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饺子”大家并不陌生,在新旧年交替之际,我们大家都会吃饺子:沸腾的水哗哗作响,滚滚的蒸汽扑面而来,煮饺子意味着自己的事业奔腾向前、蒸蒸日上。另外过年吃饺子时,全家人都会围坐在餐桌前一同进餐,因此吃饺子还代表着阖家欢乐,幸福安康之意。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食品,其实饺子早已在千年之前就扎根于老百姓的心目当中。
关于饺子的由来自古就说法不一,而权威性比较高的说法是东汉末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发明的。相传东汉末年时期社会环境极为动荡,内忧外患、灾难横行,时任长沙太守的“医圣”张仲景痛恨政治腐败,体恤人间疾苦,他便辞官还乡,决心为百姓治病。在他回乡的路上,看见南阳穷苦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衣不遮体,许多人因此冻坏了耳朵,张仲景目睹这一切,他痛下决心,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这年冬至他在自己的住地搭起帐篷,支起大锅,用羊肉、辣椒和切碎的祛寒药材,用面食包成一种形似耳朵样式的“饺耳”(也就是今天的饺子)下锅熬制了“祛寒娇耳汤”向穷人施药治伤。老百姓那年从冬至吃到除夕,结果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这消息一传开,十里八乡的百姓都去效仿,越传越远,渐渐形成一种习俗,因此每逢冬至寒冷之际人们都会吃饺子。
其实“饺耳”被称为“饺子”是在明代时期,而且过年吃“饺子”也是在明代开始的。据《酌中志》载:''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这里就说明了此时的这种食材称为“饺子”,而且是在过年的时候吃的。而部分地区称“饺子”为“扁食”,这一称谓的来源是在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自此过年吃饺子一直传至今日。
岁尾寒冬末,转眼是春天。
正月十五元宵节,南方家家户户吃汤圆,北方家家户户吃元宵。
我家吃饺子。
从小到大,只要重要节日,我家都是吃饺子。而我更爱吃饺子,尤其爱吃萝卜馅,韭菜鸡蛋馅,蘑菇鸡蛋馅饺子。
三十晚上,初一早上,初三早上,初五早上,十五晚上,端午节中午,七月十五晚上,八月十五晚上 ,冬至早上,阳历年早上,腊月二十三早上。
家里几乎每次包饺子,剩下的饺子都是我的,家里的奶奶父母哥弟等都不再吃,只有我自己连吃两三天饺子。小时候没问过为什么,长大了,感恩所有家人的沉甸甸的爱,这份记忆必将温暖我的一生。
印象深刻的记忆还有,某个小年早上,母亲下好了饺子,盛满几个盘,摆在灶王供桌上,先磕头念叨,她磕一个头,我拿一个饺子吞了,等她忙活结束,吃的差不多了,她然后再烧纸,风一吹,饺子上就沾好多纸灰。最后吹一吹,全家一起吃,我就不吃了。洞悉一切的奶奶说,这小丫头八字硬,灶王不会怪罪。又跟我说,纸灰不脏,高温消毒了。小有洁癖的我,说什么也不会再吃。感恩家人无底线的宠爱!
虽然爱吃饺子,却一直不知道,节日吃饺子是何时开始的,又是谁发明的饺子。
带着疑问,网上搜了一下饺子的由来: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我国医圣张仲景发明的。
建安初年,张仲景出任长沙太守,不久瘟疫流行,便毅然辞去了太守官职。告老还乡时,正值寒冬,回乡路上,看到许多穷苦百姓,衣不遮体,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异常难受,暗下决心要治好相亲们。冬至时,他在空地上搭起医棚,盘上大锅。把羊肉、辣椒和去寒的药材放在锅里,熬到火候时再把羊肉和药材捞出来切碎, 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治病的穷人,每人一大碗汤、两个“娇耳”,这药就叫“祛寒娇耳汤”。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两耳发热。张仲景天天舍药,直舍到大年三十。乡亲们的耳朵都被他治好了,欢欢喜喜地过了个好年。
从此以后,每到冬至,人们就想起张大夫为乡亲治病的情景,也模仿着做娇耳的办法,做起了食品。为了区别“娇耳汤”的药方,就改称为“饺耳”。因叫着别嘴,后来人们就叫它“饺子”了。天长日久,形成了习俗,每到冬至这天,家家都吃饺子。
再后来,就不仅是冬至,春节等节日也吃饺子了。饺子成为百姓心中最重要的节日食品,不同地方也发展出不同的叫法,山东这边叫饺子也叫扁食、下包子等。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经济怎样发展,饺子依然是我的更爱!今天国强民富,老百姓都奔了小康,不论过什么节,我家还是吃饺子!
吃饺子的温暖和爱,一直传递下去,一代又一代……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也是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昼最短。过了冬至,白昼逐渐变长,天气也逐渐变冷,“数九”寒天也开始计算。
冬至吃饺子是在北方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习俗。
相传医圣张仲景退休还乡回家后,看到很多百姓因为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甚是心痛。
爱民如子的医圣便开了一剂“祛寒娇耳汤”的药方,让徒弟熬煮给百姓们吃,这一天恰巧是冬至。
百姓们喝了娇耳汤后,全身生暖,两耳发热,再也不冻耳朵了。
“祛寒娇耳汤”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有记载,这个娇耳便是我们所吃的饺子。
百姓为了纪念医圣,便流传下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并且留下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谚语。
后来,冬至这一天,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热腾腾的饺子,也有了团圆祥和的寓意。
你家冬至吃饺子吗?
春节的故事--饺子的由来
我国北方人有一种习俗,逢年过节,迎亲待友,总要包顿饺子吃。尤其是大年初一,全家人拜罢年,便围坐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聊天,山南海北,无所不谈,不时引来欢声笑语,大有其乐无穷之意。“水饺人人都爱吃,年饭尤数饺子香”。当人们吃着这滑润适口滋味鲜美的水饼时,如果再知道一些它的来历,谁能不惊叹我们文明古国的源远流长的面食奇苑呢!
对于饺子的来历,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颇多。
饺子源于古代的角子。早在三国时期,魏张揖所著的〈〈广雅〉〉一书中,就提到这种食品。据考证:它是由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的“偃月形馄饨”。和南宋时的“燥肉双下角子”发展而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我年的历史了。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说:”每届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这说明新春佳节人们吃饺子,寓意吉利,以示辞旧迎新。近人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千百年来,饺子做为贺岁食品,受到人们喜爱,相沿成习,流传至今。
饺子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名目繁多,古时有“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等名称。唐代称饺子为“汤中牢丸”;元代称为“时罗角儿”;明末称为“粉角”;清朝称为“扁食“----
现在,北方和南方对饺子的称谓也不尽相同。北方人叫“饺子“。南方不少地区却称之为”馄饨“。饺子因其用馅不同,名称也五花八门,有猪肉水饺,羊肉水饺,牛肉水饺,三鲜水饺,红油水饺,高汤水饺,花素水饺,鱼肉水饺,水晶水饺等等此外,因其成熟 *** 不同,还在煎饺,蒸饺等,因此,大年初一吃饺子在精神和口味上都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饺子的来历,除史书记载外,民间还另有一则传说。从前有一个皇帝,整天不理朝政,只顾寻欢作乐,朝里奸臣得宠,忠良受害,闹得国家贫穷交加,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天,人称“潘素水“的奸臣潘奇叩见皇上,言明他有个好主意,能使皇上长生不老。皇上听后,满心喜欢。忙问:”潘爱卿,有何妙法,快讲与朕听!“潘奇奏道:”人若能吃百样饭,就可增寿延年成神仙,皇上可下令在各地招选名厨师,让他一日三餐做新样,吃到百种饭,不就如愿以偿了吗?“皇上听后连连点头,即出告示,举国招选。
不几日,全国各地好多有名厨师陆续被送到京里,经过殿试,的艺高的感师苏巧生被选上了。从此,苏巧生凭着自己高超的技艺为皇上做了九十九个花样的饭菜,皇上十分满意。这一夜,苏巧生很高兴。心想:“明天早上再做一样饭就可以离开这个可恨的昏君,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到了做饭的时候,意不知该咋做最后一顿饭了。他想到自杀逃跑,还想到毒死这个吃喝人民血肉的昏君。正在悲伤的时候,他突然看到菜案上有些剩下的羊肉和菜,便拿起刀把羊肉和菜一起剁碎,胡乱搁上调料,用白面皮包了许多小角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煮熟,当做最后一样饭给皇端去。苏巧生正木呆呆地坐着等死,谁知皇上吃了这餐饭后,竟穿着睡衣跑进厨房说:”今日这顿饭最香,这叫什么名字?“苏巧生听罢,长长地叹了口气,随后抬头看见这种扁扁的东西,信口答道:”这是民间上等品----扁食。“皇上又留苏巧生继续给他做饭,巧生对这个贪得无厌的昏君气愤极了,第二天便偷偷地溜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厨师,就学着包扁食吃。这样,一代一代,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一口气看懂饺子的前世今生
提起过年,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热闹的场景,就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有很深的执念的。每当过年的时候,无论是出去打工的,还是大城市的高管白领,亦或是上班族,在这一时刻,身心都感觉无限轻松,而每年过年,餐装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就是饺子。是因为饺子味道鲜美吗?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在大多数人眼里,吃饺子象征着一家团圆,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东北有句老话,叫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东北人眼里,吃上一口饺子,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我的老家也讲究“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喜爱吃饺子,对饺子的做法也推陈出新,无论是大馅蒸饺,还是水饺、煎饺,不仅各有各的风味,更是体现了各地的饺子文化传扬。
其实饺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发明了类似饺子的食物,是当代考古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中发现的,在一件随葬的铜器里见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形状和如今的饺子很像。这应该是“饺子”最早的出现年代。饺子在古代也被称为“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它在每个朝代都有它特有的名字和文化,跟我一起看看饺子发展的前世今生吧。
汉朝,饺子的雏形被发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饺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饺子是被张仲景偶然发明出来的,而且初衷并非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药用。
传说在东汉末期,全国闹瘟疫,天气寒冷,很多百姓被疾病侵染,天寒地冻,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为了缓解这一病状,便用面团揉成褶子的模样下锅,在锅中加入很多驱寒的中药,这个药的名字,就叫“祛寒娇耳汤”。而里面的面团,就被称为“娇耳”,也是希望能够让冻伤的耳朵恢复原来的状态。
张仲景施药一直到了过年,人们为了感念恩情,也模仿里面的娇耳下锅煮,而里面的“娇耳”,其实就是饺子的雏形,只是没有陷罢了。虽然这时的饺子味道并不可口,只是作为医用,却为后来的饺子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饺子的名字变成了“馄饨”
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有了雏形。魏国张揖在《广雅》书中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在三国——南北朝时期,饺子并非是煮出来放在碗里单个吃,而是和汤放在一起吃,那时的饺子,其实就是馄饨,是形状如同月牙一般,百无禁忌,老少咸宜的食物,这种饺子和汤一起的吃法,至今还在四川一代广为流传,到了现代,人们更喜欢在汤里加上一些葱花香菜作为佐料。
人们在这个时期,其实就已经十分喜欢吃这种“饺子”。根据考古学家勘测,在重庆发现了一座三国时期的墓,里面有两个陶塑很有意思,雕刻着厨师在烹饪美食的场景,有鸡鸭鱼肉,而在正中央,就有类似花边的饺子。可见,这种饺子在三国时期,已经很受人们的喜爱。
唐朝时期的饺子,叫做牢丸
饺子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深受唐朝人民的喜爱。在唐朝,饺子的名字叫做“牢丸”,提起牢丸,就要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段文昌的儿子。段文昌本身就是一名吃货,对各种美食不仅爱吃,而且会吃,更是写下了50卷的《邹平公食经》。而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父亲爱吃的性格,尤其是对饺子情有独钟。
饺子在唐朝时期,由于段成式的吃法得到了普及。段成式《食品》中说过:
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
旧时称牢丸,我们这位段公子将牢丸的吃法别出心裁,发明了“笼上牢丸”,也就是蒸饺,还有“汤中牢丸”,也就是现在的水饺。
宋朝——元朝的饺子,被称为煎角子,传入了世界各地
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曾有记载:
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也有记载:
“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
这里面的煎角子和角儿,就是宋朝的饺子。在宋朝,饮食文化异常盛行,不止饺子,光是糕点就有成千上万的种类。饺子在宋朝作为美食,得到了大力扶持,也传向了蒙古。
因为蒙古语中的饺子,发音和“扁食”一样,因此在蒙古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扁食的叫法,在宋朝时期,饺子传入了世界各地,在哈萨克斯坦、朝鲜等地都有饺子文化。而在元朝,饺子大多叫做扁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形状的饺子,按照形状也叫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等。
明朝——清朝的饺子,不论是外形还是吃法,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饺子
“饺”字的出现,其实是在明朝。在《正字通》中有记载,明朝对饺子的叫法,有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等名称。
在明朝,饺子已经喜闻乐见,甚至有沿街叫卖的小贩专门卖饺子为生的。到了过年的时候,饺子也成了必备的食物,在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
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 贺新年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也有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食”。
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
“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在明代的宫廷之中,饺子已经是过年必备的美味佳肴,里面藏有钱币用来贺岁之用。
后来到了清朝,饺子的吃法同现在已经大同小异,无论是蒜汁、醋等佐料一应俱全,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
“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就连讲究也和现在一样,都是半夜子时吃饺子,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
“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有记载:
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清朝人民吃饺子,讲究“更岁交子”,有辞旧迎新之意。饺子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才有了如今吃法多端的饺子和丰满的外形,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研究,饺子才呈现了如今的模样,这就是饺子的前世今生。
饺子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一种食物,他是家家户户在过冬至或春节时,必吃的一种食物。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其实饺子的由来是跟古代的一个医生有关,就让各位看官跟随小编的脚步,看看饺子是怎么来的?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偏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娇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更爱吃的食品。
想必各位看官已经了解了饺子的由来,心中不禁感慨,原来吃了这么多年的饺子,竟然是伟大的医圣张仲景发明出来的。
全家人一起包饺子,饺子是如何诞生的?有什么象征意义?每逢佳节,尤其是新年到来之节,很多家庭都会举行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全家人一起包饺子,那饺子是如何诞生的?又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同揭秘吧。
一、饺子是如何诞生的?
民俗中,吃饺子的事儿呢得从名义张仲景说起,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之后,就来到了家乡的白河岸边,此时看到了很多饥寒交皮的穷苦老百姓,不少人耳朵都冻坏了。
张仲景心里面自然非常难受,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救治大家。回到家后,心里也一直挂念着耳朵冻烂的平民老百姓。于是,他便命人在南阳关东的一块空地上搭建起了帐篷,然后架起铁锅,生火烧水,让穷苦老百姓过来接受治疗。这一天正好是在冬至。
因为张仲景配置的医药形似耳朵,所以也被当地老百姓称作娇耳。
后来,百姓为了纪念一代名医,也是为了感谢其心系老百姓的行为,就仿照娇耳的形状创作了饺子。
二、吃饺子有什么象征意义?
每年新年前的除夕夜,也被称为团圆夜,在外务工、求学的游子们都要不远千里赶回家中,与家人团聚,尤其是今年,口罩已经基本过去了,相信很多老百姓已经好几年没有过年回家和家人团聚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饺子,其乐融融。
那为什么新年之际,要包饺子?吃饺子呢?
首先,包饺子要 *** 饺子皮,饺子皮是需要和面的,那和面的“和”字与“合”字相通。
其次,饺子的“饺”又与“交”谐音,“合”和“交”都有相聚之意,所以意义延展,包饺子就象征着团聚与合欢。
再次,由于新旧年交替从夜间零点起算,零点又称子时,所以过年吃饺子,取“岁更交子”之意,表示着告别旧年,迎接新年。此外,饺子形似元宝,过年吃饺子,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之意。
三、各个地方饺子都有什么特色呢?
自古以来,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南北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有较大差异,而饺子作为国民最受喜爱的美食之一,自然在各地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饺子是非常常见的日常主食;而作为以米饭为主的南方,饺子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佳节美食。
1、大东北
在大东北有句俗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吃酸菜饺”,说明酸菜馅儿的饺子是东北人民的更爱。东北人是除了名的爱吃饺子的,韭菜、白菜、香菇、西葫芦、芹菜,还有荠菜猪肉、西红柿鸡蛋、芥菜疙瘩、冻豆腐、西芹牛肉、香菇鸡肉……各种能想到的或者想不到的搭配都能包进饺子里。其中,酸菜馅又比普通蔬菜馅更受欢迎。酸菜切成丝儿,和剁碎的肉搅拌在一起,吃起来既爽利又鲜香。
2、老北京
由上述东北人名的包饺子习惯可知,万物皆可包进饺子。但要说最得老北京人心意的,还得是茴香馅的饺子。
茴香,是北方人的乡愁,亦是北方的馅料之王,可以用于饺子、包子、锅贴、馅饼等。茴香馅儿的饺子,多油多肉,齿香四溢。
3、山西
可以算得上是山西每家都吃的美食了。
的独特之处在于是用热水和面,将面粉烫熟 *** 而成,面团会因此变得更加绵软清透,再把肉馅包裹进面皮中上锅蒸。
4、上海
上海锅贴是上海驰名海外的标志美食之一,锅贴饺是锅贴和饺子的融合。锅贴多用猪肉作为内馅,根据季节的不同,搭配一些应季蔬菜,捏成饺子的形状,而烹饪 *** 的话一般都是采用生煎:在锅内将锅贴均匀摆放好,再浇上油,盖好盖,只需要耐心等上几分钟,一锅热乎的锅贴就好了。
*** 好的锅贴饺呈金黄色,口感外脆里嫩十分的鲜美可口。
5、崇义水饺
小编最近在江西赣州吃了次崇义水饺,味道鲜美,印象十分深刻。据了解,崇义水饺是赣南客家菜“十大名小吃”之一。
创作来源是源自抗日将领陈大庆,陈大庆戎马一生,为了给陈大庆换换饺子的口感,厨师研究并改良水饺风味。历经数日反复尝试,终于研出“陈氏水饺”,其口感既保留了北方水饺的风味,深得陈大庆赞赏。
纯手工 *** 的崇义水饺,具有“皮薄晶亮、馅鲜多汁、筋道爽滑、久煮不烂、良心品质”等特点,其外形上极像 “元宝”,象征吉祥富贵、天长地久。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在江西省赣州市和崇义县当地去吃最正宗地道的味道哦。
饺子的由来和历史饺子原名娇耳,相传是中国医圣张仲景先生发明的。东汉末年时,到处瘟疫流行,很多人身染重病。
一位名医张仲景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他医德高尚,不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
张仲景从长沙为官后告老还乡。他走到家乡白河岸边看到很多穷苦的老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定救治他们。
张仲景回家后,上门求医的人很多,让他忙的不可开交。但心里总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苦百姓。
于是他叫弟子在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叫驱寒娇耳汤。将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之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然后再下锅煮熟,每个病人可以分得两个娇耳和一碗汤。人们吃下娇耳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耳朵变暖了,再吃一段时间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的义举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所以从那以后,每到过年的时候为了庆祝新年,也为了庆祝耳朵康复。就模仿娇耳的样子做成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 这个模仿娇耳的食物就是饺子。
关于过年吃饺子,还有其他很多有趣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用泥土造了人,每到了寒冬人的耳朵会因为天气太冷而冻掉。于是女娲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在人的耳朵上穿线,一端让人咬着,这样就可以防止耳朵冻掉了。
所以每到年末天寒地冻时,人们就赶紧咬着有“线”的娇耳,也就是有着满满馅料的饺子。
好吃不过饺子:饺子的前世今生历史上的饺子有多种不同的名字。汤中牢丸、交子、饺儿、饺饵、角子、角儿、扁食、蒸饽饽。195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纳唐代初期墓葬中出土的饺子则形如月牙,长约5厘米,中宽1.5厘米,饺子皮为小麦面粉所制。
一、历史上的饺子
《梦粱录》所记南宋朝廷皇帝寿宴“凡御宴至第三盏方进下酒咸鼓,双下驼峰角子”,元代宫廷食书《饮膳正要》卷一《聚珍异撰》记载有“水晶角儿、撇列角儿、莳萝角儿”,这里的“饺儿”、“角子”指的都是饺子。
清人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也说“北方俗语,凡饵之属,水饺、锅贴之属,统统称为扁食,盖始于明时也。”徐珂还说道:“饽饽,饼饵之属。北人读如波波,不读作勃字之本音也。中有馅。”饽饽是北方满族人对面食制品的总称。有蒸饽饽、炸饽饽之别,而用水煮的饺子则称之为煮饽饽。
清光绪二十八年重印《顺天府志》“岁时民俗”摘引自刘若愚《酌中志》“正月初一日,五更时分起床,焚香,放纸炮,将门门或木杠于院中地上抛掷三下,名日`跌千金'。饮椒柏酒,吃水点心,即扁食也。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互相拜。”这些都是中国新年吃饺子的历史记载。
二、各地民俗生活中的饺子
数到珍馐是食羊,西瓠饺子辣酸汤。今朝供客添佳味,烙饼加摊韭菜黄。这是天津地区的民俗歌谣,饺子作为首要的美食,被记录在其中。
夏令去,秋季过,年节又要奉婆婆,快包煮悖悖。皮儿薄,馅儿多,婆婆吃了笑呵呵,媳妇好费张罗。清人李光庭记录下来的这首民谣,更是把清代民间媳妇用饺子孝敬婆婆的故事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不仅是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吃饺子吃出了土习惯。大年三十,各种节令,都要吃饺子。“大年三十吃饺子——没有外人”。年三十夜煮饺子也有讲究。山东民间烧火用的柴草,要选用豆秸杆或芝麻秸杆,因为豆秸杆在燃烧时会发出“嚼嚼啪啪”的声音,比较符合过年“响亮响亮,人财两旺”的口彩,寓有火越烧越旺,来年的日子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之义。煮饺子,不能用铁铲乱搅动,要顺着一个方向,贴着锅沿推动,形成圆形,与摆放饺子之义相同。这些都是通过饺子寓意了美好的新年心愿。民国二十五年《重修正阳县志》也记载到:“正月元旦,……酿肉裹面食之,曰`水饺',亦曰`馄饨'。”可见,年节吃饺子的习俗由来已久。
三、事死如事生的饺子
丧葬古称凶礼,是人生礼仪中十分隆重的大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相信灵魂不死的观念,总希望己故的亲属在另一个世界中得到幸福和安宁。办理丧葬的时候,尤其在饮食方面,更是诚信诚恐,生怕有不周的地方,这就产生了给死者上供等风俗。供品有肉、菜、馒头、花模、酒、茶、水果等,当然,其中也少不了美味的饺子。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民间,人死之后要过“七”,,也叫“烧七”。从死者去世之日起,每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焚香烧化纸钱、祭祀的礼仪。在山西的东南地区,从一七至七七,所供的祭祀食品是有明显区别:“一七馍馍二七糕,三七齐勒四火烧,五七芥菜饺子不可少,六七、七七死者挑。“
不仅是金榜题名要吃状元饺,出门做生意要吃元宝饺,供奉先人也要献上芥菜饺,中国人吃饺子,吃出了一个上千年的文化情结。
四、饺子该蘸酱油还是蘸醋吃?
饺子馅料多样,蔬菜,水果,牛羊肉,猪肉,应有尽有,饺子皮可以是大麦麦粉,也可以是混杂了青菜汁的皮尔,有的还有艾草等其他颜色的植物色素混入。造型也可以是月牙形,元宝形,兔子,刺猬形,总之,中国人在做饺子的艺术方面,真当是天才。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南北地方差异大,吃饺子,到底该蘸酱油吃还是蘸醋吃呢?小编一直很好奇。在我的老家重庆,我们吃饺子是蘸酱油吃,更好还有点葱花和油辣子,馅料更好是韭菜猪肉馅,那个香味四溢,口水都快流出来了。有时候,我真不知道饺子蘸着醋,有什么好吃的。。。酸唧唧的而已。
中国人对饺子这种食物真是情有独钟。除夕要吃饺子,祝愿新的一年能将日子过得圆圆满满、红红火火。
大年初五要吃饺子,期待新年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入伏快要收麦子的时候要吃饺子,寓意有个谷物满仓、收获多多的好年景;立秋,天气凉了,“贴秋膘”也要吃饺子,期盼有个热乎强壮的身体好过冬;立冬的时候得吃饺子,预示整个冬天可以轻松惬意地度过;还有冬至就不用说了,必须吃饺子,寓意在寒冷的冬天耳朵不被冻伤,平安健康地度过整个寒冬。
从年头到年尾都要吃饺子的中国人,却鲜有人知,饺子是谁发明的。
中国是餐饮大国,优秀的厨师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美食都凝结着从古到今厨师的智慧。但是,饺子,却并非是厨师发明的,而是一位妙手仁心的医生发明的,这位医生在中国历史上极具地位,堪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医圣张仲景。
后人考据,张仲景是东汉末年人,大约于公元150至154年间在南阳出生,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出生。
他年少时就有雄心壮志,对扁鹊等名医极为仰慕,立志要练就一身高超的医术。东汉末年那个时代,战乱不息,百姓生活困苦。加之天灾不断,疫病横行,老百姓本来就贫病交加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
张仲景所在的家族还是个大家族,约有200多人,却在短短不足10年的时间里,有三分之二的族人因疫症死亡。张仲景在书中写过:“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正是处于这样忧患艰难的环境中,张仲景更加坚决了学医救人的决心。
张仲景拜同族亲戚张伯祖为师,苦读医书,从学医者必先学习的汤头歌开始背诵,到将《黄帝内经》等医学典籍背诵的滚瓜烂熟,加之行医实践与细心观察、耐心揣摩,勤加思考,张仲景很快成为了小有名气的神医。
张仲景在行医时,不仅能从医书古籍中吸取前人的智慧经验,自己也能结合他遇到的实际症状,对这些智慧经验进行深入延展和应用。他特别喜欢研读《素问》,对《素问》中提出的“伤寒”、“病热”等理论,做出了切实的研究。
并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提出了“六经论伤寒”的医学见解。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行医与研究,张仲景写出了一本普惠世人的医书名著《伤寒杂病论》十六卷,经后代人的整理,到宋代时,这部旷世医书,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本医学典籍传承后世。
张仲景将自己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了医学,他对做官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当时家族和社会袭官制度的原因,他也当过官。他在当官时期,就极为关心百姓疾苦,经常定期出诊,为百姓看病。饺子,则是张仲景在弃官还乡的路上发明出来的。
当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无官一身轻”的张仲景正怀着激动欣喜的心情,走在返乡的路上。可离家乡越近,张仲景的心情就越沉重难受。
他看到严寒刺骨的寒冬中,很多老百姓连御寒的衣物都没有,一个个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冻到青黑的脸上,耳朵都冻伤到疮烂流脓了。
张仲景医者仁心,实在无法忍受看到老百姓这样痛苦。他夜里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根据自己行医大半辈子的经验,还有厨房中得到的灵感启发,研制出了“祛寒娇耳汤”。这个似药非药,似汤非汤的食物,就是现代水饺的雏形。
做法就是,把发热的食物羊肉和一些驱寒的药物一起在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状,然后下锅煮熟,吃的时候“娇耳”与汤水一同服下,全身发热,冻伤的耳朵也能恢复不少。
经过后世传说,都是老百姓吃了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耳朵立马就好了,而且永远不会冻伤,这当然未免太过神话,却也是老百姓感激和怀念张仲景的一种情感体现。
张仲景发明这个“祛寒汤”后,就让他的弟子们,在空地上搭起救济木棚,支棱起一口大铁锅,将一个个含有驱寒药的“娇耳”放在锅中煮熟,然后免费给贫病交加的穷人们赠送。
穷人们吃了,熬过了那个严寒的冬季,都深切感念张仲景的恩德。
大约在公元215至219年,张仲景医者难自医,因病去世,他去世当天是冬至,感念张仲景恩德的老百姓们,便在冬至这一天包“娇耳”煮汤喝,以此来纪念他。
渐渐地,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淀,“娇耳”便成为了现代的饺子,人们也不止在冬至当天吃,在许多重要的节气节日里,都会包饺子吃,也成为中国老百姓更爱的美食之一。
对于当代的孩子们来说,我们国家和平昌盛,根本无法体会到张仲景所处的东汉末年那般乱世的饿殍遍野的惨状。
所以,很多家庭条件好深受父母溺爱的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这样没有艰苦奋斗传承的孩子,怎么让他们了解历史,了解以往,刻苦磨砺自身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让孩子熟读历史,并熟读与食物有关的历史,能珍惜食物,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就是一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这就是先哲培根所言的:“读史使人明智”。
有一套非常火爆的另类历史美食书籍《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好玩》,就完全符合上面的条件,既是美食文化发展的历史书又是中外世界美食介绍书,可谓“一箭双雕”,可以从历史、美食,双视角出发,培养孩子的多种兴趣和能力。
我们先来简单讲述一下这一套书的内容。
这套书共有三本,分别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历史和现代常见菜谱的趣味发展历史。
张仲景发明饺子的故事,就是在之一本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有讲解,配合妙趣横生的漫画,加上作者幽默搞笑的注解,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不知不觉中就增长了许多知识点。
个人认为,这套书对孩子们来说,可以锻炼他们三种知识兴趣点,同时也能增强他们三种个人能力。
首先,锻炼孩子们对中国史、世界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增强孩子爱好历史的能力。
其次,锻炼孩子们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美食知识的学习,让孩子生活知识增长的能力。
再次,锻炼孩子们对中国趣味美食来历的追溯及学习,增强孩子们的幽默能力。
这套书的特点,就是分类清晰,用简短精妙的语言,讲述历史、讲述美食,用可爱爆棚的漫画,结合 *** 流行的注解,讲述一种乐观、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讲述一种幽默、有才华的叙事方式。
这套书的作者,均是在文史领域获得了极大粉丝群体和赞誉的优质创作者,他们的名字分别为小缸和阿灿、赛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欢。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阅读是一件“苦差事”,看书很枯燥,一点都没有看电视直观好玩。而《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好玩》这套书,完全打破了“枯燥”,以接地气又充满浓浓文史味道的笔触,讲解趣味美食的历史,多角度结合的真是太有意思了,非常对孩子们的胃口。
这套书属于老幼皆宜的读物,不论是幼儿、中小学生,甚至是大人和老人,都可以阅读,而且基本翻开书本一读,就会笑到合不拢嘴。
比如,像第三本中,作者们就生动有趣地给大众“科普”,佛跳墙这道名菜的来历和做法,里面有历史人物又有历史典故,还有名菜怎么做的描述,配上可爱精湛的漫画,每段菜谱历史,都像一道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当然让读者读来,爱不释手,笑到打跌又深有体会。
本书中还介绍了许许多多的中华美食,比如宫保鸡丁是怎么来的,锅包肉有什么历史传说,东坡肉这道名菜是怎么创立并变迁的,还有麻婆豆腐真的是一个叫“麻婆”的人发明的吗,狮子头为什么叫狮子头而不叫豹子头……
这种有趣爆笑的问题,相信家中有孩子的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提问吧?如果家长不会回答,没关系,看这套书即可,孩子想知道的有关美食的问题,这套书都能幽默巧妙地给孩子们做个讲解。
正如这套书封面上的形容词描述的一样“超立体、超生动、超长知识”,这三个特点,确实是《原来历史可以这样好玩》爆卖的根本原因。
正如本文前文中所说,生在当代的孩子生活幸福,可能无法体会战火连天时代,张仲景的难受和痛苦。
但是,倘若通过趣味有效的阅读,孩子们了解了张仲景学医救人、济世为怀的品德,也同时了解了饺子的日常来历,何尝不是一件极具教育意义的好事呢?
对美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点击上面链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