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泽诱人的美食总令人胃口大开,但如果听说哪种食物的“花容月貌”与食品着色剂(食用色素)(以下简称着色剂)的“化妆”有关,很多人就会露出一副唯恐避之不及的表情。
无论是明朝时就有的色彩丰富的江浙美食千层糕,还是历史同样悠久的用红曲和淀粉(一说面粉) *** 的北京传统风味小吃灌肠,着色剂对一款美食的“画龙点睛”由来已久。那么,人们对着色剂到底有哪些担忧?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又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呢?
食物为何需要“美颜”
很多时候,人们对食物的好感度,是从它的颜值开始的。
“颜”与“色”不仅体现美食的风味和新鲜程度,还影响食用者的心理——那些色彩明丽养眼的食物,更容易获得青睐。
不过,大自然赋予食物的“美色”常常很脆弱,持久性较差,无论是烹调、加工还是储存,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颜色的改变。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王蓓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食物在加工和熟制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水分流失或受到机械损伤等原因,内源性天然色素会发生一些改变,从而可能导致食物变色、褪色甚至失色。
颜色的改变比如水果、蔬菜等加工过程中发生的“褐变”(色泽变暗或变成褐色),看起来确实不那么让人赏心悦目。因此,食品行业不得不考虑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加入食用色素——着色剂来改善因加工导致的食品天然颜色的劣变,“修复”和提升食品的感官属性,让消费者面对食品时产生心理愉悦和购买欲望。
这种赋予和改善食物色泽的着色剂,是相关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的有60余种,按照它们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主要来自天然色素,按来源不同分为3类,一是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β-胡萝卜素等;二是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三是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
合成着色剂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偶氮色素类,如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等;二是非偶氮色素类,如赤藓红、亮蓝等。所谓偶氮和非偶氮,主要指色素分子结构中含有的氮原子数量是否是偶数。一般来说,非偶氮色素的牢固度相对更高,制造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也高。
着色剂的作用并不仅限于食物“美颜”,有些着色剂本身还具有生理活性和营养价值。例如广泛用于果汁饮料的β-胡萝卜素,不仅是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的物质),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功能,而红曲红色素,则具有降血压等功能特性。
色素有害健康吗
草绿色的奶油冰淇淋、天鹅绒色的蛋糕,烧烤牛肉色的炸薯片……这些因为“略施粉黛”而让一些人食欲满满的食品,却让另一些人感到不安。
一方面,不少人对把“化工合成的色素”吃到嘴里这件事儿总感觉不那么靠谱,另一方面,以往媒体报道过的“染色馒头”“染色三黄鸡”等,虽只是着色剂被超范围使用的个案,却被错误地解读成“添加色素就等同于假冒伪劣”。
事实上,着色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被认可和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同时,国内外对它的使用与标识也均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我国GB2760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对应的使用 *** 或残留量。
王蓓分析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得以掩盖食品不良品质和掺杂使假为目的。“染色馒头”等个案之所以受到严厉查处,主要是因为染色用的着色剂柠檬黄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国家标准规定不能用于馒头等蒸煮面制品。不法分子用柠檬黄将卖剩的馒头伪装成玉米面馒头,属于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类似这样的案例,恰好说明我国对着色剂有非常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而不是什么所谓着色剂“有毒”的佐证。
事实上,我国每种着色剂在批准使用前都必须经过一系列建立在慢性毒性试验基础上的严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王蓓介绍说,慢性毒性试验目的在于观察接受实验的动物长期少量摄入受试物所产生的反应,从而确定受试动物长期摄食某种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更大摄入剂量,也叫更大无作用量(MNL),单位为mg(摄入量)/kg(受试动物体重)。然后将这个MNL值除以100,就是人体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L)(单位同上)。
举例来说,合成色素苋菜红的大鼠(实验动物)的更大无作用量(MNL)是50mg/kg,将这个数值除以100可以得到0.5mg/kg的ADI。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60kg,那么他每天吃苋菜红的上限是0.5×60=30mg,即这个人终生每天都吃这么多苋菜红,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
同时,国家食品添加剂监管部门也会综合考虑不同食品的组成成分、加工工艺和食用习惯频次等摄入量指标因素,将每种着色剂适用的食品范围、添加量等信息在国标中进行注明。比如按照GB2760要求,柠檬黄这种合成色素只能用于风味发酵乳、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等30类食品中,并且明确限定了其在每一类食品中的更大添加量。
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哪个好
天然色素因为天然存在于人们熟悉的动植物或微生物中,如从紫胶雌虫分泌的树脂状物质中提取的紫胶红,从葡萄皮中提取的花青素等,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的安全性比化学合成的更高。但从科学评估的角度看,答案可能并非如此。
王蓓解释说,食品科学领域有句话叫做“万物皆有毒,关键看剂量”,天然色素也不例外。除了剂量问题,科学家们还要研究存在于一种食品中的天然色素被提取出来用到另一种食品中时,是否会和后者中某种成分发生反应,进而形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也有研究认为,天然着色剂提取工艺复杂,提取物中往往含有一些无法被分离的有害物质。同时,天然色素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结构改变,这些都会带来安全风险。
因此,在食品科学家眼里,安全是相对的,天然着色剂不一定就比合成着色剂更安全,它们的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风险评估,只有通过风险评估,才能被允许使用。
此外,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已经有天然着色剂还要合成这么多化学着色剂?王蓓分析说,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天然着色剂不稳定,预热等会发生颜色改变,二是天然着色剂都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工艺相对复杂,提取成本相对较高。
合成着色剂就是针对天然着色剂的上述缺点而开发的,色泽鲜艳、着色能力强、稳定性好、水溶性好、易调色、品质均一,且效果持久耐用。另外,因为人工着色剂的合成技术成熟,制备简单,其成本也相对低廉很多。(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酱油是“害人油”,不仅有毒还致癌?长期吃酱油,对身体有害吗?王大叔是一个养生达人,平常很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退休之后为了让自己的身体更好,每天都会进行锻炼,而且在饮食上也很注意。
周末王大叔的儿子一家会回家吃饭,王大叔让老伴儿给孩子们多做几个菜,并且叮嘱要少放点酱油,说有文章说酱油吃多了会致癌。
王大叔的老伴儿一听,说“这都吃了多少年酱油了,也没见身体不好呀”,并且认为王大叔有点大题小做了。
那酱油吃多了对人体是否有害呢?真的会致癌吗?
一、酱油分生抽、老抽,“抽”指的是什么?
超市货架上的调味品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其中酱油基本是每个家庭必备的,但超市上的酱油瓶封面上,多会标着“生抽”、“老抽”,两者有啥区别呢?
酱油是由大豆、小麦、麸皮、豆粕等原料发酵而成的一种日常调味品,其中含有维生素、氨基酸、棕红色素、糖、酸等多种物质,能够让菜肴味道更加美味。
不过酱油有很多种分身,像生抽、老抽等都属于酱油。
生抽和老抽有什么区别呢?其实生抽、老抽中的“抽”,是提取的意思。
我国南方和北方 *** 酱油的 *** 是有区别的,南方一般气候炎热湿润,一般采用稀态发酵法,北方气温相对比较低,一般采用固态发酵法。
酱油发酵好之后会抽取其中的浸出液,之一次抽出来的叫头抽油,第二次抽出来的叫二抽油,第三次抽出来的叫三抽油。
而生抽是直接将头抽油、二抽油、三抽油按比例混合之后直接食用的酱油,一般颜色更浅一点,味道更鲜一点,可以用来凉拌菜肴;老抽是将抽油继续加工浓缩而成的酱油,一般颜色更深一点,黏度更大,适合上色用。
平常在使用生抽和老抽的时候要注意下面两点:
1.生抽注意用量
生抽虽然颜色看起来淡,但其实还是比较咸的,在烹饪时要控制好使用量,以免食盐摄入过多。
2.老抽注意时间
对于红烧肉等一些需要上色的菜肴来说,老抽放入的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晚。
二、酱油是“害人油”,有毒还致癌?
关于酱油有害的说法可不少,有的说“酱油亚硝胺会致癌”,有的人“勾兑酱油含4-甲基咪唑,会导致肝癌”,真相到底如何呢?小九给大家一一解释一下
- 酱油含亚硝胺
亚硝胺的大量生长,离不开很多的亚硝酸盐、蛋白质分解产物胺类、酸性条件等环境。但酱油的酿造过程中没有大量亚硝酸盐,也不是酸性条件,因此很难合成很多致癌物亚硝胺。
- 酱油含4-甲基咪唑,致肝癌
有些酱油添加的焦糖色中,可能会产生一部分4-甲基咪唑,但并不是所有的酱油都有,而且即便有,也是很少的,正常食用并不会危害到人体健康。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称,人的皮肤变黑都是因为酱油吃多导致的,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人体皮肤变黑,是因为皮肤中的黑素细胞将酪氨酸催化产生黑素导致的,人们说吃酱油会变黑,也是因为酱油中有酪氨酸。但其实酱油中的酪氨酸含量并不多,甚至都不及日常很多食物中的酪氨酸多,因此不用担心吃酱油会变黑。
三、挑选酱油有窍门,3点很关键
酱油是家家厨房都在用的一种调味品,但市面上的酱油种类品牌都太多了,如何挑选才是重点,有几点很关键。
1、认准酿造酱油
市面上还有一些配制酱油在出售,但配制酱油是“假酱油”,其中含有谷氨酸钠等多种化学添加剂,还可能会产生有毒物质氯丙醇,已经被国家禁止生产和销售了。
选购酱油时,尽量要选择酿造酱油。
2、氨基酸态氮数值越高越好
酱油好不好,还要看氨基酸态氮数值高不高,一般氨基酸态氮数值越高的酱油,质量越好,味道也更鲜美,营养也相对更高一点。
一般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不应该低于0.4克/100毫升,如果能达到0.8克/100毫升,那就属于特级优质的酱油了。
3、认清原料,大豆为佳
酱油的发酵原料有很多种,相比较尽量要选择大豆、小麦等为原料的产品,这种酱油口感和使用体验感更佳。
一般不同的酱油使用 *** 也不同,除了要选择大品牌的正规酱油产品之外,还要看酱油的使用 *** 。
如果写着佐餐酱油的话,那一般可以直接生吃;但如果写着烹调酱油的话,更好是加热后再食用。
酱油虽然是厨房出镜率很高的一种调味品,但其实有很多不同的分类,像生抽、老抽等都属于酱油的不同分类。有说法称酱油含有亚硝胺、4-甲基咪唑、吃多了会变黑等等,但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科学依据,正常食用酱油还是很安全的。
参考资料:
<1>《生抽、老抽、酱油、味极鲜…竟有这么多区别!原来以前都用错了》.科普中国.2019-06-27
<2>《酱油:变黑、患癌,别甩锅给我》.果壳.2018-07-31
<3>《10块钱和35块的酱油,到底有什么区别?幸亏知道了....》.人民网科普.2021-07-1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方便面都是防腐剂,吃一包32天才能解毒,长期吃会致癌?小陈工作比较忙,所以平时午餐、晚餐都追求方便,因此,方便面成为了他一日三餐的首选食物。
这天,小陈的母亲来到小陈家中,看到了成堆的方便面,不仅说道:“你每天就吃这个?”
小陈也是很不好意思的点了点头。
小陈的母亲责怪道:“方便面里面有很多防腐剂、香精之类的东西,吃一包32天才能解毒,以后别吃了”。
小陈纳闷了,方便面中含有的防腐剂,真的有这么多、这么离谱吗?方便面对我们的身体危害真的很大吗?接下来,医生就来和大家说说。
方便面含有大量的添加剂?
医生手头正好有一包方便面,在此先给大家看看其中的食品添加剂信息。
面饼中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瓜尔胶,碳酸钾,碳酸钠,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栀子黄,姜黄素,核黄素,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丁二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柠檬酸。
粉包中除了在面饼中出现过的食品添加剂之外,还有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焦糖色。
酱包中的食品添加剂,有维生素E。
然后,来给大家一一分析下。
首先是面饼中的瓜尔胶,这个是食品增稠剂,可以增加面条的筋度,使得泡出来的面不会软趴趴的。
其次是碳酸钾和碳酸钠,这个其实就是我们俗称的草木灰和纯碱,我们平时在揉面团等时候都会或多或少的用到这两个物质。而在面饼中,它们充当酸碱的调节剂,可以有效改善面团发酵过程中过酸,导致面条不耐煮的情况。
然后是六偏磷酸钠,三聚磷酸钠,焦磷酸钠这三种物质,这三种物质都具有调节酸碱度和充当粘合剂的作用,它们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质,增加面条的韧性和耐煮性。
再然后是栀子黄,姜黄素这两个物质,这两个物质是属于食用色素范畴。栀子黄来自于栀子中的一种天然色素,姜黄素则是从姜黄中提取得到的天然色素。在正常范围内,两者对人体均没有毒害作用。
再就是核黄素,其实就是维生素B2,在这里主要用作营养增补剂。
再然后是柠檬酸脂肪酸甘油酯,丁二基羟基甲苯,特丁基对苯二酚,柠檬酸这四种物质,这三种物质都是抗氧化剂和酸度调节剂,可以避免面饼被氧气氧化从而导致面条的坚硬度下降,同时还可以调节酸度。
再然后是5’-呈味核苷酸二钠,琥珀酸二钠,这两者都是属于鲜味剂,可以提高鲜味。其实不仅是方便面粉包,在鸡精味精中,这两者出现得也很频繁。
再是焦糖色,食用色素。
最后是酱包中的维生素E,和面饼中的核黄素类似,属于营养增补剂。
其实,这么看来,方便面中其实并不含有防腐剂。所以,我们上文所说到的那些有关于方便面中含有大量防腐剂,吃一包32天才能解毒,甚至防腐剂中毒等谣言,就不攻自破了。
其实,在我国对于食品添加剂的规定标注GB 2760中,是不允许方便面添加防腐剂的。而且,对于其他的食品添加剂,GB 2760中也有严格的限制。
再多说一句,食品添加剂作为现代食品工业的象征,只要是符合国家标准添加的,都是没有问题的,甚至,就算短时间内大量的食用这类食品,也没问题。大家大可不必被蛊惑,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有毒的。
方便面会不会致癌?
这个只能说:适量食用就不会致癌。
因为方便面属于油炸类食物,油炸类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会由于高温等造成(如苯并芘等)致癌物质的产生。但是这个物质的量是很少的,偶尔吃当然是没有问题,或者说连续吃一两个月都没有问题。只要不是长年累月的吃,就没问题。
其实方便面和烧烤类食物差不多,都是由于高温烹调,从而导致其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危害物质。但是由于方便面是生产于专门的,低尘的车间内,而且方便面的原料的成分也比较单一,相对烧烤类食物来说,其中含有的致癌物质比较少。
或者说,相对于烧烤类食物来说,方便面中含有的致癌物质可以忽略不计。
不仅如此,癌症的发生是极其复杂的,并不是说有某些物质摄入过量,就会导致癌症的。癌症的发生与遗传,化学物质,病毒,物理射线等等等等有关,同时还与细胞DNA的改变,转录,复制等误差的出现等息息相关。
总之,癌症的发生的极其复杂的一个过程,其中是包含有数以千万计的因素的,不是仅仅某一种或者某几种物质可以导致的。所以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方便面会致癌这个论题,都是无稽之谈。
食品添加剂,一定是不健康的吗?
很多人都对于食品添加剂具有很严重的偏见,认为它会伤害身体,是所谓的“科技与狠活”。但是食品添加剂之于现代食品工业的意义,用一句不太恰当的话来说,就是: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才会有保质期长且口感很不错的食物。
如果没有了食品添加剂,那么我们的食物会极其的短缺(因为无法长期保存),食品被生产出来如果不能被很快的消耗掉的话,就会很快变质从而变得无法食用。所以说,食品添加剂的发明,可以说是变相的解决了食物短缺的问题。
同时,食品添加剂并不只有我们认知中的“苯甲酸钠”、“焦磷酸钠”等陌生的化学名词,更多的其实也是来源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比如我们平时做面包、馒头时,用到的酵母、小苏打等,平时烧饭时用到的盐、味精等,都是属于食品添加剂的范畴。所以说,没必要对食品添加剂有这么大的偏见,所谓的食品添加剂,我们其实每天都在使用。
还是那句话,食品添加剂如果是符合标准的使用,都是没有问题的。
何谓“垃圾食品”?平时要少吃?
有些人把方便面称为“垃圾食品”,其实医生一直很反感“垃圾食品”这个称谓,因为这个名词,它既没有确切的定义,也没有权威的解释,属于一种主观臆测、靠炒作起来的一个概念。
但是,在本文里,我们先给赋予它一个定义——高油、高盐、高脂的食物。
而按照这个定义,其实好多食物都是属于“垃圾食品”,就比如本文所说的重点——方便面、油炸食品、烧烤类食物等等。这些食物高油高盐高脂,而且几乎不含除了脂肪和蛋白质外的营养素,营养成分极其单一。
总之,“垃圾食品”这个概念,其实有点空穴来风的意味,但是我们要知道,只要做到均衡饮食,每个营养素都合理的摄入的话,对人体来说,并没有所谓的“垃圾食品”。
原来食用色素可以这样人性有为 ,常见食品变身色彩小王子/小公主哈喽,大家好!今天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原来,我们平时吃的食物里的颜色,也可以让我们化身为“色彩小王子/小公主”哦!
颜色是食品中吸引消费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常常会看到五颜六色的食品,如火红的辣椒酱、翠绿的菠菜汁、金黄的鸡蛋、粉色的蛋糕等等。然而,这些美丽的颜色背后隐藏了很多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食用色素”,其实就是用食品提取物提取的天然色素和化学合成色素。不得不说,化学合成色素的使用还是有点争议的,因为有些成分可能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传统的食品染色剂,如苏丹红、福尔马林等都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那么有没有更安全、更健康的染色材料呢?全天然的食品染色剂也可以实现的。
但是,食品提取物提取的天然色素则完全不同,它是通过食物中天然存在的色素进行提取,所以对人体是安全的。当然,食用色素不能过度食用哦,还是适量为妙。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的来头吧!
想要 *** 红色素,最简单的 *** 莫过于利用杞子 *** 杞子汁了。杞子营养丰富,是一种非常好的食用补品,而杞子中的多种成分中也含有红色素。通过简单的提取和处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种自然的红色素。那么问题来了,如何 *** 杞子汁呢?其实非常简单:将适量的杞子加入开水中,冲泡后将杞子和水用料理机搅拌均匀,然后用纱布过滤,就可以得到我们的“红宝石”啦!
不过,如果你想要更加复杂的红色素 *** 方案,那么我也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譬如说,你可以使用柿子、枸杞、红曲米等食物进行提取,最后得到一种非常漂亮的红色素。只是 *** 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多次提取和加工,所以还是建议大家搭配杞子汁比较好。
而如果你想要 *** 绿色素,那么青菜就是你不错的选择了。青菜中含有很多绿色素,利用简单的提取和处理,我们就可以得到一种自然的绿色素了。 *** *** 也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适量的青菜放入料理机中搅拌均匀,用纱布进行过滤,就可以得到我们的“绿宝石”啦!
当然啦,上面所说的杞子汁和青菜汁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大家也可以试试其它许多种食材,利用食品提取物进行各种各样的颜色提取。毕竟,现在你已经成为了“色彩小王子/小公主”,而这些天然食用色素,也让我们吃得开心又放心啊!
最后,作为一个正在学习的餐饮人,在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食用色素虽然安全,但也要适量食用哦。而且,我们更要注意平时饮食的均衡和清淡,多吃新鲜的天然食材,才是最健康的方式!
添加了着色剂的食物还安全吗?专家这样说……草绿色的奶油冰淇淋
天鹅绒色的蛋糕
烧烤牛肉色的炸薯片
……
“略施粉黛”的食品
让有的“吃货”食欲满满
也让另一些“干饭人”感到不安
添加着色剂的食品是否安全?
人们对着色剂有哪些担忧?
食品科学领域的专家如何看待着色剂?
01
食物为何需要“美颜”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王蓓接受《中国消费者报》记者采访时介绍说,食物在加工和熟制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水分流失或受到机械损伤等原因,内源性天然色素会发生一些改变,从而可能导致食物变色、褪色甚至失色。
因此,食品行业不得不考虑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加入食用色素——着色剂来改善因加工导致的食品天然颜色的劣变,“修复”和提升食品的感官属性。
这种赋予和改善食物色泽的着色剂,是相关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中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中允许使用的有60余种,按照它们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
主要来自天然色素,按来源不同分为3类,一是植物色素,如甜菜红、姜黄、β-胡萝卜素等;二是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三是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
合成着色剂
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偶氮色素类,如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柠檬黄等;二是非偶氮色素类,如赤藓红、亮蓝等。
所谓偶氮和非偶氮,主要指色素分子结构中含有的氮原子数量是否是偶数。一般来说,非偶氮色素的牢固度相对更高,制造工艺相对复杂,生产成本也高。
着色剂的作用并不仅限于食物“美颜”,有些着色剂本身还具有生理活性和营养价值。例如广泛用于果汁饮料的β-胡萝卜素,不仅是维生素A原(在体内可转变为维生素A的物质),还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抗衰老等功能,而红曲红色素,则具有降血压等功能特性。
02
色素有害健康吗?
着色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被认可和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同时,国内外对它的使用与标识也均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我国GB2760明确规定了允许使用的着色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对应的使用 *** 或残留量。
王蓓分析说,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得以掩盖食品不良品质和掺杂使假为目的。
“染色馒头”等个案之所以受到严厉查处,主要是因为染色用的着色剂柠檬黄虽然安全性较高,但国家标准规定不能用于馒头等蒸煮面制品。不法分子用柠檬黄将卖剩的馒头伪装成玉米面馒头,属于食品添加剂超范围使用的违法行为。类似这样的案例,恰好说明我国对着色剂有非常严格的安全管理要求,而不是什么所谓着色剂“有毒”的佐证。
事实上,我国每种着色剂在批准使用前都必须经过一系列建立在慢性毒性试验基础上的严格食品安全风险评估。
王蓓介绍说,慢性毒性试验目的在于观察接受实验的动物长期少量摄入受试物所产生的反应,从而确定受试动物长期摄食某种受试物而无任何中毒表现的每日更大摄入剂量,也叫更大无作用量(MNL),单位为mg(摄入量)/kg(受试动物体重)。然后将这个MNL值除以100,就是人体的每日允许摄入量(ADL)(单位同上)。
举例来说,合成色素苋菜红的大鼠(实验动物)的更大无作用量(MNL)是50mg/kg,将这个数值除以100可以得到0.5mg/kg的ADI。如果一个人的体重是60kg,那么他每天吃苋菜红的上限是0.5×60=30mg,即这个人终生每天都吃这么多苋菜红,也不会对身体造成健康危害。
同时,国家食品添加剂监管部门也会综合考虑不同食品的组成成分、加工工艺和食用习惯频次等摄入量指标因素,将每种着色剂适用的食品范围、添加量等信息在国标中进行注明。
比如按照GB2760要求,柠檬黄这种合成色素只能用于风味发酵乳、冷冻饮品(食用冰除外)、果酱、蜜饯凉果、装饰性果蔬、腌渍的蔬菜、熟制豆类、加工坚果与籽类等30类食品中,并且明确限定了其在每一类食品中的更大添加量。
03
天然色素和人工色素哪个好?
天然色素因为天然存在于人们熟悉的动植物或微生物中,如从紫胶雌虫分泌的树脂状物质中提取的紫胶红,从葡萄皮中提取的花青素等,所以很多人认为它们的安全性比化学合成的更高。但从科学评估的角度看,答案可能并非如此。
王蓓解释说,食品科学领域有句话叫做“万物皆有毒,关键看剂量”,天然色素也不例外。除了剂量问题,科学家们还要研究存在于一种食品中的天然色素被提取出来用到另一种食品中时,是否会和后者中某种成分发生反应,进而形成食品安全风险隐患。
也有研究认为,天然着色剂提取工艺复杂,提取物中往往含有一些无法被分离的有害物质。同时,天然色素在加工过程中易发生结构改变,这些都会带来安全风险。
因此,在食品科学家眼里,安全是相对的,天然着色剂不一定就比合成着色剂更安全,它们的安全性都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风险评估,只有通过风险评估,才能被允许使用。
此外,很多人疑惑为什么已经有天然着色剂还要合成这么多化学着色剂?王蓓分析说,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很多天然着色剂不稳定,加热等处理后颜色会发生改变,二是天然着色剂都是从动植物中提取得到的,工艺相对复杂,提取成本相对较高。
合成着色剂就是针对天然着色剂的上述缺点而开发的,色泽鲜艳、着色能力强、稳定性好、水溶性好、易调色、品质均一,且效果持久耐用。另外,因为人工着色剂的合成技术成熟,制备简单,其成本也相对低廉很多。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消费指南杂志
中国癌症高发,是吃太多食品添加剂害的?4种添加剂真的要远离“这一口下去,得吃进去多少添加剂?”
李阿姨是一个非常关注食品健康的人,每次去超市买东西时,她总会仔细查看产品包装上的配料表,然后失望地发现大部分食品的配料表上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添加剂。
同类型的食品,李阿姨都会有优先选择着零添加的食品,在她看来,尽管价格稍微贵一点,但零添加意味着纯天然无公害和更健康,食品添加剂就是害人的东西,以前就经常听说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鸭蛋和硼砂猪肉,食品安全问题非常严峻。
不少人也会像李阿姨一样,一谈添加剂色变,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有害的,吃多了还会致癌?事实到底是如何?
一、几千年前,我国就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
事实上,早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周朝时用肉桂来增加味道,汉朝时用盐卤当凝固剂来做豆腐,到了南宋时期,还用矾碱盐来 *** 油条。
现代食品工业使用食品添加剂主要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和帮助食物防腐保鲜。目前,全球获得批准的食品添加剂数量多达到15000种,我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只有2300种,可以说比较少量了。
食品添加剂并非洪水猛兽,有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健康甚至有一定好处。
?营养强化剂
营养强化剂包含多种矿物质、维生素等,有些特殊人群需额外补充,像婴儿所食用的配方奶粉中添加了多种营养强化剂。
?增稠剂
多为多糖类、胶类、改良淀粉类和糖醇类物质,且他们多来自天然食材的膳食纤维,像酸奶、果冻中就加入了增稠剂。
?氨基酸
人无法合成的氨基酸,可通过食品添加剂的氨基酸来补充,如半胱氨酸、丙氨酸等常用做增味剂或香精香料。
?天然氧化剂
比如维生素E与维生素C以及茶多酚等植物提取物,常用做点心和油脂中。
通常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都不会有太大危害。食品添加剂的负面看法之所以这么多,是因为很多不法商家为了利益,不惜铤而走险,常见的违规情况主要有以下两种:
1.超范围使用,即在不允许的地方使用了食品添加剂,比如 *** 馒头过程中添加漂白剂。
2.超剂量使用,即在允许的地方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二、“零添加”更安全?
由于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广受关注,不少商家都以“零添加”噱头作为商品卖点,可零添加是否意味着质量更好更安全?
目前市面上宣称“零添加”的食品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允许添加而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二是本来不允许添加但依旧标注零添加食品添加剂。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钟凯表示:商家将产品包装成“零添加”的确顺应消费需求,但利用消费心理刻意制造食品安全恐慌却需要谴责。一些宣称“零添加”的商品完全是“扯谈”,如植物性产品本就零胆固醇但仍以“零胆固醇”大肆宣传,某些食品“零蔗糖”,但却添加了蜂蜜或葡萄糖浆等糖类。
真正零添加食品其实是些非常简单的产品,比如零添加酱油,生产时并未添加防腐剂、甜味剂和色素等。
但零添加不能说明食物更安全,像酱油如果没有添加防腐剂,开封后若不能在短时间内用完,再食用就可能对身体有害。
三、4种添加剂已被明令禁止用于食品
某些添加剂并非是食品添加剂,且危害性极大,国家已经明令禁止食用,大家要睁大眼睛多留意。
1、苏丹红
苏丹红是一种化工染色剂,而非食品添加剂,它含有萘的化合物会对肝肾有极大的毒性。工业中的机油、石油等会使用,目的是增色。
苏丹红不溶于水、不易褪色和颜色艳丽,且价格低廉,因此,不法商家就会将它应用在辣椒粉、辣椒酱、辣条等食品中,食品的颜色如果过于鲜艳,如鸭蛋的“红心蛋黄”,就要小心苏丹红了。
2、硼砂
硼砂是一种毒化工原料,食用添加硼砂的食品后,硼砂会和胃酸反应生成硼酸,轻则消化不良,重则呕吐腹泻乃至循环系统障碍、休克等中毒反应,过量还有可能致死。
不法商家为食品增强韧性脆度、保水性与保存期,非法添加硼砂,比如牛肉丸、沙琪玛、腐竹等,添加了硼砂的食品色泽会异常鲜亮,吃起来较为柔软,且煮很久都不会糊。
3、甲醛
甲醛是一种无色但气味 *** 的有机化合物,食用后有致癌的风险。不法商家为改善食品外观,延长保质期,常将其作为漂白剂和防腐剂使用,一般会添加在鱿鱼干、海参干、粉丝、腐竹和面条等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像很多菌菇类食物本身会产生微量的甲醛,这种就无须担心,甲醛可溶于水,食用前用水浸泡一下冲洗干净,完全煮熟后即可放心食用。
4.瘦肉精
瘦肉精是指能够减少动物脂肪生成以及促进蛋白质合成药品的统称,而非具体药物,人体误食滥用瘦肉精的食品后,可能出现头晕、心律失常、肌肉震颤等中毒症状。
《食品科学》期刊中指出,瘦肉精在猪肉多个可食用组织中均有残留,尤其是动物的肾脏,含量更高,建议还是少吃。大家选购肉类时,不要购买低于市场价的肉类,更好去超市或大型市场买有检验过的肉类。
参考资料:
<1>《科学认识食品添加剂》.市说新语.2022-10-29
<2>《食品“零添加”标注泛滥,是真的满足消费需求还是恐慌式营销?》.松鼠.021-03-22
<3>《鸭蛋黄越红越好吗?当心有毒的苏丹红》.人民网-科普中国.2019-08-14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吃碘盐就能预防核辐射?不可取!随着日本核污染水排海事件的发酵,人们对于核辐射的预防愈发关注。近期网传“可以通过食用碘盐,能够预防放射性碘在甲状腺的蓄积,以达到保护甲状腺的目的”——这真的靠谱吗?最新一期“科学”流言榜揭晓!其中涉及诸多近期广为流传的健康谣言。快来一起了解真相吧。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流言 空调开“除湿”更省电
真相开除湿模式是否更省电,要根据室内和室外空气的温度和湿度等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一般来说,当气温在20℃-30℃时,除湿模式比制冷模式省电;当气温高于30℃时,除湿和制冷模式的用电量差不多,但是由于不同厂家的设备工作模式的设定条件不同,以及室内温湿度变化的情况不同,有的除湿模式温度设置略高,反而让人们觉得不舒适。
也就是说,室内温度高,则开启制冷;室内温度不太高,但湿度大,则可以开启除湿。例如一些地区的回南天,或者梅雨天气,或者部分沿海地区等在室内湿度大的季节,通过除湿模式降低室内空气的湿度即可让人感觉舒适。
流言 食用含碘盐可防核辐射
真相通过食用含碘盐防核辐射的想法,并不可取。我国食盐加碘的目的是防治碘缺乏病。环境缺碘地区通过食盐加碘,可以安全、便捷、长期地对全民进行碘营养的补充,避免碘缺乏病影响居民健康。根据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用盐碘含量》规定,加碘食盐中的碘含量为每公斤20mg-30mg。
在核污染事故中当人体摄入放射性碘后,主要蓄积在甲状腺内,发生初期保护甲状腺需要一次摄入“稳定碘”100mg,相当于一次摄入3kg-5kg食用碘盐。《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明确提出,“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不超过5g”,如果过量摄入,会对人体各个脏器造成严重的负担,会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慢性肾病,严重者可能造成脱水,甚至死亡。
因此,想通过食用含碘盐防核辐射,不可取!
流言 高温预报温度总偏低
真相在遇到高温炙烤天气时,人们有时会感觉天气预报的温度比自己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这难道是因为不敢预报高温?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首先,气象预报是有考核标准的,预报的气温和实况温度的差别应在误差标准范围内,否则会被认定为错报。
其次,气温的标准有一套国际气象组织规范。气象观测站的选址要求在不受环境影响的位置,周边不能有山、高楼、水体,尽量能够反映当地真实大气环境;测温度用的百叶箱要求离地1.5米高,下垫面为草地,不受地表辐射影响;百叶箱中的温度计也是在避光、通风的条件下测温的,这样测出来的气温才是全世界统一标准下的气温。
因此,预报温度相当于人们在阴凉、通风的环境下感受到的温度,自然和人在户外阳光下感受到的温度是不一样的。如果下垫面是柏油马路、水泥地,则感受到的温度会更高。大家可以将气温预报作为参考,但气温观测必须要符合全球统一标准,这才是科学的观测 *** 。
流言 红壳鸡蛋比普通鸡蛋更营养
真相有人认为红壳的鸡蛋是散养、放养的“土鸡”所生,比规模化饲养的商品鸡生的蛋更有营养。其实,鸡蛋壳的颜色和鸡的品种有关,与营养价值没有关联。
鸡蛋壳的颜色主要由蛋壳中的“原小咻色素”决定,原小咻色素含量越多,蛋壳的颜色就越深。原小咻色素本身没有任何营养价值,原小咻色素的含量以及合成能力主要由遗传基因决定,也就是说,蛋壳的颜色取决于母鸡的种类,是“天生”的,与人为因素无关。
鸡蛋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维生素、脂肪和矿物质等,不同颜色的鸡蛋营养差异不大,所以不用过度关注它们的颜色。无论是白壳蛋还是红壳蛋,新鲜、安全才最重要。
流言 牙齿越白越健康
真相很多人嫌弃的“黄牙”,多数是正常牙齿的颜色。正常牙齿的颜色不是纯白色,而是乳白色或淡黄色,并且富有光泽。这是因为牙齿的颜色是由牙齿表面牙釉质的矿化程度和牙齿内部牙本质的颜色共同决定的。如果牙釉质的矿化程度低、透明度差,内部牙本质的黄色不能透过,那么牙齿看上去就会偏白;牙釉质的矿化程度越高,釉质就越透明,内部牙本质的颜色越容易透过,牙齿看上去就偏黄了。
当牙齿出现了暗沉的棕黄色或者灰黑色,影响到美观甚至功能的时候,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针对导致牙齿变色的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 *** ,使变黄变黑的牙齿“白回来”。但是,不建议过分追求牙齿的美白。牙齿漂白、贴面修复、全冠修复等治疗 *** ,都有各自的缺点和局限性。如果不是因为牙齿本身的疾病而导致的牙齿变色,使功能受到影响,那么只需要认真刷牙、定期洗牙,保持口腔卫生,维护口腔健康即可。毕竟,健康的牙齿才是最美的。
流言 全能型“抗癌神药”来了
真相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口服小分子靶向化疗药物AOH1996。网传其在临床前研究中,该药物能杀死所有实体瘤。不过,现在说AOH1996是“抗癌神药”还为时尚早。该研究药物能抑制多种实体瘤的数据仅限于细胞实验阶段,尚未进入临床试验。一般90%的研究药物会在临床试验的路上败下阵来。
临床前的研究主要通过模型和动物实验进行药代动力学以及药物安全性和药物毒理学的研究。然而,无论是多么严谨的医学理论和药物治疗模型,都有可能在现实中无法实现。人体的生态环境非常复杂,对细胞和动物模型有效,并不代表对人有效,因此通过了临床前研究,只能说是见到了曙光,真正的考验还在临床试验中。
此外,即使理论上讲泛实体瘤抗癌药物可以杀灭所有肿瘤,但是在不同癌种中其效能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流言 爱笑的人会得抑郁症
真相抑郁症具有情绪低落、消沉或沮丧,兴趣减退甚至缺失,以及快乐感丧失等临床表现,但也有患者的外在表现为“微笑抑郁”,即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不协调一致、有矛盾冲突。
自卑、低自尊是可能导致抑郁的人格基础,这类患者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明明心里很痛苦,却装出表面上很开心的样子,竭力去维持一个比较完好的形象。此外,患有抑郁症的人,往往会有一种很强烈的病耻感,因此会拼命隐藏、掩饰。这种状态下,精力会处在一种极度消耗的状态。
不过,与患者关系亲近、经常来往的亲友还是能够觉察出一些蛛丝马迹的,比如,从以前的活泼外向变得沉默寡言,从以前的积极乐观变得踌躇,甚至觉得活着没什么意思;将自己长期封闭在一个环境空间内,喜欢独处;抑郁症严重的时候,行动力会变得迟缓,对事情的注意力也会下降,食欲不振;还有的抑郁症患者在轻生前会向亲友倾诉、发出求救信号等。在发现抑郁症端倪的时候,身边的亲友要及时干预,陪患者去医院做心理评估诊断。
流言 矿泉水开瓶后易变质
真相市面上合格矿泉水瓶的材料都是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的。PET是一种耐高温材料,夏季车内温度不会使其析出有害物质。只要瓶身完好且在保质期内,水的感官未发生变化,消费者均可放心饮用。
相关测评结果显示,将矿泉水存放在模拟夏季高温的环境里14天,矿泉水的状态、色度、滋味、气味均未发生变化;未检测出塑化剂邻苯类物质和重金属;有色矿泉水瓶也未出现色素污染情况。
此外,已开封+暴晒的矿泉水也不会滋生细菌。喝水后把剩余的矿泉水放在模拟环境中,分别测试即刻、三天后的微生物含量,结果显示三天后的菌落总数也没有明显增长。这是因为矿泉水中没有太多营养物质,因此水里几乎没有菌落。暴晒后水温较高,矿泉水中的微生物也不易滋长,消费者不必担心。
文/本报记者 李洁
来源: 北京青年报
科学家警告:食用色素纳米颗粒可能会损害人体肠道动物肠的横截面,其细胞可能受到食物纳米颗粒的影响
根据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宾汉姆顿大学科学家最近的一项研究,在食品工业中经常用作食用色素和抗结块剂的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可能会对人体肠道的某些部分造成损害。
康奈尔大学食品科学副教授Elad Tako和他的合作者发现通常用于食品的特定纳米颗粒即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可能会对肠道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它们对关键的消化和吸收蛋白质有负面影响。
在他们的研究中,研究小组在Tako实验室的体内系统中施用了等效剂量的二氧化钛和二氧化硅,该系统提供了与人体非常相似的健康反应。该研究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
科学家们将纳米颗粒注射到鸡蛋中。鸡孵化后,科学家们检测到血液、十二指肠(上肠)和盲肠(连接到肠道的袋子)中功能、形态和微生物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人们每天都在消耗这些纳米颗粒,但我们真的不知道它的长期影响。现在能够证明其中一些影响,这是了解胃肠道健康和发育的关键。
尽管有这一发现,但科学家们尚未呼吁停止使用这些纳米颗粒。
纳米颗粒用于食用色素中,以提高其稳定性、溶解度和颜色强度。食用色素纳米颗粒是通过将颜色颗粒的尺寸减小到纳米级范围(通常在直径1至100纳米之间)制成的。
纳米颗粒比较大的颗粒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这使得它们更具反应性并提高它们在食物中的分散能力。这种改进的分散性导致更好的颜色稳定性,因为纳米颗粒不太可能聚集在一起或沉淀在食品中。
除了稳定性,纳米颗粒还可以增强食用色素的强度。这是因为粒子的较小尺寸允许它们更有效地与光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更鲜艳和强烈的色彩。
然而,重要的是要注意,在食品中使用纳米颗粒引起了人们对其潜在健康影响的担忧。因此,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等监管机构要求食品制造商提供证据,证明他们使用的纳米颗粒可以安全食用。
添加了人工合成色素的食品,安全吗?红红绿绿的虾片,颜色缤纷的饮料,五颜六色的糖果,是不是很容易就吸引人的眼球,勾起人们的食欲?
这五彩缤纷的颜色,却不单单是食品本身的色彩,而更多的是色素作用的结果。色素也叫着色剂,是一类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其主要作用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增加食品的色泽,促进食欲。
01
色素有哪些呢?
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允许使用的色素有60余种,按照它们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分为天然着色剂和合成着色剂两大类。
天然着色剂
按来源分为三类,一是植物色素,如胡萝卜素、番茄红素等,二是动物色素,如紫胶红、胭脂虫红等;三是微生物类,如红曲红等。
合成着色剂
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新红、赤藓红、诱惑红等多种。合成色素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成本低等优点,在《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也明确规定了可使用的范围和剂量。
02
着色剂安全吗?
着色剂在全球范围内都是被认可和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之一,同时国内外对它的使用与标识也均有明确、严格的规定。所有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中重要的一条是:不得以掩盖食品不良品质和掺杂使假为目的。而且我国每种着色剂在批准使用前都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因此,食品生产企业只要按照相关规定合理使用着色剂,消费者也要尽量购买正规厂家的产品,一般情况下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03
天然着色剂比合成着色剂更安全吗?
“明明有那么多的天然着色剂,为什么要用合成着色剂呢?”这是很多消费者的疑问。
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所谓天然着色剂,是从天然物质中提取出来的,不代表它一定是安全的。主要是因为天然色素提取工艺复杂,提取物中可能含有未被分离出来的有害物质,如农残、兽残等,再就是天然色素往往性质不够稳定,若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结构改变,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
04
消费者如何正确选购含有色素的食品呢?
经常有报道:不法厂家为了使酱卤制品呈现金黄诱人的色泽,违规使用胭脂红;网红饮料违法添加日落黄;茶叶中违法添加铅铬绿,等等。长期或一次性大量食用色素含量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过敏、腹泻等症状,当摄入量过大,超过肝脏负荷时,会在体内蓄积,对肾脏、肝脏产生一定的伤害。
消费者在选购颜色鲜艳的食品时,不要一味追求颜色过于鲜艳或者与实际颜色差异过大的产品,并时刻关注市市场监管局官方网站的食品安全检测结果。
消费者如果怀疑自己购买或食用了色素超标的食品,可以保存样品,并寻求专业机构进行色素含量的测定。
责任编辑:孙源熙
永州市消费者委员会消费提示:水果制品色素超标 过量食用危害健康天气渐热,果脯蜜饯、水果罐头等制品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开胃零食。不过,喜欢这类食品的消费者要当心了,卖相漂亮的产品可能存在安全问题。
4月1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13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2年 第8号)。其中,有3批次水果制品涉及色素超标,分别是标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凯士利食品厂生产的天山乌梅,亮蓝、苋菜红、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更大使用量比例之和超出国家标准规定;标称山东省潍坊市奇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委托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弘发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乌梅,亮蓝、胭脂红、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更大使用量比例之和超出国家标准规定;标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第五季食品有限公司委托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双茂食品厂生产的天山乌梅,其中亮蓝、苋菜红含量超出标准要求。
4月8日,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2022年第4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公告显示,砀山县虹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标称品牌为班掌柜的糖水染色草莓罐头(425g)检出使用诱惑红不合格。
4月1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10批次食品抽检不合格情况的通告(2022年 第10号)。其中,有2批次水果制品涉及色素超标,分别是 *** 网一曲相思愁更愁(网店)(经营者为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泰磊食品店)销售的、标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盛华园食品厂生产的天山乌梅,其中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更大使用量比例之和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标称广东省揭阳市揭西县启巧食品厂生产(分装)的天山乌梅,其中苋菜红检测值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
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诱惑红均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在食品生产中应用广泛,但如果长期摄入人工合成着色剂超标的食品,则存在健康隐患风险。其中,长期摄入亮蓝、苋菜红、胭脂红超标的食品,存在致畸、致癌的风险;如果长期摄入日落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引起风疹、荨麻疹、腹泻、小儿多动症;如果长期摄入柠檬黄超标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肝脏等造成损害,等等。
为此,《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 2760—2014)中对亮蓝、柠檬黄、日落黄、苋菜红、胭脂红等含量均作了 *** 规定,青凉果类蜜饯产品中的更大使用量分别为0.025g/kg、0.1g/kg、0.1g/kg、0.05g/kg、0.05g/kg。诱惑红由于色素稳定性优良,广泛应用于冰淇淋、雪糕、糖果、糕点、饮料等食品的着色。但国家标准要求水果类罐头食品中不得使用诱惑红。而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更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通俗讲就是色素混合使用的更大量。标准规定,相同色泽着色剂在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更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应超过1。
市场监管部门分析指出,蜜饯凉果、水果罐头中色素超标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生产企业为改善产品色泽、提高市场价值而过量使用;二是企业掺假造假滥用色素;三是企业生产过程中计量不准;四是企业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了解而超 *** 添加或者未严格控制用量;五是生产企业为了改善水果类罐头的色泽而违规添加。
事实上,不仅是蜜饯凉果、水果罐头,颜色鲜艳的饮料、零食等都会使用色素,只要添加的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就可以放心食用。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经过加工后的水果制品,色泽不会过于鲜艳,要谨慎购买颜色过于鲜艳的产品。
永州市消费者委员会
2022年6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