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颜控”越来越多,很多人都是看人先看外形。说起外形,大部分人相貌平庸,极少数人美若天仙,小部分人其貌不扬。另外,还有一些人,长相比较“独特”。这些“独特”的长相,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青蛙眼,蛤蟆嘴,大象腿。
青蛙眼:
1.杜江
杜江的颜值,争议还是蛮多的,其中讨论最多就是他的大眼睛。普通人大眼睛也有不少,可杜江的眼睛实在太大了,就像是青蛙眼,又长又宽。
能够get到杜江颜值的人,认为他长相端正,浓眉大眼十分帅气。反之,不能get他颜值的人,就会觉得比较奇怪,就连杜江老婆霍思燕,都在节目中透露,“刚开始跟杜江谈恋爱的时候,我不觉得他帅气,感觉长得挺奇怪的,有一次睡醒后,他离我很近,用他的大眼睛近距离看着我,太奇怪了”。
关于杜江的眼睛大小,他曾在某节目公开测量眼围,宽度大概五厘米,高度大约两厘米。而普通人眼睛大小,长度在27至30毫米之间,高度在12毫米左右,可想而知杜江眼睛到底有多大了。
2.陈钰琪:
陈钰琪眼凸,是影响颜值的关键,其实她本来长相很清秀,属于小家碧玉的类型,因为眼凸,被不少人吐槽长相普通。演《锦绣未央》《倚天屠龙记》的时候,眼睛大小还算正常,可是后面越来越凸,逐渐向青蛙眼靠拢。
到了《镜双城》,陈钰琪彻底暴露凸眼的短板,加上她本来眼睛又大,演哭戏的时候,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没有感情的悲伤蛙,显得很木讷。因为女主,这部剧当时还劝退了一部分观众。
即使是精修图,陈钰琪的全脸,最吸睛的仍然是她的双眼。眼睛大,眼球凸,双眼皮太宽,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让她拥有了一双青蛙眼。
3.何泓姗
何泓姗的双眼,看上去和平常人不太一样,也许乍一看没什么,看久了就会觉得挺“独特”的,她的眼睛,其实也不是特别大,可稍作表情就显得眼凸,像是在瞪眼。
在电视剧里面尤其明显,随便一截图,就会发现她的双眼并不自然,上下眼睑不对称,加上眼袋重的原因,就莫名神似青蛙眼。
她本人放出的精修图,之一眼感觉妆容精致,十分漂亮。仔细一看,就能看出来双眼皮很宽,瞳孔较大,眼球有些凸出来。
蛤蟆嘴:
1.姚晨
姚晨的长相,最有特点的就是她的大嘴巴,因为嘴型很大,她还有个外号叫,“姚大嘴”。本来嘴巴就大,一大笑就更大了,姚晨将牙齿牙龈都露出来,被部分网友吐槽,“好像蛤蟆嘴”。
其实,姚晨的笑容让人印象深刻,很多人之一眼就记住了,她那别具一格的大嘴巴。虽然不美,但是有特色,这也是姚晨独特的魅力所在。
参加访谈节目时,姚晨说,“小时候因为嘴巴大,内心很自卑,在传统审美里,我的这个嘴巴,肯定是不美嘛”。可是,凭借对表演的热爱,姚晨逐渐找到了自信,接受了自己特别的嘴巴,开始跟自己外貌和解,越来越自信。
2.莫文蔚
莫文蔚的嘴巴有些凸,她还有些龅牙,笑起来的时候,嘴巴特别大,一排牙齿清晰可见,这比较符合蛤蟆嘴的特征。(蛤蟆嘴有两个特征,一是嘴巴大,二是嘴巴凸)
只要莫文蔚一大笑,她的嘴唇就会成为焦点,嘴巴的长度,几乎可以“媲美”双眼的距离。
3.秦海璐
秦海璐的小眼睛,厚嘴唇,大黄牙,可以说是完全避开了国人的传统审美,她还有一个称号,叫“最丑影后”。
秦海璐的嘴唇太厚,嘴巴又偏大,笑起来嘴角弧度太长,所以在某些方面而言,她的嘴巴是比较符合蛤蟆嘴特点的。
现在的秦海璐,在颜值上做了一些调整,单眼皮变成了双眼皮,眼睛一下大了不少,五官中其他部位放大了,原本的部位就会从视觉上“减弱”。如果不仔细看,她的“蛤蟆嘴”还不容易被人发现。
大象腿:
1.刘亦菲
刘亦菲的美貌毋庸置疑,但老天是比较公平的,给了她绝色容颜,却没有迷人的身材。刘亦菲外形不足之处,就是她那双大象腿。站在杨洋旁边,双腿比杨洋还壮实。
和外国友人同框,刘亦菲的双腿依然显眼,本来就不瘦,加上她皮肤白,就将她的双腿突显得更粗。
就算不和别人同框比较,刘亦菲的单人照,也能直观反映她腿粗的事实。从图片上来看,刘亦菲大腿脂肪较多,小腿相对而言不算粗。
2.阿娇
阿娇的颜值,算得上是“天花板”了,从五官到脸型,都挑不出一点毛病。可惜她的颜值有多高,身材就有多一言难尽。进一步地说,阿娇是被她的大象腿拖累了整体形象,在一次节目中,阿娇的双腿肌肉发达,大腿臃肿,感觉腿比旁边男生更粗。
和好姐妹阿sa合影,阿娇的颜值并没有输,可是比腿的话,阿sa赢得毫无悬念。一方面是阿娇个子不占优势,另一方面是她的双腿较粗,拉低了气质。
阿娇的腿型,本来就是她形象减分项,造型师还放大她的缺点,给她搭配一条露出小腿的裙子,这样的做法,不仅没有扬长避短,反而降低了整体美感,让人一眼就能看到,她那壮实的小腿。
3.袁姗姗
有“马甲线女王”之称的袁姗姗,在大多数人眼中她是瘦的,其实不然,因为经常健身,袁姗姗身上肌肉发达,大小腿肌肉也很显著,某个红毯上的生图,虽然穿着显瘦的黑丝,看上去可一点都不瘦。
从另一组红毯生图来说,袁姗姗穿着短裤,将白皙的双腿展现出来,这样一看,她的大象腿,是一目了然。
录制节目时,袁姗姗站在C位,对比之下,旁边的宋茜轻松穿着宽松的牛仔裤,视觉上比袁姗姗更纤细苗条。
总之,这些明星外貌,算得上是“各有特色”,杜江的大眼睛,姚晨的大嘴,刘亦菲阿娇等人的大象腿,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
潮评丨城市街头 应容得下一只网红青蛙潮新闻 评论员 逯海涛
2023年5月1日,上海,朱家角古镇的网红青蛙。图源:视觉中国
身穿青蛙人偶服,手里提着一群“小青蛙”,脖子上挂着收款二维码。最近,活跃在多地大街小巷的卖崽青蛙因为蠢萌的造型和有趣的互动,吸引了不少粉丝。不过,有时他们也会遭到驱赶。近日,在上海街头,一只“青蛙”被城管拦截,执法人员语气不太友善,“青蛙”无奈当场褪去了“蛙皮”,引发大量讨论。
青蛙“落网”,有人觉得“好笑又心疼”。也有人鸣不平:“卖崽青蛙”到底做错了什么?
正如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回应的,“卖崽青蛙”实际还是在兜售玩具,尽管有一些行为艺术的成分在,但本质上仍属于流动摊贩。所以,在街头无论是售卖还是互动,都应遵守所在城市的相关管理规定,而城管执法人员当然也有义务对其进行管理。
管是没问题的,问题在于怎么管。
此前,多地“卖崽青蛙”也因为不同程度的“出格”行为,被执法人员“制裁”过。比如,今年4月,在宁波有人穿着“网红蛙”的人偶服骑着电动自行车出行,交警将其拦下,并对其违法行为处以20元罚款。之后,男子将头套摘下佩戴好安全头盔后,骑着电动自行车离开。在杭州,一只“卖崽青蛙”违反相关规定,被城管抓住,被要求“面壁思过”……这几例差不多的遭遇,并没有在 *** 上引起太大的舆情反弹,因为执法的过程首先合规合法,其次执法的“度”并不让人觉得过于严苛,从而产生观感上的不适。
徐志虎局长也承认:对于“卖崽蛙”这样的情况,一般还是会采取“审慎监管、柔性执法”,基本上还是提倡免于处罚。一个“柔”字的尺度怎么掌握,考验着执法者的水平,也体现出一座城市的包容度。
经历三年疫情,城市的烟火气亟待恢复,人们的心情也需要放松。正如有人所说,穿梭在夜市的“卖崽青蛙”不仅是社交媒体上的刷屏顶流,也是“贩卖快乐”的城市风景线,为匆匆路过的人们提供着情绪价值。如果“卖崽青蛙”的行为只是轻微出格,不妨小惩大诫。如果确属对城市秩序、他人权益造成不良影响,那么依法依规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城市的秩序需要刚性的守护,而城市的烟火气则需要更多柔性的呵护。今年五月初,深圳不再全面禁止路边摊的消息,引起大家高度关注,淄博的烟火气,更让这座小城一跃成为顶流。这些例子,提醒着城市管理者要找到契合公共秩序安全和人情冷暖道义的更大公约数。
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理应容得下“卖崽青蛙”这类“小生意”的生存,井井有条和包容开放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体。刚柔之间的管理艺术,确实需要好好掌握。
地球上更大的青蛙,体重堪比人类婴儿,还会给后代们筑巢笔者记得,小的时候家门口有一片小树林,每当下雨天的时候,经常可以在路上看到一蹦一跳的小青蛙,它们穿着绿色的外套,看起来非常有趣。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小时候饲养小蝌蚪,期待着它们变成小青蛙的经历,而且一般来说,青蛙在我们的印象中,除了可食用的牛蛙之外,似乎都不太大,那么,你能想象吗?在非洲,竟然有一种神奇的巨蛙,它的体重大约在3公斤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人类婴儿出生时的重量。
非洲巨蛙:地球上更大的青蛙
非洲巨蛙是一种外表非常丑陋的青蛙,它们的北部长满了颗粒,搭配着绿褐色的皮肤,看起来是恶心的,不过,作为地球上更大的青蛙,它们却是非常有特色的,因为它们的体长达到了惊人的30厘米,而在后腿伸直后,大约可以达到1米左右。
同时,非洲巨蛙的弹跳力也非常惊人,大约可以跳到5米左右,动物学家最早发现它,是在1906年的时候,发现的地点,是在非洲热带雨林的溪流之中。
作为一种两栖动物,非洲巨蛙的一生基本上都生活在水边,在白天的时候会栖息,而在夜晚的时候,会进行觅食活动,主要的食物来源,主要是各种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偶尔也会吃一些其它物种的青蛙。
作为一种低等动物,在我们的印象中,青蛙似乎并不聪明,不过,非洲巨蛙却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聪明的动物,每年的7-8月,以及12月到次年的1月份,都是非洲巨蛙的繁殖期,在这个期间,非洲巨蛙会为了保护后代,而建造巢穴,这样一来,产下的卵和孵出的青蛙幼仔,也就不会被天敌注意到了。
而且在孵化后代的过程中,一直到后代生长发育的3个月左右时间里,非洲巨蛙都会对它们进行保护,而且即使是在夜里外出觅食的时候,也会主要在巢穴的周围活动,目的就是避免会有危险发生,导致自己的后代被天敌给吃掉。
毕竟,虽然成年的非洲巨蛙都是非常大的,可是,它们的后代也是从小蝌蚪一一点点长大的,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很多的天敌,然后迎来被捕食的悲剧。
非洲巨蛙能吃吗?
对于很多人来说,看到动物的时候,都会好奇,它们能吃吗?那么,非洲巨蛙又是否可以吃呢?
和中国人喜欢吃牛蛙一样,非洲巨蛙在非洲,也是人们喜爱的食物,而且还因为非洲人对它们的大规模捕食,这也导致非洲巨蛙的数量越来越少,如今已经濒危了。
在非洲,非洲巨蛙可不是普通人吃得起的食物,因为非洲巨蛙的数量很少,所以,即使是在非洲,非洲巨蛙一只的价格也在8美元左右,要知道,这个价格对于非洲人来说,已经是很昂贵的了,所以,在非洲,非洲巨蛙一般都是在重要场合或者是有钱人的宴会上,才会被 *** 成菜肴供大家是食用。
而且根据资料显示,非洲巨蛙的味道也是非常鲜美的,据说它们的口感非常好,这也让除了非洲人之外,非洲巨蛙也曾经被售卖到非洲之外的地方,而且一些国家还曾经试图对它们进行养殖,不过却发现非洲巨蛙是无法离开非洲的。
因为作为一种地球上更大的青蛙,非洲青蛙对于生存环境的要求是非常挑剔的,这也让非洲巨蛙在离开自己原本的栖息地之后,在别的地方都无法存活,这也是它们数量越来越少的原因。
说起来,如今在地球上,已知的青蛙数量已经有4000多种,那么,青蛙的祖先又是谁呢?它们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青蛙的演化史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到过,地球上的生物都是经过一代代的演化,由最初的少量物种分支演化而来的,很多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联系的物种,如果一路追溯的话,都有着同一个祖先,青蛙也不例外。
作为两栖动物,青蛙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出现在泥盆纪晚期的,身上仍然具有大量鱼类特征的最早两栖动物——鱼石螈和棘鱼石螈。
而且它们的祖先,则是在泥盆纪早期爬上岸的硬骨鱼,为了适应陆地上的生活开始改变了自己的形态,同时也变成了地球上之一批可以呼吸空气的陆生脊椎动物。
在那之后,时间就进入到石炭纪,两栖动物也在这个时候迎来了进化的春天,开始不断分化出新的物种,之后就是二叠纪时期,在那之前,可以说地球上的两栖动物已经丰富多彩了,这个时期也被称作地球上的两栖动物时代。
那么,青蛙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从时间上来看,这个时候,地球上最早的青蛙还没有出现,一直到时间进入到三叠纪,最原始的青蛙才正式出现,不过,那个时候的青蛙还不会跳跃,和现在的青蛙也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直到时间又到了侏罗纪时期,也就是恐龙开始繁荣昌盛的时期,这个时候,青蛙已经可以进行跳跃了,并且在演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外貌和现代青蛙也越来越相似,并且也分化出了多个物种。
蟾蜍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发展到今天,我们都知道,无论是青蛙也好,还是蟾蜍也好,它们都是地球上的有益动物,可以杀死很多害虫,同样的,作为食物链的中间环节,它们同时也为其它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包括非洲巨蛙也是如此。
只不过,如今伴随着人类的活动,已经有很多青蛙物种濒危了,我们也需要对它们加以保护,毕竟青蛙在自然界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活体!宁波海关截获的树蛙,竟是艾滋克星,非法物种入境威胁大2022年6月,宁波北仑海关在一笔进口的相思木原木中,发现藏在木材里的一只活青蛙。
通体草绿色,身长7厘米的小青蛙是绿雨滨蛙,属于非法进境动物。
相思木原产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在东南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夹带在相思木中的绿雨滨蛙,分布在澳大利亚、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估计这只绿雨滨蛙是搭了个便车,跟着原木木材一起跑到我国。
幸好海关工作人员火眼金睛,及时查获木材中的夹带,把绿雨滨蛙拦截下来。这种树蛙个头大、吃得多、能扛饿、抗干旱,最厉害的是,它的抵抗力非常强,不怕细菌病毒,寿命比普通青蛙要长得多,一只能活20年。如果这种生命力强悍的绿雨滨蛙入侵我国,很可能侵占本土物种的生活空间,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像红火蚁入侵一样的后果。
不要小看了这只其貌不扬的树蛙,虽然没有尖牙利爪,也没有配置毒杀敌人的毒液,但是它有一身其他动物远远比不上的防御铠甲。绿雨滨蛙皮肤上分泌的黏液,就是它最强悍的防御铠甲,几乎百毒不侵,就连让人类束手无策的艾滋病病毒,都败在它的黏液手下。
我们从头说起。
贪吃贪睡,憨长个头的老爷树蛙
绿雨滨蛙是雨蛙族群里最懒惰的一只,也是最肥胖的一只。
虽然生活在树上,但它是雨蛙科,不是树蛙科的成员。绿雨滨蛙跟我们熟悉的红眼树蛙是同一科成员,只是绿雨滨蛙的个头比红眼树蛙要大一倍。
绿雨滨蛙成天懒洋洋地呆在树上睡觉,但是胃口却很好。各种昆虫包括蟑螂、蟋蟀、蝴蝶,另外还有蚯蚓、蜗牛、小个的青蛙,甚至老鼠、蝙蝠、蜥蜴、蛇类,都是它的食物。吃着吃着就长胖了,它的脂肪会堆积在头部,看上去矮胖矮胖的,俗称矮胖蛙。
小时候的绿雨滨蛙,皮肤光滑,透透亮。成年之后,皮肤开始打褶,眼睛上方堆积赘肉,看上去像一位富态的老爷爷,于是它得到一个爱称叫:老爷树蛙。
老爷树蛙的取水绝活
老爷树蛙生活范围很广,森林、草原、乡村城市居民区附近,甚至在远离水源的丘陵和平原也能找到它。
在澳大利亚北部的旱季,6月到8月一连几个月根本不会下雨。奇怪的是,在这个没有地面水源,不下雨的干旱地带,依然蹦跶着健康的老爷树蛙。离不开水的两栖动物,从哪里获取水源?生物学家很好奇,开始暗中观察。
当黑夜降临,气温变冷时,老爷树蛙从温暖的树洞里出来,跳到树枝上或是白蚁丘上呆着,在寒冷的野外坐上几个小时后,老爷树蛙才会跳回树洞。这时候,神奇的现象出现了,回到树洞的老爷树蛙身上凝结出一颗颗的水珠。图片上树蛙两眼之间的脑袋上,就是它凝结的水滴。
原来,老爷树蛙一动不动地呆在野外吹冷风,是它在取水。老爷树蛙凝结水珠的原理,跟你从冰箱里拿出一罐可乐,可乐罐上凝结出水珠的原理一样。老爷树蛙把自己的身体当成可乐罐,野外是天然的冰箱,它出去给自己降温,然后回到温暖的树洞里,把树洞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到寒冷的皮肤上。
在凉爽的夜晚,树洞温度比野外温度要高上10℃,相对湿度可以达到90%以上。老爷树蛙从空气中取水的效率,比想象中更高。生物学家给老爷树蛙称了体重,在野外冷透了的树蛙回到树洞,15分钟后就凝结出一身露水,体重增加了1%。
像大多数两栖动物一样,老爷树蛙不会用嘴喝水,而用皮肤喝水。从空气中凝结水分,保持皮肤湿润,是它抵抗干旱的一大绝招。
抵抗细菌和病毒的黏液铠甲
老爷树蛙不仅用皮肤喝水,还会 用皮肤呼吸。只有保持皮肤湿润,才能有效吸收氧气。但是湿润的皮肤会带来一个麻烦,霉菌和细菌等病原体会在潮湿的皮肤上繁殖,大大增加树蛙感染细菌、真菌和病毒的机会。
为了对抗病原体的感染,老爷树蛙分泌出破坏这些病原体的黏液。黏液里含有多种抗菌肽,肽是一种类似蛋白质的生物小分子,生物肽是动物们先天免疫的关键武器。而老爷树蛙的抗菌肽,比其他树蛙的更胜一筹,它还能对付艾滋病病毒。
艾滋病毒(HIV)困扰了人类很多年,当它潜入人体后,会隐藏在细胞内,用类似特洛伊木马的机制侵入人体T细胞。躲在健康细胞里的艾滋病毒,也躲过了身体里的免疫系统的攻击。
生物学家从老爷树蛙的黏液里,分离出三种抗菌肽。这三种抗菌肽很特别,它能识破特洛伊木马的诡计,能够杀死艾滋病毒,但是不会伤害到T细胞。也就是说,老爷树蛙的抗菌肽,是艾滋病毒传播的有效抑制剂。
发现了老爷树蛙黏液的神奇之处,科学家正在研究抗菌肽杀死艾滋病毒的机制,计划制造出类似的化学分子,制备艾滋病毒的治疗性杀菌剂。
总结
老爷树蛙凭借一身强悍的抗菌黏液,抵抗力强,加上吃得多、长得大、寿命长,生存空间巨大。
这样的物种,如果入侵到其他地方,很可能以巨大优势压制本土树蛙,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而这正是我们海关,要严密控制外来物种入侵的关键所在。
好了,老爷树蛙的秘密先聊到这儿。
关注法兰西is培根,为你讲解自然界的秘密,下期见。
参考资料:
1、Condensation onto the Skin as a Means for Water Gain by Tree Frogs in Tropical Australia
2、Antimicrobial Peptides from Amphibian Skin Potently Inhibit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and Transfer of Virus from Dendritic Cells to T Cells
图片素材来源于 ***
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图片~幸福的青蛙快乐的单身蛙。
甜蜜的爱情。
勤劳的蛙(娃)
这只青蛙是不是很幸福呢?
(图片来于 *** )
什么情况,青蛙的 *** 照也能这么可爱?我不允许有人没看过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对人类有益的事物,可是,它们其中的大多数都并不能收获应有的回报。青蛙就是其中之一,有科学家统计,青蛙一天可以吃掉50,60只昆虫,一年中青蛙至少可以吃掉10000只以上的害虫。
青蛙的存在,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消灭昆虫保护庄稼增产提供帮助。比只会围着腿转圈圈的猫狗,还有游来游去的鱼要对人类有益的多。
可是,很少有人将它与猫狗鱼相提并论作,反而将它们端上餐桌。如果,青蛙会说话,一定对人类这样不公平的对待感觉委屈,难道就是因为青蛙丑吗?
事实上,青蛙也有它可爱的一面,只是很少有人将它记录下来。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野生动物摄影师塞蒂亚迪,就对青蛙很感兴趣,他常年生活在自然栖息地,拍摄一个个他所看到的动物。
塞蒂亚迪是一位野生动物摄影师,但是,他主要拍摄的不是大型动物,而是像蜗牛、蚂蚁、甲虫等等小动物,其中,他最喜欢拍摄的还是青蛙。
专为一位专业的青蛙摄影师,青蛙也是他饲养的宠物,每一只青蛙都是独特的存在,塞蒂亚迪用摄像机拍摄下许许多多关于青蛙的“ *** 照片”。相信人们在看到这些照片后,都会发觉到青蛙可爱的一面,从而改变对青蛙的误解。
塞蒂亚迪非常喜欢在下雨天拍摄青蛙,雨天的时候青蛙会找到花朵和叶子避雨,青蛙与植物的互动,就像是它们在雨中撑着一把伞一样。
每一幅关于青蛙的摄影作品,似乎都在描述一个故事。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蛙的情感,青蛙与青蛙之间的关系。
这些有趣的摄影作品,让许多动物专家和摄影师都提出了质疑声,动物专家认为青蛙表皮需要维持湿润,应该不需要避雨,而摄影师则指出,塞蒂亚迪拍摄的青蛙照片都是摆拍用丝线固定青蛙的动物。
针对这些质疑声,塞蒂亚迪称,为了拍摄这些青蛙照片,他付出了大量的时间,许多都是长时间守候拍摄而成的作品。
小绛愿意相信塞蒂亚迪在拍摄这些照片时,没有摆拍,也没有虐待这些青蛙。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塞蒂亚迪拍摄充满趣味和故事,画面感十足的青蛙“ *** ”照吧。
每当国内又发现听都没听说过的生物时,总会让人忍不住感叹:中国到底有多么地大物博啊?
比如4月初的一个夜晚,在广东惠州拍到的一种奇特小鸟,单看名字就让人觉得,咱们中国真不愧是能写出《山海经》的地方!
4月8日上午,广东惠州惠东县的动物保护工作者按照惯例去检查红外相机,在其中一个对准了水边的相机里,看到了这段珍贵的红外录像。
就是这种眼睛能“发光”的鸟
这种生活在水边的鸟,现在全世界的数量不足1000只,也是全球最濒危的30种鸟类之一,昼伏夜出行踪隐秘,因此非常难以观测,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就连学名都非常生僻,不看拼音真没几个人念得出来。
这就是海南鳽,你猜最后这个字怎么读?
谁是海南鳽?
正确读音是鳽(jiān),在中文里,这个字是所有鹭科鸟类的通称。它还是个多音字,读(qiān)的时候,指代一种名字同样生僻的小鸟,叫做鹡鸰(jí líng);而读(zhān)的时候,又代表了一种名叫鹯(zhān)的猛禽。
当然这些全是古文里的用法,现在鳽这个字只用于鹭科,海南鳽就属于鹭科夜鳽属的一种鸟,还是一种非常难得一见的鸟。
海南鳽是一种非常敏感和孤僻的鸟类,一旦受到惊扰,就会放弃巢穴和雏鸟,导致繁殖失败。
海南鳽也是一种非常隐秘和沉默的鸟类,很少被人观察到。因此,关于海南鳽的科学研究和保护工作都非常困难。
在广东惠州拍到的这段视频,清晰地展示了海南鳽的外貌特征和行为特点,让无数网友为之惊叹和赞叹。这也是有史以来之一次在广东省境内发现海南鳽的踪迹,为海南鳽的分布范围增添了一个新的记录点。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只灰色的鸟儿在池塘边跳跃,它有着长长的腿和短短的尾巴,嘴巴细长而弯曲。它的眼睛大而明亮,适应于夜间捕食。它的体型不大,大约有30厘米长。它看起来很警惕,不时地向四周张望。
它为什么如此神秘?
海南鳽是一种中型涉禽,属于鹳形目-鹭科-夜鳽属的鸟类。它的学名是Gorsachius magnificus,还有海南虎斑鳽、白耳夜鹭、夜游鹤等别名。
成年海南鳽的体长约为54厘米,雌鸟较小。它的羽毛呈暗褐色,通体带有白色的斑点,部分羽毛有金属光泽。
它的头部和冠羽呈灰白色,一条白色“系带”贯穿头部,显得十分机敏。头部的下侧长有白色羽毛。它的嘴为灰色,下嘴基部为黄色。它的虹膜为深褐色,脚为亮黄色。
由于其属于夜行性鸟类,它眼睛非常大,眼睛特点十分明显,以保证夜间收集到更多光线。在借助红外摄像机的观察下,会发现其眼睛有很强的聚光能力。
海南鳽这个名字很特别,其中“鳽”这个字很生僻,不过和“鹣(jiān)”这个同音生僻字不同,“鹣”是指一种传说中的鸟类,雌雄各有一只眼睛,一个翅膀,又称“比翼鸟”。
海南鳽很适应高山密林和溪流河谷等特殊的生境,并形成了独特的形态和行为。长脖子细腿,看起来与鹤有几分神似,也与鹤科鸟类同样是涉禽。白天隐藏在密林中,夜间才出来活动和觅食,因此才有了“夜游鹤”这个名字。
这种喜欢孤独的鸟类,不仅数量非常稀少,全球不足1000只,甚至比大熊猫还要稀少,而且分布面积也极其狭窄。
海南鳽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广东省,也有少量分布在广西、福建、浙江和安徽等地呈零星分布。
其中,海南是最早发现海南鳽的地方,也是其主要的气息地点之一,在这里它们并不迁徙,而其他地方是夏候鸟或旅鸟。由于海南鳽的生活习性非常隐秘,其夜行性及胆小机敏的特性,很难被观测、研究,因此也被称为“世界上最神秘的鸟”。
黑夜捕食者
海南鳽是一种夜行性的捕食高手,它们在白天多数时间都会躲藏在树上或树洞里,只有在夜晚或清晨才会出来活动。
它们有着敏锐的视力和听力,能够在黑暗中寻找猎物。它们的嘴像尖刀一样,尖锐而短小,能够快速、精准地捕捉和吞咽小鱼、蛙和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在海南鳽的食谱中,鱼类的进食量是更大的,约占总进食量的90%左右。
海南鳽是一种喜欢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中溪流边的树上筑巢的鸟类。它们的巢是用树枝、草叶、苔藓和羽毛等材料搭建的,形状像一个碗或一个平台。
它们每年只繁殖一次,每次只产一枚蛋,由雌鸟负责孵化,雄鸟负责觅食和保护。孵化期约为30天,雏鸟出壳后约60天就能飞翔。
一只海南鳽的性成熟期约为3-4年,寿命约为15-20年,繁殖能力已经这么低了,它还会受到惊扰时放弃巢穴和幼鸟。
海南鳽这种敏感的特性也体现在其鸣叫方面,海南鳽只有在幼鸟乞食期间会大声歌唱,一旦过了幼年期,海南鳽便会逐渐减少发声斌率、声音大小,直至成年后基本不会发出声音。
虽然有时也会发出咕咕或嘎嘎的声音,但由于其点小害羞的特性,目前仅有对其声音的描述,并未找到其鸣叫的影像、音频资料
海南鳽的保护
海南鳽存在曾经是一个谜,它的生存曾经是一个梦,它的未来还需要我们的努力。
海南鳽这一物种的发现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当时一位外国动物学家在海南岛五指山采集到了一只成年雄鸟的标本,这是人类之一次见到了这种奇特的鸟类。他将这只标本带回了欧洲。
但是,由于海南鳽非常难以观察和研究,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有人怀疑它是否真实存在。
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们才在广西、浙江等地陆续发现和记录了海南鳽的踪迹,证实了它不仅分布在海南岛,而且还有其他的分布地。
海南鳽的保护历史可以追溯到1988年,当时它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认定为极度濒危物种。
从此,人们开始了对海南鳽的保护工作,包括在各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和人工救助项目,开展科学调查和监测,加强法律法规和宣传教育等。
后来它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确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长期以来一直行踪神秘,观测记录很少。
在1999年,在广东始兴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人意外地发现了一只幼鸟的标本,这是自1899年以来第二次在广东省境内见到海南鳽的证据。
在2005年,在浙江千岛湖水库附近的山林中,有人惊喜地发现了一个海南鳽的繁殖地,共有12个巢穴和18只成鸟和幼鸟,这是目前已知的更大的海南鳽繁殖地。
这些发现都为海南鳽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希望,让我们对海南鳽的未来又有了些许期望。
结语
海南鳽是一种珍稀而神秘的鸟类,它们是中国独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全球最濒危的鸟类之一。
它们在黑暗中闪耀着生命的光芒,在沉寂中传递着自然的声音,在隐秘中展示着魅力的风采。
一只海南鳽在广西捕食的时候,误吞了带着鱼钩鱼线的小鱼
然而它们现在面临着严峻而复杂的挑战,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它们不仅是我们独有的物种,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让它们能够在自然界中安全地生存和繁衍。
箭毒蛙致命剧毒足以杀10人,自身无毒,为何能吃出超级剧毒?在中、南美洲的雨林中,有一种蛙类个体不大,小到可以坐在一枚硬币上,却拥有着鲜艳美丽的外表,皮肤颜色醒目,有黄色、金色、红色、粉红色、蓝色等等,大多数人之一次见到它,都会顿生怜爱、艳羡之情。
这种动物就是声名远扬的箭毒蛙,不过可不要被其美丽的外表迷惑了,箭毒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青蛙,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毒的两栖动物。
箭毒蛙体内蕴含有致命毒液,取其毒液0.1毫克就可以毒死一个人,0.2微克就可以毒死一只老鼠。任何动物只要去吃箭毒蛙,即使舌头粘上一点点毒液,也会在几分钟内中毒毙命。
漂亮、娇小的箭毒蛙,体内藏有可怕的剧毒,雨林内很多动物都避而远之,人类也将其称为“丛林多彩杀手”。
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箭毒蛙
箭毒蛙也被称为毒箭蛙、毒镖枪蛙,属于箭毒蛙科动物,有13属170多种,主要分布在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
而分布区域不同,身体颜色各不相同,箭毒蛙的毒性强度也不一样,大多喜欢栖息在潮湿地带。鲜艳多彩的皮肤,布满黑纹的四肢,在绿色的森林里显得格外绚丽夺目,犹如“精灵”一般。
箭毒蛙体型非常娇小,最长不过只有6厘米,一些种类的蛙也就1.5厘米。虽然体型非常小,但是丝毫不影响其在雨林里的地位。
凭借着一身漂亮的“外衣”,可以在森林里“霸道横行”,无所顾忌,不需要躲躲藏藏地生活,反而以醒目的颜色向周围动物发出警告:我有毒,不要靠近我!
毫不夸张地说,箭毒蛙简直就是天使与魔鬼的复合体。科学家研究发现,大约在1000多年前,箭毒蛙其实都长得差不多,由于海平面不断升高,栖息地被割裂分块。
因此,生活在不同区域的箭毒蛙,也就慢慢适应了不同的进化环境,持续地演化造成如今箭毒蛙家族间的毒性差异,毒性越强,其皮肤颜色就越鲜亮。
箭毒蛙的毒性强于一切蛙毒,身上分泌出的毒液,要一条人命简直是分分钟的事情。
据科学实验发现,一只小型的箭毒蛙,所具有的毒素足以杀死两万只老鼠。
其中,毒性最强的金色箭毒蛙,一次喷出约2毫克毒素,就可以杀死一万只实验用的老鼠或10名成年人。
目前人类发现的箭毒蛙种类170多种,含有剧毒的就有55种。箭毒蛙释放出的生物碱毒液,能够破坏其他生动物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最终会导致心脏停止跳动而迅速死亡。
可怕的是,看似美丽实则藏剧毒的箭毒蛙,本身并不“生产”毒素,却能跻身于世界最毒之列。
剧毒从哪里来?
箭毒蛙具有很强的毒性,奇特的是,这些毒素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身上致命剧毒全是吃出来的。
箭毒蛙和其它蛙类不同,不吃空中飞的飞蛾、水里游的鱼虾,却对地面上蚂蚁、蟋蟀、蜘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昆虫情有独钟。
这些动物体内含有一种有毒的生物碱,当箭毒蛙吃了这些动物后,有毒的代谢物会通过血液循环、消化系统等方式渗透到箭毒蛙的皮肤上,从皮肤小孔分泌出浓缩的毒液,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
一些箭毒蛙甚至还可以对有毒化合物进行改良,使毒性增强好几倍。吃得越多,毒性越强,在箭毒蛙家族中,颜色越鲜亮就越危险,皮肤为金色、绿色、橙色的箭毒蛙,更有“炫耀”的资本。
箭毒蛙一年四季都可以繁殖,雌雄交配后,雌蛙产下蛙卵就潇洒离去,雄蛙则会留下悉心照料幼体,不辞辛苦地将小蝌蚪背到不同的水洼里发育。这是因为蝌蚪是肉食性,待在一起会自相残杀。
褪去尾巴之前,小蝌蚪身上没有毒性,在水中发育几天后,雌蛙会返回照料幸运活下的小蝌蚪,产下未受精的卵给小蝌蚪吃。
未受精的卵生物碱含量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御敌害。新生的小蝌蚪们吃着卵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尾巴消失,就可以成长为一只强壮的箭毒蛙。
为什么箭毒蛙不会被自己毒死?
箭毒蛙分泌出的毒液既能润滑皮肤,也能保持自己不遭受敌害,美丽的外表下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攻击者看到箭毒蛙,基本都选择绕道而走。
毕竟猎食箭毒蛙,也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带有致命毒液的箭毒蛙,为何不会被自己毒死?
为了弄清缘由,科学家也做了不少实验,箭毒蛙自身不受这些毒素的伤害,主要是由于其体内基因发生了突变。
箭毒蛙的毒素被称为“地棘蛙素”,能与动物神经系统内的受体结合,干扰乙酰胆碱传递神经讯号的工作,严重可导致死亡。神奇的是,箭毒蛙却不会受到该毒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由于箭毒蛙基因的突变,其体内构成毒素受体的2500个氨基酸中有3个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正常受体的结合。
这种微乎其微的改变,让箭毒蛙产生免疫,不仅可以利用毒素吓退天敌,还可以保全自己。
科学家还发现,在箭毒蛙的进化历程中,这种基因突变曾发生过3次,在持续演变中慢慢稳定下来,使自身对这些毒液完全具有免疫能力。
吃“毒食”产毒液,自己却不会被毒死,这是箭毒蛙进化出来的一大本领,成为其生存下来的可怕武器。然而,再强大的武器也有弱点或软肋。
箭毒蛙的致命弱点
箭毒蛙的色彩十分醒目,在雨林中却根本不需要有所顾忌,可以毫无畏惧地向其它动物炫耀自己鲜亮的皮肤。因为几乎所有生物都知道箭毒蛙的危险性,连掠食动物也不敢接近它。
不过,也不排除一些没见过世面的“糊涂虫”,会不小心误食箭毒蛙,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活在茂密的热点雨林中,箭毒蛙几乎没有天敌,却有一个致命弱点--怕人类。
世世代代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土著居民,得知箭毒蛙的毒液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便想尽办法收集箭毒蛙的毒素。
将毒素涂抹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或标枪,用来捕杀鸟类、猴子等其它动物,箭毒蛙这一名字也是因此得来。
当地人通常用火烘烤箭毒蛙,将毒素从其皮肤中逼出,或者用细藤条将箭毒蛙的四条腿紧紧拴住,再用小木棍或者鱼叉来回摩擦 *** 背部,促使箭毒蛙分泌出毒液。
不过大多数土著人采集完毒液就会将箭毒蛙放走,以便它们能够继续“生产”毒液。
后来,人类发现箭毒蛙不仅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实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毒性也会慢慢消失,还可以当做宠物饲养,渐渐增大了对箭毒蛙的捕杀量。
再加上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等一系列因素,箭毒蛙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数量骤降,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
箭毒蛙,战斗力强悍的丛林杀手,碰到人类,也会败下阵来。
--END--
高清壁纸(430):动物~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