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女正在和刘荣喜一起煮螺。 刘俊聪 摄
中新网柳州10月19日电 题:螺蛳粉“鲜爽”的关键 广西稻田里的“非遗美食”令人垂涎
作者 刘俊聪
大大小小的田螺和石螺,在猪骨熬制的高汤中翻滚,再搭配上香菜、酸笋、罗汉果等十余种辅料,即便相隔甚远,其独特鲜香的味道依然能直钻鼻腔,令人垂涎欲滴。
在广西柳州市柳北区沙塘镇上垌村,60岁的刘荣喜正在手法娴熟地 *** “煮螺”,性格和蔼的他已是三个孩子的爷爷,孩子们都围在身边吵闹,期待着这锅美味的完成。
“煮螺”不仅是一道独具地方特色的美食,同时也是“网红小吃”螺蛳粉的关键汤底。
煮制好的螺蛳浸泡在鲜红油亮的汤汁内,食客用牙签将吸满汤汁的螺肉一口“嗦”入,集鲜、香、酸、辣、爽于一体的Q弹口感在嘴中萦绕。
“这道美食的 *** 既简单也不简单,其选用的食材非常朴素,但对火候、食材搭配的要求却十分考究。”刘荣喜说道。
集鲜、香、酸、辣、爽为一体的煮螺。 刘俊聪 摄
柳州人酷爱吃螺蛳,其历史可追溯至两万年前。而柳州人吃螺蛳的方式更是创意十足,炒螺蛳、煮螺蛳、螺蛳鸭脚煲等烹饪方式层出不穷,而螺蛳粉更是迅速“出圈”,受到海内外食客的热捧。
刘荣喜所在的上垌村,地处柳州市郊的群山之间,因其生产优质稻米而闻名。长期以来,在稻田中生长的肥美田螺一直是村民们餐桌上的美味。
“20世纪80年代,上垌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煮螺,只需放上一点盐煮制,味道也十分鲜美。螺蛳粉也是那个时候出现的。”刘荣喜说道。
当时,刘荣喜的母亲陆玉金来到临近的沙塘镇,开了一家贩卖煮螺和螺蛳粉的小店。因口感鲜香美味,深受当地食客的欢迎。
一锅令人垂涎欲滴的煮螺。 刘俊聪 摄
2005年,在外拼搏多年的刘荣喜回到家乡,自幼喜欢做饭的他接过母亲煮螺技艺的接力棒,并在用料和烹饪方式上进行改进,让煮螺的口感更加丰富。
如今,刘荣喜已煮螺近20年。这些小如指尖、大如金桔的美味煮螺,吸引不少食客慕名前来订购。
2022年,上垌刘荣喜的煮螺技艺入选柳州第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作为项目传承人,刘荣喜希望煮螺技艺能为柳州螺蛳粉产业注入文化内涵。
“柳州螺蛳粉已远销海内外,深受民众喜爱。作为柳州螺蛳粉的衍生美食,我们计划筹建煮螺体验馆,让更多人感受到‘嗦螺’文化的魅力。”刘荣喜说道。(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辣条、螺蛳粉进学校专业课堂,童年梦想照进现实?中新网客户端北京9月20日电(左宇坤)上半身做出认真听讲的样子,手在桌洞里悄悄拆好包装袋,趁老师不注意赶紧将零食塞到嘴巴里。一旦老师看向自己就停止咀嚼,老师不看的时候立马让嘴巴动起来……这是不是上学时在课堂上偷偷吃零食的你?
个头小、味道小、声音小是适合上课偷吃的零食的“三小原则”。诸如辣条之类的零食,虽然深得同学们喜欢,但着实不适合在课上享用。不过最近,有这么一群学生可能让你羡慕了——首个辣条专业班在湖南平江县开班。
辣条,不仅明目张胆走进课堂,还唱主角了?
59位学生进行辣条理论学习。 杨华峰 摄
看饿了!全国首个辣条专业班开课
昨天你喊我垃圾食品,今天我已走进教材里。16日,我国首个辣条专业班在湖南平江开班的消息一出,一下就吸引了众多辣条爱好者注意:当年吃辣条的小朋友们已经长大,开始研究辣条了?
“学之前是不是得先品鉴到饱?”“上课都教些什么?”“会不会研究出更健康的辣条?”“学会了能‘自产自吃’吗?”……这些纷纷成为了大家关注的话题。毕竟,谁的青春里没有这份麻麻辣辣的记忆呢。
但课堂毕竟不是食堂,“学”才是之一位的。据悉,本次辣条专业班是由平江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麻辣王子”合作共建的,共有59位学生,专业开设了挤压膨化机理、食品质量与安全、市场营销等课程,目的是为辣条行业输送人才。
开班之一天,学校就邀请了武汉轻工大学和湖南农业大学的教授给同学们讲课,而且还请专业人士给学生们进行了辣条实操的讲解,比如测辣条中盐分含量等。与其说是“辣条班”,更像是更细分、更具针对性的食品科学专业。
老师手持培养皿教学生观察辣条菌落。 杨华峰 摄
说到专业,“辣条班”所在地湖南平江可以说是相当有发言权。1998年,湖南省平江县人发明了辣条并迅速走红,走进了学校门口的小卖部,走到了广大吃货的口中。
如此看来,辣条的历史也只有20多年而已。但据辣条品牌“麻辣王子”官网显示,目前全国辣条年产值580亿元,平江辣条年产值200多亿元,在全国1000多家辣条企业中平江人创办的企业占90%以上,安排就业20多万人,平江县安排就业近7万人,年发放工人工资20多亿元。
曾经五毛钱一包的辣条,竟然吃出了如此大的一个产业,也难怪会有“辣条班”应运而生。
螺蛳粉不服!早已走进校园
正如母校总是你一毕业就装修,喜欢的专业也是在毕业后才出现。其实,还有更多令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纷纷走进校园,撑起了一门独立的学问。
螺蛳用量12.5%,猪腿骨用量15%,发酵蔬菜用量8%,香辛料用量2%;骨头汤熬制时间需为1小时,骨头浓度应在10%—20%,酸笋、泡青菜、泡生姜、泡山椒的配比应该在4:15:9:5……这些看上去都认识但连起来就无比专业的文字,是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的三名硕士生对螺蛳粉汤料的研究结果。沉迷嗦粉的你,现在知道里面的大学问了吧?
螺蛳粉作为广西柳州的特色小吃,因其汤料由螺蛳熬制而得名。近年来,螺蛳粉在中国乃至海外都掀起了一场持续的“舌尖风暴”,也渐渐地成为了柳州的一张“有味道的名片”。
螺蛳粉在生产线上整齐排列。 朱柳融 摄
随着螺蛳粉的走红及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螺蛳粉人才的培养也成了柳州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上半年,螺蛳粉在疫情期间当了一回供不应求的“吃货顶流”后,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挂牌。这所“味儿挺大”的学校刚一成立就立即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其中被询问得最多的就是“报考了能随便吃吗?”
据悉,该学院由 *** 、柳职院及行业企业三方共同组建,拟开设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检测技术等7个专攻螺蛳粉的发展方向,学生毕业经企业考核后安排或推荐到企业就业。每届培养学生500人左右。
“螺蛳粉行业需要更多中高端管理人才、电商人才以及连锁管理人才等。”柳州螺蛳粉协会会长倪铫阳表示。
从街边到校园,从混乱到规范
早在2016年,“中国小龙虾之乡”湖北潜江就出了所龙虾职业学院,该学院还曾因“小龙虾专业”一举成名。该学院负责人曾表示,学校讲究的是产学研创,包括小龙虾养殖、小龙虾烹饪、菜品研制,同时还鼓励学生创业。
据媒体报道,2019年初,龙虾学院之一届毕业生被“预定”一空。大家对小龙虾的爱好可见一斑,小龙虾也称得上一声“最没面子”的外来入侵物种了。
农民在搬运初加工的小龙虾产品。 沈果 摄
更早之前的2015年,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与武汉老字号蔡林记共同建立了“武汉热干面”研究院。
据介绍,该研究院汇聚了校企双方的专家、教授和中国烹饪大师、省“非遗”热干面 *** 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主要开展热干面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发展、品牌保护、工业化生产与产品包装、市场营销与产品开发等研究,开展人力资源培训等,以此带动汉味小吃的发展。
除此之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酿酒专业、台州的垃圾分类学院、浙大的休闲学专业、浙江首个电梯专业班……各式各样的“花式专业”只有你想不到。
“网红类的食品有它的生存的空间以及发展轨迹。”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告诉中新网,目前中国的食品行业主要分三类:一是中华老字号,二是像雀巢、娃哈哈之类传统一点的食品企业,还有一种就是辣条这种网红类的食品。
“但是基本上,网红类食品的受众人群都是以新生代为主。所以,随着整个新生代人口红利的不断叠加,网红类食品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朱丹蓬说。
在朱丹蓬看来,网红类食品既有它的优势,也有它的短板。它的优势在于新奇,这是它备受新生代喜爱青睐追捧的重要属性;但很多网红食品也存在着运营的短板,比如他们基本上都是以代工为主,以及他们的品牌沉淀、文化基因,和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也存在着不成熟、不规范的现象。
如果想把网红食品升级为经典型产品,就需要通过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资本化、规模化的运营。
巨型辣条蛋糕。 中新社记者 杨华峰 摄
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公告,从统一“辣条”类食品分类、加强原辅料和生产过程管控、倡导减盐减油减糖等六个方面对加强调味面制品质量安全监管提出要求。曾经以“不健康”闻名的辣条,也慢慢走上规范之路。
“网红食品各类培训班的开设,其实也是在进一步地加持规范化和专业化,让它供应链、运作链以及全产业链这得到了比较好提升,所以我对这一类的培训班是非常赞同的。”朱丹蓬预测,在未来的五年,应该有一批类似喜茶的网红类食品走到品牌前沿。
火锅班?奶茶班?烤串班?你最想先安排上哪个?(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跟着总书记长见识|螺蛳粉“爆红”背后26日下午,正在广西柳州考察调研的 *** 总书记,来到柳州螺蛳粉生产集聚区,了解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行走在柳州街头,螺蛳粉店随处可见。不论早晚,吃一碗螺蛳粉是当地人的日常习惯。这碗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夜市的地方小吃,如今是柳州最亮眼的新名片之一。有关螺蛳粉的话题,时常登上 *** 热搜。
柳州,西南工业重镇,工业总产值占广西四分之一,是全国五大汽车生产基地之一,全国每卖出10辆车就有1辆是柳州生产。在这样的工业重镇,一碗小小的螺蛳粉为何会受到民众热烈追捧?
在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广西中柳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包装螺蛳粉(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走红”源于改变。从2014年底之一家袋装螺蛳粉企业诞生,到2020年产值超百亿元,仅仅用了6年时间。袋装螺蛳粉如今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全产业链各个环节。
袋装螺蛳粉的崛起,是中国经济韧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注脚。
事实上,螺蛳粉“走出去”的愿望和脚步一直没有停止。早在2010年,柳州市就鼓励商家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店,但许多食材只能空运,大大增加了粉店的经营成本,现煮堂食的模式也难以满足更多食客对正宗柳州螺蛳粉的需求。
作为一座长期以汽车、钢铁、机械制造为优势产业的城市,“工业思维”根植于柳州的基因与血脉中。面对新形势,柳州人开始思考:是否能够把螺蛳粉做成袋装速食,既能实现规模化生产,又能原汁原味地把螺蛳粉快递给食客?
这个课题首先被几个小作坊于2014年突破——袋装螺蛳粉诞生。
当时的袋装螺蛳粉几乎全是小作坊生产:租下一个房子,关起门,就在里面炒料,有的包装用的就是塑料袋和瓶子,保质期最长不超过10天,还有的因为卫生问题,被执法部门查封。
当地党委、 *** 敏锐地察觉到,袋装螺蛳粉,很可能将引发一场关于“粉”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初,柳州市提出螺蛳粉“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理念,确定了柳州螺蛳粉产业做袋装走机械化生产的道路。此后,柳州陆续出台一系列螺蛳粉生产标准和发展规划。
从制定袋装螺蛳粉标准、申请“柳州螺蛳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到建立螺蛳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螺蛳粉原材料基地,高速增长的销售数据背后,离不开当地对这一地方小吃的精心呵护与培育。
经过不断地技术革新,一些企业研发出既还原美味,又可以长期保存、方便携带的袋装速食螺蛳粉,袋装螺蛳粉的保质期从起初的30天提高到60天、180天。这为螺蛳粉风靡 *** 打下了基础。
游客在柳州市螺蛳粉产业园螺蛳粉饮食文化博物馆参观(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柳州还专门开辟螺蛳粉产业园,聚焦集约发展,推动“小作坊”走进“工业园”,为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创造便利条件,集群效应逐步显现。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螺蛳粉产业的壮大和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一些生产企业90%的工序实现自动化。
在柳州市一家螺蛳粉店,工人在展示新上市的红高粱螺蛳粉(2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一个日趋完善的产业链和多元的产业新业态正在柳州加速形成:带动包括大米、竹笋、豆角、木耳等在内的50万亩原材料基地建设,覆盖农业、食品工业、电子商务等多个领域,发展工业旅游、开发文创产品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这些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螺蛳粉的“吸粉”能力,更为当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保障。
文字:农冠斌、黄浩铭
视频:杨驰、农冠斌
编辑:张爱芳、张惠慧、包昱涵
新华社国内部 新华社广西分社联合出品
“柳州螺蛳粉”上榜非遗2021年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一螺蛳粉店,工作人员在为顾客 *** 螺蛳粉。当日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柳州螺蛳粉 *** 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柳州螺蛳粉 *** 技艺的成功入选,是柳州市特色小吃首次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蛳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顾客 *** 螺蛳粉。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蛳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 *** 好的螺蛳粉添加卤菜。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蛳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顾客 *** 螺蛳粉。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蛳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顾客 *** 螺蛳粉。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6月10日,在广西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蛳粉店,一名顾客在吃柳州螺蛳粉。中新社发 谭凯兴 摄
“柳州螺蛳粉”上榜国家级非遗名录 魅力在哪?图为一碗 *** 好的柳州螺狮粉。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图为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狮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摆放柳州螺狮粉配料。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图为 *** 柳州螺狮粉所需的配菜。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图为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狮粉店,一名顾客在吃柳州螺狮粉。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图为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狮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顾客 *** 柳州螺狮粉。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图为柳州市融安县长安镇某螺狮粉店,一名工作人员在为 *** 好的螺狮粉添加卤菜。广西新闻网通讯员 谭凯兴 摄
作者:谭凯兴
来源: 广西新闻网
产销超10000000000元!小小螺蛳粉怎么做到的?截至2020年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
从街边摊到百亿身价,作为广西非遗的螺蛳粉不光传播了美食文化,还成为广西苗乡农户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螺蛳粉,怎么做到的!
销量破百亿,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8日,柳州市人民 *** 副市长蒙启鹏表示,截至2020年12月17日,袋装柳州螺蛳粉产销突破百亿,达到105.60亿元,较去年增长68.80%,日产量更高达325万袋,产品远销海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多网友表示,自己为这100亿作出了贡献:
从街边摊到百亿身价,螺蛳粉怎么红的
螺蛳粉的历史不过30多年,跟广西众多传统米粉比起来,只能算是“小老弟”。2015年,螺蛳粉的产销量也仅为5亿元。
短短5年时间,螺蛳粉不仅征服了柳州人的味蕾,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也大受欢迎,产销量翻了20多番,从柳州的街边小吃,变成了拥有100亿身家的“大富豪”。
螺蛳粉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先让我们看看螺蛳粉的发家史:
小米粉成为带动扶贫的大产业
螺蛳粉红了,吃螺蛳粉的人多了,广西人民也笑了,特别是靠螺蛳粉产业脱贫的贫困户。
据介绍,广西有约25万个就业岗位遍布在螺蛳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4500多户就业,人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
螺蛳粉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特色小吃之一,具有辣、爽、鲜、酸、烫的独特风味,螺蛳粉的汤料由螺蛳、山奈、八角、肉桂、丁香、辣椒等调料配制而成。2021年,柳州螺蛳粉 *** 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柳州螺蛳粉的米粉、螺蛳汤、酸笋等主要食材采用传统手工 *** ,其 *** 过程中体现了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柳州螺蛳粉作为当地极具代表性的民间风味,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味道,她不仅是柳州人的心头好,更征服了全国人民,得以广泛传播。
(来源:光明网)
【编辑:姚昊】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