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频道报道,鲥鱼的美,无须多么费心的翻阅,就可以在许多古诗词中寻到踪迹。但对今天的消费者来说,这种鱼却显得极为陌生。实际上,最近二三十年,鲥鱼似乎已经彻底从我们的餐桌上消失了。鲥鱼到底经历了什么?我们又是否还有机会再见这种如此盛名的河鲜?
海鲜指南(seafood-guide)经作者授权转载自漫步集(微信ID:Have_a_Stroll),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许多人说,鲥鱼怕是已经灭绝了,不带任何感 *** 彩的数据可以告诉我们,准确的说,鲥鱼Tenualosa reevesii目前的状态是野外功能性灭绝。这说明野生环境下或许还有现存的个体,但对于渔业领域来说,目前已经失去了捕捞的价值(不是说不值钱,而是无法形成渔汛),甚至极端的说,也很有可能失去了未来的希望。
鲥鱼的得名,全来于它的洄游习性。古人发现,这种鱼“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这种依时令而来的珍馐,也就被冠以鲥(时)鱼的名号。今天我们已经知道,鲥鱼其实是一种跨盐度洄游鱼类,性成熟的亲鱼在春夏交界时回到淡水中的产卵场,随后又重返海洋,只有在这短短的时间窗口内才会形成鲥鱼的渔汛。由于洄游过程中的鲥鱼体内营养积累丰富,尤其是鳞下皮肤中饱含脂肪,只需最简单的清蒸,就可尽享其肉嫩、脂厚、鳞鲜、汤美的极致体验,因此,古代的食客们对鲥鱼分外钟爱。
尽管因位列“长江三鲜”而闻名,但其实我国的鲥鱼分布并不仅限于长江流域,其中,钱塘江流域的富春江鲥鱼、珠江流域的西江鲥鱼更是可与长江鲥鱼其名。在明成祖朱棣迁都后,官府即在南京设立了“鲥鱼厂”,专门负责向北京进贡新鲜鲥鱼,而无论是陆路的八百里加急,还是水路的冰鲜运输,都需要付出很大的成本,可尽管如此,此后不久,朝廷却又下旨要求进贡运输距离更远的富春江鲥鱼,足可见当时的富春江鲥鱼之美、佳誉之胜,甚至已经压过了长江鲥鱼一头。
京杭运河上,曾经每年都会出现颇为紧张的场景:《万历野获编》写到“其最急冰鲜,则尚膳监之鲜梅、琵琶、鲜笋、鲥鱼等物。然诸味尚可稍迟,惟鲜鲥则以五月十五日进鲜于孝陵,始开船,限定六月末旬到京……其船昼夜前征,所至求冰易换,急如星火”,又有诗云“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quanjing.com)
但颇为讽刺的是,历史上的鲥鱼产地其实非常广泛,除了这三大著名产区外,我国南方各水系中其实都有它们的身影,在福建近海,鲥鱼也可形成渔汛,而且是一年两季,甚至还形成了我国唯一的秋冬鲥鱼渔汛,而在广东的不少地区,鲥鱼更是“甚多,价亦廉”(《志异续编》)。
我们可以看到,鲥鱼的珍贵,即离不开其自身肥美的肉质,也离不开其不同产区的品质差异,同样关乎时节与产区的分布不均衡,更不能忽视皇族和名仕的推动。但无论如何,这种鱼肯定曾经被南方居民广泛的认识、食用,其资源储量和产量并不低。
但在今天,鲥鱼却已然成了一个遥远的传说:在富春江流域,鲥鱼资源自70年代起就陷入枯竭,在长江流域的鲥鱼主产区安徽段,某张姓渔民于1994年意外捕捞到的一条2斤小鱼成了最后的记录,在珠江流域,虽然还可以在入海口零星捕捉到零星鲥鱼,但往日那种大规模的渔汛,早已不见踪迹。曾经嗜爱鲥鱼的江边居民们,已经面临着几十年不再见鲥鱼的尴尬局面。
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品味东南亚地区的长尾鲥Stolothrissa macrura,或大洋彼岸的舶来品美洲西鲱Alosa alosa来聊以 *** ,但我们心里都非常清楚——这绝不是那种让皇帝老儿都念念不忘的珍馐美味,这绝不是我们世代相传的江鲜记忆,这绝不是串联起无数历史和文化的江南风物。
近些年来被引入国内养殖的美洲鲥——西鲱(ncfishes.com)
可是,即便我们站在今天回头看,却依然无法摸透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鲥鱼又经历了什么——从什么时候开始,它的命运不可逆转的走过了拐点?又是什么因素,成为了压垮这种曾经如此普遍的鱼类的最后一棵稻草呢?
长江流域的鲥鱼资源拐点,似乎是伴随着70年代剧烈的产量波动一起到来的。在60年代,整个长江流域的鲥鱼产量还稳定在300-600吨的高位,但到了70年代,就产生了上至1600吨、下达不足百吨的动荡。我们可以设想,由于捕捞技术的进步、市场需求的扩大,远高于以往的1600吨的产量,一定对鲥鱼资源造成了严重的透支,更重要的是,前往繁殖场的鲥鱼脂肪肥厚,更受欢迎,这1600吨中的绝大部分,必然是这些还未能完成繁殖过程的鱼群,这样的打击对于鲥鱼种群的延续影响尤为深远。
事实也验证了这一点。80年代之后,许多地区因为“大包干”,渔民积极性极大释放,从业人员和船只激增,以鄱阳湖沿岸的永修、星子(现庐山市)、湖口等县为例,1973年共有渔民374人,渔船34条,到了1986年,渔民增加到2124人,渔船562条。可是与激增的渔业生产阵容不相匹配的,是各地的长江流域的鲥鱼产量再也没有超过200吨的现状,到了1986年,鲥鱼的渔汛在长江流域消失了——这一年,整个长江流域多个产区内,总共只捕捞到了12吨鲥鱼。
更不易察觉的预兆其实早就已经显现,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长江水产研究所的长期监控中,洄游入江的鲥鱼年龄结构变化的非常明显,60年代,渔民还经常能捕捞到六七年的大鱼,整个捕捞季的鱼获平均年龄也在3.87年左右,到了70年代,这一数值下滑到了3.55,而80到86年的最后时光里,鲥鱼的平均年龄已经下滑到2.74。也就是说,个体更大、繁殖能力更强的鲥鱼越来越少。而根据后来的研究发现,鲥鱼初次性成熟的时间,大约就是孵化后3-4年左右,也就是说,80年代捕捞的鲥鱼,恐怕是之一次返回淡水中产卵,但很遗憾的是,它们中的绝大部分,甚至连唯一的一次繁殖机会都失去了。
即便是一些亲鱼逃过了渔网围堵成功繁殖,它们的后代也不一定同样拥有这样的好运。长江流域的鲥鱼繁殖地集中在鄱阳湖上的峡江、赣江流域,幼鱼孵化后集中在鄱阳湖南部觅食成长,最终在秋季返回海洋,但在这个过程中,它们依然需要躲避渔网的围捕。在鄱阳湖区,还拥有另一种渔业形式——以密网捕捞体型较小的银鱼,这就很容易将在此觅食的鲥鱼苗捕捞上来。根据统计,仅湖口县一县,就曾有过一年捕捞鲥鱼苗干重7.74吨的记录,而在返回海洋的过程中,鲥鱼苗还要经历许多这样的密网围捕,1970年,仅江苏靖江的一个水产站,就收购了3厘米左右的鲥鱼苗22.7吨(鲜重),而这些珍贵的资源,甚至不是渔民真正的目标,其最终也只能被当做小杂鱼处理。
我们可以设想,在1986年渔汛消失后,这种对鲥鱼的过度捕捞行为一度沉寂,1987年,长江全线鲥鱼禁捕政策开始实施,鲥鱼原本还是有一丝恢复的希望的,但很不幸,产卵地的一些重点工程,彻底击碎了这个泡影。
自1990年起,赣江流域兴建了万安水电站,完美的实现了调峰抗洪的既定效果,对于河流下游的居民来说,这当然是好事一桩,但对于鲥鱼来说恐怕不是这样。现有的证据表明,鲥鱼的繁殖似乎与这些江段的洪峰涨水有密切的联系,在洪峰频繁、流速湍急的年份,鲥鱼的繁殖量成功率更高。这可能是因为这种鱼需要足够的水流、水深环境来 *** 性器官成熟有关。
水利设施的影响还体现在水温的变化上。在同样栖息着鲥鱼的钱塘江流域,1959、1968年,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相继投入使用,由于水坝的进水口较低,排到下游的多为库区中的下层水,这些水温度较低,给下游的水温环境带来了直接的影响——位于富春江水库下游的沙湾水文站记载,在建坝之前,这里4-9月的平均水温为25.6℃,更高可以超过30℃,但水库合拢蓄水后,位于水面以下20米处的排水口排出的冷水,直接导致这个水文站的同期平均水温降低到了21.5℃,更高温也不到25℃。而根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的报告显示,鲥鱼产卵的水温要求在27-32℃之间,最适合的温度是27-30℃。
一些蓄水水位较高的大坝,可能会导致库区的水温分层——上层经受日晒温度较高,库底水温较低,而如果排水口是从库底排水,就会导致下游的低温水(quanjing.com)
我们很难精确度量这些水利工程带来的水流、水深、透明度和水温的变化,和鲥鱼的繁殖分别会产生多大的影响,但请各位读者记住一点——鲥鱼,是一种对洄游时间窗口要求非常苛刻的鱼类,如若不然,它也不会让我们的祖先产生“余月不复有也”的认识,它的繁殖区域也不会仅仅局限在万里长江的某些短短的河段,当它的洄游窗口精确到以月为单位时,那就一定是因为某些特定月份、特定河段的特定环境,恰好能满足它繁殖的需求,它才能顺利完成繁殖大业,但现在,这些环境因素都变化了,这一定会极大地影响已经脆弱不堪的鲥鱼种群的繁殖过程。
当然,相比这些我们没法精确度量的间接的影响,2004年截流的西江长洲水利工程就简单直接多了,这座水利工程直接拦在了鲥鱼种群洄游的路途中——过都过不去,还产什么卵……
写到这里,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事实——由于过度的捕捞、对幼苗的伤害、人为导致的环境变化,鲥鱼的自然恢复怕是已经非常困难了。那么我们接下来就必须进入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不养殖呢?
实际上,我国对鲥鱼人工繁育、养殖的摸索早在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其中尤以著名水产养殖专家、奠定了上海水产学院(今上海海大)水产养殖专业基础的陆桂教授贡献最为卓越。在五十年代底,其团队就在钱塘江尝试通过野外捕捞亲鱼,来探索鲥鱼人工授精和孵化。在各地鲥鱼资源相继匮乏后,相关的研究更是加快了速度,80年代,珠江流域的鲥鱼实现从野外捕捞鱼苗到人工养殖成成鱼的突破。
但研究到这里,一个巨大的阻碍出现了。我们前边多次提到,鲥鱼是一种对环境要求极为苛刻的洄游鱼类,而正是这种环境的 *** 催生了其性腺发育的启动和完成。时至如今,我们依然不知道,是什么因素启动了鲥鱼从海洋到河流的洄游,是什么条件 *** 了淡水河流中鲥鱼的性腺发育成熟。显然,这种鱼需要经过长距离的洄游过程,可能这个过程中的高新陈代谢作用对其构成了影响,从海洋到淡水的盐分变化可能也对其构成了影响,甚至不同江段的水流 *** 也是这把“钥匙”的组成部分。
要找到鲥鱼繁殖的秘诀,我们需要一次一次的尝试摸索,在我之前写过的日本鳗鲡和长江刀鱼的养殖探索过程中,这一步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美国为了驯化养殖西鲱,前后探索了二十多年时间。
而为了这些尝试,我们就需要不断的从野外获取鲥鱼资源以供研究使用。比如长江刀鱼的养殖,我们就先是从江水中灌江纳苗,才实现了最后的池塘养殖,最终取得了人工繁殖、孵化的突破。
鳗鲡虽是颇受欢迎的河鲜,但其商业化人工繁殖依然面临困难,欧洲鳗鲡、日本鳗鲡的野生资源也在快速萎缩
但鲥鱼的野外资源已经难以寻觅……1996年,水科院长江所在峡江段征调93船次,进行了连续21天、414小时的捕捞,一无所获;2006年,在安徽段组织了124船次、连续25天462小时的捕捞,依旧一无所获。
鲥鱼是否已经彻底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呢?我想,可能还没有到这一步。鲥鱼是否还能恢复往日的辉煌呢?我想,可能再也无法见到这一幕。
鲥鱼的故事已经结束了,无论我们如何懊恼,恐怕也无法扭转这个事实,但这个故事依然需要讲述——讲述历史,对历史本身并不重要,但对未来,至关重要。
《日本鳗鲡人工催产时机的优化及仔鱼行为和开口饵料的研究》刘登攀
《Genomic footprints of speciation in Atlantic eels(Anguilla anguilla and A.rostrata)》Magnusw.Jacobsen
《The European eel(Anguilla anguilla,Linnaeus),its Lifecycle,Evolution and Reproduction:A Literature Review》Vincent J.T.van Ginneken
《Spawning of eels near a seamount》塚本勝巳
《Seamounts,new moon and eel spawning:The search for the spawning site of the Japanese eel》塚本勝巳
《Oceanic spawning ecology of freshwater eel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塚本勝巳
我投入40万,与3年劳作养殖鲥鱼。一个消息,让我彻底凉了讲述:李忠生
撰稿:汉唐晓史
导语
张爱玲三大恨:一恨海棠无香;二恨鲥鱼多刺;三恨红楼未完。可见鲥鱼有多好吃。
鲥鱼味佳,营养价值极高。野生的鲥鱼已经很少很少了。鲥鱼的养殖前景很广阔。
我是李忠生,家在江西吉安的一个小农村 ,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3年前,利用我村的一个山洞养殖鲥鱼,陆陆续续投入了40来万,以及3年的辛苦劳作 ,眼看着有收获了,却得到一个噩耗:整座山卖给了开发商。我真是欲哭无泪了。
01
我们村叫梅田村,旁边一座山,山下有个山洞,我们习惯叫梅田洞 ,洞中很宽敞,洞中蜿蜒几公里,洞内有小溪 ,溪水清澈,并常年不断流。
据说徐霞客曾经到此游玩,游览时,曾赞美山的奇兀、感叹梅田洞的神奇。
别小看这座山,它以前是我们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山全部是石灰岩构造,几十上百年来,我们村都是靠挖山,然后煅烧成石灰出卖赚钱。可以说这座山养育了我们全村。
近几年,村里大部分年轻人出外打工了,山体也越来越小了,开采的村民也没以前多了。
02
2020年,听朋友介绍,养殖鲥鱼利润可观,销售市场广阔。于是我请来了一个养殖鲥鱼的朋友,看了梅田洞的环境,朋友告诉我,梅田洞是养殖鲥鱼的绝佳场所。
当天,我就找到了我们村的村主任,把我的想法告诉他,希望得到村里的支持。
村主任听后,二话没说,表示支持。因为这个山洞,除了村里的孩子玩耍,村民堆放点杂物,没有什么用处。
更何况,随着防溺水教育的深入,村里的孩子都不准到洞里玩了。现在能利用山洞养殖,何乐而不为呢。
03
在朋友的帮助下,我对山洞进行稍微的改造,拓宽了小溪和一些山洞口。加强了空气对流。朋友看了,甚为满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购买了鱼苗,饲料,我每天查阅资料,找到科学饲养 *** 。由于之一次养殖鲥鱼,担心出现意外,我索性搬到了洞里住下来。
看着鲥鱼渐渐长大,忐忑不安的心也随之落下。干起活来也得心应手,更有劲了。
04
养殖鲥鱼,越来越有心得了,眼看着要有收益了。不料,前段时间村主任告诉我说,经过全体村民的表决,整座山卖给了一个承包商,开采权归属承包商。
一听到这个消息,我彻底傻眼了。
不说我整整3年多,没日没夜的辛苦劳作,就说钱吧,我陆陆续续投进去40多万呢。
本钱还没收到一分呢 ,就要放弃了,我心真不甘啊。就算现在把鲥鱼卖了 ,赚的钱离本钱还远着呢。
当初没有和村委签订租赁合同,毕竟谁也没想到,一个一直没有利用价值的山洞,如今却给我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我现在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讲述身边人的创业故事,解读人生百态。大家好!我是汉唐晓史。谢谢您的支持与关注!
你知道的刀鱼、鲥鱼人工繁殖难题,这位姑娘给解决了
后浪“撒野”,金鳞擘海
为未来储能文案|浩
编辑|青袍御史
前言
美国鲥鱼是一种大型鱼类,体长可达1.5米,体重可超过30公斤。它们的身体呈流线型,背部呈深绿色到蓝灰色,侧部有银白色的鳞片。成年雄性鲥鱼通常具有弯曲的下颌和巨大的颌钩。
由于受到过度捕捞、水污染、河流开发和栖息地丧失等因素的影响。许多鲥鱼种群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减少。因此,鲥鱼的人工养殖势在必行。
生物学特性
美国鲥鱼是一种广温溯河性洄游性鱼类。它的适温范围为18℃~32℃。一旦性成熟,它们会游入一定的淡水水域进行繁殖,而仔稚幼鱼长大后又会返回海洋生活。
美国鲥鱼在海洋中度过大部分时间,形成鱼群并迁移到海底水温为7℃~13℃的海域内生活。它们的食物主要包括浮游动物和底栖小甲壳类,偶尔也会捕食一些小鱼。
美国鲥鱼的性成熟时间通常在2年左右,但雄性可能需要3年至5年,而雌性则需要4年至6年。当它们达到性成熟阶段时,体长大约在48厘米至53厘米之间。
性成熟后,美国鲥鱼会回归淡水河流进行繁殖,最适宜的繁殖水温约为18.5摄氏度。部分鱼类在进入淡水后会立即产卵,而另一部分可能需要长途旅行超过600公里,才能到达它们偏好的产卵场所进行产卵。
在产卵洄游过程中,成鱼停止觅食,专注于上溯到产卵地点。一旦产卵完成,它们会开始下游洄游,并重新开始进食。
夏季新孵化的鱼苗可以在河流中被观察到,通常在体长达到2cm至3cm时形成鱼群,并逐渐向下游移动。这段时间它们主要以底栖动物为食。幼鱼在秋季进入海洋,直到它们发育成熟。
人工养殖的放养条件
1.培育池塘
培育池可选择在室内或室外进行。室内水泥池的面积通常为3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可以搭建塑料或玻璃大棚进行覆盖。
而室外池塘的面积则适宜为2000平方米到3300平方米,水深为1.5米到2.0米。选址时应考虑水源充沛、溶氧丰富以及排灌方便的地区,并同时配置0.75千瓦到1.5千瓦的增氧机1台至2台。
室内水泥池的优点在于可以更好地控制环境因素,如温度和光照,从而提供更稳定的生长条件。搭建塑料或玻璃大棚可以进一步保护池内环境,防止外界干扰和温度波动。
室外池塘的优点在于可以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环境,节约能源成本。在选址时,需要确保水源充足,并且水质富含溶氧,以促进鱼类的生长和健康。同时,方便的排灌系统可以确保池塘的水位和水质得到有效控制。
2.清塘消毒
清塘药物主要包括生石灰和漂白粉等。生石灰用于清塘,每亩1米水深需要使用75千克到100千克的生石灰,全池遍洒。漂白粉用于清塘,每亩1米水深需要使用含氯30%的漂白粉15千克到20千克。
3.培育生物饵料
在清塘后的当天或第2天,每亩施用经充分发酵的有机肥100千克到150千克,以培育出适宜的肥水环境。当水中大量繁殖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等浮游生物时,可以放养美国鲥鱼的苗种。
鱼苗引进与放养
研究员发现美国鲥鱼放苗时,更好选择3厘米以上的规格,每亩放养量可控制在500尾至1000尾之间。为了确保鱼苗的运输安全和存活率,研究员采用塑料袋充氧运输的方式。
在2009年,实验基地引进了500尾的鱼苗,存活率达到了200尾。随后在2010年,研究员进一步引进了3000尾的美国鲥鱼鱼苗,放苗的成活率超过90%。
这些数据表明,实验基地在鱼苗放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适当的放养规格和运输措施,研究员能够提高鱼苗的存活率,并为养殖后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了保持放苗成活率的稳定性,研究员还应不断改进养殖技术和管理 *** ,确保鱼苗的健康成长。
引进的美国鲥鱼鱼苗,在适应新环境方面表现良好,成活率高于90%以上。这说明美国鲥鱼对于养殖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为研究员在当地推广和发展美国鲥鱼养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也为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和提高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养殖管理
1.饵料与投喂
刚下塘的鱼苗以小型枝角类和桡足类的幼体为食,定期补充投喂新鲜的枝角类。为了促使鱼苗上浮摄食,可以在夜间在水面上安装一个25瓦的灯泡,用以吸引鱼苗。
当鱼苗生长到5厘米以上时,它们的主动摄食能力增强,开始集群后转食驯化是更佳时机。通常在夜晚进行驯食,利用美国鲥鱼苗对光的趋性,鱼苗会在灯光的照射下聚集在水表层。
在投喂时,可以使用声响 *** 来引诱鲥鱼上浮摄食。通常经过大约3天至5天的训练,鱼苗就能够适应上浮摄食。
一般投喂鲥鱼使用缓沉性或浮性颗粒饵料,而饵料的粗蛋白含量要求在40%以上。每天投喂3次至4次,开始时以少量饵料诱使鱼类摄食,待鱼群集中后再逐渐增加投喂量。等大部分鱼类饱食后再减少投喂量。
鲥鱼对于饵料驯化的效果对摄食表现的影响较其他鱼类更为明显,因此在投喂饵料时应缓慢进行,诱使鱼群抢食,以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随着鱼体生长,饲料颗粒的粒径逐渐增大。
美国鲥鱼是一种生性好动的鱼类,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它们不停地转圈游动,因此能量消耗较大,饲料的利用效率较低。
鲥鱼养殖中饲料的质量至关重要,投喂的颗粒饲料要求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0%。鲥鱼偏爱摄食浮性或缓沉性的较小颗粒料,因此投喂方式应采取少量多次的方式,而投喂的颗粒料宜选择较小的粒径。
2.水质调控
在鲥鱼养殖过程中,水温应保持在20℃至32℃之间,溶氧浓度要保持在5mg/L以上,而pH值适宜范围为7.8至8.5。通过试验发现,鲥鱼对低氧环境的耐受能力较差。
鲥鱼是一种终身快速游动的鱼类,并且始终保持日夜不停的游动状态。鲥鱼的快速游动需要大量的溶氧供应,因此满足鲥鱼对氧气的需求是成功养殖的关键。
在实际生产中,缺氧导致鲥鱼窒息和死亡是常见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鲥鱼在缺氧情况下不会出现浮头现象,这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
因此,加强日常溶氧的监测非常重要,以预防缺氧导致的死亡事件发生。养殖水体的溶氧浓度更好保持在5mg/L以上,尤其在高温季节或阴雨天气时,溶氧含量不应低于6mg/L。
3.越冬管理
经过实践验证,美国鲥鱼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我们采用了室内温室和室外土池两种方式进行越冬。这一重要发现表明,在我们的地区可以广泛推广美国鲥鱼的养殖,并且这种方式还能降低养殖设施的成本。
相比于室内温室,室外土池越冬具有一定的优势,不仅可以充分利用自然光照和自然环境,还能够减少设施投资和维护成本。
在室外养殖中,我们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土池位置,确保充足的阳光照射和水源供应。根据气候变化,适时调整水温和水质管理,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室外养殖还需加强对饲料管理和疾病防控的监测,确保鲥鱼的健康和生长。
通过室内温室和室外土池两种越冬方式的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与室内温室相比,室外养殖方式的推广还有助于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符合现代养殖的发展趋势。
针对不同的养殖需求和地理条件,选择合适的养殖方式,可以更大程度地发挥美国鲥鱼的养殖潜力,为养殖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4.注意事项
美国鲥鱼具有生性活泼的特点,其鳞片容易脱落,对外界的 *** 反应也非常敏感。它们容易受到惊吓和受伤,或在应激反应后发生疾病而死亡。
在分级培育和记数等操作过程中,需要进行带水操作,并且动作要细致、轻柔。尽量避免或减少机械损伤,减少拉网操作,以降低应激反应。这是提高鲥鱼养殖成活率的关键。
鲥鱼苗种的运输是一项较为困难的任务,因此运输规格不宜过大。一般来说,2cm~3cm的夏花大小的苗种运输时具有更高的成活率。
在捕捞和运输过程中,必须进行带水操作,并尽量选择光线较暗的环境,以减少对美国鲥鱼的惊吓。
需要注意避免鱼因窜跳而受伤,或出现应急痉挛而导致死亡。在运输过程中,应注重控制温度和密度,以降低鱼的活动能力和减少机械损伤的风险。
推广前景
美国鲥鱼养殖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前期生物饵料的培养,以及人工配合饲料的驯化。在人工养殖过程中,美国鲥鱼表现出不停转圈的活泼游动,对溶氧的需求较高,并且极易受到应激的影响,容易发生缺氧和受伤导致死亡的情况。此外,鲥鱼的运输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通过设施改善和经验积累,可以克服这些限制因素,实现美国鲥鱼的大规模养殖。经过试验验证,美国鲥鱼适合作为一种淡水特色品种,进行扩大试养。同时美国鲥鱼是一种溯河性洄游鱼类,因此可以开展海水养殖试验,并进行人工繁育试验。
结语
美国鲥鱼养殖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但有潜力的养殖业务。养殖过程中需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和投喂方式,保证鱼苗的健康成长。管理者需要关注水质、溶氧和温度等环境因素,提供适宜的养殖条件。通过合理的运输和操作方式,减少应激和损伤,提高鲥鱼的成活率。
为了推广美国鲥鱼养殖,不断改进设施和技术是必要的。同时,利用当地的水资源进行海水养殖试验和人工繁育试验,可以拓展养殖规模并丰富品种资源。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可以突破养殖中遇到的难题,推动美国鲥鱼养殖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每斤200~300元!“长江三鲜”之首鲥鱼在泸州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张晓光, *** 程,张鹏等. 美国鲥鱼养殖技术
. 中国水产,2017,(11):45-48. 郭红,刘芳. 鲥鱼养殖中水质管理的关键技术研究
. 广东渔业科学,2016,33(2):101-105. 赵亮,王小军,王立民. 鲥鱼养殖饲料配方及其应用研究
. 水产科学技术信息,2014,(4):93-95. 王继国,王丽华. 鲥鱼养殖中的疾病防治技术研究
. 水产养殖,2012,(6):30-33.
王义鑫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7月20日,四川泸州市江阳区举行鲥鱼推介会暨2023年鲥鱼烹饪比赛活动,封面新闻记者从推介会上了解到,作为“长江三鲜”之首的鲥鱼在江阳区试养成功,即将批量上市。“一斤重左右的鲥鱼价格在两三百元,这个价格会因为市场供需量而上下浮动。”江阳区副区长曾镜枫介绍道。
推介会现场
据了解,鲥鱼、刀鱼、河豚被称为“长江三鲜”,而鲥鱼居其之首,又名三黎鱼、惜鳞鱼等。20世纪80年代始,鲥鱼种群数量处于濒危状态,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
2020年,泸州市科协、江阳区科协开始引进鲥鱼进行试验。2022年6月,当地在江阳区丹林山农水寨专业合作社养殖基地投放鲥鱼苗6400尾,如今已然成功,几乎每尾重量都达到了500克。
推介会上,“中国鲥鱼养殖之父”、西交利物浦大学慧湖药学院教授刘青华博士介绍,鲥鱼营养价值极高,其含脑黄金、卵磷脂居鱼类之首,可降低胆固醇,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冠心病。鲥鱼鳞也可食用,有清热解毒之功效。
在江阳区捕捞起的鲥鱼。谢婉玲摄
鲥鱼养殖并非易事。鲥鱼长势慢,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22摄氏度,低于7摄氏度或高于30摄氏度就不摄食并出现死亡。其鳃组织面积小,出水即亡,需不停快速游动获得溶氧,同时对一般鱼类不受影响的高频超声波产生应激反应,所以对养殖环境和水质标准的要求极高。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鲥鱼养殖具有高门槛、高难度、高风险特征。
“我们将加大与‘中国鲥鱼养殖之父’刘青华博士的合作,在董允坝建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谈及鲥鱼推广规划,曾镜枫说,江阳区将从苏州引进1名博士后和技术团队开展高端水产品的试验示范,建立“ *** 项目扶持+专家技术指导+基地养殖”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完善鲥鱼生态养殖标准,加快鲥鱼养殖推广,丰富江阳区水产品品种,提高水产养殖协会(专合社)、基地和农户收入水平,赋能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 *** ,报料 *** :3386405712】
常见鲱形目鱼类简介总有人说,淡水鱼刺多,海水鱼刺少,这话部分符合事实,但不全面。肌间刺较多的鱼主要就是两大类群:鲤形目和鲱形目。前者是原教旨主义淡水鱼,只有极少数种类会在冬季进入海水觅食,后者大部分都是海水鱼,少数淡水,或洄游至淡水。
鲱形目刺多,但只有300余种,扭转不了人们的“偏见”。虽然门丁不旺,但名头不低,著名的“长江四鲜”中,鲱形目占得其二:“长江刀”和鲥鱼。二者均为洄游鱼类,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海中,洄游至长江时最为肥美,故通常被视为“河鲜”而非海鲜。
图一:刀鲚
“长江刀”即刀鲚/Coilia ectenes,又名长颌鲚,俗名毛花鱼、野毛鱼等,鲱形目鳀科鲚属。体形狭长侧薄,颇似尖刀,虽多毛刺状骨刺,但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历来为食客所追捧。可惜由于长江污染加剧以及滥捕滥捞,产量逐年下降。2019年2月1日起,我国农业农村部停发刀鲚专项捕捞许可证,禁止生产性捕捞,希望是“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图二:鲥鱼
鲥鱼/Tenualosa reevesii,鲱形目鲱科鲥属。此鱼鳞下多脂,宜连鳞蒸食,肉嫩味美,比“长江刀”更加久负盛名,从汉代起已是著名的美味珍馐。张爱玲著名的三大恨之一“鲥鱼多刺”,也从侧面说明了它的美味。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野生的鲥鱼资源业已枯竭,再难得见。目前市面上有极少数人工养殖或缅甸海捕鲥鱼,但大部分都是赝品----美国西鲱/Alosa sapidissima。
对于国内来说,鲥鱼和长江刀就是鲱形目的“一哥”和“二哥”,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它们仅仅是传说而已,一般接触不到,能够满足我们口腹之欲的还是那些大众鱼类。对于青岛人来说,鲱形目鱼类虽然不太重要,但在餐桌上也占有一席之地,以下简介几种较为常见的,占据首位的当然是太平洋鲱。
图三:太平洋鲱
太平洋鲱/Clupea pallasii,鲱科鲱属,鲱形目的正根儿。太平洋鲱在黄海的地方性种群为“黄海鲱”,在青岛被叫做“青鱼”,注意这可不是四大家鱼的“青鱼”,那是鲤科的淡水鱼。青岛海域一度盛产“青鱼”,据说上个世纪70年代,赶上旺发,市场上“青鱼”成堆。但如今“黄海鲱”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进口太平洋鲱鱼,以满足人们对古早味的追求,但一般新鲜度不高,价格低廉。
图四:太平洋鲱的卵巢
太平洋鲱体内含脂肪量高,味香,鱼杂鱼卵也好吃,虽然刺多但松软有规律,比小刺神出鬼没的鲤科鱼类强多了。宜用豆瓣酱葱姜蒜爆锅,放水烧开,下鱼,加料酒和醋,炖至收汤,不失为一道平价美味,也可腌制后用烤箱烤之。日本人对太平洋鲱的爱别出心裁,他们喜欢吃太平洋鲱的卵或卵巢,称其为数の子(かずのこ),是是御節料理(おせち料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五:早市上的“白鳞鱼”
鳓/Ilisha elongata,俗称“白鳞鱼”或“白力鱼”,鲱科鳓属。此鱼味道鲜美,当年梁实秋先生在青岛时曾买过此鱼一尾,并误认为是鲥鱼,品后评价“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据说早年间也颇受人们青睐,但毕竟刺多,现在好像不太“认”这种鱼了。市场上常有出售,然价格不高,乏人问津。如果新鲜度足够好,不妨买来尝试一下,梁实秋都大加赞赏的鱼,应该会好吃的。
图六:斑鰶
图七:斑鰶刺身
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鲱科鰶属,前海海钓的常见种类, 因鳃盖的后方有一块大黑绿斑而得名。,俗名北方叫它“气泡子”、“古眼”,或烤或煎,刺多出油,几乎是最廉价的海鱼。更善于欣赏斑鰶之美还是日本人。出产于水质优良海域5厘米上下的幼年斑鰶被称作“シンコ(新子)”,制成刺身是一种高档料理,所以,如果遇到刚捕获的鲜活斑鰶,不妨试试刺身。
图八:黄鲫
黄鲫/Setipinna taty,鳀科黄鲫属,黄、渤海量产,各地俗名不同,如油扣、烤子鱼、黄尖子等。此鱼头部淡黄色,背络、胸鳍和尾鳍均为黄色,臀鳍浅黄色,故名“黄鲫”。刺密体薄,但味道不错,一般以酥炸为宜,有些人好这一口儿。由于不易保存、价格低廉,此鱼一般仅见于沿海地区的市场,像图八中这种品相完整的也不多见。 ? ?
图九:日本鳀
鳀(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鳀科鳀属,这个名字估计很多人听起来会感到陌生。其实,鳀鱼在我国近海的产量曾一度甚高,然其肉易烂,直接“食”用的价值不高。不过幼鳀的咸干制品“海蜒”却深受很多人的喜爱。鳀鱼有“鲅鱼食”、“离水烂”等俗称,是多种经济鱼类的主要食物。
图十:青鳞小沙丁
图十一
青鳞小沙丁/Sardinella zunasi,也叫寿南小沙丁鱼,鲱科小沙丁鱼属,算是正宗的“沙丁鱼”之一员。此鱼个头太小,一般不鲜食,在市面上通常以小鱼干的面目出现,如图十一。
以上几种,就是青岛常见的鲱形目鱼类。我似乎只吃过“太平洋鲱”,当年在镇 *** 食堂时常有此鱼,我很喜欢,尤其是鱼杂可以不 *** 吃,也算是清苦生活中的一丝亮色吧。
“养了两年了,就等着今年能收回部分成本,不想遇到了疫情……”最近,甘泉双山村的吴开春因为养殖的鲥鱼没有销路而心急如焚。
两年精心养殖,开卖遭遇疫情
吴开春告诉记者,两年前,苏州人工培育出鲥鱼育苗,他和两位朋友便引进鱼苗尝试人工养殖。
“我们买了2万尾鱼苗,用大棚来养殖,前后投进去200万元。”吴开春表示,鲥鱼比较“娇气”,人工养殖难度很大,一要控制好温度,二是要不间断地供氧。温度高了低了都养不活,增氧机要24小时开着,如果有机器坏了,没被发现的话,一个小时鱼就会“全军覆没”。养殖鲥鱼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他和朋友24小时轮流看管大棚。
鲥鱼从育苗到成熟期要20个月左右,人工养殖的成本和风险都很大。“一般养殖的存活率也就在30%-40%,我们之一次养殖非常尽心,存活率达90%。2万尾鱼苗存活下1.8万条左右。”
去年10月,鲥鱼进入成熟期,吴开春等人陆续卖出6000条,剩下的1.2万条鱼准备年后再卖。
暂定每斤120元,如有需要请联系他
吴开春告诉记者,鲥鱼比一般鱼贵重,价格也较高,正常达到150元每斤,销售对象主要是饭店。然而,年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扬州的饭店、酒店都没有营业,现在餐饮多数以外卖为主。一时间,养殖的鲥鱼没了买家,都积压在养殖场里。他告诉记者,之一次开卖就碰上了难题,大家都很着急。
“现在的鲥鱼大小在一斤半到两斤,口感和鲜度都是更好的,如果再长下去的话,可能会影响鱼的品质。”更令吴开春担心的是,随着天气越来越暖,大棚里的鲥鱼也将受到极大影响,“越往下,鲥鱼就越易死亡,5月前我们要把鱼都卖掉才行。”眼下,养殖场里的鲥鱼还没着落,下一批的3万多鱼苗已投放开始养殖,成本越来越大,亟需回笼一些资金。
“我们暂时定价每斤120元左右。”吴开春说,如果有饭店或批发商需要,欢迎与他联系。市民如果有需求,可在小区群里团购,5条以上市区范围内都可送货上门。
如果您想购买鲥鱼,可与吴开春联系, *** :13605275172。
记者 费佳佳
编辑 晴子
聚齐“长江三鲜” 蔡甸区首次探索河豚繁育养殖中新网湖北新闻5月24日电(吴亭 杨铭)刀鱼、河豚和鲥鱼被称为“长江三鲜”,且各具风味,但因多种因素影响,使得如今“长江三鲜”鲜少出现在一般民众餐桌上。
河豚苗种
继长江刀鱼苗种成功繁育后,日前,蔡甸区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又传来喜讯,该社于今年3月份引进河豚、鲥鱼苗种进行池塘工厂化繁育养殖,聚齐了“长江三鲜”,成为武汉市首个刀鱼、河豚和鲥鱼的繁育养殖试验示范基地。
近日,笔者走进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基地看到,硕大的工厂化车间内,喷水式增氧机、循环水沉淀池、尾水处理区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大大小小的水池密布其中,不同种类、不同生长阶段的鱼在水里畅快地游弋着。
“近两年来,长江刀鱼池塘繁育技术的突破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在此基础上,我们又从江苏引进了河豚和鲥鱼,来补齐‘长江三鲜’品种。”武汉恒宇信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国荣介绍,今年首次引进河豚和鲥鱼是为了培育后辈的亲本,在池塘工厂化人工繁育,预计今年11月份“长江三鲜”可上市。
“长江三鲜”是长江洄游鱼,咸淡水两栖,每逢春季溯江而上,在淡水产卵繁殖后入海。根据这三种鱼的生长环境要求,恒宇信养殖基地专门模拟了天然湖泊水质指标来进行规模化生态养殖,采用双层薄膜式棚架结构,将棚内的水质、温度等调控到更佳状态,确保更高的存活率和产出量。
陈国荣说:“今年引进的河豚,大规格鱼种有500尾,小规格鱼种有27000尾,打算将大规格的河豚作为明年繁殖时用的亲本来培育,小规格鱼种在今年冬季可以有部分上市。河豚的经济价值比较高,市场价格约是150元一斤,明年我们把亲鱼养成之后,自己来繁殖,就准备大面积养殖。”
刀鱼位列“三鲜”之首,肉质紧实,鲜美无比;鲥鱼号称“鱼中西施”,鱼肉鲜嫩,料理时不需要去鳞;河豚祛毒上餐桌,鱼皮丰腴肥厚,口感独特。
为了让更多江鲜“游”上人们的餐桌,该合作社今年同时还引进了大规格鲥鱼300尾,计划还将引进小规格鲥鱼2万尾进行繁养。在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业事业发展中心等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将探索出更多的水产养殖经验,进一步丰富市民的餐桌。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人杨武华表示:“长江刀鱼的养殖技术在蔡甸区已经比较成熟了,今年又引进了鲥鱼、河豚两个长江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养殖,补齐了‘长江三鲜’。通过今年的养殖,下半年可为市场提供水产品,从而巩固长江禁捕的成果,保护长江水域的生态环境。”(完)
?河豚、鲥鱼、刀鱼“上桌”,这个长江三鲜如何“游”到全国的?河豚、鲥鱼、刀鱼,过去用于“奢侈餐饮”、“高端餐饮“的长江三鲜,这两年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餐桌上。
"全国性推长江三鲜,今年二三年月上市以后,同比去年增长6倍,尤其华东是大面积增速在6倍以上,而华北高于整个西部,甚至高于整个华南。"盒马全国水产采购洛枫近日接受采访时说。
在江苏南通海安的中洋集团,周到君看到,河豚、鲥鱼、刀鱼等分布在100万平方米现代化的工厂化、集约化养殖设施中,盒马货架上的“长江三鲜”,就来自这家企业。
“以往时令的高端珍稀物种,通常通过一些高端餐厅和消费者见面。与盒马合作,我们把时令高端品种做成了预制菜,通过盒马优质的渠道提供给消费者,让它从高端餐饮走向了家庭餐桌,这是我们在做的事情。”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说。
2019年开始,盒马与中洋集团旗下中洋鱼天下达成合作,首次将河豚、鲥鱼、刀鱼搬上零售货架。2019年-2021年,盒马的河豚、鲥鱼、刀鱼逐渐在华东地区打开市场。2022年,双方开始尝试将河豚、鲥鱼、刀鱼推向全国市场。
河豚鱼,也能在家做了!“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的一首古诗让河豚鱼家喻户晓,但吃这种鱼一直有很高的门槛,在人们印象中,河豚鱼味道鲜美,但食材稀缺,价格一直不菲;而且处理时要很小心,否则容易中毒。光这两个因素,就让不少普通人对吃河豚鱼这件事,望而却步。
但今天,用户在盒马APP上如果搜索“河豚鱼”,可以看到时令冰鲜的河豚,300g/份价格109元,赠送白汁料包。其产品详情中显示:选用纯种暗纹东方鲀野化驯养,每条鱼都有溯源码,全程可追溯,连续29年经权威部门检测为无毒,河豚控毒养殖专利号ZL021386145。
“河豚从野生环境下到人工养殖,这是之一个突破。过去在野生环境下,能让它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实现性腺发育,再实现全人工的繁殖,这是基于产业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是基础。”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介绍说,养殖过程当中,要把河豚鱼作为一个食品,“控毒”成为非常核心的关键。“我们花了长达6年的时间,完成河豚鱼控毒养殖的技术攻关,并且拿到了国家级的发明专利。”
资料显示,中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建成了规模庞大的河豚鱼养殖基地、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中洋“南通长江河豚”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农业农村部审核批准的暗纹东方鲀养殖鱼源基地加工企业,中洋河豚市场覆盖超过70%,品牌价值80亿元。
盒马全国水产采购洛枫说,2019年之前,很多消费者吃时令的、区域性的水产品,比如河豚、刀鱼,特别是河豚不敢吃,也没有渠道敢去买。“2019年,我们开始做这个(河豚)商品,把整个上海做到了无毒的之一证。从2020年到2021年,中间尽管有疫情因素,但我们不断地扩到成都、南京、杭州,包括安徽的消费者,都可以吃到区域化的时令商品。”
盒马去年对消费者做的一个水产品市场调研显示,86%的受访者在购买水产品时有预制处理需求,其中‘厨艺小白;对于水产预制菜的需求更高;75%的消费者在购买水产预制菜时更关注食材的新鲜度;难处理、偏小众的水产预制菜接受程度更高。
“为了降低消费者的尝鲜门槛,盒马跟中洋尝试将河豚鱼骨熬制成白汤再 *** 成料包随赠,消费者只用简单炖煮就能做成一道经典的白汁河豚。”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说,很多消费者把冰鲜河豚买回去,配上白汁,再加蔬菜、加菌菇、加年糕,各种各样的,吃完也会在在社交媒体晒出来。
盒马全国水产采购洛枫认为,水产品以预制菜形式给到用户时搭载的料包,就像女孩子化妆一样铺个底色,比如白灼料包,比如北方人重口味,可以去加一些口味;比如在西南地区辣可以加调,做红烧、麻辣火锅都可以,“我们给了一个‘1’,会给消费者很多‘N’的空间。”
“三年出货量超亿”,全面提升扩速“今年是’扩张的一年‘,前面我们已经有了准备,今年各方面都具备了让我们去扩张的条件。 ”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说,过去把养出来的鱼,通过各个流通市场一层一层分销到餐饮端或者家庭端,后来开始做做成预制菜,这前后的变化很大。
刘大勇说,在预制菜推进过程中,我们追求“食材要鲜”、“配料要真”、“味道要正”,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需求,有一些给到最终的味道,还有的是做基础装——把基础的调味包做好,一些定形的料包,消费者买回去以后有有延伸的空间。
以鲥鱼为例,鲥鱼是为数不多的以鱼鳞为美味的鱼,烹饪以清蒸为更佳,但很多没尝试过的消费者买回去后,却把鱼鳞刮净了用来红烧,也就尝不到鲥鱼区别于其他鱼的独特美味了。为此,盒马便与中洋鱼天下尝试将鲥鱼制做成预制菜,在处理过程中将鱼鳞完整地保存好, 同时配上酒香蒸料,并附上烹饪提示,方便消费者尝鲜。
“预制菜在这两年,特别是疫情以后,消费者C端的需求量爆发了,每年都以倍增的速度在增长。”刘大勇说,2022年,预制菜售卖出两千多万份,今年预制菜预计突破五千万份,我们制定了三年预制菜出货量超过一亿份的战略,“并且我们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预制菜,组件比较齐全,不是过去的预制食材”。
盒马全国水产采购洛枫说,在盒马端的数据,水产预制菜每年都是以40%以上的速度递增,连续大概3~4年。“今年我们在做整体商业规划来看,对于水产预制菜增长不设上限,因为空间很大。”
洛枫举例说,比如河豚,一个区域的时令品单个月销量突破15~20万份,随着消费者对这个商品有越来越多的认知,以河豚为起点,包括像螺蛳,像广东的脆鲩也好,消费者对这些区域的食品认知度越来越高。
去年盒马在全国门店上线了——糟粕醋火锅,并搭配这一锅底上线了大量水产涮品。其中,只有盒马有的脆鲩鱼片是口碑更高的商品之一。脆鲩鱼是一种吃蚕豆长大的草鱼,Q弹爽脆,极富弹性,鱼味鲜甜。盒马将脆鲩鱼做成了脆鲩鱼片,将这个原本只在广东佛山一带才有的创新水产品卖到了全国每天都有15万份脆鲩鱼片上架全国盒马。供应商的订单量随之快速增长,在北京一些火锅餐厅中也开始出现了脆鲩鱼的身影。
水产预制菜,要良币驱逐劣币“未来的规划正在路上,比如解决鱼腥这个难题,从调水养殖、饲料、水域环境,我们和高校、院校的科研教授已经在探讨。目前,中洋在广东投了一个很大的工厂点,我们也和广东的 *** 端协同探讨‘去腥’这件事情。”盒马全国水产采购洛枫说,工艺加工端,比如“火锅季”推出的脆鲩、罗非,未来在中洋会把吃着蚕豆长大的鱼会更脆,薄度大概3.5毫米,这种商品会在江苏落地,这是以广东产区的商品走向江苏,面向全国。
从整个水产预制菜的发展趋势来看,据了解,行业现状及趋势主要四点:
1.水产资源丰富。数据显示,2021年水产品总产量达6690.29万吨,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7.36千克。同时,我国是水产品消费大国,接近3/4的消费者是“海鲜控”,炒、煮、蒸等烹饪手法花样百出。这为水产预制菜提供了发展的温床。
2.助力水产品“跨区”销售。水产品普遍存在季节性、区域性。水产预制菜相比活鲜运输难度更低,能够让水产品运往全国各地,打破了区域的限制。
3.降低水产品尝鲜门槛。相比其他食材,水产品对于消费者而言处理、烹饪难度更大。预制菜是降低水产品尝鲜门槛的有效“解法”。除了刀鱼、鲥鱼、河豚外,消费者对于生蚝、小龙虾、螺蛳、螃蟹等水产品的预制菜接受程度也很高。
4.源头企业入局C端市场。水产预制菜产业的上游有大量掌握着优质食材和养殖技术的源头供应商。此前,他们主要面向国内B端餐饮企业及贸易出口,随着C端预制菜市场的快速发展,近两年这些上游企业纷纷入局,开始布局C端市场,并且直接与渠道品牌共创,降低试错成本的同时,让整条水产预制菜链路更加可控。
“前期预制菜领域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接下来劣币要出清,良币要重新占上风,我们对这个充满信心,也在身体力行地推进这个事情。”中洋集团副总裁、中洋鱼天下总经理刘大勇说。
长江“四鲜”里的高富帅——鲥鱼鲥鱼,满足了你对一条完美鱼类的所有想象:体宽似椭圆白玉盘、鳞片大而薄,上侧略闪着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则是银白色的光泽,所谓“四月樱桃红满市,雪片鲥鱼刀”。如同是刀鱼的plus版,长江“四鲜”里更高富帅的就是它,最早成为贡品的也是它。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能先”讲的就是金陵城外临江,旧设鲥鱼厂,一路“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的献祭权贵之路。
张爱玲曾说人生三大恨事为“一是鲥鱼多刺,二是海棠无香,三是红楼未完”,不过放在今天,对于食客人们来说最恨的不是多刺,而是“鲥”不再来。如果说长江刀鱼是濒临灭绝的一个鱼群,到了鲥鱼这里,已是功能性灭绝。
“谷雨见鲥鱼”,曾经每年初夏要溯江洄游产卵的鲥鱼,如今已经多年未见,原因同刀鱼,不再赘述现在一些养殖场通过全程模拟自然洄游生态,成功养殖了鲥鱼等长江珍稀鱼类。于是,鲥鱼又以人工养殖、或是非长江鲥鱼的形式重返餐桌。所以,明月清风仍在,食客啊你不要悲伤(不要迷信野味)。
吃鲥鱼,最独特之处在于吃鱼不去鳞。刀鱼的鱼鳞不去除,是因为细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鲥鱼是因为一片片大而薄的鳞片里,脂肪含量丰富,是一道不可舍弃的美味。
雕花醉鲥鱼:一条匀称的鲥鱼盛在红亮的清汁里,鱼身鳞片闪着油光,覆盖鹅黄的酒酿、红艳的火腿和一扎青翠欲滴的牙签小葱,清淡的酒香和鲥鱼的鲜味交相呼应。
将浸透着鱼汁的花雕浇在鱼身,用筷子轻戳,鱼汁就从皮下立即涌出。试着嚼嚼鱼鳞,有滋有味,齿间像是在嚼浸了汁水的瓜子仁。再慢慢吃一块被鲥鱼蒸汽宠幸过的火腿、回味一下酒酿的酸香,简直犯了选择困难症,一边感叹着真好吃啊一边激烈思考着下一筷子该夹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