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
文|正经的烧杯
编辑|正经的烧杯
?——【·前言·】——?
黄喉貂又称西伯利亚黄喉鼬,是一种属于松鼠科的小型食肉哺乳动物。该物种分布广泛,涵盖了东亚、中亚和东欧等多个地区,其生态和行为特征受到众多生态学家、行为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的关注。黄喉貂以其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独特的生态适应性和行为习性而备受研究。
?——【·分布与栖息地·】——?
黄喉貂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中亚和东欧地区的小型食肉哺乳动物。其分布范围受到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在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亚种。黄喉貂栖息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山地等环境。
1.分布范围
黄喉貂分布范围广泛,涵盖了东亚、中亚和东欧等多个地区。在东亚,其分布从俄罗斯远东地区一直延伸至朝鲜、中国东北和日本等地。而在中亚,黄喉貂主要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和中国西北等地。在东欧地区,其分布范围则延伸至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等国家。
2.栖息地选择
黄喉貂对栖息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适应性,能够在多种环境中找到合适的栖息地。其栖息地通常包括森林、草原、湿地和山地等生态系统。
在森林地区,黄喉貂常常选择生长茂密的森林作为其栖息地,这些地方提供了丰富的猎物资源以及隐蔽的巢穴。
在草原和湿地地区,黄喉貂也能够适应生活,寻找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食物。山地地区的岩石缝隙和树洞等也是黄喉貂常见的巢穴选择。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黄喉貂的栖息地面临严重的破碎化和丧失。城市化、农业发展和森林砍伐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黄喉貂栖息地的减少和分散,进而影响其种群数量和分布格局。
3.分布的地理变异
由于黄喉貂分布于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地区的亚种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变异。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黄喉貂亚种在体型、颜色以及生态适应性上可能存在差异。
这些地理变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环境压力和选择压力所引起的,从而导致黄喉貂在不同地理区域形成了适应性的特征。
黄喉貂的分布范围广泛,栖息于多种生态系统中。其栖息地正受到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保护黄喉貂的栖息地对于维持其种群数量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黄喉貂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适应性和栖息地选择策略,为其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食性与摄食习性·】——?
黄喉貂是一种食肉动物,其食性适应性和摄食习性使其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寻找和获取食物资源。黄喉貂的食性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其在食物链中的作用,还可以揭示其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1.食物组成
黄喉貂的食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其主要食物包括小型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以及昆虫等。研究表明,黄喉貂在不同地区和季节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食物。在寒冷的冬季,黄喉貂可能更倾向于以小型哺乳动物为主要食物,而在夏季则可能更多地以昆虫和鸟类为食。
2.食性适应性
黄喉貂在食性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由于其栖息地广泛,黄喉貂能够根据所处环境的食物资源的变化来调整其摄食习性。这种适应性使其在不同季节和地域都能找到适合的食物来源,从而维持其生存和繁殖。
3.捕食行为
黄喉貂是一种狩猎性动物,具有出色的捕食能力。研究显示,黄喉貂常常通过伏击、追逐和爬树等方式捕捉食物。其敏捷的身体和锐利的牙齿使其能够在不同地形中捕捉到各种类型的猎物。黄喉貂还能够充分利用其优秀的嗅觉和听觉,帮助其发现和追踪潜在的猎物。
4.食物与生态关系
作为食肉动物,黄喉貂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捕食行为有助于控制小型哺乳动物、鸟类和昆虫等种群的数量,维持食物链的平衡。
黄喉貂的食物选择也受到其食物资源的可用性和竞争压力的影响。研究黄喉貂的食物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黄喉貂的食性适应性和捕食行为使其能够在不同环境中寻找和获取食物资源。其在食物链中的作用和食物关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探讨黄喉貂的食物选择策略以及其与食物资源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保护和管理这一物种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繁殖与育幼习性·】——?
黄喉貂的繁殖习性和育幼行为在了解其生命周期和种群动态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繁殖季节与行为
黄喉貂的繁殖季节通常出现在春季到夏季之间,这个时期环境适宜、食物丰富,为幼仔的生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繁殖季节来临之前,雌性黄喉貂通常会进入 *** 期,其 *** 信号包括尿液标记和行为举动。雄性会通过追逐、争斗和尿液标记等方式表现出与雌性的竞争行为。
2.孕育与产仔
雌性黄喉貂怀孕期通常为30到40天,怀孕期间会选择适宜的巢穴,常见的巢穴类型包括树洞、岩石缝隙和地下洞穴。雌性在巢穴中为幼仔提供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以及隐蔽的保护。黄喉貂的产仔数量较多,通常为3到8仔,取决于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
3.幼仔的生长与抚育
黄喉貂幼仔出生后通常是盲目和无毛的,需要母亲的照料和保护。母亲黄喉貂会通过哺乳、保暖和清理幼仔来确保其健康生长。幼仔的毛发逐渐生长,视力和听力也得到发展,开始逐渐独立活动。
4.繁殖投资与策略
黄喉貂的繁殖投资较大,母亲需要投入大量的能量和资源来孕育、哺乳和保护幼仔。这种繁殖投资可能与其生活史策略相关,通常情况下,黄喉貂具有相对较长的寿命,因此能够承受更大的繁殖投资。繁殖投资的代价也使得黄喉貂对于幼仔的生存和保护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
?——【·社会行为与领域性·】——?
黄喉貂作为一种食肉动物,其社会行为和领域性在了解其与同类及其他物种的相互关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独居和小型群体生活
黄喉貂通常表现出独居或小型群体生活的特点。这种生活方式可能与其食物资源的分布、领域需求以及社会竞争等因素有关。每个黄喉貂个体都会建立自己的领域,用于寻找食物、繁殖和避免竞争。
2.领域行为
黄喉貂通过标记行为和分泌物等方式来界定和维护自己的领域。这种领域行为有助于减少同类之间的竞争,确保每个个体能够获得足够的食物和资源。领域的大小和位置可能受到环境因素、食物资源可用性和同类竞争压力的影响。
3.社交行为
尽管黄喉貂通常是独居或小型群体生活,但在繁殖季节或特定的情境下,它们也会展示一定程度的社交行为。这包括了交流、互动和竞争等行为,这些行为有助于调节同类之间的关系以及领域的界定。
4.合作和竞争关系
黄喉貂个体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在其社会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同类之间可能会在领域边界处发生争斗,以保护自己的领域免受其他个体的侵犯。在繁殖季节,雄性可能会竞争配偶权利,这可能表现为追逐、争斗和标记行为。
黄喉貂的社会行为和领域性在其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生态功能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了解其独居或小型群体生活方式、领域行为以及社交行为。
可以更好地理解黄喉貂与同类及其他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提供更深入的认识。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探讨黄喉貂社会行为和领域性的调节机制,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保护与管理·】——?
黄喉貂作为一个重要的食肉哺乳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面对人类活动、栖息地破碎化和气候变化等威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对于确保黄喉貂种群的健康和生存至关重要。
1.栖息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和恢复黄喉貂的栖息地是保护这一物种的首要任务之一。这包括保护森林、草原、湿地和山地等多种生态系统,确保这些生境提供足够的食物和避难所。减少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以及开展栖息地的恢复工作,有助于提供稳定的生存条件。
2.非法猎捕和贸易控制
非法猎捕和贸易对黄喉貂的种群造成了严重威胁。加强执法力度,打击非法猎捕和非法贸易活动,是保护黄喉貂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可以减少非法猎捕的发生。
3.科学研究和监测
科学研究和监测是有效保护和管理黄喉貂种群的基础。定期对种群数量、分布、生态习性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监测,可以及时了解种群动态的变化,为制定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4.国际合作和跨学科合作
黄喉貂的分布范围跨足多个国家,因此国际合作对于其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各国之间应加强信息交流、经验分享和资源共享,共同制定跨国保护计划。
跨学科的合作也十分必要,将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和保护生物学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综合分析黄喉貂的生态与行为特征,为保护工作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5.公众教育与社会参与
公众教育和社会参与是保护黄喉貂的关键因素之一。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举办讲座和展览等,提高公众对黄喉貂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和理解。鼓励社区和志愿者参与保护活动,共同推动保护工作的实施。
保护与管理黄喉貂种群需要综合考虑栖息地保护、非法猎捕控制、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公众教育等多方面的因素。
通过综合性的策略和合作,可以为黄喉貂的生存和繁衍提供更好的环境,同时也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做出贡献。这将不仅仅有助于保护黄喉貂这一物种,也将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产生积极影响。
?——【·结语·】——?
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黄喉貂的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和种群动态,以更全面地了解其生态与行为特征。
跨学科的合作将有助于在黄喉貂的保护和管理中取得更大的成功。通过保护这一珍贵的物种,可以为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武夷山国家公园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原创稿
武夷山国家公园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黄喉貂相关画面。人民网 王铣剪辑
近日,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人员在收集鉴别红外相机数据时,发现了一段拍摄于2020年12月29日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黄喉貂捕食小麂的视频和清晰照片。
据悉,黄喉貂是典型的食肉动物,昆虫、鱼类及小型鸟兽都在它的捕食之列,还可合群捕杀大型兽类,如小麂、猕猴、豹猫,甚至小野猪。在中国西南地区曾经有黄喉貂威胁大熊猫幼崽的记录。黄喉貂数量较为稀少,能对森林生态系统中啮齿类动物的种群数量起到调控作用,对栖息地干扰和栖息地破碎化极为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
武夷山国家公园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黄喉貂个体照片。武夷山国家公园供图
据了解,本次发现黄喉貂填补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辖区内尚未拍摄到食肉动物的空白。(陈欢欢 王铣 黄海 吴炳贤 蔡斌)
「视频」云南龙陵首次拍到三只黄喉貂同框嬉戏画面近日,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技术人员在收回整理红外相机数据时惊喜发现,红外相机在两个点位上拍到黄喉貂生活的踪影,尤其是在其中一个点位还拍到三只黄喉貂同框嬉戏撒欢的活动画面,这在龙陵县境内属首次拍到。
在这两段视频画面里,记录下多只黄喉貂在林间空地同框嬉戏撒欢的珍贵画面,它们或三只同框嬉戏,或成双成对外出遛弯,或单独行动觅食,对它们而言,眼前的这块林间空地,是它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乐园。
黄喉貂因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块而得名,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又名青鼬、蜜狗、黄腰狸等,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China-RL 2016)近危(NT)物种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物种。
据云南大理大学东喜玛拉雅研究院实习研究员房以好介绍,黄喉貂长相看似小巧可爱,却是攻击力极强的“金刚芭比”!它们行动快速敏捷,尤其是在追赶猎物时更加迅猛,从鼠类、鸟类到各种小型兽类等均在其捕食之列,甚至有捕食斑羚和小野猪的记录,称之为“丛林刺客”也不为过。目前已知龙陵鼬科野生动物有石貂、水獭、小爪水獭等10种。
“此次在龙陵小黑山保护区多点位拍到多只黄喉貂活动踪影,既反映出这里区域食物网结构较为完整,又印证了这里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房以好表示,黄喉貂对栖息地要求更高,对人为活动干扰也更敏感,被视为森林生态环境健康与否的指示物种,保护黄喉貂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平衡和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云南网通讯员 郁云江 尹纯助 吴乃局 摄影报道
首次!顶级“食肉兽”黄喉貂惊现武夷山,能捕野猪,它有多凶猛?2021年,我国动植物界可谓好消息不断。三江源屡现“神鹿”、云南惊现三大消失百年的神秘物种、江苏发现“活化石”仙女虾、杭州余杭径山发现黑麂、浙江发现仅此一只的天目臭蛙......等等,当然还不止于此,这些还都是众多好消息中的一些。
正巧,12日时候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刚刚确定了之一批大国家公园名单,其中三江源和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从之前的试点正式“转正”。这不,继前几日刚刚在国家公园之一的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发现变色“神兽”黄喉貂身影之后,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近日也收录到了这一珍稀物种首次露面的影像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会出现在武夷山呢?黄喉貂号称“杀猪手”,那么福建泛滥的野猪能解决吗?它的实力究竟有多强?下面还是由魔方来科普一下。
北纬27度秘境——福建武夷山国家公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典范
武夷山国家公园位于北纬27°,处福建省北部,与江西接壤。作为国家公园的示范点,这里总面积高达1001.41平方千米,地形上属于内陆山区,这样的地形巧合中也造就了植被以及动物们分布以及种类的多样性都非常丰富。这里拥有中亚热带更大面积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超过97%。雨神角蟾、武夷山对叶兰、各种蛇蝶等在这里“定居”,成为世界罕见的物种基因库,已有超过1000个新物种在这里被发现。
武夷山国家公园,别称“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19世界重要的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等。这里环境独特,不仅造就了植被茂密,更有罕见的路边彩色蝴蝶飞舞、藏酉猴欢快嬉戏,用教授的话来说,这里一百平方米大小的样地内就有几百种植物。
此外,还被称为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这里拥有世界独树一帜的典型丹霞地貌,还有与之相伴相生的文化遗存,比如4000多年历史的古越族人特有的丧葬架壑船馆、450多方的摩崖石刻、唯一的“中国民间茶文化艺术之乡”特产“大红袍”闻名遐迩......等等。总而言之,这里不仅自然风景美,更是一个有人文历史的地方。
顶级“食肉兽”黄喉貂惊现武夷山国家公园,它有多凶猛?
据悉,黄喉貂的发现时间其实是在去年的12月末,只是在近日整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红外相机数据的时候才发现。从视频中可以看到,当时黄喉貂正在捕食小麂,而与此同时首次黄喉貂这一物种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清晰个体照片随之曝光了。而这一发现,对于武夷山国家公园来说意义重大。这是该地区黄喉貂首次露面,同时更是填补了成为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首个顶级食肉动物链的物种空白。那么黄喉貂究竟是何物种呢?
黄喉貂,又称“蜜狗”、“神兽”、“顶级食肉兽”,因为其胸前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得名。外形上来说,黄喉貂的耳朵呈现短圆形,眉毛不蓬松很不明显,就像没有眉毛。体长大概1米左右,体重约4斤到6斤,如狐狸大小。经常分布在各大类型的林区,居住在树洞或者石洞中,主要分布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东亚、东南亚及俄罗斯外东北地区。
黄喉貂十分擅长攀缘树木以及陡岩,整体呈现鲜黄色到黑色的过渡,多数地方黄褐色,面部及爪子呈现暗棕色,腹部灰褐色,尾巴是黑色。作为顶级肉食性物种的黄喉貂不仅捕杀猎物十分强悍,就连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十分强。它们性情凶狠,行动敏捷,山林中可以畅通无阻地奔跑,部分时候还呈现集群模式专门捕猎较大的草食性动物。比如白鹇、勺鸡、小麂、林麝,乃至小野猪都是它们的食物链,浆果、椰果以及獾、狸、鸟、鱼等也都是。
黄喉貂捕鹿
更为凶猛的是,黄喉貂食物链十分全,不仅喜欢范围全覆盖,还喜欢有“挑战性”,专挑猎捕比自己体型大得多的山羊、鹿以及麝下手,尤其特别喜欢攻击紫貂和松鼠。如果说对敌人狠就算了,黄喉貂对自己狠起来也是一样。当遇到缺乏食物的时候,黄喉貂什么都不挑,上到动物的尸体,下到下山到村庄偷家禽它都干得出来。
黄喉貂KO恒河猴
作为“顶级杀手”,为何黄喉貂还会濒危?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上文所说,黄喉貂的食物链范围十分广泛,那么为何还会濒危,如今依旧还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正如很多人戏谑的:动植物们更大的敌人,其实就是人类。分析黄喉貂数量从之前的众多,演化为如今种群整体数量不断减少,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之一点就是由于人类活动的频繁打扰,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发展之下,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没有了合适的栖息地,于是黄喉貂数量减少迅速。其次,黄喉貂因为其皮毛隐藏巨大的商业价值,尤其是在西伯利亚及朝鲜地区。人类为了得到它们的皮毛于是被追杀。
最后,构成黄喉貂全球生存的威胁性因素则是被捕食动物的减少。没有食物链下端的猎物,黄喉貂种群数量也相应大幅减少,造成了其全球性分布的强大制约因素。总而言之,其实这三点原因确实都和人类分不开。不过好在,如今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措施以及保护意识都在同步提高,各大野生动植物种群都在恢复,而黄喉貂种群数量也正在稳步增长。
黄喉貂数量增多,能治住泛滥的野猪吗?
黄喉貂对于野猪数量确实有很强的削减作用,野猪也是黄喉貂的食物之一。近年来在包含福建在内的我国南方多省都在遭遇野猪的侵袭,泛滥的野猪成为当地的治理困局。就比如武夷山所在的福建省,今年7月的时候还在出台多项举措防控野猪的危害。如今伴随着黄喉貂的出现吗,那么能否用“一物降一物”的生物自然猎杀 *** 治野猪泛滥呢?
魔方认为,有总比没有好,因此伴随着未来黄喉貂数量的越来越多,野猪泛滥也是有一定的控制效果的。毕竟野猪也有一个成长过程,在小野猪的时候如果黄喉貂就能扼杀在摇篮,那么控制野猪过多甚至泛滥,一定也会有显著成效,而且,这也算是一种低成本、更大程度尊重自然规律的 *** 。
总而言之,生物圈是一个圈,我们人类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无论是对于黄喉貂,还是其他珍稀物种,我们身在其中,也应该尽到每一个个体的责任。相信未来也将会有更多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自然也就没有野猪泛滥、侵袭这样的事件了!
爪撕凯门鳄,嘴啃清道夫,巨獭真有那么厉害?“善鳄到头终有豹”,无论鳄鱼是否愿意,在亚马逊,只有美洲豹敢欺负鳄鱼吗?其实,并非如此。巨獭是一种身材不算太大,但性格彪悍、脾气火爆的动物,喜欢团伙作案。如果小鳄鱼落单,遇到它们,不如给美洲豹抱一抱。巨獭是亚马逊河流域的顶级掠食者之一,其体型较大,一般长约1米5到1米8,其中一些记录中达到了2米4。巨獭是鼬科成员中最长的动物,它们通常很彪悍,即使体型较小,也经常以小博大。黄鼠狼能偷鸡、黄喉貂能干大熊猫,现在自己个头都那么大了,还有谁是它不敢惹的。因此,在亚马逊河流域,巨獭是顶尖掠食者之一,尤其是在水中。
巨獭并不以鳄鱼为食,而是喜欢捕食食人鱼。有人会问,食人鱼那么凶残,巨獭也敢惹?当然敢!因为食人鱼速度较慢,是巨獭的猎物之一。食人鱼经常被巨獭一口吞下,而后面的食人鱼则无法追上。巨獭还喜欢吃清道夫,这种鱼皮硬如铁,人的牙齿无法咬破。但巨獭可以轻易地将其嚼碎,吃起来就像嚼橡皮糖一样。
巨獭不仅个体实力强大,还习惯团队合作,这是它们能与鳄鱼对抗的原因之一。巨獭通常会攻击未成年小鳄鱼,但大鳄鱼反而成为了它们的天敌。
巨獭非常记仇,如果在陆地上遇到大鳄鱼,有时也会趁机报仇。它们通常会派出一两只巨獭到正面吸引鳄鱼,然后剩下的巨獭会绕到后面突然咬鳄鱼的尾巴。这种攻击方式非常隐蔽,就像在地铁上吵架时,突然被旁边的人打了一巴掌,让人防不胜防。
巨獭咬尾巴主要是为了报复,通常无法杀死鳄鱼。但久而久之,这个地区就会经常出现秃尾巴鳄鱼。
除了对外,巨獭之间也有社团之分。如果不是同伙,见面后可能会发生冲突。有些人会问,这些动物长得一样,它们如何分辨彼此?其实,巨獭的脖子下面有一块白色或奶油色的斑,每只巨獭都不一样,这是它们的身份标志。
平时,巨獭会通过识别斑块来确认对方是否是自己的伙伴。这就像人类通过纹身来辨认彼此一样。
如果你看到一只秃尾巴鳄鱼,不用问,那一定是雨林判官巨獭干的。
如果不是同伙,巨獭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巨獭的脖子下面有一块白色或奶油色的斑,这是它们的身份标志。不久后,小伙子回来了,说对方根本没有去。介绍人认为这不可能,你是否确认找了纹身店?小伙子回答说找了,但那家店只有一个三百多斤的胖大姐,她的胸口纹着一个电风扇。
在东北,你可以看到最“社会”的一种貂在群星闪耀的北京动物园中,一种动物脱颖而出实非易事。有一种色艺俱佳、活泼亲民且身份高贵的小动物,在入住动物园4年后,还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10月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动物园最东边新落成的小兽馆前,端详着在树枝上闪展腾挪的那一抹靓丽的黄。它不时停下脚步,站在树枝上,用黑豆似的眼睛好奇地俯瞰围拢上来的游人。
北京动物园饲养过的黄喉貂,长着一双“白手套”。摄自北京动物园旧小兽区 | baboon
有人说:“快看,这有个猴儿在树上蹦!”
“不对,这个就是黄鼠狼!”另一个男子自信地向周围的人介绍。
终于,有人想起看一眼说明牌。“黄——喉——貂?这个就是貂啊,做皮衣的那个!”然后观众们扬长而去。
“什么?要拿我做皮衣?!”摄自北京动物园 | baboon
鲜有人知道,面前的这只动物,便是北京动物园镇园之宝之一的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国家II级重点保护物种,亚洲东部特产,但在全亚洲只有不到5家动物园展出。
“我不是黄鼠狼!”
黄喉貂虽与黄鼠狼都来自食肉目之一大“帮派”——鼬科,但除此之外再无相似之处。黄鼠狼,也就是黄鼬(Mustela sibirica),属于鼬科八个亚科中,专业钻洞捕鼠的鼬亚科,特点是身材细长条形。而黄喉貂则属于专职上树的貂亚科,体型粗壮更像猫,脚掌宽大便于扒住树干,还有一条保持平衡的大尾巴。
黄喉貂是貂亚科体型排名第四的成员,仅次于“金刚狼”貂熊(又叫狼獾,Gulo gulo)、“豪猪杀手”渔貂(M. pennanti)和南美的狐鼬(Eira barbara)。
爱爬树的黄喉貂 | The Photomation / Flickr
此外黄喉貂还是体色最鲜艳绚丽的鼬科:以嘴角为界,嘴角以上的头顶和颈背纯黑色,下颌却是对比强烈的雪白。颈下和前胸鲜黄色,黄喉貂之名由此而来;前半身浅黄色,到后半身逐渐过渡到黑色,因此旧称“青鼬”,西南地区俗名“两头黑”(才不是“两头乌”)。四肢也是黑色,但很多东北亚种(M. f. borealis)的前脚都是雪白的,好像戴了白手套。
但如此漂亮的貂,存在感却出奇的低。记得十年前我和俄罗斯专家一起在黑龙江东宁调查时,向导在见到黄喉貂上树的足迹后,坚持让我给他当翻译,要考考俄国专家“这是什么动物”。专家做出正确的回答后,向导伸出大拇指——可见在他眼中,黄喉貂就是这片森林中最神秘的动物。
黄喉貂足迹,五指/趾印的排列方式呈现出鼬科特有的“1-3-1”,宽大的掌垫印便于爬树 | baboon
“我做不了皮大衣!”
但凡提到貂,大多数人之一反应是貂皮大衣,但那其实是鼬亚科的美洲水貂(Neovison vison)的皮毛(而且是养殖的)。还有一些人会想到宠物貂,但那是由鼬亚科的林鼬(Mustela putorius)驯化而来的。真正的貂类养殖难度极大,因此以前主要靠野捕来获取皮毛,这种血淋淋的时尚导致紫貂(M. zibellina)、美洲貂(M. americana)等种类一度濒临绝迹。
美洲貂 | Tim Gage / Flickr
但即使是毛皮贸易最猖獗的时代,也很少有人打黄喉貂的主意,因为它根本就没有超保暖的“貂皮大衣”,作为一种貂,它居然怕冷!
绝大多数的貂属物种都栖于严寒的北方,有着极为浓密的皮毛和便于保温的短粗体型。黄喉貂却正好相反,它和它的近亲——印度南部的尼尔吉里貂(M. gwatkinsii),是全世界唯二的热带貂。这两位和其它貂属在600~1000万年前便分道扬镳,向南发展,占据了热带和亚热带的森林。
尼尔吉里貂,除了比较黑以外,和黄喉貂颇为相似 | Navaneeth Kishor/ wikimedia commons
尼尔吉里貂目前局限于印度的西高止山,而黄喉貂家大业大,广布于马来群岛、喜马拉雅山区、中国、朝鲜和俄罗斯。在我国东北地区,可以找到黄喉貂与紫貂两种貂,黄喉貂占据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而紫貂占据高海拔的云冷杉林,一热一冷,生态位完全分离。
长白山区和俄罗斯远东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带是黄喉貂分布的最北界,再往北就太冷了;自动相机摄自吉林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注意这只东北亚种(M. f. borealis)的左前脚也是白色的 | 北京大学
为了便于散热,黄喉貂体型比其它貂类更为修长苗条,皮毛也更为稀疏;因此免于毛皮商的觊觎。它的头形也更为扁平,不像其它貂那样是个正三角脑袋。头骨、体型、习性和生境与其它貂差异如此之大,人们一度给它建立了一个新属Lamprogale。
黄喉貂的毛色也变异极大。越往南,躯干的黄色就越少,黑色就越多。东北和俄罗斯的个体以浅黄色为主;而到了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除了标志性的“黄喉”和颈背、肩膀有一点黄褐色外,基本变成全黑了,比起北方的黄喉貂,倒与印度的尼尔吉里貂更像一家子。
黄喉貂马来亚种(M. f. peninsularis),张永摄自马来半岛福隆岗(Fraser's Hill) | 张永
热爱家庭的“羌仔虎”
黄喉貂与其它貂类的另一个不同是,它是群居的!前面提到貂类养殖难度极大,部分原因就是其性格孤僻,雌雄合笼时一方动不动就把另一方咬死。但黄喉貂是鼬科中首屈一指的模(nüè)范(gǒu)夫妻,雌雄终身不换,活动时形影不离,睡觉时都要互相抱在一起。甚至有的孩子们成年后都不会立即扩散出去另立门户,而是留下照顾弟弟妹妹。在东北,我的向导见过最多11只一群的黄喉貂。
在树上交配的黄喉貂夫妇,Rushen摄自泰国岗卡章(Kaeng Krachan)国家公园 | Rushen / wikimedia commons
鼬科本就以骁勇善战著称,结成这么大一群,自然是逆天战力。黄喉貂可以像狼群一样围捕猎物,而且是从地面和树上全方位地立体攻击,因此成为了少数几种可捕杀有蹄类的鼬科。
超强捕食者。黄喉貂咬死了恒河猴(Macaca mulatta) | Life Of Wildlife / ***
在俄罗斯远东,黄喉貂是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在冬季的头号天敌,因为它们可以在树间跳跃免于陷入深雪,在速度上占优。在中国台湾,黄喉貂也是岛上唯一能捕杀有蹄类的现存最顶级捕食者,网上经常有旅者拍摄的黄喉貂捕食小麂(Muntiacus reeves,台湾称为山羌)的视频,以及被黄喉貂掏空的小麂尸体照片,因此台湾原住民称黄喉貂为“羌仔虎”。此外,黄喉貂还在亚洲山林中填补了鬣狗的生态位,是动物尸体主要的清道夫。
黄喉貂中国台湾亚种(M. f. chrysospila),king.f摄自中国台湾花莲县卓溪乡瓦拉米步道 | king.f / Flickr
为吃疯狂的“蜜狗子”
黄喉貂跟专业吃肉的猫科不同,它们也和其它貂类一样爱吃水果;尤其是秋季,它们多达90%的食物都是各种水果。比如,在湖北后河保护区的亚热带阔叶林中,它们吃得最多的是猕猴桃和花楸(Sorbus spp.)。黄喉貂还是森林的“播种机”。因为它们的肠道消化能力弱,只消化果肉,种子随着便便到处散播,促进了植物的扩散和森林的更新。有些果实,比如君迁子(Diospyros lotus)和北枳
摩擦摩擦。黄喉貂用腹部的腺体做气味标记;张棽摄自四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 | 张棽
但相比肉、水果等常规食物,黄喉貂更爱的其实是蜂蜜——它们对蜂蜜的喜爱,和熊不相上下。不但丝毫不畏蜂蛰,还会洗劫养蜂场,像啮齿类那样用牙齿把木头蜂箱啃出大洞然后钻进去。此外它们也喜欢取食花蜜。因此东北将黄喉貂俗称“蜜狗子”。
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写过一篇文章,叫《黄喉貂不成网红,天理难容!》。内有大量像上了发条一样“疯”的黄喉貂。北京动物园的官方公众号,也有推荐黄喉貂的文章。但是,包括我在内的“小黄”粉丝都不理解,黄喉貂集昼行、群居、活泼好动、漂亮可爱这些元素于一身,为什么它就是不红呢!?
“我是黄喉貂,怕冷不钻洞,爱家爱生活,我想当网红。” | tontantravel / wikimedia commons
下回您要是去北京动物园,进门右拐再沿东墙一直向北走,在新小兽馆西北角的展区多驻足一会儿,并把“小黄”的靓照分享给朋友们。您在黄喉貂展区前逗留得越久,把它的照片传播得越广,就是对所有为它努力的人们更大的支持,对这个默默无闻的物种更大的帮助。
作者:baboon
身处各地的朋友们,你们所在城市中的动物园有什么特别之处么?来给大家讲讲吧~
丛林杀手黄喉貂3黄喉貂的攀爬本领很强,但是它们更喜欢在地面活动,它们在地面活动的时候尾巴高耸,一蹦一跳十分有趣。
地面活动的黄喉貂 刁鲲鹏 青野生态 供图
黄喉貂广泛分布在3000米以下的森林中,是很多地方数量较多,是最重要的食肉动物之一。它们对控制小麂、毛冠鹿的数量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如果没有它们那么那些繁殖迅速的中小型食草动物就容易拥挤泛滥,甚至威胁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
相较于果子狸和黄鼬,黄喉貂更喜欢亲自捕猎,而不喜欢进食自然死亡的动物。这使得它们可以吃到最新鲜最干净的肉食,而不用担心美丽的毛发被腐败的动物尸体污染。它们没有果子狸和黄鼬那么大胆,对人类的警戒心也更强,不是太喜欢在保护站和人类建筑物附近活动,骨子里透露着一种优雅与高贵。相比较而言,黄喉貂是一种美丽而又神秘的动物,有很复杂的行为等待着科学家去研究和揭秘。
黄喉貂很少食腐 刁鲲鹏 青野生态供图
体形柔软、腰身纤细
它拥有惹人嫉妒的曼妙身姿
是难得一见的珍贵物种
它是鼬科动物中
不可多得的“长腿选手”
精巧可爱的纤细身形
搭配尖长的下巴
它万万没想到
自己精致小巧的五官
竟被面部乌漆墨黑的底色淹没了
……
原本拥有众人羡慕的“模特”身材
却在面相上吃了亏
或许是“喷绘”工作还未完成
就被按下了暂停键
从此,小尖脸便与大长尾
签订了“前呼后应”终身合约
胸前那抹耀眼的亮黄
也成了它引人注目的独特标志
敲黑板!!
下面要讲述的这只
黄喉貂
生活在海拔800米的
吉林省天桥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
东经:130.0°-130.18°
北纬:43.33°-43.57°
这里地处中温带气候
四季分明、森林资源丰富
动物小讲堂
黄喉貂
别名:青鼬、蜜狗、黄腰狐狸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
栖息地: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带
特点:适应环境能力极强
吉林省天桥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
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北部
汪清县境内
辖区属长白山系老爷岭山脉
平均海拔700-900(米)之间
生活在这里的黄喉貂
被红外相机记录下了
“自娱自乐”的一幕
停在镜头前一动不动的它
喃喃自语 ↓↓↓
“魔镜魔镜,
我是世界上最美的动物吗?”
期待已久的黄喉貂
却未得到丝毫回应
随即,一个小回头
罢了罢了
颜值还得自己欣赏
“自恋”指数
黄喉貂对栖息环境并无严格要求
它的小伙伴遍布大江南北
南至海南
北至东北
北至东北,南至台湾、海南都能捕捉到它们的身影。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黄喉貂都能迅速适应所处环境,“戏路”特别宽!
栖息于各类林区的黄喉貂
多将巢穴建在树洞或岩洞中
它们善于攀缘树木陡岩
夜间活动频繁,经常结伴出行
因酷爱蜂蜜,也有“蜜狗”之称
看似温文尔雅、呆萌可爱的黄喉貂
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可不是吃素的”
作为一枚资深“吃货” 它只爱 吃!肉!
昆虫、鱼类、小型鸟兽
甚至是体形较大的草食动物
都是它饱腹的美味佳肴
黄喉貂看似“温顺”的外表下
藏着一颗“ *** ”的心
据一位老巡护员讲述:
在一次巡山过程中
他亲眼目睹了
黄喉貂将比其大数倍的孢子
置于死地
孢子长这样
能跑、能跳、能上树
黄喉貂的捕食能力
来自于它凶猛强悍的个性
当它瞄准目标后
会以极快的冲刺速度
攻击“猎物” 享用美餐
身手矫健、行动敏捷
在丛林中漫步的黄喉貂
不时在镜头前经过
细长的“弹簧腰”显得格外轻盈
如果上图是走路的话
那……跑起来
就是风一般的少年
一步两米八
这速度,惊呆了站在一旁
沐浴阳光的同伴
虽然黄喉貂的社会关系还未得到准确证实
但从红外相机的拍摄画面来看
它们经常“组团”出行
有可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集体活动
算上家中即将成年的成员
那可谓是阵容 豪华、场面盛大
能力超强的“聚能环”小分队
攻击力不可小觑
这些珍贵的影像画面
是由常年“扎根”于野外的红外相机
记录的真实场景
吉林省天桥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的
工作人员们不惧艰苦
在恶劣的环境中监测设备、记录数据
已是他们的家常便饭
他们的辛勤付出
让我们更加深入地
了解了这片土地的“原住民”们
近年来
随着黄喉貂食物数量
及森林面积的减少
它们的数量也随之减少
保护生态环境
关注本土野生动物
与“秘境之眼”
一同探寻
森林深处的自然瑰宝
共同维护它们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你愿意与我一起加入保护它们的行列吗?
如果你也喜欢黄喉貂
就为它投上宝贵的一票吧!
@所有人:咱们应该——
为他们、也为它们点赞!↓↓↓
2018/4/16 周一
一起来点赞!
2018年2月,“中国自然保护区红外相机摄影比赛”正式启动,面向全国2000多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征集2016-2017年红外相机拍摄的野生动物视频和照片。
活动开展两个月以来,全国各地共205个自然保护区积极参赛,收到红外视频多达2000余条!
4月16号,经专家评选出最珍贵的69段视频和16幅图片作品,将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国林宾馆一楼大厅及王府井大街同步展出。
同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携手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将专家一致评选更具价值的20段视频授权在CCTV-1荧屏及新媒体平台独家发布,由网友投票选出“公众最喜爱的野生动物红外视频作品”。
主办单位: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
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
支持单位:
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4月16起,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
将通过《动物世界》《人与自然》栏目
荧屏导视
@央视一套 融媒体平台
发布这20段
“秘境之眼”系列微视频
现在,您可以长按下方二维码
通过“识别图中二维码”
或点击“阅读原文”
进入“秘境之眼”H5
抢先欣赏独家精彩片段
了解每段视频背后的故事
领略这些珍贵又可爱的动物独特的美
并为您最喜爱的视频点赞
大赛组委会将综合
科研价值、突破性意义、网友支持率等
评选出金、银、铜及优秀奖
并对拍摄视频的自然保护区
进行奖励!
喜欢就为他们点赞吧!
长按图中二维码参与互动↓↓↓关爱生命,珍惜自然
让我们一起,
守护同一片天空下的动物邻居们
守住我们的绿水青山。
点击“阅读原文”,和“秘境之眼”一起踏上奇妙旅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猫盟CFCA、中国林业网官网、《正大综艺?动物来啦》
资料来源:吉林省天桥岭东北虎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发现蜜狗,个子才小狐狸大小,却敢攻击大自己10倍的野猪据四川在线报道,四川九寨沟的山林中,三只蜜狗成功猎杀了一头约30千克的小野猪。这三只蜜狗面对比自己重10倍的“庞然大物”也不慌张,它们分工十分明确,两只负责捕杀,另外一只站在树上警戒。
负责猎杀的蜜狗跨步跃过岩石,将小野猪掀翻在地,一只扑上去用牙齿紧锁小野猪的喉咙,另外一只用前爪按住它的身体,咬着小野猪的肚子。小野猪奋力挣扎,奈何蜜狗占据有利位置,既无法用嘴咬蜜狗也无法逃脱蜜狗的钳制,撕杀的场面惊心动魄。
无独有偶,离九寨沟不远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在巡护中,看到了蜜狗、鹰雕与灰头鼯鼠“上演”的一场“大战”,一只蜜狗从鹰雕嘴中夺取了一只灰头鼯鼠。蜜狗也有意外得到美食的,凤头鹰在山上追踪红腹角雉,红腹角雉顺着山坡向下逃窜,意外遇到在河边的蜜狗,刚逃出凤头鹰利爪的红腹角雉,又落入蜜狗嘴中。
还有更惊险的。一只蜜狗见猴子比自己大,于是呼唤来自己的同伴,一起组团猎食猴子。只见它们狠狠地咬住了猴子,死活不松口,猴子迅速反击,无奈被蜜狗咬住头部,最终被分食。
01非洲有个平头哥蜜獾,亚洲有个小弟叫蜜狗
非洲,鼬科家族最出名的,应该是平头哥蜜獾;在亚洲,也有个整天斗天斗地的家伙,也同样喜欢吃蜂蜜,它就是蜜狗。
蜜狗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主要穴居在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欧洲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就连婆罗洲、苏门答腊岛等相对偏僻的地方,也有野生蜜狗生活。
在中国,蜜狗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的省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从草原到森林,从高山到盆地,从干旱的地方到湿润的地方,几乎都有蜜狗活动的身影,当然,荒漠与沙漠除外,那是它兄弟虎鲉的地方。
在中国东北地区,生活着两种貂:蜜狗与紫貂。奇怪的是,它们还老死不相往来,蜜狗占据低海拔的针阔混交林,而紫貂占据高海拔的云冷杉林,一热一冷,生态位完全分离。有朋友问,要是它们谈恋爱,会产下什么样的东西呢?
蜜狗喜欢在常绿阔叶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活动,常常把窝建在树洞、山洞和石缝中。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季雨林,台湾、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它的踪迹。
02个子才小狐狸大小,胸前披着金黄色的围巾,有的前脚好像戴了白手套
蜜狗是貂属动物中更大的一种,因前胸部具有明显的黄橙色喉斑而得名黄喉貂,又因其酷爱蜂蜜,被当地人叫“蜜狗”。此外,它还有黄猺、黄貘、黄腰狸、黄腰狐狸与黑尾猫等不同的别名,中国西南地区俗称它“两头黑”,台湾的叫法更独特,竟然叫它羌仔虎。
它的头较尖细,头形更为扁平,不像其它貂那样是个正三角脑袋,耳部短而圆,黑溜溜的大眼睛。蜜狗的上下颌前臼齿数比鼬属的动物多一枚,均为4枚,且第四下前臼齿具明显的小附尖。四肢虽然短小,但却强健有力,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尖利。
蜜狗体形细长,身体和尾均呈圆柱形,体长一般55-75厘米,高18-24厘米,体重2-3千克,尾较长,尾长为体长的2/3。它和小狐狸差不多大小,不论是长相还是皮毛颜色、体型,都有点像黄鼠狼。蜜狗的体型不算大,在鼬亚科中体型排名第四,仅次于“金刚狼”狼獾、“豪猪杀手”渔貂和南美的狐鼬。
全身鲜艳绚丽,以嘴角为界,嘴角以上的头顶和颈背纯黑色,下颌却是雪白。颈下和前胸鲜黄色,像是披着金黄色的围巾;前半身浅黄色,到后半身逐渐过渡到黑色。四肢也是黑色,但很多东北亚种的前脚都是雪白的,好像戴了白手套。
蜜狗的毛色也会随着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越往南面,躯干的黄色就越少,黑色就越多。东北和俄罗斯的个体以浅黄色为主,但到了东南亚,除了标志性的“黄喉”和颈背、肩膀有一点黄褐色外,基本变成全黑。难怪有人说,中国的蜜狗比东南亚的漂亮。
03雌雄终身不换,活动时形影不离,就连睡觉都要抱在一起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一份报告显示,一般的貂独来独往,只有恋爱的时候才成双成对;蜜狗却与它们不同,它们更喜欢群居。就算在陆生鼬科中,蜜狗还真的很另类,每次出动都是“成双成对”,有时还会带上幼崽组成多达十几只的群体,浩浩汤汤,也不怕别人来吃它。
讲恩爱,没有谁能比得上蜜狗,别人是鼬科中首屈一指的模范夫妻,雌雄终身不换。
蜜狗喜欢居山林里,平原地区很少见到,多在夜间或傍晚、清晨活动,活动时也像新婚夫妻形影不离。
更让90后羡慕的是,就算睡觉,它们都要互相抱在一起,好让文艺女青年嫉妒。有人竟然在朋友圈说,下辈子愿意变一只蜜狗,与另一半这样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不像有的猫科动物,蜜狗的孩子们成年后,都不会立即被赶走另立门户,而是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
04像狼群一样围捕猎物,常采用了“左右包抄”的招数
蜜狗是生活在森林里的一种性情凶猛的动物,尽管性格暴躁,但是非常有谋略,像狼一样的围捕猎物,一只打不过、就组团围攻猎捕。中国林业网介绍,这么小巧的动物,之所以能繁衍下来,主要是因为它的这些本领:
其一,嗅觉十分灵敏。林中巡游时,如果听到什么异动,立马停止前进,窥听响动;有时还静伏在树上,观察地面的动静,发现可捕的猎物,则立即跳下去,扑上去就是一口。
其二,有谋略。遇到大一点野兽时,蜜狗就会像狼群一样,采用了“左右包抄”的招数,围捕猎物。有时比狼还聪明,会从地面和树上全方位地立体攻击。先是一只蜜狗攀爬到树上锁定,一只蜜狗去追捕,另两只更是聪明地抄捷径,夹攻成功后吃大餐。
其三,来去如风,行动快、狠、准。尤其是在追赶猎物时,更加迅猛,在奔跑中还能进行大距离的跳跃。
其四,还具有很高的爬树本领,善于攀缘树木陡岩,行动敏捷。大掌垫是貂属的特征,而鼬属的掌垫就非常小,这也决定了貂属比有点撞脸的鼬属更善于爬树;另外蜜狗的指头比较长,这也让它们在攀爬中更加灵活;当然,它还有一条保持平衡的大尾巴。
05敢对小野猪下手,爱吃蜂蜜,夜间潜入蜂场,用爪齿破坏蜂箱,吃光蜂蜜后逃之夭夭
蜜狗是典型的食肉兽,不论爬的、跑到、陆地的、水里的、空中的、树上的,从昆虫、鱼类到飞禽走兽,蜜狗都有办法靠自己的技能将它们吃进嘴里。
对于小兽,它们喜欢捕食在树上活动的松鼠及鼯鼠;还合群捕杀比它的体形大得多的大型兽类,如山羊、小麂、林麝、斑羚。甚至敢打小野猪的主意,大野猪打他不赢,就去攻击小野猪。对于大熊猫,蜜狗只敢欺负幼崽与年老病弱,因为打不过成年大熊猫。完事后蜜狗还不忘骂一句:就知道整天卖萌,真是受不了你。
此外,除捕食幼鸟外,还捕食大型的野鸡类,如环颈雉、勺鸡、白鹇等。当食物缺乏时偶尔还会去农户家偷吃家鸡,所以很多时候黄鼠狼总是很受伤,老背着黑锅。当然,在亚洲山林中,它还填补了鬣狗的生态位,是动物尸体主要的清道夫。
除肉食外,饥饿时也吃野果、浆果。尤其到了秋季,它们多达90%的食物都是各种水果。相比肉、水果等常规食物,蜜狗更爱的其实是蜂蜜——它们对蜂蜜的喜爱,和蜜獾有的一拼。不同的是,蜜狗爱吃蜂蜜,同时也喜欢取食花蜜。
《中国动物志》曾记载,每当冬春季节,天寒地冻,蜜狗丝毫不畏蜂蛰,夜间偷偷潜入蜂场,用前爪把压在蜂箱盖上的石块推落,或者用锋利的牙齿把木头蜂箱啃出大洞,吃光蜂蜜后,拍拍 *** ,趁着夜色逃之夭夭。
结语
蜜狗生活在密林中,它经常仗势自己的凶狠打打杀杀,颇有要做武林霸主的架势。尽管蜜狗是森林里的一霸,但如今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因为森林面积日趋减少,导致蜜狗整体的数量逐渐减少。
雪灵谷自然实验室/出品
参考资料:中国林业网、四川在线、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动物志
自然界有种表里不一的动物,身形细长而柔软,体重仅5斤左右,喉部毛色鲜黄,名叫黄喉貂,因爱吃蜂蜜,大家给它取了个别名叫“蜜狗”。你别看它娇小玲珑,可爱活泼,实际上它动作敏捷,战斗力超乎你的想象,能够捕获比自身大10倍的猎物。
在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监测员在森林里发现3只蜜狗,爬到树上,隐匿在枝叶间,动作飞快却悄无声息。等了一阵子,林下走来一只成年雄性毛冠鹿,大概有50多斤重。
忽然,1只蜜狗飞快地跳下,正好骑到毛冠鹿的背上,以利齿攻击其背部。第2只蜜狗也跳了下来,一口咬住了毛冠鹿的脖子,整个身体悬空挂在毛冠鹿身上。第3只蜜狗飞扑下来,咬住了毛冠鹿的一条后腿。
在蜜狗的疯狂攻击下,毛冠鹿很快就无力挣扎,倒了下去。但3只蜜狗并没有急着进食,而是一齐咬住毛冠鹿,将毛冠鹿拖到不远处,还奋力将毛冠鹿挂到低处的树杈上,这才开始慢慢啃食,享受大餐。
01蜜狗总是轰轰烈烈地干大事,捕猎山羌,啃食野猪,偷吃蜂蜜
蜜狗小小的身体里,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平时与小伙伴们相处,总喜欢“比武”,打闹个没完。每次出现,不是在轰轰烈烈地干大事,就是在酝酿着干大事。
其实,蜜狗已经不是之一次猎食毛冠鹿了。在四川唐家河,2只蜜狗欺负1只落水的毛冠鹿,用利齿锁住毛冠鹿的喉咙,直到毛冠鹿咽气才松开,之后将毛冠鹿拖到附近的石洞里分食。
在四川一个养蜂场,4只蜜狗跑到蜂箱间,四处嗅闻、观望,然后用趾爪配合着牙齿,撬开了蜂箱,偷吃蜂蜜。
在湖北神农架,1只蜜狗在雪地里捕猎山羌(小麂)。蜜狗用前肢抓住山羌的头部,用牙齿咬住山羌的喉咙,山羌不停地挣扎,想踢开蜜狗,但最终还是被蜜狗捕杀了。
由于蜜狗有着不同寻常的杀伤力,被誉为“丛林冷血杀手”,不仅捕食山羌、毛冠鹿,还喜欢捕食小野猪。追击野猪群,对落在后面,慌不择路的小野猪下手。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野猪的大量繁殖。
02体重仅5斤左右,喉咙下一片鲜黄色,趾爪弯曲尖利
光听说蜜狗的事迹,还以为它是个多可怕的猛兽,其实它是有着天使外表、魔鬼手段的小野兽。
蜜狗是鼬科貂属动物,有10个亚种之多,成年蜜狗的体重在4-6斤之间,一般都是5斤左右,体长约56-65厘米,尾长约38-43厘米。
拥有一身漂亮的毛发,从头部到颈背部、四肢、尾巴都是暗棕色,腰部黄褐色,但喉部、胸部是非常鲜艳的黄色,所以它叫黄喉貂,又叫黄腰狐狸,形如其名。
比起细长的身躯,蜜狗的头部显得小小的,下巴尖细,犹如倒三角形。四肢短小,却很强壮,前后肢各有5个趾,趾爪粗壮、弯曲、尖利,擅长爬树、攀陡崖。
此外,蜜狗还发现了不同变异色型的个体,前半身几乎全部是白色,背部浅黄色。不少东北亚种,是“白爪”色型黄喉貂,即前脚呈现雪白色,犹如戴了白手套一般。
03住在森林里,一家人形影不离,填补了顶级捕食者的位置
蜜狗喜欢生活在山地丘陵地带,海拔3000米以下的森林茂密、食物资源丰富之地。分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极强。
从中国东北小兴安岭的红松林,秦岭山地的针阔叶混交林,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季雨林,海南的高山森林,都有蜜狗的踪迹。蜜狗借助森林的隐蔽性来藏身,不仅提升捕猎成功率,而且能够躲避猛兽、猛禽。
与许多喜欢独来独往的鼬科动物不同,蜜狗喜欢一家子生活在一起,通常由2-6只蜜狗组成一个群体,而且都是“夫妻子女”的关系。幼崽长大后,不会离家独立生活,而是与父母住在一起,还会帮忙照顾“弟弟妹妹”。
平时一家人形影不离,不仅一起外出活动,一起合力捕猎,就连睡觉时都会紧紧相拥,看上去很有爱。
在一些森林生态系统中,缺失了虎、豹等大型食肉动物,而蜜狗虽小,却有着惊人的捕猎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顶级捕食者的位置。
04食谱上有一级保护动物,水陆空通吃,连树栖的猴子也不放过
蜜狗的食性相当广泛,水陆空通吃,夸张一点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吃不到的。连林麝、紫貂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都在它的食谱上。
不仅有能耐捕杀山羌、毛冠鹿、林麝、斑羚、小野猪等有蹄类动物,还会捕食猴子、松鼠、鼯鼠等树栖动物,就连美丽的鸟类环颈雉、勺鸡、白鹇、红腹角雉,蜜狗也照吃不误。此外,蜜狗还吃鱼。
经常吃肉,偶尔吃素,蜜狗会采食一些野果、浆果,还特别爱吃蜂蜜。常常爬到树上或陡崖上,采食野蜂蜜。
蜜狗是个大吃货,且有本事吃到这些猎物。像狼一样擅长团队作战,配合默契,也能单打独斗。独自拿下一只山羌,不成问题。
此外,蜜狗还因为擅长团队作战,击杀猕猴并分食而得名,被称为“猴子杀手”。不知道蜜狗捕猎,都有哪些 *** 呢。
05擅长从树上跳下撕咬猎物,还会在奔跑时,弹跳起来扑咬猎物
蜜狗捕猎有两大招,其一是树上狩猎,其二是地上追击。
先来看看蜜狗如何在树上狩猎?藏身于树上,占领制高点,静静等待猎物出现,趁着猎物从林下经过时,趁其不备,直接跳下来捕杀。这招捕猎法够狠,跟花豹很像,不知道是不是跟花豹学的?
在地面上直接追击,哪怕猎物早已经警觉,蜜狗照样有把握拿下。因为蜜狗行动迅速、身手敏捷,而且有着惊人的弹跳力,能够在快速奔跑时,忽然跳跃而起,扑杀猎物。
蜜狗感官敏锐,性情机警,力大无穷,更可怕的是,还会使用计策。在追击猎物时,会声东击西,还会采用两面包抄,先消耗掉猎物的体力,然后给予致命一击。就算是擅长奔跑的林麝、斑羚等动物,也难逃蜜狗的“魔爪”。
因此,蜜狗捕猎的成功率,比一些大型猎食者还要高。这也是蜜狗家族繁衍生息,分布广泛,种群无危的原因之一。
06雌雄结为配偶后不分离,会带着幼崽在同一棵树上做标记
蜜狗凶猛,在野外几乎没有天敌!一来是因为森林里少有虎、豹、金猫、猞猁等猛兽;二来是因为蜜狗个子小肉少,猛兽们瞧不上它,也就懒得跟它周旋。
所以,蜜狗在动物界活得非常滋润,每次出场亮相,总是一副无忧无虑、打打闹闹的模样。
蜜狗还有一点出人意料之外,它们一旦选定伴侣,双方就会一直当夫妻,不会轻易分离。生活中非常恩爱,形影不离。
一般在六七月 *** ,到次年5月左右产崽,一胎能生2-4只幼崽。蜜狗“夫妇”会共同哺育幼崽,雄兽外出捕食,雌兽几乎寸步不离地守护幼崽。
等幼崽长大一点,就带着幼崽一起外出活动、捕猎。在言传身教中,让幼崽学会捕猎,同时也学会一些其他的技巧,例如用腺体分泌物标记领地。
一个小家庭占领一定的活动范围,还会巡视、标记领地。蜜狗会抱着小树干边跳舞,边摩擦,用腹部的腺体分泌物涂抹到树上。
还发现过,蜜狗带着幼崽,轮流做标记。一只蜜狗抱着树干磨蹭了一会儿,另一只跑上去,在同一棵树同一个地方留下气味做标记。
当你看到蜜狗以奇怪的动作,抱着树干跳舞,或者贴着地面弹跳,那它很可能不是在玩闹,而是在标记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