鳜鱼肥全诗,鳜鱼肥全诗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21 0
《渔歌子》——画家、诗人张志和的千古词作,唐朝另一个王勃

陶渊明在自传《五柳先生传》写道: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这和我们今天要说的唐朝著名非流行诗人、词人张志和一样。陶渊明隐居之后,不详其姓字,张志和过着鱼隐的生活,历史也没有记录下他的生卒年月、籍贯何处;陶渊明一首《归园田居》写出了田园诗人的心声,张志和一首《渔歌子》写尽了千年鱼隐生活。《渔歌子》是张志和的代表作,共有五首。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一直在被模仿描写鱼隐生活,可从未被超越。《渔歌子》流传很广,甚至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力。日本诗人嵯峨天皇曾仿照张志和的五首 《渔歌子 》作过五首《杂言渔歌 》,对张志和无比崇拜,把他奉为 “诗祖 ” 。在我国历史上有宋朝大文豪苏轼的《浣溪沙·渔父》、黄庭坚的《鹧鸪天》、元朝刘秉忠所做的《太常引·桃花流水鳜鱼肥》都有很明显对张志和《渔歌子》的仿写痕迹。甚至连大文豪苏轼在作《浣溪沙》的时候对词文、词义都没有改动,仅仅是做了一些增添。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张志和究竟是怎样一个传人物?《渔歌子》又是为什么流传千古却从未被超越!

张志和

不详其籍贯、生卒

张志和本人历史上记载并不多,生平事迹更是缺少,以至于到现在对于张志和的生平事迹、籍贯、生卒都不甚确定。最早的确切文字记载是在颜真卿所 作《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颜真卿与张志和两人是至交好友,所记载应是今天所能见到的最为详细、最为可靠的信史。《碑铭》所记载内容可以大致写出张志和的生平事迹,但是内容却缺少了张志和籍贯和生卒的记载。这样让张志和的籍贯、生卒成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颜真卿书法

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

颜真卿

士有牢笼太虚,戟掖元造,摆元气而词锋首出,轧无间而理窟肌分者,其惟元真子乎?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父游朝, *** 好道,著《南华象罔说》十卷,又著《冲虚白马非马证》八卷,代莫知之。母留氏,梦枫生腹上,因而诞焉。年十六游太学,以明经擢第。献策肃宗,深蒙赏重,令翰林待诏,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仍改名志和,字子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愿之任,得还本贯。既而亲丧,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著十二卷,凡三万言,号《元真子》,遂以称焉。客或以其文论道纵横,谓之造化鼓吹,京兆韦诣为作《内解》。元真又述《太易》十五卷,凡二百六十有五卦,以有无为宗,观者以为碧虚金骨。兄浦阳尉鹤龄,亦有文学,恐元真浪迹不还,乃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闭竹门,十年不出。吏人尝呼为掏河夫,执畚就役,曾无忤色。又欲以大布为褐裘服,徐氏闻之,手为织纩,一制十年,方暑不解。所居草堂,椽柱皮节皆存,而无斤斧之迹,文士效柏梁体作歌者十馀人。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公少游,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常以豹皮为屐,鬃皮为,隐素木几,酌斑螺杯。鸣榔杖,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肃宗尝赐奴婢各一,元真配为夫妇,名夫曰渔僮,妻曰樵青。人问其故,曰:“渔僮使捧钓收纶,芦中鼓枻;樵青使苏兰薪桂,竹裹煎茶。”竟陵子陆羽、校书郎裴修尝诣问有何人往来,答曰:“太虚作室而共居,夜月为灯以同照。与四海诸公未尝离别,有何往来?”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前御史李以缣帐请焉,俄挥洒,横抪而纤纩霏拂,乱抢而攒毫雷驰。须臾之间,千变万化,蓬壶仿佛而隐见,天水微茫而昭合。观者如堵,轰然愕贻。在坐六十馀,元真命各言爵里、纪年、名字、第行,于其下作两句题目,命酒以蕉叶书之,援翰立成。潜皆属对,举席骇叹,竟陵子因命画工图而次焉。真卿以舴艋既敝, *** 更之。答曰:“傥惠渔舟,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溯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野夫之幸矣!”其诙谐辨捷,皆此类也。然立性孤竣,不可得而亲疏;率诚澹然,人莫窥其喜愠。视轩裳如草芥,屏嗜欲若泥沙。希迹乎大丈夫,同符乎古作者,莫可测也。忽焉去我,思德兹深,曷以寘怀?寄诸他山之石,铭曰:

邈元真,超隐沦。齐得丧,甘贱贫。泛湖海,同光尘。宅渔舟,垂钓纶。辅明主,斯若人。岂烟波,终此身。

经现代人考证,张志和生卒大致有生于732卒于774和生于714卒于774两种说法。两者更大的矛盾点在于张志和的出生时间,这两种说法的也都没有能够拿出确切的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说法。都只是根据史料做出的推断。但是两种说法有两个统一点:之一个是:“帝令待召翰林 ,献策南宫,寻以扈跸功授金吾将军。”改名志和。这一点在颜真卿的《碑铭》当中也有记载,但具体年份并没有记载。另一点就是:至德元年或第二年初时候张志和:“寻复贬南浦尉,经量移不就,得还本贯,既而亲丧”

这两件事记载的一件事张志和的改名时间节点,一件是张志和归隐的时间节点。这是张志和人生的两次转折点。张志和三年守孝期满之后“无复宦情,遂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自号烟波钓徒,著《玄真子》,并自号玄真子”开始了自己的鱼隐生活。

张志和的籍贯根据现代人的考证的张志和好友陈少游在《唐金吾志和玄真子先生行状》记载“先生姓张,祖籍浙江金华人。……大父侍御弘出刺歙州,弃官隐居歙州赤山镇”同时根据《祁门县志》记载,张弘在赤山镇石山坞筑室,号“顺德堂”。张志和父亲张游朝即以祁门县赤山镇为籍。最后再结合颜真卿的《碑铭》“元真子姓张氏,本名龟龄,东阳金华人。”最后得出结论张志和记挂是祁门县赤山镇。

渔隐

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

贬官、丧母的双重打击让守孝期满之后的张志和彻底远离朝堂,开始了隐逸生活。与陶渊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不同,张志和的隐逸生活是“浮三江,泛五湖,自谓烟波钓徒”相传肃宗则赐志和奴婢各一,志和为两人分别取名为 “渔童”“樵青”,并为两人配成夫妻。“渔童”为其划船 ,提竿,设钓;“樵青”则砍柴 ,煮茶 ,烧饭。主仆三人 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在这期间张志和创作不少优秀的诗文《自歌 》一 首正 是他此期 间生 活 的真 实写照 :

七泽三湘碧草连 ,洞庭江汉水如天。

朝廷若问玄真子,不在云边即酒边。

而另一首诗《渔父》:

八月九月芦花飞 ,南溪老人垂钓归。

秋山入帘翠滴滴,野倚艇槛云依依。

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翻嫌四皓曾多事 ,出为储皇定是非。

则是写出了“无复宦情”之后张志和的人生追求——却把渔竿寻小径 ,闲梳鹤发对斜晖

这样的潇洒日子吓坏了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张鹤龄:“恐其浪迹不还,于会稽东郭买地结茅斋以居之”大约是在广德二年(765)张志和由安徽祁门移居到了会稽东郭。从此开始了“闭竹门,十年不出”的隐逸生活。

渔隐——乾隆书

交友陈少游、颜真卿

前面提到了陈少游和颜真卿两人,这两人都是在张志和隐居期间结交的好友。在张志和隐居会稽的时候与任浙江东观察使御史大夫陈少游成为好友。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为什么一个隐居人士能够结识到陈少游。张志和除了诗人、词人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更负盛名的身份——画家。据《新唐书 》载其 “酒后击鼓吹萧笛 ,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 ,应节而成。”闭目、背面舞笔两个词就充分表达了张志和的绘画技艺。这三重身份让隐居在会稽的张志和成为了一方名士,与陈少游成为好友也是正常。颜真卿的《碑铭》一文中也有关于两人交往的记载“闻而谒之,坐必终日,因表其所居曰元真坊。又以门巷湫隘,出钱买地,以立闬闳,旌曰回轩巷。仍命评事刘太真为叙,因赋柏梁之什,文士诗以美之者十五人。既门隔流水,十年无桥,陈公遂为创造,行者谓之大夫桥,遂作《告大夫桥文》以谢之。”

张志和与颜真卿的交往始于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被任命为持使节湖州诸军事、本州团练守捉使、湖州刺史。书法大家颜真卿也是喜欢交友唱和,茶圣陆羽、裴秀、皎然等名士都是颜真卿的座上宾。而这一点也从侧面说明了当时张志和的身份地位。《渔歌子》就创作于大历九年颜真卿的一次宴会之上。

文人 ***

湖州盛会《渔歌子》面世

“大历九年秋八月,讯真卿于湖州。”接到张志和的来讯,颜真卿在湖州举办了一场60人大型 *** 。与当年的出了《滕王阁序》的都督阎公 *** 一样,这一场 *** 也注定留名千古。就像当初王勃一场大醉写下《滕王阁序》,这一次的张志和作为首要嘉宾,首先唱和,写下《渔歌子》五首。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后张志和为这25首诗做了佩画。此次 *** ,颜真卿见张志和所乘之蚱蜢舟破敝,愿为之更换新船,张志和则高兴地以“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加以对答。只是可惜这场 *** 之后不久张志和也和写出《滕王阁序》的王勃一样,不幸溺水而亡。两人之间愿以为浮家泛宅,沿泝江湖之上,往来苕霅之间”的约定也是成了空话。

西塞山边白鹭飞

《渔歌子》传世之路

《渔歌子》的名字出现在宋代,张志和原作题为《渔歌》,宋代词牌《渔歌子》就是有张志和《渔歌》演变而来。张志和创作出《渔歌子》之后,《渔歌子》很快就流传开来,只可惜张志和很快不幸溺亡。这导致《渔歌子》五首散失。后经过“世与玄真子有旧”的宰相李德裕多方访求,才得以留存至今。但是颜真卿等人的合作画卷已经散失。

《会昌一品集*玄真子渔歌记》:

德裕顷在内庭,伏睹宪宗皇帝 *** 求访玄真子《渔歌》,叹不能致。余世与玄真子有旧,早闻其名,又感明主赏异爱才,见思如此,每梦想遗迹,今乃获之,如遇良宝。於戏!渔父贤而名隐,鸱夷智而功高,未若玄真隐而名彰,显而无事,不穷不达,其严光之比欤?处二子之间,诚有裕矣。长庆三年甲寅(引者按:干支有误)岁夏四月辛未日,润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李德裕记。

《渔歌》五首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撅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一出,暴得大名,不仅颜真卿等朋友辈叹赏不已,连宪宗皇帝都因读不到《渔歌》而 *** 求访,又为求访不致而叹息。这也是李德裕收集整理《渔歌》的原因之一。在这之后《渔歌》广为流传,而且不到五十年之后,被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君臣的喜爱,纷纷拟作。“《经国集》(日本汉诗集)收有平安朝嵯峨天皇拟张志和《渔父 词》五首,题为《杂言渔歌》。其一云:‘寒江春晓片云晴,两岸花飞夜更明。鲈鱼脍,莼菜羹,餐罢酣歌带月行。嵯峨天皇并命朝臣滋野贞主奉和五首。

桃花流水鳜鱼肥

《渔歌子》究竟好在那?

《渔歌子》五首从内容来看,无论是写作描写地点、时节都不尽相同,但是五首词所表达的内在思想却是统一的渔隐思想。甚至有学者说这五首词应该是张志和以前浮三江,泛五湖之时所积累的作品,这一次 *** 之上只是集中发表而已。理由是五首词之一句中:西塞山、钓台、霅溪、松江、青草湖五个地点都不相同,而且想去甚远。五首词所描写的风景也各不相同:西塞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钓台是“两两三三蚱蜢舟”,霅溪是“江上雪,浦边风”,松江是“枫叶落,荻花干”,青草湖是“青草湖中月儿圆”。五处渔隐者形象不同,西塞山是“青箬笠,绿蓑衣”,钓台是“褐为裘”,霅溪是“笑着荷衣”,松江是“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青草湖是“巴陵渔父棹歌连”。渔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一种是踞水边石矶而钓,这是姜子牙垂钓于渭水磻溪的方式,可称为岸钓;一种是乘船而渔(钓),这是与屈原对话并唱沧浪之歌的渔父的方式。然而这个观点最后一点却赞成了五首词内在思想的统一性,“斜风细雨不须归”、“长江白浪不曾忧”、“笑着荷衣不叹穷”、“醉宿渔舟不觉寒”、“乐在风波不用仙”。表现的是作者摆脱了官场的束缚之后无拘无束的自由与快乐,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无忧无惧,是心灵得到解放、怡然自得的欢愉。

但我认为这恰巧是《渔歌子》五首的高明之处,五处不同的地点;五种不同的风景;两位不同方式的渔者,最后再以内在思想作为统一的串联。让五首词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思想才是一首诗、词的灵魂。写景内容、时间都是让思想更加丰富,并不能作为作品判定作品是否同时写出的依据。我认为五首词是作于同一时期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之一、《渔歌》原来是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出自唐开元年间崔令钦《教坊记》与敦煌写卷中。若果五首《渔歌》不是同一时期就要求张志和在五个不同的时期产生相同的思想,产生相似的灵感,来填写同一个词调的《渔歌》。而填词就算是在宋朝前期都不登大雅之堂,何况是诗作巅峰期的唐朝。我想这一点是不现实的,也是在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事情。第二、前文写过参加 *** 的颜真卿与陆羽、徐士衡、李成矩四人共和之,写下包括《渔歌子》在内共计写下诗25首。从平均数据来看,每个人刚好五首。而张志和作为主要嘉宾、首唱如果拿出5首旧作出来显然是不可能能够瞒过其余几位好友的。如果是旧作也不会引起与会者的惊讶。从这两点来看,张志和《渔歌》五首必然是在这一次 *** 之上所写,写的场景则包含了曾经浮三江,泛五湖所经历的各种场景。这也是这一组词的高明之处!

渔歌

五首《渔歌子》一首惊千古

南宋中期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玄真子《渔歌子》,世止传诵其‘西塞山前’一章而已。”诚然若论单首词的成就而言,当属《渔歌子》之一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后世对于《渔歌子》的引用也大都是选取的之一篇。如苏轼的在作品写道:

《浣溪沙》

玄真子渔父词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故加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对张志和的《渔歌子》极其推崇,只可惜曲度失传了。于是苏轼就在原作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词句来赞美这首词。而苏轼增添之后所做的《浣溪沙》对张志和《渔歌子》内容仅仅是做了增添,对词作的行文方式、内在思想都没有改变。可见苏轼都觉得这首词,已经完美到不可改动一字的程度。

《渔歌子》之一首之一句描写了远山如画,一行白鹭飞过,画面生动而富有诗意。第二句则是写道:春江水暖,桃花缤纷,鳜鱼肥美正当时。后三句写渔人生活,虽然漂泊江湖,日晒雨淋,但江南的风雨是如此的温柔,不必趋避,不必遮防,几乎是一种享受。后三句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更是营造了一副早春垂钓图,色彩鲜明,细雨灵动。最后在写景之时不经意以不须归描写出诗人对渔隐生活的热爱!没有意思雕琢痕迹。

不置点墨

结语

在唐朝张志和的画名要远高于其诗名,其诗名更是高于当时根本不如法眼的词名。隐逸诗在唐朝也不算主流。但是作为最早创作词的文人,张志和可能是让词以文学题材被历史铭记的之一人。只可惜咋张志和创作出这首名流千古的词作之后不久就溺亡了。但是这首词却为张志和在隐逸词中占据一席之地。据不完全统计,唐朝以后宋元两朝,流传下来的诗词中有多大41首出现鳜鱼肥,多达8首诗词是对《渔歌子》的引用不变其文、不更其意。这在诗词历史上是从未出现过的。但是在唐朝张志和的标签只能是一个画家、著名不流行诗人,没有词人。

唐代这位诗人流连太湖美景,作《渔歌子》词,竟成风流千古的名作

张志和,唐代诗人,3岁能读书,6岁做文章,16岁明经及第,弱冠之年太学毕业入翰林,供奉东宫。此后平步青云,安史之乱中辅助唐肃宗取得战略性的胜利,25岁擢升正三品左金吾卫大将军,达到人生巅峰。

张志和27岁后父、母、妻子接连离世,遂无心官场。为了躲避唐肃宗的寻访,带上一二仆人开始四处游历的生涯,后来游览至湖州城西西塞山,流连忘返隐居于此,自称烟波钓徒。

后来颜真卿任职湖州刺史,暮春时节张志和前往拜访,两人诗词唱和,诞生了一首著名的《渔歌子》词,至今依然备受称赞。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位于湖北省黄石市;白鹭,即白色的水鸟,亦是如今厦门市市鸟;桃花流水是春天的特色美景。

诗人张志和隐居在西塞山上,对于当地春天特有的美景了如指掌,字里行间充满了悠闲自得、愉悦喜爱之情:

西塞山前,有白鹭自由自在地飞翔,桃花盛开的时候春汛来临,西苕溪里的水涨高了不少,正是鳜鱼肥美的好时节。

有个渔翁(指张志和)头上戴着竹篾编制的青色斗笠,身上披着草编的绿色蓑衣,虽然迎着斜风细雨,却能悠然自得地垂钓湖中,用不着回家去躲避。

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着重环境描写,点明暮春时节:

西塞山所处的西苕溪是太湖水域重要的支流,诗人隐居之所是宁静优美的太湖水乡,展翅飞翔的“白鹭”为这处所在增添了鲜活与生趣。

桃花粉红,流水清澈,气候转暖,桃花汛到了,溪水陡然高涨,逆流而上的鳜鱼时不时地跃出水面,与贴着水面飞翔的白鹭共舞,或是躲避着白鹭的捕食,这是怎样一幅鲜活流动的美景呢?

光是想想画面,便能体会到一种愉悦感。

后三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肥美的鳜鱼成功吸引到了某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戴着斗笠,穿着蓑衣,渔翁的形象倏忽跃然于眼前,纵使斜风中裹挟湿冷的气息,夹杂着毛毛细雨,也无法阻挡诗人钓鱼的闲情逸致。

张志和笔下的风景色彩鲜明,有白色的水鸟、粉色的桃花、透明的春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斗笠、绿色蓑衣…还有诗人未曾言明的景致。

本以为是一幅烟雨朦胧的水墨风景,读完才发现是鲜艳绝美的彩墨画,自然生活,充满了生活气息。

暮春时节,古人多有伤春之词,其实跟心境有很大关系。张志和别出心裁,勾勒出的风景如画,令人神往。

(本文原创,图片来源 *** ,侵删)

西塞山边白鹭飞,苏轼黄庭坚改编为新作,被刘熙载批评

前言

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唐朝最有名的词作之一,这首词对于宋人影响很大,被不少词人化用改编。

其中就包括苏轼、黄庭坚二人,他们还相互揶揄彼此作品中的瑕疵。

一、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边(集作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春江(一作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这首诗的之一句,有西塞山前和西塞山边两个版本。根据后来宋人化用的词作来看,似乎西塞山边更为多见。

最后一句,斜风细雨多于春江细雨。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十六岁时,张志和明经及第。虽然明经比进士简单一些,但是十六岁也是少年成名了。

张志和受到太子李亨的欣赏,志和这个名字就是李亨给他起的。755年,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奔蜀,张志和跟随李亨去了灵武,李亨就是不久之后登基的唐肃宗。

张志和与舅舅李泌受到了唐肃宗重用,不久被任职金吾卫大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成了三品大员。

至德三年乾元元年(758年),张志和以"亲丧"为由辞官归乡,唐肃宗赏赐财物与奴婢,希望他守孝三年后仍旧回来效力朝廷。但是张志和从此隐居不仕,大历九年(774年)冬十二月,张志和在湖州酒醉溺水而逝,年四十二岁。

《渔歌子》又名《渔父词》,就是张志和隐居期间的作品。这首词对于后世词人影响很大,在晚唐五代时期,就有不少仿作。到了宋朝,更是都得到了苏轼黄庭坚等人的青睐。

二、苏轼浣溪沙

苏轼曾经把张志和的这首词,分别隐括为浣溪沙和鹧鸪天。

《浣溪沙 》词云: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苏轼说,张志和的“渔父词极清丽, 恨其曲度不传, 故加数语, 令以浣溪沙歌之”。可知到了宋朝,渔父词的曲谱就失传了。所以苏轼改为浣溪沙,可令时人歌唱。

对于这首词,黄庭坚击节赞赏,说词写得不错,就是有一点瑕疵,第二句和第三句重复用了两个“花”字。

苏轼化用渔父词的作品不仅只有这一首,不过这首不仅是化用而是隐括。

刘熙载《艺概》卷四中提到,还有一首鹧鸪天:

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阕,风流千古。东坡尝以其成句用入《鹧鸪天》,又用于《浣溪沙》,然其所足成之句,犹未若原词之妙通造化也。黄山谷尝以其词增为《浣溪沙》,且诵之有矜色焉。

刘熙载批评说,苏轼改编后,没有原作自然神妙。化用前人为己用,能够超越前作并不容易,即使是苏轼也同样如此。

查苏轼传下来的鹧鸪天,没有刘熙载提到的这首,可能已经失传了。

三、黄庭坚鹧鸪天、浣溪沙

苏门学士黄庭坚,倒是有一首《鹧鸪天》化用了张志和的渔父词,不过加了张志和哥哥劝其出山的内容:

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人间底是无波处,一日风波十二时。

黄庭坚在序言中写道:

表弟李如篪云:“玄真子渔父语,以鹧鸪天歌之,极入律,但少数句耳。”因以玄真子遗事足之。宪宗时,画玄真子像,访之江湖,不可得,因令集其歌诗上之。玄真之兄松龄,惧玄真放浪而不返也,和答其渔父云:“乐在风波.......。”此余续成之意也。

张志和的哥哥叫张松龄,他担心弟弟寄情山水不肯出山做官,所以也填词劝导:

乐在风波钓是闲。草堂松桂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松龄说,江湖风浪大,不如回来做官。黄庭坚替张志和回答,江湖上有风波,人世间更有风波。不仅有,而且每时每刻都有,还不如归隐江湖开心快活呢。

黄庭坚还有一首《浣溪沙》写渔父:

新妇滩头眉黛愁。女儿浦口眼波秋。惊鱼错认月沈钩。

青箬笠前无限事,绿蓑衣底一时休。斜风吹雨转船头。

苏轼见到这首词后,开玩笑说,你笔下的渔夫有点不正经呀,才出了新妇滩,又去了女儿浦:

才出新妇矶,便入女儿浦,志和得无一浪子渔父耶!(叶梦得《岩下放言》)

新妇矶、女儿浦句出唐朝诗人顾况的《渔父引》:

新妇矶边月明。女儿浦口潮平。沙头鹭宿鱼惊。

黄庭坚各取一半,组合成篇。

四、徐俯化用渔父词

徐俯(1074—1140)是黄庭坚的外甥,也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也有化用渔父词的作品。

如《鹧鸪天》明显是看到黄庭坚的词后所作: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浮云万里烟波客,惟有沧浪孺子知。

江湖上的酸甜苦辣,江湖人更有体会。张志和愿意归隐江湖,自然乐在其中。

徐俯又有《浣溪沙》二首,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

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新妇矶边秋月明。女儿浦口晚潮平。沙头鹭宿戏鱼惊。

青箬笠前明此事,绿蓑衣底度平生。斜风细雨小舟轻。

五、朱敦儒渔父词

南北宋之间的著名词人朱敦儒,亦有渔父词:

西塞山边白鹭飞。吴兴江上绿杨低。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将风里戴,短蓑衣向雨中披。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也是把张志和原作,添加了内容而成。

朱敦儒的前半生,也如同张志和一般,两次举荐为学官而不出任。但是南宋时期,朱敦儒两度出山,因为主战被免职。后来秦桧掌权后,朱敦儒又被迫出任,成为其污点。

北宋时期的朱敦儒, 从其《鹧鸪天·西都作》中可见其清高: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奏流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结束语

张志和的渔父词,不仅仅创立了一个词牌,而且渔夫的这个文学形象,也深深地影响到了后世的诗人。

张志和的垂钓之处,在今天的湖州。去年看《长津湖》的时候,吴京那个角色的家乡就在湖州。看电影的时候,惊讶于湖州的山水之美,怪不得张志和不肯回到长安呢。保护这一片宁静与祥和,需要多少人的奋斗和牺牲才能换来呢。

张志和的幸福,不也是张巡、郭子仪等人的浴血奋战而得来的吗?

@老街味道

「唐诗宋词赏析」——渔歌子

作者: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飞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的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乐然垂钓,用不着回家。

阳谷广电新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苏晓萍

中心主任:王洪光

来 源: ***

古诗词里春水流

春天万物生长,处处花红柳绿,生机盎然。而堪称生命之源的水,在这个季节也焕发出了更多生气,变得更加温柔,让人情不自禁地沉醉。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这是江南早春的景象。翠竹外绽放着稀疏几枝桃花,而春天江水回暖,更先知道的是嬉戏于江上的鸭子。岸边到处都是嫩绿的蒌蒿,并且冒出了短短的芦芽。这正是河豚鱼回游的时候啊。气温上升,连水也变得温暖,虽然肉眼看不见,可是那欢闹的鸭儿,那江畔的花与树,野草野菜,都开始展示着生命的热情,迎接春天。


春天到了,大地焕然一新,就连水也不例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道逢游冶郎,恨不早相识。

——南北朝·鲍令晖《丹阳孟珠歌》


在温暖的二三月,草和水都是相同的颜色,绿绿的,透出清新的气息和迷人的朝气。在路上闲游的女子,遇到了一位翩翩少年郎,一见倾心,遗憾没有早些认识。其实,彼此正青春年少,虽然相见恨晚,但也并不算晚呀。



春水清碧无尘,好像可以融化一切,真是养眼养心。还有哪个时候的水,像春水这样美丽呢?


春水渌成波,成波无奈何。

难将染他物,止可染轻罗。

——宋·邵雍《春水吟》


透澈而青绿的春水,散发着无尽的柔情。可惜它荡漾成波,不可拥有。浅绿的春水是更好的颜料啊,用来染衣应不错。可是它什么也染不了,又如何染轻盈的罗衣?这一江春水,可尽情欣赏,在感慨大自然的神奇时,也不禁有些小小不满,怎样才能得到像春水这样的颜色呢?



春水是清的,春水也是绿的。它与两岸的风光,共同捧出了一幅美不胜收的春日图画。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唐·白居易《忆江南》


在诗人白居易的眼里,最美的春天,莫过于江南。他一遍遍地回想着那些熟悉的风景。绚烂的朝阳从江边升起,两岸的鲜花艳红似火,绿悠悠的春水,胜过了蓝草。怎么能不怀念江南呢?



作为水乡,江南的春天,确实很美,而水也有很大的功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唐·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大家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应该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碧绿明澈,更胜过碧蓝的天空,游人可以在彩绘的画船里听着雨声入眠。酒垆边卖酒的女子美丽如月,露出雪白的手臂好像霜雪凝成。江南如此美好,在老之前就不要回到故乡了吧,回去也会因为家乡战乱而悔恨啊。


春天的江水不再是往日的沉寂,而是充满了生机,并且将这生机带给了世界。


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

朝来没沙尾,碧色动柴门。

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

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

——唐·杜甫《春水》


三月的桃花汛,春水猛涨,水流恢复了从前的痕迹。早晨时江水淹没了沙滩的一角,碧绿的颜色与柴门相映衬,甚为好看。诗人挂上鱼线,接上鱼饵,在那春水边垂钓,连筒的水车已经开始浇灌小园。鸟儿也越来越多,争着抢着来江边洗浴嬉戏,更觉喧闹。



乡野里,几场雨,春水也便满了。


一春略无十日晴,处处浮云将雨行。

野田春水碧于镜,人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衣湿,破梦午鸡啼一声。

——宋·汪藻《春日》


这个春天多雨,总共没有十天的晴日,总是浮云蔽日,雨说下就下了。野田里的积雨,成了绿绿的春水,如镜子一般明亮,人走过去,影子落在水里,鸥鸟并不惊惧。娇艳的桃花探出篱笆,半开半放间,宛若含笑,最是多情。烟雾笼罩着茅屋,忽然响起了一声鸡啼,打破了这午后的宁静。


春天风景优美,最适合出门赏玩。有山有水,自然是更好的去处。


岸头欣欣木向荣,岸下涓涓春水生。

晴日暖风无俗客,故寻野径逐溪行。

——宋·周行己《无日同麻万纪王振步行南寺》


岸边草木萌发,欣欣向荣,岸下则是涓涓的春水流淌。天气晴朗,东风送暖,一行人深受感染,将俗事尽忘,只想着好好欣赏春天的美景,因此沿着山路,顺着碧溪向前而行,希望可以遇到更美的春光。



青山碧水间,可以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更有心情的惬意和自在。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唐·张声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翩飞,江岸开着桃花,落花顺着碧波飘流,而江里的鳜鱼正是最肥美的时候。诗人戴着青色箬笠,穿着绿色蓑衣,好像与山水融为了一体,冒着斜风细雨,悠然垂钓。


有春水相伴,既宁静,又不乏生趣。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唐·刘眘虚《阙题》


山路被白云阻断,春光和青绿的溪水一样长。不时有落花漂流而至,远远地就能闻见水中的芬芳。闲静的柴门向着曲曲山路,柳阴深处有着读书的斋堂。每当阳光穿过柳树洒下,清朗的光辉便映照着诗人的衣裳了。这确实是一个悠静的读书之处啊!



沿着春水而行,可以令人心旷神怡,净眼静心,忘却很多烦扰。


池北池南春水生,桃花深处好闲行。

细思扰扰梦中事,何用悠悠身后名。

——宋·王安石《春日即事》


池塘处处涨着春水,诗人绕着春水,在桃花深处独自漫步。多么美的风景,可是他仍然想着工作上的事儿,其中不少是难啃的骨头,哪里顾得上后世评说?春水漫漶,风景尤佳,但是他忙里偷闲的走走看看,却也并不能彻底投入。


春水在人们的视野里渐渐多情,然而世人最怕的,不是春天不来,而是离别之无奈。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江头橘树君自种,哪不长系木兰船。

——唐·张籍《春别曲》


长江的春水绿得就像染布的颜料一样,刚刚出水的莲叶才铜钱那么大。岸头的橘树是你当年亲手种下,不知能否用它拴住你这即将离去的小船?恋恋不舍之情里,难免透出几分忧伤。



春水泛动,让这个季节,季节里的人也变得敏感多情起来。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唐·储光羲《钓鱼湾》


在绿绿的春水边垂钓,春意正浓,杏花点缀其间,绚丽多姿。潭水太清澈了,与疑水很浅,莲中晃动才知道鱼儿散去。其实哪里是为了钓鱼呢?直到傍晚还在等待心上人,将船系在绿杨岸,一颗心如春水般荡漾,对方的倩影早已投进了他的心湖。


春水流着,春水漫着,春水如一面镜子,映照着春天的美丽,也为春天增添了更多的柔情和浪漫,不知不觉间,已流进了人们心底。

-作者-

禾雨,喜欢诗词的女子,在四季中寻找一个个美丽的细节,愿时光留下温暖的记忆。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唐代,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唐代: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春水初涨,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

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西塞山:浙江湖州。

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鳜(guì)鱼:淡水鱼,江南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箬(ruò)笠:竹叶或竹蔑做的斗笠。

蓑(suō)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不须:不一定要。

鉴赏

词中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的山光水色和怡情悦性的渔人形象:春江水绿、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岸畔桃红,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青箬笠,绿蓑衣,渔人醉垂忘归时。全词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这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这是一首色彩明优意万千,脱离尘俗钓湖烟。思深韵远情融景,生活任行乐自然的抒情诗。

“西塞山前白鹭飞”首句,点明地点;此西塞山何处?鄂州、湖州?虽有异议,对词境来说倒无所谓。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众禽无此格,玉立一间身。清似参禅客,癯如辟谷人”、“漠漠江湖自在飞,一身到处沾渔矶”,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

“桃花流水鳜鱼肥”第二句,点出江南水乡最美好的季节——正是桃花盛开,江水猛涨,鳜鱼正肥时。“桃红”与“流水”相映,显现了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写的都是他们。“箬笠”就是用竹丝和青色箬竹叶编成的斗笠。“蓑衣”是用植物的茎叶或皮制成的雨衣。如果以龙须草(蓑草)为原料,它就是绿色的。“归”,回家。“不须归”,是说也不须回家了。作者在词里虽然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是,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完全可以体会到词的言外之意。从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里欣赏春天水面的景物,读者便可以体会到渔夫在捕鱼时的愉快心情。

作者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画成图画。确实,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多么鲜明,构思也很巧妙,意境优美,使人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

张志和

张志和(730年(庚午年)~810年?),字子同,初名龟龄,汉族,婺州(今浙江金华)人,自号“烟波钓徒”,又号“玄真子”。唐代著名道士、词人和诗人。十六岁参加科举,以明经擢第,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唐肃宗赐名为“志和”。因事获罪贬南浦尉,不久赦还。自此看破红尘,浪迹江湖,隐居祁门赤山镇。其兄张鹤龄担心他遁世不归,在越州(今绍兴市)城东筑茅屋让他居住。史载唐肃宗曾赐他奴婢各一人,张志和让他们结婚,取名渔童和樵青。著有《玄真子》集。

张志和《渔歌子》赏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首先,还是介绍作者。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唐代诗人,浙江金华人。据说,他3岁就能读书,6岁会做文章。他曾做过不大不小的官,受过不少折磨,始终不得志。后来干脆隐居江湖。但他写的《渔歌子》这首词,可了不得,无论当时还是后世,一直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下面就讲讲有关的故事。

之一个故事:颜真卿与张志和。

颜真卿就是大家所知道的那位大书法家,是所谓颜、柳、欧、赵书法“四大家”之一。但他还是一位有成就的官员,在平定安史之乱的年月里,他立了大功。就是这个颜真卿却非常欣赏张志和。有资料记载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九月,颜真卿任湖州刺史,第二年到任。张志和听说后“驾舟往谒”,那是暮春时节,桃花水涨,鳜鱼肥美。面对如此美景,张志和、颜真卿与另外3个朋友即兴作词唱和。之一个作词并唱和的便是张志和,他共作了5首词(我们要讲的是其中的之一首)。接着颜真卿等4人也各作5首唱和,共得25首。他们互相赞赏,非常高兴。张志和更是激动不已,随即他弄来白色的丝绸,不仅把25首词全部抄录下来,而且给每一首词配上画图;所绘人物、舟船、鸟兽,烟波凤月,都合乎词中所写的内容,曲尽其妙。据说,不一会就制成5本。由此可见,张志和是精通诗词、音乐与绘画的奇才。

第二个故事:“渔歌子”与张志和。

大多数专家认为“渔歌子”这一词牌是源于张志和;唐崔令钦的《教坊记》,却说是大概源自民间渔歌。于是,有人把唐代写“渔歌子”词的作品一一列出,结果没有一首是写于张志和之前的。所以,现代学者谭正璧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写道:“他(张志和)的渔歌后世用为词调之一体,故被推为词家之祖。”可见,张志和的《渔歌子》在中国诗词史上,占有多么崇高的地位呀!

第三个故事:中国皇帝、日本天皇与张志和。

唐玄宗与唐肃宗(唐玄宗之子李亨)都欣赏张志和,他原名是龟龄,志和之名是唐肃宗所赐。此后,唐宪宗(唐代第12位皇帝李纯)在位期间,曾画像求访张志和的《渔歌子》,已不可得。直到唐穆宗(唐代第13位皇帝李恒)年间,才被御史大夫李德裕找到。但,该词的唱法已不得而知。此后不久,《渔父词》传至日本,酷爱诗词的嵯峨天皇非常赏识,他竟然模仿张志和的《渔父词》也写了5首,题为《杂言渔歌》。嵯峨天皇和唐宪宗、唐穆宗是同时代人。那时的中国皇帝与日本天皇就如此看重《渔歌子》,从这个侧面可看出张志和在词坛上的地位。而李德裕能够寻找到张志和的《渔父词》,又能抄录下来传播于国内外,也值得大赞。

第四个故事:苏东坡与张志和。

苏东坡对张志和的《渔父词》非常赞赏。他曾高兴地在张志和原作中加了一些词语,改为《浣溪沙》,自歌自赏:

西塞山前白鹭飞,

杨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

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他还在词前写了序:“玄真子《渔父词》(指之一首词,略)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今以《浣溪沙》歌之。”后来,他还改写为一首《鹧鸪天》。

上面几个例子,就很能说明张志和的《渔歌子》自古以来脍炙人口的原因了。

其次,解释这首词中的几个词语。

1.渔歌子:原是曲调名,后来人们根据它填词,又成为词牌名。

2.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也有说在湖北省黄石市的。

3.白鹭:一种白色的水鸟。

4.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5.箬笠:用竹叶、竹篾编成的宽边防雨帽子。箬,一种竹子。

6.蓑衣:用草或棕编成的雨衣。

7.鳜鱼:又称桂鱼,肉质鲜美。

8.不须:不必。

最后,欣赏这首词。

这首词非常好,但又非常不好讲。为什么?一是因为写得太好了,二是因为讲这首词的作品也太多了。而我却不想鹦鹉学舌,可又无独树一帜之才能,在如此尴尬的情形下欣赏张志和的《渔歌子》,岂不是自讨苦吃!但是,当我想到“见仁见智”这个词语时,就释然了。即使如此,也不敢从艺术的角度去窥测《渔歌子》的匠心所在,只想逐句讲讲我对这首词的一些感受。

1.“西塞山前白鹭飞”。看到“白鹭”,我想到了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接着想到了郭沫若的散文《白鹭》。郭沫若写到了白鹭的站立:“晴天的清晨每每看见它孤独的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也写到了它的飞翔:“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我想,杜甫写白鹭“上青天”,是不是表现诗人昂扬向上的姿态?而郭沫若既写白鹭的“站立”与它的“低飞”,是不是也在暗示他的独立人格与低调的人生姿态?那么,张志和写“白鹭”写“飞”,除了形容鱼米之乡的勃勃生机外,是不是也在隐喻自己离开官场后,那种“天高任鸟飞”的自由与快乐呢?

2.“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桃花流水”,就是指桃花水。每年二三月间,北方有的地方冰雪还未化尽,而江南已是桃花盛开、溪满河溢的时候了。于是,鱼群便会逆水而上,也来享受这初春的大好风光。唐代诗人戴叔伦《兰溪棹歌》中有“兰溪三月桃花水,半夜鲤鱼来上滩”的句子,好像是专为张志和这句词作注解似的。不过,与戴叔伦不同的是,他不写鲤鱼,而是写鳜鱼。一个“肥”字,不仅使读者观赏到鳜鱼那胖乎乎的样子及其美人似的游姿,还使读者感受到鳜鱼强大的诱惑力,足以使人馋涎欲滴。

3.“青箬笠,绿蓑衣”。这是说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可这个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有人说,这个人当然是作者。我说:恐怕不一定。理由如下:一般说来,戴箬笠、穿蓑衣的是渔父,作者可能就是写渔父垂钓或在水中捕鱼的情景;但,也可能是作者同他好友们一起,像渔父一样戴着箬笠、穿着蓑衣在水中划船捕鱼,或者就在岸边垂钓的活动。如果说这个人就是作者自己,恐怕不妥。因为,如前所说,我们所讲的只是作者所写5首《渔歌子》的之一首,更何况当时还有颜真卿等人的唱和之作呢。读者可以想象,当时作者与他的好友们,是不是还可能拜渔父为师,虚心学习水中冲浪捕鱼,以及在岸边专注垂钓的技艺呢!这是多么有趣而又惬意的生活呀!

4.“斜风细雨不须归”。最后这句,应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词中的“斜风”与“细雨”,不是各自独立的,也不仅是二者互衬的,而是与前面所写的“山”“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白”“飞”“肥”“青”“绿”这些词语中蕴含着的物与景、动与静、远与近、高与低、色与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渔翁烟波垂钓图,奏出一组山水共鸣交响乐。

这首《渔歌子》全篇只有“不须归”3个字是直接抒情,其余都是通过写景隐喻作者思想感情的。所以,如果说“斜风细雨不须归”是点睛之笔,那“不须归”就是眼睛中那颗圆润而又闪着异样光彩的眸子!

我查找到一些资料,得知鳜鱼这种鱼主要是捕食小鱼,春天时节肉就肥了,而晚上与早晨正是它们觅食的时间。所以,“不须归”3个字,是不是有意告诉读者,作者与他的好友决定,今天晚上就不回去了。

再大胆猜测一下,这里的“归”字,作者也许另有寄托;是不是暗中寄托他此生将徜徉于山水之间,长期过隐逸生活,不再回到官场之中的心情呢?须知,作者是辞官出来的,如果他想回去,那是容易的。比如,他的挚友颜真卿就是大官,而且皇上也不会拒绝他回来。皇上曾赐给他奴、婢各一名,听他使唤。可他却给二人取名:男的叫“渔童”,女的叫“樵青”,还把二人配成夫妇;他也给自己起了一个号:“烟波钓徒”。

这样看来,我对“不须归”中的“归”字的猜测,恐怕也有点道理。

对张志和的这首传世之作,我的体会只能如此了。我不能用“江郎才尽”形容自己,倒是觉得用“黔驴技穷”这个词更好一些。剩下的就请我的学生与友朋研究与评论了。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译文欣赏(现代诗)

张志和(732年-774年),字子同,号玄真子。唐代著名的诗人,歌、诗、词、画俱佳。


西塞山,位于今浙江吴兴区境内的西苕溪上,风景优美。


鳜鱼肥全诗,鳜鱼肥全诗-第1张图片-

江南二月桃花汛,春江水涨,烟雨迷濛;恰似一幅风景长卷,引人入胜。

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


白鹭

在西塞山前

自由自在地翔飞

两岸

桃花盛开

水里

鳜鱼鲜肥


鱼父

头戴青斗笠

身披绿蓑衣

悠然把纶垂

尽管

斜风轻吹

细雨飘零

仍然不愿把家回


因为垂钓

是他乐趣之所归

这首词清新秀丽,如诗如画。烟雨濛濛中的西塞山、天空中飞翔的白鹭,江上渔舟、舟上钓者,以及溪水里肥美的鳜鱼,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绝伦的风景长卷。

此词吟成后,一时唱和者甚众。当时的日本天皇还以此为蓝本,模仿写出了日本体的《渔歌子》。

桃花流水鳜鱼肥(四)

来源:【中国食品报】

春风不解意,三月桃花寄。阳春煦暖时节,草长莺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风拂面,岸边挂满了碧绿的杨柳枝条,随风摇曳。河面碧波荡漾,活泼的鱼儿欢快地在水中觅食嬉戏。

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盛开的春天,正是江南水乡鳜鱼肥美的季节。作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鳜鱼肉质细嫩,刺少而肉多,乃鱼中佳品。

从古至今,鳜鱼备受人们的喜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品鳜鱼、饮美酒,不啻为人生一大享受。由此也衍生出与鳜鱼相关的饮食文化。

斜风细雨不须归

自古以来,鳜鱼一直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而且在很多诗词中,往往要和悠然自得的渔翁一起被赞美,毕竟二者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的《渔歌子》语言清丽、意境优美,生动地描绘出渔父悠闲自得的恬淡生活。张志和还是一位山水画家,据说他曾将《渔歌子》绘成图画。这首词是富于画意的。苍岩、白鹭、鲜艳的桃林、清澈的流水、黄褐色的鳜鱼、青色的斗笠、绿色的蓑衣,色彩十分鲜明,构思也很巧妙,使人在读作品时,仿佛是在看一幅出色的水乡春汛图。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读者的不仅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夫,也是江畔三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其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尤其是“桃花流水鳜鱼肥”,后世常被引用或化用为表达隐逸闲适之情的语典。

北宋大文豪苏轼极爱此词,又嗜鱼如命。他改《渔歌子》作《浣溪沙·渔父》来表达自己归隐田园的心境: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湖北黄州所作。在黄州的几年,他经常泛舟江上,钓鱼野炊,自得其乐。有一次,朋友捕获到一条肥美的鳜鱼,苏轼马上找来酒,几人共同泛舟于散花洲外,食鱼饮酒,畅谈人生。苏轼乘着酒兴,乃作此词。

这首词上阕写黄州、黄石一带山光水色和田园风味,三幅画面组缀成色彩斑斓的乡村长卷;下阕效仿张志和,追求“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的超然洒脱的隐士生活。全词虽属隐括词,但写出了新意。所描写的不是常见的自然景物,而是这里特有的自然风光;所表现的不是一般的隐士生活情调,而是属于苏轼此时此地特有的幽居生活乐趣。此外,词句与韵律十分和谐,演唱起来声情并茂,富有音乐感。

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闻而继作:“西塞山边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朝廷尚觅玄真子,何处如今更有诗。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鹧鸪天》化用了张志和的《渔歌子》,并引入了张志和哥哥张松龄劝其出山的典故。而黄庭坚替张志和回答,江湖有风波,不如归隐田园开心快乐。

徐俯是黄庭坚的外甥,也是宋朝有名的词人,他亦有一首化用《渔歌子》的作品《浣溪沙》:“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一波才动万波随。黄帽岂如青箬笠,羊裘何似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流露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春江水暖鳜鱼美

一年四季之中,春季的鳜鱼最为肥美鲜嫩,被称为“春令时鲜”。这一点古人深有体会。清代名士孙原湘有一联关于鳜鱼的诗句:“昨夜江南春雨足,桃花瘦了鳜鱼肥。”说明春雨连绵、桃花凋谢之晚春,正是鳜鱼最为肥美之时。

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中有一首写双鳜鱼的诗:“昔时三月在西洛,始得午桥双鳜鱼。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麟台老监分烹去,莲幕佳宾唱和初。今日扬州使君赠,重思二十九年馀。”梅尧臣的老友许待制送了他两条鳜鱼,于是他想起了之前在桥下石头缝里捉到两条鳜鱼的旧事。他把两条鳜鱼交给了谢秘监,谢秘监拿给厨师去烹饪,自己高兴之余,与欧阳修以鳜鱼为题材作唱和诗。那时,他们才二十出头,意气风发,生活充满阳光。但转眼之间,29年已经过去,他的感慨与深情,通过鳜鱼表达出来。盘中的鳜鱼,作为一种寄寓着淡泊名利的文化符码,为文人墨客提供了一份心理上的抚慰,滋润着他们枯瘦的容颜。这是一首很特别的诗。但画面感很强的是那句“墨藓点衣鳞细细,红盘铺藻尾舒舒”,鳜鱼身上的斑斑点点“如织编也”,这种外皮可以很好地在水下掩藏自己的身形。

很多文人都是饕客。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舟中买双鳜鱼》诗写得极为生动形象:“金陵城中无纤鳞,一鱼往往重六钧。脊梁专车尾梢云,肉如大武千秋筋。小港阻风泊乌舫,舫前渔艇晨收网。一双白锦跳银刀,玉质黑章大如掌。洞庭枨子青欲黄,香肤作线醯作浆。供侬朝吃复晚吃,秃尾槎头俱避席。”将鳜鱼的体型、肉质、特色等描述得淋漓尽致。晚年居住在浙江绍兴的南宋诗人陆游,常写诗赞美故乡的美食。他在《思故山》一诗中写到:“船头一束书,船后一壶酒,新钓紫鳜鱼,旋洗白莲藕……”诗人活得颇为潇洒,他住在鉴湖边的三山,经常划一叶小舟去湖上游览,一边看书,一边喝酒,一边钓鱼,而且钓上的是紫色的鳜鱼,又随手在湖中挖出藕,马上洗干净食用。鉴湖不但盛产鳜鱼,莲藕资源也十分丰富,陆游常能吃到这些美味的湖鲜。南宋文天祥在《山中谩成柬刘方斋》中说:“明日主人酬一座,小船旋网鳜鱼肥。”说明鳜鱼虽然肥美,捕鱼人却是冒着风浪的危险。“伴池雨过新水长,江南鳜鱼大如掌。沙边细荇时吞吐,水底行云递来往。”明代诗人李东阳在《鳜鱼图》这首诗中描写了鳜鱼的形态、生活环境及习性。清代鳜鱼曾作为贡品进京,清人屈大均盛赞其味美:“鲳白鰽白鯚花香,玉筋金盘尽意尝。”清蒸鳜鱼离不开葱姜,所以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鱓画鳜鱼就很形象:一根柳条穿过鳜鱼的大嘴,牵挂向上,再画一头大蒜和两块姜,题曰:“大官葱、嫩芽姜,巨口细鳞时新尝。”这些诗画因描写鳜鱼而出名,生活气息跃然纸上,读来格外有趣。

别饶风味在其中

古人爱吃鳜鱼,更醉心于研究吃鳜鱼。清代美食家袁枚就对鳜鱼吃法颇有心得,他在《随园食单》中说“季鱼(鳜鱼)少骨,炒片更佳”。他认为,炒时鱼片切得越薄越好,用酱油腌浸后,用芡粉和蛋清调拌,入油锅炒,再放作料。炒鳜鱼片要用素油,即植物油,别的鱼类倒没见他特意提醒,大概与油温有关,这种 *** 在当下并不多见。袁枚觉得这样烹饪,菜品才会嫩滑有味。

很多古籍都记载了鳜鱼的 *** *** 。要说最有名的,当属鳜鱼粥。

这道菜被收录于南宋洪迈的《夷坚志》中。宋人吕彦能有一天从天台城里进山,路过一村中小寺顺道拜访。寺主圆真外出了,有个看家小童子躺在屋里熟睡,怎么也叫不醒。

吕彦能已经走累了,想在寺庙里歇会儿,他找了张床榻稍微眯了一会儿。这时,忽然闻到食物的香气,味道甚是诱人。他纳闷,这香味是从哪儿来的呢?于是走到厨房,只见灶台下的火熄灭不久,灶里还很温热,灶台上的大锅四角放着四枚崇宁(宋徽宗年号)大钱。这四枚大钱是什么意思?他搞不懂,后来也没再探究,也没往锅里看,就出来了。

出来的时候正赶上圆真回来。圆真笑着说:“露马脚了,我这秘密肯定被你知道了!事已至此,也不必隐瞒,你切勿去,与我一同用膳!”吕彦能见圆真盛情挽留,便也不走了。两人来到一间小屋落座,先是喝了几杯酒,然后圆真把一锅粥端了出来。这粥熬得恰到火候,雪白莹糯一大盆,味道非常香美。吕彦能问:“这粥是怎么做出这种味道的?”圆真说:“你刚才看见灶台大锅旁的四个钱都拴着一根线,就是为了做这锅粥准备的。怎么做的呢?先找四条鳜鱼,收拾干净,掐头去尾再去皮,然后用线捆住鱼骨架,把鳜鱼垂放在锅里,再放上水、米、盐、酒、姜、花椒这些调料,当然这里边有固定比例。然后慢慢熬粥,等这些东西全都糜烂在锅里以后,把四个大钱并在一起一提,鱼骨架都提了起来,鱼肉却全部烂在锅里。这就是你觉得此粥味道特别的原因。山野小寺,粗茶淡饭,实在是不值一提。”吕彦能听罢惊讶不已。

这粥之所以能被选入书中,倒不是说鳜鱼粥对宋人来说有多么罕见,而是丝线与铜钱的巧妙结合太出人意料。只要拉起铜钱,借力抖动鱼骨,鱼肉就会轻松脱骨留在粥里。搅匀后,白白的鱼肉与米粥混为一体,表面看似普通的白粥,入口却是鲜香十足,古人的智慧尽在其中。

(王宁 综合整理)

《中国食品报》(2023年04月14日06版)

(责编:王 宁)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每天一首诗,提升记忆力:68《渔歌子》

藤爸带你背古诗,妙招提升记忆力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如何记忆?

词名:渔歌子

原是曲调名,后成为词牌名。此词写的是江南渔人捕鱼场景。

作者:张志和

张志和,祖籍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

诗词:

之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

此词浅白,几乎不用翻译,但韵味悠长。

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西面。白鹭:水鸟。

山前飞鸟,之一句视野开阔。

第二句:桃花流水鳜鱼肥。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故称桃花汛或桃花水。张旭说“桃花尽日随流水”;杜甫说“轻薄桃花逐流水”。

鳜(guì)鱼:味道鲜美,江浙名菜。有清蒸鳜鱼、醋熘鳜鱼、松鼠鳜鱼,安徽也有臭鳜鱼。

之一句山前鸟飞,第二句流水鱼肥,下面就要写捕鱼之人了。

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箬(ruò)笠: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蓑(suō)衣: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身披蓑衣斗笠,因为斜风细雨。斜风细雨,不是狂风暴雨,更加增添了江南悠闲的氛围。

全词除了之一句的飞,和最后一句的归,没有动词,只是名词和形容词,却表达出无穷韵味。后世有很多类似的模仿,黄庭坚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山前飞白鹭,桃红流水鱼,青笠绿蓑衣,风雨不须归……一幅意境优美的江南烟雨图。


”飞花令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舞。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标签: 鳜鱼 全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