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极品——霍山黄芽
汪鹤年
“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明朝万历年间,安徽霍山县令王毗翁的这首《黄芽焙茗诗》,用生动传神的笔墨,将霍山这处古老茶乡春茶时节繁忙的景象,形象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尤其是那若隐若现的霍山黄芽茶的清香,分明已将你带入到一片茶香弥漫、茶客如醉的古老画境。
霍山黄芽茶主产于安徽霍山县海拔600米以上的金竹坪、金鸡山、金家湾、乌米尖等山区。这里山高雾多,雨水充沛,昼夜温差大,加上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林茶并茂,极适合茶树生长。
安徽霍山
霍山黄芽的加工工艺复杂,工序繁琐。一般在谷雨前后二三日开采,以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为采摘标准。并经过杀青、毛火、摊放、足火、拣剔复火5道工序精制而成。成品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冲泡好的霍山黄芽汤色黄绿,清澈明亮,清幽的茶香随着袅袅的热气缕缕飞出,令人心旷神怡。
客观地说,霍山黄芽的生产历史要比六安茶悠久得多,但由于在历史上,霍山曾长期属六安州管辖,故其名也就长期为“六安”所独占。
霍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清光绪《霍山县志》地理志二·物产引《史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这里所说的寿春之山,指的就是霍山,因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如果此段引述属实,霍山产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唐代,霍山黄芽已在贡茶之列。唐李肇《国史补》中就有“寿州有霍山之黄牙”之记述。在该书所列当时天下的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中,霍山黄芽即其中一种。
霍山黄芽
当时的霍山还生产一种饼茶,取名为“霍山小团”,据说也是茶中的绝品。唐杨晔《膳夫经手录》载:“寿州霍山小团,其绝好者,止于汉,美所阙者,馨花颖脱。”
因其为贡茶产地,且地位非同一般,霍山境内的茶园受到统治者的极大关注。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493中就有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二月“诏寿州以兵三千保其境内茶园”的记载。可见当时霍山茶园之多、地位之重。
宋代,因茶叶生产与销售皆旺,与盛唐县(今六安)同属一州管辖的霍山县,也开设有茶叶卖场,当时称作寿州“山场”。每年茶叶上市,交易十分繁忙。据文献记载,当时霍山年卖茶曾达52万斤。
明代,霍山的贡茶生产在六安仍占据主导地位,当时在整个六安县所纳二百袋贡茶中,霍山办茶就达一百七十五袋,占比近九成。同治《六安州志》“食货志”就记述了这样的史实:“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宏治七年分立霍山县,产茶之山属霍山者十之八,于是六安办茶二十五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霍山县分立是宏治七年之事,是因居民钱俸上书,请以六安州西南境立县,故获准设置了霍山县,属庐州府六安州管辖。因原六安县茶山大多在分置的霍山县境内,故新设的霍山县担负了原贡额中绝大部分茶品的上贡任务。
清顺治十七年《霍山县志·贡茶》中因有霍山出力,而六安坐享其成之说:“今天下产茶处不下数百,致贡者仅十余处,而明朝上供专用六安,其余悉以市焉。每岁上供,霍多至三百六十封,又有副封以补其乏。州额不及什二,是霍倍其力,而六享其成。”
从相关史料看,霍山茶的主产地在大蜀山一带。明代茶学家许次纾(公元1549-1604年?)《茶疏》开卷的一段话就道明了原委:“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于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
霍山黄芽的名气又有显著提升。明杨慎(公元1488~1559年)《艺林伐山》“茶名”条中列有七种各地名茶,“霍山黄芽”位列第二。
徐光启《农政全书》甚至将产于霍山的“霍山黄芽”与产于六安的“小岘春”一起誉之为“茶之极品”。
清代,霍山黄芽仍是皇家御用之品,连贡额都一度沿袭明朝旧制。从康熙二十三年起,额度又渐次增加,到康熙五十九年,贡额竟翻了一番。同治《六安州志》“食货志·杂课·茶贡”条便详细地记述了霍山黄芽贡额的变化情况:“天下产茶州县数十,惟六安茶为宫廷常进之品。欲其新采速进,故他土贡尽由督抚,而六安知州则自拜表径贡新茶达礼部,为上供也。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宏治七年分立霍山县,产茶之山属霍山者十之八,于是六安办茶二十五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国朝因之,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增办一百袋,于是六安办三十七袋,霍山办二百六十三袋。康熙五十九年又增百袋。”也就是说,后来由霍山县承担的贡茶额度每年已经达到350袋。这些贡茶先是由茶户备茶交官起解,康熙三十年又改为官征官买,茶户但纳税银:“又因霍山茶胜六安之产,故知州将茶课之银发交霍山并买一色芽茶,每岁茶户采择雨前极品一枪一旗,依法焙制。官以黄绢为袋,袋盛茶一斤十二两,共四百袋,分储于箱……限谷雨后十日起解。”
霍山黄芽仍是皇家御用之品
当然,除了这些采制务精的黄芽一类贡茶外,霍山所产的其他茶品更多,质量也有高有低。
《续茶经》引《通志》便有“霍山有梅花片,乃黄梅时摘制,色香两兼而味稍薄。又有银针、丁香、松萝等名色”的记载。
清乾隆四十一年《霍山县志·物产志》还详细地记述了各类茶品的不同等级和采制规格:“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其品之最上者曰银针(仅取枝顶一枪),次曰雀舌(取枝顶二叶之微展者),又次曰梅花片(择最嫩叶为之)、曰兰花头(取枝顶三五叶为之)、曰松萝(仿徽茗之法,但徽制叶,霍制全叶)。皆由人工摘制,俱以雨前为贵。其任枝干之天然而制成者最上,曰毛尖,有贡尖、蕊尖、雨前尖、雨后尖、东山尖、西山尖等名(西山尖多出雨后,枝干长大,而味胜东山之雨前)。次曰连枝,有白连、绿连、黑连数种,皆以老嫩分等次也。至茶既老而不胜细摘,则并其宿叶捋而雉之曰翻柯,皆为头茶。至五月初,复茁新茎,其叶较头茶大而肥厚,味稍近涩。价不及头茶连枝之半,是为子茶。”
徐珂汇编清代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六安茶”条对产于霍山的各类茶品也有这样的分类:“六安茶,产霍山。之一蕊尖,无汁;第二贡尖,即皇尖,皆一旗一枪【即一梗一叶】;第三客尖,【即一梗两叶】;第四细连枝,【即一梗三叶】;第五白茶。有毛者虽粗,亦为白茶,无毛者即至细,亦为明茶。明茶有耳环、封头等名,皆老叶矣。旧例,于四月八日进贡之后,乃敢发卖。其产茶之地,达八百方里,而仙人冲、黄溪涧、乌梅尖、佛寺、蒙潼湾数处为尤佳。”
这些产自霍山的各类茶品,除贡品外,大多通过茶商运销到全国各地。清光绪三十一年《霍山县志》“地理志二·物产”条便载明了一些茶品的大致流向:“货之属,茶为之一。茶山环境皆有,大抵山高多雾,所产必佳,以其得天地清淑之气,悬岩石罅偶得数株,不待人工培植,尤清馨绝伦,故南乡之雾迷尖、挂龙尖二山左右,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茶商就地收买,倩女工检提分配花色,装以大篓,运至苏州。苏商薰以珠兰、茉莉,转由内洋至营口,分售东三省一带。近亦有与徽产出外洋者。次则东北乡与西南近城一带,多北运至亳州及周家口,半薰茉莉,转售京都、山西、山东。而西乡自土地岭以西,迤逦而南,茶味厚微苦,枝杆粗大,采焙不精,皆青齐茶商于大化坪、五溪河收买,运销山东一路。诸佛庵以北数保,则由土人运潮枝至州境之流波(石童),西商收买,自行焙制,运销山西、外蒙古等处。极西之九五保,所出极微,味制具逊,多为鄂人收买。至前志所载诸名目,花色如银针、雀舌,则茶始萌芽者;梅花片、兰花头、松萝春则茶初放叶者;统名之为小茶,价既数倍,采以维艰,故惟近城及柳林河、诸佛庵数处有之,运销京都为多。”对于各类茶品的具体采制时间,同书中也有明确的记载:“气候则东南稍暖,谷雨前即可采摘,故有雨前、毛尖之名。西山谷雨后,始能开山,间数日,采摘一次,须二旬始毕。故有头道、二道、三道、四道之分。最后,并宿叶而撷剃之,曰翻柯老茶,为民间常用。春茶既毕,五六月复发新苗,谓之子茶。其干扁而味微涩,价亦半减。然爱惜株柯者,恒蓄不采,取次春茶必茂盛。”
正是这众多的茶品如众星拱月般地映衬出霍山黄芽的珍品风姿,并一代代地得到传承。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霍山黄芽有幸地成为金奖得主。
霍山黄芽有幸成为金奖得主
但在此后的长期战乱中,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直到1971年才经过挖掘、研制,并恢复生产。1999年,霍山黄芽获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国际茶博览交易会名茶评比金奖。2007年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安徽“三黄”之一的霍山黄芽,到底是什么茶?最近大别山乡村振兴似乎特别热,央视的持续报道,也让全国各地的人们了解到大别山区的独特魅力,而在整个乡村振兴中,直接带动百姓受益的就是茶产业。那我们今年聊的主题是安徽三黄中的“霍山黄芽”。很多人对于他的认识不是很清楚,因此我们今天就具体聊聊这款茶的前世今生。
霍山旖旎风光
之一部分,霍山黄芽的诞生
霍山黄芽自唐以来,隶属于淮南道寿州。在陆羽的《茶经》中,寿州黄芽为上品茶叶。在明代被列为贡品。霍山黄芽主产区位于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镇,其中以金竹坪和乌米尖最为有名,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霍山黄芽的 *** 工艺一度失传,到目前为止,正宗的霍山黄芽还是没有找到自己的合适依据。因此,正宗的历史上的霍山黄芽茶依然没有明确的生产工艺流程,也使得霍山黄芽市场流通是绿茶,然而地理标志产品却是黄茶的矛盾。
第二部分,霍山黄芽的 *** 工艺流程
霍山黄芽(黄茶)的 *** 流程为,采摘-摊晾-杀青-初烘-闷黄-复烘-干燥。霍山黄芽(绿茶)的 *** 流程为 ,采摘-摊晾-杀青-初烘-复烘-干燥。唯一不同的就是闷黄的阶段。闷黄阶段的霍山黄芽在历史上记载是“干闷”然而如何干闷,这就是未解之谜。相对于四川蒙顶黄芽的“湿热闷黄”,湖南君山银针的“纸包闷黄”,霍山黄芽的干闷,具体要达到怎样的条件还是没有具体的 *** 。现在在霍山大化坪的闷黄黄芽,干茶色泽是一种灰褐色。看起来不是很好看。在我去到霍山黄芽产地之后,有一种猜想,是不是因为霍山大峡谷的特殊地理位置导致的气候闷湿,而霍山黄芽运用的是当地的湿热环境进行的闷黄阶段呢?这个猜想留着广大茶友慢慢去思考吧,也欢迎广大茶友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霍山黄芽
第三部分,霍山黄芽到底如何?
很多人听说过,可能看到过,作为六大茶类的霍山黄芽来说,他可是黄茶的故乡,黄茶的发源地。在霍山这个地方除了霍山黄芽还有霍山黄大茶。黄茶的分类分为黄芽茶,黄小茶,黄大茶。作为霍山黄芽来说,品质相当不错,具体是因为霍山黄芽独特的品种“金鸡种”,金鸡种的茶树,芽头肥厚,芽叶粗壮,同时叶色发黄, *** 出来的茶叶,干茶色泽如稻米的黄色,条形成颗粒状,饱满重实,冲泡之后,芽叶成朵,香气持久高扬,香气如兰,略显玉米香,口感醇厚甘爽,滋味鲜甜爽滑。
霍山黄芽(闷黄)
霍山黄芽是六安市五朵金花之一,也是安徽历史性名茶。在中国芽形茶历史上,可谓是首屈一指的存在,至于后来居上的安吉白茶,我想,如果不是霍山黄芽远在深山,只要是与繁华的都市更近,安吉白茶的魅力只不过是水中倒影。2泡之后的安吉白茶,只不过是白开水,而霍山黄芽,其香悠远,回味幽长。那种似花似果的甜香味,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古人多会享受,现如今的奶茶,咖啡,在霍山黄芽面前只不过是没有内涵的调制品。
你知道安徽的“三黄”是哪三黄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感谢各位茶友的关注,感觉不错记得点赞转发哦!
霍山黄芽是什么茶?属于中国七大茶类,黄茶中头等好茶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以大化坪的金鸡山,太阳乡的金竹坪,佛子岭镇的乌米尖的品质为更好。
霍山黄芽在古时被誉为“仙芽”,唐代被列为贡品,是当时十四极品名茶之一。明代的《群芳谱》也称“寿州霍山黄芽之佳品也。”现今的霍山黄芽是散茶,又称芽茶,产量不多,以其独特的鲜嫩口感和保健作用跻身于全国名茶之列。
霍山黄芽一般采于谷雨前,清明后,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鲜叶需及时薄摊散失水分,然后经过杀青,初烘,足火,复火等 工序制成。
霍山黄芽香型分清香,花香和熟栗子香三型,产地,气候不同,香气不一。如白莲岩的乌米尖产的黄芽有花香,太阳乡的金竹坪产的黄芽为清香,而大化坪镇金鸡山产的黄芽为熟栗子香。
霍山黄芽干茶的水分含量低于一般名优茶,其含水量仅在5%左右,手捻即成粉末状;仿品则不会这么干燥。
正宗的霍山黄芽下咽后,舌根会有丝丝的甜味,不是先入为主的甜,而是咽下后由喉底生出的一种感觉;仿品入口即有甜味,但咽后涩苦。
优质霍山黄芽冲泡后香气馥郁,滋味鲜爽甘醇。
公元641年,唐太宗之女,24岁的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亲。据《 *** 日记》记载,文成公主进藏时曾经带去了大量物品,其中就有寿州(今安徽霍山)。
据诏翰林学士李肇所著的《唐国史补》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邕湖者(今湖南岳阳)。”又据《唐国史补》记载,唐代贡茶有十余品目,霍山黄芽位列前六。
冲泡霍山黄芽宜用无色透明玻璃杯,选择清轻甘活的软水,水温宜在95度左右,以便更好地欣赏茶叶在水中上下翻飞,翩翩起舞的仙姿。
霍山黄芽一般泡三泡味就淡了,冲泡后的黄芽形似雀舌,嫩绿披毫,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
之一泡茶鲜醇清香,第二泡茶香最浓,此时品饮滋味更佳,甘泽润喉,齿颊留香,回味无穷;至第三泡时茶味已淡,香气亦减,一般三泡之后就宜再品饮了。
霍山黄芽更好密封,放在茶叶罐内置于冰箱保存,以保持茶叶的原色和原味。
强紫外线会加快茶叶的陈货 和变质。因此,霍山黄芽更好保存在不透明的锡罐,铁罐内。
为了避免霍山黄芽被氧化,可用抽氧充氮袋来贮装,能经久而不变质。如果用保温瓶等密封容器保存,更好垫一层无毒塑料袋且尽量减少开启时间。
不要把霍山黄芽和其他茶叶混装,还要远离香皂,汽油,樟脑丸等散发气味的物品,以免黄芽因吸附异味而难闻难喝。
不到100块,尝尝特级霍山黄芽茶很多爱喝霍山黄芽茶的人,水杯不离手,常年喝黄芽,但偶尔也会有这样的疑问:网上说霍山黄芽茶更高的等级是特级,那什么样的霍山黄芽茶可以算得上特级?什么样的霍山黄芽茶可以代表黄芽茶的更高品质?特级霍山黄芽茶的冲泡出来的茶汤是什么样?味道又是什么样的呢?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款好喝到零差评的特级黄芽茶。
霍山黄芽外包装
“花最少的钱,喝更好的茶”!这款霍山黄芽茶是今年特意设计的新包装,专门打造好喝且不贵的特级黄芽茶。茶叶选用的是明清时期贡茶同源山头、正宗霍山黄芽代表山头—“乌米尖“的明前特级鲜叶为原材料。鲜叶品质上乘,采摘标准统一,一芽一叶为主。更采用传统加工工艺,让这一盒霍山黄芽茶完美地兼顾了美观与好口感的特性。
好茶不在多,这一盒黄芽茶净重50克(一两),小巧玲珑,出门携带和取用都很方便,适合经常出差人群或者是办公室人群。内外两层包装,也能帮助更好地保存打开包装后的茶叶,不至于漏气变味。精心设计的外包装,和特级黄芽相得益彰,用它来作为伴手礼物赠送朋友、长辈也是充满了档次。
特级霍山黄芽茶茶汤
金玉其外了,绝不能败絮其中,特级乌米尖霍山黄芽茶,冲泡后的茶汤,茶香悠扬,带袅袅兰花香韵,这是高山茶特有的神韵。茶香入水,一口茶,满口香。茶汤清澈透亮,口感绵柔顺滑清甜,回甘明显且持久。一口茶汤入喉,便叹好茶如斯。
安徽的十大名茶有哪些中国十大名茶安徽有其四,黄山毛峰,祁门红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由此可见安徽的茶有多少?安徽除了这几种茶之外,还有哪些名茶呢?有黄茶的霍山黄芽,有绿茶鼻祖的屯溪绿茶,黄山松萝茶,有四大名菊之一的黄山贡菊,有绿茶中的珠茶涌溪火青,像最近这几年的岳西翠兰
还有富硒茶的牯牛降野茶,霄坑茶,还有一些小众茶如,舒城小兰花,涌金山时雨,金寨翠眉,桐城小花等等,基本上皖南每个山都有一款茶,下面先来简单说说下面先介绍安徽比较有名的10大名茶,基本前六名都是大众比较认可的,排名不分先后,只分个人喜欢不。
一;黄山毛峰 最早知名的安徽茶,也是绿茶的经典代表;口感清香清爽,产于安徽省黄山歙县(徽州)一带,所以又称徽茶。由清代光绪年间谢裕大茶庄所创制。每年清明谷雨,选摘良种茶树“黄山种”、“黄山大叶种”等的初展肥壮嫩芽,该茶外形微卷,状似雀舌,绿中泛黄,银毫显露,且带有金黄色鱼叶(俗称黄金片),不过现在黄山毛峰的产区有很多,像祁门,黟县,休宁等等都有,不同的产区有不同的味道。
二,太平猴魁,属于绿茶类尖茶,产于安徽太平县新明一带,为尖茶之极品,久享盛名。其外形两叶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隐伏,有“猴魁两头尖,不散不翘不卷边”的美名。淡淡兰花香是她的特色。以前于猴坑猴岗颜家最为有名。
三;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属于绿茶中的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以产于蝙蝠洞最为有名
四:祁门红茶,世界三大高香红茶之一,特有的祁门香,群芳之最,红茶皇后。是欧洲贵族最喜欢的下午茶之一。
五、霍山黄芽,是安徽唯一的黄茶,黄茶中的精品,汤色金黄,口感醇厚,产于安徽大别山霍山,以大化坪黄芽最为有名。不过因为汤色不好看,礼品茶市场不受欢迎
六、岳西翠兰 产于安庆,也是属于绿茶,和黄山毛峰茶形,茶色都是差不多,不过茶叶的品种是不一样,最近这几年的无论是产区面积还是知名度都是大大有所提高。
七、黄山松萝茶 传统的黄山绿茶,也是最早的屯溪绿茶。产于黄山休宁,现在也是茶叶进出口示范基地。屯溪绿茶是绿茶中的鼻祖,而且松萝茶也是绿茶中唯一可以入药的茶。
八、 黄山贡菊,又称贡菊”、徽州贡菊,徽菊。其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黄山贡菊产自主产区在黄山歙县金竹村一带,其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
九、涌溪火青属珠茶,生产历史已有五百余载,曾为历朝之贡茶。产于安徽省泾县城东70千米涌溪山的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涌溪火青外形独特美观,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清香馥郁,味浓甘爽,并有特殊清香。
十、 牯牛降野茶,富硒茶,霄坑毛峰,,霄坑毛峰原产地安徽省池州市霄坑村,霄坑村位于佛国胜地九华山后山,深山峡谷,花香茶浓。其中以霄坑五队最为有名
茶叶是中国存在时间最久的饮品,一直深受各类人的喜爱。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茶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人爱喝茶,也善种茶,中国所产的茶叶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优质的茶叶。
俗话说,茶无优劣,适口者佳。如今,中国名茶众多,很多优质的茶叶受到众多人的追捧,同时,也有一些茶,它们名气不大,但一样有着极高的品质,口感、味道都不输名茶。今天,就盘点出国内3款在老茶客中口碑一流的茶,每一个都不容错过!
1、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主产于江西省庐山,是绿茶中的珍品。庐山产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这款茶就已经很出名了,在此后的发展中,它不断提升着品质,在江西的茶叶评比中,名列八大名茶之首。
庐山的环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群峰矗立,山高林密,山间雾气蒸腾,这种环境下生长的庐山云雾茶品质出众,有着香味堪比兰花香的特点。庐山云雾鲜叶原料的采摘以一芽一叶出展为标准,再经过多种工序加工而成。
品质特点:
庐山云雾外形肥壮,挺直秀丽,色泽绿润,白毫明显。香气鲜爽,浓郁持久。汤色清澈明净,颜色嫩绿。茶水入口甘甜,醇厚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若是以山泉水冲泡,它的色泽会更加鲜绿,滋味更加香醇。
2、仙雾凤茗
仙雾凤茗是四川当地知名的特产茶品类,被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虽然此茶的名气不如名茶那样响亮,但它是一款品质、口感俱佳的高山红茶。在众多品质出色的川茶中,仙雾凤茗是百姓们常饮茶的首选,喝过的人都说好,被称为“性价比之王”。
此茶的产地在海拔千米以上的乌蒙山,这里山高林深,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常年云雾环绕,极适合茶树的生长。这些良好的生态环境造就出它营养丰富,芳香浓郁的特点。
仙雾凤茗多在清明时节进行采摘,原料以一芽一叶或者二叶的鲜叶为标准进行加工,它所用的工艺因为十分精湛被列入了“非遗”名录。严格的采制标准保证了它良好的品质。
品质特点:
仙雾凤茗芽叶肥厚壮硕,干茶外形紧致,茶条微曲,色泽乌褐油润,满身金色茸毛。成汤后,茶香在热水的激发下馥郁高昂,带有清新的果木香,令人口舌生津。
茶汤色泽明艳透亮,橙红色清澈见底。茶水入口丝滑顺畅,滋味鲜嫩醇厚,回味爽口甘甜,唇齿留香。
3、霍山黄芽
霍山黄芽是中国名品茶叶之一,主产地是安徽省的霍山县。从诞生起,此茶历朝历代都是皇室贡品,品质非常出色,在古代时被称为“仙芽”,是安徽的历史性名茶。
一般来说,茶叶的种类是根据 *** 工艺来划分的,但它的 *** 工艺曾一度失传,但目前为止,也没有明确的工艺流程,这就导致了现在的局面:它的流通市场是绿茶,但分类却是黄茶。
霍山位于大别山的背面,此处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林茶并茂,生态环境良好,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长在此地的黄芽茶树叶肥汁多,鲜叶品质极佳。此茶的采制多在谷雨前几天进行,采制一芽一叶或者二叶的初展嫩叶,保证其新鲜度。
品质特点:
霍山黄芽外形纤细,状似雀舌,色泽嫩绿。冲泡后,芽叶在汤水里成朵舒展。茶香高扬,清新持久,如兰的香气给人独特的感官体验。茶汤呈明亮的黄绿色,清澈干净。茶汤入口,滋味浓醇爽口,回味甘甜。
霍山黄牙茶,为什么能盛名数百年?说起茶艺师,大家并不会感到陌生。
穿着汉服,端坐在古色古香的茶桌前,轻轻端起一盏精致的茶杯,倒水、冲茶,优雅的动作尽显美态,让人如痴如醉……
汉唐清茗小掌柜元春就是这样一位茶艺师,她出生皖南茶乡,自幼同父母一起采茶、手工制茶。
08年习茶,2012年开设“淑女善茶”茶艺培训课程,她与茶为伴,一方茶席则是她的舞台,举手投足间无不散发着气质,2014年获得“徽姑娘”称号。
说起汉唐清茗茶叶公司和公司生产的霍山黄芽,元春说得头头是道,言语中充满自豪:公司位于安徽省霍山县黄芽核心原产地——大化坪,在其金鸡山上建有专属茶园1500亩,金鸡山深处大别山腹地,峰峦叠嶂,群山环抱。
茶园多分布在海拔400—600公尺范围,光热、水分、土壤等自然环境条件极利于茶树生长。汉唐清茗的专属茶园全部种植具有茶多酚、氨基酸含量“双高”的金鸡种茶树,这是皖西地区之一个全国茶叶标准园,并且通过“合作社+农户”联营形式,管理霍山黄茶芽核心区生态茶园12000余亩,成为全国更大的霍山黄芽茶叶生产基地。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就有霍山产茶之记载。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寿州有霍山之黄芽,”
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年岁贡三百斤。
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
现在的霍山黄芽虽然是1972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但已成为黄茶的典型代表。
其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嫩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滋味鲜醇浓厚回甘,汤色黄绿清澈明亮,叶底嫩黄明亮。
能成就霍山黄茶,除生态环境,品种因素之外,精湛的采制技术也十分关键。
一袭长裙的元春泡茶时的动作十分优美,显现出她的端庄优雅,可以看出她在片片霍山黄芽茶叶上悟道,对人、对事持一份敬畏之心、谦卑之心和感恩之心。
这一点是肯定了做茶如做人的俗语,霍山黄芽茶从采摘到成品的工艺要求十分严格。
首先,开采期一般在谷雨前3-5天,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二叶初展,并要求做到“四不采”,即开口芽不采、紫色芽不采、虫伤芽不采、霜冻芽不采。做到芽叶大小、色泽均匀一致,为成品茶达到形似雀舌奠定基础。
采回的鲜叶应薄摊散失表面水分,一般上午采下午制,下午采当晚制完。制黄芽分杀青、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
一、杀青:用口径60-70厘米的平锅,两锅或三锅砌成一灶,两口锅分生锅和熟锅,三口锅分里锅(生锅)、中锅和外锅(熟锅)。以木炭为燃料。生锅温度较高,鲜叶下锅能听到有炒芝麻的响声为度,每锅投叶量100克左右。杀青用芦花帚或高粱帚炒制,生锅快炒透炒,叶子要捞净抖开,用力宜轻,不伤毫芽。熟锅继续完成杀青,要与生锅配合得当,防止“上锅催下锅,下锅等上锅”。至杀青适度,即起锅摊凉。
二、初烘:初烘用烘笼烘焙,火温100℃左右,每烘摊放5-6锅杀青叶,烘时勤翻匀摊,至五、六成干时,二烘并为一烘继续烘焙,约七成干时下烘。
三、摊放:摊放1-2天,使其回潮黄变,剔除片杂后复烘。
四:复烘:将黄变后的茶叶继续烘焙,以蒸发水分,抑制黄变,温度视黄变程度而定,黄变程度不足,温度宜低,黄变适度时温度则要高。一般控制火温在90oC左右,烘至八、九成干为止。然后再任其回潮1-2天,以促使进一步黄变。
五:足烘:温度100-120oC,以增进茶香,翻烘要勤、轻、匀,烘至足干,趁热装筒封盖。
元春对霍山黄芽的 *** 工艺总结为一句话:品质的形成是综合因子影响的结果,优良品种是品质形成的基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品质形成的前提,精湛的采制技术是品质形成的关键。
作为茶艺师的元春给人的感觉总是体态美美的、动作柔柔的,经过她泡出的茶汤也是不同一般。她运用艺术的手法把神、美、质、匀、巧完美的体现出来,也泡出了霍山黄芽茶的内质。
| 元春(东家ID:汉唐清茗小掌柜),茶人
作者:六子
我们国家有上千种茶叶,在我的家乡安徽也有上百种茶叶,而在我的老家安徽霍山茶叶的种类就少了很多,仅有几种茶叶而已,其中的一种它的名字就叫做霍山黄芽,它的名字是以地名来名命的。
喝过霍山黄芽的人可能不太多,因为它并不是什么十大名茶,而且它的产量也不是很多,算起来应该属于小众茶叶了。
而喝过原产地核心产区霍山黄芽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清明期间以后的霍山黄芽大多相貌不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不好看,如果说不好看的话,价格要是很便宜的话那也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关键是这种看起来不好看的茶叶却一点也不便宜。
举个例子来说吧,每年到了谷雨以后,我们老家的茶叶生长就会变得非常的迅速,所以这个时期采摘的茶叶大多都是一芽两叶或者一芽三叶,用这种茶青制出来的霍山黄芽颜色一般来说比不上清明期间的,清明期间的茶叶相对来说更加黄亮一点,而古语以后的茶叶颜色发暗,发黑,所以这样的茶叶给人的之一感觉往往是属于低端的茶叶了。
我们老家这一块谷雨期间的黄芽也要卖到100元以上一斤,而其他地区同样大小的茶叶可能只要六七十元一斤就能买到了,既然这个时期的茶叶不好看,那么为很么价格还不便宜呢?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它虽然不好看,但是它的口感却一点也不差,没有明显的苦涩味,它的香味依然很浓,还有一点就是它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特别是最近这些年,回山区老家采茶的人越来越少,所以这就导致谷雨以后的茶叶产量非常低,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自然就下不去了。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的一些霍山黄芽看起来不咋地,但是价格却不低的原因所在了,但是虽然它有这两个缺点,味道却还是非常不错的,喜欢的人自然喜欢。
为何合肥人爱喝霍山黄芽?霍山黄芽有何特点?看完这篇你就懂了皖西南大别山区,山高林密,植被丰富,土壤肥沃,云蒸雾绕,自古就是出产名茶。早在唐朝时期,舒州和寿州一带就是重要的贡茶产地,经历两宋和明清的繁荣发展,逐渐成为江北茶区最重要的产地。
新中国建立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年全国大力推进历史名茶恢复和新创名茶创制以后,皖西南大别山区的历史名茶,再次焕发勃勃生机,走上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历史悠久的霍山黄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再次走到大家的面前,成为黄茶中的代表作。
在笔者所生活的安徽省会合肥市,有很多黄芽茶的忠实爱好者。我尝试着分析过原因,大概有以下几条:
之一,省会城市消费市场大。霍山是六安下面的一个县,虽然老百姓多喝茶,但本身的消费量有限。而六安其他县区同样产茶,消费群体也不大。所以,霍山黄芽要想外销,首选省会合肥。
第二,交通方便路程短。霍山离合肥近,哪怕是以前交通不是特别方便的情况下,也只要两三个小时车程,现在时间更短,非常的方便。所以,茶叶物流运输很方便。甚至可以说,与皖南和皖西南茶叶产区而言,过去霍山黄芽是最容易运到合肥的茶叶之一,有先发优势。
第三,霍山黄芽品质较好。作为黄茶的佼佼者,霍山黄芽是历史级的贡茶,本身的质量无需赘言,只要喝过的人,都比较认可。
第四,霍山黄芽茶经济实惠。相对很多全国十大名茶而言,霍山黄芽的价格经济实惠,尤其是老茶客更爱的口粮茶,大多只要百十来块钱。在平均工资收入较低的合肥,更容易让人接受。
第五,家乡茶的影响力。这一点看起来没什么大不了,实际上却很有影响力。作为省会的合肥,原来只不过是一个小县城,人口几十万。在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以后,格局才逐渐拉开扩大,成为了今天的大湖名城。所以,现在合肥近800万人口里,有很多都是外地迁徙流动过来的。而这些人,大多是省内其他县市上来的,霍山离的近,自然人数不少。家乡人爱家乡茶,也带动了霍山黄芽的销量和知名度。
总的来说,霍山黄芽目前在省内知名度和销量都还不错,唯一令人担心的是,目前很多茶商销售的霍山黄芽,已经不能算传统的黄茶,而只能将其归为绿茶的一种。
因为,现在很多生产商图省事,直接杀青烘干了事,完全不加入黄茶最重要的“闷黄”工艺,导致黄芽变绿芽。另外,自黄芽的传统工艺恢复以来,技术要求比较高,各家生产的黄芽质量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芽的品质。
好在霍山茶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总体上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按照传统霍山黄芽的品质特点来看,好的霍山黄芽外形挺直微展,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微黄明亮。
通俗点来说,好的霍山黄芽闻起来很香,喝起来很甜,回甘好,耐泡度也不错,一般3泡有余香,不知道你有没有喝过,如果没尝试的话,不妨去试试。
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入选全国百强榜中新网安徽新闻4月24日电(通讯员 王海)近日,在2023中国茶叶大会上公布了2022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品牌声誉评价核心成果及百强榜,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两大品牌入选。
近年来,霍山县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把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来抓,着力打造绿色茶叶基地和有机茶园,加大霍山茶叶品牌宣传,不断推进茶旅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茶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目前,霍山县茶叶基地规模达20.64万亩,全县95%农户拥有茶园,茶农10万余人,4000多人专业从事茶叶生产营销。2022年全县茶叶总产量10990吨,一产产值10.6亿元,综合产值约36.85亿元,茶农人均茶叶收入超5500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