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原创稿
窗外是辽阔的田野,一片片红影婆娑地展现在眼前,那是红红的高粱点缀着秋色。矮矮的一片红,被田间地头的一排排簌簌作响的李子树间隔开,火红的高粱摇曳着低垂的稻穗,冲着 *** 微笑着。
一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司南垭、大柏山、鞍子山、任家坝等村最抢眼的要数层层田地里的高粱。司南垭、大柏山、鞍子山、任家坝等村土质适宜种植高粱,除了甜高粱之外,一小部分种植粘高粱,其余大多数是以种植红高粱为主。
产业是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命线。龙蟠镇以山丘地形为主,土地分散不连片,规模化经营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落后。2019年,乡镇行政区划调整 *** 后,撤销集凤镇、礼乐乡、桃园乡,将其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龙蟠镇管辖。全镇面积9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58万亩,辖21个村5个居委会,总人口48854人。作为典型的丘陵乡镇,面对辖区面积大、土多田少、坡多地少、撂荒问题,以年轻的镇 *** 孙伟为首的龙蟠镇 *** 委、 *** 一班人始终聚焦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产业强镇、产业兴镇”发展理念,聚焦高粱等支柱产业,以产业发展助推经济发展。
“目前,龙蟠镇产业遍地开花,规模大幅提升,发展欣欣向荣,全镇种植红高粱6000亩。”龙蟠镇 *** 孙伟告诉我们,该镇还进一步探索完善产业链,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业,他那双澄澈的眼睛闪烁着喜悦与希冀。
“在农业产业发展上,我们创新探索出‘专业化+机械化+科技化+订单化’的现代产业发展思路,坚持走规模化经营之路。”孙伟介绍。此外,对于没有流转的撂荒土地以及留守老人无力耕种的问题,龙蟠镇成立了26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由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接手这一部分撂荒土地的耕种,全部纳入该镇农业产业的规划布局中,作为农业公司、农业专合社、家庭农庄的必要补充,从而全面解决全镇域的土地撂荒问题。截至目前,龙蟠镇已解决撂荒土地1.2万余亩,其中高粱基地解决撂荒土地6000余亩。
去年秋天,龙蟠镇红高粱迎来丰收,全镇6000亩红高粱收割完成,产量达2000吨。看着满仓的高粱,村民、业主、镇村干部脸上乐开了花。
“我们规模发展红高粱5500亩,产量达1600吨,按照5000元左右一吨的市场价计算,产值约800万元。”孙伟说,南充市嘉陵区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还吸纳带动困难群众352户,2021年约发放农户务工费120万元,农户产业分红150万元。
“龙蟠镇位于G318国道和S208省道交会处,距嘉陵城区25公里、高坪机场35公里、成南高速大通出口1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孙伟介绍,南充市嘉陵区硕丰益民粮油专业合作社正是看中了当地的优势环境、良好基础和高粱的市场前景,才选择落户龙蟠镇发展红高粱种植。他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龙蟠镇的父老乡亲们的小日子如红高粱般愈来愈红,扬眉吐气的红,自豪的红。
二
广袤无垠的龙蟠土地上,整齐地生长和摇曳着一杆杆、一片片无际的红高粱。秋天的风,像一把牛角梳子从它们的头顶掠过,它们舒服得将颀长的腰肢一扭一闪的,像过年时舞动在村头的那条彩龙。
“立秋三天遍地红”。时间进入中秋,高粱真的红透了。高粱进入收获季节,司南垭、大柏山、鞍子山、任家坝等村上万亩高粱地一片通红,像西下的夕阳,照红了整个乡村。乡亲们背着背篓,拉着架子车,车上放着镰刀等农具,大清早就来到了高粱地,一字排开,在镰刀“噗噗”入地的闷响中,开始了收获。男人们挥动着胳膊,收割着高粱;女人们手握短短的钎刀,将粗大的高粱穗从高粱杆上端截下来。高粱穗、高粱杆有条不紊地排列在田野里,享受着秋阳的最后一次暴晒。
站在习习秋风里,望着这成片成片的高粱红,村民们掩饰不住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年轻的孙伟内心的期盼感情交织在一起。
三
通往高粱地的条条道路,弯弯曲曲,老长老长。孙伟说,路的尽头又是另一番风景。你要知道,路,只会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温暖、越走越美好。
孙伟说,好害怕望不到那片红褐色的泥土,那高粱地上面留着村民的体温和气息。
在大多数人看来,孙伟是不被理解的。我说,你为了龙蟠镇的高粱基地的发展累得病了,还不好好休息?孙伟灿然一笑。他说,男人什么时候都要活得像一株美丽的红高粱,挺拔、坚毅。
花开花谢,一晃几年就这样过去了。孙伟与龙蟠镇的领导、群众一起走过了与高粱相依相伴的日子。孙伟教会了领导与群众如何过平淡的生活,如何在平淡的生活中把自己活得像一株红高粱。对孙伟来说,生活才是一株红高粱,每一株红高粱,都是红红火火的日子!
四
一阵秋风掠过,地上铺下了一层由高粱叶所印染的红色。
太阳是红色的,血也是红色的;太阳是热的,血也是热的;太阳是生命的力量,而血是生命的源泉。在冬季到来之前,在龙蟠镇火红的高粱基地前,我们牢牢地记住了红色——记住了它在繁盛之时所积聚的真正的颜色,那就是高粱红!
在龙蟠镇高粱基地这万山红遍的世界之中,心境会怒放。龙蟠镇的干部群众,尤其是孙伟,他们的心也是红色的啊!
站在阳光下,站在龙蟠镇火红的高粱地里极目远眺,看着在风中摇曳的一株株红高粱,年轻的孙伟感慨万千。
夕阳已经西下,一切皆静了。此时,唯见龙蟠镇村落中烟痕淡抹。
作者简介:
贾海,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龙蟠初中语文一级教师,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充市嘉陵区作协副 *** 。在各级各类报刊 *** 发表散文20余万字,著有个人散文集《等待》《那片海》。
山后村红缨子高粱红了秋收时节,走到洋县戚氏街道山后村南边的丘陵上,整块连片的红缨子高粱弯腰低头、火红一片,以绰约的风姿向人们展示着村上集体产业丰收的希望。坡地上,“沃得”牌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往返作业,将一穗穗火红的高粱揽入怀抱。
山后村位于丘陵地带,8个村民小组406户1329人,有耕地1791亩、林地3331亩。中国电信陕西汉中洋县分公司派驻的驻村 *** ,从2016年就来到村上。多年来他扑 *** 子,在中国电信企业的支持下为山后村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干了不少实事、好事,山后村脱贫摘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然而近年来,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有260多亩土地弃耕撂荒,杂草丛生。王建林和村 *** 支部一起积极想办法,争取市县分公司产业帮扶资金的支持,盘活这些资源,在村民撂荒的土地上做文章。村 *** 支部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流转村民弃耕撂荒坡地,精心谋划,以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产业发展。
王建林说道:“进入乡村振兴阶段,我们聚焦五大振兴下功夫,特别是产业振兴,我们市县分公司给予帮扶资金倾斜。去年市分公司给山后村前后下拨了产业帮扶资金3万元种豇豆,我们和村干部村民一起进山砍竹子搭架子,全村豇豆产业产值达到100多万元,村民们尝到了甜头,都愿意跟着我们干。”
2023年,市县分公司给山后村投入资金2万多元。村上组织出动机械对土地进行深翻改造,种植高粱50多亩。他们积极联系销路,与贵州茅台酒厂签订了产销合同,为集体发展种植产业打下了基础。
集体种植高粱也使当地村民眼热羡慕,萌生了跟着干的念头,三组脱贫户任世林、任汉斌、任宝强、任忠祥、任忠红、任小旦等七户村民种植高粱60多亩,其他村民个户零星跟种50多亩。
近期,高粱已到了收获季节,驻村工作队、村干部和村民们都开始收割。村上联系了联合收割机。在机声隆隆的高粱地旁边,洋县戚氏街道山后村三组脱贫户任世林抑制不住内心的丰收喜悦。他对记者说道:“我今年种了8亩高粱,村上联系茅台酒厂包销,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产量好, *** 也高,比种包谷收入强得多。”
不一会儿装满劳动果实的收割机驶向路边,中国电信陕西汉中洋县分公司驻村工作队王建林、马华和村上的干部们一起劳动。他们把布单铺平衬在农用三轮车车厢里,将红色的高粱籽刨平、运走。看着满坡红高粱,王建林非常高兴,他说道:“公司给了帮扶资金,作为驻村人员,就要把钱用好,用在产业发展上,见到实际效果,不辜负公司的期望。”
平报融媒记者 巫鹏
10月17日,宝丰县张八桥镇2000亩高粱映红了天。
在该镇东火山村,种植户正在地里查看高粱的成熟情况并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抢收。
近年来,张八桥镇坚持 *** 建引领,动员乡贤、农业技术人员返乡创业,依托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模式,在东火山、西火山、草庙陈等3个村流转土地2000多亩,推广高粱订单种植,改变了过去农户零散种植、单一生产经营模式,提升了农业种植机械化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实现村集体经济、农户收入双赢。
高粱红了吴振根 摄
(一审:马俊达 二审:王立三 三审:刘建光)
<责编:马俊达>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头条大赛(第19季)丨杨莙:高粱红了高粱红了
文/杨莙
八月,潼南玉溪镇五通村,高粱红了。
高粱是糯红高粱,名叫红缨子。红缨子,不就是那个扎一束高高马尾,在山野中奔跑跳跃的野丫头吗?你看那山间,一垄连一垄的“红缨子”,掀起了一层接一层的褐红的浪涛。
记忆中,本土高粱似乎都是零星种植,像这样排列成阵的,并不多见。
如海潮一般呼啸而来的高粱地,我见过三次。最早的一次是 *** 《红高粱》带来的。有一次是在北去的绿皮火车上,车窗外,一马平川,那 *** *** 的高粱,抑或 *** *** 的火红,踏着车轮与铁轨摩擦的节奏,咣铛铛,一路后退而去,根本无暇顾及车窗边那双追逐的眼睛。还有一次是在新疆。有十年时间,每年要去一次新疆,在那儿,才知道什么叫做辽阔,我见到的农作物,几乎都要用一种向地平线延伸而去的恢宏气势,将我的视线重重地拍击——高粱,玉米,棉花,向日葵,西红柿……
与北国的西域的或虚幻或真实的红高粱相比,玉溪镇的高粱地在规模上小了许多,地形也决定了这儿的高粱不可能像平原的高粱那样,齐展展平整整地铺陈于大地,但是那又怎样呢?一点也不妨碍它们以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造型,呈现出另一种美。它们依山傍水,它们站在层叠的山岭上,俯瞰涪江悠悠东流,不舍昼夜。再瞧瞧穗子,颜色没那么红,块头也没那么大,但是那又怎样呢?它们才懒得理会别人的比较呢,它们只管用坚实饱满的籽粒,用阳光与泥土交融的颜色,凝结成一束束健壮的高粱穗子。
面对红高粱,前几次都只是看,而这一次,红高粱就在眼皮子底下,又怎能只是看看,而不走进去?
走进去,任由那满山的红高梁,将自己吞没。
立刻被那浑厚有力的呼吸所包围。是一直牢牢抓着泥土的根,在呼吸;是由绿渐褐的舒展的叶片,在呼吸;是穗子,是躬腰如桥的穗子,低了头,向泥土敬礼的穗子,在呼吸。满耳回旋着生命拔节的交响。此起彼伏的呼吸声汇成一股股强大的力量,拥紧你,又推开你,高粱们用密不透风的呼吸,布下 *** 阵,你转来转去,竟傻傻地不辨东西。
阳光灼烫,能烤得人嗷嗷叫唤,而这正是高粱所追求的,阳光与高粱交织着,那热烘烘的清香气息,缠绕着身边的每一寸空气。
千亩红高粱,千亩亮艳的阳光。高梁红了,算是对庄稼人泼洒出去的汗水,有了一个交待。其实,一棵棵红高梁,不正是阳光下握锄而立的庄稼人?
玉溪镇以白酒产业为主导。早在清朝年间,玉溪白酒就开始香飘四野,2010年,“玉溪白酒酿造”入选潼南首批区级非遗 *** *** 项目保护名录。玉溪白酒代代传承,传统工艺,高粱酿制,因此,才有那么多红高粱集结于八月的玉溪——糯 *** 好,种皮厚,耐蒸煮的糯红高粱“红缨子”,正为玉溪“白酒小镇”的打造而暗蓄力量。
高粱有红、白两种,白色用于食用,红色称为酒高粱,红高粱,为酿酒而来到世间。
红高粱要成为酒,还有一条长长的路得走。
选料——浸泡——初蒸——焖粮——复蒸——摊凉下曲——堆箱糖化——出箱拌配糟——入窖发酵——蒸馏出酒。单看着已够繁复,“玉溪白酒酿造”却不打简省算盘,而是老老实实,一步一步地走下去。土窖发酵,木甑蒸馏,坚持纯粮烤酒,坚守传统工艺酿造,“玉溪白酒酿造”一直在沿着这条路走。
高粱犹在眼前红,嗅觉已被浓郁的酒香掌控。玉溪白酒酿造技艺 *** 传承人刘国华,也是潼南首批区级非遗 *** *** 项目 *** *** 传承人。他介绍,高温天气不适宜酿酒,所以每年的七八月是酒厂的歇产期。这里的生产车间空空荡荡,仿佛收割后的土地,沉浸在慵懒的幸福里。收割下来的“庄稼”归于酒窖。138个酒坛子,每一个都盖着红盖头,也只看得到红盖头,藏身在潮沙窖池中的大肚子,每一只都装着白酒800斤。还有数十只大小不等的酒坛子列队而立,贴着纸条,那是暂存于此的已有买主的酒。无数次蒸煮,无数次摊凉,无数次糖化,无数次发酵。酒窖,粮仓也,将过往的每一次挥汗,每一分付出,悉数浓缩其中。
从选料到蒸馏出酒,红高粱化身为酒,如同庄稼从播种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地,一步步成为香喷喷的粮食。
又忙活了一季,屋檐下挂满了干玉米棒子,一溜儿奢华的金黄。稻谷也已如数归仓,一群脸似古铜的人,围坐在秋日的院坝里,豆腐干、油炸花生米、猪脑壳肉炒青海椒……57度的高粱酒,哗啦啦倒向一只只粗瓷碗。这酒,天然纯正、粗朴泼辣,是高粱、阳光和泥 *** 同酿造的味道。举起碗,扯开了嗓门喊一声:干!于是,那碗清亮,那碗甘冽,那碗醇香爽净,急火火冲向喉管,冲向五脏六腑,血脉里,左奔右突,肆意腾挪。醉也,醉也!且看那,一团团烙上了玉溪印迹的高梁红。
(作者单位:潼南区 *** )
版面欣赏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大型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在长影音乐厅顺利演出20日晚,大型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在长影音乐厅奏响,让现场观众在领略民族音乐巨大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浓浓的乡音乡情。
音乐会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由省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队倾情演奏,本场音乐会也是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中的一场。
民族管弦乐《高粱红了》作品时长80分钟,以“春、夏、秋、冬”四季更迭为线索,在深深扎根东北传统文化的同时,提示了人与自然,土地与生命相互依存的质朴内涵,折射出黑土地儿女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中国吉林网采访了吉林省交响乐团副团长王玉平,他表示正值庆祝 *** *** 40周年之际,吉林省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队演奏经典作品《高粱红了》。这个作品在今年8月2日首演后,得到了全国人民和业界的一致好评,作品中每一个乐章都体现了我们北方人的豪放、细腻和热情。
当晚的演出由青年指挥家冯天佑执棒,他在接受中国吉林网采访时表示,这个作品 *** 红老师写的非常精彩,里面体现了东北人在一年四季中所遇到的所有场景和所有生活细节,其中第四乐章板胡协奏曲是一个比较精彩的部分,因为板胡是北方乐器,本身就有着深厚的东北特色,秋颂红高粱,紧扣音乐会的主题。很多人会觉得音乐会特别高雅,听不懂,但是我们加入了本土的元素后,让大家都能感觉到原来音乐都是源自生活。
《惊春》《忙夏》《青纱帐》《秋颂》《高粱红了》《闹冬》《瑞雪迎春》等美妙乐章逐一奏响,从春的播种到夏的期盼,从秋的收获到冬的喜庆,8个段落在情绪上细腻、诙谐、一气呵成,就像散文诗一样,有节奏地将故事与情感融入其中,向观众娓娓道来,但又不失大结构的整体贯穿,为现场观众带去了酣畅淋漓而又美妙绝伦的视听感受。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刘盈 摄影 张秋磊
湖南日报丨湘西州的高粱红了——去年全州酒业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9%湖南日报9月9日讯(全媒体记者 向莉君 通讯员 黄馨怡 肖铭)今天,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吕洞山上1000亩云雾高粱成熟开割。当天,2023年湘西州酒业产业链建设工作会暨“酒 *** 酒的高粱红了”农民丰收节在这里举行。吕洞山区苗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收割高粱、打高粱粑、吃长桌宴,喜庆丰收。
海拔800米的排捧苗寨,高粱地连块成片,彤红灿烂。吕洞山区的苗族同胞和来自湘西州内外的游客拿着镰刀,收割高粱。吕洞山海拔高,日照充足,高粱穗多粒大、产量高、品质优。据介绍,去年这种高粱试种成功后,酒 *** 酒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在吕洞山镇十字坪、排捧两个苗寨进行的大规模种植。
酒 *** 酒作为湘酒之一品牌、湖南唯一A股酒类上市公司,在湘西州的发展版图上占有重要位置。今年初,为谋划中高海拔地区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新路子,湘西州提出“抓好保靖吕洞山万亩‘高粱红了’示范基地建设和泸溪、花垣、永顺、古丈4县原粮基地规划建设,力争‘十四五’期间酿酒专用粮基地逐年递增至6万亩,为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原粮支撑”,并成立酒业产业链领导小组,高位推动高粱基地建设。
除了原粮基地建设,湘西州酒业产业链企业还在泸溪马王溪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湘泉酒业生态酿酒及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园,不断完善酒业产业链群。2022年,湘西州酒业产业链实现工业产值59.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9%。
原载于《湖南日报》(2023年9月10日04版)
黄河南岸高粱红了——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成功举行高粱岁丰,黄河映红。9月15日上午,“黄河南岸 高粱红了——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在三门峡市渑池县举办。本次活动采取线下参与、线上“云”观礼的形式进行,凤凰网河南、豫 *** 、猛犸新闻、大象新闻、中外酒业五家媒体同步播出。
活动特邀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志勇,渑池县委 *** 、县委 *** 部部长 *** 伟,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特色杂粮研究室主任李君霞,渑池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英杰出席。
河南仰韶酒业集团 *** 、董事长侯建光,河南仰韶酒业集团 *** 委 *** 、酒业公司总经理郭富祥,河南仰韶酒业集团 *** 委 *** 、营销公司总经理郝惠锋,河南仰韶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韩素娜等公司领导以及来自洛阳和渑池两地摄影家协会、书法家协会、诗词协会、美术家协会的嘉宾,省内主流媒体 *** 近百人现场见证,共襄文化盛会,共探陶香之旅。
■万亩高粱沃野,尽展匠心之艺
秋高气爽丰收望,高粱红遍农家忙。仰韶酒业邀请各界艺术爱好者走进仰韶酒庄·黄河南岸万亩高粱种植基地,采风创作,于万亩高粱沃野,尽展匠心之艺。
在活动中,面对这一幅幅如诗如画的田野风光,摄影家协会 *** 高均海表示:高粱红遍天的自然风光,是大自然的佳作,自成一派,是摄影爱好者十分热衷的场景,应以作品致敬自然风光;身居仰韶万亩高粱基地,书法家协会 *** 雷建峰认为,高粱红,新粮香,秋风鸟语,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书法,更能从心底触发创作灵感。一展才情,共品仰韶佳酿,他们在活动现场与网友共同见证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的盛况。
■仰韶虔诚敬天地,扛鼎百亿启新程
仰韶酒庄·黄河南岸万亩高粱种植基地,主要作为特级高粱品种种植示范区以及仰韶酒业专用高粱供给田。近年来,通过吸纳附近乡村农民从事农业务工、向游客提供农耕体验服务等,助力渑池县乡村振兴政策贯彻落实。
长期以来,仰韶酒业的发展得到了各行各业的高度关注与支持。对于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王志勇、 *** 伟等出席活动的领导对仰韶未来发展寄予了厚望。
王志勇在 *** 省农业农村厅发言时说,河南渑池黄河南岸气候湿润、土地肥沃,可以说是极其适宜高粱生长的 *** 。并强调仰韶万亩高粱基地的“红缨子”高粱品种,淀粉含量高,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均衡,十分契合陶融香型白酒的风格特色,必会酿造出甘甜醇厚的美酒。希望仰韶酒业集团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抢抓一切有利机遇,乘势而上,进一步开发利用好仰韶彩陶文化和高粱文化资源,做大做强自身产业,为河南经济强省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 伟 *** 渑池县委发言时表示,近年来,渑池县委、县 *** 坚持全面贯彻 *** 的 *** 精神,充分依托世界美酒特色产区的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全力支持仰韶酒业扩张产能、升级品质、拓展市场、做强品牌。仰韶酒业不负众望,为渑池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豫酒的高质量转型发展开辟了崭新天地。仰韶酒庄的“一庄五园”,更是探索实践出了一条酒文旅融合发展的特色道路,也全面展现了仰韶酒业集团的品质文化和品牌魅力。
■以新岁之红粱,祈社稷之和顺安康
仰韶红粱,立业之本。祭粱大典举行了礼呈新粱献礼、敬颂上香、诵读祭文、敬天祈福、开镰仪式五部分。
活动现场,侯建光带领祭粮大典参礼嘉宾,将“沃土、新粱、美酒”呈出,聚宝添筹。并带领参礼嘉宾依次净手静心以示虔诚,敬畏天地。其后,侯建光诵读祭文,敬天祈福。以新岁红粱,感天地恩泽,祈基业昌隆,愿社稷安康。
通过传统礼仪感恩天、地、粮,敬献美酒,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技艺传承、产品品质的不懈追求。在全场嘉宾和线上网友共同见证下,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祭粮大典 *** 完成!
本次高粱文化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特色杂粮研究室主任李君霞,从“黄河南岸高粱的产区优势、高粱在仰韶酿酒中的重要作用、仰韶原粮的管控和筛选标准及仰韶高粱文化节的意义”等角度和大家进行了分享,并深度剖析了仰韶酒业如何依托其不可 *** 的地理环境、生态环境资源优势和高产能、高储量、高品质的产区特点,实现陶融香酒的高品质酿造。
■以匠心致敬“粱心”, 以恒心成就品质
文化节上,侯建光 *** 企业作了重要发言。他说,此次高粱文化节旨在向广大消费者展示仰韶陶融香型美酒酿造过程中的生态理念,传递仰韶酒业的“大国工匠”精神,传达仰韶酒业坚守“一生只为酿一瓶好酒”的初心与使命,始终严格把控酿酒专用粮的遴选标准,严格遵循天时酿造,以拳拳匠心表达对陶融香美酒酿造的品质追求。
侯建光表示,举办2022仰韶酒业集团高粱文化节,希望各位能够共同感受仰韶传承仰韶文化的初心、生态酿造的恒心、以及追求高品质的匠心。
他强调,举办高粱文化节,根植于仰韶的产区自信。仰韶红高粱种植基地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便有适宜粮食生长的气候条件。举办高粱文化节,依托于仰韶的品质自信。品质自信源于优质原粮成就的、数 *** 从未间断的酿酒传统,更源于仰韶对原粮的高品质追求。举办高粱文化节,是仰韶以匠心致敬“粱心”。善酿者精选沃土,遵循自然之道,以“粮心”作种,以初心为犁,以恒心耕耘,以匠心灌溉,使品质结成硕果。心之所向,不惧道远;脚下有路,行稳致远。
丰收节|高粱红了诗|平德
高粱烧红了云
红红火火点燃了秋
秋天里长满了故事
红高粱的故事更动人
爷爷奶奶和毛驴的故事
早已成了化石
人们乐道的不是故事的野 ***
红高粱成了冲破封建礼教的卫神
密不透风的高粱
藏着虎豹般的战士
一杆杆射向 *** 的枪
红高粱为英雄掩体避身
红红的高粱有了红色的基因
红色的基因
就要造福于民
迎风雨顶天立地
沐阳光歌唱血魂
庄稼人盼着九月九
把红红的高粱
酿成香醉民族的甘醇
壹点号壹点漫笔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 *** 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 *** 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陈刘家山村的高粱红了新华社西安11月16日电(记者刘彤)进入初冬,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店则沟镇陈刘家山村的山头上一片火红:忙碌的人影点缀在村里580亩丰收的高粱田间,收割机的隆隆响声打破了黄土丘陵间的宁静……“大家辛苦劳作,但也乐在其中。”抹了一把额头的汗水,72岁的村民白满东高兴地说道。
图为陕西省清涧县店则沟镇陈刘家山村已经成熟的高粱。(受访者供图)
陈刘家山村位于清涧县城东45公里,“广种薄收”一度是全村1141亩耕地的常见“年景”。“2020年整村脱贫后,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集体资产,充实村民口袋、壮大集体经济,做到共同富裕,一直是村‘两委’考虑的问题。”陈刘家山村 *** 安乐说。
图为陕西省清涧县店则沟镇陈刘家山村准备收获的高粱。(受访者供图)
2021年,在征得全体村民同意的基础上,陈刘家山村加大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力度,580亩集中连片、适宜机耕的土地开始了现代化农业种植的探索。
陈刘家山村 *** 支部 *** 兼村委会主任高均平说,高粱在陕北广泛种植,适应 *** 强,但受降水、光照等气候因素影响,产量很不稳定。“经过大伙儿的集中讨论,我们还是决定在种好红高粱上做足功夫:机械化、科技化、规模化种植,效果肯定不一样。”
图为收割机在陕西省清涧县店则沟镇陈刘家山村高粱地里作业。(受访者供)
说干就干。在陈刘家山村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和积极申请下,今年镇里成立了农机服务站,实现了高标准农田耕、种、收全过程机械作业;在农技专家指导下采用的生物可降解地膜、渗水地膜、液态地膜等新种植方式,实现了试验田产量稳步提升;580亩土地集中耕作,更大程度节省了种植成本。最终带来的,是种粮效益的不断提高。
参与收获的白满东说,这580亩高粱,从土地深翻到入种用了7天。“如今高粱熟了,收割机整齐划一地在地里走上一遍,红彤彤的高粱穗‘吃进去’颗粒饱满的高粱粒‘吐出来’。你看,这高粱地里大家有的忙着打包,有的把打包好的高粱搬运到指定地点,用不了多长时间,三轮车就满载而去,田地里留下的,就是一片欢声笑语!”
谈起个人收益,白满东告诉记者:“今年村集体按照每亩50元的 *** 流转了我家所有土地;算上个人务工、村集体分红,我参与高粱种植,一年收获5000元不成问题。是高标准农田建设保证了农民种粮收入稳步提高。”
店则沟镇 *** *** 宁说,“在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和建设水平,带动全镇农民依靠粮食稳定持续增收,尽快实现全镇永久基本农田旱涝保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我们的贡献。”
来源: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