鲫鱼胆草有毒吗,鲫鱼胆草有毒吗

牵着乌龟去散步 百科 68 0
这2种野草,没想到作用那么好,若在野外遇见,不要再当杂草了

我国地域辽阔,野生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尤其在农村的大山里生长更多,我们熟悉的就有100多种,不熟悉或叫不出名字的更是数不胜数,多到你想不到。

农村无闲草,认识就是宝,其实,每种野草都有它生存的价值,只是我们不了解而已。下面与大家分享我们家乡常见的2种野草,不知道你们认不认识?

这2种野草,没想到作用那么好,若在野外遇见,不要再当杂草了!

1、英雄草

说起英雄草,是我们当地人的叫法,可能大家都不认识,其实它的学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长卿,在《中国药用植物志》中唯一用人的名字命名的植物,非常霸气。

英雄草为萝藦科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高达一米左右,单叶对生,全株又细又长,多见于山岗、荒地、丘陵的草丛中,在农村并不多见,是属于稀少而又珍贵的中药材。

英雄草在以前很常见,之所以变得稀少,就是因为它价值珍贵,被大家抢着去采挖,才变得越来越罕见,所谓物以稀为贵,越罕见的植物反而显得更加珍贵。

英雄草它全草及根都可入药,具有祛风散瘀、解毒消肿的功效,对肝硬化腹水、慢性肝炎、风湿痹痛、风湿关节炎、牙痛、湿疹、心胃气痛、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等病症皆有疗效。

2、耳草

耳草又叫鲫鱼胆草,因其形状与鲫鱼相似,故而得名鲫鱼胆草,别名又叫细样铆鱼草、节节花、细叶亚婆草、苦节节花等名。

耳草是农村常见的野草,多生于山坡湿地上,为多年生直立或平卧草本,它的茎又细又长,叶片又翠又绿,在过去,常割来喂牛,小时候每次放牛,耳草也是牛喜爱吃的美食。

其实,耳草虽是牛常吃的饲料,也是一味非常出色的中药材,难怪以前的牛都不怎么会生病,原来经常吃的都是中药材。

耳草其药用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解蛇毒的功效,对感冒、咽喉炎、肠炎、黄疸热淋、急性结膜炎、痈疮肿毒、带状疱疹、毒蛇咬伤、毒虫咬伤等多种病症。

在民间,若是有人被毒蛇咬伤或被毒虫咬伤,就用耳草捣烂敷于患处,很快就好了,尤其是青竹蛇咬伤,效果更好。

英雄草和耳草都是我们当地非常受欢迎的野草,也是民间百姓常用的中药材。若你家乡刚好有这2种野草,不要再当杂草了,它们价值珍贵,请加倍珍惜!

吃鱼时要去除鱼胆鱼胆的主要危害是?10月3日蚂蚁庄园小课堂答案

蚂蚁庄园10月3日的问题是:小鸡宝宝考考你,吃鱼时要去除鱼胆,鱼胆的主要危害是?每天的问题我们如果答对即可领取小鸡饲料180G,可能有很多小伙伴不知道本次题目的正确答案,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享蚂蚁庄园10月3日小课堂的正确答案吧。

答案是:很多鱼胆有毒

答案解析:鱼胆即鱼的胆囊,虽然并非全部的鱼胆都有毒,但是很多常见的鱼,比如“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武昌鱼等,鱼胆都是有毒的。吃鱼一定要完全去除鱼胆才更安全。误食鱼胆容易引发中毒,擅吃鱼胆极其危险,极易引发中毒甚至危及生命。专家指出,鱼的胆汁中含有水溶性“鲤醇 *** 酯钠”等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这些毒素既耐热,又不会被酒精所破坏,因而无论将鱼胆烹熟、生吞,或是用酒送服,均可发生中毒。

来源:游侠网

警惕!鱼的这个部位千万别乱吃,可能……

鱼类可是各国营养专家都推荐的健康食材,素来享有盛誉!作为人体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很低,而且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对人体的大脑和眼睛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其所含的鱼油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鱼肉美味又健康,但吃鱼、挑鱼都是门学问。

对于鱼的误解

可能就因为受欢迎,关于鱼的谣言也很多:

鱼头不能吃?

很多人说不能吃,是觉得这个地方容易积聚污染物质或毒素。

首先,鱼所受的污染程度与其生长周期、体型、生长环境等有关,换句话说生长周期短、体型较小的鱼,污染更小;

另外,一般来说,鱼脑、鱼皮、鱼籽这些富含脂肪组织的部位,污染物聚集更多,但是一条鱼中,这些所占比例小,根本达不到中毒效果。

大个鱼比小个鱼好?

很多人都喜欢挑个大的鱼买。

事实上,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如果个头太大鱼的年龄一般也更老,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而太小的鱼,未成熟,肉质不够鲜美。

建议买鱼个头挑“八分大”的较好。

野生鱼比养殖鱼好?

野生鱼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来自于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链,天然,肉质也紧实鲜美,这也就是受到大众偏爱的理由。

但环境污染是吃野生鱼首要考虑的,如果环境不达标,野生鱼很容易聚集一些污染物质;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虾等,毒素也会堆积,人食用后,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现在人工养殖的鱼,在科学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较高,口感其实也不差。因此,建议大家,买鱼还是去正规市场、商场,毕竟都是经过检验的,吃得放心。

挑鱼小技巧

闻味道:尽量不要买那种闻起来有酸臭味、氨水味儿的鱼。

看鱼眼:尽量买鱼眼是清晰明亮、有一点鼓起的鱼。

看鱼鳃:尽量买鱼鳃是鲜红色的鱼。

看背部肌肉:尽量挑选鱼背有弹性(弯了能收回的)的鱼。

注意:现杀的活鱼,可以先放冰箱冷藏2小时,经历了排酸过程再烹饪。

鱼鳞

被你丢弃的“宝贝”

杀鱼的时候,很多人最痛恨的就是鱼鳞,腥味重、还硬,往往“除之而后快”。但其实鱼鳞不仅能吃,营养价值还很高!

卵磷脂

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其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延缓细胞衰老。

不饱和脂肪酸

能帮助胆固醇代谢,调节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鲫鱼胆草有毒吗,鲫鱼胆草有毒吗-第1张图片-

微量矿物质

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对预防小儿佝偻和老人骨质疏松有好处。

鱼鳞冻

①先将鱼鳞放入漏勺,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去水分,放入干净的容器;

②葱切段、姜切片放在鱼鳞上,并撒上一小勺盐,接着加入清水(水量没过鱼鳞约1cm);

③水开后,放入锅内中火蒸25-30分钟;

④将蒸好的鱼鳞过滤,取滤汁晾凉,用容器盛起,放进冰箱冷藏2小时以上;

⑤鱼鳞冻成型后是晶莹剔透的,可以加黄瓜丝、少许蒜末和香油凉拌,也可以直接蘸酱。

鱼鳞虽然可以吃,但有个部位是绝对不能碰的——鱼胆!

鱼胆别乱吃:当心有剧毒

鱼胆中毒,由于没有特效药,死亡率曾经高达20%左右。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轻易破坏。

不过,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无毒的。生活中要特别小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翘嘴鲌、团头鲂(武昌鱼)等。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三类人不宜多吃鱼

鱼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以下几类人更好注意:

痛风患者

痛风是因为人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而鱼、虾、贝类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风患者还是少吃为宜。

如实在想吃,可选择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等含嘌呤较少的鱼类。

出血性患者

鱼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胆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十分有益。

但是,摄入过多EPA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对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要少吃甚至不吃鱼。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本身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因此也不建议食用鱼类。

服用某些药物期间

鱼虾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在体内可转化为组胺,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分泌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但当服用痢特灵等抗菌药、优降宁等降压药时,就会抑制单胺氧化酶,导致组胺的堆积,易诱发头晕、头痛、心慌、荨麻疹等不适症状。

芬太尼类物质,整类列管!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16名老师轮流上门为9岁烧伤女娃教课

贼不一般!边盗窃边学法,还总结出一套理论……

来源: *** V我是大医生官微(ID:woshidayisheng)

监制:何莉

编辑:王朝、徐祥达

实习:岳圆、杜虹乐、张佳琪

要科学吃鱼哦!

警惕!鱼的这个部位千万别乱吃,当心有剧毒

鱼类作为人体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很低,是各国营养专家都推荐的健康食材,素来享有盛誉!

图/视觉中国

鱼肉美味又健康,但吃鱼、挑鱼都是门学问。

对于鱼的误解

可能就因为受欢迎,关于鱼的谣言也很多:

1、鱼头容易积聚毒素?

很多人说要少吃鱼头,是觉得这个地方容易积聚污染物质或毒素。

图/视觉中国

首先,鱼所受的污染程度与其生长周期、体型、生长环境等有关,换句话说生长周期短、体型较小的鱼,污染更小。

另外,一般来说,鱼脑、鱼皮、鱼籽这些富含脂肪组织的部位,污染物聚集更多,但是一条鱼中,这些所占比例小,根本达不到中毒效果。

2、大个鱼比小个鱼好?

很多人都喜欢挑个大的鱼买。事实上,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如果个头太大,鱼的年龄一般也更老,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而太小的鱼,未成熟,肉质不够鲜美。建议买鱼个头挑“八分大”的较好。

3、野生鱼比养殖鱼好?

图/视觉中国

野生鱼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来自于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链,肉质紧实鲜美,这也是受到大众偏爱的理由。但环境污染是吃野生鱼首要考虑的,如果环境不达标,野生鱼很容易聚集一些污染物质。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虾等,毒素也会堆积,人食用后,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现在人工养殖的鱼,在科学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较高,口感其实也不差。因此,建议大家买鱼还是去正规市场、商场,毕竟都是经过检验的,吃得放心。

挑鱼小技巧

①闻味道:尽量不要买那种闻起来有酸臭味、氨水味儿的鱼。

②看鱼眼:尽量买鱼眼是清晰明亮、有一点鼓起的鱼。

③看鱼鳃:尽量买鱼鳃是鲜红色的鱼。

④看背部肌肉:尽量挑选鱼背有弹性(弯了能收回的)的鱼。

注意:现杀的活鱼,可以先放冰箱冷藏2小时,经历了排酸过程再烹饪。

鱼鳞 被你丢弃的“宝贝”

杀鱼的时候,很多人最痛恨的就是鱼鳞,腥味重、还硬,往往“除之而后快”。但其实鱼鳞不仅能吃,营养价值还很高!

1、卵磷脂

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其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延缓细胞衰老。

2、不饱和脂肪酸

能帮助胆固醇代谢,调节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3、微量矿物质

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对预防小儿佝偻和老人骨质疏松有好处。

鱼鳞冻

①先将鱼鳞放入漏勺,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去水分,放入干净的容器;

②葱切段、姜切片放在鱼鳞上,并撒上一小勺盐,接着加入清水(水量没过鱼鳞约1cm);

③水开后,放入锅内中火蒸25-30分钟;

④将蒸好的鱼鳞过滤,取滤汁晾凉,用容器盛起,放进冰箱冷藏2小时以上;

⑤鱼鳞冻成型后是晶莹剔透的,可以加黄瓜丝、少许蒜末和香油凉拌,也可以直接蘸酱。

鱼胆别乱吃:当心有剧毒

鱼鳞虽然可以吃,但有个部位是绝对不能碰的——鱼胆!

由于没有特效药,如果鱼胆中毒,死亡率会高达20%左右,是仅次于河豚鱼的杀手。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轻易破坏。

图/视觉中国

不过,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无毒的。生活中要特别小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翘嘴鲌、团头鲂(武昌鱼)等。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三类人不宜多吃鱼

鱼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以下几类人更好注意:

1、痛风患者

痛风是因为人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而鱼、虾、贝类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风患者还是少吃为宜。如实在想吃,可选择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等含嘌呤较少的鱼类。

2、出血性患者

鱼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胆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十分有益。但是,摄入过多EPA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对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要少吃甚至不吃鱼。

肝硬化患者本身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因此也不建议食用鱼类。

图/视觉中国

3、服用某些药物期间

鱼虾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在体内可转化为组胺,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分泌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但当服用痢特灵等抗菌药、优降宁等降压药时,就会抑制单胺氧化酶,导致组胺的堆积,易诱发头晕、头痛、心慌、荨麻疹等不适症状。

来源 / 江苏新闻 *** V我是大医生官微 新华网等

吃了鱼身上这部位,阿姨险丧命!爱吃这些鱼的项城人要小心

鱼肉、鱼皮、鱼头、鱼尾...

在广东人的眼里

鱼的大多数部位都能做成有营养的菜、汤

甚至一种民间偏方称:

鱼胆是清热解毒的良药

家住东莞的张阿姨信了

结果差点丢了命

新闻详情

5月下旬

东莞的张阿姨听说吃鱼胆对眼睛

有清热明目的神奇功效

于是从市场买了一条4斤重的鱼

张阿姨吃完鱼胆后的两小时

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的症状

病情持续加重

多器官衰竭

住院21天之后

张阿姨各项指标才恢复正常

于6月16号出院

小编搜索发现

因为吃了鱼胆导致生命垂危的事情

已经是不是之一次发生了:

鱼胆竟比砒霜还毒?

很多人平时不吃鱼胆,只是因为鱼胆很苦,却并不知道鱼胆的毒性到底有多大。

据研究,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化合物,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不论生吞、煮熟或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轻易破坏。一般吃下后,半小时到10小时内就会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毒素到肝肾位置会造成肝肾的损伤,还会造成神经、心血管、血液系统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其实,鱼胆可以清肝明目没有科学依据,专家强调:现在能起到解毒明目作用的可替代药物有很多,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吃鱼胆。

鲫鱼、草鱼、鳙鱼等的鱼胆都有毒!!!

乌鱼、鲶鱼的胆,是没毒的。而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武昌鱼、翘嘴鲌等鲤形目鲤科的鱼的胆是有毒的。

如果按照毒性来分,最毒的是鲫鱼,接下来是武昌鱼、青鱼、鲢鱼、鳙鱼、翘嘴鲌、鲤鱼、草鱼。所以吃这些鱼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草鱼毒性排最后,但是由于草鱼个头大,胆汁多,还容易买到。所以很多鱼胆中毒案例都是吃草鱼引起的。

火速提醒身边人

鱼胆万万不能吃!

鱼胆万万不能吃!

鱼胆万万不能吃!

在清理鱼内脏的时候

一定要摘除鱼胆

如果不慎弄破

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

苦的鱼肉记得也!别!吃!

来源:dv现场、新浪网等

往期内容本公众号原创文章欢迎分享,禁止转载。

鱼身上的这个部位别再随意吃了,有人因它进了医院!现在知道还不晚

秋季鱼蟹肥美,正是吃鱼的好时候!不管是淡水鱼还是海水鱼,都有着丰富的营养,适宜人体吸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成年人每周吃280~525g的鱼有益健康。

不过关于吃鱼的说法也特别多,“鱼头补脑,鱼眼明目”、“鱼肉重金属超标”、“鱼身上有寄生虫”……有些人一时误信,“吃一次鱼”竟然就进了医院!

案 例

51岁的周女士以为鱼胆可以清热解毒、清肝明目,把一条20多斤的白鲢鱼的鱼胆吃了,仅仅3个小时后就出现了急性肝功能损伤!转氨酶高达5700+U/L,超出正常值百倍以上,经过连夜排毒急救,才终于转危为安。

嗯?吃个鱼难道这么危险?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吃鱼的那些事儿。

1

吃鱼头补脑吗?

其实最营养的部位是它

不少人觉得吃鱼头可以补脑,因为其富含促进大脑发育的DHA,所以专门大量吃鱼头。但其实完全没有必要,鱼肉里同样含有DHA。

例如鲑鱼(三文鱼)、沙丁鱼、黄花鱼、秋刀鱼、鳝鱼、带鱼和花鲫鱼等,100g鱼肉里含有1000mg左右的DHA,它能穿过血脑屏障直接被大脑吸收,有促进大脑和视力发育、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由此可见,鱼头、鱼肉都能补,但某些鱼头部的汞含量更高,不宜多吃,如:金枪鱼、旗鱼等。而鱼肉分量更多,所以总体上营养价值更高。

1

不饱和脂肪酸

鱼类脂肪含量低,大多数不超过4%。而且鱼肉富含EPA这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具有一定降低胆固醇、预防高血脂和高血压的作用,对保护心血管健康大有好处。

2

优质蛋白质

鱼肉富含完全蛋白质,比如黄鱼含17.6%、带鱼含18.1%、鲫鱼含13%,这些蛋白质里的氨基酸都是人体必需的,很容易被消化吸收。

3

维生素

鱼肉中所含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叶酸等,能帮助人体均衡补充营养,且有一定的消肿利尿作用。

4

镁元素

鱼肉的镁元素丰富,具有改善心情、缓解疲劳、调节神经系统的作用。中国营养学会建议,成年男性每天大约需要350mg的镁,成年女性约为300mg。

5

碘元素

海鱼多含有天然的硒、碘和钠,每天吃100g鱼肉就能满足一天的碘需求,能降低某些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

2

吃鱼虽好,也有禁忌

鱼肉的营养这么好,但吃的时候也不能太大意,一些食用禁忌要记牢。

1

不要随便吃鱼胆

很多人以为“鱼胆能明目”,殊不知吃不对会中毒!虽然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但鱼胆中毒,由于没有特效药,死亡率曾经高达 20% 左右,是仅次于河豚鱼的杀手。

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依旧可能导致中毒。特别是青、草、鲢、鲈、鲤5大家鱼,还有鲫鱼、武昌鱼等都属于胆毒鱼。

所以吃前更好把鱼胆全部摘除。一旦吃鱼后24小时内出现比较明显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黄疸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2

鱼刺、鱼骨小心着吃

现在用鱼刺、鱼骨做菜越来越多了,它们虽然含钙,但能被人体吸收的量太少,为了安全考虑,老人和孩子应该少吃甚至不吃。一旦鱼刺卡住喉咙、食管或是肠胃,有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必须立刻就医。

除此之外,只要是干净卫生的鱼,鱼眼、鱼胶、鱼籽、鱼皮等部位都可以放心食用。

提 示

被鱼刺卡住不要慌,不要自行喝醋、吞馒头,以免鱼刺越卡越深,尽量到医院处理。

3

尽量不生食活鱼

吃鱼当然要新鲜,但鱼类可能携带寄生虫和细菌。卫生不达标的鱼切片生吃,有感染“肝吸虫病”的风险,严重时可能引发器官衰竭,特别是河鱼。

而且活鱼宰杀后有一个排酸的过程,如果马上吃鱼,有害物质可能来不及排出。应把鱼肉用清水浸泡或冷冻1~2小时后再烹饪食用。

4

吃鱼并非越多越好

一般情况下我们每周吃2~3次鱼,每次2~3两即可,有些人群并不适合吃太多鱼:

沙丁鱼、青鱼、金枪鱼等富含EPA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血小板凝聚,而肝硬化患者本身血小板缺乏,所以建议少吃;

结核病人服用的药物与鱼肉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轻度时恶心头痛,严重时可能会心悸、血压升高、呼吸困难;

鱼类的嘌呤物质含量不低,而痛风患者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吃鱼过多可能会加重病情;

体型大、年龄老的鱼体内毒素积累更多,特别是非养殖的海鱼,例如旗鱼、金枪鱼、方头鱼、剑鱼等,可能存在汞超标的隐患。

3

锁住新鲜和营养

烹调鱼肉有妙招

鱼肉新鲜才好吃,烹饪过度还容易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怎样做鱼才好呢?这里有4个简单的小妙招。

鱼汤加牛奶:更鲜

鲜牛奶有很好的去腥提鲜效果,在熬煮鱼汤时加入少量鲜奶,能使汤汁更浓,味道更香。

开水蒸鱼:更嫩

蒸鱼更好先把水烧开,再将鱼装盘,隔水蒸熟。这样能让鱼肉在突遇高温时及时锁水,保持滑嫩。如果蒸之前能淋上少许鸡油或猪油,效果更好。

解冻加盐:更多蛋白

解冻鱼时可以在水中放少许盐,冻鱼肉中的蛋白质遇盐会慢慢凝固,这样可以防止蛋白质从细胞中溢出。

鱼肉完整:更营养

保持鱼肉的完整能留住更多的营养成分,比如蒸鱼,能保存90%以上的DHA和EPA,而烤或炖只能留住60%~70%。

信息来源:科普中国

长沙近期发生3例鱼胆中毒病例,医生:动物胆汁有毒,生、熟都不要吃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4日讯(记者 李琪 通讯员 匡婕妤 符晴)听说鱼胆清热解毒,看着朋友送来的大草鱼,衡阳的王云霞(化名)费了很大的劲,就着温水将鱼胆生吞了下去。不料,身体里的“毒”没有解成,她反而中毒了,被送到了长沙市中心医院治疗。鱼胆有毒,食用可能有生命危险!最近,仅长沙市中心医院就收治了三例因为吃鱼胆中毒的患者,医生表示无奈又痛心。

生吞鱼胆,导致肝肾功能损伤

衡阳市民王云霞最近总是觉得头晕。10月16日,朋友送了她一条七斤左右的草鱼,看着眼前的鱼,她突然有了个想法。“之前听说吃鱼胆有清热解毒、降火明目的功效,我就想吃个鱼胆看看。”王云霞将草鱼剖开,取出新鲜鱼胆,混着温水一并吞下。鱼胆又大又腥,戳破了会很苦,这个吞食的过程,费力又难受。

更难受的是,2小时后,王云霞开始腹痛腹泻。“我当时没敢跟家里人说,自己吃了一些消炎药,没想到第二天开始出现呕吐、全身没劲。”王云霞心想,自己应该是中毒了,赶紧赶到离家不远的诊所,医生建议她到大医院检查。可到了市里的一家大医院时,王云霞感觉自己症状有所缓解,便直接回家了。

在家休养了五六天后,王云霞的症状不但没有好转,还出现了视线模糊、头晕呕吐、全身乏力等症状,家人赶紧将她送到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

“患者入院时,抽血检查显示肝肾功能指标严重超标,结合病史和检查结果,考虑为鱼胆中毒、肝肾功能不全,病情危重。”该院急诊科主治医师郭萃蓉向记者介绍,王云霞的肝肾功能损伤主要还是由于食用草鱼鱼胆引起的,随后她被转入急诊监护室接受血液净化、护肝、利尿等对症治疗,目前情况正趋于好转。

熟食鱼胆也有毒,严重可致致尿毒症

生吃鱼胆中毒,煮熟了应该没问题了吧?医生说:也要谨慎吃!近日来,长沙市中心医院除了收治王女士,还接诊了另外两例患者。

家住长沙市天心区的李先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虽然知道鱼胆吃不得,却也因为吃鱼胆住进了长沙市中心医院。不过,他与王云霞不同,是因为醉酒,误吃了多宝鱼的鱼胆。医生提醒,居民在食用餐桌上的鱼时,也要注意勿食鱼胆。

郭萃蓉医生介绍,鱼胆是有毒的,其中以青鱼、草鱼、鲫鱼的鱼胆中毒最多见,直接服用容易导致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

有些患者在食用后,轻则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重则会发生抽搐、昏迷,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导致尿毒症。一般来说,鱼越大,吞服胆汁越多,中毒越严重,空腹食用者症状出现较早,饱餐后服用者,症状出现较迟。

释疑

鱼胆曾入药?那是中药外用

为什么有“鱼胆清热解毒”的说法?郭萃蓉解释,鱼胆在我国古代的《证治准绳》书中曾经记载过有清热解毒、明目止痛这个作用,但古代的医生也是把鱼胆和其他的药配伍,而且其来源、服用 *** 和用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大部分作为外用药来用,而不是直接内服,建议市民切忌因听信偏方而轻易尝试。

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市民在服用鱼胆后中毒反应不一,若就餐过程中不慎误食鱼胆,出现腹泻、头晕乃至呕吐等疑似食物中毒症状,可以立即压迫舌根催吐,同时尽快到医院寻求正规治疗,以免延误时机。

延伸

蛇胆、猪胆也不要吃

动物胆内都有毒,且不易被破坏!

除了鱼胆,蛇胆也经常被吞食,因为同样被称能清热解毒。不少大人准备给小孩子吃,称吃了解毒,不长痱子。

湖南部分地方甚至还有蒸食猪胆的习惯。

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龙勇主任表示,医院也曾经收治过蛇胆中毒的患者,不过猪胆的比较少见。

医生解释,动物胆汁中的有毒成分耐高温,而且不被乙醇破坏,因此,不论生吞、煮熟或者泡酒喝,胆汁中的有毒成分都不会被破坏,吃下即会导致中毒。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新湖南客户端读者热线:0。转载授权:0731-84326133苏女士。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责编:吴岱霞>

给宝宝吃鱼时,这个部位一定不能吃!

都说会吃鱼的宝宝更聪明,鱼肉中富含优质蛋白,脂肪含量又低,是很妈妈给宝宝添加辅食的首选。

鱼肉虽好,但鱼的有一个部位是千万不能给宝宝吃的——鱼胆。

几乎每隔一两个月,就会看到有人因为吃了鱼胆险些丧命的新闻。

有些人因为误食鱼胆而中毒,有些人却是为了追求鱼胆所谓的「明目」、「止咳」功效而「以身试毒」,简直是做傻事。

鱼胆的毒性成年人都吃不消,更何况是孩子。

看来丁香妈妈今天一定得把「勿食鱼胆」好好科普一下。

我们请来了食品安全博士钟凯,让他给大家讲讲吃鱼胆这事儿到底有多危险。

哪些鱼胆有毒?

有学者用不同的鱼类胆汁做实验发现:

并不是所有的鱼胆都有毒。

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没毒的。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部来自「鲤形目鲤科」。因此,吃任何鲤科鱼类的胆,都是很危险的。

那哪些鱼是鲤科的呢?是不是只有鲤鱼?

是不是说得妈妈们都不敢给宝宝吃鱼了?

别慌,别慌。

简单来说,特别要小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团头鲂(武昌鱼)、翘嘴鲌等。

因为它们很常见,鱼胆都有毒。

如果按毒性来排个序,最毒的是鲫鱼,接下来是团头鲂、青鱼、鲢鱼、鳙鱼、翘嘴鲌、鲤鱼、草鱼。

但是!草鱼!个头大,胆汁多,还容易买到。

鱼胆中毒的患者,有 80% 是被草鱼放倒的。

鱼胆中毒多可怕?

中毒剂量小,加之身体危害大,一旦发生鱼胆中毒,是很可怕的。

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这相当于四五斤重的大鱼的 1 个鱼胆。而导致孩子中毒的剂量则更小。

不同鱼胆的毒性不都一样,人也有个体差异。

鱼胆中毒后,一般很快就会发病。

这时候应当赶紧催吐、洗胃,并尽快到医院寻求正规治疗。

中毒的初期症状,感觉像是吃坏肚子,表现出恶心、呕吐、肚子痛,还有拉肚子。以至于很多人已经中毒了,却还不当回事儿。

如果不及时治疗,接下来就很可怕了:

出现肝肾受损,再逐渐出现急性肝坏死、肾衰竭、脑水肿、心肌损伤等严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有的患者虽然躲过一劫被救活了,但由于神经受损导致瘫痪、大小便失禁,也就只能遗憾终生了。

还有一种鱼胆的危害,是鱼胆汁溅到眼睛里。

如果鱼胆汁滴到眼睛里导致结膜炎、视力减退,还不算特别严重的。曾经有人在剖鱼的时候,不小心弄破了苦胆,胆汁溅到眼睛里。

导!致!失!明!

鱼胆吞下去导致中毒,滴在眼睛里可能失明。「鱼胆明目」的说法该不该信,相信大家能够分辨了。

鱼胆加热或泡酒后,还有毒吗?

鱼胆中含的有毒化合物,叫做「鲤醇 *** 盐」,是鱼胆中毒案件的真凶。而且它很厉害,不怕高温加热,也不怕酒精,很难破坏,这就是说:

鱼胆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都依然会导致中毒。

更何况,生吃鱼胆还存在寄生虫感染的风险,即使泡酒也不能可以杀灭寄生虫。

再次提醒,不管是宝宝还是家长,千万不要尝试吃鱼胆。

宝爸宝妈也许急了:

我经常给宝宝吃鱼,如果杀鱼弄不干净或者弄破了胆,会误食鱼胆中毒吗?

这个还是可以放心的,苦胆破了就会很苦,及时清洗也还是会留有苦味。而孩子会本能拒绝吃苦味的东西,如果家长舍不得扔掉,自己吃一般也不会出问题,因为经过清洗,有毒物质的残留剂量非常小了。

「鱼胆治病」「鱼胆明目」不可信

中国传统医学典籍中确实记载了各种鱼胆的功效,比如清热、解毒、明目,甚至壮阳等。所以,有不少人就信了「吞鱼胆治病」。

不仅如此,各种典籍还明确记载「鱼胆无毒」,然后一些地方药物志、民间药方把这些信息抄来抄去的。

就这样,「鱼胆无毒」被误传成了常识,老百姓对此缺乏警惕性,吞鱼胆中毒甚至致死的事情才屡屡发生。

有动物实验显示,那些有毒的鱼胆有轻微的镇咳祛痰和降血压作用,而且效果并不明显;没毒的鱼胆,可能根本就没效果。

这就是说:有毒的鱼胆吃了容易中毒,没毒的鱼胆吃了没用。

宝宝如果咳嗽了、眼睛不舒服了,还是要找专业的医生才靠谱,而不要轻信偏方。

本文首发于丁香医生网站,作者:钟凯。

丁香妈妈是丁香园旗下的母婴健康服务平台,500 万妈妈正在这里享受专业医生、营养师、教育工作者提供的内容、课程、咨询服务,一站式解决怀孕生孩子养娃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关注微信公众号丁香妈妈(DingXiangMaMi),一起做更好的妈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

警惕!鱼的这个部位千万别乱吃,可能会中毒!

来源丨 *** V我是大医生官微、新华社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鱼类可是各国营养专家都推荐的健康食材,素来享有盛誉!作为人体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脂肪含量很低,而且多由不饱和脂肪酸组成,对人体的大脑和眼睛发育有着重要影响;其所含的鱼油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鱼肉美味又健康,但吃鱼、挑鱼都是门学问。

可能就因为受欢迎,关于鱼的谣言也很多:

很多人说不能吃,是觉得这个地方容易积聚污染物质或毒素。

首先,鱼所受的污染程度与其生长周期、体型、生长环境等有关,换句话说生长周期短、体型较小的鱼,污染更小;

另外,一般来说,鱼脑、鱼皮、鱼籽这些富含脂肪组织的部位,污染物聚集更多,但是一条鱼中,这些所占比例小,根本达不到中毒效果。

很多人都喜欢挑个大的鱼买。

事实上,对于同一品种的鱼来说,如果个头太大,鱼的年龄一般也更老,肉质可能会比较粗糙,而太小的鱼,未成熟,肉质不够鲜美。

建议买鱼个头挑“八分大”的较好。

野生鱼生长周期长,营养物质来自于自然水域的浮游生物和食物链,天然,肉质也紧实鲜美,这也就是受到大众偏爱的理由。

但环境污染是吃野生鱼首要考虑的,如果环境不达标,野生鱼很容易聚集一些污染物质;若吃了有毒的海藻、小虾等,毒素也会堆积,人食用后,也会对身体造成危害。

现在人工养殖的鱼,在科学的操作和管理下,安全性较高,口感其实也不差。因此,建议大家,买鱼还是去正规市场、商场,毕竟都是经过检验的,吃得放心。

挑鱼小技巧

闻味道:尽量不要买那种闻起来有酸臭味、氨水味儿的鱼。

看鱼眼:尽量买鱼眼是清晰明亮、有一点鼓起的鱼。

看鱼鳃:尽量买鱼鳃是鲜红色的鱼。

看背部肌肉:尽量挑选鱼背有弹性(弯了能收回的)的鱼。

注意:现杀的活鱼,可以先放冰箱冷藏2小时,经历了排酸过程再烹饪。

鱼鳞

被你丢弃的“宝贝”

杀鱼的时候,很多人最痛恨的就是鱼鳞,腥味重、还硬,往往“除之而后快”。但其实鱼鳞不仅能吃,营养价值还很高!

鱼鳞中含有较多的卵磷脂,其能增强大脑记忆力、延缓细胞衰老。

能帮助胆固醇代谢,调节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的含量。

其中含有较多的钙、磷,对预防小儿佝偻和老人骨质疏松有好处。

鱼鳞冻

①先将鱼鳞放入漏勺,用清水冲洗干净,沥去水分,放入干净的容器;

②葱切段、姜切片放在鱼鳞上,并撒上一小勺盐,接着加入清水(水量没过鱼鳞约1cm);

③水开后,放入锅内中火蒸25-30分钟;

④将蒸好的鱼鳞过滤,取滤汁晾凉,用容器盛起,放进冰箱冷藏2小时以上;

⑤鱼鳞冻成型后是晶莹剔透的,可以加黄瓜丝、少许蒜末和香油凉拌,也可以直接蘸酱。

鱼鳞虽然可以吃,但有个部位是绝对不能碰的——鱼胆!

鱼胆别乱吃:当心有剧毒

鱼胆中毒,由于没有特效药,死亡率曾经高达20%左右。鱼胆中含有胆酸、氢氰酸等有毒化合物,对于成年人来说,一般只要几克胆汁就能导致中毒。而且不管生吃、熟吃还是泡酒,有毒成分都不会被轻易破坏。

不过,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像乌鱼、鲶鱼的胆,是无毒的。生活中要特别小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翘嘴鲌、团头鲂(武昌鱼)等。如果不慎弄破,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也要注意不要把汁液弄进眼睛。

三类人不宜多吃鱼

鱼虽好,但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吃的,以下几类人更好注意:

痛风是因为人体内嘌呤代谢异常所致,而鱼、虾、贝类等食物富含嘌呤,因此,痛风患者还是少吃为宜。

如实在想吃,可选择青鱼、鲑鱼、金枪鱼、白鱼等含嘌呤较少的鱼类。

鱼脂肪中含有二十碳五烯酸(EPA),具有防止胆固醇粘附于血管壁的作用,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者十分有益。

但是,摄入过多EPA会抑制血小板凝集,对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来说,不利于病情的恢复,要少吃甚至不吃鱼。

肝硬化患者

肝硬化患者本身难以产生凝血因子,因此也不建议食用鱼类。

鱼虾等富含组氨酸的食物在体内可转化为组胺,正常情况下,人体会分泌抑制组胺活性的物质——单胺氧化酶,但当服用痢特灵等抗菌药、优降宁等降压药时,就会抑制单胺氧化酶,导致组胺的堆积,易诱发头晕、头痛、心慌、荨麻疹等不适症状。

鱼胆毒性强过砒霜?到底能治病还是会致命?

鱼胆,就是鱼的胆囊。

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曾记载:“鲤鱼胆主治目热赤痛,点眼治赤肿翳痛”。

之后医学家王肯堂在所撰医书《证治准绳》中又云:“鱼胆治飞血赤脉作痛及暴赤眼涩”。

我国民间也流传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止咳”之功效,可以治疗咽喉肿痛、支气管炎、眼科疾病等。

所以有很多老一辈的人都听信了鱼胆可以治病的说法,前段时间,四川成都一位30岁左右的男子,觉得眼睛发红、有异物感。男子妈妈认为鱼胆可清热降火,让男子生吞了3个鱼胆。吞后不到1小时,男子就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诊断为急性肝肾衰竭。经13天抢救,男子才脱离危险。

明明是医书里说可以治病的鱼胆,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其实,鱼胆在古书中,确实有用药的记载,但是在古书中,鱼胆用药是有严格要求的,首先,鱼胆用量是非常小的,也就几毫克。再就是鱼胆很少单独用药,一般是和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相互配伍来抵消毒性。另外最主要的是,它以外用为主,内服基本没有。

而鱼胆也确实是有毒性的,这个毒素主要来自于胆汁中的鲤醇 *** 酯钠,这是一种具有极强毒性的毒素。鱼胆中的毒素被人体摄入后,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后果。常见的有少尿型急性肾损伤,还有其他肝脏的损伤也很常见,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其实,并不是所有鱼胆都有毒。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部来自鲤形目鲤科。简单来说,要特别小心「青、草、鲢、鳙」四大家鱼,还有鲫鱼、武昌鱼、翘嘴鲌等。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草鱼,草鱼个头大,胆汁多,还容易买到。所以鱼胆中毒的患者有 80% 是因为误食了草鱼的鱼胆。

可是,看到这里,有人会有疑问了,我们经常吃的那种小鱼,一吃就是一小盘的那种,吃了会中毒吗 ?

其实这样的小鱼鱼胆也是非常小的,毒素很低,摄入量也就低,所以小鱼体内的胆汁毒素剂量,还没有达到中毒的剂量。另外和人的体质也有很大关系,不同人的体重、身体强壮程度不同,鱼胆里面的组胺引起过敏反应也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食用鱼的胆汁。

标签: 鲫鱼 有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