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青海频道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青海湖“水-鱼-鸟-草”生态系统中的核心物种,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名单。每年的5月底至8月是青海湖湟鱼洄游的季节,成千上万尾湟鱼一路逆流而上,前往沙柳河、布哈河等淡水河产卵,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奇特景观。
湟鱼洄游途中,不仅要历经逆流而上的艰辛,还面临着被棕头鸥、鸬鹚和其他食鱼鸟类捕食的危险,天气变化、断流搁浅等风险也不可避免,是一次“群鸟猎鱼”“鲤鱼跳龙门”的生态循环之旅。经过多年保护,青海湖的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达10.85万吨,是保护初期的近42倍。
湟鱼洄游。周元峰摄
湟鱼洄游。周元峰摄
候鸟伺机捕食。周元峰摄
棕头鸥捕食湟鱼。周元峰摄
棕头鸥捕食湟鱼。周元峰摄
棕头鸥捕食湟鱼。周元峰摄
候鸟觅食。周元峰摄
湟鱼洄游途中被候鸟捕食。周元峰摄
青海夫妇烹饪禁捞湟鱼称“孝敬父母”,被罚一万元近日,有网友晒出自己为孝敬父母做鱼吃的视频,却收获网友一边倒的批评。原来,视频中长约20厘米、呈黑黄色的鱼,是湟鱼。日前,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水上公安局找到这对夫妇,根据法规对其罚款一万元。
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
湟鱼是青海湖中的特有品种,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是国家级二级保护动物。青海湖湟鱼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湟鱼资源的衰竭将会破坏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
湟鱼全身 *** ,几乎无一鳞片,体形近似纺锤,头部钝而圆,嘴在头部的前端,无须,背部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有不规则的褐色斑块,鱼鳍有三对,带淡灰色或淡红色。也有个别全身呈浅黄色或深绿色的。
从前,湖周围人烟稀少,当地的藏族牧民没有吃鱼的习惯,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捕鱼,因此,湟鱼得以大量繁殖,鱼的密度很大。每年3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湟鱼繁殖季节,湟鱼密集成群,游近河口附近,争先恐后,顺河口溯流而上,受精排卵。
然而,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现在,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1964年青海湖湟鱼被水产部列为我国稀有名贵水生动物,1979年被国务院发布的《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列为保护对象,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目前,青海湖湟鱼已被纳入《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名录》多年,是明令禁止捕捞的鱼类。
烹煮二级保护动物湟鱼视频,上传者被处以行政处罚
2018年10月13日,某视频平台上一则“烹煮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湟鱼”的视频热传。在定位为青海西宁的网友“哈凯哥”发布的视频中,数条鱼在锅内被烹煮。
网友“没有名字”评论称“这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保护青海湖,保护湟鱼是每个青海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0月16日,在西宁市公安网安支队的配合下,执法人员在西宁市城东区建国路一处市场找到视频发布者马某某。经调查,马某某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青海省渔政管理总站对其处以罚款的行政处罚。
非法捕食国家保护动物将面临什么?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 *** 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近年来,非法捕杀、售卖、食用国家保护动物受到法律制裁的案例不胜枚举。
2015年,黄某捕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松雀鹰”,还将猎捕、煮食照片上传到 *** 。被告人黄某因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被县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
2018年1月,被告人匡某某用其几年前在董家河镇集市上购买的猎夹,共猎捕四只野鸡,捕获后将野鸡杀死,野鸡肉被当菜食用。经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安司法鉴定中心鉴定,匡某某猎捕、杀害的野鸡均为白冠长尾雉,为国家二级野生保护动物。
被告人匡某某的行为已涉嫌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此案当庭宣判,被告人匡某某犯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判处有期徒刑五年,并处罚金1万元;赔偿国家资源损失费2万元。
温馨提示:春节临近,在享受美味年夜饭的同时,不买不吃国家保护动物。
“湟鱼”上菜单,一餐馆被罚3000元把野生保护动物写进菜单,
罚你没商量!
日前
环青海湖南岸一餐馆
利用“特色湟鱼”菜品招揽顾客
被罚3000元。
据了解,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市场检查时,发现环青海湖南岸一餐厅菜谱上标有“特色湟鱼”菜品,菜价280元,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详细检查,虽未发现“湟鱼”及其制品,但对其利用“特色湟鱼”菜品招揽、诱导顾客的行为当场进行了取证。青海湖“湟鱼”是我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当事人的行为既违反了青海省人民 *** 封湖育鱼的政策,又违反了《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同时,对非法捕捞湟鱼的违法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此,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管局依照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用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别称 *** 菜谱,招揽、诱导顾客行为作出了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给予3000元的处罚。
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青海湖周边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等非法行为,只要违法行为不绝迹,发现一起严罚一起,绝不姑息。
本报记者:小蕊
编辑:李雪
以案释法 | “特色湟鱼”上菜单,青海一餐馆被罚3000元把野生保护动物写进菜单,
罚你没商量!
日前
环青海湖南岸一餐馆
利用“特色湟鱼”菜品招揽顾客
被罚3000元。
案情回顾
据了解,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市场检查时,发现环青海湖南岸一餐厅菜谱上标有“特色湟鱼”菜品,菜价280元,执法人员对现场进行了详细检查,虽未发现“湟鱼”及其制品,但对其利用“特色湟鱼”菜品招揽、诱导顾客的行为当场进行了取证。青海湖“湟鱼”是我省重点保护的水生野生动物,当事人的行为既违反了青海省人民 *** 封湖育鱼的政策,又违反了《青海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非法猎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同时,对非法捕捞湟鱼的违法分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 配图)
据此,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管局依照相关规定对当事人用禁止食用的野生动物别称 *** 菜谱,招揽、诱导顾客行为作出了责令立即改正违法行为,并给予3000元的处罚。
青海湖景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员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青海湖周边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等非法行为,只要违法行为不绝迹,发现一起严罚一起,绝不姑息。
非法捕食国家保护动物将面临什么?
法律责任更加严厉
法条链接
根据《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未取得合法证件猎捕、出售以及为食用而非法购买野生动物的,根据具体情节由相关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和违法所得,并处罚款,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一条规定:
“非法猎捕、杀害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违反狩猎法规,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 *** 进行狩猎,破坏野生动物资源,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湟鱼是裸鲤的俗称,是青海湖中的特产,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在鱼类中属鲤科,学名叫做"青海湖裸鲤"。然而,多年人为的滥捕已造成青海湖湟鱼的大量锐减,由于全球变暖,大气干旱,降水减少,加之青海湖水位年年下降,含盐量和碱度不断上升,湟鱼的生存受到很大影响。青海湖湟鱼资源已不足开发初期的十分之一。
保护湟鱼,
就是保护青海湖,
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
是每个人的责任。
忘不了,青海湟鱼文字/余伯良
图片/ *** 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在青海学习和工作了10余年,如果要问我对青海哪种动物最有感情,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青海湟鱼!
青海湟鱼是青海湖的特产,学名“青海湖裸鲤”,是一种无鳞鱼,在鱼类中属于鲤科。它有个特别的习性,就是洄游产卵。
洄游产卵
1959年下半年开始的三年饥荒时我正在青海唸书。明说是每月30几斤粮食定量,但是副食品很少很少,加之炊事员要多吃多占,而且定量有时还要“节约上缴”,老实说,每天都是饥肠辘辘!那时候我这个大学生最羡慕的职业是炊事员,最向往的单位是屠宰场!有时晚上饿得实在睡不着,我们就全宿舍的同学一起出动,去偷学校厨房外墙根下的冻莲花白,装进洗脸盆里在取暖的火炉上煮,连盐巴都没有。
偷莲花白几次后就被人发现,晚上有人值守。怎么办?大家就凑钱买湟鱼,基本上每周一次,“打牙祭”。那时候,青海湖的湟鱼一车一车往西宁运,就倒在地上堆成小山似的卖,用铁锹铲。冬天还好,一到夏天湟鱼基本上都腐烂了,鱼刺都露出来了。饥不择食,腐烂的湟鱼一样吃。
三年饥荒,青海人吃掉了7.5万吨湟鱼,平均每人约60~70斤。湟鱼用它们的血肉之躯,拯救了百万青海人!
当时在青海湖捕湟鱼的照片
经过三年的疯狂捕捞,青海湖的湟鱼濒临灭绝。青海湟鱼生长非常缓慢,据说每年只长一两肉。三年饥荒,湟鱼救了青海人的命,后来人们的生活渐渐好起来,必须保护湟鱼。湟鱼在整个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中是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1979年国家关于水产资源繁殖保护条例,将青海湟鱼列为保护对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青海湟鱼被列为濒危物种。
青海湖上的执法人员在行动
守护湟鱼,还一个生机盎然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更大的咸水湖,栖息在这里的有无数生物,著名的鸟岛更是各种鸟类的乐园,那么这么多鸟,是靠什么生活的呢?
很简单,湖里的鱼啊。青海湖中鱼类资源丰富,是生态链的重要一环,对维持青海湖水质和为鸟类提供食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青海湖中鱼种不多,主要是几种鳅鱼,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青海湖裸鲤。
青海湖裸鲤(学名:Gymnocypris przewalskii),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鲤属。
说裸鲤可能大家会有点懵,这是什么?但要说它的俗名:湟鱼,大家会不会恍然大悟,哦,是它呀。
湟鱼的“湟”字来源于青海省内黄河的重要支流湟河,青海湖裸鲤主要分布范围就在青海湖及其周边的支流和附属湖泊。
青海湖裸鲤属于洄游鱼类,每年三月下旬到八月会从青海湖游入周边支流产卵。幼鱼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成鱼则什么都吃,从硅藻、浮游生物、到蚊子幼虫、连其它小鱼也是它们吞食的对象。
由于青海湖海拔高、水温低、食物匮乏,裸鲤生长缓慢。
要用10年才能长到20多厘米长、一斤重。更大的能长到13、4斤,不过要花30多年。
正是因为长得慢加上生活环境温度低,裸鲤的肉质细嫩,脂肪含量丰富,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这样好吃的鱼,不光青海湖的鸟喜欢吃它,人更爱吃它。
青海湖裸鲤的原始资源大约是32万吨,每年来这里生活的鸟类要吃掉1000吨左右,而裸鲤自然生长条件下每年可以增加的数量在2千吨左右,所以如果人类不进行过度捕捞的话,裸鲤本来是不需要担忧种群数量的。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了增加食物供给,人们开始大量捕捞裸鲤,更高时期一年捕捞量达到近3万吨。捕捞上来的裸鲤被晒成鱼干,运到很多地方,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到80年代初,由于青海湖周边的农业开发和灌溉需要,建设了很多小型水利工程,流入青海湖的水量逐年减少。裸鲤洄游的路线受阻,无数有繁殖意愿的成鱼搁浅在了生儿育女的路上。
青海湖裸鲤数量的减少使得它们的价格水涨船高,使得人们更热情的去寻找它们,捕上来的鱼越来越小,数量也越来越少,连不到20厘米的小鱼都被捞了上来。
到90年代初,青海湖裸鲤的渔获量每年只剩下了2000吨左右。而到了2000年,青海湖裸鲤的总数量降到了3000吨以下,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不保护已经不行了。
1994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2003年青海湖裸鲤被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04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从2002年起,青海湖已经连续19年封湖育鱼,今年,也就是2020年,青海湖裸鲤的数量已经重新达到10万吨以上,比刚开始禁捕的02年已经增长了38倍。
除了禁渔为青海湖裸鲤提供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以外,青海湖周边的退耕还林还草和拆除各种不合理的水利设施也起了很大作用。青海湖的水位和盐度已经恢复到了正常水平。
现在青海湖每年都会进行裸鲤鱼苗放归活动,为裸鲤资源的恢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青海湖裸鲤,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远古时期,草原遭受水灾,青海那时候就是一大片海。在海底有一口巨大的泉眼,每天涌出不计其数的水,淹没了庄稼,淹没了牛羊,淹没了母亲和孩子。
有一个勇敢的年轻人决定进入大海深处,堵住泉眼,拯救同胞。在他进入大海游了很多天之后,身疲力竭,非常饥饿,但是没有东西可以吃。
这时候很多美丽的鲤鱼自动游到青年的嘴边让他吃。青年人没有力气了,咬不透鲤鱼的鳞片。圣灵的鱼儿明白了年轻人的心思,摇动身体,把身上的鳞片都抖掉,然后游进年轻人的嘴巴里。有了力气,年轻人潜到海底,用自己的身体变成大山堵住了泉眼。
大水退去,人们恢复了安乐祥和的生活。年轻人的恋人知道爱人再也回不来了,纵身跳进大海,变成一个美丽的海岛,无数的鸟儿终日在岛上飞翔歌唱,那个小岛叫做鸟岛。为了纪念年轻的勇士,千百年来人们对着青海湖的海心山膜拜,也永远不再吃大海里那种没有鳞片的鲤鱼。
小结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持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控制湖中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数量,保持水质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裸鲤又是青海湖地区鸟类的重要食物来源,没有裸鲤,也就没有这225种、数十万只鸟类的安居乐业。没有裸鲤,也就没有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没有人们的美好生活。
所以,封湖的措施不能放松,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比什么都美丽,比什么都重要。
谢谢您的观赏
青海湖的“救赎”,湟鱼濒临灭绝,看中国人如何“硬核”救鱼?论青海湖裸鲤的依法保护与合理利用
作者:何巍;
青海湖裸鲤淡水全人工养殖 意义重大
浅议河流断流对青海湖裸鲤生殖洄游的影响
作者:俞录贤; 刊名:河北渔业
百科
中新网
近日,中科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对于青海湖湟鱼的储量再次进行了检测,10.85万吨的傲人成绩为湟鱼的保护工作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从零二年的濒临灭绝,再到如今突破10万吨的大关,这18年的救赎之路,青海湖走得并不轻松!
湟鱼的学名为青海湖裸鲤,因黄河的主要支流湟水河而得名。作为冷水性鱼类的一种,湟鱼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青海湖以及布哈河中,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个美丽感人的神话故事。
传说在远古时期,青海湖下有一个巨大的泉眼,每天有源源不断的水从中涌出,让周围的农田饱受水灾的困扰。不仅庄稼颗粒无收,甚至很多牲畜和孩子都被大水冲走了。这时,一个年轻的勇士出现了,为了保护大家,他决定潜入青海湖底,把泉眼堵住,以拯救当地的村民。他在青海湖游了很久,却没有找到出水的泉眼,自身因为饥饿而变得精疲力竭,随时面临着被青海湖吞没的风险。这时许多美丽的鲤鱼出现了,它们主动游到年轻人的嘴边,供他食用,但是年轻人由于过于疲倦,连咬破鱼鳞的力气都没有了。这些漂亮的鲤鱼似乎明白了他的想法,自己摇动身体,褪去了身上的鳞片。终于,青年人在这些鲤鱼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泉眼并用身体堵住了它。随着洪水的消退,当地的居民得救了,所有人的脸上都挂满了灾后重生的喜悦。但只有一个人开心不起来,那就是死去的年轻人的妻子,在得知他再也回不来后,她毅然决然地跳入了青岛湖,化成了一个美丽的小岛,生生世世陪伴着躺在湖底的爱人。后世人们为了纪念这个年轻的勇士,千百年来都对海心山心生敬畏,而且再也不吃没有鳞片的湟鱼。
但是毕竟是神话传说,湟鱼真正被人熟知还是在1960年。当时正处于我国的困难时期,就像神话故事中一样,湟鱼再次挺身而出,起到了以鱼代粮的作用,帮助当地居民度过了难关。据当时的渔民回忆,仅1960到1962年三年的时间,从青海湖就捕捞了7.3万吨的湟鱼,场面相当壮观!正是因为这次的大规模的捕捞,虽然让人民度过了难关,但是湟鱼的储量却损失惨重。
和长江流域的刀鱼一样,湟鱼也是洄游性鱼类的一种。1995年的布哈河断流,洄游通道中断,就造成了大规模的亲鱼死亡。到了2002年时,青海湖的湟鱼与蕴藏量就仅剩下2600吨,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自2004年,湟鱼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语录》以来,我国开始对湟鱼的储量问题有了高度的重视,并随之制定了多条保护措施,但是这个过程进行的并不轻松。
湟鱼作为高原鱼种的代表,生活在海拔2000多米的青海湖,因此它具备很强的耐寒力,但是相较于它的这一优点,过于缓慢的生长过程,才是湟鱼难以在短时间形成规模的更大阻力,基本上5到6年的时间,湟鱼才能长到半斤左右,而1斤左右的个体,需要的时间更是需要10年甚至更久。除此之外,湟鱼的产卵量也大不如其他鱼种,这也使得湟鱼储量的恢复过程变得十分缓慢。
虽然国家已经明确地下达了限制捕捞的规定,但是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还是有很多不法分子甘愿为之冒险,偷偷打渔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于湟鱼的保护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好在经过长达16年的努力,青海湖的救赎取得了圆满的成果,湟鱼的储量也终于突破了10万吨的大关。三年的捕捞却需要16年的时间来修复,这其中付出的代价之沉重大家是有目共睹的!
都说时间是抚平一切伤疤的良药,但这是建立在其影响并不大的前提下,例如湟鱼的保护工作。而像宣布功能性灭绝白鳍豚,花上再多的时间和努力也弥补回不来了!
青海保护了20年湟鱼,现在整个湖都是,怎么吃湟鱼还犯法?2023年7月30日的一个下午,一位身着白色T恤和黑色短裤的男子在青海湖景区水边抓住一条鱼,并向身边的孩子炫耀不已。虽然有人出言阻止,告诉他“不要抓鱼”,但那名男子却充耳不闻,漠视了劝告。
随后,该男子将那条鱼投入湖中,但这只鱼已然受伤,不再有力游弋,不久之后,它便翻起了肚皮。
在视频中,可以看到河岸上不少游客围观并记录下这一幕,其中有人甚至在嬉笑声中说着“这是要保护的动物”。
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随后,相关部门也明确表示,会对此男子进行相应的处罚。
值得一提的是,这条不幸翻肚皮的鱼,并非寻常之辈,正是青海湖里的特有湟鱼,事实上,整个青海湖中约有95%的鱼类都是湟鱼。
然而,即便湟鱼的数量众多,也不能改变其受法律保护的地位,因为湟鱼被列为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其生存受到法律的保护。一旦有人违反相关法规,将会受到严厉的法律制裁。
然而,对于一些人来说,他们或许感到疑惑,毕竟如此多的湟鱼在青海湖中,为何还要如此坚决地加以保护呢?
不过,湟鱼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般简单。经过长达130万年的漫长进化,湟鱼已然成为青海湖的一位古老长者,也可谓是湖中的祖宗。
湟鱼的身体光滑无鳞,形如纺锤,头圆而无胡须。其背部呈灰褐色或黄褐色,腹部则为灰白色或淡黄色,身体两侧点缀着不规则的褐色斑块,而鱼鳍则带有淡淡的灰红色,极个别个体呈现出浅黄色或深绿色。这一别样之处,正是湟鱼在长时间的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特征。
或许鲜为人知的是,湟鱼,尽管寓居于青海湖之境,实际上同常见的鲤鱼齐名,其学名乃是青海湖裸鲤。
早在130万年前,当时黄河尚未如今之模样,流经青藏高原东北部,遇上地壳的崩裂和冰川的雕琢,河道一度被拦截并改道,从而营造出一座巨大的内陆封闭湖泊。
而这泊湖,即为古青海湖,其宏阔远胜当今青海湖,其最巍然时开阔至2.5万平方公里之巨。
古青海湖与黄河相通,故黄河上游的渊蕴鱼类自由徜徉其中。其中一品即为黄河鲤鱼,乃是亲和淡水环境之鱼。
在古青海湖之怀,它们繁衍生息,逐渐酝酿出庞大的族群。
然然,造化变迁无常,距今约50万年前,地壳活跃与气象变幻导致古青海湖开裂和干缩,最终演变为今日之青海湖。
在此过程中,黄河与青海湖戛然而止,致使原居古青海湖之黄河鲤鱼被囿于青海湖之际,无法重回黄河故园。
宛如人生风波,黄河鲤鱼失去了故乡与亲族,唯能在青海湖之境,不屈挣扎,欲适应新天地。可非易事,因青海湖与古青海湖有着巨大的差异。
青海湖俯拾即是世界之高湖之一,更是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高达3200米。
其严峻的生存环境包括烈阳曝晒、氧气稀薄、温度低迷、蒸发量庞大、盐度骇然。青海湖不涌有出流之河,唯有注入之江河,故水贫养分、食物稀薄,成为艰苦之地。
这个特殊而严峻的生存环境对于淡水之鱼黄河鲤鱼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为了在青海湖中谋求一线生机,它们不得不启程踏上一条漫长的适应之路。
为了增大身体表面积,以提高对氧气的吸收效率,黄河鲤鱼毅然改变了自己的体型,使之较在黄河中的同伴更加巨大,平均体长可达40厘米,最壮硕者更可达80厘米,体重或达10公斤。
而此外,为增强呼吸能力,它们演化出更多的鳃,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
为了抵御咸水环境带来的水分流失,它们逐渐放弃了身上的鳞片,变得全身皮肤光秃秃。
这一系列适应性的转变,使黄河鲤鱼在青海湖中衍生出了一种崭新的生物——湟鱼。
淡水的记忆,咸水的坚持
尽管湟鱼和黄河鲤鱼已分道扬镳,但它们始终未忘初心,每年春夏之交,不忘远行,自青海湖涌向河流上游,寻觅淡水之域,为了延续生命的传承。
湟鱼的繁衍期一般集中于6月至8月,每一雌鱼能产下数十万颗卵,卵的直径约1.5毫米,色泽呈现黄或橙,并具有一定的黏性。
这些卵经历约10天的孵化过程,方能孕育出1厘米左右的鱼苗,它们身无眼睛,形态清晰。
虽然鱼苗当时微不足道,但仅过一个月,它们将随着河水顺流而下,回归青海湖,开始新的生长征程。
它们的成长速度惊人,通常仅需三年便能达到性成熟,此时即可投身繁衍的行列。而它们的寿命则可长达10年之久。
对湟鱼的繁衍状况进行略加计算,我们会发现,在除去初三年的快速成长时段之外,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每年湟鱼都会进行大规模的产卵,鱼生鱼,如潮起如潮落,繁殖数量之众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尽管湟鱼数量庞大,却为何会被划定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得捕获食用呢?
湟鱼曾是美味可享的
实际上,湟鱼曾经被列为美食,其鲜嫩肉质,含有丰厚的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曾是青海人民餐桌上的传统佳肴之一。
传闻其名气早在清朝乾隆年间传至京城,一度成为宫廷和百姓餐桌上的佳肴,被誉为“青海湟鱼”或“青海花鱼”。
上世纪60年代初,青海遭遇了连年自然灾害,湟鱼成为当地人民的生命线。
然而,自2003年起,青海省实施封湖育鱼政策,明文规定禁止任何单位、集体和个人在青海湖及其主要河流及支流捕捞湟鱼,同时也禁止销售湟鱼及其制品。
对于违反此规定,非法捕捞、贩卖、加工、销售裸鲤及其制品的行为,将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追究。
对此,很多人或许会感到疑惑和不满:曾经可以享用的鱼类,如今却被限制,一举一动都可能招来严惩,岂非过于严厉?
湟鱼对于青海湖的重要性
或许有人未曾领悟,湟鱼在青海湖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当地人民的传统食物和经济支柱,更是维护青海湖生态平衡的重要支撑之一。
一旦失去了湟鱼,青海湖可能会面临一系列问题的困扰。
我们可将湟鱼的生命周期比喻为一个无尽之环,它们自青海湖而生,汇入淡水产卵繁衍,然后再回归湖泊茁壮成长。
这个循环,即湟鱼生命的源泉,也是它们数量不竭之源。只要这个环节运转畅顺,湟鱼数量将能够稳中有升。
然而,湟鱼的数量并非定数,而是受时间和环境变迁所制约。近数十年来,人类的过度捕捞和对青海湖周边环境的破坏,就如同无数刀锋,不断割裂和侵蚀这个环,导致湟鱼无法顺畅地完成其生命周期。
湟鱼,一种生长缓慢的鱼类,每年仅能增重一两钱。但由于追逐经济利益,人类开始过度捕捞,尤其是成熟的雌雄湟鱼。
这宛若一刀割断了圆圈的一部分,湟鱼的繁殖受到了严重影响。
其次,人类对青海湖周边环境的破坏导致水质恶化、水位下降、河流堵塞等问题。
这仿佛用剪刀缩小了圆圈的范围,湟鱼的迁徙和生存受到威胁。
最后,人类引入的外来物种如裸盲蝇和虹鳟与湟鱼形成竞争或捕食关系,危及湟鱼的生存空间和食物供应。
这犹如在圆圈上增加了一些障碍,湟鱼的生长和发育受到了阻碍。
这些因素的交织存在,使湟鱼数量近几十年来急剧减少,一度濒临灭绝。
据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初期,青海湖每年捕获的湟鱼约有2万吨。而到了2002年,湟鱼资源已不足2600吨。
这如同将一个大圆圈压缩成了微小的圆点,湟鱼的生存之源和数量之源几乎荡然无存。
湟鱼数量的锐减将导致青海湖水-鱼-鸟-草地这一生态系统的断裂。
青海湖被誉为海鸟的天堂,珍稀鸟类每年都会来此繁衍。湟鱼则是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湟鱼数量减少,鸟类的食物供应不足,将影响它们的排泄物,进而影响湖中浮游生物的养分。
湟鱼以吃浮游生物和水下藻类为生,也调节着水质和养分盐的平衡,保持水体清澈。
湟鱼可谓是青海湖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即便数量恢复到过去水平,对它们的保护仍然刻不容缓。
为挽救湟鱼危机,青海省实施封湖育鱼政策,如胶水将被剪断或缩小的圆圈重新粘合,使湟鱼恢复了生命周期。
多年来的不懈努力,湟鱼数量略有复苏,截至2022年监测数据,青海湖湟鱼资源量已达11.41万吨。
然而,这并非松懈湟鱼保护的理由。科普宣传和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提高公众对湟鱼保护的认知和支持,让更多人了解湟鱼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青海湖湟鱼洄游记初秋的青海湖,碧波荡漾,如镶嵌在高原的一颗蓝宝石。对于青海而言,青海湖是无可替代的地理标志,省名与海东、海西、海南、海北4个市(州)都因青海湖而得名。作为我国更大的内陆湖,青海湖也是维系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被称为我国西北部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
上世纪80年代初期,青海湖里的旗舰物种裸鲤,也就是当地人俗称的湟鱼数量锐减,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唤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生态“觉醒”。青海省委省 *** 果断做出封湖育鱼部署,在1982年开启了环湖生态保护和“拯救”湟鱼之路。从被动式拯救保护湟鱼开始,到今天全民参与、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责任,几十年的湟鱼“拯救”之旅为青海湖沿湖发展带来诸多生态回报,成为当地普惠的民生福祉。
打通生命通道
“青海湖中的湟鱼是淡水产卵繁殖、咸水生长,现在正是繁殖的季节,湖内成千上万的产卵湟鱼在河口地带集结,然后成群结队逆流而上,到上游产卵后顺流而下返回青海湖。”在泉吉河边值班的海北州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综合执法大队姜兴奇告诉记者,从6月到8月,执法大队将帐篷扎在主要河道边,2个固定守护点,12人轮流值班,除了打击偷捕等行为以外,更重要的是与周边群众一起救助搁浅的湟鱼回到主河道顺利洄游。
泉吉河边,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拿一个自制的网兜,将河道的垃圾一一打捞上岸。每年6月至8月,是湟鱼洄流的季节,刚察县内泉吉河、沙柳河、哈尔盖河等5条河流是湟鱼,帮助湟鱼洄流的主河道。
湟鱼处于青海湖“水—鱼—鸟—草地”生态系统核心地位:青海湖高寒、高盐、高碱,湟鱼占青海湖里鱼类资源的95%以上;湟鱼吃湖里藻类,净化湖水;湖边220多种水鸟以捕食湟鱼为生。湟鱼资源的衰竭会破坏整个青海湖生态系统的稳定。
青海湖湟鱼是一代青海人的集体记忆,它曾帮助很多青海人熬过了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粮食短缺的艰难岁月。因而,湟鱼在当地也被称为“救命鱼”。因为过度捕捞,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青海湖渔业资源锐减,周边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为保护青海湖湟鱼资源、修复青海湖受损的渔业生态环境,从1982年起青海省共实施了5次封湖育鱼行动。2021年开始的第六次封湖育鱼,将实施零捕捞政策直至2030年。
从捞湟鱼度难到封湖育鱼,湟鱼保护是青海生态保护的破旧立新之举。39年的湟鱼“拯救”之路,成效显著。
湟鱼繁殖能力低、生长缓慢,每年增长50克、每10年大约增长1斤,除了种群自然恢复,青海省渔业部门多年来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人工繁殖放流。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通行告诉记者:“为有效保护湟鱼,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布哈河与刚察县沙柳河、泉吉河成立增殖试验站和放流站,人工增殖放流,2002年至今向青海湖放流湟鱼一龄鱼种1.56亿尾。青海湖湟鱼资源量从2001年不到0.26万吨,增加到2020年的10.04万吨,其中人工增殖放流贡献率达23%。”
自然生存法则在湟鱼洄游时表现得淋漓尽致,湟鱼洄游时在水深处积蓄力量,往上游台阶鱼跃时,瞬间窜上去。其天敌鱼鸥随时在河里找寻捕食的目标,常见鱼鸥高飞俯冲一头扎入水中,飞起时嘴里叼的湟鱼尾巴来回摇摆。
曾经一段时期,为了农田灌溉,沙柳河、哈尔盖河、泉吉河等湟鱼洄游的主要河道修建拦水坝等设施,因坝体比较高,湟鱼洄游通道受阻。
“为了打通过鱼通道,我们把拦水坝全部拆除,对流入青海湖的几条河道进行清理和建设修复。”刚察县农牧水利和科技局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勇说。站在沙柳河边,王勇感叹道,修建过鱼通道时正值深秋,天气特别冷,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一到晚上河道都用棉被盖起来。
青海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专门设计科学合理的过鱼通道,来保证湟鱼的“生命通道”更加畅通。王勇几十年来在水利部门工作,参与并见证了“生命通道”的治理和建设过程,“每个过鱼台阶高度是鱼身长度的1.5倍、宽度是鱼身长度的3倍,这是专家学者经过无数次反复试验取得的结果”。
全民合力保护
沿青海湖一圈约360公里范围内,刚察县是离青海湖最近的一个县,也是环湖地区人口最集中的一个县,有1.3万常住人口,被称为鱼鸟天堂、海滨藏城。
在刚察县城采访,发现水果商贩将称重后的水果装在一个红色简易布袋里递给顾客。县城里不但塑料袋踪影难寻,街道、河沟也干净整洁。
刚察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潘海鹏告诉记者,为了更好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2019年,刚察县 *** 牵头进行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县市场监管局发布禁塑令,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为更好保护青海湖生态环境,当地进行县域环境卫生大整治,县城变得越来越干净了。
刚察县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山成仓说,为了保护青海湖生态,刚察县于2012年建设了日处理水量2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后期因处理能力不足,于2019年进行二期提标扩能建设,污水处理标准从一期的一级B提高到二期的一级A。
“全国最干净的公厕,你们辛苦了!2021年6月4日安徽游客留言。”一位游客在刚察县编号005号公厕的留言便签上写了这样一段话。青海湖周边缺少公厕是共性问题,从偏僻牧区到刚察县城都是如此。这座编号为005号的公厕,外墙表皮斑驳,但里面干净整洁,有热水供应和婴儿椅。自2010年起,刚察县公厕从1座陆续增加到27座,编号后高标准管理,公厕已成为市民和游客最满意的公共卫生设施。
在刚察县坛城博物馆,一排颜色艳丽多种材质的宝瓶吸引眼球,这是群众的创新之举。青海湖是牧民心中的圣湖,刚察县自古就有每年“祭海”的习俗。以前,都是在瓷制宝瓶里装五色粮食抛到青海湖里面“祭海”,后来为了保护生态,当地牧民开创性地将酥油糌粑捏的宝瓶用来“祭海”。“这样既不污染环境,还方便喂食湟鱼。”刚察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守利解释说。陶瓷宝瓶换成手工捏制的糌粑宝瓶,一个小小的改变,体现了群众生态保护意识的进步。
曾经祖孙三代靠打鱼为生的李一帆,是土生土长的刚察县人,家里三代都以打鱼为生。“13岁时我就跟着父亲飘荡在青海湖上打鱼。”李一帆说。他于2015年组建了刚察县海滨藏城救援队协会,从7名队员发展到12名正式队员,还招募志愿者参与,6年来自发组织救援湟鱼30多次,达到上百吨……
站在河边随便徒手都能捞几条的湟鱼,保护起来并非易事。近年来,湟鱼洄游之所以顺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牧民看到有偷捕和伤害行为会之一时间上前阻止,并打 *** 给相关保护管理部门。
“生态保护主要还是靠当地牧民,青海湖是他们世居的家园,他们有敬畏自然的伦理观,从这几年保护湟鱼的效果来看,当地牧民是最得力的生态卫士。目前,沿湖城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主体。”刚察县自然生态资源局副局长李成海说。
综合治理施策
正值旅游旺季,慕名而来的游客聚集在沙柳河景区湟鱼家园,在泉吉河喂食湟鱼。来自浙江的胡海盛带着女儿将饼干捏碎后撒到河里看湟鱼争相抢食,“以前在电视里看到过‘湟鱼洄游’的画面,这次来青海旅游专门带家人来看看”。
湟鱼洄游孕育生命的奇迹,离不开当地综合治理施策。青海湖是构造断陷湖,湖水主要由湖面降水、地表水、地下水3部分组成,70余条河流源源不断地流入青海湖,成为青海湖日渐丰盈的源泉。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江西沟镇莫热村离湖边不到100米,记者在村口见到村长完玛东主时,他正在村口指挥涌入的旅游车辆有序行驶。“我们村760多户,开民宿的有100多户,从事旅游服务业的大概有500多人。为了湖水不被污染,我们村与县里的环卫公司签订合同,每天由6至7辆罐车转运生活污水到几十里外的倒淌河镇污水处理厂。”完玛东主说。
为了青海湖可持续发展,防止无序重复建设和管理问题,青海省于2007年成立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首次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总投资15.67亿元,实施了退化草地治理、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生态监测体系建设等12项工程。
根据中央环保督察组整改要求,自2017年8月29日起,为保护青海湖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青海湖鸟岛景区、沙岛景区先后闭门谢客,并停止一切经营活动,更大限度地减少人类活动,为野生动物提供一方净土。环湖百姓的收入一度受很大影响。当地部分人员通过转移就业和发展畜牧业标准化养殖来解决收入问题。经过4年时间,随着青海湖生态保护日见成效,乡镇人员就业环境也逐渐好转,牧民的环保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今年,仙女湾景区也被关闭。生态保护有多种形式,对青海湖的保护来说,人类的离开是为了野生动物的归来。
多年的治理和保护,让青海湖取得了水资源量增加、生物多样性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显著效果。青海湖如一个青蓝色的宝盆,草原上暮归的牛羊、随波荡漾的鱼鸥、浅翔水底的湟鱼,构成了一幅青海湖生物多样性和谐共生的大美自然景观。(记者 马玉宏 石 晶)
作者:马玉宏 石 晶
来源: 经济日报
青海湟鱼案宣判!捕捞者被判刑8个月,为何捕捞湟鱼违法?笔者 东邪
近期黑龙江省中级人民法院对7起盗卖黑土案件进行宣判,11人获刑,其中更高刑罚是7年有期徒刑,该消息引起广大网民的讨论,很多人表示原来贩卖黑土是犯法的,而且刑罚还这么严重。在盗采黑土案件发生之后,另一起关于非法捕捞的判决书也被网友发现并热议,该案件指的是张某在2020年多次在青海湖捕捞湟鱼,总重量达到24.68公斤。
经过法院的审判,张某最终以非法捕捞水产品的罪名被判处8个月有期徒刑,还要赔偿2700多元并在县级媒体上公开道歉。这个案件同样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不少生活在青海的网友表示湟鱼本是一种常见的鱼类,为什么张某多次捕捞湟鱼后会被判处有期徒刑呢?要想解开这个疑惑,还需要了解湟鱼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它在国内目前的生存状况如何。
湟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类?
湟鱼是我国青海地区特有的鱼类,它由于体表几乎没有鳞片附着而被称为“青海湖裸鲤”,但湟鱼的臀鳍两侧以及肩带部位存在稀疏的鳞片,只不过不像一般鱼类的鳞片那样明显。据研究表明,湟鱼的祖先应该来自黄河,青海湖在大约13万年前受到地壳运动的作用得以形成,因此黄河鲤鱼出现了地理隔离,一部分在青海湖中随着漫长岁月的流逝演化成湟鱼。
由于青海湖是咸水湖,因此黄河鲤鱼进入青海湖后必须适应新环境,为此它们逐渐将身上的鳞片褪去,同时头部、嘴巴以及背部都发生了变化,最终形成湟鱼,因此湟鱼在外观上与黄河鲤鱼存在较大的差异。据记载,湟鱼在上世纪中期还不是濒危动物,但它在2004年就被列为濒危物种,青海省早就从2000年开始禁止任何形式对湟鱼进行捕捞。
湟鱼从什么时候开始被人们盯上?
根据我国动物研究所的专家介绍,建国初期的青海湖中有相当多的湟鱼,它们的生存基本不受到人类的影响,当时湟鱼的重量至少有32万吨。然而从1959年开始,我国发生大规模饥荒事件,许多人吃不饱饭而不得不挖掘野菜、吃草根和树根,还有不少人因此而饿死。而生活在青海湖附近的民众则找到了解决吃饭问题的 *** ,那就是捕捞青海湖中的湟鱼。
很快当地 *** 就成立了专门在青海湖进行捕捞工作的渔业公司,并且同期开设5个渔场和多个冷库、码头。一时间青海湖上热闹了起来,而且这股热闹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青海湖附近的人也因为捕鱼得以存活,还有不少更远地方的人因为吃到了青海湖里的湟鱼得以续命。时隔几十年,参加过当年青海湖捕鱼活动的老渔民依然记得当时热火朝天的场面,青海湖渔场里最多时候出现了10多万人在捕鱼。
这些人不仅来自青海本地,还有很多来自陕西、山西等地方。根据不完全数据统计,青海湖在3年的时间里至少向民众提供了7.5万吨湟鱼,这些湟鱼避免十几万人被饿死。即使三年特殊时期过去后,民众在青海湖的捕鱼行为也没有停止,因为青海湖里的渔业资源确实丰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捕捞的问题开始出现了。
湟鱼的缺乏会导致什么问题?
原本湟鱼的平均体重可以达到3、4斤,到了70年代这个水平已经降低到1、2斤。到了1995年,青海湖里的湟鱼已经变得稀少,当时有渔业专家估测青海湖的湟鱼数量在30年的时间里锐减了97%左右。湟鱼的缺乏开始导致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发生,因为湟鱼在青海湖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吃水藻等藻类微生物,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同时它作为食物又可以引来许多飞鸟进入青海湖,飞鸟排泄的粪便进入湖中为藻类生物和其他微生物提供养分,由此可见湟鱼在这个闭环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湟鱼逐渐消失,那么青海湖的生态系统很可能逐渐崩溃,最后变成一个“死湖”。为了保护湟鱼,青海地方 *** 从1980年开始办法相关保护规定,从1994年开始全面封湖育鱼。
时至今日,湟鱼的种群数量还未完全恢复,因此它们依然处于法律的保护之中。青海湖湟鱼过去的发展历史对我们来说就是教训,切勿再重蹈覆辙。湟鱼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张某竟敢铤而走险,那他就只能接受法律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