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野生白蚁鸡枞菌巢培育黄金期,走进南华县白蚁鸡枞菌种苗培育基地,科技人员们正在忙着查看鸡枞菌种苗培育成熟情况。
在南华县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放眼望去,占地300余亩的基地上没有大棚,只有 *** 的土堆和草丛,基地完全仿照野生鸡枞菌的生长环境建设,自然环境和白蚁就是地里的“农民”。
野生白蚁鸡枞菌保育促繁赋能乡村振兴
南华县绿耳蚁巢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祥燕介绍:“野生白蚁鸡枞菌巢培育,完全模仿自然条件下菌种与白蚁巢穴的生长环境,培育出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作为种苗,种苗培育周期6个月,公司每年1至3月培苗,8至12月下种,次年6至10月收获,3年可实现初产,5年可实现盛产。”
据悉,南华县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的种苗培育技术和出菇管理技术,实现了鸡枞菌大规模全野生种植技术创新,探索了林-菌、牧草-菌、农-菌、纯菌等多种白蚁-鸡枞菌种植模式,完全在自然条件下实行催菇,让破土的鸡枞菌能够达到80%至90%的出菇率。基地不单独占用地表土地资源,可与各种生态农业种植有机结合,还可改善生态环境,培育出来的鸡枞菌肉厚肥硕,质细丝白,味道鲜甜香脆,外观、口感和营养价值与野生鸡枞菌无异。同时,白蚁鸡枞菌具有较高的经济收益,按盛产期计算,亩产可实现135公斤,每亩收益可达2万元以上。
野生白蚁鸡枞菌保育促繁赋能乡村振兴
在白蚁鸡枞菌保育仿生种植基地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南华县种植白蚁鸡枞菌面积300亩,并成立了鸡枞菌保育繁育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发展鸡枞菌种植,2022年生产的5万苗已全部售罄,实现收益700万余元。目前,基地种苗产能达年产10万苗,按每苗150元计算,2023年将实现收益1500万元,种植基地落户南华至今,累计用工1800余人次,带动群众打工增收60万余元,实现了科技创新领军产业规模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野生白蚁鸡枞菌保育促繁赋能乡村振兴
南华县人民 *** 分管副县长表示,“下一步,南华县将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白蚁鸡枞菌种植规模。同时,积极吸收优质资本,以技术研发与创新为核心,加大鸡枞菌产品研发力度,打响绿色食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让南华的山珍走向世界,力争到2024年产值突破1亿元”。
云南网通讯员李华萍
千城百县看中国|山东定陶:鸡枞菌新鲜上市 “撑”起群众“致富伞”近年来,山东定陶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通过流转土地、改造污染严重的养殖大棚等 *** ,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发展黑皮鸡枞菌种植产业,形成黑皮鸡枞菌的菌种 *** 、菌包生产,食用菌栽培、加工、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当时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制片人:马宝军
策划:杜屹然
统筹:张青
编导:陶玲君
新媒体编辑:张昕
供稿来源:定陶区融媒体中心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出品
电力赋能武汉黄陂鸡枞菌种植,共创乡村致富路极目新闻记者 刘孝斌
通讯员 黄恒 吕峰
黑皮鸡枞菌的种植几乎每时每刻离不开电,一旦出现长时间停电,就会导致菌菇凋亡。近日,国网武汉市黄陂区供电公司罗汉供电所“鄂电红马甲”服务队来到白塘村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现场为企业排忧解难,确保鸡枞菌种植基地用电安全。
电力人员到基地提供保障服务
“我们检查发现配电柜电缆老化严重,有安全隐患,请帮助及时更换电缆线路。”国网武汉市黄陂区供电公司罗汉供电所一接到武汉农之兴公司的求助,该所“鄂电红马甲”服务队就来到白塘村黑皮鸡枞菌种植基地帮助解决问题,全力保障鸡枞菌的生产用电。
武汉农之兴公司运营的黑皮鸡枞菌位于黄陂区罗汉寺街,是武汉首家种植黑皮鸡枞菌的企业。本项目占地面积约8333平方米,利用白塘村废弃的村小学和老村委会等闲置、低效资产进行改造,总投资800万元,黑皮鸡枞菌年产量达150吨,销售收入600万,净利润150万以上。同时该企业与黄陂区罗汉寺街白塘村开展结对,在种菇、管理、采摘等各个环节,每天解决30余人务工,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厂房生产中,黑皮鸡枞菌对温度要求高,每个生长阶段都有不同的温度要求,且温差不超过正负1℃,尤其是目前高温天气,保持厂房温度稳定适宜对菌菇生长十分重要。菌菇生长照明上,厂房内自备光源严格控制黑皮鸡枞菌光照时间,确保菌菇生长健康。菌菇生产的各个环节之中都离不开可靠电力供应,一旦出现长时间停电,就会导致菌菇凋亡,造成大量经济损失。
电力人员正在忙碌
“我们黑皮鸡枞菌的种植几乎每时每刻离不开电,供电人员经常到我们这里检查用电情况,解决用电难题,种植基地的电力供应充足稳定,收入也自然不会差。这样一来也为不少本地村民提供了工作,让村民们也尝到了甜头。”武汉农之兴公司负责人刘杰高兴地说道。
为保障黑皮鸡枞菌的生产用电,国网黄陂供电公司每年香菇生产用电高峰期,都会组织“鄂电红马甲”服务队上门服务,了解其用电需求,对合作社专用变压器不定期开展测温,对食用菌生产车间内黑皮鸡枞菌光照、通风用电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缺陷,确保黑皮鸡枞菌生产用电无忧。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
齐征教授应邀做黑皮鸡枞菌栽培技术培训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郭明瑞
赤日炎炎,烈日当空。2022年6月25日至26日,由黑皮鸡枞菌资深专家齐征教授在太康县水润君赵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功举办黑皮鸡枞菌栽培技术培训。
会上,齐征深入浅出地讲解黑皮鸡枞的生理习性、种植技巧、病虫害防治、采摘及储存注意事项等,并带领学员到基地实地查看生产情况,受到了来自周口、安徽、山东、湖北等地学员的一致好评。通过学习,学员们对种植黑皮鸡枞菌种植增强了信心,懂得了加强管理的 *** ,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
据了解,太康县水润君赵农业科技有公司成立于2018年,专业从事食用菌的研发、制种、种植、加工、销售等业务。已投资3000多万,建有食用菌保鲜库、智能化出菇大棚、普通出菇大棚、制袋车间、实验室、液体菌种室、菌种培养室等自动化菌种制袋生产线一条,年生产菌包350万袋,菌包产值达1000万以上。智能出菇大棚,现已投入种植生产,黑皮鸡枞和赤松茸鲜菇年产量可达250吨以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直接安排当地农民300人就业,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先后荣获“周口市文明诚信企业”、“周口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食用菌产业化示范基地”等荣誉。
审核:何鑫 编辑:木子
把鸡枞菌从野外请进人工种植的大棚,他做到了,因为有绝招山东济宁,有孔孟之乡之称。济宁的鱼台县,拥有很多的稻田。这里最出名的就是鱼台大米了。但今天要说的并不是稻米,而是当地的另一种特色种植农产品:鸡棕菌。鸡棕菌的外观呈黑色,下部分根部呈白色。而泥土里还没成熟的小小鸡棕菌,看上去毛茸茸的,似乎和普通蘑菇也没什么区别。
刘春龙,别看年纪轻轻,却是当地有着多年种植鸡枞菌经验的老手。他的养殖车间内的人工养殖鸡枞菌,是由野生鸡棕菌驯化而来。别看个头看上去很小,把鸡枞菌从野外请进人工种植的大棚,可是多年来很多位国内专家的研究结晶。
进入大棚内,就可以观察到,在鸡枞菌生长的土地上,被拌入了一种白色的物质,这又是什么呢?刘春龙介绍,这种白色物质,其实是生石灰。这也是他养殖 *** 中的一个绝招,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一点。
那为啥要拌生石灰呢?原来,生石灰可以对土壤有消毒杀菌的作用,同时还能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增强鸡枞菌的抗病性,这样有了抗性的鸡枞菌,就不容易生病了。
人工养殖鸡枞菌,还有一个难题,就是鸡枞菌的天敌:蜗牛。如果不提蜗牛,我们怎么也不会把这小小蜗牛和鸡枞菌联系起来,但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这小蜗牛,却成了鸡枞菌的 *** 烦。
原来,蜗牛不但喜欢采食一些蔬菜、杂草,也会对农作物的叶、茎、芽进行摄食,这就让破土而出的鸡棕菌也难以幸免。嫩嫩的鸡枞菌可根本不是小蜗牛的对手,被小蜗牛摄食过的鸡棕菌伤痕累累,严重影响了鸡棕菌的品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还得靠生石灰来帮忙!生石灰吸水性强,在调节土壤酸碱性的同时,也会使土壤变得干燥,这就让喜欢生存在阴暗、潮湿环境中的小蜗牛望而却步了。
除了巧用生石灰,鸡枞菌的人工养殖,还有什么其他诀窍吗?
在铺设新菌包之前,首先就要对种植大棚内的土壤进行翻耕、清理,同时还要对种植的大棚进行大约30天左右的开放式暴晒,然后利用生石灰等对土壤、大棚内设施进行消毒处理,从而从源头就保证了鸡棕菌生产的质量安全。
据了解,在人工种植的食用菌中,鸡棕菌的生长速度相对来说比较快。在破土出菌阶段,大约每6个小时,就可以长4厘米到6厘米高度,这也是鸡棕菌采摘与食用的更佳时期。鸡枞菌不但可以炒着吃,而且还能生吃。
当地人最常食用的 *** ,一种是鸡棕菌炖鸡汤,先将鸡肉切块,焯水后炖至半熟,再放入鸡棕菌,等鸡肉完全炖熟,汤就好了;另一种就是炸鸡枞,外焦里嫩,保持最原始的鸡枞甘甜。
不过,在当地能够吃到最新鲜的鸡枞,可远距离运输后,这鸡枞如何保鲜,又是一个难题了。为此,当地农民真是下足了功夫。
原来,鸡枞菌最怕的,就是腐烂。而鸡枞菌的根部因为刚采摘时候是有土的,要去土,就必须清洗,这样清洗后的鸡枞菌就对长途运输说不了,因为灰烂掉。所以,在运输的鸡枞菌中,就要做削根处理。除了菌根,还有要处理的就是菌丝了,因为这个菌丝如果不处理掉,它还会出现二次生长的。
经过处理的鸡枞菌,就可以保障在常温状态下2天的保鲜时间了。如果加上冰敷或者冷藏运输,保鲜时间就更有保障了。
除了鸡枞菌,杏鲍菇是当地农民喜欢养殖的另外一种菌类植物。在这里,已经形成了全工业无菌化的生产。一排排整装待发的菌包,经过了粉碎原料灌装的菌包,被工人们整齐地放置在高温消毒架上开始高温消毒。在这里,菌包要经历长达五小时的消毒杀菌。
为保证杏鲍菇生产质量,菌种生产的过程需要进行多次取样检测,一旦发现菌种有被杂菌感染的现象,就要将整罐的菌种废弃,重新 *** 。这种严格的 *** 环节,无形之中也就从源头保证了杏鲍菇的生产品质。即便如此,还是会有千分之二的菌包感染发生,对于发生菌包感染的情况,就需要马上回收,不再使用了。
从菌包的高温消毒,到菌种的无菌接种,再到低温无光的氧菌过程后的重重考验,菌包带着孕育的菌种,终于可以在出菇房里安静地出菇了。
在这里,就要提到杏鲍菇的疏菇处理了。所谓的输菇,就是在每个菌包内只保留一只杏鲍菇,而切除掉其他多余的分支,这样的处理不但能提高后期成品杏鲍菇的品质,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到疏菇后的杏鲍菇经过18天左右的生长,明显变得更加粗壮,这时的杏鲍菇就可以采摘了。
这样,加上在养菌室里养菌的三十天,菌包从接种到出菇,大约50天左右就进入采摘期了。
南华县雨露乡仿野生种植鸡枞菌大量出菇来源:【云南日报】
近日,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雨露乡罗文白蚁鸡枞菌保育仿野生种植基地内的“鸡枞窝”大量出菇了,一窝挨着一窝,多到绊脚,十分壮观!
近年来,雨露乡紧紧围绕南华县以野生菌产业为主的“一县一业”产业发展思路,做好“小菌子、大产业”文章,引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白蚁—鸡枞菌仿野生种植的创新技术,扶持成立南华县绿耳蚁巢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南华县罗文鸡枞菌保育繁育专业合作社采用股份制管理模式发展鸡枞菌种植产业增加罗文村委会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种植白蚁鸡枞菌面积达300亩。放眼望去,基地内只有 *** 的土堆和草丛,完全仿照野生鸡枞菌的生长环境,白蚁就是地里的“农民”。
基地负责人黄祥燕说:“鸡枞菌素有‘菌中之王’的美誉,肉肥硕壮实,质细丝白,味鲜甜脆嫩,清香可口。雨露的气候、海拔土壤、年降雨量等自然条件有利于优质野生鸡枞菌生长,基地培育出来的鸡枞菌外观和口感与野生鸡枞菌无异,甚是可口,鸡枞菌仿生种植技术开发市场前景广阔。”
罗文村党总支书记李福生表示:“一直以来,村党总支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不断扩大白蚁鸡枞菌种植规模,形成了林—菌、牧草—菌、农—菌、纯菌等多种白蚁—鸡枞菌种植模式,鸡枞菌与各种生态农业种植有机结合,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本文来自【云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鸡枞菌人工种植基地在哪里?鸡枞菌人工种植基地在云南,人工种植的鸡枞菌一般60天左右即可成熟,产出率较高。鸡枞菌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而得名,它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尤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因此有许多地方在种植人工鸡枞菌。
鸡枞菌人工种植基地在哪里?
鸡枞菌主要分布于南部非洲、南亚、东亚及南太平洋岛屿等热带、亚热带地区。在亚洲的分布东从台湾延至日本的石垣岛,南从海南以南至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西从大巴山越横断山脉至贡山西部,直至印度和巴基斯坦。
鸡枞菌因其内部纤维结构、色泽状似鸡肉、加之食用时又有鸡肉的特殊香味而得名,它是食用菌中的珍品之一,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尤其蛋白质的含量较高,因此有许多地方在种植人工鸡枞菌。其中云南是中国、也是世界鸡枞菌的主要分布中心区域之一,云南鸡枞占世界已知种类的19%,且产量较大,是云南省重要的野生食用菌。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文平博士通过深度研究开发,掌握了白蚁与鸡枞菌共生巢的种苗培育技术和出菇管理技术,实现了鸡枞菌大规模全野生种植的技术创新,在全州尚属首家。南华县雨露乡的气候、海拔、土壤、年降雨量等自然条件有利于优质野生鸡枞菌生长。
鸡枞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贡菌”“菌中之王”的美誉。因野生鸡枞菌特殊的生长环境在其营养价值更高时(出芽后6小时内)很难及时采摘到,所以野生鸡枞菌不仅稀少,而且往往采摘时已有大量营养流失。
(素材源于 *** ,仅供参考,侵删)
白蚁菇栽培技术
1、菌种的分离及培养
(1)分离培养基
①葡萄糖一牛肉膏培养基。葡萄糖25%,牛肉膏10%,磷酸二氢钾0.2%, *** 亚铁0.2%, *** 镁0.2%,丙氨酸0.2%,谷氨酸0.2%,氯化钠2.5%,蚁巢热水浸提液适量。常规法配制,用柠檬酸调节pH值4.5~4.7。
②酵母粉0.1%,玉米淀粉3%, *** 镁0.05%,磷酸二氢钾0.1%,硝酸钠0.3%,氯化钾0.05%,吡多醛0.01%,核黄素0.01%,硫胺素0.01%,玉米浆0.5%,pH值4.7。
(2)分离培养
用“四不型”食用菌无菌接种器,可不用电、不用药物、不用酒精、不用蒸汽免消毒灭菌,直接将分离培养基斜面试管置于由无茵净化装置与接种操作台组合的操作台架上,随机全开式取下试管口棉塞;将未开伞的鸡纵菌子实体在无菌净化装置的无菌区域内作简易无菌处理后,用无菌双面刀片将鸡枞菌菇体纵切成两半,露出中间组织,用无菌镊子尖端夹取鸡纵菌菌盖与菌柄交界处约米粒大小的中间组织块,迅速接植于分离培养基试管的斜面中央,棉塞堵封试管口。继续分离移植。接毕,置24~26C洁净环境避光培养,一般20~30天菌丝即可长满斜面。再经两次纯化转接培养后,即可得到斜面菌丝体用作母种。
2、驯化栽培培养基及配制
由于鸡纵菌有与白蚁共生的特殊关系,所以鸡纵菌的栽培较为困难,其栽培 *** 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1)母种培养。母种综合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克,葡萄糖20克,琼脂20克,白蚁巢煮汁1 000毫升(白蚁巢土250克于1 200毫升水中煮沸5~10分钟,取滤液1 000毫升)。按常规法配制,在无菌条件下接人分离培养成熟的鸡枞菌母种菌丝块,适温避光培养至菌丝长满试管。
(2)原种培养。培养基配方:阔叶木屑78%,麸皮20%,蔗糖1%,石膏1%,白蚁巢煮汁120%~140%(含水量65%左右)。配制 *** 常规。在无菌条件下接人2平方厘米的鸡纵菌母种菌丝块,适温培养。
(3)栽培种培养。
①配方:A.木屑80%,麸皮18%,白糖1%,石膏1%;B.阔叶木落叶40%,木屑35%,麸皮22%,过磷酸钙1%,白糖1%,石膏1%;C.棉籽壳45%,木屑30%,麦麸22%,白糖1.5%,碳酸钙1%, *** 镁0.5%。各配方另加白蚁巢煮汁120%~140%(含水量65%左右)。
②配制 *** :按配方比例分别称量,混匀后闷2~4小时,装人17厘米X33厘米X0.04厘米的聚丙烯折角塑料袋内,袋口套塑料喇叭口环,海绵体塑盖封盖喇叭环口。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1.5千克/厘米2蒸气压力下,保持2小时;或放人常压灭菌锅内,在蒸汽温度100C的条件下,保持8~10小时,闷1夜,冷却至常温后出锅。
接种培养:将上述灭菌好的培养基分别置“四不型”食用菌无菌接种器的无菌净化装置上方,在接种操作台上随机全开式取下袋口海绵体塑盖,接入鸡纵菌原种菌丝块30~40克,回封海绵体塑盖。一般1瓶原种可扩接栽培种20~30袋。接完后放在16~20C洁净环境避光黑暗培养,40~50天菌丝可长满袋。
3、栽培要点
(1)栽培季节安排。当气温稳定在12~24C时,可安排制袋,经40~60天的培养,菌丝长满袋后植人土中,进行催蕾出菇。
(2)培养基的制备。
①培养基配方:阔叶木屑80%,麸皮18%,石膏1%,白糖1%,白蚁巢土10%,水140%(含水量65%左右)。
②配制 *** :按配方比例称量,置拌料场地面,麸皮和木屑干拌混匀,再加入白蚁巢土翻拌均匀,将石膏和白糖溶于水,再浇人料中拌匀,堆闷2小时后检查含水量65%左右,即手抓培养料紧握指缝间有水珠形成但不下滴为度。
③装袋接种。用17厘米X45厘米X0.04厘米的聚丙烯
袋简膜装料,两头套颈圈海绵体塑盖封盖袋口,放人太空灭菌包(自制约30元,可盛300~500袋)内,蒸汽灭菌3~4小时,或放人常压灭菌锅内,在100C蒸汽温度条件下保持8~10小时,闷1夜,冷却至常温后取出。分别置食用菌无菌接种器的无菌净化装置上方,在操作台架上全开式打开袋口,两头各接人鸡纵菌栽培种40~50克,海绵体塑盖回封袋口。接种完毕,将料袋叠放在温度16~20C、洁净、黑暗的培养室中发菌培养,5~7天翻袋1次。一般经40~50天的培养,菌丝可长满料袋。继续培养至袋口或袋壁上出现许多珊瑚瘤点时,表明菌丝已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脱袋,转人畦式覆土栽培。
④埋袋盖土栽培。埋袋的时间更好安排在4~6月份。场地选择南北朝向,地势平整,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酸性菜园土。按寬60厘米、深25厘米、长度视场定开畦,畦底和四周撒一层多菌灵或托布津进行消毒,畦四周开挖排水沟。然后将发好菌的菌袋脱去袋筒膜,把菌棒整齐地排放在畦内,用经阳光暴晒过的湿润菜园沃土或湿润腐殖土覆盖,覆土厚度约20厘米,使畦面土层高于地面约15厘米呈拱形畦。喷洒0.1%的高锰酸钾水溶液润湿覆土,覆土层上加盖厚约10~20厘米的竹叶、松针叶等利于保湿遮荫的物质,为鸡枞菌提供与野生状态相仿的生态环境,利于鸡枞菌的生长发育。
⑤出菇管理。盖土栽培后的重点工作是控温、保湿、防治病虫害。由于鸡纵菌的出菇期是6~10月份,此阶段气温较高,空气相对湿度低,因此要注意降温保湿。经常揭开畦土层上的覆盖物,喷水保持土层湿润,不间断地向畦床周边浇水或晴天无雨时揭开畦土层上的覆盖物,拉大昼夜温差 *** 出菇。一般经30~40天的培养,鸡纵菌的子实体可冲破土层,破土而出。此时需将畦土层上的覆盖物去掉,畦上搭建遮荫拱棚,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影响鸡纵菌子实体生长的质量。
⑥病虫害防治。由于鸡纵菌出菇期温度较高,病虫害也易发生,特别是虫害。危害较严重的主要虫害是蛞蝓,侵食鸡枞菌的菌盖、菌褶、菌柄,使整菇朵残缺不全,导致菇体溃烂死亡,减产减收。故应经常检查,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措施,用镊子捕捉虫体集中杀灭。危害严重时,应在栽培场四周及畦沟喷洒百虫灵或杀虫粉进行根除性防治。⑦采收。当鸡纵菌子实体的菌盖将要伸直,尚未开裂时即可采收。采时手轻握基部,用利刀沿膨大的菌柄下沿削断,向上拔起即可。若管理得当,生物转化率可达50%~ 60%。
结语
综上诉述,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仅供各位种植户朋友参考学习,如果大家有更专业的知识愿意分享,留言即可!也希望大家可以帮忙转发,点赞,关注一下笔者,谢谢!
江华:试种黑皮鸡枞菌 打造瑶山特色产业种植黑皮鸡枞菌。
红网时刻11月4日(江华融媒记者 王辉 黄春华)江华瑶族自治县蔚竹口乡冷水村身处大山之中,耕地资源贫乏,发展产业存在先天缺陷,今年上半年,村里成立种植合作社,通过外出考察项目,引进在村里种植黑皮鸡枞菌,利用山里独特的自然气候优势,打造具有瑶山特色的生态食用菌品牌。
虽然已经到了深秋时节,但是气温仍然偏高,加上种植大棚做了专门的恒温和保温处理,正是属于中高温型菌种的黑皮鸡枞的出菌高峰期,每天几乎隔三、四个小时工人就要采摘一次,防止成熟过度降低市场价值。
黑皮鸡枞菌又名长根菇,适宜微酸性或中性环境中生长,菌丝生长更佳温度20℃~25℃,春夏秋三季皆可栽培出菇,因其鲜嫩醇香,肉质细嫩、口感独特、食药两用、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的关注。今年初,村民潘式保联合其他11户村民成立种植合作社,就是看准了黑皮鸡枞菌需要的土地面积少,单位产值高,一亩地一万个菌筒可达到超过6000斤的产量,平均市场售价在20块钱左右每斤。
合作社的12户村民中,有10户是贫困户,潘先文就是其中的一位。以前在广西打过工,回来后又种过中草药,挖过竹笋,靠着勤劳肯干,去年底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并且在这个月获得了全县“脱贫之星”的光荣称号。听说村里要搞合作社种植食用菌,他二话不说就积极参与进来,并且之一时间入股了5000块钱,他看准了这是一份好产业。
村里的扶贫后盾单位县森林公安分局为村里建了一个冷藏仓库,解除了食用菌保鲜物流的后顾之忧。黑皮鸡枞菌出完以后,大棚可以在冬天改种羊肚菌,能进一步提高土地的单产价值。目前,蔚竹口乡已经在两个村推广了黑皮鸡枞菌的种植,根据当前的效益来看,下一步计划将在全乡进行推广。
蔚竹口乡乡长盘丽对记者说:“我们乡土质、温差、湿度都比较适合菌类种植,而且菌类占地少,产量高,带动就业人数多,现在试点成功,准备在全乡其它适合的地方推广种植,把它打造成有我们瑶山特色的扶贫产业”。
市面上有人工种植的鸡枞菌,但与野生的相比相去甚远「马云」都捡鸡枞菌了,你说鸡枞菌能不贵吗?当然,这只是一个玩笑话,毕竟捡鸡枞菌的这位农民大叔确实长得像马云。
点击右上角红色按钮关注【刺楸】,了解更多农村趣闻趣事。
鸡枞菌可人工种植,但不是白蚁鸡枞菌,多是黑皮鸡枞菌,且口感不纯正,所以野生的鸡枞菌才可遇而不可求,卖到两百元一斤也正常。
一、采挖鸡枞菌会形成竞争
每到这个季节每当天不亮地不亮的时候,刺楸就要早早地起床,带上手电筒上山捡鸡枞菌,生怕被村里人捷足先登而把鸡枞菌捡走了。之所以要抢着去捡,这是因为鸡枞菌十分难得,只在特殊的环境中才有。
由于长期捡鸡枞菌,刺楸也总结出了好些经验,对附近容易长鸡枞菌的地方都比较了解。
山上长鸡枞菌的地方如果被大家知晓,由于人们经常去捡鸡枞菌,所以会走出来一条小路,其他人只要顺着小路或者痕迹就会找到,刺楸也因此而发现了好些其他长鸡枞菌的地方。
为了减少竞争,刺楸会对新发现的地点进行伪装,比如尽量把走出来的痕迹掩盖掉,如此一来其他人就难以发现。
二、鸡枞菌贵得很
一个地方只要长鸡枞菌,在地下都会有一个白蚁巢穴。当然,鸡枞菌不一定长在巢穴的正上方,在附近都有可能。白蚁与鸡枞菌为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依赖生长。
如果生境被破坏,或者人们因采挖而挖到了白蚁巢穴,白蚁就会搬家而导致原地方不再长鸡枞菌了。
好吃得很,但也贵得很。这几年在刺楸这边,每年早期的鸡枞菌可卖到三百元一斤,而到了大量生长的七八月份,也能卖到两百元一斤。虽然如此,但农民捡到鸡枞菌后不一定愿意拿去卖,因为鸡枞菌易坏。
三、人工种植的不是真正的白蚁鸡枞菌
刺楸曾想能不能把白蚁巢穴挖出来移栽到家门口呢,这样就没人能和我抢了,可试验过一次泡都没冒一个,事情也不了了之。其实,鸡枞菌和白蚁谁也离不开谁,白蚁对环境要求高,土壤pH、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对白蚁的生活都有影响。
要想人工种植鸡枞菌,有三个思路:一是造出适宜白蚁生长的环境,先繁育白蚁;二是研究蚁窝周围的物质;三是从鸡枞菌中分离得到菌种,再培育子实体。
目前虽有人工种植的鸡枞菌,但其性状特征、口感都与野生的存在较大差距,这也许就和人工栽培野菜、草药一个道理吧。
以上就是刺楸对鸡枞菌能否种植的介绍,如果觉得回答得还行就点个赞,并顺便关注一下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