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粑是什么做的,黄粑是什么叶子

牵着乌龟去散步 问答 49 0
「盘点贵州传统名吃之」清镇黄粑

贵州传统名吃众多且各有各的特色,今我们将列举14款进行做法介绍:

清镇黄粑

其色泽金黄,软糯可口,滋润甜香。黄粑 *** 成熟后,可蒸、可煎、可炸、可烤、可冷食。

原料:

上等糯米3000克,晚米(粳稻米)1500克,黄豆500克,红糖1000克,斑竹笋壳叶(玉米壳叶也可),麻线20克。

*** *** :

(1)上等糯米、晚米、黄豆均用清水洗净,分别放入盆中加清水浸泡6小时。取出后将糯米上笼大火蒸1小时至熟待用;粳稻米用石磨磨成米粉;黄豆磨成豆浆;以上三种原料加红糖搅匀制成面团,分成500克1个的面团。

(2)面团用竹笋壳或玉米壳包裹,再用麻线捆扎后,放入笼中大火蒸6-8小时后,用微火保温一夜出笼即可食用。

黄粑


热气腾腾的蒸笼中,黄粑叶的清香味,随着热气一阵一阵地扑面而来,好像平静的湖面被投石击中,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黄粑是用糯米、大米、红糖,按照一定的比例做出来的一种食品。刚刚出蒸笼的黄粑,糍软酥香,还带着淡淡的黄粑叶的清香。

我不会做黄粑。但自小就看着母亲做,自有印象起,每年过年的时节,母亲都会做黄粑。

这个黄粑,母亲不是一年四季都做,只有在快过年的时候,母亲才会做,表示快过年了,春节即将到来。自我有印象开始,年年如此。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大概是祖辈传承下来的吧,应该还有什么寓意,至于其中真正的原因,我不知道。后来到外地读书求学,也问我过同学过年时他们是否也有做黄粑的习俗。答案是不一样的,有的做“枕头粑”,一个五、六斤;有的做草草粑,一种用早春菜地里长的野草为拌料做的粑;还有的做猪儿粑,糖心或者芽菜肉心。

原来读小学、初中时没有离开过家乡,我一直以为,过年时所有人都要做黄粑、吃黄粑。现在我知道了,做黄粑只是我老家当地的一种习俗。

为什么要做黄粑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乡下人家过春节时,如果去做客,在吃正餐之前,主人家都会将蒸好的黄粑切成片,再整齐地盛到盘里,这就算正式开餐之前的一种仪式吧。到每家每户去串门,在吃饭之前,都免不了会吃这个黄包。

有些人家的黄粑,颜色不是那么黄,或者说泛着大米一样的白色,可能是红糖没有添加得那么重,吃起来感觉不是那么香甜。

现在细细一回忆,正餐之前先吃黄粑,这可能算是春节走新亲串户的一道仪式罢发。

母亲做黄粑的时候,会提前收割好新鲜的黄粑叶,再拿到山脚的小溪里边去洗。顺着山谷间流淌的小溪,清澈见底。母亲将早已晒干的稻草卷成团,将黄粑叶上所残存的污垢,小心翼翼地洗得干干净净。为什么洗黄粑叶时要小心翼翼呢?因为一不小心,很容易将黄粑叶弄开裂,开裂的黄粑叶,就不能再用为包黄粑了,因为黄粑要从里面钻出来。

洗干净的黄粑叶,带着未干的水,泛着青绿的色泽,散发着淡淡的粑叶清香。

做黄粑的主食,糯米,大米,母亲会提前用水浸泡,然后放入大锅里面,拌上已开化的红糖,不断地糅合,最后再加微火增热发酵。

母亲说,这个发酵的环节很重要,如果红糖放得太多,待会儿包的时候,黄粑就会成稀稠状,很不容易成型。多少糯米、大米,加多少红糖,这个量很关键。干湿的程度要特别把握好,这是一种技术,用母亲的土话来说,叫做“蒸酒熬糖,各有一行”。母亲好像从来就没有失过手。

大锅里的黄粑发酵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用手捏一下,如果磁软成型了,就可以了。包黄粑的时候,需要父亲在旁边协助。父亲按照母亲的要求,将晾干后的黄粑叶拉伸展后用双手托着,母亲从大锅里面抓起一小团米团,搓揉成团,放后父亲摊开的黄粑叶上,父亲再打包封好,放入蒸笼。

一个个做好的黄粑放入蒸笼后,就等着烧火蒸粑这样最后一个环节了。

竹子做的蒸笼,随着水的烧开,蒸笼四周热气腾腾,香气四溢。这种香味,溢满了整个厨房,带着甜甜的红糖味,带着黄粑叶的清香味。在我看来,闻到这种飘香的味道,似乎比吃在嘴里的黄粑更让人着迷。

幸福的年就要到来了,整个身心都沉浸在这幸福的时刻。

我守在蒸笼旁边,等母亲说好了的时候。她揭开蒸笼盖,一股诱人的香味扑鼻而来,让人回味无穷。母亲用筷子夹上一个黄粑,放到碗里边儿,再拆开黄粑叶。此时,不需要看黄粑,闻到黄粑叶的气味,恨不得把黄粑叶给吃下去。

看着热气腾腾的黄粑,趁热轻轻地咬上一口,磁软香甜,非常可口。这种味道,一直弥漫在儿时的记忆里,伴着成长的历程,感受着年味的气息。这也是一种家乡的味道,是一种幸福的记忆。

或许,过年时的每一个人,都曾经会钟情于那么一种食品,连着香甜的味道,连着幸福的童年。当看到、听到或者闻到这种食物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沉浸在这种幸福的记忆里,让人回味、让人留恋!

听见贵阳 | 软软糯糯香香甜甜——黄糕粑

贵阳清镇黄粑,是清镇市特产,也叫黄糕粑,以其金黄亮丽的色泽、香甜纯绵的口感,堪称一绝。它由黄豆、糯米、香米、粳米、白糖、风味馅料等原料拌和,用箬叶包着长时间蒸制而成。清镇黄粑颜色深黄,滋润软糯,芳香浓郁,甜美可口,粒粒糯米镶嵌其中,形似珍珠,玲珑透明,令人食欲大增。2009年12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清镇黄粑”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清镇人爱吃黄粑、爱做黄粑,在历史文献上早有记载。明代贵州《普安州志》称清镇黄粑为“清黄粑”,清朝人著的《黔南识略》则明确记载:“清黄粑耐力,苗民喜携远程。”清代后期,清镇黄粑开始广为人知,在《贵阳府志》里有准确记述:“黔中黄粑,清镇为佳,红糯珍品,食之清醒。”黄粑在当地民间又名“皇粑”“得胜粑”。

黄粑不仅是如今大众喜欢的小吃,还是古代供奉朝廷的“贡品”。古时,清镇地区有一种习俗,城外五里一小亭,十里一大亭,专为迎送亲朋好友或官员、文人学士,到此必坐下来在亭里休息、饮茶、话别或接风,排场大的则酒席款待,气氛浓烈,欢歌笑语。但凡朝廷官员过往必有地方官员出衙门去接送,都要设酒宴款待,酒桌上必有当地特产之一黄粑。岁月悠悠,天长日久,来往官员不计其数,凡品尝过清镇黄粑的官员无不大加赞赏,清镇的地方官员们便以此作为礼品赠送。进京的官员们以此向朝廷进贡。于是,清镇黄粑便走进朝廷,成了“贡品”,上了朝廷的御膳桌。据说,清朝“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胡林翼在任安顺知府时到过清镇,品尝过清镇黄粑,还高兴地带了些回家,赠送亲友。

清镇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人人都喜爱黄粑,并且熟练地掌握着黄粑的传统生产工艺。其工序包括:将原材料糯米、黄豆、香米等除杂、淘洗、浸泡、磨浆、混合发汁、搓揉制坯、包裹、捆扎、蒸熟、汁焖……因为黄粑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各民族的重要节日也都有黄粑的身影。

对于之一次接触清镇黄粑的外地人来说,或许会有疑问:黄粑黄得近乎棕红,是不是加了什么添加剂?因为蒸制好的黄粑色泽红亮且味甜,所以一直让人误以为黄粑中加入了大量的红糖以着色调味,其实不然。

黄粑的黄润与香甜,完全归因于这漫长的蒸煮。糯米饭,在密闭的木甑中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和发酵,分解出大量的糖分,而糯米饭的色泽也由白变黄,同时也越发的香糯。黄粑也由此而得名。而这也是黄粑的更大特别——本色本味,色味皆由己出。

近年来,本地人也让黄粑进行了“大变身”,由原来的单一品种衍生出更多风味多元性的系列产品。例如黄粑三大系列:糕点系列“黄粑”、谷物粉制系列“饵块粑”、粽类系列“黄粑”等30多个品种。而在口味上,在原有单一的糯米黄粑品种的基础上,开发了黑糯米、小米、五仁、熏肉、板栗、竹叶小黄粑等口味,或是增加黄豆的比例,使黄粑的色泽更亮更黄润。

部分素材来源: 清镇文旅微视、 *** 。

川南美食“黄粑”(糯糯的,甜甜的) *** 工艺大揭秘(华哥原创)

老妈每年都会做很多家乡的传统美食,我一直都是在旁边打下手,从来没记录过(另一美食——炒米糖的工艺更复杂,这几年家乡没人做了,很可惜无法记录),今年特意图文记录黄粑的 *** 过程,分享给大家:

原料:大米10斤,糯米6斤,红糖6斤,楠竹叶若干,1两猪油;

大米加黄豆泡水过夜,洗净后沥干

糯米泡水过夜,洗净后蒸熟


红糖切成粉状


川南特产——楠竹叶,选大的做黄粑壳,开水洗净晾干

步骤:大米加水和一把黄豆过夜,用机器粉碎后做溶剂,糯米加水过夜蒸熟后做溶质,趁热混匀(同时加入猪油和切成粉状的红糖);

大米泡水后粉碎,颗粒要尽量细,同时水别多了

加入蒸熟后的糯米和红糖、猪油,趁热混匀

加盖焖1小时左右,然后揉搓成圆柱状(长20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摊在用开水洗净晾干后的黄粑壳(楠竹叶)上,凉半小时后捆绑成型,大火蒸2小时左右;

揉碎成型(长20厘米、直径5厘米左右)

捆扎后大火蒸2-3小时,记得补水别蒸干了

冷却后可放冰箱冷藏1月左右,吃时可切成1厘米厚的片状蒸一下,或切片后加油煎一下更美味,糯糯的,甜甜的。。。

切成1厘米左右的片状,可蒸可煎,糯糯的,甜甜的

20-30年前还在里面加上少许细条状肥肉,叫做富油黄粑,富油谐音富裕,体现了川南人民对富裕生活的美好憧憬,儿时上街听到叫卖声都会流口水,可惜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了。。。

天府旅游美食·舌尖上的非遗 | 大竹黄粑:软糯清香,家乡味道


7月20日,四川省“天府旅游美食”发布仪式上正式推出了100道全川更具代表性的省级天府旅游美食、10条“天府旅游美食线路”产品和809道市(州)级天府旅游美食。


为此我们特推出【天府旅游美食·舌尖上的非遗】专栏,展示巴蜀饮食文化的无尽魅力和深厚内涵。


大竹素有“中国糯米之乡”的美誉

每逢新春佳节来临之际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

都是大竹黄粑

它被制成各种形状

等待着人们品尝

每咬一口

都是家的味道



正宗的大竹黄粑

精选大竹当地糯米

采用纯手工 ***

外形美观、清香美味



泡米


挑选颗粒饱满的糯米,用清水淘洗干净,去除杂质和细沙石,然后用山泉水浸泡至松软。



泡黄栀子


将黄栀子用水冲洗干净后,放进碗里,倒进少许水浸泡,直至碗里的水呈现浓浓的金黄色。


之后,将水倒入浸泡过的糯米里,用手搅拌均匀,使其染色深浅一致。



碾米


用石磨慢慢地研磨泡好的糯米,将其磨成浓浓的、细细的浆。



蒸黄粑


黄粑是什么做的,黄粑是什么叶子-第1张图片-

准备好蒸笼,铺上纱布,放大锅上。再把糯米浆倒进蒸笼里,用柴火快速蒸熟。



成形


把雕有图案的木刻印板抹上熟菜籽油,趁热把蒸熟后的糯米浆,一团一团地摁进印花板里。




吃黄粑主要有三种方式。之一,蒸得软软的,蘸着红糖吃;第二,切成小块,用水煮,煮至稍软后捞出,用碗盛上,放醪糟,加点糖,就可以美美地吃了。



最传统的吃法是把黄粑放火上烤。烤后的黄粑,外表会有一层锅巴,吃上去有一股焦香,里面却是黏黏的,软软的。用手轻轻地掰下一块,里面柔软的部分会被拉成一长条,末端细如丝。外焦内软,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




黄粑易于保存和携带

大竹人每次出远门都要带一些

每每烹调黄粑

都是心与家乡的交流

长知识!带有“中药味”的四川泸州小吃黄粑,真是个不错的好东西

四川不止有麻辣兔,麻辣火锅,麻辣钵钵鸡,泸州不是只有老窖,软糯香甜的黄粑也是一道不错的美食!

领导最近刚从四川泸州出差回来,特地给我们带了那边的特产黄粑。从来没见过也没吃过,询问了一番,发现爱它的人赞不绝口,不爱它的人连提起都觉得想呕。

之一次见到这种用叶子包起来的长方体形状的粑粑,一定会被它的外表所吸引,形状小巧可爱,闻起来一股很熟悉的药草味,被同事戏称为王老吉口味的粑粑。

对美食充满热爱的小编,面对这让人又爱又恨的小吃的由来,又是查阅了一番,才发现这样的美食,可真不能错过了。

一、黄粑的前世今生

泸州黄粑是泸州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小吃,采用天然优质糯米、优质大米、红糖、良姜叶及必要的辅料,用传统工艺精制而成。

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味甜糍和,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黄粑的香味正是来自良姜叶内所含的芳香油。也就是我们一开始认为是王老吉凉茶的味道。

良姜叶即良姜的叶子,良姜本身也是一种中药材,主治:脘腹冷痛,胃寒呕吐,嗳气吞酸良姜叶二列,长披针状,无柄,叶鞘开放抱茎。喜生于山坡草地或灌木丛中。其性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喜明亮的光照。但也耐半阴。生长适温为15—30℃,越冬温度为5℃左右。在疏松、排水良好的肥沃壤土中生长较好。

据《山海经》载,史前,炎帝与黄帝大占,蚩尤战败,身负重伤,部落和族群向南方逃亡、迁徙。有女黄氏为救蚩尤,用乳汁作药疗伤,黄氏乳汁未能救治蚩尤,而蚩尤血与黄氏乳汁滴入迁徙的泸水泸山中,化作红土地,不久土中长出红杆长叶的植物,叶片散发乳香味,族人称为娘浆叶(莨姜叶)。黄氏与族人为祭炎帝、蚩尤,祈求天神佑护族人,每年秋后吃新时,用酒谷、饴糖水拌浆,割娘浆叶棕丝捆扎,用木甑柴灶大火,蒸熟以祭神祭祖。因黄氏发明用娘浆叶来做供品,族人叫它黄粑。这以后,每逢农村24节令,春种、夏耕、秋收、冬藏,泸南边的各民族采娘浆叶做黄粑,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先成为蜀南一方的民俗,传承了下来。

现如今,泸州黄粑是四川泸州、自贡、宜宾等地广受老百姓热爱的传统小吃之一,在传统节日 *** 黄粑的习俗,在四川南部地区民间流传几百年。

二、黄粑的

之一步:先将洗净的大米与糯米混合打制成米浆。

第二步:再准备一点糯米洗净之后,放入传统的木甑(指古代炊具,现少数人家中有,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大锅里蒸煮食物)中蒸煮到七八成熟。

第三步:将打制好的米浆与蒸好的糯米饭倒入大木盆中混合,根据自己的口味加入少量的红糖或白糖。

第四步:待米浆中的水分被糯米饭完全吸收之后,便可将糯米饭搓打成一个个大饭团了,并摔打成型。

第五步:用洗净晾干的良姜叶将成型的糯米饭团依次捆扎好,最后便可全部盛入大木甑中继续加火蒸煮了。蒸2-3小时就可以食用了哦!

三、黄粑的食用 ***

黄粑的食用 *** 各种各样,可以蒸着吃、炒着吃、油煎着吃或是烤着吃都行。

其中被广大网友推荐的便是用油煎着吃。

在碗里打上两个鸡蛋,将切成片的黄粑裹上一层蛋液再放到油锅里煎,用油炸过的黄粑,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外焦里嫩,光是想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嚼一口,香甜可口,别有一番滋味。

四、黄粑的禁忌

再好吃的食物也不能贪嘴,对于以下几类人来说,对黄粑得避而远之了:

1、湿热痰火偏盛之人 凡发热、咳嗽痰黄、黄疸、腹胀之人忌食;

2、病后消化力弱者 大病后消化力弱者忌食;

3、糖尿病患者;

4、胃肠道病患者。患胃病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若贪吃可能造成溃疡穿孔、出血,使病情加重;

5、老人和儿童。糯米黏性大,老人和儿童吃了,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产生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黄粑广受人们喜爱,不止因为其独有的味道,重要的是,它的存在是对地方风俗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记录。更代表着川南地区外出的朋友对家乡的一种思念之情。

热爱生活,热爱分享。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我是柴小果。关注我的微信公众:柴小果的唠嗑说,分享更多精彩内容哟~

【年味江安】黄粑丨舌尖的记忆 用竹叶包裹的团圆

“过年了,包黄粑了,大家新年快乐。”春节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这个节日里,除了有新衣服外,还有丰盛的美食,黄粑就是美食之一。

“要过年了,就开始做黄粑,我们家每年年底都要做黄粑。”家住江安镇双河村村民熊世香介绍道,腊月二十五,邹文萍家中十分热闹,兄弟姐妹齐聚一堂,有的在洗竹叶,有的在蒸糯米,有的在锅中搅拌红糖,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因为他们要做一个春节的传统食物——黄粑。

黄粑,又名黄糕粑,是四川、贵州等地非常有名的小吃之一,它是一种用红糖、糯米和粳米 *** 而成的美食,它也是春节的必备小吃。就是把蒸熟的糯米、融化的红糖和米浆子搅拌在一起,待搅拌好的糯米冷却后,进行分块定型,再用叶子包好,拴好绳子,放在笼屉里旺火蒸熟,出锅的黄粑黄澄澄的,味道香甜、口感软糯,深受大家的喜爱。“我们农村春节不管在哪家去串门,都要先吃烧茶,而烧茶首先要上的就是黄粑,还有糖果这些,黄粑就代表甜甜蜜蜜的过年了。”江安镇双河村村民熊世香高兴地说道。

做黄粑是春节的传统习俗,在江安一些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大家团聚在一起做的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代表了春节的团圆和幸福,而黄粑也不仅仅是一道传统美食,更是寄托了每个人心中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和祝福。


来源 | 江安县融媒体中心

记者 | 胡敏 邹程诚

编辑 | 魏蔚

责编 | 王政伟

监制 | 杨铁

『年?味』金沙黄粑——舌尖上的乡愁

年关将近,年味渐浓

黄粑是金沙人过年必不可少的传统特色美食

春节是一年里最重要也更具有仪式感的传统节日

贴春联、贴福字、做黄粑......


旧年去,新年来

记忆中的金沙年味

甜糯的黄粑来啦

黄粑以糯米、黄豆、白砂糖、黄糖为主原料

经过浸泡、打浆

搅拌、成形等步骤

再用笋壳、粽子叶等包裹后

放入蒸箱蒸制10个小时

蒸熟后的黄粑色泽金黄、滋润软糯

包裹黄粑的笋壳

不同于市面上的竹叶、粽叶等

泥黄色的笋壳上布满黑色的花纹

并附着一层短绒毛

需要将买来的干笋壳用水泡发

再清洗至少三次

去除绒毛及其他灰尘

才能用来包黄粑


#迎新年 · 做黄粑#

黄粑吃法很多

可蒸、可炸、可烤

那醇厚的甜糯

带着黄粑叶特有的清香

越嚼越浓的“家乡特色”

真香~~~啊

其实

作为一种盛行于街头巷尾的小吃

黄粑的 *** 工艺并不复杂

可是黄粑所代表着一种情结

承载着一种乡愁

香甜软糯的黄粑

诱人的糖香、米香和黄粑叶的清香

这才是记忆中的“年味儿”

毕节市各县区地方农特产品之二——黔西黄粑

黔西县位于贵阳市西北部毕节市东部,是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县,境内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发展较好,盛产大豆、稻谷、玉米和小麦等农作物,食品加工企业相对发达,地方农特产品尤以黄粑较为出名。

说起黔西的黄粑,当地还流传着与之有关的一些历史故事,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率兵深入黔中腹地期间,一日蜀军正在做饭,突遇敌军来袭,于是蜀军顾不上吃饭就外出迎敌。但正在煮的米饭和豆浆这些咋个办呢?火头军为了防止米饭不馊,就把豆浆与米饭掺和到一起放到大木甑内加火蒸煮。待到蜀军战胜返回,米饭已经蒸煮了很久,变成了色泽黄润、甘甜香软的另一番模样,士兵们还以为是诸葛丞相用来犒劳他们的美味,高兴地将这些美味一抢而光。这种做法在军队传开后,后续也传到了民间并世代相传,才有了如今的美味黄粑。


小时候的农村,要想吃到黄粑可不容易,必须要等到过年才可以吃到。每年过年,家人就会用糯苞谷、糯米、黄豆等农作物用石磨磨成面,混合加水再捏成一团一团的,再用玉米壳包裹好后放进甑子进行密封,然后进行长时间的蒸煮,一般都要经过一晚上以上的蒸煮,让糖分完全分解和发酵,变得香而糯。这样蒸出来的黄粑,黄润而香甜,色香味俱全,这颜色和味道,完全就是靠这漫长的蒸煮才出得来的。

为什么要过年才可以吃到黄粑呢?一是做黄粑比较麻烦,要经过长时间的蒸煮,平时农民都忙于农活没时间做。二是冬季过年了气温比较低,当时也没什么冰箱之类的,黄粑易于长时间的存放不易发霉。三是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没什么待客的东西,做点这些有客人也可以有点吃的。如果正月家里有客人来时,除了安排吃饭以外,就会拿几个黄粑切成片来用火烤、用油炸,或者用甜酒煮,反正吃法比较多的,香味也很诱惑人,滋味都是很可口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如今无论是农村还是城里,想吃点黄粑这些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了,商店里随时都可以购买得到。在毕节市的黔西县,黄粑甚至变成了工厂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和商品化经营,一年四季都在生产和销售。其中以赵老五为代表的黔西黄粑,经过多年的改良和营销,已成为贵州非常有名的小吃。再经过人们的口碑相传和不同宣传媒体的不断进行外宣营销,黔西县黄粑早就已经闻名千里之外,香飘万家之中,成为我们贵州省的知名旅游商品畅销省内外,成为我们招待客人和馈赠亲朋好友的高档礼品。

如果你对我们的黄粑感兴趣,可以去相关的特色产品营销店了解了解,或者到 *** 这些 *** 营销站上去看看,时间允许的话你还可以到我的家乡走一走,亲自感受感受黄粑的绿色生产工艺、品尝品尝独具特色的美味特色农特产品。

四川泸州:黄粑香飘迎新年,老味道里最乡愁

当地居民钱开富正在 *** 手工黄粑。 杨尚威 摄

当地居民钱开富正在 *** 手工黄粑。 杨尚威 摄

一排排香甜的黄粑。 杨尚威 摄

用粽叶包黄粑。 杨尚威 摄

做好的黄粑。 杨尚威 摄

香甜黄粑。 杨尚威 摄

做黄粑过春节是西南地区的传统习俗,随着春节临近,四川省泸州市进入黄粑销售旺季。1月29日,在泸州市龙马潭区石洞街道内,当地居民钱开富正在 *** 手工黄粑,钱开富已经 *** 了近50年的手工黄粑,其味道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黄粑作为泸州的一种传统食品,其 *** 工艺历史悠久,以糯米、大米、冰糖、黄糖、水等为主原料,外用当地特有的良姜叶包裹,经过清洗、粉碎、打浆、成型、上甑蒸熟等多道工序 *** 而成,蒸熟后的黄粑色泽金黄,滋润软糯,芳香浓郁,甜美可口,粒粒糯米镶嵌其中,形似珍珠,玲珑透明,令人食欲大开。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 什么 黄粑是 叶子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