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23日讯 5月22-23日,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现场推进会召开,深入学习贯彻 *** 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总结工作、交流经验、表彰先进。
济宁邹城钓鱼台村因西周时期一代名相仲虺(huī)在村南沙河边钓鱼体察民情而得名。在4年前,这里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穷村、落后村,如今已蜕变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文明村。深入推进城乡融合,钓鱼台村的道路硬化率、安全饮水覆盖率都达到100%,创新开展的乡村物业服务入选了全国农村公共服务优秀成果。
钓鱼台村县级包村干部刘君妮总结说,钓鱼台村走出了一条党支部引领强村富民的好路子,实现了三个“好”——头雁领飞好支部、抱团共富好产业、绿水青山好生活。
走进钓鱼台村,二十四节气主题墙映入眼帘。在这里,不仅建设了农耕主题文化展馆,发展钓鱼文化产业,打造休闲旅游特色村,还在产业发展方面绽放了“蘑”力。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上世纪八十年代,邹城就与蘑菇结缘,历经40年、五代蝶变,实现了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周年生产,建成了21家蘑菇超级工厂。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钓鱼台村的联建企业,是全国更大的金针菇单体工厂、山东省龙头企业,日产金针菇160吨、年产值2.8亿元,带动了周边18个村集体3000余名群众种植蘑菇。
5月23日,友泓生物董事长助理任德祯来到钓鱼台村香菇种植基地,查看香菇长势情况。他告诉闪电新闻记者,这里的菌棒是公司1月份提供的,目前已经出菇4茬,现在处于收尾阶段,按当前的产量和市场行情,每棚能够带来6万元以上的收入。
据介绍,企业联建的其他村,还有空调香菇大棚,不受季节温度的影响,能够实现全年生产,每棚每年能收入12万元。
“我们企业为农户提供优质的菌棒,对他们进行种植技术培训,并兜底回收产品,让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踏踏实实种好蘑菇。通过这种对农户包菌棒、包技术、包回购的‘三包联动’模式,让群众和集体增收致富。”任德祯说。
闪电新闻 董光强 刘少君 邹鲁融媒 冯宝利 栗志楠 编辑 朱俊杰 方蕾 报道
有序推进农业生产 青海湟中头茬香菇采摘忙人民网西宁4月25日电 在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不误农时,做好统筹协调,有序推进农业生产,各类种植基地陆续复工复产。在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园区里的香菇长势喜人,大家抢抓时间,让头茬香菇尽快走上市场。
工人正在采摘香菇。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工人正在采摘香菇。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工人正在采摘香菇。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食用菌基地的香菇。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食用菌基地的香菇。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头茬香菇丰收。湟中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4月23日,走进西宁市湟中区李家山镇食用菌种植示范园,一行行排列整齐的菌棒上长满了香菇,工人们正在忙碌地采摘、搬运……各个环节井井有条。“挣钱很方便。”在示范园打工的村民金生菊笑着说,在食用菌种植示范园上班,不仅离家近、收入高,时间也更自由。
为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去年以来,西宁市湟中区立足区域特色,在李家山镇李家山村修建食用菌种植示范园,助力群众增收致富。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建成高标准阴阳棚7个,全部为财政协调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现在我们每天的产量都在5000斤以上,而且还会增加。”香菇生产基地负责人周召荣介绍,示范园区目前一个阳棚已投入生产,占地5千平方米,可放菌棒20万个,每个钢架15层,每个菌棒产量1.5斤,其余6个棚将在今年六月份陆续建成投产。
郧西槐树林特场:香菇产业“钱景”广阔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李运威)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9月19日,在十堰市郧西县槐树林特场三岔河村大坪香菇种植基地内,一根根整齐排列的菌棒上冒出一朵朵肥嫩的香菇,工人们采摘香菇的身影在大棚内来回穿梭,放眼望去尽是一派丰收的景象。
据了解,位于湖北大梁省级自然保护区腹地的槐树林特场,年降雨量800-880毫米,泗裕河穿境而过,水源充沛,年均气温12-15摄氏度,在香菇培育和种植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故而该场将香菇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头号”工作来抓,在5个行政村建成香菇基地11个、香菇大棚1037个、占地面积246.56亩,2023年新上春季菌棒117.528万棒。
“今年我们香菇基地自9月8日开棚以来,已采摘头茬鲜菇1.5万公斤,销售额达12余万元”该场香菇转运车间的会计寇华云一边清点着各个基地送来的香菇数量、一边登记入库时介绍说,“每年9月份至来年4月份,是我们香菇丰产期,每月需要用工大概180余人。”
据悉,为促进脱贫群众持续增收,有效解决在家脱贫户就业问题,该场各香菇基地招募的工人大多数为脱贫户,工资按照150元/天标准,每10天发放一次,让大家“钱袋子”一天天鼓起来。今年以来,该场11个香菇种植基地累计解决500余人次临时就业,香菇产业持续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下一步,该场将发挥好地缘优势,围绕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的总体思路,持续健全“香菇产业联合体党委+村党支部+市场主体+农户”的管理模式,推动香菇产业全域提升,稳定拓展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在希望的田野上丨铜川市耀州区庙湾镇蔡河香菇基地:小香菇撑起“致富伞”庙湾镇蔡河香菇基地是耀州区更大的香菇生产基地,2018年6月开工建设,2019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
目前,已建成出菇大棚238座,年生产菌棒120万棒,年出产香菇200余万斤,销售范围遍布西安、郑州、重庆、湖北等地。
2020年5月8日,庙湾香菇小镇首批1万棒香菇菌棒从蔡河基地出口韩国全罗南道,自此庙湾香菇走出国门,迈入国际市场。
近年来,蔡河村积极探索香菇特色产业联农带农机制,通过“党支部引领+龙头企业带动+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营+农户参与”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通过向龙头企业租赁香菇大棚,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48万元;通过农户入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户分红收益17.3万元(1000元/年/户);通过吸纳群众就业务工方式,带动200余人就业,实现务工增收300余万元;通过“两借一送一还”(即借棒借棚、送服务、还香菇)模式,支持引导群众“零负担零风险零投入”自主发展香菇种植,2021年7户群众承包78座大棚,种植香菇20万棒,户均增收5万元。
2022年,将继续扩大群众包棚发展规模,由企业负责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培养和鼓励更多的群众参与到香菇产业当中,实现香菇种植集体主导、全民参与,让香菇真正发展成为蔡河村主导产业、富民产业。
湖北十堰郧阳:一朵小香菇撑起扶贫大产业货架上整齐摆放的香菇菌棒 梁婷 摄
货架上整齐摆放的香菇菌棒 梁婷 摄
工人整理菌棒 张畅 摄
一名工人正在收集灵芝孢子粉 张畅 摄
一名工人正在收集灵芝孢子粉 张畅 摄
湖北十堰郧阳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香菇小镇” 邹浩 摄
菌类生产间 张畅 摄
一朵小香菇,逐渐撑起十堰郧阳扶贫大产业 邹浩 摄
工人在车间整理菌棒 梁婷 摄
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是采取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扶贫产业集中配套、服务设施集中配建的湖北更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依据郧阳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香菇种植业配套建设了1100余亩香菇产业基地。如今,一朵小香菇,逐渐撑起当地扶贫大产业,香菇产业成为郧阳区带动贫困户最多、整体收益更大的单项产业,这里已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香菇小镇”。
来源:中国新闻网
广元利州:深山小香菇撑起群众“致富伞”中新网四川新闻9月21日电 (李霞 李小兰)采摘、装筐、搬运……9月21日清晨,初秋的阳光刚铺洒大地,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的食用菌产业园里便热闹了起来,十来个村民正忙着采摘尽情“绽放”的香菇,浓浓菇香不断从大棚里飘出。
图为村民们将采摘的香菇装框。李小兰 摄
“我们现在采摘的是反季节夏菇,出菇期在5-10月,今年气候宜人,夏菇长势很好、品质也高,价格能卖到5元左右。”徐家村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谢正涛讲,这两天每天能采香菇三四千斤左右,主要销往广元城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今年已采摘销售香菇30万斤左右,产值已达100余万元。
据谢正涛介绍,徐家村林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受低温影响,以前主要种植夏菇,为了延长收获季节,该村利用太阳能光伏大棚栽培技术,破解了高寒山区香菇大面积栽培的难题,品种从1个增加至3个,出菇也从一季变成了四季。凭着年培养香菇约30万椴、年产香菇约40万斤的高产量,徐家村成了远近闻名的“香菇村”。
从季节性生产到全年化生产的链条式发展,为了拓宽市场销路,徐家村还有着更清晰的规划:今年新增了香菇脆、香菇面2条精深加工生产线,用于提升产品附加值、抵御市场风险、扩大销售渠道。目前,生产线已全部安装完毕,预计11月正式投产。
香菇产业的丰收,也给周边的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和增收希望。“我们在这里务工,多的时候一天能挣130块,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老人,没想到这小小的香菇,成就了我们一家人大大的幸福!”村民赵素兰是周边的村民,自食用菌产业园建立以来,就一直在此务工,每个月都有固定的租金和务工收入,这让赵素兰一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如今在徐家村,越来越多村民像赵素兰一样,通过香菇产业实现了增收致富。
近年来,白朝乡以打造特色产业为主线,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推动食用菌种植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业兴旺、村强民富的乡村振兴路子,带领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全乡共建成出菇棚350座,智能化育菌棚42座,种植香菇近200万椴(袋),年收益达600余万元,年村集体收入增加50万元。(完)
山西长治:电力赋能乡村振兴 小香菇撑起“致富伞”香菇大棚内,供电人员正在检查排除线路老化、破损、受潮等隐患,并为菇农们讲解安全用电知识。 国网长治供电公司供图
中新网太原11月12日电 (高雨晴 郭海波 张潜)采摘、装箱、称重、运输……眼下,正值香菇丰收季节,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龙溪镇龙镇村香菇大棚内,菇农们正在忙碌,准备将鲜菇运送到市区销售。
国网长治供电公司龙溪供电所党员服务队队员穿行于大棚间,忙着检查排除线路老化、破损、受潮等隐患,并为菇农们讲解安全用电知识。
龙镇村是平顺县远近闻名的富裕村,仅香菇产业一项年收入就达300多万元。2022年,龙镇村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新建设大棚88座。
“从木料粉碎、灭菌培育、灌溉、保鲜等全过程离不开电,特别是烘干和培育保温等环节,若没有可靠供电保障将会直接造成减产和销售。”龙镇村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杨艳卫说。
2022年4月16日,杨艳卫向国网长治供电公司提交了新装1台315千伏安变压器的用电申请。接到申请后,该公司立即安排龙溪供电所所长郭志伟主动上门了解用电需求,结合厂房用电负荷、用电设备等参数,为其量身定制合理的用电方案。
通过现场勘察、组织施工和验收送电等“一条龙”服务,供电公司为其架设高低压线路0.8公里,新增一台315千伏安专用变压器,保障生产车间的供电可靠性。
“接电速度真的很快,我上午提交申请,下午供电员工就来勘查线路,当天便确定供电方案,为项目扩建投产争取了时间。”杨艳卫说。
产业振兴,用电保障是基础。国网长治供电公司发挥电力先行官的作用,持续优化办电服务工作,构建环节少、时间短、造价低、服务优的“四个一”快捷办电服务模式。
截至目前,该公司通过上述办电模式,已完成99个“三个一批”项目高效接电,接电容量达348.76兆伏安。
此外,针对小微企业,国网长治供电公司推行“三零”(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服务,报装资料由原先的5类精简至2类,全过程办电时间由去年的20个工作日缩短至15个工作日。(完)
陕西铜川香菇小镇:一朵“小伞”兴乡村,万朵“小伞”出国门中新社陕西铜川12月4日电 题:陕西铜川香菇小镇:一朵“小伞”兴乡村,万朵“小伞”出国门
中新社记者 张一辰
今年44岁的铜川农户方先清或许不会想到,他所种的香菇会成为外国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12月的黄土高原,寒气逼人。而在铜川市耀州区北部庙湾镇的香菇大棚内,却是暖意阵阵,方先清正在棚内对反季节香菇进行采摘。“收入增加了不少,心里也踏实。”
“小香菇”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大产业”。据介绍,2018年6月,庙湾镇开始筹划建设庙湾香菇小镇。历经3年多发展,已完成投资1.87亿元(人民币,下同),建成香菇种植基地8处,技术核心区1处,香菇大棚1200余座及相关配套设施。
在庙湾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项宁宁看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当地将进一步培养和鼓励更多民众参与到香菇产业当中。
庙湾镇香菇产业的“龙头”企业,铜川德祥实业有限公司通过资产托管、入股分红、“借棒还菇”、就业务工等方式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增收。公司副总经理孙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对农户进行全过程技术指导、帮扶及产品回收,让农户“零负担”“零压力”来进行香菇种植。“今年当地农户共承包了70余个香菇大棚。其中,收入更高的农户可达8万至9万元,低的也有3万元左右。”
一朵“小伞”兴乡村,万朵“小伞”出国门。
“2020年5月因受疫情影响,我们与韩国客户线上交流,随后订购了1万袋香菇菌棒,该批菌棒在韩国的出菇表现非常好,得到韩国客户的认可。”孙敏介绍,今年1月至11月该公司已向美国、韩国出口香菇菌棒超200万袋。
“我在这儿的工作是负责翻(菌棒)袋,就是把下面的香菇翻到上面去,因为地上比较凉,影响香菇生长。”39岁的菇农刘爱利穿着围裙、戴着手套和帽子在大棚里忙碌,皮肤黝黑,言语质朴。
刘爱利在香菇大棚工作一年有余,通过当地政策扶持,她今年承包了3万多袋菌棒,收入5万元左右。“现在经济上宽裕了,娃想要个啥咱就给买个啥。生活慢慢变好了,明年打算再多承包一些菌棒。”
巩固脱贫成果、防范返贫风险是当下推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心。发展特色产业则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的治本“良方”,也是乡村振兴的发展之“源”。据统计,香菇产业带动庙湾镇9个村及周边乡镇1500户实现年分红240.2万元,实现带动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益150万元以上。
“我不清楚这些‘小香菇’都走到了外国哪些城市,但我知道它让全家的生活越来越‘香’。”刘爱利看着手中的“小香菇”笑言。(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新疆兵团戈壁上建现代香菇产业园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冷棚建设在大片戈壁上。 史玉江 摄
中新网新疆图木舒克6月7日电 (史玉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持续向荒漠要效益,取得明显成效。今年以来,该师市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着力发展戈壁设施农业,目前已在戈壁上建有千亩蔬菜、香菇大棚,进而示范带动产业发展。
中新网记者6日在该师44团13连看到,整齐划一的标准化冷棚建设在大片戈壁上,如同方阵排列延伸至远方,每座棚顶部都安置着光伏设备。
走进冷棚,只见一排排比人高的菌棒架上设有喷水设备,地面上铺有降温滴灌带,菌棒上“伸展”着圆润饱满的香菇。工人正在部分冷棚内采收,并按照香菇的菇形、品相分类入筐。
当地适宜生产一级花菇,且商品率高。 史玉江 摄
据介绍,该产业园是2022年新疆农发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03亿元,在该连周边的戈壁上建起的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建成投产100余座大棚,已形成集菌棒 *** 、香菇生产、产品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
“前期生产的鲜菇以及 *** 的干香菇在疆内外市场已全部消化。”新疆农发集团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富才告诉记者,一个大棚一年可以种植14万菌棒,菌棒全生育期可产4茬,目标是达到5茬,商品菇收购价每公斤在10元左右。
“今年2月,我们种植的210万棒香菇菌棒集中上架,每天出菇量在40吨至60吨。目前是国内香菇市场的淡季,我们可以错峰上市。”谢富才说。“之一批采收的鲜菇,乌鲁木齐与河南西峡县客商已收购近200吨。”
“目前主要生产香菇、平菇和雪莲菇。”该基地技术员胡文斌说,虽然全国许多地方种植香菇,但凭借地域优势和科技,这里种出的香菇不仅花菇率高,而且商品率高。“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配合控温、控湿、控光等技术,适宜生产一级花菇,比起普通香菇,花菇价格要高30%以上。”
每座棚的顶部都安置着光伏设备,可降低生产成本。 史玉江 摄
据了解,这些菌棒原料采用的是当地修剪废弃的果树枝,解决了废弃果树枝焚烧污染环境难题,废弃的菌棒可做肥料,烘干后也可作燃料,变废为宝,降低生产成本。
目前,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0团夏河镇、51团唐驿镇、53团金胡杨镇已建成规模化菌菇生产大棚,带动连队集体经济发展,为职工群众增收开辟了新路径。
“在南疆,菌菇产业发展前景很好,通过引进企业带来新的科技和管理理念。”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秦德江说。(完)
兴农更富农 驻马店泌阳发展香菇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日前,在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官庄镇红河村的香菇基地,村民们还沉浸在香菇丰收带来的增收喜悦之中。“俺村目前发展香菇大棚70多个,占地200多亩。其中,20万袋以上的种植大户6户,年种植香菇160万袋,年产值超过1150万元。目前在基地内务工的已脱贫户和监测对象达20余人。”基地负责人王猛介绍说。
“现在可方便了,在香菇棚里平时干杂活一天能挣六七十块钱,要是在香菇拌料、装料和灭菌消毒期间,每天能挣200多元!”监测户张纪录开心地说。他家因妻子周书莲患有大病需要照料,无法外出务工挣钱致富导致家庭出现突发性困难,现在自己能在家门口就业,儿子也能外出务工挣钱了,家庭生活也是一天比一天好。在基地里,像张纪录这样在家门口务工的已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每月收入都在2000元以上。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近几年来,官庄镇坚持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篇文章”一起做,立足独特丰富的生态资源,唱产业歌、念香菇经,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大力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带动脱贫群众实现产业、就业双丰收,实现了以香菇为生产加工为龙头的食用菌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目前,官庄镇红河村、王庄村、王和村、楼房村、龙水村、岗上村、王河村等村委发展香菇1600多亩,种植香菇1200万袋,年产值8600多万元,带动已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120多人,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拓展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