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年轻时,饮食不规律,落下了多年的老胃病,脾胃差,不吸收,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家里的儿孙也有类似的问题,脾胃不太好。
于是听别人说吃中药可以调理脾胃,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医院开了中药,回去调理。
医生开了四味中药,交代他回去再加水两碗,姜片与大枣。一周后,老王又来医院了,说肚子胀气好很多了,以前吃完饭就肚子胀,吃完中药这种症状缓解了,而且胃口也好了许多。
于是又开了一周的药回去。
那么老王吃的药是什么呢?原来,就是简单的四味中药,分别是茯苓 白术 党参 诃子
先看党参,具有补气健脾的功效,补脾气效果好于黄芪,又不像人参那样温燥。
其次看白术,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除湿不像苍术那么燥,补脾作用却强于苍术。
接着看茯苓,茯苓利水渗湿,兼能健脾。
最后看诃子,具有消痰利水,下气除满的作用。
党参 白术 茯苓其实是四君子汤的组成配对,能够补气健脾祛湿。调理脾胃是治疗和预防其他疾病的基础,脾为后天之本,我们的营养来源于脾的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虚弱,运化无力,肚子胀气,消化不良。
另外,脾怕湿,脾气虚,水湿停滞,生湿气,吃完饭整个人有气无力,想睡觉,舌头有齿痕,所以补气的同时还要祛湿,党参 白术 茯苓就兼具补气与祛湿的功能。
诃子,有一定的止泻,消痰,除胀气的作用。一些脾虚有湿的人,经常大便不成型。
因此这四味中药,可以用于大人小孩脾胃差,身体虚,不爱吃饭的人群。
更多问题,欢迎评论区留言!
秋天补气,你还只会用黄芪?黄芪的“兄弟”补气也是一绝秋天在五脏中对应着肺,肺主气,秋天补气自然是养生的佳选。
说到补气,大家都会想到补气之长——黄芪。但是,还有一味药材,能与黄芪相媲美,两广地区的朋友更是熟悉,那就是五指毛桃。
无论是生病治疗还是日常保健,我们都经常能够接触到这2味药材,它们都能用于补气,那当下秋天、各方人群,又该如何对它们进行选择?
黄芪与五指毛桃,如何选择?
■黄芪在《神农本草经》就被得以记载,可见延续之久。
黄芪也被称为北芪,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脾、肺两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脱毒生肌,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脾肺气虚或者中气下陷等证。
■五指毛桃也称南芪,《中华本草》中记载,味甘,性平,有健脾补肺,行气利湿,舒筋活络的功效,可以用于脾虚浮肿,食少无力,风湿痹痛等证。
五指毛桃
黄芪
究竟如何选择黄芪与五指毛桃呢,教授一共总结了3点——
01 从性质来看,黄芪偏温燥,故兼有阴虚有火的人群首选五指毛桃。
02 从作用上看,黄芪的气偏于升,较轻清,五指毛桃气温偏淡。
故如若是肺气、升提之气不足的,见气喘、女子崩漏,即月经不止,选择黄芪;
若是脾胃中气不足的,如见气短乏力、消化不良、大便稀溏等,选择五指毛桃。
03 从功效上看,黄芪还有益气固表的作用,配伍防风、白术可治疗表虚自汗;五指毛桃可除湿利关节,患风湿病人群可选用。
无论您的体质是更适合黄芪,还是更适合五指毛桃,教授都给大家送上秋天的一碗汤,大家可以根据所需自选。
秋天的之一碗黄芪汤
■黄芪补肺饮
材料: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乌梅各6克。
做法:煎水取汁,最后用蜂蜜调味即可。
功效:用于气虚阴伤,自汗口渴,咳嗽久久不止。
■当归黄芪乌鸡汤
材料:乌鸡肉250克,当归15克,黄芪20克。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乌鸡切块,一同放入瓦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小火慢慢煮熟即可。
用法:喝汤吃肉,早晚各一小碗,秋冬季节可以每日喝一至两次。
功效:气血双补,固肾调经。适用于月经经期不准、量少而色淡,面色苍白等气血不足的病证。
五指毛桃搭得好,不愁身体不好
01益气生津 五指毛桃+麦冬
秋天天气干燥,正是需要润肺养阴,益胃生津之时,这个重责麦冬可抗下 。
麦门冬甘,微苦,微寒,归肺、心、胃经,是对抗秋天干燥的好物。
■五指毛桃麦冬汤
材料:猪骨250克,五指毛桃150克,麦冬15克,姜片2~3片,食盐适量。
做法:猪骨头洗净、斩块,焯水后备用;将药材洗净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沸后放入猪骨,小火慢煮1小时,关火加盐即可。
功效:益气生津,健脾益胃。
02健脾除湿 五指毛桃+茯苓芡实
茯苓淡渗利湿,可助五指毛桃舒筋利湿之功,加上芡实这样的健脾之物,脾胃功能强大了,运化除湿之功就更强。
所以对于常有风湿关节困扰的人群,秋天不妨试下五指毛桃与茯苓芡实的搭配,有助健康的同时还美味。
■五指毛桃瘦肉汤
材料:猪瘦肉250克,五指毛桃1把,芡实20克,茯苓20克,蜜枣1个,姜片2片,枸杞、盐适量。
做法:瘦肉加姜焯水备用;所有材料洗净,五指毛桃切短,一同放进锅里;锅中加适量水,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煮1.5~2小时,调味出锅。
功效:健脾化湿,壮筋活络。
大家看到这里,是不是蠢蠢欲动想要为这个秋天添一碗汤呢?不妨试试吧,好喝又健康~
持续关注李教授,带你领略药食养生的乐趣!
女子每天坚持喝黄芪水,身体如何了?黄芪和西洋参哪个补气更好?今年34岁的李女士,有一段时间老是觉得浑身无力,每天还感觉很困,明明每天睡眠时间很长,可还是会觉得困,整个人每天都是昏昏欲睡,脸色也比较差。有同事说,她妹妹也有过相同情况,后来去看中医,说是气虚引起的,后来,经常喝黄芪水,慢慢情况有所缓解。
李女士就想着不如自己也喝黄芪水试试,然后,就开始每天坚持喝黄芪水,喝了一个月,整个人的状态还真是有了变化,变得精神很多,气色也变好了,脸色渐渐红润起来,而不是像起初那样苍白了。
除此之外,李女士在坚持每天喝黄芪水后,身体还有一些变化。
免疫力变好,生病少了
李女士的身体状况其实一直都不太好,从小就体弱多病,时不时地就容易感冒、发烧、咳嗽,还动不动就扁桃体发炎,就跟个病秧子似的。没想到,坚持喝黄芪水以后,身体变好许多,生病频率明显降低,这也是说明了身体免疫力提高,真是让李女士有了意外收获。
改善腿部水肿
李女士在去年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所以腿部有水肿现象,一直找不到好的方式改善水肿,没成想在坚持喝黄芪水后得到了缓解。腿部水肿的问题,也是困扰李女士很久了,对于她的生活,也是会有所影响的,所以想尽快摆脱问题。
身体上出现的一些变化,确实让人惊喜,一个问题也让李女士很难受。
李女士在坚持喝半年后,发现自己总是会上火,是咋回事?
黄芪在改善气虚问题时,可能会达到比较好的效果,却也是有限度的,问题得到改善后,就没必要继续再喝了。不要把黄芪当做保健品去补充,滥用之下,不仅不会给身体带来益处,反而容易给身体增加负担,引发相关问题。
黄芪是补气的好东西,可它属性偏温,对于本身就是热性体质的李女士来说,长期地喝黄芪水,不是在给身体打好基础,而是在给身体增添负担,导致体内的火气越来越旺盛,此种情况下,自然也就容易引起上火。
主要表现就是喉咙痛、便秘、小便赤短又很黄,其实这些表现已经是身体在给出提醒,如果留意到变化,就应该及时地排查原因,才能更快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当做小问题来处理,反而会让身体受到更多伤害。
说到黄芪,大多数人还会想到西洋参,两者都可补气,就想知道哪个效果更好?
具体来讲,两者在补气上面,会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针对人群不同,也就没有什么可比性,没有哪个补气效果更好这一说,只能说适合自己的就是更好的。
西洋参和黄芪更大的区别,就在于性质不同,西洋参是凉性的,而黄芪则是温性的,两者性质不同,适用人群也就会不同,对于热性体质的人来说,想要达到更好的补气效果,则需要用西洋参来补气,不容易加重身体负担。
而寒性体质的人,则适合用黄芪补气,两者互补之下,更容易解决问题。如果用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身体损伤,那就有点得不偿失了,所以说,需要补气的人可不能乱用西洋参和黄芪补气。
还有就是西洋参除了补气,也能帮助养阴,在补气养阴方面有着较为不错的效果。黄芪就没有这样的效果,想要更好的发挥两者的作用,还得针对性的去使用。
关于黄芪,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喝!
气虚也分很多情况,对于不易出汗的气虚人群,不建议用黄芪来补气,如果没有分辨清楚就用黄芪补气,则有可能加重病情,使得身体变得越来越差。
另外,痰湿体质的人,不能用黄芪,这类人群使用黄芪,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而痰湿体质的人,大多舌苔会比较厚腻,舌体还会是胖大的,除此之外,有腹胀、身体困乏、大便黏腻情况的人,湿气比较重,建议不要用黄芪。
再一个就是孕妇不要随意喝黄芪水,有的人会觉得黄芪养生效果好,或者是想要靠黄芪达到减肥的目的,觉得黄芪属于中药材,不会产生副作用,就想着喝黄芪水会比较安全,却不知道既然是药,不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可能存在未知的风险,为保证胎儿和孕妇健康,还是不喝为好。
黄芪有它的功效,如何使用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就需要正确地去食用黄芪,希望以上错误不要犯,以免给身体带来损伤。还有就是需要提醒一下,在用黄芪时,更好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也是出于健康考虑。
补气健脾,你更适合南芪还是北芪?五指毛桃、茯苓皆有健脾、利湿的功效,两者搭配与猪骨煲汤,共奏健脾益气祛湿之效。■
【来源:黄穗平说脾胃,医学指导:黄穗平 广东省名中医 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主任】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奉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黄芪:“黄芪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历代中医本草均有记载,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名贵中草药。黄芪又可分为生黄芪和炙黄芪,仅经过采收、洗净、晾干、切段者为生黄芪,没有其他药物炮制的过程,药效偏于走人体的表层。炙黄芪为生黄芪用蜜炙后而成,药效偏于走人体的里层,偏于温补。
黄芪主要是产自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地方,目前来看,以山西,内蒙古生产的黄芪质量更好。黄芪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重要的一味中药,它对人体有很多好处,也比较受广大朋友的认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黄芪算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中药材,有比较好的营养成分,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食用,黄芪可以煮茶喝,这样喝可以增强人体抵抗力,会使人的面色越来越好。
黄芪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如何挑选黄芪:
1、看:比较好的黄芪,首先是要看外皮,外皮发白,内心发黄就不错;还要看切片的断面有没有洞因为黄芪本身容易发生霉蛀,有黑洞的,就不是太好
2、闻:闻一闻它的气味,如果是一股豆腥气,就是比较好的黄芪
3、尝:另外放到嘴里嚼一下,还有一种微甜的味道,符合以上条件的黄芪就是比较好的黄芪。
补气别用黄芪,容易上火,这个药比黄芪好用,补气祛湿,但不上火身体发虚,想喝点中药补补,那我不建议你用黄芪,因为容易上火!
生活中我就遇到过很多人,用黄芪煮水喝,喝完之后脸上开始冒痘,鼻子嘴边长红肿疙瘩,或者是嘴里起溃疡,晚上人也烦躁失眠,其实这些就是因为用完黄芪上火了,毕竟黄芪温燥,但凡你体内有热,那不管是虚热、实热还是湿热,都会上火,所以我建议你用五指毛桃。
这个药呢,药效堪比黄芪,同样可以补气扶正,而且还能祛湿健脾,我们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通常体虚的人,大多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所以容易出现身上没劲,四肢乏力,头晕心慌等各种虚症,那这五指毛桃呢健脾胃,脾胃好了,气血自然就足了,人自然也就不虚了。
另外为啥我说,用五指毛桃不用担心上火呢?因为它一能祛湿,我们说湿性粘腻,阻碍气机,通常一个人身上有湿气时,你用补药是补不进去的,因为湿气阻碍气血流动会影响药效流通,这药效一堵就容易上火,而这药呢,刚好就能祛湿;二来这五指毛桃还能行气通络,防止气机郁滞,推动气血运行,这样一来,药效郁滞而上火的情况也不容易发生,所以我建议你们用五指毛桃煮水,比黄芪便宜,还不容易上火。
同时如果你身上湿气比较大,还出现了四肢困重,食欲不振,吃点东西就胀肚子,上个厕所大便就粘腻不成型等症状,你还可以用五指毛桃搭配茯苓、豆蔻煮水喝,增强祛湿的力度。
或者你如果因为气血流动不畅,而出现了瘀滞,导致肌肉筋骨出现疼痛的情况时,也可以用五指毛桃搭配延胡索、血藤煮水喝,来行气活血、通络止疼,总之如果你用黄芪总上火,那就可以参考一下这五指毛桃,因为它同样补气,还不上火!
那今天分享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身体不适请及时线下就医,我们下期再见!
同为补气药,黄芪和红芪有什么不同?作者: 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 李巧容
黄芪,乃补气药中之圣药,是历代医家常用的药材,也是我们喜爱的一种滋补煲汤料,大家都知道它是补气的好东西。然而在临床上还有一味补气药——红芪,与黄芪仅有一字之差。经常有患者询问到,红芪是什么中药?是黄芪的别名吗?跟黄芪的功效是一样的吗?带着这些疑问,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究竟黄芪和红芪有什么异同。
古籍记载
黄芪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黄芪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其“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清代汪昂的《本草备要》认为黄芪“生用固表,炙用补中,益元气”。黄芪又名黄耆,李时珍《本草纲目》曰:“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
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黄芪之一出陇西,色黄白,味甜美,今亦难得……有赤色者,可作膏贴,用消痈肿,俗方多用,道家不须”,此处“赤色者”所指即为红芪。
在历代本草中,多将红芪列入黄芪项下,作为黄芪使用。在我国台湾、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东南亚等地,人们多认为红芪是黄芪的优良药材品种。但随着对二者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渐发现红芪和黄芪并不属于同一中药,1985年版《中国药典》首次将红芪单独列出。
来源不同
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红芪为豆科植物多序岩黄芪的干燥根。两者均来源于豆科,但种属不同,属于同科异属中药。
性状不同
从外观性状来看,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根外皮的颜色,黄芪表面为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而红芪表面为灰红棕色。
黄芪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和裂隙,老根中心偶呈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
黄芪药材 黄芪饮片
(图片来源于药物植物图鉴)
红芪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样突起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红芪药材 红芪饮片
(图片来源于药物植物图鉴)
功能主治相似
2020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于黄芪、红芪的功能和主治,在文字表述上完全一致,二者均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内热消渴,血虚萎黄,半身不遂,痹痛麻木,痈疽难溃,久溃不敛。
虽然这两者功能主治相同,但是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二者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存在差异 。
化学成分不同
黄芪含有皂苷类、黄酮类、黄芪多糖、氨基酸、生物碱、葡萄糖醛酸及多种微量元素等化学成分;红芪含有红芪多糖类、黄酮类、苯丙素类、三萜、甾体及生物碱类等化学成分。
通过对黄芪和红芪化学成分研究,发现黄芪和红芪的化学成分相似,都含有多糖化合物、黄酮化合物、皂苷化合物、氨基酸、微量元素等成分,但在含量上有一定差异。由此可见,两种药材的物质基础不完全相同,故也不能简单地将二者的功效划等号。
药理作用不同
黄芪主要有细胞免疫、抗感染、抗氧化、降血糖、调节血压、保护心脑血管和治疗肾病等作用,而红芪具有抗骨质疏松、诱导人白细胞分化、抗炎和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表明,黄芪和红芪均具有免疫调、保肝、抗氧化、预防骨质疏松和降血压等作用,红芪在免疫调节、抗氧化和改善肺间质纤维化方面的作用优于黄芪 。在补中益气汤、益气养血汤、复芪止汗颗粒和玉屏风散等复方中,用红芪的复方更具优势。有药理实验证明,在以自由基为诱因的相关疾病如气虚、血瘀、精亏等的防治及提高免疫指标方面,红芪的效果稍优于黄芪。
最后总结
综上所述,黄芪和红芪在我国有几千年的用药史,虽然二者的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相同,但二者在来源、性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均存在差异。因此在临床中应根据实际病情需要选用,以发挥更佳疗效。
一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 江国杰
二审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之一医院 扶宇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 *** 药盾公益(公众号:P *** 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
送你两味中药,补脾、润肺、养肝、益肾,充气血,补阴阳有人曾说,一座城市的节奏有多快,去看自动扶梯就行。自动扶梯越快,生活节奏越快。
所以你去看,地铁站、商场里随处可见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群无时不刻地不曾驻留自己的脚步,你就知道这座城市到底有多忙碌了。
是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是愈发加快,人不分老幼,身上的担子也是越来越重了。
学生族忙于繁重的考学压力,中考、高考两座大山让家长和孩子丝毫不敢有一天懈怠的;
上班族就更别提了,996、007的工作模式成了常态,不敢休假,日复一日的加班,改不完的PPT,让人喘不过气来。远志身边曾有朋友和远志吐槽,说自己明明还是单身,可留给自己的时间却所剩无几。
好多人去体检,各项指标几乎正常,却感觉有说不出的疲倦,脸上满是大写的“累”字。这种身体无器质性病变,但是有一些功能改变的状态称之为“亚健康”。
然,亚健康是西医的说法,中医虽无亚健康的说法,但中医对之研究已久,认识颇深。
早在数千年前,《素问》早有提及,“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的“平”与“秘”说的都是平衡的意思,以阴阳为纲指出平衡是“精神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
《素问》中还讲了,“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说的是,我们正常的身体在一定限度内通过自我调节,维持人体阴阳气血、升降出入的相对平衡。而出现一定限度内的偏失,未成显著疾病的状态即为亚健康。
中医认为人体以阴阳为代表的脏腑,精、气、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协调是更佳状态,一言以蔽之:“阴平阳秘”,即完全健康。一旦阴阳之间这种平衡状态出现偏离,可以概括为阴虚、阳虚、气虚、痰湿等诸证,人体就会出现各种趋向病理的亚健康状态。治疗当从整体的平衡观出发,使阴阳平衡,脏腑气血失调恢复正常。
今天,向大家介绍一个平补阴阳,益气温阳,滋阴明目的小方子——黄芪枸杞汤。
黄芪、枸杞
黄芪枸杞汤:黄芪、枸杞。
方子很简单,仅两味药材,却都是能独当一面的良药。
先来说一说黄芪,
黄芪,原名“黄耆”。“黄”,即其色黄,“耆”有年长之意,有“六十为耆”之说。李时珍也讲,“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耆。”
黄芪
中医讲,气为血之母,气能行血。说的是我们体内血管里流淌的不止是血液,还有气机,而血液之所以可以潺潺流淌,正是因为依附着气机畅行。一旦气虚,血液失去了推动其运行的力量,血液就走不动了,就容易有瘀堵的问题。黄芪味甘温,主入脾、肺经,善补益脾肺之气,为补气之要药,有“补气之长”的美称。
黄芪
黄芪不仅善补气虚,还善升举阳气而治气陷诸证,有些人脾胃虚寒,中气下陷,而见久泻脱肛、内脏下垂,这个时候用点黄芪就尤为适合。不仅如此,黄芪升阳之力还可固卫实表,卫气充盈,外邪自不可干。
黄芪
此外,好多人长时间的忙碌于学习、工作,容易滋生内热而灼伤体内津液。中医讲,气能生津。说的是体内营气充盈,自能滋生津液而充盈周身。黄芪善补气而生津,为治疗气血亏虚而症见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者。
《名医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
《本草纲目》:“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
黄芪
讲完了黄芪,再来说说枸杞子,
枸杞子,可以说是最为常用的养生药材了,保温杯里的常客,可是你真的了解吗?
枸杞子,始记于《神农本草经》,位列于药之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为其释名讲,“枸、杞二树名。此物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兼名之。”
枸杞
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肾经。
甘味能补,性平而无寒热之偏,所以枸杞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之效。
中医认为,目为肝窍,耳而肾窍,肝肾精血充足,自能濡养耳目,而耳聪目明,
枸杞
中医还认为,肝主筋,肝充则筋健,肾主骨,肾充则骨强,枸杞子善补肝肾精血而强筋健骨,为治疗腰膝酸软之良药。
此外,枸杞子善养益精血而充盈津液,体内津液充足,内热消渴之证自消。
《本草正》:“枸杞,味重而纯,故能补阴,阴中有阳,故能补气,所以滋阴而不致阴衰,助阳而能使阳旺。”
枸杞
针对这种情况,“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给出了这样的调理处方:法半夏9g、陈皮10g、党参15g、炙黄芪30g、炒白术10g、茯苓15g、广藿香10g、砂仁6g(后下)、甘草6g。在这张处方中,用量更大的就是黄芪,为什么黄芪受到如此重视呢?下面就跟大家讲讲黄芪。
中药黄芪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等,其中多糖类是黄芪重要活性成分,占比最多,活性最强。现代药理认为黄芪中的多糖成分可有效提高机体巨噬细胞活性,改善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功能,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亦有很多现代医学研究通过相关实验证实黄芪可以有效调节人体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加快淋巴细胞的增长,强化人体免疫能力。
关于黄芪与人参,哪个更补气?今天想和大家简单认识下这两种药的补气功效。
黄芪与人参这两种药,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大家也都知道都是补气药的佳品,但是一说到黄芪与人参,到底哪个更补气呢?大家又知道多少?
纵观古今,多以人参为贵,黄芪为次。及至到现代,人们依然都保持着这种观念。其实大家有这种观念也很正常,古代备急药品中就有人参而非黄芪,但人参价高,当时天下的人们又都是穷人多富人少,不可能家家都备有人参救急,不得已古人就多以黄芪代人参,用以治疗肺肾欲绝的喘满,喘满反而加重,导致喘满不敢用黄芪,从而显得人参更加珍贵。
而在危急险候等证中,人参确实比黄芪更胜一筹,但是在汗证、表虚证以及疮疡证等,黄芪表现得更优。
虽然黄芪与人参同属于补气药之列,但是人参与黄芪所对应的病证却不一样,各擅其长。以黄芪为补气诸药之最,《本草纲目》里有说到:“芪者,长老也。”不同于人参,黄芪秉性纯阳,所含的阴气甚少,所以为补气升达之品,如果分表里的话,黄芪的气更偏向于肌腠外表,所以黄芪的适用证更多是表虚证以及外科皮肤疮疡等气虚证。而人参气味甘平,是阳中有阴之品,这种秉性和人参的生长环境息息相关,人参之长,背阴而向阳,故具有阳中有阴之质,有大补元气的功效,正应了老子所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因此人参秉性才如此中正和柔,适合即将阴阳离决即要死之人。对比黄芪,人参则偏向于里,补的是五脏之气,同时兼有养阴生津之功。
当然临床上也不能说将两者截然分开,黄芪与人参的配伍,如果配伍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内伤气虚、胀满痞塞、乏力、精神短少,可以少许黄芪佐以人参;如果是表虚自汗、外科溃疡等,又当以少许人参佐以黄芪。
关于黄芪与人参的更多知识,欢迎大家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