发挥好,提高钓获,这或许就是钓鱼中更大的乐趣。

还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由于记忆力有限,所拍的照片也不全,未能发多一些,深表遗憾。

钓鱼有些时日,但是终归能力有限,也有一些地方没有做到位,讲明白,请各位高手,大师多多指点。

标签: 鳙鱼 还是 什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