鳆鱼行,鳆怎么念

牵着乌龟去散步 万象 36 0
大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鲍鱼为何要按“头”论?

“一枚何啻千金直”,即便是苏大文豪东坡居士也曾一度拜倒在鲍鱼的裙边下,一首《鳆鱼行》尽显品尝登州鳆鱼(今山东蓬莱,鳆鱼即鲍鱼)美味时的愉悦心境,顺带感叹了下鲍鱼价格高昂的事实。

自古以来,鲍鱼就位居名贵“海珍品”之列,素有海洋“软黄金”之称,亦被古人奉为“八珍”。即便当下人工养殖已成为鲍鱼产量的核心来源,鲍鱼依旧是寻常人家餐桌上不可多得的珍馐美味。以至于在衡量价值的说法上,鲍鱼也算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其实,这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科普了,但架不住常有不明所以的顾客在用餐时面对服务员的提问发懵的情况,稍不留意嘴一瓢,钱包瞬间阵亡。

原来衡量鲍鱼大小的常用量词为“头”,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几头鲍”,这里的“头”指的是一司马斤里包含了几只大小均匀的鲍鱼,头数越少意味着鲍鱼的个头越大,价格自然更加昂贵,也就有了民间“千金难买双头鲍”的说法。

细心的吃货们可能注意到上面提到在衡量鲍鱼时用的并不是常见的“市斤”,而是“司马斤”。

司马斤的说法由来已久,得名于古代掌管军政和军赋的官职“司马”,由于古代马匹是主要的运输工具,因此司马在管理马匹的情况下,也要管理重量的计量。

依标准来说,一司马斤等于十六司马两(半斤八两的由来),一司马两为37.429克,也就是一司马斤为598.846克,约为1.2市斤。虽说后来改用了十两一斤的计量方式,但在香港一些需要计量贵重物品的行业,如黄金首饰业,依然沿用老式的计量单位,称为“港称”,也就是习惯上称的“司马称”。

鳆鱼行,鳆怎么念-第1张图片-

没想到的是,这几年司马斤在贵金属行业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了,即便是香港也只存在于很少一部分本地人经营的当铺。反观鲍鱼行业,由于香港鲍鱼消费量大,司马斤作为标准早已推广到了世界范围内。

回到鲍鱼本身,一头鲍、二头鲍已实属罕见,当前酒店或海鲜餐馆常见的上等鲍鱼一般为三头鲍,个头不小,价格相对也合适。家庭烹饪则适合选购八头鲍,不管是清蒸还是煲汤都是不错的选择。

那么你可知道世界上更大的鲍鱼品种吗?来自美国加州的红鲍鱼重量更大可达6斤左右,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更大鲍鱼品种正是加州红鲍,长31.3cm。

果然……大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以《鳆鱼行》看宋朝海鲜,宋朝人为何很少吃海鲜?

提到宋朝,相信很多人都会想到宋词,而说起宋词,就不能不提到苏轼。众所周知苏轼除了是著名的词人之外,还是有名的美食家,不仅喜欢品尝各种美食,甚至还亲自动手研究出了东坡肉等菜品,至今仍广为流传。而苏轼更爱的食物中有一类不得不提,那就是以鱼类为主的海鲜,苏轼的《鳆鱼行》就是在吃过鳆鱼之后做成的。

宋朝虽然国土面积很小,但是经济文化水平却很高。由于宋朝并不“抑商”,商业在当时很是繁荣,而海上贸易也在宋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繁荣的经济和较为安定的社会使宋朝人有机会品尝和发明更多的美食,但是像苏轼那样喜爱海鲜且常常吃海鲜的人却并不多,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宋朝人为何很少吃海鲜。

(一)从《鳆鱼行》看宋朝海鲜

《鳆鱼行》是苏轼在出任登州太守来到蓬莱时所作的一首赞美鳆鱼(鲍鱼)的诗作,诗中除了写到鳆鱼的美味之外还写到了鳆鱼的捕捞,做法和价格。我们可以从这首诗出发对宋朝的海鲜有一个粗略的解读。

一、从渔业看宋朝海鲜

《鳆鱼行》中提到“君不闻蓬莱阁下驼棋岛,八月边风备胡獠。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镵铲处崖谷倒”,由此可见因为环境而导致捕捞鳆鱼的困难。虽然当时渔业也很发达,但是由于知识和技术相对匮乏,人们只能依靠人力捕鱼,如果遇上风大雨急的日子还无法捕鱼,这就导致捕鱼的效率比较低。再加上当时的政策(如上番役,砂岸钱)要求渔民服役交税,使得渔民捕鱼的时间大大降低。而在这种情形下,可想而知,各种海鲜的产量其实并不大。

渔业会发展有一部分原因是生活在沿海地区的人们不便于发展种植业,才不得不把目光看向大海,借由大海中的资源来换取自己的生存。在当时的社会,种植业才是发展的主流,所以渔民数量本就不那么多,而恶劣的环境和政策的要求更使得渔民的生活艰难。

渔民捕鱼已是不易,想要把打到的鱼卖出去更为艰难。虽然宋朝时已经有人开始吃海鲜,但对于远在内陆的大部分人来说,对海鲜的了解却并不多,因而也就不会有太多对于海鲜的追求。加之当时的交通并不便利,海鲜的运输保鲜也是一项极其困难的工作,所以海鲜即便是流行也只能在沿海范围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海鲜并不是主要食物来源。

二、从做法看宋朝海鲜

根据《东京梦华录》里所写的内容来看,宋朝时人们对于 *** 美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猪肉羊肉,消食小吃,都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对于海鲜,即便苏轼在《鳆鱼行》中写了鳆鱼的具体做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海鲜也并不是一种熟悉且好做的食物。

我们用螃蟹举例。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提到过“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当时南北方人对于海鲜认知的不同。北方人对海鲜有更大的误解,也就更不用说把海鲜做成食物吃进肚中了。因此对于宋朝人来说,有关海鲜的做法其实是很匮乏的。

即使是在现代,也会有人因为吃了不干净或是没有做好的海鲜而生病甚至中毒,那么对于医疗条件和烹饪技术都不甚发达的宋朝来说,海鲜绝对算得上是一种高危食物了。

三、从价格看宋朝海鲜

《鳆鱼行》“中间霸据关梁隔,一枚何啻千金直”一句明确写出了鳆鱼的价格之高,这也成为了宋朝人很少吃海鲜的另一个原因。

前文提到过打渔本就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为了养家糊口,打上来的海鲜价格自然会相应的稍高一些。而对于北方人来说,由于交通不便利,想要从沿海地区运输至北方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无疑提高了成本,使得海鲜成为只有王公贵族才吃得起的食物

在宋朝,普通民众一个月的花费和收入是几乎持平的,如果想要吃肉就要削减其他方面的花费,所以对于肉类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而当时更便宜的肉类无疑是猪肉羊肉,所以相比于价格昂贵而且不甚了解的海鲜,猪羊肉才是上佳之选。

(二)从民众认知看宋朝海鲜

在宋朝之前,人们吃的鱼虾大部分都是河鲜,宋朝之后海鲜才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不少海鲜的长相是和河鲜完全不同的。在我们眼中再正常不过的螃蟹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是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人对于未知的东西总是抱有偏见,因为不够了解所以不敢尝试,因为不敢尝试也就根本没有机会了解。

尤其对于一个北方人来说,这辈子可能都没有机会去南方,所以也没有人能够把海鲜介绍给他。他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见到海鲜,又何谈吃海鲜呢?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想苏轼一样勇于尝试,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苏轼一样因为做官而走过那么多地方。

(三)从交通运输看宋朝海鲜

宋朝经济的繁荣促进了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其中交通运输业也有着不小的发展。唐宋大运河的存在使得水上运输成为当时最快速最便利的运输方式之一。宋朝被桥梁学家成为“桥梁侏罗纪”,可见桥梁在当时宋朝境内是随处可见的。但是因为这些桥梁的存在,使得很多大型的船只无法通过运河到达目的地而只能取道长江,这导致了大船运输时间变长,而如果换小船运输则又减少了货物的运输量。

即便水上运输是最快速的途径,想要从沿海地区运送海鲜到内陆还是要花几十天,而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是很难保证海鲜的新鲜的,于是产生了两种结果,要么无法新鲜的运输,要么成本大大提高从而导致海鲜价格上涨。无论哪种结果都会影响海鲜在普通民众中传播也就使得海鲜在宋朝不够盛行。

(四)总结

宋朝人很少吃海鲜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比如宋朝人喜欢喝酒,海鲜并不适合作为下酒的小菜,比如宋朝人喜欢“分而食之”,比如烹饪技术不够等等,上文只是从《鳆鱼行》入手结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表达了我的一些浅薄的认知,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鲜的思路去了解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资料:

《宋代沿海渔民日常活动及 *** 管理》

《宋朝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官民矛盾》

《梦中,我在宋朝开着一家海鲜大排档》

《宋朝物价》

《宋朝交通的发达》

《宋朝人为啥很少吃海鲜?吃喝非常讲究情调》

《宋朝穿越指南:宋朝的路况与交通》

一个羊蝎子,可以吃整天,不愧为最强吃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苏轼写的。苏轼就不用多介绍了,他的诗词在上课时经常被敲黑板,划重点。



提起苏轼,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印象里,是这样的:宋代大文豪,诗词好、文章好,位列“唐宋八大家”C位,没悬念。要给大文豪们排个名,苏轼妥妥的前三,没跑。



但十有八九你仍被蒙在鼓里,他其实还是个走到哪吃到哪的“地表最强吃货”,和他扯上关系的菜有荤有素,不下66道,可远不止一盘肥而不腻的东坡肉哦。



东坡肉

东坡饼

东坡肘子

东坡豆腐

东坡鱼

东坡羹

东坡炸牡丹

东坡酥

东坡凉粉

而且苏轼吃东西还没忌口,什么都吃。不光吃,他还写,吃啥写啥。吃野鸡写《野雉》,吃鳊鱼写《鳊鱼》,吃鲍鱼写《鳆鱼行》,吃螃蟹写《丁公默送蝤蛑》......



而且经常是食材还没到季节,他就开始留着哈喇子惦记着了,有诗为证:“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为一个吃货,那就得吃的精细各种咂摸。比如,吃个羊蝎子,苏轼能抠骨头肉,吸小骨髓,敲敲打打耗上一整天。也有词为证哦。“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渍酒中,点薄盐炙微又食之。终日抉剔......”



饭后果盘那是必须的,清清口、解解腻。“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吃完饭后也有讲究。乏了就吃口道士调的苏打水,喝完童子煎的药茶,拿过藤椅和枕头往风凉口一躺,那个惬意啊,不弱于大名鼎鼎的“葛优瘫”。“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不过,这个爱吃能吃讲究吃顶多算吃货的入门级,要当一个“地表最强吃货”,那得炒、爆、熘、烤......26般厨艺样样精通。孔子说:君子应当远离杀鸡宰鸭的厨房。为了吃,苏轼表示:君子也可以爱上厨房。



话说又一次,苏轼的鱼刚出锅,恰巧朋友来蹭饭揩油,他赶紧把盘子放到碗橱顶上去:“每次都闻着味儿来,蹭你妹啊。”



当然,苏轼做菜也不总是成功的,偶尔来个暗黑料理,吃坏朋友肚子,也是常有的事。



其实,在苏轼的美食情节里,深深藏着他的随遇而安和豁达。别看苏轼的日子好像过得逍遥快活,其实他一生三度被贬可以说是颠沛流离。苏轼既和保守派尿不到一个壶里,和改革派也搞不好关系,谁看他都不顺眼。自己写诗又招黑粉,被皇帝相爱相杀从二品官一直撸到八品。



但苏轼虽身处逆境却不颓废,更没有自暴自弃。他仍然该吃吃,该喝喝,活得有滋有味,决不将就。



本文由本号战略合作伙伴“晶姐漫侃”创作,授权本号发布,侵权必究。

来自南日岛的精彩——鲍鱼干

鲍鱼也被称为“餐桌黄金,海珍之冠“,是名贵的海洋食,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就连苏轼都曾写过长诗《鳆鱼行》表达对鲍鱼的赞美之情,诗中的“鳆鱼”即鲍鱼,古人称鲍鱼为鳆鱼。

好产地产好鲍,南日鲍鱼产于福建省莆田市之一大岛——南日岛,南日岛素有“鲍鱼岛”之称,这里水质清新、水温适中,除此之外,这里水流急,没有工业污染,各项指标都非常适合养鲍鱼。南日岛原来是海带、紫菜的重要产地,丰富优质的海带、紫菜资源为鲍鱼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饲料。

优质的南日鲍鱼干更是严选2~8年肉质饱满新鲜有活力的南日鲍鱼为原料,保证原生态,味道更出众,当天捕捞人工去壳,采用自然日晒风干,保证营养不流失。

鲍鱼干也一直深受沿海人民的喜爱,鲍鱼干有多种做法,最常见的有鲍鱼粥,把泡发后的鲍鱼干洗干净在背面切井字刀,放料酒,姜丝腌制十分钟;再将胡萝卜切成丝,肉切丝;提前煮粥煮20分钟,之后放入腌制好的鲍鱼干和肉丝煮30分钟后,放入胡萝卜丝和肉丝,出锅前放盐,放香油,美味的鲍鱼粥就完成啦。

你也想尝尝来自南日岛的精彩吗?

吃不够的烟台海鲜!!!

说到烟台远近闻名的特产,除了脆甜的红富士苹果,当属五花八门的海鲜了,烟台海鲜有大、满、鲜三大特点,即个头硕大、肉质饱满、味道鲜美,不仅享誉全国,每年还远销海外,都说“到烟台不吃海鲜等于白来”,那烟台有哪些海鲜值得一品呢?

01·鲍鱼

北宋大文豪兼美食家苏轼平生之一次吃鲍鱼,吃的就是蓬莱、长岛一带的鲍鱼。《鳆鱼行》这首诗讲的就是苏轼如何为鲍鱼所倾倒。当看到厨师将鲍鱼端上来后,苏轼觉得就连放鲍鱼的案板都在闪闪发光。尤其是在品尝过鲍鱼之后,苏轼认为在鲍鱼面前,其他山珍海味都黯然失色。他盛赞鲍鱼“一枚何啻千金直”,觉得鲍鱼的价值不止千金,真是鲍鱼的忠实粉丝。除了苏轼,王莽和曹操也十分喜爱鲍鱼。

02·海参

摄影:刘杰

蓬莱不仅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还有“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的美誉。海参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六亿多年,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还是十分珍贵的药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海产品质量监管机制,蓬莱自2012年起就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在蓬莱繁殖、培育的海参苗种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生产需要,还被运送到全国各地。

03·梭子蟹

要问最霸道的海鲜是什么,绝对非螃蟹莫属。在烟台,最著名的螃蟹就是莱州三疣梭子蟹。莱州的梭子蟹不但个头大,而且腿部粗壮,肉肥籽多,是海鲜中的一绝。因为梭子蟹属于海蟹,离开海水后最多只能存活一天,所以每到销售旺季,当地人往往挤破了头,争相抢购这“横行霸道”的家伙。

04·对虾

摄影:袁克廷

对虾是渤海湾的特产。之所以叫“对虾”,是因为渔民打捞上来之后,看到成熟的虾尾对头、头对尾地连在一起,便顺势以对计数。慢慢地,人们就称这样的虾为“对虾”。由于对虾个头较大,一对差不多有一斤重,而且寓意“成双成对”,因此渔民往往成对出售。买对虾的时候,如果当你付完钱渔民又往你的袋子里扔了一只虾,那一定是因为你选的对虾不是双数。

05·海肠

韭菜炒海肠丨图片:微博@拿勺子的Susan

烟台海肠富含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是首选的滋补佳品。除了“补”,烟台海肠还有肉质细嫩、口感柔滑、味道鲜美的特点。

据说,秦始皇第二次登芝罘岛的时候正值早春,风浪过后,一大片淡红色的海肠被留在沙滩上。当地百姓就用韭菜配以掏空内脏的海肠焙粉款待贵客,秦始皇品尝后大加赞赏,称之为“天下之一鲜”。因为味道奇鲜,海肠焙粉一直充当味精的角色,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味蕾。

06·黄盖鲽

蓬莱“地生子”又叫“黄盖鲽”,是比目鱼的一种,体形扁平,口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据清光绪年间的《登州府志》记载,“地生子”在蓬莱生长繁殖的历史由来已久,是地地道道的蓬莱土著。“地生子”通体呈深褐色,身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由于富含硒元素,经常食用可以使皮肤光滑有弹性,色素斑不明显。

07·海带

摄影:袁克廷

长岛素有“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其中大钦岛又被称为“海带岛”,有60多年的海带养殖历史。长岛一带海域水质良好,温度适宜,因此这里的海带颜色黑亮,肉质厚实,体型较大,营养丰富,加上相比其他海产品价格更亲民,深受国内外食客喜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烟台人“吃海”的传统由来已久,富饶的物产加上娴熟的烹饪技艺,让烟台海鲜以最惊艳的方式登上人们的餐桌,成为驻留在烟台人记忆里的独家风味。

吃不够的烟台海鲜!!!

说到烟台远近闻名的特产

除了脆甜的红富士苹果

当属五花八门的海鲜

烟台海鲜有大、满、鲜三大特点

即个头硕大、肉质饱满、味道鲜美

不仅享誉全国,每年还远销海外

都说“到烟台不吃海鲜等于白来”

那烟台有哪些海鲜值得一品呢?


01·鲍鱼

北宋大文豪兼美食家苏轼平生之一次吃鲍鱼,吃的就是蓬莱、长岛一带的鲍鱼。《鳆鱼行》这首诗讲的就是苏轼如何为鲍鱼所倾倒。当看到厨师将鲍鱼端上来后,苏轼觉得就连放鲍鱼的案板都在闪闪发光。尤其是在品尝过鲍鱼之后,苏轼认为在鲍鱼面前,其他山珍海味都黯然失色。他盛赞鲍鱼“一枚何啻千金直”,觉得鲍鱼的价值不止千金,真是鲍鱼的忠实粉丝。除了苏轼,王莽和曹操也十分喜爱鲍鱼。

02·海参

摄影:刘杰

蓬莱不仅有“人间仙境”的美誉,还有“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的美誉。海参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六亿多年,不仅是营养丰富的食品,还是十分珍贵的药材。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完善的海产品质量监管机制,蓬莱自2012年起就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海参苗种之乡”称号。在蓬莱繁殖、培育的海参苗种不仅能够满足当地的生产需要,还被运送到全国各地。

03·梭子蟹

要问最霸道的海鲜是什么,绝对非螃蟹莫属。在烟台,最著名的螃蟹就是莱州三疣梭子蟹。莱州的梭子蟹不但个头大,而且腿部粗壮,肉肥籽多,是海鲜中的一绝。因为梭子蟹属于海蟹,离开海水后最多只能存活一天,所以每到销售旺季,当地人往往挤破了头,争相抢购这“横行霸道”的家伙。

04·对虾

摄影:袁克廷

对虾是渤海湾的特产。之所以叫“对虾”,是因为渔民打捞上来之后,看到成熟的虾尾对头、头对尾地连在一起,便顺势以对计数。慢慢地,人们就称这样的虾为“对虾”。由于对虾个头较大,一对差不多有一斤重,而且寓意“成双成对”,因此渔民往往成对出售。买对虾的时候,如果当你付完钱渔民又往你的袋子里扔了一只虾,那一定是因为你选的对虾不是双数。

05·海肠

韭菜炒海肠丨图片:微博@拿勺子的Susan

烟台海肠富含多种矿物质,营养丰富,是首选的滋补佳品。除了“补”,烟台海肠还有肉质细嫩、口感柔滑、味道鲜美的特点。

据说,秦始皇第二次登芝罘岛的时候正值早春,风浪过后,一大片淡红色的海肠被留在沙滩上。当地百姓就用韭菜配以掏空内脏的海肠焙粉款待贵客,秦始皇品尝后大加赞赏,称之为“天下之一鲜”。因为味道奇鲜,海肠焙粉一直充当味精的角色,在没有味精的年代大大满足了人们的味蕾。

06·黄盖鲽

蓬莱“地生子”又叫“黄盖鲽”,是比目鱼的一种,体形扁平,口小,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据清光绪年间的《登州府志》记载,“地生子”在蓬莱生长繁殖的历史由来已久,是地地道道的蓬莱土著。“地生子”通体呈深褐色,身上有不规则的斑点,虽然长得不好看,但是由于富含硒元素,经常食用可以使皮肤光滑有弹性,色素斑不明显。

07·海带

摄影:袁克廷

长岛素有“中国海带之乡”的美誉,其中大钦岛又被称为“海带岛”,有60多年的海带养殖历史。长岛一带海域水质良好,温度适宜,因此这里的海带颜色黑亮,肉质厚实,体型较大,营养丰富,加上相比其他海产品价格更亲民,深受国内外食客喜爱。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烟台人“吃海”的传统由来已久

富饶的物产加上娴熟的烹饪技艺

让烟台海鲜以最惊艳的方式

登上人们的餐桌

成为驻留在烟台人记忆里的独家风味

让人垂涎三尺的湛江特产

点击右上方关注广东视讯,了解更多精彩资讯

湛江特产白切鸡

白切鸡是粤菜鸡肴中最普通的一种,属浸鸡类,其 *** 简易,刚熟不烂,不加配料且保持原味为特点。

广东不少地方有吃白切鸡的习惯,但我们湛江人尤其喜爱白切鸡,它是我们湛江人节日加菜、宴客的之一菜。做白切鸡一是选鸡,二是煮鸡,三是配味。所选鸡均为本地细骨农家鸡,绝无用饲料鸡和大骨鸡;煮鸡要求慢火煮浸,熟至八九成即可;配料用沙姜、蒜茸。本地之白切鸡均肉嫩骨香,十分可口。

湛江特产白切狗

湛江民俗爱犬,曾以犬为图腾,但湛江人又爱吃狗肉,并且吃法独特,喜欢白切。每每夜幕降临之际,大排档上,该地人三五成群,一碟白切狗,几两土炮米酒或威力神酒,慢斟细酌,谈天说地。

湛江特产炭烧生蚝

生蚝在做法上,最常见的是炭烧,除此之外还有蒸、煮等做法。但是炭烧最简单,也最受人欢迎。湛江的生蚝,胜在味鲜,个头倒不一定很大,咬下去肉质紧致而富有弹性,甘香和清甜满口且价格便宜。

生蚝一般经过高达100多摄氏度的炭火烧烤,多半会将细菌杀死。但是,如果蚝不洗净,烧烤的火候不够,吃了会拉肚子的!所以更好找正规的馆子去吃,一是厨师手艺好,对卫生有讲究,一般不会出现问题;二是蚝的品质也有保证。安全起见,吃烧蚝时更好要一些芥辣,因为芥辣具有杀菌消毒的功效。

如果想吃原味生蚝,不宜加酱油或陈醋。二者味重,容易盖过蚝的原味,而且蚝汁的甜味也会大减。相反,如果加上一点精盐会起到提鲜的作用,而白醋或红醋则可以去掉腥味。

湛江特产清煮花蟹

湛江人吃花蟹的 *** 很独特,将花蟹洗净,整个放于锅中盖好,不下水,慢火煮,闻到香味便可吃。这样的蟹保持了其自身的风韵,因此尤其可口。花蟹中有一种寄生菌,不怕加热,但遇醋即死,因此吃蟹少不了以甜醋调味。还有花蟹粥也不错哦。每年夏秋两季最廉价,大潮汐一过,就开始听到叫卖花蟹声了。

湛江特产沙虫

沙虫爽而不韧,口感一流,与海蜇的味道相似但更多了些变化。沙虫菜谱多种多样,有白灼、清蒸、沙虫汤、沙虫瓜菜煲、沙虫瓜菜混炒等,不论沙虫单独煲、煮、蒸,或配瓜菜、葱、蒜炒,吃起来肉质脆嫩、味道鲜甜、酥香可口。

湛江特产鲍鱼

鲍鱼古称鳆鱼,虽冠鱼名却非鱼类,是一种单贝壳动物,属海洋软体动物腹足纲鲍科。因其形象耳朵,壳上有9个小孔,又称“海耳”、“九孔螺”。湛江人素称鲍鱼。

鲍鱼肉质柔软细嫩,爽滑可口,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历来视为上乘补品,列为“海八珍”之首。据考,从汉代起,鲍鱼已属御膳珍肴,是帝王将相、高官显贵的宴席美馔。西汉新帝王莽、三国魏武曹操都甚“喜鳆”。宋大文豪苏东坡赋诗《鳆鱼行》,有“膳夫善治荐华堂,座令雕俎生辉光”之句,更是对鲍鱼推崇至极。当今,人民大会堂的国宴,鲍鱼必定榜上有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初尝中国鲍鱼美肴,赞不绝口。

湛江特产东风螺

湛江东风螺为贝类海产品,形似田螺,肉质鲜美、酥脆爽口其吃法可白灼后,用牙签挑出螺内肉,食用时蘸芥辣或蒜蓉酱更是口感极佳。 此菜味鲜甘爽,下酒佳品。爆炒东风螺是湛江本地名菜。

湛江特产海蜇

湛江海蜇以吴川海蜇尤为出名,当地出产的海蜇,以色泽光亮、肉实肥厚、鲜美松脆、入口香爽而闻名。

海蜇除了可以凉拌外,还可以热炒。湛江菜炒海蜇很有特色:海蜇炒得既嫩,又脆,火候掌握又要恰到好处。在这道菜中再掺些绿豆芽、红辣椒,色泽、口感就更加好。例如豆芽炒海蜇,就是湛江一道名菜,不仅平常家庭的餐桌上时常出现,酒楼食肆也经常推出这一广受欢迎的下酒小菜。豆芽炒海蜇做法简单,选用传统的绿豆芽,不用激素培育, *** 、幼细、爽口。用传统 *** 处理海蜇后,保证其原味,两者猛火爆炒即可,新鲜爽口,一道极其普通的家常小菜,却因用料的精良而带出了山珍海味难以比拟的鲜味,是炎炎夏日的一道消暑良品。

湛江特产烧鱿鱼

烧鱿鱼,广东省汉族传统名菜,汁红味厚,鲜美可口,同时富含钙、磷、铁等营养元素,深受广大人民的欢迎。湛江烧鱿鱼并不是真的放到火上烧熟的鱿鱼,准确来说鱿鱼是被煎熟的。通常卖烧鱿鱼的摊档里都有一块很大的铁板,好象是一个大的平底锅,美味的鲜鱿鱼就是在这些大铁板上煎出来的。

通常在烧鱿鱼的时候会不停地往鱿鱼上涂抹调味料(鱿鱼烧得好不好吃,很多时候就是靠调味料来决定的)。

湛江特产沙螺

在湛江以吴川的沙螺最为出名,特别是在吴川黄坡镇的黄坡到乌坭这段鉴江流域的沙螺最为好吃,闻名中外。吴川沙螺个大肥肉嫩肉滑,无论汤、炒、煮、粥,味特清香,百食不厌。相传,有个吴川人带沙螺干上京考试,送了一点给主考,竟得中进士,人称“沙螺进士”。

沙螺,学名为尖紫蛤,又名西施舌,传说古代越国的范蠡和西施嬉游于五湖后,入鉴江河口,唾液而生。沙螺在清朝为贡品,因产于鉴江河口与海水交汇地方,咸淡水交融,肉质细嫩,美味可口,它还有滋阴降火,沁心润肺之功效,是广东湛江有名的特产。

湛江特产指甲螺

指甲螺相似指甲形,壳薄肉大,味道鲜美,含碘和硒都比较丰富,孕妇老年人吃都不错,清蒸或者爆炒都很美味,夏天的家中炒上一盘配一瓶啤酒真是不错的选择。喜欢吃辣的可以加辣椒或者小朝天椒炒也很美味。

湛江特产扇贝

扇贝又名海扇,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它的闭壳肌干制后即是“干贝”,被列入八珍之一。 焗扇贝有淡淡的芝士香味,海鲜的鲜味,味道特别给力,而且卖相也好。是一道给力有面子的简单宴客菜。

湛江特产杂鱼

湛江杂鱼煲是将刚从海上捞上来的新鲜小鱼仔混合在一起,放进砂锅煲里煲汤。首先这须得砂锅煲才能体现其原味天然,汤底要用瘦肉片或排骨熬成汤,煲开后即放杂鱼仔,3~5分钟后,添加调料如芫荽或生姜、盐、花生油等。一锅杂鱼汤里常有十多种小鱼仔混合煲在一起,十分鲜甜。这是湛江本地很传统的一种吃法,它能很好地显现出海鲜的鲜甜味道。

湛江特产虾

虾,属节肢动物,甲壳纲,在湛江已有久远的历史。出土文物鉴定,7000年前湛江的土著居民,过着渔猎采撷生活时,已懂得在江河沿海捉鱼摸虾拾贝。湛江历代各地方志的物产篇都有盛产虾的记载,虾被誉为湛江的海特产,久负盛名。烹熟后的虾,体弯色红,被拟人为“鞠躬如也着红袍”,也称长须公。寓意长寿,湛江人喜欢称婴儿为苏虾,起乳名,男的叫虾仔,女的叫虾女,甚至排列称二虾、三虾、细虾。有趣吧!

虾有一个特点,不象一些鱼类、蟹、蠔、瓜果菜等,有明显的季节收获期,一年四季都有它的踪影,正因如此,湛江虾的市场,从年头到年尾都旺而不衰,品尝大虾也成了湛江旅游和饮食文化的一个热点。虾嫩滑鲜美,甘香可口,营养丰富,食而不腻。剥壳的大虾,形如凤尾、如琵琶、如水晶,可摆出各样花色图案,令人馋食三分。湛江各宾馆酒店、茶楼食肆,一年到头都有虾的招牌菜,烹饪菜色任君选择。白灼、椒盐、油焗、串烧单独烹调,或与各种菜肴搭配制成各款美馔,都很受欢迎。

湛江特产海参

湛江本市很有名气的水产品,蛋白质含量甚高,质优价廉。炒湛江海参是本地名菜。药食同源”的海刺参之所以对众多病症的康复都有意想不到的作用,就是因为它富含50多种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成分,可以对人体全面滋补,尤其是微量元素,而且,各元素构成比例协调,人体吸收后,各元素协调作用,彼此发挥出更大功效,使体内营养达到平衡,从而起到养生保健和支持疾病康复的作用。具有提高记忆力、延缓性腺衰老,防止动脉硬化、糖尿病以及抗肿瘤等作用。 湛江鲍汁海参--造型美观,鲜嫩滑爽、糯软清新,质地柔软滑润。

湛江特产江瑶柱

湛江江瑶柱就是俗称的干贝,是江瑶(贝壳类动物)的柱头肉(就是它的闭壳肌)。因一般都是晒干的,所以也称干瑶柱、干贝。属蚌类,因其形如牛耳,称牛耳螺,壳薄肉厚,肉质鲜、嫩,美味可口,是海中珍品。其中又以草潭江瑶柱为上品,肉更鲜更嫩,味道更胜一筹。以草潭江瑶柱制成的干品,味醇、无渣、爽口、压之易散开。 以粒形肚胀圆满,色泽浅黄,手感干燥而且有香气,以及嫩糯鲜香,略具回甘为佳。

湛江干贝,性平味咸、滋阴补血、益气健脾;主治腹中宿食、烦渴、阴虚劳损。湛江干贝,含丰富蛋白质和少量碘质,味道可口,用来做菜,非常鲜美。

湛江特产白切猪肚

湛江白切猪肚是一道用猪肚 *** 的美食,湛 *** 肚一定要内外清洗干净,味料中有蒜蓉,吃起来鲜中带辣,不错。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做其他的调料。食用时蘸沙姜豉油。口味成鲜,姜汁浓郁,色形美观。肉厚而味爽。

湛江特产木叶夹

逢年过节,湛江本地人喜欢做饼食走亲访友,湛江木叶夹是更受欢迎的品种。木叶夹是湛江更具代表性的传统小食。湛江木叶夹有香、甜两种,均以糯米粉作皮,香者以花生、鳅鱼、虾米、咸萝卜等混合作馅;甜者以白糖、椰丝、芝麻、花生仁等混合作馅。通常白色为甜,黄色为咸。做好后用木菠萝叶或者蕉叶在两旁包住,蒸大约一小时即熟。

一口咬下去,满嘴香甜。尤其是经过长时间 *** 的糯米皮,软、粘、滑、韧,很有嚼头,加上甜咸相宜的馅,真是吃了一个又想吃一个。

湛江特产簸箕炊

湛江簸箕炊是广东省粤西地区汉族传统小吃之一,在茂名、高州、化州、湛江一带非常盛行。

因其采用竹篾编制而成的簸箕为盛具而著称,其后放磨成桨的米粉于簸箕当中,待一层熟透后再逐渐添加,一般都有三层以上。待米粉全熟后,用小刀将其剐成格状,以方便食客食用,最后在其表面放上香油、芝麻与蒜蓉浆(即蒜鸡油)然后蘸着吃,入口细腻富有弹性,不过因蒜蓉有余味,所以也有不好此道者,故可单纯放花生油所煮成的香油,其风味依旧。湛江簸箕炊爽口软滑,口味咸香。

湛江特产爆枣约

湛江吴川爆枣约,是湛江吴川有名的小吃啦。它看起来,色泽金黄,外形 *** 带有裂口,沾满芝麻,口感芳香酥脆体积膨大滚圆,表皮薄脆清香,而又柔软粘连,香甜可口。

湛江爆枣约风味独特, *** 考究。须精选新鲜糯米,入水浸泡5小时左右。然后再用石碾碾为米粉状,用筛子筛取精细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团,放进锅中煮熟,然后渗和余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匀,而后捏成拳头大小的粉团子,为了让爆枣约看起来更加诱人,人们把芝麻洒在团子表皮上,放进油锅里炸,油炸时,边炸边不停地翻动,使其均匀胀大,圆圆匀称,几分钟后捞起,凉一会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灿灿的。

在湛江吴川,元宵节时敬神祈福,老人贺寿,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满月招待客人,湛江爆枣约总是少不了的,久别家乡的海外侨胞归乡,也总忘不了尝一尝爆枣约的美味。不过,尝过爆枣约之后可别忘了喝喝凉茶降降火气哦。

湛江爆枣约吃起来的感觉是外皮香脆,内质细而柔韧,甜甜的香味浓郁可口。

(图文来自碧海银沙论坛网友:野狼/ )

喜欢记得点击关注+转发分享哦~

「美食」春季创意菜,怎一个“鲜”字了得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图/受访者提供

三月的春天,万物复苏,众多食材也迎来了更佳品尝时期。在春季,大厨们把握时机,以当季食材烹饪美味佳肴。但对出品追求极致的厨师们往往不满足于只做常规菜品,他们还会多花一点心思,烹制创新菜。

近日,广东迎宾馆春季新菜出炉,爱吃的老饕们有口福了,能品味既有创意又鲜味十足的菜式和点心。

春天出产的鲍鱼肥美,北宋诗人苏东坡曾在《鳆鱼行》中大赞鲍鱼美味:“膳夫善治荐华堂,坐令雕俎生辉光。肉芝石耳不足数,醋芼鱼皮真倚墙。”如今,不少食客们也抵不住鲍鱼的鲜甜诱惑,会点一份与鲍鱼相关的菜式细细品味。如果要品尝鲍鱼的原汁原味,大厨们推荐用惠州出产的青豆搭配鲍鱼炖汤,既不流失鲍鱼的鲜香,又更富有清甜的口感。

喝了炖汤后,适合来一份硬菜下肚。当软糯的南瓜搭配猪手会带给味蕾什么惊喜?据《随息居饮食谱》记载:“猪蹄能填肾精而健腰脚、滋胃液以滑皮肤,长肌肉可愈漏疡,助血脉能充乳汁,较肉大补。”而南瓜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果胶,果胶具有吸附性,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起到解毒作用。

大厨们用南瓜和猪蹄作为食材,推出“金瓜扣猪手”这款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在烹制时,大厨将猪蹄炖至软糯,皮肉分离,调味上色,出菜前用蒸熟的南瓜铺底,猪蹄和南瓜一同食用,解腻开胃。

如果想 *** 味蕾,“香辣酱白玉”这道菜再适合不过。大厨选用皮蛋和豆腐两款普通食材,并用五花肉秘制的香辣酱铺面,入口即有浓浓的肉酱味和黄豆味。

虾饺,是茶楼常见的点心,而避风塘也是菜馆中常见的烹饪方式,难免有食客既喜欢吃虾饺,又喜欢吃避风塘口味的菜品,或许“避风塘虾饺”这道点心能满足众多人的口味需求。

做避风塘虾饺考验大厨们的技艺,包虾饺前需要将新鲜虾仁通过手工捶打的方式打至成胶,加入芹菜、芫茜等佐料,揉合成馅,再用精心 *** 的面皮包制。此外,大厨们还要格外注重油温的控制,在适度油温下油炸虾饺,才能牢牢锁住虾饺的肉汁,一口下去,外皮酥脆,馅料松软。

春天蟹籽鲜甜,提到蟹籽,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日式料理中各款蟹籽寿司,但在粤菜师傅手中,蟹籽能成为 *** 点心的佳品。

大厨们以传统蛋挞为灵感,将蟹籽作为主料,推出“蟹籽海鲜挞”。一只只“蟹籽海鲜挞”经过烘制后,外形饱满精美,颜色亮丽。咬一口,酥皮层次鲜明,而蟹籽如爆珠一般在口中尽情跳跃。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王敏

从井头山人“海鲜自由”说起

来源:齐鲁晚报

原标题:谈谈中国人吃海鲜的历史

从井头山人“海鲜自由”说起

过去,一提起宁波地区的先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不过,近日余姚井头山遗址的横空出世,改写了这片土地的历史。考古专家研究表明,井头山遗址文化层的年代在距今8000年上下,最久的距今8300多年,早于河姆渡文化1000年左右。

根据相关报道,在井头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最多的遗物是先民食用后丢弃的数量巨大的各种海生贝类。其中尤以蚶、螺、牡蛎、蛏、蛤最多。这表明井头山人的主食就是海鲜。令人惊奇的是,先民还懂得“变废为宝”:一些吃剩的贝类,表面平滑的,被加工成了工具,用来做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海鲜的食用价值和工具价值都得到了开发。

说起海鲜,不只是现代人喜欢,古代人也非常推崇。井头山遗址的贝类遗物,给我们提供了古代饮食海鲜的明确时间。不过需要指出的是,井头山人所处的时代,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尚没有阶级之分,因此,当时的人不分贵贱,都能实现“海鲜自由”。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鲜渐渐被贴上了“贵族食物”的标签,成为达官贵人专享的美食。如《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为治水在全国考察,尝到多种海味,建立夏朝后,他指定四方贡品中有海产,《周礼·天官》则言明鱼、螺、蛤蜊等海鲜食品是周天子祭祀用品,只供周朝宫廷使用。

汉朝时,人们开始吃起了鲍鱼。在古代,鲍鱼也被叫做鳆鱼。据文献记载,西汉末年,王莽外出征战,出师不利,这让他愁得粒米难下,只能“饮酒、啗鳆鱼”。这是我们所能见到食用鳆鱼的较早记载。这段资料说明,鳆鱼在那时已经成为皇家朝廷膳食中的海产珍品。到东汉时,鳆鱼的名价继续升值。据《后汉书·伏隆传》记载,光武帝时,占据青州的军阀张步曾向朝廷“献鳆鱼”。汉明帝时,临淄太守为嘉奖吴良,曾赏赐鳆鱼百枚。曹 *** 后,儿子们每次祭奠,总要把鳆鱼供放灵位前,曹植曾说:“先主喜食鳆鱼,前已表徐州臧霸送鳆鱼二百。”在同时期的饮食原料记录中,海产珍品只有鳆鱼榜上有名。

到了三国时期,海参成了另一种受大家追捧的食材。吴国莹的《临海水土异物志》记载:“土肉如小儿臀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其中“土肉”就是指海参。“炙食”,炙从字义上讲为烤,也就是烤着吃。到元朝时人们就发现海参的药用价值,《饮食须知》里面记载它“味甘咸,性寒滑,患泄痢下者勿食之”。就是说如果闹肚子,别吃,吃完闹得更厉害了。清朝的《清稗类钞》和袁枚的《随园食单》,记录了很多关于海鲜的私房菜,其中就包括“葱烧海参”“芥末鸡丝拌海参”。

南北朝时期,海洋渔业发展,有记录的吃海鲜的 *** 也多起来,但吃海鲜的主要还是达官贵族和文人墨客。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记有海味珍品车熬的烹饪 *** :“炙如蛎。汁出,去半壳,去屎,三肉一壳。与姜、橘屑,重炙令暖……勿太熟——则肕。”对烹制 *** 、调味、火候都做了详细要求,其做法与今日的“白灼文蛤”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宋朝,其实当时不流行吃海鲜,但宋人讲究,因此吃海鲜这件事搭配酒,就是无比风雅。根据《东京梦华录》里所写的内容来看,宋朝时人们对于 *** 美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猪肉羊肉,消食小吃,都成为了人们的家常便饭,但对于海鲜,即便苏轼在《鳆鱼行》中写了鳆鱼的具体做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海鲜也并不是一种熟悉且好做的食物。

我们用螃蟹举例。沈括曾经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余在陕西,闻秦州人家收得一乾蟹。土人怖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有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上,往往遂差。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从这我们也能看出当时南北方人对于海鲜认知的不同。北方人对海鲜有更大的误解,更不用说把海鲜做成食物吃进肚中了。因此对于宋朝人来说,有关海鲜的做法其实是很匮乏的。

纵观中国历史,其实直到明清之前,海鲜饮食一直是不成气候的。有资料显示,汪曾祺曾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录,《梦粱录》中偶有关于海鲜菜品的记载,也只是酒鸡蛤蜊、蛤蜊淡菜这些寻常海货。

海鲜进入寻常百姓家,是在明清时期。清代的袁枚写《随园食单》,之一次加入了“海鲜单”,将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娃娃鱼)列为海八珍。他似乎有些不太情愿,说:“古八珍并无海鲜之说。今世俗尚之,不得不吾从众。”但一句“今世俗尚之”,已可说明当时的流行。

在不断开发海鲜食用价值的同时,古人也没有忘记海鲜的工具价值。

贝壳变成了货币。成书于西汉的《史记》及《盐铁论》中均有夏朝使用贝币的记载,而一些夏朝的墓葬、遗址出土的文物中,贝币的出现则佐证了夏朝使用贝币的说法,如1975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出土了12枚天然海贝和仿制的骨贝与石贝。商周是使用贝币的高峰期,商人从东海、南海进口大量海贝,晾晒、打磨、钻孔后成为货币流通。1949年以来出土的各类贝币实物以货贝(黄宝螺)、拟枣贝、阿文绶贝、虎斑宝贝、环纹货贝、黍斑眼球贝和伶鼬榧螺等为原料制成。

玳瑁和砗磲则成为了装饰品。玳瑁是一种大海龟,更大的个体记录有210公斤。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赵平原君使人于春申君,春申君舍之于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 *** 春申君客。”现如今,玳瑁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保护物种,很多国家已禁止猎捕玳瑁,玳瑁产品也被禁止进出口。

砗磲为佛教七宝之一,砗磲一名源于汉朝,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上了石字。汉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当中,便记载了一则关于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散宜生用砗磲大贝敬献纣王,赎回文王的故事。

《心想事成》口碑两极分化:吃鲍鱼的“普通家庭”,备受质疑

#头条创作挑战赛#

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出许多具有年代感的生活剧,其中也不乏爆款。

3月9日在央视开播的《心想事成》仅播2集,就直接拿下收视之一。

但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们对这部剧的争议声越来越大。

有人说这部剧非常真实,贴合日常,将普通百姓的生活展现得淋漓尽致。

也有人说这部剧太悬浮,不切实际,完全是给年轻人造梦。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两极分化的评价?

这部剧的背景定位在2015年,离现在也不算遥远。

从叙事风格来看,确实比较接地气,不拖沓,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有着细水长流的意味。

然而,剧情的设定却惹恼了不少观众。

开播后,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北京打几年工就能买四合院?”

剧中几位主角所住的房子是北京小满胡同的一套四合院,装修得体,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却自称为北京的穷人。

这样的设定让不少观众质疑,编剧是否刻意美化穷人的处境。

不仅如此,他们的伙食也是令人震惊。

2015年的时候,有多少普通家庭吃得起28块钱一个的鲍鱼?

就现在来说,鲍鱼也不是普通老百姓会买的。

顶着“海八珍之首”称号的鲍鱼,一项是食材中的顶流。

中国人食用鲍鱼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

鲍鱼古称鳆鱼,又称九孔螺、镜面鱼,春、夏、秋三季均可捕捉,尤其在春末夏初时,其肉最为鲜美。

较早记载古人食用鲍鱼的文献是《汉书》:“莽军师外破,大臣内畔,左右亡所信,莽忧懑不能食,亶饮酒,啖鳆鱼。”

西汉王莽篡位后,内外形势严峻,整日忧愁,吃不下饭,成天闷酒,只吃得下吃鲍鱼。

魏晋南北朝时,曹操也对鲍鱼情有独钟。

其子曹植在祭祀他的文章中写道:“先主喜食鳆鱼,前以表徐州藏霸送鳆鱼二百。”

因为曹操十分喜爱鲍鱼,所以曹植在祭祀时,总要把大量鲍鱼当做贡品。

魏文帝曹丕也对鲍鱼甚是喜爱,曾准备“鳆鱼千枚”向孙权进贡,公然行贿,以示诚意。

鲍鱼在这些王公贵族的追捧下身价大涨,几乎被权贵垄断,吃得起鲍鱼的人,非富即贵。

《南史?褚彦回传》中记载:“时淮北属魏,江南无复鳆鱼,或有间关得至者,一枚直数千钱。”

到了宋代,被称为古代美食家的东坡先生到达登州后,便尝到了鲜美的鲍鱼,立即被鲍鱼的美味所征服,并写下一首长诗《鳆鱼行》。

这首长诗,给鲍鱼打足了广告。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鲍鱼的身价越来越高。

一直以来,民间流传一段佳话:管仲谢知音,盾鱼始姓鲍。

这段佳话说的是管仲之交,也是“鲍鱼”名称的由来,虽然正史中没有记载,但被百姓们津津乐道。

春秋时期,管仲的家境一直十分贫困,虽心存大志,却被生机所迫,满腹才华无处施展。

而鲍叔牙的家世优渥,人也聪慧,小小年纪就在当地有了名气。

原本身份悬殊的两人不该有交集,但人生就是有许多不经意间地相逢。

因为鲍叔牙的一次俯身相就,管仲的一次倾吐衷肠,两人一见如故,将彼此视为知音。

最开始,两人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钱,管仲出力。

赚了些银两后,鲍叔牙甘愿将大份分给管仲,自己只取小份。

没过多久,生意不幸失败。

人们纷纷指责是因为管仲贪财,对兄弟不义。

鲍叔牙站出来直言:多分给管仲钱是我自愿的,他家境贫困,比我更需要钱,你们不知内情,不要妄论是非。

就这样,两人的情义在人生的起伏波折中,日渐浓厚。

后来,他们分别辅佐齐国的两位公子,在王位之争中,鲍叔牙所辅佐的公子白胜出,而管仲沦为阶下囚。

在鲍叔牙的极力推荐下,管仲一跃成为齐国宰相。

管仲出仕治国后,很快利用政令做了件出格的事,吩咐底下的人去海中打捞大量盾鱼,送给鲍叔牙,供其享用。

当时盾鱼在齐国极其稀少,十分珍贵,管仲的政令让所有人都知道了鲍叔牙爱吃盾鱼。

此后,盾鱼便有了一个新名字,鲍鱼。

鲍鱼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食材,在中国人的餐桌上,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本草纲目》中记载:鲍鱼味甘、咸、性平,有清热祛火、滋阴益胃、养血补虚的功效,故有“明目鱼”之称。

中国人向来注重食疗养生,鲍鱼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补品,它的营养价值是公认的。

在餐桌上,真正收获掌声的还是食物的口感。

除了这两者之外,鲍鱼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价值,文化追求。

一位美食家曾这样评价鲍鱼:

“鲍鱼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吃饱的问题,好的鲍鱼吃完之后,第二天都会有感觉,甚至同是鲍鱼,它们之间味觉上的差异就像是红酒之间的品质上的巨大差异一样。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在吃上面,永远有比满足饱腹更高的需求。”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鲍鱼持着特有的文化底蕴在国人的餐桌上源远流长。

标签: 怎么 鱼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