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普圈
你敢相信世界上还有食物能让中国吃货认怂吗?我国吃货号称“一双筷子吃遍全天下”,没想到却栽在了一种巨大的蜗牛身上,它,就是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目前踪迹遍布亚洲、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是世界上更具破坏力的蜗牛之一,也是百大入侵物种之一。
现在,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也已经成为了非洲大蜗牛的天下。这种非洲人眼里的超级美味,中国却无人敢吃,它究竟可怕在哪?
蜗牛中的巨无霸
非洲大蜗牛,顾名思义,原产于非洲,体型巨大。成年壳长度一般为7-8厘米,更大的可以超过20厘米,没错,有你的小臂那么长。
它们的体重也相当可观,体重可达32克。
1978年12月,吉尼斯认证的更大陆地蜗牛,是一只巨大的非洲大蜗牛,完全伸展状态下,鼻子到尾巴的长度是39.3厘米,重达900克,约为2斤。
仅需4个月,非洲大蜗牛就可以长大为成体,并且成体会继续缓慢生长。它们的寿命在3-5年,最长寿的能活10年。
非洲大蜗牛又被称为褐云玛瑙螺、菜螺、花螺,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上更大的蜗牛。它的壳是纺锤形,表面呈白或黄色,分布着纵向条纹或者云状纹。
跟田螺等螺类相对比,非洲大蜗牛没有盖住螺壳的小片片(厣yǎn)。在冬眠或气候干燥时,为了封闭壳口,它们会分泌出白色的粘液。
入侵全球
除澳大利亚、新西兰、所罗门群岛等一些岛屿以外的广大地区,都被非洲大蜗牛攻占了。
本来,这种蜗牛行动缓慢,依靠自然力量无法造成如此大规模的物种入侵,是人类为了将其用作食物、宠物、动物饲料等传播的。
非洲大蜗牛是人为传播造成广泛分布最典型的事例之一,它的泛滥,给当地人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
1936年,非洲大蜗牛引进夏威夷,用于教育和宠物用途,没想到它们开始攻城略地,很快就泛滥成灾了。
为了控制它们,夏威夷人想出了一个“破招”:引进肉食性的玫瑰蜗牛。
没想到,玫瑰蜗牛更喜欢当地的本土蜗牛,不到10年时间,就把很多树蜗牛给吃到灭绝了。
这一波引进,不但没能控制非洲大蜗牛的数量,还让玫瑰蜗牛成为了世界百大入侵物种之一。
玫瑰蜗牛
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地相继引进非洲大蜗牛,主要是当作食材或者宠物,但因为养殖者管理不当,一些非洲大蜗牛逃逸到野外,形成野生种群。
这种蜗牛能吃又能生,吃起东西来一点也不含糊,田里的、树上的,一律吞吃入腹,而且食量很大。
它们一年能生五六窝卵,理想状态一次产卵可达500枚,最差也有50枚。当幼体孵化出来,又将会对当地生态造成新一波的冲击。
非洲大蜗牛有多可怕?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生态系统和经济损失
之所以有人将非洲大蜗牛视为宠物,是因为它们的壳上有玛瑙一样的花纹,身上还有两对能伸缩的棒状触角,显得有些可爱。
但它们“失宠”后,一些饲主随意丢弃,导致它们传播和泛滥。非洲大蜗牛素有“田园杀手”之称,一般以绿植和真菌为食,主要危害农作物、经济作物、园林植物等500多种植物。
包括木薯、面包果、椰子苗等在内的作物,都少不得要成为非洲大蜗牛的盘中餐。因此,农林业和生态系统会遭受损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
195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估计,如果非洲大蜗牛得不到控制,那么它们每年带来的经济损失将会达到1100万美元。
·携带寄生虫,传播疾病
首先要说明的是,非洲大蜗牛的确是可以吃的。非洲人将其视作美味,一年能吃掉1500万公斤;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引进时,也是抱着用于烹饪的初衷。
很多饭店所谓的“法式蜗牛”,其实是用非洲大蜗牛代替 *** 的,肉多、味美。在二战时期,美军还曾将它作为储备粮。
为何我国吃货不敢对它下手?专家提醒,非人工养殖的非洲大蜗牛是有害生物,不仅危害各种植物,还是许多寄生虫、病原菌的中间宿主。
1985年,我国台湾知名企业家亲自饲养非洲大蜗牛,并效仿生鱼片吃法生吃,结果全家出现身体不适,送医后有5人死亡。
这种蜗牛可以传播结核病、脑膜炎、肝吸虫病等疾病,危害人畜健康,所以不能轻易食用,也不要随意触碰。
除了带来经济损失和传播疾病之外,非洲大蜗牛分泌的黏液还会污染环境,对观赏性植物造成的影响尤为明显。
要治理,更要预防
幸运的是,一些地区生活着非洲大蜗牛的天敌,比如广西,这样我们就可以采用天敌+农药的方式控制它们的泛滥。
当然,比起治理,更重要的是最开始做好预防。应该对民众进行相关知识的普及,不随意饲养、养殖、放生外来生物,以免其扩散到野外泛滥成灾。
————————————
本文图片源于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大雨后遍地爬的大蜗牛千万别摸,有人碰了后发烧到40度来源:潇湘晨报
最近
雨水繁多
一场大雨过后
马路或者公园的草丛边
就出现了一群气定神闲的
大蜗牛!
▽
当你傍晚下班走在路边
忽然看见它驮着房子一样的大壳
出现在你脚边
胆小的女生真会被吓个半死
▽
可有人却觉得它萌爆了
家也不回了
蹲在路边逗它玩
▽
小朋友们
要不要一起啊
▽
有老师觉得“机会难得”
赶紧布置观察蜗牛的作业
▽
最硬核的是,有人捡回家吃!
▽
对于上述种种行为
只想说
▽
雨后出没的这种大蜗牛,名副其实,叫非洲大蜗牛,又称褐云玛瑙螺(没错,蜗牛和螺其实属于同一家族)。
它是世界上更大的蜗牛,老家在非洲东部,非洲人至今都很爱吃。
在国内,厦门大学是有文字记载中国最早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点。
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蜗牛开始在厦门繁殖,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地区。成为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
这种“巨兽”吃起东西毫不含糊,各种蔬菜、农作物、植物,田里的树上的,统统一扫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已经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
最可怕的是,生在野外的非洲大蜗牛非常脏!
它们的黏液或粪便里,可能携带很多寄生虫和病原菌,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虫会导致脑膜脑炎或脑膜炎等疾病。
广州管圆线虫(又叫广东住血线虫)图片:John F. Lindo / wikimedia
小孩子免疫力低,如果好奇去摸非洲大蜗牛,更容易中招!
广州管圆线虫进入人体后,会寄生在人体中枢神经或脑脊液中,可能引起致命的脑膜炎。
在深圳,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率为31.0%,感染度为介于89.2-154.2条/螺。
也就是说,一只非洲大蜗牛身上,很可能有上100条这种寄生虫。
▽
除了非洲大蜗牛,福寿螺、蛞蝓(即鼻涕虫)也是广州管圆线虫喜欢的中间宿主,它们的终宿主则是老鼠。
2018年3月,国内外媒体曾报道了澳大利亚悉尼一个19岁的橄榄球队员,因为生吃了几只蛞蝓,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四肢瘫痪,最后因并发症去世。
▽
所以,我们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蜗牛,千万不要摸,不要去踩,更不要捡回家吃!
此外,为了避免感染广州管圆线虫,也不要生吃其他螺肉。
在家中发现蜗牛怎么办呢?
蜗牛有个天敌——盐!只要蜗牛一碰到盐,它体内的水份就会被吸干,蜗牛的身体就会慢慢萎缩而死。
来源 | 深圳疾控
非洲大蜗牛在我国泛滥成灾,是非洲人的美味,中国吃货却不敢吃提起非洲这片神秘而美丽的地方,大家脑海里浮现的画面一定各不相同。联想到那里贫穷落后的生活面貌、联想到一望无垠的草原风光、联想到生活在热带气候的野生动物以及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植物。在非洲这片土地上有许许多多的东西都令人大开眼界、大长见识,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非洲大蜗牛。
大约两百年前,非洲大蜗牛生活在非洲东部沿岸地区,如坦桑尼亚、肯尼亚和马达加斯加等地都是它们的地盘,而在演化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体型更大的蜗牛,最长可达大约20厘米。而在非洲人民眼中无论是个头还是肉质,它都是极佳的蛋白质来源。而大约到了19世纪,它们便不再局限于非洲地区,而是收拾好行李准备向其他地区进发。
当然,行动颇为缓慢的蜗牛凭借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实现跨海洋旅途的,它的迁徙还要归功于活动范围极为宽泛的人类。某些宠物爱好者或者吃货群体们将非洲大蜗牛送往了世界各地,当然也包括我国南部地区。大约在1932年,我国南部福建、云南以及海南地区纷纷被非洲大蜗牛攻占,非洲大蜗牛也被列入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
非洲大蜗牛的入侵给我国东南地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并没有成为人们的盘中之餐,相反还带来了极多的危害。非洲大蜗牛在幼年阶段大多以藻类植物和真菌为食,胃口极佳的它们每天需要摄入大量的食物,总重量大约能够达到它自身体重的50%。而到了成年阶段,它们的破坏力更为惊人。
在云南地区,非洲大蜗牛对当地的二百多种植物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包括玉米、地瓜、黄瓜和玉米等农作物成为了蜗牛们的大餐。在危害最严重的地域,每平方米都能发现将近80个非洲大蜗牛,加上它们本身没有天敌,很容易形成规模庞大的群体。庞大的蜗牛数量直接导致了农作物的大幅度减产,同时它们在爬行过程中会在花卉以及绿植等观赏类作物上进行排泄,不仅会留下大量的细菌,而且还会产生白色的爬行痕迹,这使得盆栽以及花卉类作物的观赏价值大打折扣。
而面对数量如此庞大的非洲蜗牛我国的吃货们却始终保持观望态度,原因就在于它自身携带了多种寄生虫。科学家们曾在非洲大蜗牛身上发现过圆线虫、血吸虫以及人体脑膜炎线虫等多种寄生虫类,而作为寄主的蜗牛就相当于一个传播结核病和脑膜炎的“移动病源体”。
除了寄生虫之外,非洲大蜗牛一旦死亡,还会招来另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源宿主——苍蝇,苍蝇进一步的传播结核病和伤寒病,其波及范围难以想象。之前也发生过不少因为误食非洲大蜗牛而感染寄生虫的惨痛教训,台湾有一家六口因为食用了没有加工成熟的非洲大蜗牛而导致圆线虫感染,从而引发了脑膜炎。
也正因为如此,非洲大蜗牛并没有登上中国食客的美食清单。毕竟在美食面前,健康与安全才是需要首先得到保证的。而在日常生活和饮食中,大家要多注意烹饪程度是否到位,不要导致不必要的细菌感染以及身体伤害。
非洲大蜗牛入侵美国,每年可产5窝,花费数百万美元没法治理文┃科普密码
编辑┃科普密码
南方地区会飞的大蟑螂,已经让不少初来乍到的朋友尖叫连连。这里体型大的可不止蟑螂。每年雨季,非洲大蜗牛就会大量繁殖。这些大家伙爬满路边的草地,留下的粘液让人一阵阵恶寒。
非洲大蜗牛
非洲大蜗牛学名褐云玛瑙螺,在壳上有着棕褐色的条状花纹,就像玛瑙一样。作为著名的入侵物种,成年壳体的长度一般在7-8厘米。更大甚至可以超过20厘米。这体型,巴西龟见了都得喊大哥。
顾客正在美容院享受服务
在约旦,有家美容院还特意推出,非洲大蜗牛面部护理服务。老板表示,当蜗牛爬过脸部时,它会吞噬死皮,打开毛孔,并在其中留下胶原蛋白。
也难怪用它做美容服务,这一次服务有个两三只就足够了。换了平常的小蜗牛怎么都得个好几十只。
从它俗名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蜗牛并非中国的本地物种。它们的原产地是东非。
非洲大蜗牛泛滥路线
200年前的它们,还在非洲大陆上,冷静地接受成为盘中餐的命运。到了19世纪中叶,它们开始向全球出发。到了现在非洲大蜗牛已经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入侵生物之一。
被当成宠物饲养的非洲大蜗牛
当然,行动缓慢、既不会飞又不会游的蜗牛,是不可能自己完成跨海迁徙的。罪魁祸首就是人类自己,带走它们的人大都是拿回家当宠物养。不咬人不掉毛不乱跑不扰民,这几个条件综合起来,其实当宠物养也不是不行。只要你能接受它五官不明的外形,以及黏糊糊的手感。
1966年,美国的一个小男孩就将3只非洲大蜗牛带回了美国迈阿密。喜新厌旧是人的天性,小男孩很快就对这几只蜗牛感到厌倦,其祖母便把它们放生在了花园里。
非洲大蜗牛的寿命很长,至少也能活个5到10年。短短7年,它们的数量就从3只增加到了18000只。佛罗里达州为了彻底消灭这种入侵物种,耗时10年,花费了数百万美元。结果到2011年,它们又一次卷土重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将其斩草除根。
现在,这种蜗牛已经遍布了亚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湿热地区,成了不折不扣的入侵物种。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农业害虫,因为食量惊人与不挑食的特性,它们危害入侵地区的多种农作物。
物种入侵的故事大同小异,都是人类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用途,把它们带离原产地。到了新环境又不严加看管,随意弃养放生。就这条件,要是不泛滥,都对不起自己的繁殖天性。肆虐美国五大湖的亚洲鲤鱼以及在澳大利亚疯狂打洞的欧洲野兔,它们的故事都是这么开始的。
法式焗蜗牛
在法国,有一道著名的法菜叫法式焗蜗牛,用的是法国大蜗牛。而在非洲,这种大蜗牛历来是优质蛋白质的来源之一,比较受非洲人民的欢迎。现今,在各种视频平台上,我们也都能看到非洲人民演示如何烹饪非洲大蜗牛,看起来还不错。
也正是因为非洲大蜗牛个头大、肉多、易养殖等特点,上世纪的许多商人也盯上了它的食用价值,把它带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吃货们也不是傻子,这种被主动引进的非洲大蜗牛,因为口感问题不但没能取代法国大蜗牛,甚至上不了餐桌。几乎没有人愿意吃。于是,养殖场的非洲大蜗牛也待不住了,纷纷越狱,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
这非洲大蜗牛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
在国内,厦门大学是有文字记载中国最早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点。20世纪初,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蜗牛开始在厦门繁殖,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地也纷纷被这种巨型蜗牛攻陷。
日本人下条久马一与非洲大蜗牛
早在1932年,日军还占据台湾时期,日本人下条久马一就从新加坡,以食用目的向台湾引进了非洲大蜗牛。和非洲老哥一样,经过一番烹饪后,吃的人还不少。甚至成为了夜市的一道名菜。
不过要在这里提醒大家,虽然,通过加热确实可以将非洲大蜗牛体内的寄生虫杀死,但是如果处理不彻底,仍然存在很大风险。
蜗牛本身就是一种神奇的生物。一出生就自带几层由碳酸钙组成的螺壳。它们一辈子都只能活在蜗牛壳的保护下。随着年龄的增长,这层容身的蜗牛壳也会越来越大,圈数越多。不像寄居蟹,随着身体发育,要一直换房子。
刚出生时,它们就会主动吃掉自己富含钙质的卵,用来供蜗牛壳生长。而为了能让壳持续生长,蜗牛也需要终生吃富含钙的食物。
他们不但不挑食,而且摄食量极大。每天吃掉的食物就相当于自身重量的十分之一。这严重地影响着农业以及林业的发展,让人十分头疼。
除了瓜果蔬菜等各种农作物和植物,它们还会通过啃墙皮、吃土等方式补钙。甚至有时还会吃掉同伴的外壳。特别是个头巨大的非洲大蜗牛,如果放任不管,它们分分钟能把一面石灰墙皮啃成筛子。
有了壳的庇护,蜗牛也更能适应环境。如果周围的环境过于干燥,蜗牛就会分出一种特殊的黏液封住壳口,自己则缩进壳内。下雨后,壳口干燥的黏液会被溶解,这时它们就会重新出动。凭借这种休眠的状态,它们能存活几个月。
即便缩在壳里面,他们也不安全。它们鲜嫩肥美的肉身依然会被许多动物盯上,家禽、鸟类、蟾蜍等都会以蜗牛为食。
非洲大蜗牛每年可以产五窝。强大的繁殖能力,使它们能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站稳脚跟。
1985年,台湾金兰酱油董事长钟秋桂去日本旅游时,在餐桌上一道用非洲大蜗牛做成的菜。
当时日本人告诉他,这大蜗牛可以补身体,还能预防疾病。因此,他从日本带回几只活体非洲大蜗牛,在自家别墅内开始饲养,还给它们喂上等的青菜。
广州管圆线虫
看体型差不多了,就做成刺身全部下肚。可惜的是,他们等来的不是大补,反而全家人都开始出现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全部紧急送医。
一家五口全都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其中四人死亡,一人卧床10年后死亡,几乎灭门。只剩下暂居在海外,未参与吃蜗牛大餐的老三幸免于难。
钟秋桂一家5人的死,显然与非洲大蜗牛有直接关系,不过并不是因为非洲大蜗牛有毒,而是它们太脏了。非洲大蜗牛生活在野外,它们分泌的粘液以及粪便里,携带了大量的寄生虫和病菌,尤其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虫会引发脑膜炎和脑炎、脊髓膜炎和脊髓炎,病情严重可致死或致残。
因为三只蜗牛被抓的博士生
在今年8月4日,一位博士生,在居住的小区发现有小孩子在玩非洲大蜗牛后,就拿盐撒在蜗牛身上杀死了它们。结果在8月16日晚上,因为杀死了3只大蜗牛,竟然被警方以涉嫌虐杀动物逮捕。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喜欢阴凉潮湿的地方,每当干燥时,它就要不断地分泌湿润皮肤的物质。盐有吸水性,所以蜗牛碰到盐之后体表水分会很快被吸走,此时蜗牛就要不断分泌水分来保持体表湿润。这样蜗牛很快就会因为脱水而死,所以蜗牛怕盐。
要知道,香港很多高级餐厅真的是有很多活动物吃的,比如还在动的生蚝,还没死的海胆,还在动的鱼进行切片,活螃蟹做的醉蟹,等等。香港的菜农使用农药杀蜗牛等害虫,也没见有问题。结果被极端动物保护组织的人发现,拍照后上传到网上,然后报警抓了起来。
一只非洲大蜗牛一年内就能产生上千只小蜗牛,让人毛骨悚然。如果它们入侵了一个没什么天敌的新环境,在这个“完美的蜗牛巢”中,将会迎来指数级的增长,对当地生态环境威胁很大。
当然,因为有小龙虾被吃到只能养殖的先例,有人还是对非洲大蜗牛心存幻想。但如果在野外看到这种蜗牛,建议还是避而远之,不要贪这一口吃的。因为除了破坏生态环境以外,它们还是线虫和吸虫很多中病原体的携带者,给人类带来不少疾病。
例如,广州管圆线虫就把非洲大蜗牛当做中间宿主。此虫会入侵脑部、脊髓和神经根,引起人体嗜酸性脑膜炎,严重可致死。
同样作为入侵物种的福寿螺,因为不良商家为了降低成本,使用福寿螺冒充田螺,导致87位市民感染了广州管圆线虫。因为非洲大蜗牛比福寿螺更加常见,所以大家在外面吃饭时一定要注意仔细辨别。
对于非洲大蜗牛,除了人工捕杀以外,如果用杀虫剂喷洒农作物,虽然蜗牛取食后中毒死亡,但这些农药也会杀死有益的昆虫。而且,非洲大蜗牛爬过的蔬菜瓜果都有可能残留病原体。所以下次在野外看到非洲大蜗牛,给它来上一脚吧!
辟谣:成年大猩猩没有天敌?同一生境中,豹子就是它的天敌相信不少人都看过《金刚》这部电影,而里面的主角金刚,其原型就是银背大猩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猩猩,大猩猩是自然界里力量的象征,尤其是它的招牌式动作,站起来用双手捶打自己的胸部,更是被许多人类争相模仿,仿佛是展示肌肉与实力约定俗成的动作。
在许多关于大猩猩的文章里面,都提到豹子是它唯一的天敌,但看了大猩猩的体型,尤其是看了雄性成年大猩猩的体型之后,我们很难猜测到,这种动物在自然界会有天敌吗?
大猩猩
通常来说,我们观察自然界的捕食者与猎物之间关系时,最常用的一种方式就是观察动物在食物网上的位置,然而大猩猩却在食物网中占据了一个十分有趣的位置,它们主要以植物为食,意味着处于食物网的底层附近,但是由于其庞大的体型和强劲的力量,在同一片生境中,能捕食它们的食肉动物很少,所以很难确定大猩猩与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加上它们偶尔会吃肉,取食昆虫、蜗牛等等,那就更复杂了。
猩猩家族
我们常听到黑猩猩、猩猩、大猩猩、山地大猩猩、东部大猩猩等等名词,但是却经常将它们混淆,其实全世界能够被称之为猩猩的动物,一共有七种,分别是猩猩属的苏门答腊猩猩、婆罗洲猩猩、达班努里猩猩;黑猩猩属的黑猩猩、倭黑猩猩,以及本文所要讨论的大猩猩属的东部大猩猩、西部大猩猩。
根据所栖息的环境不同,东部大猩猩又可以分成山地大猩猩和东部低地大猩猩,而西部大猩猩也一样,可以分成克罗斯河大猩猩和西部低地大猩猩。
大猩猩的近亲是人类和黑猩猩,它的基因序列和人类的基因序列平均仅相差1.6%,它与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大约在700万年前开始往不同的方向进行演化,最终成了当今的局面。
大猩猩现存中更大的灵长类动物,成年雄性大猩猩身高1.4-1.8米,臂展能达到2.3-2.6米,体重136-195千克,雌性的体重约为雄性的一半,在68-113千克之间。
在所有大猩猩里面,只有成年雄性大猩猩能够被称之为“银背大猩猩”,因为它们长大后背部会有银色的毛发一直延伸到臀部,看起来整个背部就像是涂了银色一样,因此得名。
系统发育关系
东、西部大猩猩的栖息地很小,且没有交集,它们的生境被刚果河及其支流分割开了,东部大猩猩分布在非洲的中东部地区,西部大猩猩则分布在非洲的中西部地区。与西部大猩猩相比,东部大猩猩的脸更长,毛发更长、颜色更黑,尤其是山地大猩猩,是所有大猩猩中毛发最黑的。
在毛色的差异上面,西部大猩猩有些会呈现出棕色,额头处会略带红色。生活在低地森林的大猩猩,要比生活在山地上的猩猩更加苗条和灵活。
大猩猩的分布图(仅限于非洲)
大猩猩是植食性的,它们能够采食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芽等,有些时候也吃水果,但只占山地大猩猩食物来源的很小一部分,而生活在东部低地森林的大猩猩,由于在某些季节有大量的水果吃,所以水果有时候会占据它们食物总来源的25%以上。
大猩猩的饮食很灵活,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所变动,所以即便在同一片栖息地中,它们也很少因为食物的原因而发生争斗。
豹子是大猩猩幼崽的天敌
无论哪种大猩猩,都是群居的,其成员通常由一名最为强壮的雄性大猩猩领导,多名成年雌性及后代组成,但也有发现由数个家庭组成的超级团体。
当一个团体中最强的那只雄性大猩猩因为某些原因死亡之后,若没有新的雄性接替其位置,那么群体中的其他雌性大猩猩,会带着幼崽就地解散,去重新寻找群体加入进去,因为如果没有雄性领导者的保护,幼崽很容易被豹子等捕杀。
大猩猩群
在栖息地上,豹子的生境与东、西部大猩猩的生境存在很大的重叠,这就意味着在野生环境下,豹子与大猩猩完全有相遇的可能,而且几率很大。
虽然成年大猩猩体型很大,并且长有犬齿等具备高杀伤力的结构,但大猩猩幼崽是脆弱的,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它们很难在自然的竞争环境下生存。
而雌性大猩猩也很聪明,在幼崽最需要照顾的头5个月里面,会一直将幼崽带在身边,并且留在头领附近,这样能够很好地受到保护。
豹子在非洲的分布图
虽然有成年雄性大猩猩和雌性大猩猩的保护,但实际上大猩猩幼崽仍会被豹子捕食。大猩猩的一天可以分为休息期和进食期,而豹子通常会在夜间偷袭它们,行动较为缓慢的大猩猩,反应通常没有豹子这种猫科动物快。
大猩猩的巢穴筑在树上,虽然能够避免被森林象等大型食草动物的打扰,但是却不能防豹子,因为豹子善于爬树,且擅长偷袭。另外,在前面提到的一些带仔的暂时没有雄性银背保护的群体,也往往容易成为豹子袭击的对象。
非洲豹
豹子也能捕食成年大猩猩
要说花豹是大猩猩的天敌,单单从它能捕食大猩猩幼崽这件事情来说,是不能服众的,毕竟豹子也能捕杀老虎幼崽,但是却没有人说豹子是老虎的天敌,关键还看豹子能不能捕杀成年大猩猩。
生活在非洲中部的花豹,雄性平均体重为62千克,雌性为40千克左右,较大的雄豹有时候能达90千克以上,虽然在猫科动物中,算是比较大的,但是与成年大猩猩相比,还是差了不少,那么豹子真能捕杀大猩猩吗?
答案是肯定的,现实中有许多例子摆在我们面前:
- 1960-1961年,一只雄性大猩猩死于伤口感染,经过对伤口分析,不可能是同类之间进行打斗造成的,更像是被豹子咬伤的;
- 1965年,辛西娅·诺兰的《One Traveller's Africa》中,记载了4只成年大猩猩被豹子杀死了;
- 1976年,有豹子捕杀成年大猩猩的报道,在《The Last Stand of the Gorilla》中有记载;
- 1983年,加蓬进行的一项调查中,研究人员分析了84只豹子的粪便,发现粪便中竟含有93种不同猎物的残骸,其中就有大猩猩;
- 1987-1988年,研究人员在中非的豹子粪便中,发现了大猩猩的残骸,其中一只未消化完“脚指头”相当显眼。
豹子粪便中清晰可见的大猩猩脚指头
类似的例子不在少数,豹子的确有能力杀死成年大猩猩,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如果你认为一只50千克的豹子,不能通过伏击等方式捕杀一只100千克的大猩猩,那么说明你对野生动物,尤其是猫科这类掠食性动物很不了解。
当然,豹子很少捕食成年的雄性大猩猩,因为对它来说,完全不必要冒这样大的风险。在现实中,豹子会主动避免与成年雄性大猩猩,尤其是银背大猩猩发生冲突,它更倾向于捕杀幼崽或者亚成年大猩猩。
擅长爬树的豹子
在豹子与大猩猩重叠的生境中,那些放松警惕的亚成年大猩猩,以及那些完全没有戒心的大猩猩幼崽,很容易就成为豹子的捕食对象。
在大猩猩的领地里面,豹子是唯一能够杀死它们的捕食者,作为猫科动物中的一员,优势之一就是擅长爬树,而大树的中上部,正是包括大猩猩在内众多灵长类筑巢的地方。不过,想要捕食成年大猩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时候也会遭遇反击。
大猩猩的巢穴
大猩猩如何反击对手?
成年大猩猩的物理特征及其社会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大猩猩们被豹子捕食,当一群大猩猩遭遇危险的时候,领头的银背会发出独特的声音,并且散发出意味着危险的气味,群体里面的其他大猩猩接收到信号之后,会马上聚集在领头银背身边,呈现出防御的阵型,将弱小的大猩猩幼崽围在保护圈的中心。
作为首领,雄性银背在面对敌人时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自己的群成员不受攻击,为此它会勇敢作战,并且豁出性命。
通常来说,在与豹子面对面的时候,领头的银背会将其他成员揽在自己的身后,然后驱使它们往豹子的反方向逃跑,同时领头银背会处于团队与豹子的中间,阻挡豹子袭击其他成员。
在面对豹子等动物威胁时,银背极有可能会亮出其招牌式的动作,利用后肢站起来,双手捶打自己胸部,发出“砰砰”声,事实上这的确很有用,因为大多数动物判断对手实力高低的标准就是视线高低,或者体型大小。
大猩猩标志性的动作
比如狗容易攻击小孩而不攻击大人,主要就是从它的视线看出去,小孩的高度与狗的视线持平,则被认为是“较弱的”,而成人的身高远高于狗的视线,所以它觉得成人是“较强的”。
又比如鬃狼、棕鬣狗等动物,在遭遇危险的时候会将全身的毛发竖立起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炸毛”,整体视觉看上去体型就放大了一圈似的,让对手以为它“不好惹”。
现实中也不乏大猩猩与豹子打斗的实例,1988年,中非的Bai Hokou研究区描述了一起大猩猩与豹子争斗的事件,研究人员根据树上的爪痕和一些打斗的痕迹,分析出了大猩猩和豹子曾在这发生过激烈的打斗,从足迹看出,这是一只雄性大猩猩,旁边还有一根沾有鲜血的棍子,研究人员推测出,当时的大猩猩很有可能是利用了自己能够站立的优势,腾出双手用棍子刺伤或者击打了豹子,最终两者分散逃去了。
大猩猩是非常聪明的物种,它的确能够利用棍棒或者石头一类的物件作为兵器恐吓或者击打掠食者,关于大猩猩有多聪明,或许从一件小事上可以看出来。
在卢旺达的火山国家公园,人们曾设置了成千上万的陷阱,用以捕杀羚羊等动物,但是有时候也会误伤山地大猩猩。成年的大猩猩有足够的力量可以扯开这些网绳,但是幼崽或者亚成年个体就没那么幸运了,在2012年7月的时候,就曾报道过一只大猩猩幼崽因被困陷阱而亡的事件。
然而在当地的Karisoke研究中心的人员发现,一些年轻的大猩猩会在山中寻找这些陷阱,并且将其破坏,事实证明大猩猩的确足够聪明。
大猩猩破坏人类设置的陷阱
大猩猩潜在的捕食者
在同一片生境中,大猩猩的天敌其实不止豹子一种,还有一些潜在的捕食者,比如说鳄鱼,它会在大猩猩路过沼泽地或者喝水的时候袭击它们,被鳄鱼袭击的大猩猩有时候并不会直接死亡,而是后面死于伤口感染之类的。
但是由于大猩猩所进食的植物里含有大量的水分,加上清晨的露水,实际中尽管它们被观测到会喝水,但它们喝水的次数很少,因此被鳄鱼袭击的概率并不大。
现实中对大猩猩造成最多伤害的,并不是豹子或者鳄鱼,而是我们人类。人类在大猩猩的栖息地上设置了陷阱捕获它们,这些被捕获的大猩猩,有时会卖给动物园,有时会卖给实验室,也有一些,会直接用来出售肉类或者身体的一些部件,就如同当年的虎骨、豹皮一样。加上人类世界的发展,破坏了它们的栖息地,从而给大猩猩带来的伤害及对它们种群的不利影响,远远超过了豹子等其他的捕食者。
前方警戒:“万齿怪兽”突袭,现已拦截(原创用心的作品,喜欢请个赞,关注我,看更多科学、有趣的野生动物知识。)
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是什么?
它们舌头上长有两万六千多颗牙齿,雌雄同体,身披碳酸钙制成的重甲,周身分泌粘液……它们身负绝技却长相蠢萌,以至于大多数人不仅不会注意到它爆表的战斗力和破坏力,还对其宠爱有加。
答案
点击下方空白处获得答案
蜗牛
点击空白答题丨淡出动画
|
↓
【补充说明】
通常我们所说的“蜗牛”,
并不是生物学上的分类名称,
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
一次失败的“入侵”事件
近日,两个来自距中国七千多公里以外的海外邮包闯入上海国际邮件处理中心,上海邮局海关拦截后发现,这两个邮包内装满了239头这样的“万齿怪兽”!经过上海海关动植物与食品检验检疫技术中心鉴定,为森林葱蜗牛
森林葱蜗牛→
←盖罩大蜗牛
其中盖罩大蜗牛名列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这也是上海邮局海关继2020年截获散大蜗牛后,再次在进境邮包中截获检疫性蜗牛。
图为此次查获的盖罩大蜗牛(朱雅君/摄)
(向上滑动启阅)
通缉令!
2021年4月9日,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第413号联合公告生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增补5名成员,其中玫瑰蜗牛和乳状耳形螺(Otalalactea Müller)这两种软体动物加入进来,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已有9种蜗牛(螺)。
凡是被列入《名录》内的有害生物,无一不是经过评估,可能对我国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
但是蜗牛这么可爱,
为什么它们这么危险?
非洲大蜗牛
Achatina fulicaBowdich
食性杂,太能吃。
#非洲大蜗牛原产非洲,后被作为美味食物,引入我国多个南方省份。该物种已经是全球性入侵物种。它除了特别大之外(更大则可长到超过20厘米),还特别能吃,食物包括农作物、林木、果树、蔬菜、花卉等植物,甚至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可危害500多种作物。
能传病,危险大。
#提起食物,有人要问“能好怎(能吃吗?好吃吗?怎么吃?)”了。非洲大蜗牛是多种人畜共患的线虫和吸虫等病原体的中间宿主,如广州管圆线虫
繁殖能力强,排挤本地物种。
#非洲大蜗牛作为外来入侵物种,不仅危害当地植物,还排挤本地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非洲大蜗牛雌雄同体,异体交配,因此双方都可产卵,既当爹又当妈,繁殖能力强,生长5个月即可交配产卵。在我国南方,非洲大蜗牛每年可产卵4次,平均寿命5~6年,一生产卵可达6000余粒。
玫瑰蜗牛
Euglandina rosea(Ferussac)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非洲大蜗牛在太平洋地区危害成灾,为了防治,玫瑰蜗牛被作为非洲大蜗牛的天敌引进到这些地区。玫瑰蜗牛是一种肉食性蜗牛,猎捕其他蜗牛和软体动物。但大自然却并不会像人类预想的那样,做一个单纯的加减法。很快,玫瑰蜗牛作为一个新的入侵物种变得无法控制。1955 年,玫瑰蜗牛引入夏威夷用于控制非洲大蜗牛,结果当地的一些树栖性蜗牛种群数量锐减,大量物种灭绝,成为本意引进天敌控制有害生物,引进后反而捕食有益生物最为典型的负面事例之一。就在今年,玫瑰蜗牛也“光荣”地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
下面是除了以上2种蜗牛之外,
其他7种检疫性蜗牛(螺),
我们来逐一认识一下吧!
Helix aspersaMüller
散大蜗牛
Acusta despecta Gray
硫球球壳蜗牛
Cepaea hortensisMüller
花园葱蜗牛
Cernuella virgataDa Costa
地中海白蜗牛
Helix pomatiaLinnaeus
盖罩大蜗牛
Otala lactea(Müller)
乳状耳形螺
Theba pisanaMüller
比萨茶蜗牛
国门安全,你我共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邮寄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等相关规定,活动物未经检疫审批不得携带、邮寄入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七条【妨害动植物防疫、检疫罪】:违反有关动植物防疫、检疫的国家规定,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的,或者有引起重大动植物疫情危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海关提醒】请务必严格遵守我国法律法规,切勿非法携带、邮寄禁止进境物品。
供稿:上海海关动植物检疫处、上海邮局海关
雨后满地爬的蜗牛,千万别让孩子碰?医生:你不知道它有多危险夏至过后雨水增多,这段时间,全国各地也是开启了雨天模式,这为炎炎夏日平添了一丝丝凉意。最近,我们就在一些朋友的朋友圈看到这样一番景象:在雨后的草丛里、绿化带里,突然出现了一些小动物,蜗牛。有的个头还很大,行动缓慢样子呆萌的蜗牛,不仅吸引了很多孩子的注意,也让很多成年人忍不住拿起把玩……种种这些行为,真的是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因为大家不知道这个行为可能很“危险”!
大雨之后遍地爬的大蜗牛,千万别让孩子碰
这绝非是危言耸听,因为多年前就有疾控部门的专家发声劝告大家,根据大家所提供的图片,专家判断这种蜗牛是并非常见的人畜无害的蜗牛,而是非洲大蜗牛,又称褐云玛瑙螺。资料显示,它作为外来物种,在20世纪上半叶被无意夹带入境的。因为生活环境的改变,使得它们在内地大量繁殖,不仅伤害本土的蔬菜、农作物等,更为严重的是它自身携带大量的寄生虫和病原菌。
比较典型的就是广州管圆线虫,这种虫一旦进入人体,容易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使人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因而,如果在街上遇到这样的蜗牛一定要躲着点,实在按耐不住好奇心就远远地拍个照,千万别用手去触碰它。尤其是孩子,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留心。孩子的免疫力低,如果触碰之后,没有来得及洗手,此时吃东西或者手触碰到嘴巴,就很容易将病菌带入体内。
小贴士:蜗牛是害虫还是益虫?是不是也没有弄明白这个问题?其实蜗牛并非生物学上的分类名称,而是一个俗称,一般指的是腹足纲陆生的所有种类(还有水生的螺类)。至于它该归为益虫还是害虫,至今仍存有争议。因为它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高蛋白低脂肪,有些种类还可作为美味,这么看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对于农作物确实百害而无一利的,啃食果蔬,影响农作物的产量,还容易携带细菌病毒,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好在它的天敌很多,比如说鸡鸭鹅,甚至萤火虫都能以蜗牛为食。它还惧怕盐,只要触碰就体内水分很快就会被吸干。
我是药疗君,说了这么多只是想告诉大家,遇到蜗牛千万不要手欠触碰给自己招惹麻烦,只要我们管住了自己的手,就可以保证更大的安全(毕竟它行走太慢,攻击的可能性实在太小)。最后,若觉得文章对你有用,也别忘了帮忙点赞哦,您的支持是我继续创作的动力!(文中所配图片均来源于 *** ,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全球肆虐的非洲大蜗牛,是非洲人的美味,中国吃货:这个真不敢吃大家好,欢迎来到【看世界ba】——纪录全球奇闻异事。
非洲大蜗牛原产于非洲东部,和普通蜗牛相比,它们的身材有些粗壮,个头更大的能超出20厘米。
如此肥美,自然是集市上的抢手货,非洲人更是把它看作餐桌上的美味,每年能干掉1万5千吨,这都快赶上中国人吃小龙虾的阵仗了。
一开始,大蜗牛主要在非洲活动,后来它们开始在全球肆虐,大蜗牛的破坏性非常强悍,吃水果、吃蔬菜、啃树皮……几乎所有农作物都逃不出它的菜谱。
饿急眼的大蜗牛,连水泥和同类遗体都敢下嘴。如此不挑食,难怪能长这么胖,
而且这玩意还在生孩子上走捷径,愣是把自己进化成了“雌雄同体”。关键是,这货还特能生,一年生4次,一次生300。
就这样,非洲大蜗牛成功挤进“毁灭性入侵物种”的队伍,吃农作物都是小CASE。大蜗牛发起飙来,直接把一帮土著蜗牛吃到灭绝,还顺带重组一下入侵地的食物链。
早些年,中国一些城市也被非洲大蜗牛光顾过,在农药和天敌的助攻下,才没让它们猖狂起来。不过面对如此肥美的大蜗牛,中国吃货却只能认怂,这个真不敢吃!
毕竟它们可是病毒和寄生虫的更爱,传染性也特别强。想想同是入侵者的小龙虾,口水不争气地留了下来。那么问题来了,有谁养过非洲大蜗牛吗?它们真的好吃吗?欢迎留言讨论,我们下期见!
关注【看世界ba】,带你了解更多奇闻异事!
更多精彩,点击下方:
全球肆虐的非洲大蜗牛,是非洲人的美味,中国吃货:这个真不敢吃
在港博士生杀三蜗牛被捕,引发的社会讨论8月17日,一则很像洋葱新闻的“杀蜗牛狂徒案”引发内地与香港网友的广泛讨论。
8月4日有香港市民在尖沙咀一个水池附近,发现数只蜗牛疑被人大量洒盐致死,拍照后发上网谴责。随后东网新闻刊登该消息,香港油尖警区动物罪案警察专队经主动调查案件后,于8月16日拘捕涉嫌残酷对待动物的26岁男子。
被捕男子姓许,根据东网报道,为来自内地的港理大计算机科学博士生。疑犯在案中涉嫌洒盐虐杀3只蜗牛。当晚在大量媒体闪光灯下,疑犯黑布蒙头,锁上手铐由警员押至其位于尖沙咀山林道的寓所搜屋,警方检获疑犯犯案时所穿着的衣服,其后检走证物,并将疑犯带返警署扣留调查。
香港警方强调,非常重视残酷对待动物的案件,根据香港法例第169章《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任何人残酷对待动物使其受到不必要痛苦,一经定罪,更高刑罚可处罚款20万元及监禁3年。
经图片辨认,男子所杀的叫非洲大蜗牛,为内地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非洲大蜗牛繁殖速度快,一次产卵30至700粒,可危害500多种农作物;还是人畜寄生虫和病原菌的中间宿主,容易传播结核病(肺痨)和嗜伊红性脑膜炎。在撒盐过程中,有路人指责博士生,其解释因为蜗牛危害生态,必须消灭,路人还不依不饶的让其解释,但其没有理会,只摆出姿势让人拍照。
据《 *** 》报道,蜗牛被撒盐后,其运动与呼吸能力下降。蜗牛的粘液被盐大量吸干将导致其身体萎缩,迅速脱水而死。
当日,香港主流媒体对警方执法进行正面的报道,例如东网就以“狂徒”形容嫌犯,TVB节目也对杀害蜗牛表示谴责。
看完这个新闻,估计大部分小伙伴都会一脸不解,蜗牛不是保护动物,甚至是害虫。消灭害虫竟然可能要坐牢三年,这是什么道理?
以此类推,平时炒花甲时花甲都是活的,算不算残酷对待动物?法国名菜新鲜焗蜗牛,厨师会不会被捕?平时走路踩死蚂蚁,会不会坐牢?香港流行的蛇肉店要生取蛇胆;吃火锅下白灼虾等,是否也需要自首?有网民则表示,用电蚊拍杀蚊子是否也要被抓?
更严重的,科学家解剖白老鼠,给老鼠带来巨大痛苦,会否要终身监禁?
网民的激烈讨论也引发了大量社会评论。
香港知名传媒人屈颖妍8月18日以《无脊椎动物的命是命》发表评论文章:
文中称“愈来愈觉得自己不认识这个世界,掟汽油弹的人,被法官誉为‘优秀的细路’;在路上向蜗牛洒盐的,却被视为‘残害动物狂徒’”,“香港人爱心爆棚得有点精神分裂。对几只蜗牛,可以如此痛惜,对活生生的警察或者意见不同的途人,却可以一把火烧掉或者一个渠盖砸过来,还有好多人拍手叫好。”
文中也提到,内地在号召消灭非洲大蜗牛,因为这种入侵物种会导致大量疾病,还会破坏植物。“到底是什么逻辑?什么标准?这世界真的愈来愈变得陌生了。”
“香港大公网”以《理大博士杀蜗牛被捕引热议 厨师:我感到非常紧张》,“香港文汇网”以《匪夷所思 理大博士生杀蜗牛涉犯法?》的跟踪报道对案件进行评论。
从事厨师超过20年的明哥说,当初听到“残酷对待动物罪”时也非常紧张,“我入厨20年,不夸张地说,除了人,我几乎什么都杀过,那我不就很重罪?”但他认为无论是杀鱼或杀鸡,只要一刀过,不是残酷对待,应该没有问题,“不然大家一起去吃素好了。”
有超过15年饲养爬虫经验的阿超(化名)说,蜗牛属无脊椎动物,有人会当作宠物饲养,“但在野外,它绝对是害虫,内地除害专家教市民清除蜗牛、水蛭等害虫时,也是教大家撒盐。若是清理害虫,最终被捕,还是有点出人意料。”
对于社会和网友的质疑,香港警方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对盐杀蜗牛案进行了普法:
根据香港法例第169章《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的释义,动物包括任何哺乳动物、雀鸟、爬虫、两栖动物、鱼类或任何其他脊椎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不论属野生或驯养。残酷对待动物行为包括残酷地打、踢、恶待、折磨、激怒或惊吓动物,或因胡乱或不合理地作出或不作出某种作为而导致任何动物受到任何不必要的痛苦。进行以上行为,即属犯法。
香港大律师陆伟雄表示,是否构成犯法,关键在于“不必要痛苦”。他认为,从正常人理解的 *** 宰杀家禽、食用鱼等,不能算是犯法,而打蚊、不小心踩死一只蜗牛,也不能算是触犯“残酷对待动物罪”。至于对付害虫,若以撒盐方式导致蜗牛受到不必要的痛苦,便可能构成犯法,“好简单,你可以一脚踩死它,但不能折磨它。你可以一脚踩死一只蟑螂,没人会觉得有问题,但不可以绑它慢慢烧死。”
香港立法会议员葛珮帆认为,残害动物的行为并不正确,若以撒盐方式杀害蜗牛致死,对蜗牛造成折磨,应以法律处理。
香港动保人士认为,蜗牛并无阻碍或侵害其他生物,它更会进食枯叶,有助植物生长,强调大自然自有机制,作出生态平衡,任何人均无权利因生态理由,作出侵犯、伤害或摧毁另一物种的行为。
香港《防止残酷对待动物条例》,是一九三五年以英国《1911年保护动物法令》为蓝本订立,回归后经过三次修订,但大致还是英国法律的框架。
我们先不讨论这条港英时代留下来的法律是否合理,看到这,小伙伴们可以理解,支持声音是将重点聚焦在“残酷”、“不必要的痛苦”上,而不是杀死蜗牛。执法部门,包括律师、建制派议员都认为撒盐的方式“残忍”所以是“违法”行为。如果只是踩死,就不算违法。
这时又有网友质疑,蜗牛是无脊椎动物,是否有痛觉神经值得怀疑。另外撒盐能让蜗牛快速死亡,而踩死却让蜗牛爆壳后在地上缓慢死亡,甚至会在死前感受到自己被蚂蚁分食,不是更痛苦吗?只是由于自己没见过,就认定是“残忍”,这种“爱护动物”的方式,是否只是一种伪善?
用撒盐的方式消灭入侵物种非洲大蜗牛,在香港可能会因为没有见过而被认为是“残酷”对待动物。但是在内地,这是个多次被官方科普的杀灭害虫方式。
与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卫健委就曾科普过:非洲大蜗牛身上,有大量管圆线虫,进入人体后,可能引起致命的脑膜炎。这种“巨兽”吃起东西毫不含糊,各种蔬菜、农作物、植物,田里的树上的,统统一扫光,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所以它已经被我国列为进出境二类检疫性有害生物。曾有一家6口生吃被蜗牛爬过的有机蔬菜后,全部感染管圆线虫,导致脑膜炎。
可以看到非洲大蜗牛不仅破坏环境,连其爬过的蔬菜都可能藏有寄生虫,对群众健康有极大影响。
卫生部门提醒在路上看到非洲大蜗牛,千万不要去踩、不要摸,如果手上有伤口,摸一下都会有感染的危险。
那要消灭这种害虫怎么办?卫健委提倡用盐。“蜗牛有个天敌——盐!只要蜗牛一碰到盐,它体内的水份就会被吸干,蜗牛的身体就会慢慢融化成水。”
撒盐除了能杀死害虫,连其体内的寄生虫也能有效杀死,并且不像撒农药一样有一定毒害性,可以说是一种最卫生、快速、无害、不“残忍”的消灭害虫方式。
但是这种灭虫方式,香港社会还没科普,大多数香港市民没看过相关的文章,所以觉得踩死蜗牛属于“正常”,而撒盐灭虫是“残忍”。
8月18日,港警公布涉案男子已获准保释候查,须于9月上旬向警方报到。熟悉香港新闻的小伙伴应该知道,保释不是无罪,接下来很大可能还要多次上庭,在香港诉讼是一个漫长和极度烧钱的过程,这位博士生很可能未来两三年都要官司缠身。
8月19日,香港大公网刊登《日本捉蜗牛 时薪过百蚊(元)》新闻,介绍日本高薪聘亲“捉蜗牛”帮手,将捕捉的非洲大蜗牛扔到海水(盐水)里消灭的处置 *** ,也证明用“盐”才是除害的正常 *** 。
因此说,这位博士生所做的是自掏腰包为民除害的好人好事,而现实中的他却可能要面临牢狱之灾。
虐杀小动物的行为,依法打击没有问题。但对如何消灭害虫,由于认知不同继而发生感受偏差,网民们大可以自由讨论。
但是执法司法部门要采取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甚至是判处刑罚,就不能和聊天的网民一个水平,应该有更严谨的考量和依据,才能真正做到不枉不纵。
图片来自 ***
带你了解蜗牛:蜗牛竟然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动物之一,有原始腹足动物的化石证据可以追溯到寒武纪晚期,这意味着它们5亿年前就已生活在地球上。
蜗牛是一种小型到中型的软体动物,更大的巨型非洲蜗牛,一般可长到约20厘米长。在动物学上的分类属于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门,腹足纲,柄眼目,蜗牛科。根据生存环境不同,可分为陆生蜗牛、海螺和淡水螺。世界各大洲分布着近1000种不同种类的蜗牛。但是,我们通常说到蜗牛,仅指陆生蜗牛。本文介绍的便是陆生蜗牛。
非洲巨型蜗牛
蜗牛的牙齿有上万颗,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
想必很多人以为蜗牛没有牙齿,或者受动画的影响,以为蜗牛的牙齿跟我们人类的排列方式差不多。然而蜗牛有大约15000颗牙齿,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蜗牛的牙齿不是立体牙,并不如动画里的那样排列。
受动画影响,一直以为蜗牛的牙是这样的
蜗牛的口腔有个叫齿舌的器官,齿舌是软体动物用来进食的结构,有时被比作舌头。它是一种几丁质带状结构,上面排列着成排的微小牙齿,通常在食物进入食道之前用于刮、切食物。牙齿向内钩入,让它很容易抓住食物,然后滑进食道。
齿舌进食的过程
蜗牛齿舌上一排排的牙齿
放大后,更清晰的牙齿排列
蜗牛通过齿舌抓挠,将食物撕碎,然后送进口腔,再利用齿舌将食物转移到消化道。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中,可以听到蜗牛在“嘎吱嘎吱”地吃东西的声音。
蜗牛的牙齿不断循环,旧的被新的取代,通常在口腔后部的齿舌上长出新排,然后逐渐向前移动,把前面磨损的牙齿撞出来。蜗牛的牙齿很小,一颗牙齿比人的头发还要细。
蜗牛整体由背上一个硬质的螺旋形外壳和柔软的身体组成。蜗牛除了特别的牙齿之外,还有许多其它有趣的地方值得了解
蜗牛壳--蜗牛的保护屏障
蜗牛最显著的生理特征是它们背上的壳。它是一种由碳酸钙构成的坚硬结构,保护着它们柔软的身体和内部器官,不受环境以及食肉动物的侵害。只要蜗牛在生长,食用含有钙的食物,蜗牛壳就会一直生长。它们不断地往边缘添加碳酸钙,直到蜗牛成年。
蜗牛的壳在它还是卵的时候就开始发育了。刚孵出的蜗牛会通过吃其它蜗牛卵来补充钙。有记录表明,即使是未孵化的小蜗牛也会同类相食。蜗牛大约在孵化三个月后,就看起来就成年蜗牛的缩小版。它们会继续生长,通常持续两到三年,直到成年。
背上的蜗牛壳
当蜗牛感觉到周围有危险时,它们就躲进壳里。天气干燥炎热时,蜗牛会在壳里呆很长时间。否则,它们潮湿的身体会变干而死亡。
蜗牛的内部主要器官
蜗牛的头上有两对触须(可伸缩,因为内有触觉感受器),长的一对触须的尖端有眼睛。较低的一对充当嗅觉器官。蜗牛的视觉只能通过探测光的强度变化来辨别是白天还是黑夜,可以上下移动触须来提高视觉能力。
蜗牛的两对触须
蜗牛的大脑神经节形成一个原始的初级大脑,这种结构比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大脑简单得多,尽管如此,蜗牛仍有联想学习的能力。神经细胞集中在一组神经节中,释放神经分泌物,触发必要的活动,如释放激素。神经节由神经纤维束相互连接,以高速传输信号。
蜗牛没有听力,因为它们既没有耳朵也没有耳道。所以,为了弥补听力的缺失,他们有一个很好的联想思维,这有助于它们记住所在的地方或周围的物体在哪里。
陆生蜗牛都有肺,用肺来呼吸。他们呼吸大气中的空气,在肺的帮助下把空气变成氧气,供机体存活使用。这是陆生蜗牛与水生蜗牛的主要区别之一。
蜗牛如何移动?
虽然蜗牛没有腿,但它们可以移动,这要感谢它“肌肉发达的脚”,它们靠腹足来移动。脚部肌肉收缩产生波浪状的运动,使蜗牛滑行,它基于波浪运动,让蜗牛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同时脚部分泌出一种光滑的粘液,在粘液的帮助下,蜗牛可以在各种表面滑动,保持其水分,减少摩擦,降低被尖锐物体伤害的风险。黏液在蜗牛爬过的地方残留,于是其爬过的地面变成一条闪亮的“小路”。
蜗牛缓慢爬过
蜗牛是公认的低速动物,一只成年蜗牛的典型速度为1毫米/秒,那一分钟才爬6厘米,一小时才360厘米,不到三个双臂展开那么长。
蜗牛生活在哪里?
蜗牛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无脊椎动物之一。它们分布在五大洲,几乎无处不在。
地球为蜗牛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栖息地。你肯定在石头下发现过小蜗牛,也在植物的茎或叶上发现过,甚至突然在家里窗台的玻璃上都能看到吸附在上面的蜗牛。它们在城市地区,或无人居住的环境中都能生存,常见的蜗牛栖息地有花园、田野、农业区、河岸或小溪、沼泽、城市、丛林和森林。
随处可见的蜗牛
随处可见的蜗牛
尽管大多数蜗牛确实更喜欢潮湿的地方,但有些蜗牛能在沙漠的恶劣条件下生存。在这些物种中有鲜为人知的Sphincterochila boissieri和Xerocrassa seetzeni。前者生活在埃及和以色列的沙漠里,后者分布在从叙利亚到沙特 *** 的内盖夫沙漠里,这是一个人类和许多动物都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但对他们来说不是。
沙漠里的蜗牛
蜗牛吃什么?
在野外,蜗牛吃各种不同的食物。它们通常是食草动物,但也有一些是食肉动物或杂食动物。大多数蜗牛的食物包括叶子、茎、软树皮、水果、蔬菜、真菌和藻类。有些品种会对农作物和花园植物造成损害,因此常被视为害虫。
蜗牛繁殖特性:它是雌雄同体动物,但它们通常互相交配繁殖
大多数蜗牛是雌雄同体,这意味着一只蜗牛同时拥有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既能产生卵子又能产生 *** 。然而,它们通常以“传统”的方式交配:与伴侣交配。也有少数蜗牛并不是雌雄同体,它们有性别分化,每个个体或是雄性,或是雌性。
蜗牛既有雄性生殖器官,又有雌性生殖器官
性成熟的年龄因蜗牛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从6周到5岁不等。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会延迟性成熟的开始。
蜗牛的繁殖期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求偶仪式来吸引配偶。它们不像许多动物那样发出声音来互相引诱,因为蜗牛没有听觉,蜗牛的视觉能力也很差,所以它们会排出一些化学物质来吸引其他准备交配的动物,并用身体接触作为求爱的一种方式。为了找到伴侣,它们主要依靠的是嗅觉和触觉。
交配前的相互接触
许多种类的蜗牛在交配前会向配偶体内发射一个或多个爱的飞镖。它是一种钙或几丁质结构,只有性成熟的蜗牛才有。爱之箭的功能不是传递 *** ,而是性选择的一种形式。覆盖在飞镖上的粘液中含有一种能够增加后代孵化成功几率的激素。当蜗牛射出“爱之箭”后,交配就开始了。
爱的飞镖
在交配过程中,两只蜗牛都可以将 *** 传递给对方,交配后,两只蜗牛都能产下一窝卵,这增加了蜗牛这个物种存活的机会。
交配
在产卵之前,蜗牛会在植物之间或地面上的洞里筑巢。它们会用腹部的脚挖出一个5到10厘米深的洞。两只蜗牛都会产下约100枚卵,但有些种类的蜗牛最多可产下400枚卵。这些卵很小,直径通常在3到6毫米之间,需要长达四周的时间才能孵化。
蜗牛产卵
蜗牛一个月能产卵一次。但是即使产这么多的卵,也只有一小部分能发育成熟。许多卵会被雨水或水冲走,或被捕食者吃掉。即使孵化成小蜗牛,但刚孵出的小蜗牛个头小,对许多潜伏的捕食者毫无防备,比如甲虫、鸟类、海龟甚至其他蜗牛,于是,它们会被吃掉。
蜗牛的寿命
从人类的角度来说,蜗牛的整个生命周期并不长。根据种类不同,野生蜗牛可以活2到7年。但是在圈养环境中,它们的寿命可以延长到10到15岁,少数情况可以活得更久。例如,某些人工养殖的Helix pomatia蜗牛的寿命可达25年。
蜗牛要进行冬眠和夏眠
蜗牛在冬天冬眠(通常在北半球是10月到4月)。为了在冬眠期间保持湿润,蜗牛用一层干燥的粘液来封住它的壳。在夏季干旱的条件下,它们也会进行夏眠。
在蜗牛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里,它们都待在壳里,尤其是在冬天。它们可能在9月就开始冬眠,在这期间它们会聚集在古老的墙壁、灌木的根部,甚至把自己埋在地下几英寸的地方。
蜗牛的天敌
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捕食者的侵害,蜗牛在休息时把柔软的部分缩回壳内。一些还会把自己埋起来。蜗牛有许多天敌,包括几乎所有陆地脊椎动物,例如鸟、刺猬和蛇等。无脊椎动物捕食者包括甲虫、水蛭、某些陆地扁虫,甚至还有食肉性的毛毛虫、软体动物。
蜗牛被吃掉
人类对野外的蜗牛也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近年来,污染和栖息地的破坏导致相当数量的蜗牛物种灭绝。尽管蜗牛数量很多,但有些地方蜗牛有消失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