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行博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青葙子。青葙子原名青箱子。青箱为古代装种子的箱子,《隋书·礼仪志二》载,“以青箱奉穜稑种,跪呈司农,诣耕所洒之”(金注:奉fèng,尊重。穜tóng,早种晚熟的谷物。稑lù,后种先熟的谷物。诣yì,到。洒,播种)。《宋史·礼志五》载,“请用竹木为之而无盖,两端设襻,饰以青”(金注:襻pàn,扣,扣襻。饰,装饰)。青葙子因古时常用青色的箱子盛装其种子而得名。为苋科植物青葙,中国南北方多有分布。茎叶可食,种子可药用。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载,“主邪气,皮肤中热,风搔,身痒,杀三虫”(金注:中zhòng,遭受。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唐代《药性论》云,"治肝脏热毒冲眼,赤障、青盲、翳肿。主恶疮疥瘙,治下部虫露疮"(金注:青盲,俗称青光眼。翳yì,眼角膜上所生障碍视线的白斑。露疮,即褥疮)。《中国药典》(2015版)载,“清肝泻火,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目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现代研究表明,青葙子水煎液对绿脓杆菌有较强抑 *** 用,并有降眼压作用。温馨提示:如需用此植物治疗疾病时,请在执业医师或执业药师具体指导下使用。附金博惠州惠城区古榕山下所摄照片。
秋雨初晴后,
鸡冠早放花;
飞鸣欲何向,
艳治自堪夸。
大家好,我是笨牛走珠江,本期带你去东莞野外寻找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青葙子,听说它能治白内障、视网膜出血以及降血压,尤其是除眼翳,在当下用眼不当导致的眼病,它的长于明目退翳的作用,不容小觑,现在跟我一起去野外找找看吧。
开头这四句诗是宋代尤山歌咏鸡冠花的诗,但我这篇文字是讲青葙子,它叫野鸡冠花。大红冠子头上戴,我以为刘三姐中的酸秀才这句唱词用在青葙子上倒是有点贴切。因为 二者有异有同,在此一起讲,也便于区分。
提到青葙子,大家很容易跟鸡冠花搞混了,其实青葙子跟鸡冠花看起来,都有红色的穗子的外观,也同属苋科,二者分布几乎遍及全国,也可栽培。另外,同属植物鸡冠花的种子,也习惯作青葙子用。但二者绝不是异名同构体,在野外遇到也非常容易辨认。青葙子为苋科青葙属, 它的双名法学名为Celosia argentea L.,有人认为鸡冠花种在庭院多见,从而把青葙子叫做野鸡冠花,也未尝不可。
它的别称有青葙、野鸡冠花、狗尾草、鸡冠苋、大尾鸡冠花、牛尾花子、狼尾花、大尾鸡冠花、草决明、牛尾花子、狗尾巴子等等。
你们看,我终于发现了青葙子,大家过来看看它的外形吧。青葙子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绿色或带红紫色,有纵条纹。叶互生,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小苞片和花被片膜质,种子扁圆形,黑色,有光泽,花期主要在夏月。青葙子的地理分布主要生长于平原或山坡;当然各地也有栽培。此草几遍全国。
它全体无毛;茎直立,有分枝,绿色或红色,具显明条纹。叶片矩圆披针形、披针形或披针状条形, 数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宽1-3厘米,绿色常带红色,顶端急尖或渐尖,具小芒尖,基部渐狭; 叶柄长2-15毫米,或无叶柄。
如果药用,采制时节须要注意: 要在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物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也可全草晒干备用。
它的种子肾状圆形,黑色,光亮,放大镜下可见矩形网状花纹,呈同心圆状排列。苦,微寒。在药用方面,它具有清肝火、祛风热、明目、降血压之功效。
青葙子全草的性味为性微寒,味苦。归归肝经。它的不同组织,它的功能主治也不同,例如种子:清肝利湿,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全草:清热利湿,种皮薄而脆,易破碎,内面白色。气微臭,味微苦。功能主治:治目赤肿痛,障翳,高血压、鼻衄、皮肤风热瘙痒、疥癞。
炮制后的青葙子:味苦,性微寒,归肝经,具有清泄肝火,明目退翳的功能。生青葙子长于清肝泻火,常用于肝热目赤,肝火眩晕。如果炒青葙子,则炒后寒性缓和,并易煎出有效成分。长于明目退翳。用于目生翳膜,视物昏暗。青葙子-药用部分肝明目:主要用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该品还可用于肝火型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该品清泄肝火之力较强,且能扩散瞳孔,故肝肾阴虚之目疾及青光眼
患者忌用。如果网友想要配方用药,更好先咨询医师方为妥当。
目前从全国药材市场行情看,青葙子种子的价格为每公斤44元,价格还可以,就是种子的收集要费一番功夫,这叫吹尽黄沙始得金,我当时是将穗子摘下,用手搓出稃子与种 子,然后通过水沉法将黑色的种子沥出来的,这时如果有古老的风播机,那就能派上大用场了。
远望夕阳下,红光遮满天,我采集的模式标本来源于东莞的郊外,在武汉,宁波少有发现,不知网友可曾发现?
好了,本期介绍了苋科的青葙子,它生长在农村的田间地头,如果看到它了,请善待这些资源,不可竭泽而渔,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让它长长久久为我国子民服务才是最重要的。好了,本期节目 到此结束,谢谢阅读,下次再见。
本期节目为东莞野生植物影像集之青葙子(第45集),感谢大家关注笨牛走珠江的野生植物介绍的专题节目,大家有什么想法,欢迎关注并留言。
导语:俗称“花中之禽”,是花卉也是良药,在农村很常见,你认识吗?
小时候虽说生活条件比较辛苦,但是“爱花之心,人人有之”。小时候小伙伴们就特别喜欢种花,那时候的花卉非常少,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种类。
以前的种类不多,像落地生根、芦荟、五指花、向日葵、玫瑰花、喇叭花、鸡冠花、牵牛花、太阳花、日日红等都是我们小时候常种的花卉。
图片来源 ***
随着时代的进步,花卉植物也越来越多,以前常种的花卉现在很少人种植了,但是唯有鸡冠花仍然深受大家的喜爱。在民间还有很多人种植,经常在院子里看到鸡冠花的身影。
鸡冠花长得色泽艳丽,令人眼前一亮。因其花序是红色的,又呈扁形状,看上去酷似鸡冠,只是要比鸡冠大很多,所以古人就把它起名为鸡冠花。
鸡冠花为苋科青葙属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又直又粗壮,在夏秋季开花,非常耐晒耐干旱,当酷暑的夏季百花凋零时,鸡冠花却仍然是红红火火,因此它享有“花中之禽”的美誉。
很多人都知道鸡冠花,但是却不知道它的药用价值。鸡冠花不仅长得好看,而且还有很高的药用功效,在过去帮助过很多人,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小问题。
鸡冠花具有凉血止血、止带止泻的功效,它味甘、涩,性凉,归肝、大肠经,对痔疮、痢疾、吐血、衄血、血崩、咯血、鼻血、肾结石、荨麻疹等病症均有一定的疗效。
图片来源 ***
比如女性月经过多、月经过长、崩漏等情况,都可以用鸡冠花晒干煮水喝。小时候经常流鼻血也是用鸡冠花治好的,采集鸡冠花晒干后与瘦肉一起蒸食,或者用来炖猪鼻子,连续吃过几次后到现在也没有出现流鼻血的症状,效果真的是杠杠的,
另外,鸡冠花还是民间治疗痔疮的良药,只要采集2朵鸡冠花洗净加入适量的水,煮10分钟后加入少量的红糖,再煮2分钟即可,可外洗,也可食用,喝起来味道甜甜的,不仅对痔疮有好处,而且还对贫血有疗效。
鸡冠花的营养成分也是相当丰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E、胡萝卜素、钾、钙、铁、钠、锌、磷、镁等多种营养物质,对身体还是有好处的。
在民间,有一些懂得鸡冠花的老人,每年夏秋季都会采集鸡冠花回来晒干存起来,或者用来泡酒喝,不仅对腰痛有疗效,对女性的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图片来源 ***
一直以来,鸡冠花都深受民间百姓的喜爱,在农村还有很多人种植。传说鸡冠花艳丽的颜色,能保护主人,在民间有保家平安,吉祥好运的寓意,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由于鸡冠花的观赏价值很高,花色艳丽,花期很长,而且非常耐旱,如今在公园里、城市绿化带、景区等地方均有看到鸡冠花的身影,是一种既可观赏,又能入药的花卉植物。
各位朋友,你们家乡有这种鸡冠花吗?它素有“花中之禽”的美誉,是花卉也是良药,在农村很常见,
这个野菜在农村地区非常多,学名很有古典范儿,嫩叶可以采摘食用在农村长大的小伙伴们应该都见过野鸡冠花吧?野鸡冠花在农村地区栽种非常多,都是把它作为一种美丽的花儿来美化环境。和荠菜、蒲公英不同的是,野鸡冠花喜欢生长在温暖的地方,路埂、荒坡、碎砖乱石堆放的地方很难见到它的踪影。野鸡冠花,又称昆仑草、百日红、鸡冠苋、草蒿、萋蒿等,学名青葙。这学名很有古典范儿吧,是不是让你想到了步履款款、含情脉脉、温良贤淑的古装美女了呢?叫野鸡冠花是因为它的花序姹紫嫣红,如鸡冠之昂然挺立!这个野菜在农村地区非常多,学名很有古典范儿,嫩叶可以采摘食用!
野鸡冠花
野鸡冠花,茎红色或青白色;叶互生有柄,叶有深红、翠绿、黄绿、红绿等多种颜色;花聚生顶部,形似鸡冠,扁平而厚软,长在植株上呈倒扫帚状。花色亦丰富多彩,有紫色、橙黄、白色、红黄相杂等色。种子细小,呈紫黑色,藏于花冠绒毛内。常用种子繁殖,生长期喜高温,全光照且空气干燥的环境,较耐旱不耐寒,繁殖能力强。野鸡冠花比较适合插花哦,可以剪取一些做插花来美化室内环境。有心的朋友还可以把青葙种子撒在庭院里,一个月后就可以欣赏自己制造的青葙花海了!哈哈。
野鸡冠花
野鸡冠花在《本草纲目》中载:鸡冠花主治“痔漏下血,赤白上痢,崩中,赤白带下”。《辞海》载:鸡冠花“清热止血,主治赤痢,便血,崩漏,带下等症;种子功能清肝明目,主治目赤肿痛,翳障等症;鸡冠花性凉,味甘涩,具有清热除湿、收敛涩肠、凉血止血、止泻止带之功效,适用于赤白痢疾、功能性子宫出血、痔漏下血、吐血、咯血、衄血、血淋、白带过多、崩漏、遗精、乳糜尿等病症。”
野鸡冠花
野鸡冠花的嫩茎叶可以作为蔬菜来食用,春夏两季均可以采摘。采摘后要先用清水浸泡2个小时左右,用开水焯烫,以去除苦味。然后凉拌、炒菜、做汤均可。野鸡冠花的种子,即青葙子,可以入药,种子有消炎、收敛、明目、降压、强壮等作用,可治肠风便血,赤白痢疾,崩带,淋浊,眼疾等。青葙子可以炒熟,用蒜臼捣碎,用作凉拌菜的佐料,非常清香可口。
鸡冠花种子
青葙和野苋是同科的,却不同属,口感亦大不同。野苋菜鲜嫩可口,青葙可是野腥十足,难以 *** 。炒食或煮汤,更好也能和其他食物搭配,方能减轻它的不驯之味。
?
青葙子
【药用】本品为苋科植物青葙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入肝经。
【功效】清肝火,退目翳。
【临床应用】用于肝热所引起的目赤肿痛、目生翳膜、视物昏暗等症。
本品为厥阴肝经之药,多用于目疾,对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等症,常与决明子、密蒙花、菊花等配合应用。
此外,本品近年来在临床上又用于高血压病而见肝火亢盛、头胀头晕等症,常与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处方用名】青葙子(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二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青葙子一药,在上海地区别名“草决明”。在广东等地区将决明子称为“草决明”。为了避免混淆,建议处方使用原植物名称,勿用“草决明”别名。
2.青葙子常于清肝降火,又有扩散瞳孔的作用,故对肝肾不足所致的目疾及瞳孔散大者,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青葙子散《证治准绳》:青箱子、红蓝实、枳壳、大黄、菊花、甘草、决明子、甘草、细辛、茺蔚子、麻黄、车前子、鲤鱼胆、鸭胆、羚羊角。治热毒翳障。
清热药
定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功效: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凉血及清虚热等功效。
主治:气分实热、湿热、解毒、血分实热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解毒药、清热凉血药、清虚热药。
之一节 清热泻火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属苦寒或甘寒,以清热泻火为主要功效。适用于邪在气分的高热、口渴、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等气分实热证,以及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火烦躁、肝火目赤等脏腑实热证。
★石膏
【主要性能】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清热敛疮。
【应用】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喘咳 3、胃火上炎证 4、疮疡溃后不敛,湿疹,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5~60g,打碎先煎。外用适量,研末撒敷患处。生用清热泻火、清泻肺胃,煅用敛疮。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
【主要性能】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应用】1、气分实热证 2、肺热咳嗽,阴虚燥咳 3、津伤口渴,消渴
4、骨蒸潮热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本品滑肠,脾虚便溏者慎用。
寒水石
【主要性能】辛、咸,寒。归心、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
【应用】1、热病烦渴 2、疮痈口疮,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芦根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胃止呕,清肺排脓,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胃热呕吐 3、肺热咳嗽,肺痈 4、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
▲天花粉
【主要性能】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清肺润燥,消肿排脓。
【应用】1、热病口渴,消渴 2、肺热或肺燥咳嗽 3、热毒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慎用。反乌头。
※竹叶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鲜品15~30g。
淡竹叶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除烦,利尿。
【应用】1、热病烦渴 2、口舌生疮、尿赤淋浊
【用法用量】煎服,10~15g。
鸭跖草
【主要性能】甘、苦,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
【应用】1、热病发热 2、咽痛,疮痈 3、水肿,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应注意用量。
★栀子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痈止痛。
【应用】1、热病烦闷 2、湿热黄疸,热淋 3、血热出血 4、热毒疮疡,目赤肿痛 5、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10g。生用清热泻火,炒焦或炒炭止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夏枯草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应用】1、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2、瘰疬瘿瘤
【用法用量】煎服,10~15g。或熬膏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决明子
【主要性能】甘、苦、咸,微寒。归肝、肾、大肠经。
【功效】清肝明目,平抑肝阳,润肠通便。
【应用】1、目疾诸证 2、头痛眩晕 3、肠燥便秘
【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用于润肠通便,不宜久煎。
【使用注意】气虚大便溏薄者慎用。
谷精草
【主要性能】辛、甘,凉。归肝、胃经。
【功效】疏散风热,明目退翳。
【应用】1、目赤翳障 2、头痛,齿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
密蒙花
【主要性能】甘,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肝养肝,明目退翳。
【应用】目赤翳障
【用法用量】煎服,6~10g。
青葙子
【主要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肝泻火,明目退翳。
【应用】1、目赤翳障 2、肝火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青光眼患者忌服。
第二节 清热燥湿药
本类药物性味苦寒,有清热燥湿功效。适用于湿热诸证。
★黄芩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应用】1、湿热证 2、肺热咳嗽 3、热病烦渴,寒热往来 4、咽痛,疮痈
5、血热出血证 6、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煎服,3~9g。生用清热泻火、解毒,炒用安胎,酒炒清上焦热,炒炭止血。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黄连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应用】1、湿热痞满,呕吐吞酸 2、湿热泻痢 3、热病高热,心烦失眠
4、疮痈疔毒,耳肿流脓 5、血热出血证 6、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2~5g。外用适量。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炒用降低寒凉之性;炒炭止血。姜汁炙清胃止呕;酒炒清上焦火;猪胆汁拌炒清肝胆火;吴茱萸煎汁拌炒降逆止呕。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
★黄柏
【主要性能】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应用】1、带下,热淋,泻痢,黄疸,足膝肿痛 2、疮痈肿毒,湿疹湿疮
【用法用量】煎服,3~12g。外用适量。生用清热燥湿、泻火、盐水炙退虚热。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龙胆
【主要性能】苦,寒。归肝、胆、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1、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 2、肝胆热盛证
【用法用量】煎服,3~6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不宜;津伤阴亏者慎用。
▲苦参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杀虫利尿。
【应用】1、泻痢,黄疸,带下 2、皮肤瘙痒,湿疹,疥癣 3、小便涩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及阴虚津伤者慎用。反藜芦。
秦皮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大肠、肝、胆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止痢,清肝明目。
【应用】1、泻痢,带下 2、目赤肿痛,目生翳障
【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
白鲜皮
【主要性能】苦,寒。归脾、胃、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解毒,祛风。
【应用】1、湿热疮毒,湿疹疥癣 2、湿热黄疸 3、湿热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椿皮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燥湿,涩肠止泻,止血止带。
【应用】1、湿热泻痢,久泻久痢 2、赤白带下 3、崩漏、便血、痔血
【用法用量】煎服,6~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慎用。
第三节 清热解毒药
本类药物性味多为苦寒,以清热解毒为主要功效,适用于热毒所致的温热病、痈疮肿毒、咽喉肿痛、痢疾等病证;有的药物还可用治疗水火烫伤、虫蛇咬伤以及癌肿等。
★金银花
【主要性能】辛、微苦、甘,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应用】1、疮痈疔肿 2、风热表证,温热病 3、咽喉疼痛,热毒痢疾
【用法用量】煎服,6~15g。疏散风热以生品为佳;露剂多用于暑热烦渴。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连翘
【主要性能】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应用】1、痈肿疮毒,咽喉肿痛,瘰疬痰核 2、风热表证,温热病
【用法用量】煎服,6~15g。
【使用注意】气虚疮疡脓清者不宜用。
大青叶
【主要性能】苦,大寒。归心、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应用】1、痄腮,疮痈丹毒,口疮,咽痛 2、温热病,风热表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用。
※板蓝根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应用】1、温热病,风热表证 2、咽喉肿痛,大头瘟疫,丹毒,痄腮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体虚而无实火热毒者忌服,脾胃虚寒者慎用。
青黛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
【应用】1、温毒发斑,血热出血证 2、痄腮,咽痛口疮,疮肿
3、肺热咳嗽咯血 4、肝热惊痫
【用法用量】内服1.5~3g。本品难溶于水,不宜入汤剂,一般作散剂冲服,或入丸剂服用。外用适量,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胃寒者慎用。
▲穿心莲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应用】1、外感风热,温病初起,肺热咳嗽,肺痈,咽喉肿痛 2、湿热泻痢,湿疹瘙痒,热淋 3、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6~9g。煎剂易致呕吐,故多作丸、散、片剂服用。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用量不宜过大。有中止妊娠作用,孕妇忌用。
野菊花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肝、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平肝。
【应用】1、疮痈疖肿,咽喉肿痛 2、目赤肿痛,头痛眩晕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贯众
【主要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应用】1、温毒发斑,痄腮,风热感冒 2、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5~10g。清热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本品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服用本品时忌油腻,孕妇慎用。
▲鱼腥草
【主要性能】辛,微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应用】1、肺痈,肺热咳嗽 2、热毒疮痈 3、湿热淋证
【用法用量】煎服,15~25g。鲜品60~10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金荞麦
【主要性能】辛、苦,微寒。归肺、脾、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排脓祛瘀。
【应用】1、肺痈吐脓,肺热咳嗽 2、痈肿疮疖,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适量。
▲蒲公英
【主要性能】苦、甘,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应用】1、热毒疮痈 2、热淋,湿热黄疸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加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
【使用注意】大量可致缓泻。
▲紫花地丁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应用】1、热毒疮痈,乳痈,肠痈 2、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败酱草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大肠、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应用】1、热毒肠痈,肺痈,疮痈 2、瘀阻腹痛
【用法用量】煎服,6~15g。外用适量。
大血藤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痛,祛风通络。
【应用】1、热毒肠痈,疮痈 2、瘀血疼痛 3、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煎服,9~15g。大剂量15~30g。
土茯苓
【主要性能】甘、淡,平。归肝、胃经。
【功效】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应用】1、梅毒,痈肿疮毒 2、热淋,带下,湿疹瘙痒
【用法用量】煎服,15~60g。外用适量。
白花蛇舌草
【主要性能】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利湿通淋。
【应用】1、疮痈肿毒,咽喉肿痛 2、热淋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射干
【主要性能】苦,寒。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应用】1、咽喉肿痛 2、痰壅咳喘
【用法用量】煎服,3~9g。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慎用。孕妇忌用。
※山豆根
【主要性能】苦,寒;有毒。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消肿。
【应用】1、咽喉肿痛 2、牙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3~6g。
【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且有毒,过量服用易致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头痛等,甚至四肢厥冷、抽搐,故用量不宜过大。
马勃
【主要性能】辛,平。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应用】1、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1.5~6g。外用适量。
胖大海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大肠经。
【功效】清肺化痰,利咽开音,润肠通便。
【应用】1、咽喉肿痛,咳嗽失音 2、燥热便秘
【用法用量】沸水泡服或煎服,2~3枚。
▲白头翁
【主要性能】苦,寒。归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1、热毒血痢 2、热毒疮痈
【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寒泻痢者忌服。
※马齿苋
【主要性能】酸,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应用】1、热毒血痢 2、热毒疮痈 3、血热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及孕妇慎用。
※鸦胆子
【主要性能】苦,寒;有小毒。归大肠、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止痢,截疟,腐蚀赘疣。
【应用】1、热毒血痢,休息痢 2、疟疾 3、鸡眼,赘疣
【用法用量】内服,治疟疾,10~15粒;治痢10~30粒,用龙眼肉包裹或装入胶囊吞服,不宜入煎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对肠胃及肝肾均有损害,不宜多用久服。肠胃出血及肝肾病患者应忌用或慎用;孕妇及小儿慎用。外用宜注意用胶布保护好周围正常皮肤,以防止对正常皮肤的 *** 。
地锦草
【主要性能】苦、辛,平。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应用】1、热毒泻痢 2、热毒疮痈,毒蛇咬伤 3、多种出血证
【用法用量】煎服,9~20g。外用适量。
重楼
【主要性能】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
【应用】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 3、小儿惊风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有小毒,用量不宜过大,阴证疮疡忌用。
拳参
【主要性能】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凉肝息风。
【应用】1、痈肿瘰疬,毒蛇咬伤 2、湿热泻痢 3、血热出血 4、热病神昏,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半边莲
【主要性能】甘、淡,寒。归心、小肠、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
【应用】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大腹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虚证水肿忌用。
半枝莲
【主要性能】辛、苦,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热解毒,散瘀止血,利水消肿。
【应用】1、疮痈肿毒,毒蛇咬伤 2、跌打损伤,吐衄,血淋 3、大腹水肿
【用法用量】煎服,15~30g。鲜品30~6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血虚者及孕妇慎用。
山慈菇
【主要性能】甘、辛,寒;有小毒。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
【应用】1、痈疽发背,疔毒恶疮,瘰疬痰核 2、癥瘕痞块
【用法用量】煎服,3~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正虚体弱者慎用。
熊胆
【主要性能】苦,寒。归肝、胆、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息风止痉。
【应用】1、热毒疮痈,痔疮,咽喉肿痛 2、目赤肿痛 3、惊痫抽搐
【用法用量】内服,1~2g,多入丸散。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虚寒证禁用。
漏芦
【主要性能】苦,寒。归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下乳。
【应用】1、疮痈,乳痈 2、 *** 胀痛,乳汁不下
【用法用量】煎服,5~9g。
【使用注意】正虚体弱及孕妇、疮面平塌者慎用。
白蔹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敛疮生肌。
【应用】1、疮痈肿痛或溃久不敛 2、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反乌头。
四季青
【主要性能】苦、涩,寒。归肺、心经。
【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敛疮。
【应用】1、水火烫伤,下肢溃疡、湿疹、疮痈 2、肺热咳嗽,咽喉肿痛,热淋涩痛 3、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
绿豆
【主要性能】甘,寒。归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暑,利尿。
【应用】1、疮痈肿毒 2、药食中毒 3、暑热烦渴、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慎用。
第四节 清热凉血药
本类药物多为甘苦咸寒之品,多归心肝二经。具有清热营分、血分热邪的作用。适用于外感温热病热入营血证。
★生地黄
【主要性能】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应用】1、热入营血证 2、血热出血证 3、阴虚津亏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鲜品用量加倍,或以鲜品捣汁入药。鲜品养阴力弱,清热凉血生津力强。
【使用注意】脾虚大便溏薄者不宜用。
★玄参
【主要性能】甘、苦、咸,寒。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滋阴降火,泻火解毒。
【应用】1、热入营血证 2、咽喉肿痛,痈疮瘰疬 3、阴虚津亏证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脾虚大便溏者不宜用。反藜芦。
▲牡丹皮
【主要性能】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应用】1、热入营血证 2、瘀血证 3、虚热证 4、疮痈,肠痈
【用法用量】煎服,6~12g。清热凉血宜生用;活血化瘀宜酒炒用;止血宜炒炭用。
【使用注意】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用。
▲赤芍
【主要性能】苦,微寒。归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清泻肝火。
【应用】1、热入营血证 2、瘀血证 3、目赤肿痛,疮痈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6~12g。
【使用注意】血虚经闭不宜。反藜芦。
※紫草
【主要性能】甘、咸,寒。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应用】1、热入营血,斑疹紫黑,麻疹不透 2、疮疡,湿疹瘙痒,水火烫伤
【用法用量】煎服,5~9g。外用适量,熬膏或油浸外涂。
【使用注意】脾虚便溏者忌服。
水牛角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心、肝、胃经。
【功效】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定惊。
【应用】1、温病高热,神昏谵语,惊风,癫狂 2、血热出血证 3、疮痈,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宜先煎。或锉末冲服。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服用。
第五节 清虚热药
本类药物多为苦寒或甘寒之品,主归肝、肾经,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虚烦不眠、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青蒿
【主要性能】苦、辛,寒。归肝、胆、肾经。
【功效】清虚热,凉血除蒸,解暑,截疟。
【应用】1、虚热证 2、暑热外感 3、疟疾
【用法用量】煎服,6~12g。不宜久煎。用于截疟,可用至60g。鲜品加倍,可绞汁服。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肠滑泄泻者忌服。
白薇
【主要性能】苦、咸,寒。归胃、肝经。
【功效】清虚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解毒疗疮。
【应用】1、阴虚发热,产后虚热 2、热入营血证 3、热淋,血淋 4、疮痈,咽痛,毒蛇咬伤 5、虚热外感
【用法用量】煎服,4.5~9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地骨皮
【主要性能】甘,寒。归肺、肝、肾经。
【功效】清虚热,热入凉血,清肺降火,生津止咳。
【应用】1、阴虚发热 2、血热出血 3、肺热咳嗽 4、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煎服,9~15g。
【使用注意】外感风寒发热或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银柴胡
【主要性能】甘,微寒。归肝、胃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
【应用】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用法用量】煎服,3~9g。
胡黄连
【主要性能】苦,寒。归心、肝、胃、大肠经。
【功效】清虚热,除疳热,清湿热。
【应用】1、阴虚发热 2、疳积发热 3、湿热泻痢,痔疮肿痛
【用法用量】煎服,15~10g。
益母草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种药物,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起着很好的功效,因此被称为是益母草,益母草又有一个名字,不知道你是否知道它就是茺蔚。那么这种药物到底有什么功效呢?在下面的文章中详细的讲解了益母草的功效,如果你想了解益母草种子的功效,那么我们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吧。
益母草的种子的另一个名字:
茺蔚子之名最早来源于《神农本草经》,宋代苏颂之的《图经本草》才出现益母草的名字,因此宋以前茺蔚子和益母草并未得以区分。李时珍认为,因益母草及其种子长得充盛密蔚,故名茺蔚。茺蔚子即为益母草的果实,别名又叫益母草子、小胡麻等。茺蔚子味辛、苦,性微寒。归于心包、肝经。我们都知道益母草能活血调经,而作为益母草的种子,茺蔚子同样也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并且它还能清肝明目,降血压。
茺蔚子有着以下四大功效:
1.调理妇科月经病
茺蔚子能够治疗妇科月经不调,产后淤血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疾病,药理学证明茺蔚子中所含的茺蔚子总碱对离体小鼠子宫具有调节作用,不同剂量的茺蔚子总碱对子宫的兴奋作用不同。
2.调理眼病
茺蔚子可用于肝经热盛所致的一切内外障眼病。常与青葙子、草决明等配伍治肝热头痛、目赤肿痛;与川芎、赤芍、桃仁配伍治眼内出血、瘀久不散。《医方类聚》所载茺蔚子丸,功能主治:热疾后,眼翳及疼痛。用法用量:每服40丸,食上浆水送下。
3.调理高血压
药理学证明茺蔚子水浸出液或醇-水浸出液对麻醉动静脉注射有轻微降压作用。临床选取茺蔚子、豨莶草、黄连、甘草、龙葵、透骨草等组方。水煎2~3次,日2~3次服完。服用15剂为1个疗程,患者一般在用药后1~3日内血压下降20~30mmHg或舒张压下降至正常。其长期疗效佳,血压下降到正常值,停药后观察1个月,血压仍在正常范围。
4.调理头面部疾病
茺蔚子配伍相应药味,可以治疗面部肌肉痉挛、偏头痛、鼻渊(慢性副鼻窦炎)等。同时,茺蔚子具有毒性,在服用时需要注意。
通过上面文章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了益母草种子到底有哪些功效了。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女性朋友来说,益母草能够起到很好的调节身体的功效,我们在服用益母草的时候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日常生活之中可以用益母草保养身体,尤其在月经前后,对于女性朋友来说起了很关键的功效。
俗称“草决明”,眼睛红肿离不开它,除此之外,还有这些厉害用处大家好,我是小美。
最近的天气变化无常,昨天还是三十度的天气,今天就变成了十几度,加上前几天吃了很多上火的东西,导致眼睛一种红肿不舒服,趁着这几天地里的活干的差不多了,出来寻找一种农村野生植物,俗称“草决明”,听名字就知道这种植物对眼睛有特别的好处,你们又是否认识呢?
其实我一直在分享农村常见到的这些野生药材植物,或者是养生保健的野菜植物,很多都是我从书上学到的,加上村里老辈人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我才略知一二。比如《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等古代中医医书,其实它们的价值非常大,里面记载的这些有用植物,即使是今天,对我们的生活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
“草决明”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难得的植物,很多人应该都没有在野外见过这种植物,我也是寻找了好几个山头才发现的,它也是过往农村老辈人口中的“良药”,“红眼草”,在我小的时候路边就经常能遇到,后来随着环境的改变,数量越来越少了,就像小的时候农村的水稻田经常能听到青蛙鸣叫,而如今,想要寻找到一声蛙叫都成为了一种奢侈。
“草决明”喜欢温暖的环境,耐热不耐寒,可以在荒草丛,灌木丛还有半山坡处偶能发现,在我国分布主要在河北,河南,长江流域,还有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这些地方。
“草决明”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成熟植株的高度一般在50-80厘米左右,如果营养充分的话,极少数能长到一米左右,这属于个例。全株无毛,茎部直立生长,茎部的表皮颜色多为紫色深色,分枝不多,它的叶子尖细,叶长7-9厘米,叶宽1-3厘米,属于典型的长条形叶子。
每年的5月份左右开花,现在已经开出花苞,部分都已经开花了,花的颜色多为白色和粉红色交替,颜色十分鲜艳,也十分显眼,在很老的地方 都能一眼看出这就是“草决明”的花,所以也有一定的观赏性。
农村的这种植物“草决明”,其实它的学名叫做青葙,别称草决明,红眼草,野鸡冠花,狗尾子,狗尾苋等,因为形态特征和鸡冠花很相似,后来被称为野鸡冠花用以区别。关于草决明最早的记录应该是《神农本草经》一书的记录,是一种全草可入药的植物,但是主要部位是它的种子,俗称青葙子。这种植物在我们农村地区,主要的价值体现在这几个地方。
一、草决明对我们的眼睛特别好,尤其是上火,热气的时候,草决明可以很快很有效地帮我们解决眼睛方面的困扰;
二、草决明对我们的肝脏也有很大的好处,像肝火旺盛,尿黄等情况,它也能起到调节的额作用;
三、另外,用草决明洗手洗身子,可以有效缓解皮肤瘙痒的烦恼。
但是,草决明作为一种野生的药材植物,“是药三分毒”,不认识它的朋友要在专业医生指导再使用,也是为了我们的健康着想。
野生条件下的草决明见过的人真的不多,村里的老中医都把它当成宝贝,因为数量实在太少了,每年的夏末或者秋季的时候开始结子,这个时候就是采收草决明的黄金季节,将它晒干之后,打出种子,存放好,有需要的时候,老人就会拿出来使用,家里备一些,就不需要到集市合作的话药店购买了,如果大家在野外遇到,还请珍惜。
分享抗癌良药——八月札,可疏通调理肝气、消除肿块、减轻疼痛八月札又名预知子、燕蓄子、畜蓄子、拿子、覆子、木通子等。甘,寒。归肝、胃经。具有疏肝理气,散结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乳腺癌、肝癌、食管癌、胃癌、肺癌等,还可用于减轻癌性疼痛。
乳腺癌患者常常表现为 *** 可以摸到肿块,例假前后 *** 、两侧小腹胀满疼痛,心情不好的时候胀痛就会加重,叹口气又觉得舒服一点,胃口也不太好,有时还会打饱嗝,泛酸水,这些患者一般平时脾气比较急,容易发怒,有的患者还总觉得喉咙那有东西堵着,吐又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这些症状在中医上可归结为“肝气郁结证”。
治疗乳腺癌“肝气郁结证”,常以柴胡、当归、炒白芍、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等作为基础方,再加入2~3味抗癌药如八月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王不留行、皂角刺等,可以有效改善患者 *** 胀痛,心情抑郁等症状。
气的运动不畅,人体内的液体不能正常代谢,就容易停留积聚成“痰湿”,而痰湿也会阻碍气的运动。所以乳腺癌患者也常常出现体形偏胖,头昏,喉咙有痰, *** 、颈部、腋下能摸到可移动的结节,舌苔腻等症状,或者既往有乳腺小叶增生、乳腺纤维瘤的病史,这些患者可加用夏枯草、大贝母、胆南星、全瓜蒌、牡蛎、山慈菇等化痰散结。如果患者体质较差,没有精神,浑身乏力,不愿意活动,有时连话都懒得讲,稍微活动一下就出好多汗,可加入党参、黄芪、绞股蓝、红景天、炒山药等扶助正气。如果患者伴有胃口不佳,吃了点东西就觉得胃胀,有时还会打饱嗝,可加入陈皮、枳壳、香附等;泛吐酸水者,加煅乌贼骨、煅瓦楞子、浙贝母、炒白芍等。
此外,八月札还可用治癌性疼痛,古人云“不通则痛”,又云“气为血之帅”,气的运动不畅,久而就会导致血的运动不畅,气滞血瘀就容易产生痛证。八月札治疗乳腺癌引起的疼痛,常与香附、郁金、川芎、延胡索等配合使用。
古人说“百病皆生于气”,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与情绪的关系尤为密切,因此,乳腺癌患者除了应用八月札这类疏肝解郁药外,还应注意自我情绪的调节,正确面对疾病的变化,保持乐观的心态。
注意:八月札理气散结的作用较强,孕妇慎服。
身边的中草药——青葙青葙 来源为为苋科植物青葙的茎叶或根,别名有:姜蒿、草蒿、野鸡冠、昆仑草等,喜欢温暖、不耐寒,一般生长在坡地或平原地区,水沟旁、山谷处亦有生长,分布地区除去少数环境恶劣,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栽培范围也十分广泛。根茎和茎叶入药称为:青葙,功效为:燥湿清热,杀虫止痒,凉血止血。成熟种子入药称为:青葙子,功效为:清肝热散风热、明目退翳。
青葙 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长短高低各异,通常分布比较集中、三五成群,植株直立表面无绒毛,花棒长在植株顶端,生长很密,前期为粉红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为银白色。
青葙 成熟种子入药时,应该在秋季种子成熟时,割取果穗,晾晒干燥,收集成熟饱满的种子而后干燥密封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