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首先,糖老师带大家来一起了解一下“无糖食品”的定义是什么。
很多人都会将“无糖食品”望文生义成“不含任何糖的食品”,其实这个定义是不准确的。糖友们是否还记得糖的主要来源呢?那就“淀粉”,很多无糖食品多是由面粉、谷物杂粮 *** 而成,这些富含淀粉的原料经 *** 消化后最终都会变成糖。需要注意的是,市面上的很多无糖食品喜欢在广告和包装上玩文字游戏,例如,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其配料表上却标注含有麦芽糊精等其他会升血糖的物质;还有的无糖食品为了使口味更好,会使用大量的油和盐来调味,因此食用这类食品并不利于健康。
经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无糖食品其实并没有宣传中的那么优秀。糖尿病患者如果过量食用无糖食品,反而会对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读到这里,有的糖友可能会有疑问:既然无糖食品并不是完全无糖,那我们是不是一口也不能吃?
其实,只要在选购无糖食品的时候注意避开一些常见的“陷阱”,并且在食用时注意控制,糖友们还是可以享受甜味带来的快乐的。接下来糖老师就向大家介绍选购和食用无糖食品的几个小技巧:
之一,在购买前要看清食品包装上的配料表。如果一款无糖食品的配料表上写着蜂蜜、麦芽糖浆、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字眼,那么更好不要购买。同时也别忘了看一看脂肪、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物质的含量高低。
第二,分辨天然甜味剂和人工甜味剂。现在市场中的甜味剂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像麦芽糖醇、木糖醇、赤藓糖醇这样的天然甜味剂,从植物中通过化学手段提取而来,比较健康。另一类是像安赛蜜、阿斯巴甜、三氯蔗糖这样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人工甜味剂 *** 低廉,甜度比较高,但长期过量食用也存在免疫力低下、胃肠道不适等风险。因此建议糖友们优先选择添加天然甜味剂的食品。
第三,要认识到无糖食品不能代替降糖 *** 物。对于宣称具有“保健”“降糖”等功效的无糖食品,糖友们应理 *** 对待,不能听信卖家天花乱坠的推销,将无糖食品代替降糖 *** 食用。
第四,在食用无糖食品时要注意不能吃的太多。无糖食品只是不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急剧升高,但仍然含有较高的能量,因此食用无糖食品,需要将其计算在每天应摄入总热量中,注意“总量控制”。并且更好在餐后进行血糖检测,看血糖是否有升高现象。如果血糖明显高于平时的水平,应立即停止食用。
(来源:人民好医生)
无糖概念产品还能热多久?近日,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元气森林表示,近期已对乳茶产品做了修正升级,即从2月4日起生产的大部分乳茶和3月18日起生产的全部乳茶,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低脂肪”改为“低糖低脂肪”。
在“高糖加速衰老、肥胖”的宣传认知下,“无糖”“0卡”“0脂肪”渐渐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追求。元气森林因为主打“无糖饮料”,迅速捕获了众多消费者的心。
事实上,“0蔗糖”并不等于“0糖”。那么,“0蔗糖”与“0糖”的区别是什么?
对此,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王思露表示,“无蔗糖”并不 *** “无糖”。一般来看,无蔗糖食品当中虽然没有蔗糖,但其中常会添加结晶果糖、海藻糖、麦芽糖浆等糖类物质,有些糖类物质的热量、升糖效应比蔗糖还要高。
而所谓的“无糖食品”,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没有糖”,只是“不含葡萄糖、蔗糖等食糖”,是添加了甜味剂的“代糖”。按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 *** 对食品预包装的相关要求,营养素标注采取四舍五入法则,即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g或100ml的含糖量不高于0.5g时标注为0,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看到的“无糖”“零糖”食品。
对于元气森林的此次致歉,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 *** 蓬认为,元气森林就是“伪系包装+网红传播方式+打擦边球、吸睛的营销模式”,可以说是一家“互联网+饮料”公司,与普通快消品稳扎稳打,依靠渠道的增长方式不同,元气森林基本上是依靠不断的融资来迅速占领市场。另外国家市场监管 *** 已经明令禁止在饮品、食品上标注零添加、零糖等。而且元气森林所谓的零糖并不是真的零糖,元气森林还是含有代糖。因此元气森林的广告、宣传不仅欺骗欺诈消费者,而且有违规的风险。”
受健康概念之风的影响,不仅仅是元气森林,如今市场上打无糖概念的产品比比皆是。脉动、可口可乐、健力宝、雀巢、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等都推出过无糖饮料,一直在市场上广受热捧。
“体重、颜值、健康管理已经贯穿于新生代消费者心中,‘0糖’的口号,在最初可以让品牌从高度同质化的行业中突出重围。可当下缺乏强制 *** 标准,食品标识自然乱象频发。” *** 蓬感慨,“待食品标识规范的正式文件 *** 后,希望打擦边球的忽悠用语被杜绝。”
至于无糖热是否会持续下去?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表示,其实“无糖”饮料是满足人们对“不发胖”的健康需求和口感兼具的这个矛盾的需求,是否能实现这个需求,就要看企业能否采取技术来实现和满足这个问题。“既然潜在需求已经被挖掘,需求还是会存在,只是目前技术能否实现的问题。”
对于其它以无糖为标语的饮品企业甚至代糖企业而言,元气森林事件无疑敲响了一记警钟。“在没有具体细化的规定出来之前,大家还是会去蹭这一块的风口;政策出来之后,大家都会去做整改。当然很多企业也通过此次事件,在未雨绸缪地进行布局。对于‘0糖’‘0脂肪’的宣传而言,元气森林事件有了比较好的一个警示以及震慑作用。” *** 蓬表示。
作者:■本报记者张粲
来源: 中华 *** 时报
健力喜「无糖」软糖新上市!全新包装、配方升级近日,母婴营养品牌“健力喜”旗下的儿童软糖系列焕新起航,根据消费者的健康需求、用户体验及反馈,在口味、口感、配方和包装等环节进行了全方位升级。目前,升级后的新包装软糖均已全面上市,欢迎广大新老顾客前来咨询和购买。
无糖配方更健康,新增铁软糖
据了解,健力喜软糖升级主要着重于四个方面:一是推出全新的产品包装设计,从小罐变大罐,吃着更满足;二是将罐内每颗软糖进行了 *** 包装,既方便又卫生;三是配方的升华,从“低糖”变“无糖”,击中消费者对于天然健康需求的核心;另外,其中的维生素软糖含量从原有的每粒12mgVC升级到了18mg;更值得一提的是,还添加了新品铁软糖;给万千宝宝提供更优质更全面的营养新选择。
健力喜软糖升级后的更大亮点是无糖,配料不含白砂糖、蔗糖、葡萄糖浆,同时还添加了麦芽糖醇和功能 *** 营养素,选用了不会引起 *** 和蛀牙的麦芽糖醇类。低热值,口感好,既让宝宝享受到美味的软糖,又能帮助宝宝补充健康营养,可谓一举两得。
*** 大罐+ *** 包装,构建差异化优势
产品包装是消费者对产品的视觉体验,是产品个 *** 的直接和主要传递者,是品牌形象 *** 的直接体现。好的包装会帮助产品赢得消费者信赖和支持,还能帮助产品在众多竞争品牌中脱颖而出。
在视觉上,升级后的健力喜软糖包装更加活力清新甜美, *** 大罐搭配蓝色海马形象给人以活泼、亲和之感。再加上企鹅、小熊、考拉的萌趣形象,相信会赢得更多家长和宝宝的喜爱。
在口味方面,叶黄素酯软糖和维生素C软糖依旧分别保持了蓝莓口味和甜橙口味,锌软糖改为了宝宝都爱吃的草莓口味,新增的铁软糖则选用了樱桃口味,粒粒好口感,更易吸收,多重营养,科学配比,满足不同的口味需求和不同的营养需求。
自产工厂 品质有保障
健力喜是青岛中仁健康产业集团旗下的母婴营养品牌,中仁集团汇聚行业顶尖科研力量,掌握核心科技,打造“产、学、研、销”四维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平台。设有5000多平方米专业的研发中心,拥有10万级别保健食品GMP生产车间,配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发设备和检验仪器,因此,健力喜软糖在做工、配料、品质等方面均有安全保障!
健力喜产品现有乳铁蛋白调制乳粉、益生菌固体饮料、DHA藻油软胶囊,儿童软糖系列:维生素C软糖、锌软糖、铁软糖、叶黄素酯软糖,其精准的产品 *** 更符合现代母婴家庭对营养品多元化的选择需求。
健力喜产品自上市以来,以品质为骨、以使命为韵、以效果为锋,时刻关注宝宝的营养需求而研发产品。此次,健力喜软糖挖掘全新消费趋势,通过配方、包装、口味等全新升级,把握当代消费者消费诉求,让“健康零食”成为母婴营养新风潮,开启无糖时代!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闪电新闻记者 丁宁 报道
为啥那些标着“无糖”的食品却还是可以很甜?<闽南网>
- 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营养常识的普及,“吃糖过多不利于健康”的观念深入人心,“少糖”成了健康饮食的基本原则之一。“无糖食品”,也就成了健康饮食的一大方向。
- 不过,喜欢“甜蜜”是人类天生的口味偏好。很多人在口头上大谈健康,而在行动上却选择甜味。做出“无糖食品”并不难,但“无糖而甜”才是消费者真正的需求。
- 甜味剂从十九世纪
- 就开始得到应用
- 十九世纪末,糖精面世以来,“有甜味而不是糖”的甜味剂就一直在批判和质疑中默默地赢得更多的拥趸。一百多年的发展,市场上有了很多种甜味剂——有合成的,有天然的;有甜度极高的,也有 *** 便宜量又足的;有“甜味纯正的”,也有“后味发苦”的……
- 对于饮料类食品,这些“高甜度、无热量”的甜味剂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月饼等烘焙食品中,它们的空间就很有限。原因在于,糖在这些食品中的作用并不仅仅是提供甜味,还负责结合水分、增加稠度,甚至与氨基酸发生美拉德反应等等。高甜度甜味剂只能解决甜的问题,而对这些作用 *** 为力。如果使用它们,这些食品的口感就会大大受影响。
- 无糖月饼里面的
- 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
- 近几年“无糖月饼”越来越多,而味道和口感似乎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从配料表和营养标签上可以看出,它们的确不含糖,而出现了诸如“麦芽糖醇”的东西。
- 这个麦芽糖醇,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 在化学上讲,“糖”是指“多羟基的醛或者酮”。醛和酮的特征基团是一个羰基,可以加上一个氢原子而变成“醇”。这样来自于糖的“醇”就被称为“糖醇”。
- 麦芽糖醇就是麦芽糖加氢还原而得到。在生产中,它是把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浆,然后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与氢气反应,就得到了麦芽糖醇。
- 催化加氢是个“化学反应”,所以糖醇跟传统的“天然产物”就有了不同的出身;但它们毕竟来源于淀粉,跟糖精、阿斯巴甜、甜蜜素等纯粹的“化学合成产物”也有明显的不同。如果非要给其“天然”还是“合成”的标签,也就会争得不可开交。
- 麦芽糖醇有甜味,比麦芽糖还要甜一些,不过不如蔗糖那么甜。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主要源于消化吸收之后引发的胰岛素变化等一系列生理反应。麦芽糖醇被吸收的比例很低,对血糖的影响比蔗糖要小得多,所以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出,糖醇食品对于控制血糖是有利的。它们也不会被口腔中细菌所发酵,也就不会导致 *** 。
- 除了消化吸收率低,被吸收的糖醇在代谢之后产生的热量也比相同量或者相同甜度的糖要低得多。中国的国家标准规定,糖醇的热量值按“10千焦/克”来计算——这个热量值,稍高于纤维“8千焦/克”,大大低于糖和淀粉的“17千焦/克”。而比较特殊的赤藓糖醇,则是按照0热量来计算。跟糖相比,糖醇在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时,对于控制体重就会友好一些。
- 虽然已经不是糖,但是在食物中,它还是能有保水、增稠和填充的作用。这些特 *** ,使得糖醇可以在糕点、冰激凌之类的食品中很好地代替糖。
- “糖醇”本身的热量
- 不可忽视
- 需要强调的是,糖醇并不像其他的那些高效甜味剂一样“无热量”。因为甜度不高,它们在食品中的用量比较大,产生的热量也还是不可忽略的。换句话说,它们在热量和影响血糖方面,只是“比蔗糖要好很多”,而不是“没有影响”。此外,大量食用糖醇可能导致腹泻——好在这个“大量”的数值也确实有点大,对于成年 *** 约是每天90克麦芽糖醇。正常情况下,人们可能也不会吃到这么多。
- 麦芽糖醇只是糖醇的一种。把不同的糖加氢还原,可以得到不同的糖醇,现在常用的还有木糖醇、山梨糖醇、甘露糖醇、赤藓糖醇等等。跟麦芽糖醇一样,它们不会导致 *** ,对血糖的影响很小,相同甜度下热量比糖要少得多,摄入量过高可能导致腹泻。不过不同的糖醇在具体特 *** 上有所不同,比如木糖醇的甜度比蔗糖还要高一些,而“安全摄入量”要低一些, *** 推荐控制量是每天50克,而儿童是每天20克——这个量也不算少,但如果不加以节制的吃,也还是可能超过的。
“无糖”≠真正无糖,健康饮食不能一味追求“低糖”和“无糖”许多人认为,
无糖、低糖、代糖的食品,
既能获得快乐,
又不会变胖、影响健康,
真的是这样吗?
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28050-2011《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中规定, “低糖”的定义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5%(即5克);“无糖”的定义是指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即0.5克),这是衡量无糖或者低糖食品的唯一标准。食品外包装上标注“无糖”≠真正无糖,可能还添加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麦芽糖浆、麦芽糖等这些“血糖刺客”,或者是食品主料富含淀粉的粮谷类,摄入过多同样会影响血糖。
“代糖”通常指的是甜味剂,代糖产品相对于蔗糖而言,不参与新陈代谢、不增加热量,是蔗糖的良好替代品。但“代糖”并非纯正的“善友”,研究表明:一方面,代糖本身没有营养成分,没有热量,导致大脑没有真正“满足”,此外还有可能 *** 食欲,打开你的味蕾,提升对其他高热量甜味食品的需求;另一方面,代糖服用过多,还会扰乱肠道菌群,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代谢。
饮食摄入不能一味追求“低糖”和“无糖”,大多数人群应适当摄入机体需要的糖分才是更佳选择。在购买食品或饮料时,不能只看外包装标注加大的“无糖”“低糖”等字样,也要注意看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是否含有代糖、淀粉类等其他可升高血糖的成分也同样重要。理 *** 选择蔗糖或代糖食品,根据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适宜摄入,不要贪吃哦!
责任编辑 邓清元
来源 浦东发布
半月谈丨想控糖,无糖食品莫乱尝时下,高糖摄入的危害日益引发关注,无糖食品成为食品界新宠。然而,在商家宣传之下,大众对无糖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无糖食品,食界新宠
在位于重庆渝北区金开大道的一家超市内,一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无糖饼干、无糖燕麦片、无糖芝麻糊等食品,货架旁的指示牌清楚标明 “无糖食品专区”。
工作人员指着食品包装上的“无糖”“0糖”“不含糖”字样向记者强调:“无糖食品,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糖分的食品。”
“没查过,无糖应该是完全不含糖吧。”汪先生从今年3月开始减肥,每晚只吃无糖燕麦片,目前体重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他依然坚持购买无糖食品。
记者随机走访6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些超市都设有无糖食品专区。其中,销量更高的无糖可乐甚至独自成区,“无糖,畅享美味”的广告语远远就能望见。
“这是给家里患糖尿病的老人买的,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我们只能选无糖食品了。”正在超市挑选无糖饼干的戴 *** 说,家中老人每3到5天就能吃完一包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子 *** 就放心让老人食用。
无糖食品,当真“无糖”?
无糖并非“零含糖”。记者查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现,只要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意味着,希望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无糖食品消费者,吃这类食品如果缺乏节制,或许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无糖食品长期食用同样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容易引起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无糖食品尤其无糖饮料中往往不缺 *** ,容易让人“上瘾”。
“我越来越喜欢吃甜的,别人觉得很甜的食物在我嘴里就是刚刚好的甜度。”食用代糖食品一年多的贾女士说。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记者拿了一袋无蔗糖沙琪玛询问超市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认为,无蔗糖就是无糖的意思,二者没有区别。
但稍一查看配料表便明白,这种沙琪玛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浆,麦芽糖也属于糖类。“无蔗糖”仅意味着不添加蔗糖,但完全可以添加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不能等同于“无糖”。
无糖可能有代糖。在几款无糖酸奶的配料表中,记者虽未发现糖类,却发现了木糖醇、三聚蔗糖等代糖的名字。专业人士解释,无糖食品虽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须引起注意的是,代糖不易吸收,摄入过多易引发腹痛、腹泻。
无糖食品,谨慎食用
该如何食用无糖食品?专家概括了一句话——只能少量食用聊以满足口感,食用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眼下不少商家宣传“无糖食品”简单夸张,这种 *** 倾向要尽快纠正,消费者也应对无糖食品常识有所了解,免遭误导。
“我喝粥时会食用无糖食品,一般一周两次,一次25克左右。”蒋女士修读过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知道无糖食品中含有少量糖分,会精确计算其中的糖分含量,绝不多吃。
业内人士建议,在挑选无糖食品时,认真查看食物成分表,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要了解其中的原理。”蒋女士说,如一些无糖饼干虽不含糖,但淀粉含量大得惊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很快分解为葡萄糖,会提升血糖。
朱文艺表示,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控糖没有捷径:“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应该控制总的食物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吃水果,不喝饮料,适当运动,才是最有效控糖的 *** 。”
来源:半月谈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张宇
麦芽糖醇和木糖醇有何不同?哪种是适合糖尿病患者的甜味剂什么是麦芽糖醇?
麦芽糖醇也叫糖醇(或者叫多元醇),它是由淀粉获得的麦芽糖氢化产生的,加热时不会变褐或焦糖化。
麦芽糖醇是一种散装甜味剂,甜度约为蔗糖的90%,但卡路里却少得多(每克仅仅只有2.1卡路里),出于这些原因,麦芽糖醇常用于生产各种低热量、低脂肪和无糖的食品。
- 麦芽糖醇的优点
(1)不会导致蛀牙
与其他多元醇一样,麦芽糖醇不会引起 *** ,不会被口腔细菌代谢(这些细菌会分解糖和淀粉,以此释放可能导致蛀牙或腐蚀牙釉质的酸。)
麦芽糖醇和其他糖醇(包括木糖醇)的这种口腔健康益处得到了全球各种健康团体/协会的认可。
(2)热量比糖少
由于麦芽糖醇被身体缓慢吸收,部分摄入的物质到达大肠,在那里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较少。
因此,麦芽糖醇每克只有2.1卡路里,几乎是蔗糖卡路里值的一半,因此可用于生产无糖产品,尤其是无蔗糖巧克力、 糖果和冰淇淋。
麦芽糖醇被欧盟 (EU) 和美国食品和 *** 物管理局 (FDA) 认定为低热量甜味剂/糖的替代品。
(3)对糖尿病患者有益
麦芽糖醇显著降低与葡萄糖摄入相关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因为它被缓慢吸收。
再加上它的低卡路值,成为糖尿病患者的理想选择(可用于控制血糖、体重和血脂是糖尿病管理的主要目标)。
在选择用麦芽糖醇等增甜食物之前,患者应与糖尿病专家讨论这些多元醇的用途,因为其中的一些产品可能含有其他对改善糖尿病不利的成分。
(4)安全 *** 好
1985年,欧盟 (EU) 食品科学 *** 会对甜味剂进行了全面评估,得出的结论是麦芽糖醇可安全用作食品添加剂。
虽然对它的使用没有每日摄入量 *** ,但该物质的大量消耗(每天超过100克)可能会增加腹泻。
什么是木糖醇?
木糖醇又称戊五醇,属于糖醇的一种,可以作为蔗糖替代物,是木糖代谢的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中。
木糖醇的甜度与蔗糖相当,但热量只有蔗糖的60%,由于木糖醇不能被细菌分解,利用它来取代甜品中的糖份以防止蛀牙,给儿童食用的糖果都以木糖醇代替蔗糖,可以保护儿童牙齿健康
此外,亦有多种口香糖,如益达也采用木糖醇来提供甜味。
- 麦芽糖醇和木糖醇的区别
1、两者来源不同
木糖醇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原料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甜味剂。在自然界中,木糖醇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蔬菜、谷类之中。
而麦芽糖醇是人工合成的,是由麦芽糖经氢化还原制成的双糖醇。
- 之一步是将淀粉水解制成高麦芽糖浆
- 第二步是将制得的麦芽糖浆加氢还原制成麦芽糖醇。
2、 *** 质不同
木糖醇低温品尝效果更佳,其甜度可达到蔗糖的1.2倍,入口后伴有微微的清凉感,这是因为它易溶于水,并在溶解时会吸收一定热量,多以固体形式食用时。
麦芽糖醇没有腐蚀 *** ,不会 *** 胰岛素的分泌,可以抑制体内脂肪过多积聚,而且难以消化。但是麦芽糖醇极易溶解于水,不易被霉菌、酵母及乳酸菌利用。
3、作用有所差异
木糖醇可以作为糖尿病人的甜味剂、营养补充剂和辅助治疗剂;能促进肝糖元合成,对肝病患者有改善肝功能和抗脂肪肝的作用;它的防 *** 特 *** 在所有的甜味剂中效果更好;还是帮助减肥。
而麦芽糖醇适用于雪糕、冰棍、糕点、饮料、饼干、面包、酱菜、糖果等产品。用麦芽糖醇 *** 的无蔗糖食品,对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 *** 症等人群和儿童也是适用的。
这样来看,两者都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只不过木糖醇属于天然的物质,多是作为主原料使用;而麦芽糖醇是人工合成的,多是作为甜味剂使用。
想控糖,无糖食品莫乱尝时下,高糖摄入的危害日益引发关注,无糖食品成为食品界新宠。然而,在商家宣传之下,大众对无糖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无糖食品,食界新宠
在位于重庆渝北区金开大道的一家超市内,一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无糖饼干、无糖燕麦片、无糖芝麻糊等食品,货架旁的指示牌清楚标明 “无糖食品专区”。
工作人员指着食品包装上的“无糖”“0糖”“不含糖”字样向记者强调:“无糖食品,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糖分的食品。”
“没查过,无糖应该是完全不含糖吧。”汪先生从今年3月开始减肥,每晚只吃无糖燕麦片,目前体重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他依然坚持购买无糖食品。
记者随机走访6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些超市都设有无糖食品专区。其中,销量更高的无糖可乐甚至独自成区,“无糖,畅享美味”的广告语远远就能望见。
“这是给家里患糖尿病的老人买的,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我们只能选无糖食品了。”正在超市挑选无糖饼干的戴 *** 说,家中老人每3到5天就能吃完一包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子 *** 就放心让老人食用。
无糖食品,当真“无糖”?
无糖并非“零含糖”。记者查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现,只要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意味着,希望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无糖食品消费者,吃这类食品如果缺乏节制,或许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无糖食品长期食用同样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容易引起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无糖食品尤其无糖饮料中往往不缺 *** ,容易让人“上瘾”。
“我越来越喜欢吃甜的,别人觉得很甜的食物在我嘴里就是刚刚好的甜度。”食用代糖食品一年多的贾女士说。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记者拿了一袋无蔗糖沙琪玛询问超市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认为,无蔗糖就是无糖的意思,二者没有区别。
但稍一查看配料表便明白,这种沙琪玛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浆,麦芽糖也属于糖类。“无蔗糖”仅意味着不添加蔗糖,但完全可以添加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不能等同于“无糖”。
无糖可能有代糖。在几款无糖酸奶的配料表中,记者虽未发现糖类,却发现了木糖醇、三聚蔗糖等代糖的名字。专业人士解释,无糖食品虽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须引起注意的是,代糖不易吸收,摄入过多易引发腹痛、腹泻。
无糖食品,谨慎食用
该如何食用无糖食品?专家概括了一句话——只能少量食用聊以满足口感,食用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眼下不少商家宣传“无糖食品”简单夸张,这种 *** 倾向要尽快纠正,消费者也应对无糖食品常识有所了解,免遭误导。
“我喝粥时会食用无糖食品,一般一周两次,一次25克左右。”蒋女士修读过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知道无糖食品中含有少量糖分,会精确计算其中的糖分含量,绝不多吃。
业内人士建议,在挑选无糖食品时,认真查看食物成分表,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要了解其中的原理。”蒋女士说,如一些无糖饼干虽不含糖,但淀粉含量大得惊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很快分解为葡萄糖,会提升血糖。
朱文艺表示,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控糖没有捷径:“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应该控制总的食物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吃水果,不喝饮料,适当运动,才是最有效控糖的 *** 。”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12期
半月谈记者:陈渡归 赵宇飞 | 编辑:范钟秀
包装上写着“无糖”“0蔗糖”实际上依然含“糖”!无糖食品怎么选?专家这么说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4月7日下午,著名测评人@老爸测评 对外发布了名为《老爸评测提醒!这种产品坑了 *** 奶奶20年!》的 *** 。
涉及的有中老年营养燕麦产品,外包装标注有“未添加白砂糖”的字样,可是其产品配料表里却有麦芽糊精、葡萄糖浆。对此,老爸测评表示,写着不添加白砂糖,却放了差不多的东西。“不就是在欺骗消费者吗?”
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4月9日至4月1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多个超市、便利店了解到,很多消费者挑选无糖食品均处于“盲选”的状态,或者是单纯依靠广告。
△在一款标注“无蔗糖”的风味酸乳饮品的配料表中,含有其他糖类成分。
年轻人喜欢无糖食品 老年 *** 喜爱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健康饮食成了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由此,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酸奶、无糖燕麦和无糖芝麻糊等越来越多的无糖食品开始出现在生活中。
似乎食品不含糖,就能离肥胖远一点。果真如此吗?
稍早前,著名测评人@老爸测评 对外发布中老年营养燕麦产品,外包装标注有“未添加白砂糖”的字样,可是配料表里却含有麦芽糊精、葡萄糖浆等糖分。
随后,网上关于无糖食品的话题登上了热搜。
4月9日至4月11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走访了重庆中心城区多个超市、便利店看到,消费者对于无糖食品的喜爱确实很高。
“无糖饮料3元到10元不等,还有无糖的零食,这些都很受年轻人喜欢。”有销售人员告诉记者,除了年轻人喜欢无糖食品外,老年 *** 喜爱无糖食品。“岁数大的买酸奶、燕麦片、芝麻糊这些,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所以也是要无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注意到,虽然大家都喜爱无糖食品,可是对于无糖食品的选择,却都是“盲选”。
“反正就是看广告,还有就是外包装,上面写无糖,那肯定就是无糖了。”多名消费者向记者表示,自己也遇到过假的“无糖食品”。
家住南坪南路的龚先生指着一个外包装标注有“无糖黑芝麻糊”的产品表示,有商家专门和消费者玩文字游戏。“你看这个外包装上写着无糖,但是你看这里它有写着糖含量≤0.5g/100g,糖含量符合GB28050声称无糖的要求。”
在一些中老年燕麦片食品,记者也看到了“无蔗糖、无白砂糖”的食品,可是配料表里却含有淀粉糖浆、植脂末等糖类。
“你还不如直接添加蔗糖或白砂糖呢,这不是存心害我们中老年人嘛。”龚先生表示,有些商家打着中老年食品的幌子,却一点都没为中老年人考虑问题。
△超市货架上,一款标注为“无糖苏打水”的饮料,配料中同样含有其他糖类成分。
专家以无糖饮料为例 其营养素表的能量应该为0
4月10日,国内饮料品牌元气森林发布致歉声明“一个迟来的升级”,声明中称在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
元气森林表示,近期已对乳茶产品做了修正升级,即从2月4日起生产的大部分乳茶和3月18日起生产的全部乳茶,包装从原来的“0蔗糖 低脂肪”改为“低糖 低脂肪”。
元气森林同时提醒:乳茶有奶所以是有糖的。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用甜味剂来代替蔗糖,已经成为各食品行业公认的减糖方案。”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李存璞指出,食品、饮料中添加的糖让甜蜜成为了负担,有可能会增加患 *** 、肥胖、2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慢 *** 疾病的风险,因此随着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无糖食品在市场受欢迎成为一种必然,未来无糖食品也将会有更多新品推向市场。
不过李存璞也表示,无糖并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无糖一般是指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等。但是看配料表会发现,虽不添加蔗糖,却可能添加了葡萄糖浆、麦芽糊精等,而这些物质在水解后同样会产生葡萄糖,所以热量一点也不会少。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如果有葡萄糖果糖,血糖会迅速升高,很危险。建议调整饮食习惯,不要盲目使用无糖产品,在购买前仔细查看该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代替了有关糖类,更好是购买著名国标无糖食品的食物。”
除此之外,李存璞还指出,无糖不 *** 能量低,应当关注营养素的能量表。如果是乳制品,蛋白质含量比较重要,脂肪含量高可以提供更好的 *** 的口感,但热量就高。“真正的无热量饮料的甜味来自于不被 *** 代谢的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甜味剂,营养素表的能量应该为0。但即便如此,也应当少摄入饮料,如碳酸饮料的磷酸等酸 *** 物质对骨骼、牙齿不好, *** 会利尿,而饮料中的钠离子等成分会使血液渗透压升高,并不能起到补水的效果。”
最后专家提醒:白开水和纯净水更好,但适量饮用饮料也没啥问题,不要过量即可。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 *** 、音频 *** 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想控糖,无糖食品莫乱尝时下,高糖摄入的危害日益引发关注,无糖食品成为食品界新宠。然而,在商家宣传之下,大众对无糖食品的认知存在误区。
无糖食品,食界新宠
在位于重庆渝北区金开大道的一家超市内,一组货架上整齐摆放着无糖饼干、无糖燕麦片、无糖芝麻糊等食品,货架旁的指示牌清楚标明 “无糖食品专区”。
工作人员指着食品包装上的“无糖”“0糖”“不含糖”字样向记者强调:“无糖食品,就是没有添加任何糖分的食品。”
“没查过,无糖应该是完全不含糖吧。”汪先生从今年3月开始减肥,每晚只吃无糖燕麦片,目前体重还没有明显变化,但他依然坚持购买无糖食品。
记者随机走访6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些超市都设有无糖食品专区。其中,销量更高的无糖可乐甚至独自成区,“无糖,畅享美味”的广告语远远就能望见。
“这是给家里患糖尿病的老人买的,糖尿病人要控制血糖,我们只能选无糖食品了。”正在超市挑选无糖饼干的戴 *** 说,家中老人每3到5天就能吃完一包无糖饼干,因为“无糖”,子 *** 就放心让老人食用。
无糖食品,当真“无糖”?
无糖并非“零含糖”。记者查询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发现,只要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就可以标注为无糖食品。这意味着,希望严格控制糖分摄入的无糖食品消费者,吃这类食品如果缺乏节制,或许事与愿违。
业内人士指出,无糖食品长期食用同样会增加能量摄入,反而容易引起肥胖。值得注意的是,无糖食品尤其无糖饮料中往往不缺 *** ,容易让人“上瘾”。
“我越来越喜欢吃甜的,别人觉得很甜的食物在我嘴里就是刚刚好的甜度。”食用代糖食品一年多的贾女士说。
“无蔗糖”不等于无糖。记者拿了一袋无蔗糖沙琪玛询问超市的销售人员,该销售人员认为,无蔗糖就是无糖的意思,二者没有区别。
但稍一查看配料表便明白,这种沙琪玛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浆,麦芽糖也属于糖类。“无蔗糖”仅意味着不添加蔗糖,但完全可以添加葡萄糖、麦芽糖等糖类,不能等同于“无糖”。
无糖可能有代糖。在几款无糖酸奶的配料表中,记者虽未发现糖类,却发现了木糖醇、三聚蔗糖等代糖的名字。专业人士解释,无糖食品虽不能加入蔗糖和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必须含有相应于糖的替代物,一般采用糖醇或低聚糖等不升高血糖的甜味剂。须引起注意的是,代糖不易吸收,摄入过多易引发腹痛、腹泻。
无糖食品,谨慎食用
该如何食用无糖食品?专家概括了一句话——只能少量食用聊以满足口感,食用的同时应相应减少主食。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营养科医师朱文艺认为,眼下不少商家宣传“无糖食品”简单夸张,这种 *** 倾向要尽快纠正,消费者也应对无糖食品常识有所了解,免遭误导。
“我喝粥时会食用无糖食品,一般一周两次,一次25克左右。”蒋女士修读过食品安全与健康课程,知道无糖食品中含有少量糖分,会精确计算其中的糖分含量,绝不多吃。
业内人士建议,在挑选无糖食品时,认真查看食物成分表,优先选择含有低聚糖和糖醇的产品,尽量少选择含有“阿斯巴甜”“甜蜜素”“安塞蜜”等甜味剂的产品。
“不能盲目追求无糖食品,要了解其中的原理。”蒋女士说,如一些无糖饼干虽不含糖,但淀粉含量大得惊人,淀粉进入胃肠道后很快分解为葡萄糖,会提升血糖。
朱文艺表示,近年来号称可以“控糖减脂”的食品层出不穷,但控糖没有捷径:“糖尿病患者和减肥人士应该控制总的食物摄入量,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少吃水果,不喝饮料,适当运动,才是最有效控糖的 *** 。”
来源: 半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