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牵着乌龟去散步 广角镜 73 0
抖音爆红的生僻字你不认识,那这些蒙古族传统乐器你认识吗?

最近抖音火了一首《生僻字》,

它的创作者是90后的陈柯宇。

整首歌都是生僻字,读起来诘屈聱牙。

如果不是跟着节奏唱,

估计很少会有人读完这些汉字。


这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一首歌大部分歌词都不认识!

感觉几十年的学都白上了!


不过你也不要气馁,

中国汉字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

有太多太多......我们不常用的汉字。

通过这首歌的爆火,

让很多人认识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由衷的为中国汉字骄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字,

还有众多传统文化也是属于中国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内蒙人,

蒙古族的众多传统乐器你都认识吗?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潮尔”。

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所演奏的乐曲具有

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

体现了蒙古民族的

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

古代长调的更好的乐器,

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

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

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

欢乐的牧歌等。

四胡

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

源于古代奚琴。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

除了马头琴,

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


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四胡音乐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

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

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

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

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

因其年代久远,

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

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

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

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火不思

蒙古族弹拨乐器,

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

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

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


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

音响圆润、淳厚,音色柔和、优美,

富有辽阔草原之情调。

可用于弹唱、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

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

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胡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

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

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

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

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蒙古角

唇簧气鸣乐器。

一种木质长形号角,

因流行蒙古族,故称蒙古角。

亦称“蒙古号”。


由上下两节构成,

喇叭口用铜制,角身绘龙。

分为“雌角”和“雄角”,

雄角内径略大而声浊;

雌角内径略小而声清,

雄角与雌角长短基本相同,

两者有粗犷和柔和的差异。

胡笳

胡笳是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

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

胡笳可用于独奏、

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

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秦汉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

它是将芦苇叶卷成

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

首端压扁为簧片,

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

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

清代,宫廷提倡“四方乐”,

曾从新疆阿勒泰地区抽调

蒙古乌梁海部到科尔沁草原,

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乐队,

这就是清朝宫廷的“蒙古笳吹部”。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蒙古乐器,是不是大开眼界,想立刻来大草原上弹琴唱歌翩翩起舞~

快来吧,大美内蒙古欢迎你!

马头琴的传说

白骏马达日玛 -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乐器,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后流行于民间,明清时进入宫廷。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不但在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所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激昂振奋,能够充分表达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草原风貌。

昆区昆都仑河景观大道有一座马头琴雕像,为什么这里有马头琴雕像呢?

传说,很久以前,昆都仑河畔居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牧民,小伙子叫苏和。苏和每天唱着牧歌徒步放羊,很想有一匹马,可是,一直不能如愿。一天,羊群吃饱了,趴在树下乘凉。苏和也走累了,他躺在山坡上睡着了。苏和梦见天上飞来一个美丽的姑娘,姑娘对他说:“北边河湾里有一匹白色小马驹,善良的人哟,你把它牵回家养大,它将是你的好伙伴。”

苏和一下子醒了,他跑到河湾,果然有一匹白色的小马驹,小马驹仰着头,朝着苏和“咴咴”地叫了两声。

苏和高兴坏了。从此,苏和精心地喂养小马驹,他们一起放牧,一起玩乐,苏和唱歌的时候,小马驹凝神倾听,一人一马形影不离。很快,小马驹长成了一匹膘肥体壮、奔跑如飞的白骏马。

有一次,苏和在河边放牧,不小心滑到了昆都仑河里,眼看就有生命危险,白骏马跳进河中,游到主人身边,把苏和驮到岸上。又有一次,一只狼跳进羊圈,苏和举起木棍,向狼打去,狼一躲,木棍打在地上断了。

苏和赤手空拳,狼张牙舞爪扑向苏和,情况非常危险。白骏马一声长嘶,跑进羊圈,它尥了几个蹶子,把狼踢倒,苏和绰起地上那断了的木棍把狼打死了。还有一次,苏和放羊,天气骤变,下起暴风雪,羊群受惊四散奔逃,苏和赶回左边的羊,右边的羊奔跑;赶回右边的羊,左边的羊奔跑。白骏马向苏和打了几个响鼻,它和苏和分头行动,终于把羊群赶回家。

从此,苏和与白骏马相依为命。

这天,苏和正在河边放羊,前面跑过一匹大青马,后面追来两匹马,两匹马怎么也追不上大青马。两匹马的主人向苏和求助:“小兄弟,我们为牧主放马,可这匹马丢了十几天,牧主发怒,如果我们再不把这匹马带回去,牧主就要打死我们,求你帮帮我们。”

苏和飞身跳上白骏马。那匹大青马跑得很快,可白骏马跑得更快,不大工夫,苏和就追上了。苏和把大青马交给了两个人,两个人谢过苏和把大青马牵走了。

牧主得知是苏和骑白骏马把大青马追来的,就派两个人来买苏和的白骏马。

苏和与白骏马如同兄弟一般,无论牧主出多少钱,苏和就是不卖。牧主心生一计,他举办一场那达慕盛会。那达慕必然有赛马,这种活动苏和不能不参加。赛马场上,苏和的白骏马如腾云驾雾一般,把所有的马都甩到了后面,苏和顺利地拿到了之一名。

牧主把苏和叫到台前戴花,牧主的家丁乘机把白骏马牵走了。苏和向牧主索要白骏马,牧主却把一匹白色的老马给了苏和,苏和坚决不答应。牧主眼睛一瞪,一顿鞭子,苏和被打得皮开肉绽。

牧主得到白骏马如获至宝,他请来一些富家子弟,摆酒庆贺。牧主命家丁把白骏马牵来,他想在众人面前炫耀一番。可牧主刚骑上马背,白骏马连尥了几蹶子,牧主倒栽葱跌了下来,门牙被磕掉,满嘴是血,白骏马转身就跑。

牧主大叫:“射死它!射死它!”

众家丁万箭齐发,白骏马中箭,跑回苏和家就断气了。

苏和抱着白骏马的头泪如泉涌,伤心欲绝。朦胧中,忽听白骏马对苏和说:“主人哟,不要伤心落泪,万一你生出病来,我走也不放心。请用我的皮、骨、鬃、尾做一把琴吧,让我永远陪在你身边……”

苏和按照白骏马的话,取其腿骨为琴柱,头骨为音箱,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把白骏马的模样雕刻在琴杆上端,这把琴就是马头琴。苏和拉出的曲子非常好听,人们纷纷效仿,从此,马头琴成了牧民最亲密的伙伴。(若茶整理)

马头琴:传承着蒙古族情感的乡音

马头琴,因琴首雕有马头而得名,是蒙古族历史上较为悠久的一种弓弦乐器,已成为蒙古族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马头琴之乡”,马头琴选手的广场齐奏曾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马头琴选手在广场齐奏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已于2006年入选“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于2007年入选“吉林省之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头琴的由来据说是一位牧人想念死去的小马,于是用小马的腿骨作为琴柱,小马的头骨作为琴筒,马尾做成琴弦,最后将仿制小马样貌雕刻的木制马头装在琴柄顶端,故得名“马头琴”。

马头琴具有构造精细、携带方便的特点,一个高傲的马头挺立在上方,细长的琴杆连着梯形的共鸣箱,两支弦轴分立在马头的左右,紧拉着两根琴弦,还有一把与琴体分离的琴弓。演奏时采用坐姿,音箱夹于两腿中间,琴杆偏向左侧。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马尾弓在弦外拉奏。按弦法颇为独特,左手食指和中指伸入弦下用指甲顶弦,无名指用指尖按弦,小指用指尖顶弦,有颤指、滑音、双音、拨弦、揉弦、泛音等技巧,右手有顿弓、击弓、碎弓、抖弓、跳弓等技巧。

早期的马头琴主要担当史诗说唱及民歌的伴奏,一首民歌就是一支马头琴曲,人声起便可琴声合,尤其是同蒙古族的“乌尔图道”(即长调民歌)相结合,更具草原文化的韵味。马头琴的传统曲目多从民歌中演化而来,可分为五类:原生民歌,如《朱色恋》《八雅铃》;英雄史诗曲牌,如《奔马调》《打仗调》;马步调,即表现马形象的曲调;从民歌发展而来的琴曲,如《荷银花》《莫德烈》等;汉族古老曲调,如《普安咒》《柳青娘》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头琴进入了艺术的殿堂。马头琴的音色淳朴、浑厚,富有人声美,表现力很强,还能够模仿马叫的声音,称得上是惟妙惟肖。马头琴,既可以进行独奏,也可以齐奏或伴奏;既可以表现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的大草原上的宁静生活,表达牧人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也可以表现蒙古族骁勇彪悍、铁骑冲天的英雄气概和万马奔腾、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

现代的马头琴不仅在一些正式和隆重场合演奏,也出现在民间的婚典仪典和亲友聚会等日常活动中。马头琴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充分展现出了蒙古族的文化风情与蒙古族人民的豪爽性格。

马头琴是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深厚的社会和民俗传统基础,发挥着传播文化、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马头琴伴随着蒙古族从草原和历史的远处一路走来,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和情感表达。(张丹)

【民族乐器】蒙古族马头琴背后的草原文化

马头琴是产生和流传于蒙古族的一种拉弦乐器。它那独具特色的音色,悠扬、深沉、宽广、抒情的旋律,蕴含了独特的审美文化、人文思想和民族精神,与蒙古族的成长、发展、生活环境密不可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挖掘其文化内涵、拓展其文化外延,意义尤为深远。本文就其传说、形制、构造、演奏技法及马头琴音乐与所处草原文化脉络的关系作如下初步探讨。

一、马头琴的传说、形制、构造与草原文化

在远古的草原上,流传着这样一段美丽哀婉的传说:勤劳善良的老牧人奥其尔,全家三口人就靠牧羊来维持生活。家里唯一的心爱之物是一匹英俊而高大的枣骝马,每天与牧人一起牧羊、劳动,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一天,草原上传来了一个消息,说蒙古部落首领要举行“赛马”大会,谁的马跑了之一名,就将他的女儿嫁给这名勇敢的骑手……

比赛中,老牧人奥其尔的小儿子贡嘎因枣骝马获得之一骑手的荣誉……

但是,授奖时,部落首领竟然不谈许配他女儿的事情,却示意手下差人把枣骝马给他牵来……

部落首领跨上枣骝马后,箭一般地飞奔起来。老牧人奥其尔非常气愤,他吹了一声口哨,枣骝马听到主人的口哨声后不停地打转、尥蹶子,一下子就把首领从马背上摔了下来。首领忙让差人把枣骝马抓住,可枣骝马已冲出人群跑向远方。首领立即命令弓箭手发箭,一霎那,枣骝马身中很多箭向家乡的方向跑去……

当它用尽最后的力气于一天的午夜时分回到了老牧人的帐篷前时,它就倒了下来,随即便死去了……

老牧人奥其尔悲痛欲绝,和小儿子贡嘎在枣骝马身旁整整守护了三天三夜。第四天夜里,他梦见枣骝马和他说话了,并让老牧人用它的骨头和皮做成琴,每天带在身边。

于是,老牧人奥其尔用枣骝马的骨头做成共鸣箱、琴杆和琴轴,用枣骝马的皮蒙在共鸣箱上,用枣骝马的细尾做成琴弦和琴弓,最后用枣骝马的腿骨刻成一个马头装在琴杆上,自此,在辽阔无垠的蒙古高原上就诞生了之一把马头琴……

在内蒙古草原民间,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仪式结束后,牧人就开始举行马头琴试奏音乐会,这是内蒙古草原上的一段古老文化遗风,同时也说明了马头琴在草原上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割舍不断的依恋。

马头琴是在我国蒙古族聚居区流传很广的民间乐器,由于地区间的文化差异,所以各地区的马头琴在形制、构造、音色和演奏技法上有许多不同,但其音乐本质是相同的。马头琴形制的特点是:斜方型(或称梯形)琴箱,双面蒙有马皮,双弦用黑色马尾编制而成,琴杆上端雕有马头图案,蒙古语称“胡兀尔”,“莫林胡兀尔(马头胡琴)”在内蒙古地区称为马头琴,在东北地区的呼盟、哲盟叫做“潮尔”。其定弦法有五度、正四度、反四度三种,其中以“反四度”定弦为目前常用的定弦方式,即内弦d1为高音弦,外弦a为低音弦。习惯上称它为两根弦是不确切的,因为每根弦都是由数十根至百余根组成的一撮弦,一般情况下高音d1弦可用0.15规格的尼龙丝90根,低音弦a可用0.15规格的尼龙弦130根,过多则硬,过少则软,都会影响马头琴的音色。马头琴音色柔和、浑厚、淳美、深沉,富有浓郁的草原特色。建国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对马头琴及其演奏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做了许多大胆有益的改革。如:马头琴形制结构上使用了较大的琴箱,选用良好的木材。采用了富于弹性的改良弓子,增大了琴的音量。改革后,用尼龙丝弦代替了马尾弦,将定弦提高了四度音程,扩大了音域,在保留原有柔和、深厚的音色的同时,增加了清晰、明亮、富有力度的特点,为现代马头琴演奏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马头琴古老的传说及其最初的形制、构造可以看出,马头琴与自然、民族、社会的关系。作为草原独有的乐器,马头琴在它的传说和最初的形制、构造中,蕴含了草原民族与骏马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牧民日常生活和节日庆典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乐器,是草原人民生命与情感倾诉渲泻的一种乐器化形式,说明马头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二、马头琴的演奏技法与草原文化

马头琴演奏技法目前普遍采用以“单音演奏法”为基础的 *** 。由于左手中指的运用,给演奏者提供了技术上的方便,尤其在快速演奏时,更显示出它的优点,同时还吸取了“土尔古特演奏法”和“科尔沁演奏法”的一些优点。既能保持其清楚干净的特点,也能保持其独特的音色,既能不失风格地演奏传统乐曲,也能独出心裁地演绎现代乐曲,大大丰富了马头琴的表现能力。

马头琴是一种演奏技巧颇为复杂的乐器,必须注意各部位正确的互相协调,用弓时右手持弓法虽与二胡相似,但却有差别,由于马头琴是多股尼龙弦,右手要使马头琴发出纯正的乐音,所需的力气要比二胡大的多,同时需要无名指和小指施加不同的压力。现代的马头琴曲中,已引入了小提琴的许多弓法和技法,大大丰富了表现力。马头琴的左手按弦与其它拉弦乐器不同,虎口微张开,拇指微扶琴杆,食指和中指是用指甲盖顶弦,无名指用指尖靠近小指一侧顶弦,小指则从外弦下面用指尖顶弦,同时由于其独特的演奏和特殊的技巧,才会使马头琴音乐别具一格。

马头琴的几种特殊演奏技巧,如:“潮尔演奏技法”、“装饰音奏法”、“四胡技法”、“传统泛音技法”等也常在单音演奏法中使用。“潮尔演奏技法”又称双音奏法,是内蒙古东部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马头琴演奏法,善于以外弦空弦的持续低音形成一种二声部效果。“潮尔”原本是一种宫廷颂歌里粗犷而浑厚的持续低音的演唱形式。这种歌唱形式不仅增加了其庄严肃穆的气氛,而且以持续低音牢固坚实地表明了其调式特性,同起伏跌荡的旋律形成对比。如果说旋律是在广阔自由的时空中展开的,使人感受到一种广袤的长天那样宽广,那么这种深厚粗犷的持续音型的低声部就象坚实的地平线一样始终伴随着跌荡起伏的旋律,充满了叙事、咏叹和悠远、辽阔的格调,体现出一种“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的境界和庄严肃穆的情境。笔者认为,这与其民族成长的历史、变迁、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蚂蚁庄园10.18今日问题答案 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

支付宝蚂蚁庄园2021年10月18日答案是什么?每天支付宝蚂蚁庄园都会给大家答题给小伙伴们,通过答题来获取小鸡饲料,下面小编来给大家详情带来今天更新的支付宝蚂蚁庄园题目答案分享介绍吧!还不知道答案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

支付宝蚂蚁庄园10月18日答案大全 支付宝蚂蚁庄园10月18日答案大全

题目:马头琴是我国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

A、蒙古族

B、朝鲜族

正确答案:A、蒙古族

(综合媒体报道)

70万人直播间围观“万马奔腾”,内蒙女孩靠打赏把马头琴做成事业

之一眼看过去,孙快快不是那种传统的民族乐器演奏者。她长相甜美,时髦靓丽,还喜欢机车服。如果不是她手指上厚厚的老茧,很难想象这个90后蒙古族女孩,已经拉了20年马头琴。

作为蒙古族更具代表性的乐器之一,马头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尽管对成长在内蒙古通辽的孙快快来说,马头琴是自小就耳濡目染的乐器。但“好像出了内蒙古,这个乐器真的很小众”。

近三年来,孙快快正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让马头琴“走出内蒙古”。作为一名 *** 的马头琴主播的她,每天下午都会出现在抖音直播间,拿起琴和弓子,以乐会友。直播间里天南地北的观众也从最初总问“这是什么乐器”,到如今会在公屏上点播马头琴的代表曲目。

通过直播打赏,孙快快也获得了一份体面的收入。在这份支持下,她正计划把马头琴做成一份事业:录制线上课程,给直播间里总问“怎么学马头琴”的人一点启发。从这一步开始,未来做出自己的马头琴个人工作室。

从马头琴里听见“万马奔腾”

孙快快成长在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爸爸学键盘出身,小叔学架子鼓,学马头琴的干爸后来成为了她的启蒙老师。八岁起,孙快快开始学拉马头琴。那时候,身边学马头琴的女孩很少。“马头琴对力度有要求,一般男孩子学起来要更有优势。”孙快快说。

日复一日的练习里,孙快快每天对着镜子确认自己的坐姿和持琴是否正确。重复地练习基本功,尤其是马头琴的长弓,那是“特别特别枯燥的”,要翻来覆去地拉一个空弦。很多学习马头琴的人因为无法坚持拉长弓,最终选择放弃。

十二岁时,孙快快对马头琴的兴致之一次真正调动起来。这天,马头琴老师手里刚好有张音乐会的门票,她就一块跟了去。马头琴乐手的投入状态让她“一直在起鸡皮疙瘩”。她至今都记得,当时演奏的曲子是《万马奔腾》——这是一首马头琴的独奏曲,在音乐里能听到马群奔腾在草原上的嘶鸣声。她的脑海里之一次出现了想要真的学好马头琴的念头。

初中毕业以后,她考入了科尔沁艺术职业学院,一门心思地投入到了马头琴的学习当中。每天上午四小时,下午四小时,几乎泡在了琴里。在学校时,她还有幸得到过马头琴音乐代表性传承人齐?宝力高的指点。当时,她跟随齐?宝力高在学校的舞台上共同演绎了一曲马头琴表演。“当时我握着琴,老师看着我拿琴的状态,说了一句,这个小姑娘以后会有发展。”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她坚持马头琴专业道路的信心。

毕业以后,孙快快进入当地舞团,成为了一名乐手。然而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击。除了工资不高,难以维持生活开销。更重要的是演出机会太少了。即便有机会,很多人也只是接待演出。他人在饭桌觥筹交错,马头琴演奏好像只是助兴。孙快快决定离开舞团,这不是她内心所想要的马头琴的舞台。

2019年,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决定开直播试试。一开始,观众并不多。但她发现,很多人虽然不认识马头琴,但对马头琴有很大的兴趣。而且打赏也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孙快快决定,做一名 *** 主播。三年来,每天下午四点左右她都会带着琴和弓出现在直播间。数以万计的观众进入她的直播间,听一曲马头琴。这是她为自己寻找的新事业。

让马头琴出了蒙古,也能被认识

孙快快扎着利落的马尾,在直播间里一首接一首地演奏了《蒙古人》《大鱼》《诺恩吉雅》《西海情歌》《成吉思汗的传说》等几首曲子,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

孙快快说,这样搭配是因为,马头琴的经典作品需要被记住,也要通过新的形式传播给更多年轻的新朋友。刚开始直播的时候,很多人是不认识马头琴的,还有人以为这是二胡。

马头琴在现代的传承并不容易。青年马头琴艺术家萨切荣贵曾表示,内蒙古地区专业的马头琴乐团都是近五年才成立的,数量也只有四五个。老一代的演奏家已经年迈,而新人还没有成长到独当一面的状态。由于地区的闭塞以及传人的年迈,很多优秀的马头琴传统无法与现代都市生活产生联系。

就像孙快快的直播间一样,直到现在,之一次来的新人还会问这是什么乐器?但令人欣慰的是,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熟悉到开始点马头琴的代表曲目了。孙快快说,能够有人因为看直播认识了马头琴,她感觉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

现在,在孙快快直播间的评论里,也有人会留言,“仿佛听出了万马奔腾的感谢”。一如她十多年前之一次被马头琴打动的感受。

和在抖音直播上活跃着的上万名民族乐器主播一样,孙快快在这里找到了线上的第二个舞台。“现在通过一个更大的平台,可以对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拉琴。不仅要把马头琴传播出去,也要把草原的故事传播出去。”

在抖音直播三年多,孙快快通过直播打赏获得的收入已经与外出的登台演出费相当。这也给了她在事业上更进一步的勇气。现在,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想要更专业、系统地研究马头琴,推动马头琴的传播与发展。最近,她正在录马头琴的课程,希望早日把课程做出来,让那些在直播间里想要学习的粉丝们看到。

(来源:京报网)

抖音爆红的生僻字你不认识,那这些蒙古族传统乐器你认识吗?

最近抖音火了一首《生僻字》,

它的创作者是90后的陈柯宇。

整首歌都是生僻字,读起来诘屈聱牙。

如果不是跟着节奏唱,

估计很少会有人读完这些汉字。


这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一首歌大部分歌词都不认识!

感觉几十年的学都白上了!


不过你也不要气馁,

中国汉字几千年的变化和发展,

有太多太多......我们不常用的汉字。

通过这首歌的爆火,

让很多人认识到汉字的博大精深,

由衷的为中国汉字骄傲!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体现在文字,

还有众多传统文化也是属于中国的独特魅力。

作为一个能歌善舞的内蒙人,

蒙古族的众多传统乐器你都认识吗?

快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马头琴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

蒙古语称“潮尔”。

因琴头雕饰马头而得名。



马头琴是蒙古民族的代表性乐器,

所演奏的乐曲具有

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

体现了蒙古民族的

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


马头琴是适合演奏蒙古族

古代长调的更好的乐器,

它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

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

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

欢乐的牧歌等。

四胡

蒙古族称之为呼兀尔,

源于古代奚琴。

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民间乐器中,

除了马头琴,

流传最广的就是蒙古四胡了。


2006年5月20日,

蒙古族四胡音乐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雅托克

雅托克即蒙古筝。

蒙古筝与中原流传的古筝

在构造和技法上基本相同,

只是流行于内蒙古的古筝

所奏的乐曲均为蒙古族民歌和器乐曲。


雅托葛分有十二根弦和十根弦两种。

主要在锡林郭勒盟和伊克昭盟一带流传,

因其年代久远,

所以在当地牧民中影响很大。

一般十二根弦筝用于宫廷或庙堂,

十根弦筝流传在民间,

多半用来为民歌和牧歌伴奏。

火不思

蒙古族弹拨乐器,

见于元代,盛行于明代,

清朝列入国乐,清后失传,

建国后重新研制成功。


火不思发音清晰、明亮,

音响圆润、淳厚,音色柔和、优美,

富有辽阔草原之情调。

可用于弹唱、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胡琴

蒙古族弓拉弦鸣乐器。古称胡尔。

蒙古族俗称西纳干胡尔,

意为勺子琴,简称西胡。

历史悠久,形制独特,

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草原风味。


胡琴能机动灵活地演奏各种乐曲,

声音抑扬顿挫,连续自如,

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

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

特别用其演奏出的滑音,

几乎就是语言声腔的再现。

蒙古角

唇簧气鸣乐器。

一种木质长形号角,

因流行蒙古族,故称蒙古角。

亦称“蒙古号”。


由上下两节构成,

喇叭口用铜制,角身绘龙。

分为“雌角”和“雄角”,

雄角内径略大而声浊;

雌角内径略小而声清,

雄角与雌角长短基本相同,

两者有粗犷和柔和的差异。

胡笳

胡笳是蒙古族边棱气鸣乐器,

民间又称潮尔、冒顿潮尔。

胡笳可用于独奏、

器乐合奏或乐队伴奏,

是富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吹奏乐器。


秦汉时期,

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原始的胡笳,

它是将芦苇叶卷成

双簧片形状或圆椎管形状,

首端压扁为簧片,

簧、管混成一体的吹奏乐器。


到了唐代,盛行以羊骨或羊角为管、

管身无孔的哀笳,管身比胡笳较短。

清代,宫廷提倡“四方乐”,

曾从新疆阿勒泰地区抽调

蒙古乌梁海部到科尔沁草原,

组成蒙古喀喇沁王府乐队,

这就是清朝宫廷的“蒙古笳吹部”。



怎么样,看了这么多蒙古乐器,是不是大开眼界,想立刻来大草原上弹琴唱歌翩翩起舞~

快来吧,大美鄂尔多斯欢迎你!

文:王雅萱

来源:内蒙古旅游


编辑:郝家卉

「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95后汉族马头琴老师:我也能传承好传统文化

中新网客户端兴安盟9月16日电(记者 张尼)见到董峰月时,他正在琴房认真调试乐器。这位汉族95后小伙告诉记者,自己从十几年前之一次接触马头琴时就爱上了它。如今,作为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的一位马头琴老师,他正在努力将这种传统乐器传承下去。

董峰月演奏马头琴 中新网记者 张尼 摄

马头琴是蒙古族拉弦乐器,因为琴的最上端雕有马的头像而得名,其演奏的乐曲深沉、粗犷、激昂,体现了蒙古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一提起草原,耳畔就会不由自主响起马头琴演奏的乐曲声。

“我小时候在牧区长大,家里也有羊。一开始没见过马头琴,也没怎么看人演奏过,但刚一接触就喜欢上了这种独特的乐器,它和我的性格很像!”

1996年出生的董峰月是土生土长的兴安盟人,虽然他是汉族,但因为从小生活在牧区,身边有很多蒙古族的朋友、同学,这让他从小对蒙古族文化有种亲切感。

日常生活中的董峰月(受访者供图)

“我们小时候没有‘谁是汉族、谁是蒙古族’的概念,大家都是在一起玩的,我从小也会骑马。”

回忆起童年经历,董峰月仍然津津乐道。他说,上初一时,他开始接触马头琴,并且一下就喜欢上了这种古老的乐器。从此董峰月走向了专业道路,在读大学时也选择了马头琴专业。

2020年,从集宁师范学院毕业后,他经过层层选拔,顺利进入到乌兰浩特蒙古族小学,成为了这里的一名马头琴老师。

作为自治区成立最早的民族学校之一,摔跤、马头琴等都是这所学校的特色教学内容。如今,在这所拥有一千余名学生的小学里,能演奏马头琴的孩子至少有三四百人。

董峰月在给孩子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工作一年的董峰月有个深刻的体会。他说,这一代的小朋友相较于自己当年,对传统乐器的喜爱更加热烈。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对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们的生活条件和教育环境正在变好。

“初学者所使用的马头琴更低售价也要一两千元,是个比较奢侈的乐器,在我们那个年代,不是小孩子想学就都能有条件的。现在学校可以免费给孩子们提供马头琴上课练习,比我小时候好太多了!”董峰月说,自己很羡慕现在的学生。

不过,教零基础的孩子拉马头琴不是件轻松的事。有时候,琴房里的声音甚至可以用“噪音”来形容——三四十个孩子同时上课,每一个人拉的声音都不一样。

但董峰月对于这样“磨人”的过程并不反感,手把手教会一个孩子演奏乐曲,对他来说是一种成就。

日常生活中的董峰月(受访者供图)

当老师的这一年,董峰月也在不断摸索新的教学方式。

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他发现,现在孩子们很喜欢网上的一些热门歌曲,于是他开始尝试把这些曲子用马头琴来演艺,这让学生们感到很是新奇,兴趣更加浓厚。

现在,有些孩子甚至会专门找来很多新曲目,让老师尝试演奏。《火红的萨日朗》、《错位时空》……这些乐曲对于董峰月来说都是手到擒来。他用自己的切身经历证明:汉族老师一样能传承好蒙古族文化。

在董峰月看来,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民族文化的魅力。(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成吉思汗当年没能征服下欧洲,他却用一把马头琴做到了,因为音乐

「本文首发在微信:物道(wudaoone),专注中国精致生活的文化平台」

马头琴

文 | 物道

33年前,当段廷俊立志要做一把能登上世界舞台的马头琴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痴心妄想。然而,当他做的马头琴被张全胜和齐·宝力高捧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他骄傲地说,人活着,就要有志气,吃的苦实际就是甜。实现梦想似乎很遥远,然而用精神支撑,用力对抗,那些痴心妄想不会永远只在乌托邦。

这是一曲气势磅礴的马头琴交响乐。

由远到近,由小到大的钢琴声、小提琴、管乐等乐声,伴随马头琴声一同奏起,声音时而急速如千军万马奔腾,时而缓缓如流水潺潺、时而低回委婉似窃窃私语,时而高昂挺拔似巍峨高山,响彻整个维也纳金色大厅。无论是在场的观众,还是坐在电脑前看视频的网友,无不被震撼。仿佛这是一场史诗大戏,人的情感跟着音乐一起热血沸腾着。

▲ 齐·宝力高 维也纳金色大厅(马头琴演奏)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马头琴就是一名孤独的游牧诗人,苍凉而悠长的琴声仿佛诗人在喃喃自语。然而台上的马头琴声竟没有一丝苍凉,反而是高亢悠扬。与众多乐器交融在一起马头琴,再不是那个不合群的孤独诗人,变成交响乐原野上跃动的壮年。

? IT棉花糖/摄

? 开心每一天/摄

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多少年来,这把由马头和梯形琴箱组成的二弦乐器,依然是蒙古族人最喜爱的乐器之一。仔细观察,会发现今天在金色大厅上表演的那把马头琴,早不是1500年前的模样了。从古至今,从草原搬上舞台,马头琴一直在改变。改变它们的,有舞台上的演奏者,也有舞台下的制琴师。

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乐器,马头琴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第1张图片-

有人说,他的手上长了一双眼睛

目前,在内蒙古的马头琴厂众多,段廷俊的马头琴厂是其中的一家,也是当中最有名的一家。他的马头琴厂在一个不大的四合院内,占地不过几百平米。走进厂里,他跟其他工人正各自忙着自己手里的活。

老段 *** 乐器的手艺在同行里是出了名的,不管是提琴还是二胡,他都十分纯熟。然而乐器里,老段最钟情的还是马头琴。他常说,“马头琴的每根马尾都是哲学,因为它是能和天地说话的乐器。”

曾经有客人这样形容他的精湛手艺,“老段的手上也长着一双眼睛”。马头雕琢是马头琴 *** 的“独门秘笈”。老段说,“泪槽深度不够,得再挖,在上面再稍微挖两下,这个马的神情就出来了。把马的神情添饱满了,马就有精神了。”

听老段这么说,似乎也真有其事。与同行相比,老段的琴,无论是马毛、马耳、马鼻还是马眼,都显得威武神奇了许多。在他的眼里,做马头琴从来没有流水线这个词,全靠手工完成。 “只有用心才能做一把好琴。马头琴是有脑袋的乐器。有了脑袋,它才会有灵魂。

33年的专研,只为让马头琴唱出草原的故事

有人说,做琴的人都是木匠,只要会木工手艺就成。手工 *** 一把马头琴,从选材、切割木材, *** 琴箱、琴杆、马头等共70多个步骤,要求 *** 者有相当娴熟的技巧。然而老段并不是一般的木匠。

老段说,做一把好的马头琴,还要懂得“音乐的味道”。“规定马头和琴箱的长短距离分配最为关键, *** 者要凭自己的耳朵去辨别和确定两者的比例。如果不懂音乐,是做不好的。”老段笑言。

马头琴是属于草原的。然而与很多传统民乐器相似,马头琴因为独具特色的草原风韵,很难与其它乐器融合。这也是老段内心更大的情结,他一心想作出草原上更好的马头琴,把优美的马头琴文化推向世界。老段说,“要想让它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它就必须登上世界音乐殿堂,成为交响乐中的一支奇兵。

对此老段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和思考,他开始了长达数年的钻研。从1983年开始,他多次和齐·宝力高对马头琴进行改良,不仅改皮面为木面,还对马头琴进行七个声部的改良。如他工作室内一把把挂着的马头琴,上面全是他多年刻画的成果。

如今,音质音色清晰、富有空透力的马头琴声早已成为世界音乐殿堂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当划破天际的长调声传来,优美的情调随着马头琴声弥漫,传统手工马头琴带着鲜明的蒙古族文化特色,似乎在续写着马背上民族的坚毅、不屈与豪迈。

这是老段的愿望。他说,人活着,就要有志气,人活着,就要给后代留下点东西,马头琴音乐,后世人也有权利去感受。

互动话题 –

很高兴认识你。

你有心爱的民族乐器吗?

快给物道君安利吧。

文字为物道原创,部分图片来源于 *** ,部分

图片由摄影:师宋奥哲授权提供,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人生总有不期的美好,和不息的守望。

点击下方↓↓↓订阅“物道”头条号,发现更多中国精致生活之美!

曾以人头做琴头的马头琴为何会有今天这样高的地位?

马头琴是一种两弦的弦乐器,有梯形的琴身和雕刻成马头形状的琴柄,为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马头琴,是蒙古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潮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在今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镶黄旗,关于马头琴的 *** 依旧盛行,作为民族的一种古老乐器,马头琴的 *** 过程也是极为极致,充满生命力。

传说马头琴的 *** 是一个牧人在怀念死去的小马而 *** 成的,但在今天的蒙古国的西部也有人把马头琴叫"勺形胡琴"。我们都知道,马头琴因琴头雕饰马头。但据史籍记载,我们发现有一种乐器叫做勺形胡琴。如今很多专家都说勺形胡琴就是今天马头琴的前身。

但在过去的时候,琴头不一定是马头,也有人头、骷髅、鳄鱼头、鳖甲或龙头等,此外还有人说,这种琴的琴头有呈猴头或玛特尔头的形状。

玛特尔形似龙,面似猴,象征一种镇压邪魔的神物。据有关学者考证,马头琴一名大约得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纪初,琴首是由龙头或玛特尔头改为马头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琴类,如:皮胡、锹胡、四胡、奚琴、稽琴等都是当时的流行乐器。元朝时期随着宫廷生活的逐渐富裕宫廷内有专门的演奏、唱歌、跳舞的人员,马头琴也就慢慢地成为宫廷音乐的主要内容之一了。在镶黄旗看《阿斯尔》宫廷音乐演出的时候,会不禁发现马头琴在其中的作用特别大,当然,这里面融汇了太多蒙古族的古老乐器。但马头琴似乎成为了蒙古族古老乐器的代表之一。

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也是民间艺人和牧民们喜欢的乐器,马头琴所演奏的乐曲具有深沉粗犷、激昂的特点,体现了蒙古民族的生产、生活和草原风格。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听一听马头琴的乐曲。

它是适合演奏蒙古古代长调的更好的乐器,能够准确的表达出蒙古人的生活,如:辽阔的草原、呼啸的狂风、悲伤的心情、奔腾的马蹄声、欢乐的牧歌等。所以蒙古匠人在 *** 马头琴的时候,他的内心仿佛是在不断的与其对话,倾诉,描述关于辽阔草原上的一切故事。所以,后人通过马头琴表现出来的乐曲是那么的激动人心。

所以,当年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大规模移民,将马头琴在内的蒙古文化传到了欧洲,俄罗斯也就有了马头琴,并受到人们热烈的欢迎。

但马头琴不是谁都能做的,它有着蒙古族的独特风格,所以蒙古人做的马头琴才是正宗的马头琴。且,只有蒙古人通过马头琴拉出来的曲子才能令人感动,有时候甚至是声泪俱下。听匠人说,蒙古人的音乐从来不是唱给别人听的,而是唱给自己听的。

过去的蒙古族人,大多过着游牧生活,草原虽然广阔美丽,但也会匮乏,于是蒙古人喜欢歌舞,围在一起拉曲歌唱跳舞。他们的声音,是发自内心的的唱给自己,给自己带来快乐,哪怕是悲伤的激昂,也是内心真挚的表达。

因此,在观看《阿斯尔》演出的时候,竟然不禁落泪。

标签: 马头琴 哪个 民族 传统节日 乐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