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但是近年来关于味精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却是争议不断。
鲜味人人爱。但能够提鲜的味精、鸡精,却让不少人心犯嘀咕:
听说味精加热后有毒性?吃多了会致癌?
有人说味精吃多了会致癌!有人说味精是化学合成产物,是化工产品。有人说我家非常注意健康,做饭从来不加味精。甚至还有人到面馆吃碗面也不忘交代不要加味精……
那么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鸡精和味精到底是不是对人的身体有害呢?我们该不该使用味精?快来看!
味精是否对人体有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由日本科学家在1907年通过蒸发大量海带汤得到的。而谷氨酸就是一种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很多天然食物中都有,并不是什么有毒物质。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通常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或生物工程技术制取,制成谷氨酸钠后,再进行提纯等处理得到味精。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
科学家们早就研究过味精的安全性,并没有发现它能产生危害,世界卫生组织、美国食药监局以及中国膳食指南,都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的类别。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收集文献及实验数据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 *** 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的结论。我国也通过相应毒理学实验得出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加热到 120℃ 以上时,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就是传说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祸首」。
但这也太冤枉焦谷氨酸钠了,它并不致癌。
但因为没有了谷氨酸钠,味精的鲜味就少了很多。所以味精更好在70℃~90℃下使用,这也是为什么会建议菜品出锅前再放味精。
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会用鸡精代替味精增鲜,他们认为鸡精是从鸡肉、鸡汤中提取出来的产物,与味精相比更天然更健康。
鸡精的主要成分跟味精一样——谷氨酸钠。除此之外,还会加入盐、糖和其他香料,味道层次更丰富一些,可以理解成是稍微「高端」一点的鸡肉味味精。
绝大多数鸡精中并不含有任何鸡肉成分,更不是从鸡汤中提取的。或许有些厂家生产的鸡精含有鸡的成分,但含量一定不高,所以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与味精相比,鸡精的优势就是鲜味更复杂,口感更丰富,非常适合炖菜等。而味精的鲜味单一,适合用于烹调鱼类或凉拌菜肴等。鸡精与味精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
用对味精,可以帮助控血压
我们都知道,盐吃多了,会造成血压升高。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指出:一天钠的摄入量不要超过 2.3 克(即吃盐不要超过 6 克)。而根据中国人的日常饮食习惯,超过这个量,简直轻轻松松。
因为很多人觉得:好吃也很重要啊,没有咸味吃不下去。
那可以试试看用少量味精替代部分盐。
味精、鸡精中的核苷酸和谷氨酸,有「增强咸味」的作用。
也就是说,相同咸度的食物,「味精 + 盐」的组合,其实还比单纯放盐所含的钠要少一些。
这样一来,不仅菜肴更有味、更鲜美、更好吃,还能帮助我们少摄入一些钠,有助于控制血压。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都是「适量」。如果直接一大勺放进菜里,那就没有健康益处啦。
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什么?
1、味精和鸡精都含一定量的“钠”,高钠饮食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所有需要限制钠的人群都应该控制味精或鸡精的摄入量。
一般认为,菜肴中味精添加量为0.2%左右就可以产生足够的鲜味了,放太多会让人觉得口干。
成年人每天摄入味精不超过1~2克为宜。另外鸡精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对于痛风患者应控制鸡精的摄入。孕妇、婴幼儿、儿童不宜过多吃味精或鸡精。
2、味精在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更好,鲜味最足,对炖、烧、煮、熬、蒸的菜,不宜过早放味精,要在将出锅时放入。
3、在含有碱性的原料中不宜使用味精,味精遇碱会化合成谷氨酸二钠,会产生氨水臭味。
总结一下
习惯了做菜不放味精,那就不放。
但如果要放味精,也不用担心,味精、鸡精,都是安全的调味品。
用味精、鸡精替代部分盐,甚至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钠的摄入,帮助控制血压。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适量。
不过说真的,与其过分纠结在放不放味精上,做菜时注意少放点油盐,倒显得更实在些。
来源丨综合科普中国、丁香医生
微信编辑丨JohnnyQ
为你推荐
味精是化学合成物且致癌?看完这篇文章才知道真相……味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但是近年来关于味精是否有害身体健康却是争议不断。
有人说味精吃多了会致癌!有人说味精是化学合成产物,是化工产品。有人说我家非常注意健康,做饭从来不加味精。甚至还有人到面馆吃碗面也不忘交代不要加味精……
那么事实又是怎么样的呢?鸡精和味精到底是不是对人的身体有害呢?我们该不该使用味精?快来看!
味精是否对人体有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是由日本科学家在1907年通过蒸发大量海带汤得到的。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之一,在很多天然食物中都存在,并不是什么有毒物质。
但是,被束缚在蛋白质中的谷氨酸不会对味道产生影响,只有游离的谷氨酸才会呈现谷氨酸盐的状态,而产生“鲜”味。
在现代食品工业中,通常以玉米等粮食为原料,通过发酵或生物工程技术制取,制成谷氨酸钠后,再进行提纯等处理得到味精。这个过程跟酒、醋、酱油的生产是类似的。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原料”。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收集文献及实验数据得出了“在现在的使用量、使用 *** 下,长期食用味精对人体无害”的结论。我国也通过相应毒理学实验得出食用味精是安全的。
当谷氨酸钠加热到120℃以上时,可能产生焦谷氨酸钠。这也就是传说中味精致癌的罪魁祸首。然而焦谷氨酸钠并不致癌,温度过高只是会使味精丧失鲜味,所以味精更好在70℃~90℃下使用。
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会用鸡精代替味精增鲜,他们认为鸡精是从鸡肉、鸡汤中提取出来的产物,与味精相比更天然更健康。
事实上,鸡精的主要原料之一是谷氨酸钠,只是味精是单一的谷氨酸钠,而鸡精是一种复合调味料,其中的谷氨酸钠含量在40%左右。鸡精中除了味精之外,还有淀粉、增味核苷酸、糖、其它香料。
绝大多数鸡精中并不含有任何鸡肉成分,更不是从鸡汤中提取的。或许有些厂家生产的鸡精含有鸡的成分,但含量一定不高,所以鸡精比味精更安全、更健康的说法是没有道理的。
与味精相比,鸡精的优势就是鲜味更复杂,口感更丰富,非常适合炖菜等。而味精的鲜味单一,适合用于烹调鱼类或凉拌菜肴等。鸡精与味精之间并没有明显差别。
使用味精时应注意什么?
1、味精和鸡精都含一定量的“钠”,高钠饮食对健康有不利的影响,所有需要限制钠的人群都应该控制味精或鸡精的摄入量。
一般认为,菜肴中味精添加量为0.2%左右就可以产生足够的鲜味了,放太多会让人觉得口干。
成年人每天摄入味精不超过1~2克为宜。另外鸡精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谢产物是尿酸,对于痛风患者应控制鸡精的摄入。孕妇、婴幼儿、儿童不宜过多吃味精或鸡精。
味精摄入过多或可导致肥胖近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团队在《自然·代谢》(Nature Metaboli *** )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被代谢后会生成大量尿酸,长期摄入就可能导致肥胖和代谢综合征。
科罗拉多大学团队的“大胆假设”是,谷氨酸钠诱导肥胖的机制,可能独立于经典的果糖促肥胖通路,而且还与尿酸代谢有关,因为也有研究报告过,摄入味精过多与痛风发病风险上升存在关联。
研究者们首先给年轻雄性小鼠的饮水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谷氨酸钠(1~5 w/v),效果简直比填鸭还催肥,小鼠的日常热量摄入上升了20%~25%,而且头两周体重就上升了12.8%~19.2%,比只喝水的对照组小鼠长肉多好几倍。而如果饮水中加谷氨酸钠的时间延长到15周,小鼠就会被喂出肥胖乃至代谢综合征,和饮水中加入果糖效果类似。而且喝了谷氨酸钠水的小鼠,一开始并不会出现食欲减退,吃的饲料反而还更多了,与加果糖之后的早期变化截然相反。从代谢通路上来看,谷氨酸钠被摄入后,会先在肝脏被代谢为谷氨酰胺,再进入嘌呤代谢通路,先在AMP脱氨酶2(AMPD2)的作用下生成肌苷一磷酸(IMP),然后IMP被降解并产生尿酸。
研究团队的分析能够证实这条通路的影响,首先是饮水中加入谷氨酸钠后,小鼠的尿酸水平明显上升,而针对性敲除掉肝、脑中的AMPD2后,小鼠就不太爱喝加谷氨酸钠的水了;此外单独加IMP,也可能加剧谷氨酸钠诱导的代谢综合征。
进一步的实验显示,谷氨酸钠导致的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与IMP和尿酸介导的瘦素抵抗、下丘脑炎症紧密相关,尤其是尿酸堆积会增进小鼠食欲,导致热量摄入显著上升。而用别嘌醇降尿酸,对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有一定缓和作用。
(陈晶)
来源: 人民政协报
味精是化学物会致癌?不敢吃味精、鸡精的人都看看,不少人被骗了小九想问个问题:你家里还用味精吗?
有媒体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随机采访,其中65%左右的受访者表示,家里做菜时放味精、鸡精比以前少,30%左右表示和原来一样,5%左右表示家中已经不放这些调味品。
王 *** :以前家里做菜会放挺多味精,感觉加了味精,菜才好吃,但是最近老妈听说味精不能多吃会致癌,就越放越少了,现在吃饭时感觉蔬菜都少了些鲜度。
罗女士:从去年开始,在家里做菜已经不用味精、鸡精了。老公有高血压,不能吃太多盐,也听说味精吃了对身体不好,时间一长,慢慢也就习惯这口味了。
金先生:家里做菜还是坚持放味精,不放的话,菜真是没鲜味!
现在许多人普遍认为味精非常不健康,所以在中国人的餐桌上逐渐失去了踪影,味精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吗?今天小九为大家揭开味精的“真面目”。
味精是不健康的“化学合成品”?
“味精不健康”的很大原因是,许多人认为味精是化学合成的,但其实都被骗了。
味精是在1908年,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教授池田菊苗发明。有一次他在喝海带汤的时,发现汤的味道很鲜美,为了弄清楚鲜美的真相,池田教授开始在实验室研究海带的成分,后来他发现海带中含有一种名为谷氨酸钠的物质,并成功提取了出来,命名为“味之素”,申请了专利。
1923年,风靡日本的“味之素”传进了中国,化学工程师吴蕴初独立发明出一种生产谷氨酸钠的 *** ,将其命名为味精,在上海创立了天厨味精厂。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很多人要说了,谷氨酸钠这个名字一听就是化学品。
其实我们经常吃的盐也有化学名,叫氯化钠,一个名字并不能代表什么。现在的味精均采用玉米、大米等粮食做成,国内厂家现多以淀粉为原料,少数厂家以糖蜜为原料,通过纯天然发酵产生谷氨酸,再提取出来结晶形成味精。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都把味精归入“最安全”级别。
很多人都觉得味精不安全,不利于健康,其实恰恰相反,适量的味精其实对人体有益无害。
味精本身就是谷氨酸钠,人体的体重有17%是蛋白质,而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中谷氨酸占了20%,味精在人体代谢过程中可以产生谷氨酸,谷氨酸在体内具有重要的生理价值。
除了合成蛋白质外,谷氨酸还参与脑内蛋白质和糖的代谢,有益于改善和维持脑功能,还能与体内血氨结合成无毒的谷氨酰氨,解除组织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氨毒害作用,可以作为肝病的辅助治疗药物。除此之外,谷氨酸还对营养不良、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神经衰弱、癫痫病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既然无害,为什么会有“味精不健康”的传言?
味精不健康言论起源于1968年,一名男子写信给《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抱怨在中餐馆吃过饭后,感到身体麻木,还创造了一个词“中餐馆综合征”,理由是在食用了中餐馆的菜后才出现了这些症状。
1969年发表的一篇科学论文曾指出,味精是“中餐馆综合症”发病的源头,还做了一个实验,给小鼠皮下注射了超量味精溶液,来证明味精有害。但这篇论文后来被指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事实上,人注射超量盐水也会中毒。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专门对味精进行了独立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味精是安全的。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项联合研究表示,“味精”与“中餐馆综合症”无关,并指出“中餐馆综合症”本身就是基于“轶事”而杜撰出的词,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还有人认为味精可能只是种族主义者抹黑中餐的言论。
但这些官方论据并没有消除民众对味精的恐慌,直至今日,很多人仍然认为味精不健康。
关于味精的那些谣言
·味精会致癌
假的。目前的谣言里说“谷氨酸钠在加热到100度以上,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就是味精致癌的罪魁祸首”。其实,焦谷氨酸钠并不致癌,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焦谷氨酸钠对人体有害;其次,味精要在120℃时才会产生焦谷氨酸,且产生的量极少,对人体的影响微乎其微。
过高的温度只是会味精原有的丧失鲜味而已,所以更好在出锅之前再加味精。
· 味精会导致脱发
不会。味精的成分就是谷氨酸钠,适量吃对身体并没有任何危害。主要是味精中含有钠,人体不能摄入过多的钠,所以味精吃多了的危害和盐吃多了的危害是差不多的。
· 鸡精比味精更健康
并不是。鸡精的鲜就来自于味精,大家可以去看一下自家鸡精的成分表,里面肯定会有谷氨酸钠。鸡精还在味精的基础上添加了核苷酸、香精和其他物质。核苷酸的代谢产物就是尿酸,痛风患者要少吃。?顺便说一句,网上流传的“鸡精致癌”也不靠谱,其原因与味精相似,是杜撰出来的。
正确使用味精,健康无害
由于味精加热温度过高会丧失鲜味,所以更好在出锅前加;
有些富含谷氨酸的食物,如海鲜、海带、蘑菇等,它们烹饪时与盐相遇加热,自然会产生谷氨酸钠,添加味精反而是多次一举,还有可能破坏食物的风味,产生苦味,因此更好不再添加;
味精中含有较高的钠,摄入太多钠对身体不好,所以味精不能多吃,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肾炎等患者要减少味精的摄入,这部分和需要减少盐的摄入的人群大致是相同的。
参考资料:
[1]海带与味精的发明.齐鲁晚报.2012年2月2日
[2]味精是化学合成物且致癌?别急,看完这篇再扔也不迟.新华社.2018年8月13日
[3]“味精会致癌”不靠谱 食用味精需要因人而异.科普中国.2018年05月07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在一次工作之余,跟一位经常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朋友的交谈中,被问及这样的问题。
这位朋友跟我说:“我们全家现在没有一个人,敢吃味精了。”
“据说这味精吃多了会使人变傻,经常吃还会致癌。”
“你说这到底有没有依据,是真的吗?”
就目前来看,确实多数家庭,已经很少再把味精,作为调味品了。
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不约而同的一致认为,味精对人体危害非常大,纷纷放弃使用。有人说“味精吃多了会变傻”,也有人说“经常吃会掉发”,甚至还有人说“味精会致癌”等等。
那味精到底有没有大家传的那么吓人,是不是真的会致癌?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重新认识它吧。
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味精是一种可以使食物和菜肴达到增鲜的鲜味剂。尤其是在与盐同时并用,其味道会更加鲜美。味精还能够缓和,碱味、酸味,以及苦味等,使这几种味道更容易让人接受。
*** 味精可以通过多个渠道,比如可以用小麦面筋为原材料,加工而成;也可以通过淀粉或者是甜菜中富含的焦谷氨酸, *** 而成;还可以通过化学合成的 *** , *** 而成。
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在进入人体后,能够参与蛋白质嗯代谢过程,促进氧化,对人体的脑神经,以及肝脏都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味精的由来,最初,在1908年,日本的一位化学家,池田菊苗。从海带中分离提取出中一种物质,并证实了,这种物质能够增加食物的鲜味。而这种物质,叫作谷氨酸。
而后,又经过进一步的研究配制,生成了谷氨酸钠,并命名为“味之素”,在1909年在日本投入生产并销售。
中国在1921年时,吴蕴初先生注意到了“味之素”,开始研发并生产出,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的味精。之后,我国逐渐发展成为,世界味精生产大国。
为什么有人说:味精是“害人精”,不仅伤身还致癌?
味精加入食物中本可以提鲜,能够使人增加食欲。可又为什么被说是“害人精”,伤身还致癌呢?这还要从“中国餐馆综合症”说起。
1968年,一位叫赵浩民的美籍华人,在一封至新英格兰医学报的信件中称:他不管在任何时间,到中国餐馆进餐后,都会在餐后15-20分钟出现奇怪的症状反应,开始是在脖颈后方出现麻痹感,之后会逐渐放射至手臂,甚至是背部。并且同时还伴有心跳加快,体力不支等,各种身体反应。
随着这封信被寄出后,西方各大媒体大势宣传报道,消息便不断被传开来。味精从神奇的调味品,变成了“害人精”,甚至还被说成是会致癌。而事实上是,这种种说法,只是一传十,十传百的谣传,始终没有确凿的证据,可以证明味精致癌的说法。
味精并不是“害人精”
1.味精的主要成分,就是谷氨酸钠。谷氨酸钠,是许多天然食材中本身存在的一种成分。
而当下生产味精多采用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细菌发酵。这种生产方式,与 *** 酸奶、酿酒和酿醋相似。所以说,味精无论是在成分上,还是 *** 工艺上,都可以说是安全放心的。
2.有一些人认为“味精会致癌”。味精致癌的说法,主要是认为味精中的谷氨酸钠致癌。其实,谷氨酸钠本就存在于许多天然食材中,常见的,比如豌豆、葡萄汁等。
并且,一些含有水解蛋白的食物,也含有谷氨酸钠的成分,比如酱油、奶酪等。其中,酱油中的谷氨酸钠成分含量,可达到1%左右。而奶酪中,还要更高一些。
3.另外,还有一些人认为,味精在加热至120℃以上,谷氨酸钠就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这种焦谷氨酸钠,可能是种致癌物。
谷氨酸钠确实在加热至120℃后,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但是,焦谷氨酸钠也并不会致癌,只是缺少了谷氨酸钠的鲜味而已。
多个国际权威机构,曾围绕味精的安全性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评估。最新评估结果认为:味精不存在安全方面的问题,故在食品使用中并没有限制。
不敢吃味精的人,想必现在已经了解的很清楚了。总的来说,味精并没有谣传的那么吓人,大家尽可以放心使用,不必再担心味精会致癌的问题。
但是,考虑到味精含有较高的钠含量。所以,建议大家在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味精,要适量
有关数据结果显示,建议60公斤左右的正常成年人,每日谷氨酸钠的总体摄入量,要低于1.8g。
2.不建议与醋并用
味精中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遇醋后会生成,谷氨酸二钠。不但不会使食物增加鲜味,反而会多了一股奇怪的酸涩。
3.加了糖的食物,不要加味精
味精遇盐后,会增加其鲜味,使菜肴更加美味。而加了糖的菜,再加味精,不但达不到增鲜的效果,也会出现一种奇怪的味道。
4.自带鲜的食材,不用加味精
常见的如肉类、鸡蛋、蘑菇和海带等,这类食材中含有谷氨酸,谷氨酸遇盐加热,自然产生谷氨酸钠。完全可以取代味精的作用,自带鲜味。
现在大家可以放心了,味精只是被无辜的扣上了“害人”的帽子而已。只要在平时使用味精时,注意上面提到的几点,尤其要注意适量为宜。味精,还是可以很好的达到提鲜效果。
味精能放心吃吗?一看主要成分,二看 *** 工艺(声明:本文仅用于科普用途,若有疑惑请去正规医院咨询)
味精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日常调味料,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给饭菜提鲜增香。
不同的人对味精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人觉得这种调味料的作用并不大,但有人却是对其爱不释口,还有一些人虽然喜欢味精,却又不敢放心食用,因为他们担心味精的安全性。一直以来,围绕味精就存在着很多负面的说法,甚至还有关于味精致癌的传闻,那么这些传闻到底是确有其事,还是空穴来风呢?任何一种食物,想要了解它的安全性,只需要从两方面去考量,一是它的主要成分,二是它的 *** 工艺。
味精的主要成分不仅不是什么秘密,而且还可以说是人尽皆知,它就是谷氨酸钠。
当然,不同种类的味精,它的谷氨酸钠含量也是不同的,按照农业部所制定的行业标准来看,味精可以分为三类,即99%味精、特鲜味精以及含盐味精。99%味精即指谷氨酸钠含量大于或等于99%的味精;而谷氨酸钠含量为98%、95%、90%以及80%的味精都属于特鲜味精;至于含盐味精嘛,它的谷氨酸钠含量为95%、90%或80%,同时还在其中添加了食盐。
可见,不论是何种类的味精,其最主要的成分都是谷氨酸钠,所以想要知道味精安不安全,只要知道谷氨酸钠安不安全就可以了。
谷氨酸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它的化学式为C5H8NNaO4,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当其进入到身体之中后,完全可以参与蛋白质的正常代谢,还有研究表明,适当摄入谷氨酸钠对于脑神经和肝脏都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还不放心?对于味精的安全性,很多国家都进行过充分验证。1999年,我国在对味精进行了长期的毒理试验后,最终得出了正式的结论:味精是安全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的相关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都与我们相同。
比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将谷氨酸钠归于“公认安全”的范围内,甚至不受食品添加物残留容许量限制。其实早在我国得出“味精安全”的结论之前,1973年,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就把谷氨酸钠归入了推荐的食品添加剂A(Ι)类之中,可见味精确实是安全的。也有传闻说,味精之所以致癌,并不是因为谷氨酸钠本身,而是谷氨酸钠在加热后会产生焦谷氨酸钠,这才是致癌的元凶。
的确,当谷氨酸钠被加热到120℃后,的确会形成焦谷氨酸钠,但焦谷氨酸钠同样是无毒无害的,只不过它不再具有提鲜的作用。
了解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接下来就要看看 *** 工艺了。味精并不是一种化学合成的调味品,它是使用多种天然物质为原料,经酸醇转换提纯得到的,而这些天然原料包括了淀粉、砂糖、醋酸等等。由此可见,只要是按照现代化工艺 *** 的合格味精,它就是绝对安全的,无论是成分还是工艺,都不含有危害健康的成分。
当然,说味精安全也是有前提的。
有一些人在食用了过量味精后会产生头疼和口干的感觉,这就是因为摄入了过量的钠所导致的。此外,不同的人对于味精的接受程度不同,一些敏感人群本身就会对谷氨酸钠产生不适反应,这就要避免食用味精了。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添加味精时应该掌握好时机,如果添加得多早,就会导致味精鲜味降低,如此一来便很容易增加用量,正常食用味精是安全的,但过量食用就不太好了。
味精有化学成分,吃多了易致癌?真正有致癌可能性的是这5类食物味精是厨房中常见的调味料,谷氨酸钠是其主要成分,可增加食物的鲜味,常常用于糖类和调味汁。身边总有那么一些人对味精很抵触,认为吃太多味精会让人们变傻、造成脱发或致癌等,一时间使得味精成为洪水猛兽。
那味精真的会诱发癌症吗?不妨来具体看一看。
味精真的会诱发癌症吗?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进入体内后确实会抑制神经中枢免疫机制,吃太多味精易造成大脑缺血缺氧,从而引起头晕、心慌头痛、耳鸣以及胸闷等。研究还发现,长时间大量摄入味精可破坏自身免疫机制,降低免疫力,使得身体无法对抗致病菌,从而增加患病风险。
另外,大量摄入味精也会影响机体吸收微量元素,特别是谷氨酸,谷氨酸可跟血液中锌相结合,加快体内锌排出速度。
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并不是致癌物,味精加热后可产生焦谷氨酸钠,这才是致癌物质,不过必须保证持续达到120℃以上才会产生焦谷氨酸钠,所以味精并不会致癌。
真正致癌的食物有哪些?
1、腌制食物
大多数北方人喜欢吃腌制食物,如咸菜、咸鱼或泡菜等,确实能提高食欲,不过其中含有太多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进入体内后可跟胃中蛋白质相结合生成致癌物质亚硝胺,长时间不接触的吃腌制食物可增加患胃癌风险。
2、加工肉制品
常见的加工肉制品有腊肉、腊肠、香肠和培根等,虽然很美味,但 *** 过程中添加太多防腐剂和盐。另外,加工肉类经过高温和高盐加工,可产生多环芳烃类物质、杂环胺类以及N-亚硝基化合物等致癌物。
3、油炸或熏制食物
不管食物本身营养价值有多高,那些炸焦的食物还是有产生致癌物的可能,尤其是经过多次煎炸和熏制后。淀粉类食物经过高温烹调后可产生多环芳烃以及丙烯酰胺等致癌物;烤鱼、腊肠以及烤肉中含太多苯并芘,可诱导细胞突变,从而诱发癌症。另外,食用油经过多次高温加热后,可使得的脂肪酸氧化和裂解,从而产生太多致癌物。
4、烫食
大于65℃的热饮已被判断为2A类致癌物,可增加患食管癌几率。因为经常吃太烫的食物可反复损害消化道黏膜,诱发慢性炎症,增加癌变风险。
5、发霉变质的食物
发霉变质的食物中含黄曲霉毒素,这是强烈的致癌物质,稳定性较强,即使在100℃以上的环境中达到20小时都无法杀死,微量持续摄入可诱发肝癌和胃肠癌。
温馨提示
经过以上了解,吃味精并不会诱发癌症,不能把味精当做洪水猛兽,但烹调食物时也要少放。平时应注意饮食多样化和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果、鱼瘦肉、豆类和奶类以及蛋类等,通过蒸煮炖等低温方式烹调食物。少吃或不吃红肉以及加工肉类,避免油炸油煎和爆炒,同时应远离香烟和酒。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吃味精真的对身体有害?医生:只怪很多人做错这3件事味精作为一种调料,有调味和体鲜的作用。很多家庭做菜的时候喜欢放一点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对人体本身没有伤害。但是味精如果食用不当也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肝脏代谢能力不好的人,要注意味精在饮食中的剂量。
1、馅料中用味精
如果馅料中加入味精,再经过蒸煮等一些列高温的烹饪方式,味精中的谷氨酸钠加热到 120 摄氏度,可以产生的是焦谷氨酸钠,会让味精失去鲜味。有文献报道,如果焦谷氨酸直接注射到小鼠大脑中,会产生神经毒性。如果在碱性环境中,味精会起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叫谷氨酸二钠的物质。
2、炒菜时先放味精
如果是在爆炒时将味精跟其他调料一起加,就可能对身体有害;可如果是在炒好后起锅前加,那就可以避免有害物质的形成。在炒菜的过程中,要注意味精投放的温度(适宜度是70-80℃),时间(更好在汤菜出锅前投放)。
3、做菜的时候味精放太多
摄入过多会对机体有害,可造成短暂的头痛、心慌、恶心等症状,长期大量地摄入味精还可影响大脑发育、骨骼代谢、内分泌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功能。肝病患者不宜多吃味精。
肝病患者能吃味精吗
大家觉得味精有害,应该是对味精的名字有误解,认为他是化学工业提取出来的物质。实际上味精来源于食物中谷氨酸的提取。谷氨酸是人体正常代谢物质,在人体代谢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如合成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参与脑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促进氧化过程,是脑组织代谢较活跃的成分,也是脑细胞能利用的氨基酸。购买味精要注意纯度,纯度越高的味精越好。
适量摄入味精对肝病患者有益,但若摄入过多会造成损害,因此肝病患者不宜多食味精。 现一般认为,味精的每天摄入量每千克体重不宜超过100mg,总量不能超过6克。
味精作为生活中一个佐料被大家广泛食用,但是现在有很多家庭都已经选择放弃味精改吃鸡精或者是不加这两张佐料,认为这样子更为健康,而这样子的说法是否正确呢?味精是否真的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呢?下面就给大家讲一讲关于对味精的那些事。
味精作为日常生活中的调味品,其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食用作用是增加食品的鲜味,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汤和调味食物的味道。
味精的好处
味精其实对人体并没有直接的营养供给,但是味精能够有效地提高食品的鲜味,激发人的食欲,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分泌一些消化液来消化食物。
所以说通常情况下,一般人吃点味精是没有什么危害的,但是一旦过量食用味精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危害。
味精的坏处
1、引起肥胖。很多人都会认为食用味精会对人体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是其实根据权威部门的表示来判断,味精其实在生活中并没有一定的使用限制,不需要担心其安全性,但是如果过多的食用味精会增加超重和肥胖的概率还会出现一些别的症状,虽然味精鲜美提味但是也要注意适量加入。
2、不利于婴儿发育。哺乳期或者是怀孕的母亲,如果使用过多吃味精,将会使自身体内食用的谷氨酸通过乳汁或者是血液进入到婴儿体内,这将会导致婴儿出现缺锌的症状,这也对孩子的成长发育不利。
3、导致头疼。过多的食用味精会使人体内含有的谷氨酸含量升高,如果人体内的谷氨酸含量偏高的话,会影响钙和镁的吸收,导致出现短期的头痛,恶心和心慌等一系列症状,也对人体的生殖系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说过度食用味精也是一种不好的行为。
4、产生依赖性。如果味精使用过多,大家很容易会产生的味精的依赖,如果这时候停掉味精放入食物中,会使人们感觉到食物没有鲜味,就会影响人们食欲和妨碍人体需要别的营养物质的摄入。
5、锌缺乏。婴幼儿也不能过多食用味精,因为如果过多的味精会使小孩子体内的锌排出体外,导致体内锌的缺乏,大家也知道如果小孩子缺锌将有可能会出现夜盲症,性早熟或者是侏儒症的情况,所以说家长也应该要对孩子的日常饮食加以关注和重视,不能给小孩子吃过多的味精,饮食也要注意清淡,不要过于油腻和味咸。
很多人习惯在炒菜时加点味精提鲜,味精也因此成为家庭的必备调味品之一。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长期摄入味精会导致肥胖、神经衰竭、视力减退、甚至是癌症。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味精俗称味素,学名叫谷氨酸钠,是一种具有强烈的肉类鲜味的棱柱状结晶。经科学家证明,味精在100℃时加热半小时,只有0.3%的谷氨酸钠生成焦谷氨酸钠,对人体影响甚微。
虽然味精对人体没有直接的营养价值,但它能增加食品的鲜味,引起人们食欲,有助于提高人体对食物的消化率,其主要成分谷氨酸钠还具有治疗神经衰弱、癫痫病、胃酸缺乏等病的作用,在正常范围内摄入是不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的。
虽然味精是安全的,但是它毕竟是一种调味料,在使用时还是要注意不能添加过多,不能只一味追求食品的鲜味。那么哪些情况下不宜放味精呢?
1、醋加得较多的菜不宜加味精,因为味精在酸性环境中不易溶解。
2、调馅料时不宜加味精,味精拌入馅料后会一起经过高温加热过程,这时会形成焦谷氨酸钠,味精也因此失去提鲜的作用。
3、在甜味菜肴中加味精,不仅不能提鲜,还会一直甜味,容易产生异味。
4、凉菜中不宜放味精,由于凉菜温度较低,味精会粘附在原材料上,影响口感。
5、炒肉菜不用加味精饮食,肉类中本来就含有谷氨酸,与菜肴中的盐相遇加热后,自然就会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
味精,到底能不能多吃?
味精无毒无害,但是味精含有大量钠盐,过多食用对身体是没好处的。每次在外面餐馆吃完饭,我们都会觉得渴,更可能的原因就是,他们味精放多了。
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 2 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尽量在家里吃饭,少放盐和味精、鸡精,是保证健康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