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它的个体大,肌间无刺,骨头全是软骨,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一种营养、经济价值很高的鱼类。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因地域或品种不同又有中华鲟、中国鲟、鳇鱼、苦腊子、鳣等名称。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鲟鱼全身是宝。其肉无肌间刺,食用率高,可做生鱼片、油炸鱼片,也可进行熏制和 *** 罐头等,其吻、鳍、肝、鳃、骨、胃肠、脊索等均是上等佳肴;尤其是匙吻鲟卵经加工制成的“鱼籽酱”,誉满全球,为世界高档营养食品;其吻、骨和皮可制胶,同时皮还可以制成优质皮革。这样一种全身是宝的高经济价值鱼类,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养殖品种,但在如今鲟鱼养殖微利时代,该如何做到高效养殖呢?
石家庄市井陉县位于太行山脚下,河北省西部边陲,历史文化悠久,同时井陉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较多,尤其以冶河水量较大,冶河水部分由沿岸的泉水汇集而成,泉水温度常年约在13-20度之间,经过发展,这里汇聚了大小50家鲟鱼养殖企业。
刘彦林就是井陉这个50多家养殖企业中的一家,说起鲟鱼养殖的经历,可真是令大家敬佩。刘老板传承父志,为了完成父亲的意愿,放弃了下海经商的大好机会。依靠着自己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在自己的努力下,鲟鱼事业慢慢好转起来,并被评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场”。刘老板有着年青人的热血豪情,在养殖期间遭遇洪灾等数次大起大落,却从未低头。
到底是什么撑着刘老板,除过他自己坚韧不拔的毅力,刘老板也给我们透露了他自己养殖的诀窍,关键是以下三点:
一、最适放养密度的控制
鲟鱼养殖过程中,放养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鲟鱼的生长速度,放养密度过高,会引起池内缺氧,鱼类吃食争抢激烈,鱼体相互摩擦碰撞严重,鱼体受伤感染容易死亡。放养密度过低,造成资源浪费,大大增加养殖成本,所以一个均衡的放养密度是很重要的。冷水鱼放养密度视水体交换量和鱼种规格而定,例如:100克——250克/尾鲟鱼的放养密度为30尾——100尾/平方米,随长随分塘,养成密度可在500尾/亩(具体情况的参考当地养殖条件)。
二、日常管理
定期清洗池底:每周清洗池底1次,防止残饵、粪便、落叶杂物等污物的累积与藻类杂菌的滋生。排污时,放低池水至1/2或1/3左右,并加大池水排放速度,边排放边清扫,力求池内污物彻底排出,及时捞出病鱼和死鱼。
增氧:水源不足、池水水温高时,可利用增氧设备补充地下水增加水中溶氧。
水量及水位控制:投放的鱼种规格较小时,水的流量也要小,随着鱼体的增长逐渐加大流量,从10厘米鱼苗养至1公斤商品鱼,水位应从50厘米逐渐加高至150厘米。
水温的控制:保持池内水温在18℃——24℃之间,更高水温一般不得超过28℃。
三、饲料的选择——重中之重
市场饲料样式品种繁多,刘老板经过悉心对比试验,最终选择的天邦全熟化鲟鱼料,坚持每月打样。刘老板本月对其二号池进行抽样称重测量工作,平衡测量三次,鱼重均约7两,全程使用天邦全熟化大大鲟鱼料一个月,月增重2.5两,饵料系数低至1.20,鲟鱼增重满满,鲟鱼体色亮丽,肉质鲜美。
表1.刘老板本月鲟鱼打样数据
经过多家对比以及本月打样实时跟踪,刘老板郑重推荐——天邦全熟化鲟鱼料(或大大鲟鱼料),根据冷水鱼鲟鱼的生理特性及生长需求,采用优质原料,经科学配方用先进膨化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营养全面、诱食性好、水中稳定性佳、消化吸收完全等特点,鲟鱼摄食后,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饵料系数低、生长周期短、肉质风味佳、体色鲜亮活力好、适宜长途运输、是工厂集约化养殖的理想配套产品。
因为珍稀,所以珍惜!长江这些特有的精灵,你了解多少?研究表明,近代物种的丧失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1000倍,比物种形成速度快100万倍。物种的丧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个物种加快到每小时1个物种,这意味着每过1小时,就有1种历经千百万年进化的生物从地球上永远消失。
长江作为母亲河,不仅孕育了古老的华夏文明,也滋养了万象生命。长江拥有各种鱼类400余种,特有鱼类180余种。长江既是青、草、鲢、鳙“四大家鱼”等重要经济鱼类的天然种质资源库,更是诸多珍稀水生生物的避难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珍稀保护野生鱼类共有16种,其中分布于长江水系的有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白鲟和长江鲟,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花鳗鲡、川陕哲罗鲑和松江鲈鱼等。
在这些鱼类从繁盛走向濒危的过程中,人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或水利开发导致栖息地破坏,或过度捕捞导致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尽管2005年建立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在长江经济发展与珍稀水生生物保护的博弈中,这些珍稀物种的命运岌岌可危。它们急切地呼唤,呼唤着人类倾听它们的内心话,呼唤着人类保护这些珍稀的物种,保护母亲河长江......
中华鲟:我曾是恐龙的好朋友,在长江生活了上亿年之久,但是现在,我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的同伴们也越来越少了……
中华鲟(图片来源: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群自白垩纪延续至今,已经历1.4亿年,是最古老的鱼类之一。它们亲历了长江的形成和变迁,也见证了恐龙的繁盛与消亡。
中华鲟身长最长可达4米,体重可达500公斤以上,体型呈长梭形,眼细小,全身有五行菱形骨板。长江边有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其中“千斤腊子”就是中华鲟。中华鲟幼鱼在海洋生长和栖息,8~14龄具备性成熟条件后,便开始向长江上游和金沙江下游的产卵场进行洄游,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全世界有27种(亚种)鲟鱼,都在北半球相对冷水的环境生活。中华鲟是其中分布纬度最南端的物种,也是少数在秋天繁殖的鱼类物种。
全世界的鲟鱼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中华鲟也不例外。由于1981年葛洲坝的建设阻隔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迫使中华鲟失去了原有的产卵场,栖息地丧失和过度捕捞使其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繁殖群体性比失调(雌雄性比接近6:1);而三峡蓄水后导致的产卵场环境条件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中华鲟的濒危状况。
为了保护中华鲟物种,人们进行了大量的努力。1983年中华鲟人工繁殖获得成功后,已实施增殖放流超过60余次,600万尾(农业部2014年数据)。遗憾的是,这些努力仍无法阻止其自然种群的衰退(放流个体的贡献率不足10%,自然繁殖补充仍是其种群维持的主要途径)。最新的科考结果显示,中华鲟已连续两年(2017和2018年)未监测到发生繁殖行为。至2018年,葛洲坝下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已不足20尾。
由于有较大量的人工养殖中华鲟个体存在,且突破了全人工繁殖瓶颈。所以,中华鲟的保种希望犹存。但是,要恢复其自然种群,仍然任重道远。
白鲟:长江里一直流传着我的传说,但是,人类再也看不到我长江逐浪的英姿……
白鲟(图片来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
白鲟(Psephurus gladius)是匙吻鲟科现存的两种之一,因其吻部长如象鼻(占体长1/3),又被称为象鼻鱼、中国剑鱼。作为世界上更大的淡水鱼类之一,白鲟更大个体全长可达7米,是名副其实的“淡水鱼王”,因此也被长江渔民戏称为“万斤象”。性成熟白鲟个体通常分布在长江中上游的干支流中,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每年的3-4月是白鲟的繁殖期,大量亲鲟聚集于金沙江下游的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幼鲟集群往河流下游迁移,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它们逐渐分散开来,进入长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是长江水生态系统中最顶级的掠食者,相当于草原上的狮群,海洋中的大白鲨,对下级的物种种群有着强烈的控 *** 用,甚至凶猛的鳡鱼都会成为白鲟的食物。因此,白鲟在长江水生态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功能作用。白鲟(分布于亚洲)和匙吻鲟(分布于美国密西西比河)作为跨太平洋分布的古老孑遗类群,对于研究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的地质历史和生物交流过程,比较两个大陆的生物类群演化差异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与中华鲟的命运类似,白鲟也因大坝阻隔和过度捕捞对其野生种群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由于白鲟无法人工驯养,是三种长江鲟鱼中唯一未能人工繁殖成功的一种,这也造成了人类对其保护束手无策的局面。自2003年在四川宜宾江段调查到了白鲟之后,十多年来,再没有人见过长江白鲟的踪影。
长江鲟:我是迷你版的中华鲟,虽然我这么小,长江这么大,却依然没有我的容身之处。
长江鲟(图片来源: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鱼类图集)
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达氏鲟,俗称小腊子或沙腊子,长得和中华鲟十分相似,它们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姐妹物种。主要区别在于长江鲟的鳃耙更多一些(一般33-54),中华鲟的鳃耙少一些(一般14-28);中华鲟要进行河海洄游,长江鲟不进行洄游,属于淡水定居性鱼类。与它的两位长江同类相比,长江鲟更大仅1.2米(约15公斤左右),是鲟鱼中的小个子。长江鲟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在长江中上游和金沙江干支流中皆有分布。长江鲟产卵场也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冒水至长江上游合江之间的江段,繁殖期在3-4月,存在秋冬季节产卵类型,属多次产卵类型。
栖息地丧失被认为是长江鲟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尤其是近年来长江上游干支流水电工程、航道整治和挖沙活动,使得长江鲟几乎无容身之所。在最近几年(2014-2018)的专项监测中,每年捕获的长江鲟数量仅为1、3、1、4、3尾,野生种群的濒危状况堪比中华鲟。
目前,长江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也已经突破,其子一代苗种繁育在2003年已初具规模,到2018年可实现放流85000多尾不同规格的幼鲟。但如何提高放流个体的存活率和对外界的适应力,进行栖息地的修复,是未来长江鲟保护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胭脂鱼:我是长江中的“一帆风顺”,却不知道我的“鱼生”、我们的种群能否一直“一帆风顺”?
胭脂鱼(摄影:邱宁)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又名黄排、火烧鳊,是胭脂鱼科在我国唯一的代表种,分布于长江和闽江。目前闽江的胭脂鱼已经很难见到了。胭脂鱼和白鲟相似,也是跨太平洋分布的古老类群。只不过其近亲类群亚口鱼类在北美仍留存有70多个物种,但是在亚洲仅孑遗胭脂鱼一个物种。因此,对于研究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的地质历史和生物交流过程,比较两个大陆的生物类群演化差异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胭脂鱼体形侧扁,背鳍起点处隆起,幼鱼体色桃红或墨绿,成鱼通体呈现猩红色纵横,好似涂抹胭脂一般,色彩十分绚丽,被人们荣称为“一帆风顺”,在东南亚享有“亚洲美人鱼”的美称。胭脂鱼在长江上、中、下干支流和湖泊中皆有分布,但产卵场主要在长江上游干流及金沙江、岷江和嘉陵江。成熟亲鱼在繁殖季节(3-5月)上溯洄游,在水流湍急的砾石和乱石滩上产卵,仔鱼和幼鱼随江水漂流到中下游或附属湖泊中生长。葛洲坝修建之后,长江中下游的胭脂鱼群体无法上溯至上游产卵场,但在坝下形成了新的产卵场。
胭脂鱼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已有较长历史,自1978年四川省万州水产研究所首次获得胭脂鱼池塘人工繁殖成功后,各地水产所每年均开展了大量的胭脂鱼增殖放流活动。根据中科院水生所1996-2018年的野外监测记录,每年都会有一定数量的胭脂鱼幼鱼或成熟亲鱼被误捕(年均14尾),表明胭脂鱼在长江中仍维持有比较稳定的种群规模。
花鳗鲡:我的名字很美,但我不想成为传说。亲爱的人类啊,请把我留在长江!
花鳗鲡(图片来源:长江中下游土著和外来鱼类)
花鳗鲡(Anguillamar morata)又名溪鳗、雪鳗,在朝鲜、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均有分布,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及其以南省份的河流。花鳗鲡躯体呈圆筒状,后部稍侧扁,总体看来像巨大的鳝鱼,在广东地区被称作“鳝王”。花鳗鲡是降河性洄游鱼类,成熟亲鱼从江河洄游至远洋中产卵繁殖,卵在海流中孵化,孵出的仔鳗经变态为柳叶鳗,随海流漂游到河口近岸,并逐渐变态为白鳗苗(俗称线鳗或玻璃鳗)进入江河中生长、肥育。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和拦河筑坝阻碍其降河洄游通道等原因,导致花鳗鲡的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花鳗鲡野生苗种已可进行人工养殖,但人工育苗尚未获得完全成功。
川陕哲罗鲑:为了适应长江现在的生存环境,我一直在努力,人类啊,请别放弃我!
川陕哲罗鲑(图片来源于 *** )
川陕哲罗鲑(Hucho bleekeri),又名猫鱼、虎嘉鱼等,在长江主要分布于四川西北部的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是冰川时期残存的冷水性鱼类,在研究动物地理学、鱼类系统发育与气候变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川陕哲罗鲑更大个体可达50kg左右,背部生有脂鳍,繁殖期为每年3-5月,雄鱼和雌鱼一一配对,具有筑巢行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川陕哲罗鲑还是当地的经济鱼类,此后由于过度捕捞、污染和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干扰,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多个历史分布区已难觅其踪迹。万幸的是,经过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2013年6月,川陕哲罗鲑在陕西太白县人工繁殖成功。根据2018年10月最新消息,研究人员通过水下视频及科研捕捞,证实陕西太白河中川陕哲罗鲑种群存在自然繁殖,为川陕哲罗鲑野生种群的延续带来了希望。
松江鲈鱼:我曾是乾隆御赐的“江南之一名鱼”,是招待贵宾的佳肴,如今却因种群濒危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愿我们的濒危别再次“升级”!
松江鲈鱼(图片来源:中国淡水鱼类原色图集)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与黄河鲤鱼、松花江鳜鱼、兴凯湖白鱼并称为我国的四大名鱼,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及相关河流水域,以上海松江县所产的最为有名。松江鲈鱼外形看起来很像沙塘鳢,亲鱼在繁殖季节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松江鲈鱼为降河洄游性鱼类,幼鱼于淡水中育肥,到生殖季节(12-2月)自淡水作降河入海的生殖洄游。松江鲈鱼在上世纪50年代的年捕获量可达万斤。近年来,由于河口污染、掠夺式捕捞和洄游通道阻隔,致使松江鲈鱼野生种群数量不断减少,长江口松江鲈鱼已基本绝迹,目前仅在黄渤海沿岸发现其幸存的种群。2007年山东文登市青龙河下游成立了首个松江鲈鱼自然保护区,并开展松江鲈鱼救治、驯养繁育和放流工作。其后上海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也从2013年开始进行松江鲈鱼放流,至今在长江口已累计放流约20万尾。
除上述珍稀鱼类以外,长江流域还包括滇池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grahami)、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 tsinlingensis)两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其中滇池金线鲃分布于滇池流域的涌泉、溶洞和地下河中,为长江、红河、珠江三大水系分水岭地带;秦岭细鳞鲑分布于秦岭山区的10余条山间溪流中,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与上述物种一样,这些鱼类也都遭受着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栖息地破坏,种群数量稀少,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2016年,一个声音犹如黄钟大吕:“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 总书记的号召,振聋发聩,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立规矩、明方向,也让这些长江珍稀水生生物看到了曙光。三年多来,举国上下,“长江大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水清河晏,江豚腾跃的景象频频再现。根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由水生所组织实施的2017年长江江豚科考结果显示: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18年开始,长江各流域开始逐步实施禁捕和退捕后,其效果已经初步显现,鱼类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根据水生所专项监测结果表明,相比2017年,2018年长江上游宜宾、合江和木洞江段的圆筒吻鮈、异鳔鳅鮀、光泽黄颡鱼等经济鱼类和特有鱼类数量有所回升;赤水河单船捕捞产量从禁渔前的4kg/天/船增加到禁渔后的6kg/天/船,一些多年未见的种类(如银鲴和长吻鮠)得以重新出现。
2019年,在水生所曹文宣院士的多年呼吁下,三部委联合发布了《长江流域重点水城禁捕和建立偿制定实施方案》。根据《方案》要求:2019年年底前,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完成渔民退捕,率先实行全面禁捕;2020年底前,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区以外水域要完成渔民退捕,暂定实行10年禁捕。至此,母亲河长江全面进入十年休养生息期。这些濒危的特有鱼类们,应该可以安享它们的“鱼生”了。
小编希望下次给大家科普,就不需要看这些图片啦,咱们直接到长江边,现场观察它们灵动的美,领略长江母亲万古奔腾的气势,感受在习总书记“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的嘱托下日新月异的变化,再探寻一段新的充满活力与生机的长江故事。
来源:中科院水生所
中华鲟:30年放生700万尾,却面临灭绝的残酷现实!30年来,中华鲟放生了700万尾,令人欣喜的消息似乎预示着它们将告别濒危的边缘。然而,实情却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中华鲟仍然面临着灭绝的残酷现实!这个古老而神秘的生物,曾经是长江的守护神,却在近几十年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挑战。
30年间放生了700万尾中华鲟,为濒危物种保护作出了努力
近30年来,中华鲟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濒危物种的关键之一。中国的保护组织放生了700万尾中华鲟,通过这一措施,不仅仅挽救了这一濒危物种,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华鲟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亿多年前。然而,由于过度捕捞、水污染和生境破坏等因素,中华鲟数量迅速减少,已濒临灭绝。于是,中国的保护组织采取了放生措施,以帮助这一物种恢复和繁衍。
自1990年开始放生中华鲟以来,这项保护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功。放生总数量达到了700万尾,为中华鲟的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放生行动包括将中华鲟放回长江、珠江和黄河等主要江河中,以及在自然保护区和鱼类保护区建立人工繁育基地,进行人工孵化和放生。
这一保护计划背后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华鲟的放生有助于保护这一濒危物种的基因多样性。由于中华鲟的数量大幅减少,其种群之间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通过放生,可以增加中华鲟的种群数量和基因变异,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维持物种的存续。
中华鲟的放生也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积极影响。中华鲟是淡水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物种,其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华鲟的数量减少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通过放生可以恢复其种群数量,对当地水域内的浮游生物和鱼类的数量和种类有着直接的影响。
放生行动还强化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大规模放生中华鲟, *** 和保护组织呼吁公众加强对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这种公众参与的呼吁激发了人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推动了更多人参与到自然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行动之中。
尽管中华鲟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仍面临许多挑战。继续加强监测和保护措施,加大力度打击非法捕捞和水污染等问题是当前的重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中华鲟的种群恢复和长期生存。
水域污染、生境破坏和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
水域污染: 长时间以来,水域污染一直是中华鲟生存环境的一大难题。工业污水、农药、化肥和生活污水等无害鱼类的有害物质污染了中华鲟的栖息地。这些有害物质在长江中蓄积,中华鲟摄食后会携带有害物质进入体内,对其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繁殖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等。
生境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展,沿江地区的水域面积不断缩减,中华鲟原本的生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河道的围垦和淤泥沉积,损坏了中华鲟繁殖的环境,导致其无法顺利产卵。此外,水流调控工程也改变了水流的速度和方向,破坏了中华鲟的栖息环境和洄游路径。
过度捕捞: 中华鲟的肉质可口,而其鳞甲和鱼熏制品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在过去的数十年里,过度捕捞现象频频发生。大量的中华鲟被捕捞,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而中华鲟生活的长江与其他渔业资源共享,而过度捕捞不仅对中华鲟造成了巨大压力,也对整个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
应对措施: 加强水域污染治理:制定更为严格的法律法规,强化水污染治理,加强环保意识教育,减少有害物质排放,以保护中华鲟的栖息环境。 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适当的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的干预,保护中华鲟的繁殖和生存环境。
规范渔业管理:加强对渔业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和捕捞限制,保护中华鲟的种群数量稳定发展。 促进科学研究:加大对中华鲟的生态学、行为学等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其生存需求和保护措施效果,并基于科学研究成果,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保护策略。
中华鲟已被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亟需积极保护和恢复措施
保护和恢复中华鲟的任务非常紧迫。需要加强针对中华鲟的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华鲟保护的研究和监管工作,明确禁止非法捕捞和贩运中华鲟,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和处罚力度。同时,在保护区范围内,应加强巡逻和执法力度,有效维护中华鲟的生存环境。
需要加强中华鲟的繁殖与放流工作。中华鲟的繁殖非常困难,是目前世界上最难繁殖的鱼类之一。因此,各级 *** 和科研机构要加强繁殖技术的研究和掌握,积极开展繁殖与放流工作。通过人工控制生殖周期和提供合适的繁殖环境,促进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提高其种群数量。
加强中华鲟的栖息地保护也至关重要。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很多中华鲟的栖息地被大规模破坏,进行恢复和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立即停止对中华鲟栖息地施工、开发等破坏性行为,恢复受到破坏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应加强对中华鲟栖息地的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水产养殖区等,为中华鲟提供安全的栖息环境。
此外,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保护中华鲟的重要环节。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华鲟的珍贵性和濒危状况,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保护中华鲟的共识。通过开展宣传活动、环境教育和科普讲座等方式,提高公众对中华鲟保护的关注度,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中华鲟保护事业中来。
我们不能单单将责任推给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保护这个物种的责任。回望过去,我们或许可以发现一些不足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采取行动,拯救中华鲟及其它濒危物种。
是否能够让中华鲟重新繁衍生息,抑或失去它们永远沉浸在历史的遗憾之中,这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行动。让我们保护这个宝贵的物种,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校稿:北海
审核:萤萤
浙江宁波渔民捕到一条“怪鱼”,竟是珍惜野生中华鲟国宝大熊猫大家都熟悉,但是“水中大熊猫”你知道是什么吗?
就在2022年1月22日快天亮时,浙江宁波北仑的渔民在郭巨海域打渔时,不小心打上来一条形状怪怪的鱼,大约有2斤重,体长足有70公分,最明显的特征是突出的骨架,这是什么鱼?
渔民意识到这条鱼不寻常,赶紧上报,最后技术人员确认这是一条珍贵的野生中华鲟,于是赶紧实施救助,最终把这条健康无损的中华鲟交给了宁波市有关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保管。
图文无关
01
“中华鲟上餐桌?”
有网友讲:中华鲟很常见呀,餐桌上经常能见到。其实您说的不是中华鲟,因为它是国家保护动物,餐桌上的都是西伯利亚鲟。早在2007年11月20日,在重庆大渡口区,就有渔民牟绍成在长江捕获一条鲟鱼,很多人都以为是野生中华鲟,但是经渔业专家谨慎鉴定后,确认是一条西北利亚鲟鱼。因为两种鲟鱼在外观上比较接近,平常人们难以准确辨别,需要通过DNA分析才能确认。
爱国鱼,水中“大熊猫”
中华鲟为什么那么珍贵呢?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却在海里长大,一般在盐度1%~35%的水中生存,大约10年后,快成熟的中华鲟会追随童年的足迹,从大海再游回江里,到上游去产卵繁殖下一代。它们有稳定的生殖洄游习性,有自古以来固定不变的航道,即使游遍天涯也始终眷恋着母亲河,不管游多远都会回到出生的江里,所以它有了一个雅号“爱国鱼”。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曾和恐龙生活在一个时代,到现在有1.4亿年的历史,它也是全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您说珍贵不珍贵?而且中华鲟又与国宝熊猫一样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专业人士称之为研究鱼类和脊椎动物进化的“活化石”,老百姓愿意叫它“水中大熊猫”。
02
野生中华鲟为什么少见了?
中华鲟是一种软骨硬鳞鱼类,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早在1834年,英国人格雷在珠江广州段搜集到一条体长32公分的中华鲟,于是他在当年的伦敦动物学会发表学术论文时,给它定名叫中华鲟。而我们自己当时叫它的土名鲟龙或鲟鲨。
野生中华鲟主要分布在长江上,从金沙江向东一直到东海入海口,在珠江、湘江、钱塘江等江河中也偶有发现。野生中华鲟在长江上的原产卵场位于金沙江牛栏江江段。
后来,在1981年我国修建葛洲坝副坝后,就把中华鲟拦在了坝下,中华鲟只能随遇而安,就把产卵地改在了宜昌红花套江段。但是这里并不安全,总是有铜鱼等吞吃中华鲟鱼卵的习性,于是在长江宜昌建立了中华鲟放流站,定期投放中华鲟幼苗。
中华鲟能人工繁殖吗?
1982年我国就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也是我国之一个真正意义的鱼类增殖放流站。早在1984年就实现了成功人工繁殖中华鲟。但是此时有一个大的问题,要想在雄鱼和雌鱼身上取得生殖细胞,必须捕获野生中华鲟,然后“杀鱼取卵”,看起来并不符合现在的“人道”。
1982年,科研人员以网捕过坝的方式对中华鲟进行保护
仅仅过了两年,到了1986年,我国就能采用人工合成激素的 *** 给中华鲟催产进而繁殖,从而不再捕杀野生中华鲟,这确实是一大进步。
科研人员通过内窥镜鉴定中华鲟早期性别
到了新世纪的2009年至2011年,我国实施了中华鲟的全人工繁殖。这又是一次重大突破!为什么这么讲呢?前面也说了,中华鲟在淡水里孵化,但是却要在咸水中生活。我国这三次人工繁殖,突破了在全淡水条件下养殖成功。
模拟野外条件的养殖环境
等到了2014年又有了更出人意料的突破——不要爸爸,妈妈一人就能生小孩了——中华鲟亲本再成熟技术。
来源 | 科普中国-星空培育计划
中华鲟,大家都不陌生吧,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但是我们在一些超市、菜市场或者餐馆里,会见到买卖“中华鲟”的现象,很多小读者不禁会问“市场上有人叫卖中华鲟,是真的中华鲟吗;不是说中华鲟是保护动物吗,怎么还能随便买卖呢?”
- 绝对不可食用的中华鲟
其实,市场上出售的基本上都不是真的中华鲟,而是杂交鲟等人工养殖的商品鱼,是某些商家冠以“中华鲟”的噱头售卖忽悠顾客。如果真的出售中华鲟肯定是违法的,因为中华鲟是世界濒危珍稀野生动物,在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联合颁发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它和达氏鲟、白鲟被列为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西伯利亚鲟、小体鲟、施氏鲟等则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简而言之就是跟大熊猫、金丝猴一个等级的存在。
中华鲟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无论是野生的还是人工养殖的,都是禁止销售和食用的。换句话说,根本不存在所谓养殖的中华鲟,所以市场上的所谓“中华鲟”都不是真的,因为违法。如果你吃了“中华鲟”,那么只有两种可能,一是你违法了;二是你吃到假货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它们不属于餐桌,千万不要以身试法。
而其它的野生鲟鱼,如达氏鳇、施氏鲟等,基本都是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也是不允许吃的。但是,如果是经过批准的、利用人工繁殖技术繁殖的野生纯种2代以后的鲟鱼商品鱼,是允许出售、利用,可以端上餐桌的,比如养殖的杂交鲟、西伯利亚鲟等鲟鱼商品鱼就可以吃。
虽然说养殖的商品鱼可以吃,但是鲟鱼也不是随便就可以进行养殖的,要想驯养繁殖鲟鱼需要持有国家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人工繁育许可证》,才可以进行养殖。从事鲟鱼经营、销售的单位和个人也必须要获得《水生野生动物经营利用许可证》。
从远古到现在,鲟鱼的家族分支越来越多,种类也就很多,除了中华鲟以外,还有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小体鲟、达氏鳇、匙吻鲟等。我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世界现有27种,在我国水域生存的就有8种,占了近三分之一。市场出售的鲟鱼都是属于人工饲养的经济鱼种,因为鲟鱼在外形上相似度颇高,非专业人士很难分辨,甚至常常弄混淆,所以有些商家就用杂交鲟来冒充中华鲟。
- 真假中华鲟,这样辨别
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真假中华鲟呢?虽然鲟鱼的样子差别不大,但是细微处,我们还是能够看到区别的。而且除了长相,不同种类的鲟鱼,颜色也有明显区别。
比如说中华鲟和俄罗斯鲟,从体型特征判断:俄罗斯鲟的尾鳍上下叶差距比较大,上叶要远远长于下叶。而中华鲟尾鳍的上叶仅仅是稍微比下叶长。
其次,中华鲟的体色在侧骨板以上,为青灰、灰褐或灰黄色,侧骨板以下逐步由浅灰过渡到黄白色,腹部为乳白色。而俄罗斯鲟的头部、背部、背鳍、腹鳍均为青灰色,腹部淡黄色与白色。
另外一个较为容易辨认的特征,就是鱼头部:中华鲟的吻部较圆钝,俄罗斯鲟的吻部则更尖锐,而且还有些上翘。
请记住: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鲟鱼都千万不要吃!
科学顾问:
杨华莲 北京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马国庆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水产科学研究所
鲟鳇鱼是中华鲟吗?鲟鳇鱼和中华鲟有啥区别?鲟鳇鱼是一种珍稀的濒危大型淡水鱼,黑龙江特有的一种水产,与中华鲟非常相似,但鲟鳇鱼和中华鲟并不是同一种鱼,它们是有区别的。那么,鲟鳇鱼和中华鲟有什么区别呢?
鲟鳇鱼
1、珍稀程度不同
中华鲟是国家保护动物,而鲟鳇只是濒危动物。
2、两鳃盖膜有别
鲟属和鳇属的更大区别在于鲟属的两鳃盖膜在峡部相连,鳇鱼鳃盖膜不在峡部相连,呈分离状。当然鳇属的口裂也大过鲟属。
鲟鳇鱼--大型淡水鱼
3、体型特征不一样
(1)鲟鳇鱼
鲟鳇鱼体长无鳞,体色背部棕灰或褐色、腹部银白。栖息生活在河道中,在水体底层游动,以水生昆虫幼虫、底栖生及小型鱼类为食。鲟鳇鱼是珍稀名贵的大型鱼类,是鱼类中寿命最长、个体更大的类群。更大个体体长可达8米,体重1500千克,寿命可达100龄以上。
(2)中华鲟
中华鲟
体长平均约40厘米,最长达130厘米,体重更高达600千克。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大而硬的骨鳞,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 *** 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小贴士】如何保护中华鲟?
A、增殖放流有关部门一直都在做,收效甚微。
B、拆除三峡,葛洲坝,长江流域阻碍中华鲟洄游产卵的大坝统统拆拆拆。
C、个人认为更好的 *** 当然是合法养殖,端上餐桌,大家都买来吃,养殖的多了,数量就上去了。
鳜鲑鲱鲥鳎鲉鲬鲿鲅鳢鳐
鲷?鲀鳓鲟鳑鲏鲯鳅鳗鲡
……
之前我们说过鸟字旁的生僻字
其实鱼字旁的生僻字也不少
你有没有想过
把它们和那些水中游动的鱼
一一对应起来呢?
guì
鳜
这可能是最鱼字旁最容易被念错的字了
它确实有两个读音guì和jué
只有在特定词语鳜鯞(zhǒu)里才读(jué)
指的是鳑鲏(pánɡ pí)这种鱼
相比而言
鳜鱼则更加有名
唐朝诗人张志和写下的著名诗句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赞美的就是这种鱼的美味
鳜鱼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
喜欢栖息于清洁、透明度较好、有微流水的环境中
经常是白天钻入洞穴石缝水草中
到了夜晚便出来觅食
而且它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
可能也正因为如此才会味道鲜美吧
徽州传统民间菜臭鳜鱼就是用它做的
烹制前鳜鱼要经过大通腌制
虽然闻起来有些臭
吃起来却是香嫩可口
guī
鲑
科学家通过对古化石的研究证明
鲑鱼在一亿多年前
就已经生存在地球上了
鲑鱼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鱼
它出生在淡水的河流中
却在成长期游入大海
在咸水环境里长大
等到产卵期时又会长途跋涉
再回到淡水环境的故乡生出下一代
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这一路游回故乡颇多障碍
据说能够准确找到故乡
全有赖于它超群的味觉
fēi
鲱
鲱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全身覆盖着银色的鳞片
像一支支银色的飞镖
鲱鱼没有自卫的武器
自我保护的唯一方式就是快速游动
或集群不断变化队形
让捕食它们的大鱼无从下嘴
不过正是它们这种群集方式活动
反而给了渔民捕捞的机会
一旦发现鱼群
现代捕鱼工具极易捕到鲱鱼
提到鲱鱼不得不说瑞典著名的鲱鱼罐头
它用自然发酵的方式腌制而成
据说是世界上最臭的食物
被瑞典 *** 禁止在住宅区内开启
更是被严禁带上飞机
很多瑞典人爱它就像我们爱臭豆腐
即便用夹子夹住鼻子
也要吞下这散发着恶臭的美食
shí
鲥
鲥鱼平时栖息于海水中
春末夏初便会溯河作生殖洄游
幼鱼在江湖内生长
一般长到150毫米左右入海
在海中发育成长
鲥鱼在长江口下游曾常年产量超50万公斤
1974年更高产达157.5万公斤
但因长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加上捕捞强度过大
尤其是对幼鲥的过度捕捞
造成了如今鲥鱼趋于灭绝的现状
tǎ
鳎
鳎科是鲽形目下的一个科
它的身体呈鞋底状或舌状
更大的特点就是
眼位于头的一侧
前鳃盖后缘不游离
它们平时潜藏于砂泥中
仅露出双眼
用守株待兔的方式捕食经过的小鱼虾
有些体色还会随环境而改变
是伪装高手
yóu
鲉
鲉头大多刺
鳍棘粗且坚硬
有些鱼的鳍棘带毒
人一旦被刺到会疼痛异常
鲉广泛分布在温带和热带水域
一般生活于岩礁间
因而也被称为岩鱼
yǒng
鲬
鲬鱼又被称为牛尾鱼
生活在近海底层
通常栖息在水深不超过30米的岩礁地区
鉴于它的高蛋白低脂肪
特别适合减肥的人食用
cháng
鲿
鲿科是鲇形目下的一科
该科鱼类是淡水夜行性鱼类
栖息于河川溪流中
广泛分布于亚洲和非洲
它们白天常躲在岩石孔隙
黄昏或夜间才出来活动觅食
我们吃麻辣火锅必点的黄颡鱼
俗名黄辣丁
就是鲿科里的一种鱼
bà
鲅
鲅鱼馅饺子你肯定吃过
所以这个字应该并不陌生
我们吃的鲅鱼又叫蓝点马鲛
是肉食性的凶猛鱼类
不过因其肉坚实味鲜美
所以在分布区域内被大量捕捞
在日本内海还曾发生过局部消失
我国黄海、渤海蓝点马鲛渔业管理法规
和伏季休渔制度的实施
使其得到了有利的保护
开发利用趋于科学、合理
lǐ
鳢
鳢和鲤读音虽然相同
但却不是一种鱼
鳢是鲈形目月鳢科下的一个属
体侧有黑斑
烹饪水煮鱼或酸菜鱼用到的黑鱼
就是鳢属里的乌鳢
别看它肉质紧致
颇受食客喜爱
在水里可是凶猛掠食者
据说一条黑鱼
吃光整个池塘的惨剧也曾发生过
yáo
鳐
鳐的身子扁平
尾巴细长
有些种类的鳐
尾巴上长着一条或几条
边缘生出锯齿的毒刺
鳐的眼睛和喷水孔长在头顶
口、鼻和鳃裂在底侧
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底栖生活
而逐渐演化出来的
diāo
鲷
我们日常说的鲷鱼
通常指的是真鲷
也就是俗称的加吉鱼
常见的有红加吉和黑加吉
鲷鱼有个特别的本领
那就是变性
红鲷一般都是
一条雄鱼带领十几条雌鱼一同生活
一旦雄鱼死去
雌鱼中较健壮的那个就会变成雄性
成为新的一家之长
yìn
?
?身体更大的特点
就是头部下方有一个椭圆形的吸盘
那是由之一背鳍变性而成的
它通常单独活动于近海浅水处
独特的吸盘让它能够吸附宿主身上
随着宿主四处游荡
鲸、鲨、海龟、翻车鱼
甚至于小船都可能成为它“寄宿”的对象
tún
鲀
每年吸引众多老饕
冒着生命风险也要吃的河豚
就是鲀科下的一种
它们更大的特点就是
在遭遇危险时
就会吸水或吸气
使腹部鼓成一个球
鲀科的很大一部分内脏、血液中有毒
如果误食很可能会中毒身亡
lè
鳓
说鳓鱼你可能不熟悉
但说起曹白鱼、鲙鱼你可能就知道了
其貌不扬的它
在中国渔业史上是最早的捕捞对象之一
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山东胶县三里河“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
就曾发现鳓鱼骨头
还有成堆的鳓鱼鳞片
说明古人不仅活着的时候喜欢吃鳓鱼
死后还要把它作陪葬品
xún
鲟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
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
由于自然环境改变和过度捕捞等原因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的野生鲟鱼资源明显减少
处于濒危状态
其中被称为“水中大熊猫”的中华鲟
更是达到极危的级别
据1834年的有关文献记载
中华鲟的模式产地是中国
尽管它不是中国特产
但却由于模式产地在中国而出名
páng
鳑
pí
鲏
说鳑鲏可能有点陌生
说四方皮可能湖北、湖南的小伙伴就听说过了
鳑鲏生活在淡水中
是一种杂食性小鱼
它体态优美、色彩艳丽
是我国著名的原生观赏鱼
上世纪60年代
鳑鲏以观赏鱼的身份进入了欧洲
被称为中国彩虹
据说日本天皇还曾于20世纪90年代初
派人专门到无锡太湖边来寻找它
qí
鲯
qiū
鳅
它是鲯鳅属的一种大洋性鱼类
它的头很大
额部有一骨质隆起
随成长而越明显
尤以雄鱼为甚
它们喜欢生活在流木和浮藻下
借此隐藏自己的身体
待猎物接近后捕食
因此得了个“水下狐狸”的绰号
mán
鳗
lí
鲡
鳗鲡是一种江河性洄游鱼类
原产于海中
溯河到淡水内长大
后回到海中产卵
据说鳗鲡在“绝食”一年半后仍能生存
养殖的鳗鲡寿命可长达50年
而且它的性别也可在环境和密度的影响下改变
当密度高、食物不足时
会变成公鱼
反之变成母鱼
(部分图片未能上传)
中华鲟是鲟的一品种原文:[鲟鱼]:尹文端公,自夸治鲟鳇更佳,然煨之太熟,颇嫌重浊。惟在苏州唐氏,吃炒蝗鱼片甚佳。其法切片油炮,加酒、秋油滚三十次,下寸再滚起锅,加作料,重用瓜、姜、葱花。又一法,将鱼白水煮十滚,去大骨,肉切小方块,取明骨切小方块;鸡汤去沫,先煨明骨八分熟,下酒、秋油,再下鱼肉,煨二分烂起锅,加葱、椒,韭,重用姜汁一大杯。
淸 袁枚《随园食单》江鲜单
袁枚在江鲜单载有鲟鳇鱼,有人说这是二种鱼,南长江产的为鲟,北边黑龙江产的叫鳇。实际鲟鳇一家,鲟鱼鳇鱼都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鲟形目。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每年须溯河洄游产卵,有“海河洄游”和“江河洄游”两种,一般海河洄游为鳇,江河洄游为鲟,鳇鱼个大,鲟鱼适中。鳇鱼是鲟鱼的一种,现仅存于中与俄的界江黑龙江之中,人们常将两者相提并论,称鲟鳇鱼,中华鲟是鲟的一品种。鳇鱼之名,据说是清末光绪年间,抚远大都督那斌上京进贡鲟鱼,慈禧太后见其体庞大,食其味美而问曰:“此为何鱼?”,那斌答曰:“无名,请赐名。”慈禧太后曰:“此鱼如此健硕,真乃鱼中之皇,就叫‘鳇鱼’吧。”
鲟鱼又称鲟龙,有水中“活化石”之称,由于人类滥捕破坏环境,国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使长江中华鲟已步入“极危”级物种行列,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但以前不是这样的,远了不说,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虽是计划经济,但在西单菜市场还见过鲟鱼呢,现别说鲟鱼了,就刀鱼、鲥鱼都是难得一见了。现在市场的鲟鱼多是养殖的史氏鲟,能捕捞的仅为黑龙江的施氏鲟和达氏鳇。
鲟鱼是所有鱼类中营养价值更高的一种鱼类,鲟鱼自古就是稀罕吃食,早年间还是进贡珍品,享誉大江南北,也就是讲除了当地,只有大内皇宫里才能吃到,民间还流传着乾隆皇帝品尝鲟鱼赋诗赐名的典故,鲟鱼也是当今国际上享有盛誉珍品,鲟鱼熏制肉、鲜肉等畅销不衰,鱼籽酱素有"绿宝石"之称供不应求。
鲟鱼全身都是宝,其肉鲜嫩味美,他的软骨和骨髓(俗称“龙筋”)由其珍贵,有“鲨鱼翅、鲟鱼骨”之说。鲟的其许多脏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本草纲目. 鳇鱼》引述陈陈藏器语云:“其肝主治恶疮疥癣,勿以盐炙食”,又在“鲟鱼”条下引述云:“其肉补虑益气,强身健体,煮汁饮,治血淋;其鼻肉作脯补虑下气;其籽如小豆,食之健美,杀腹内小虫。还有美容的功效,长期食用可消斑去皱、平衡油脂,使面色红润。
鲟鱼制做宰杀至为重要,先将杀后的鱼在水中冲洗干净,然后用大概80度左右的开水,即水开始冒小泡的时候,把水舀出来用水烫一下鲟鱼皮,撒一些盐和白醋,注意千万不要太多了,要适可而止,把鲟鱼最外层沙沙的黑皮跟粘液擦掉,只至鱼身是灰白色且有花纹时,然后,再用开水烫一下整鱼,这个得注意,烫不好就把鱼皮都烫开花了,更好先准备个热水盆,用手拎着鱼尾在盆里烫几下就行了,再然后把鲟鱼身上的硬鳞片儿用刀刮掉,要慢慢刮;千万别着急啊,鲟鱼宰杀烫皮退沙时要注意火侯的掌握,避免沙粒混入肉中影响质量, 接下来根据你自己的口味,看看打算怎么吃。
鲟鱼其肉鲜嫩味美,富商巨贾,均将其视为珍品。尤其是鲟鱼骨和骨髓(俗称龙筋)更为珍贵,素有"食之延年益寿、滋阴壮阳"之说。袁枚老上司尹文端公,自夸治鲟鳇更佳,但袁枚尝后,认为煨之太熟,味道有些浓浊,把此珍物给糟蹋了,他在苏州吃唐静涵家的炒鲟鱼片甚佳。
苏州唐静涵家制炒鲟鱼片,是将鲟鱼收拾干净,取肉切1厘米厚片,用盐、葱片、姜片、料酒腌渍片刻,姜切指甲片,葱切象眼片,酱瓜切小片。锅上火加油烧四成热,下入鱼片,炸至金黄捞出。锅中留底油,下葱、姜、酱瓜炒香,烹入料酒、酱油大烧开,改小火滚,使葱、姜、酱瓜充分出味,再加水烧沸时,放入鱼片烧片刻,调好味,用旺火把汁收浓,汁全裹在鱼片上即可装盘。此菜名为炒实为烧,葱姜味突出,配以酱瓜风味尤佳。
鲟鱼好吃,制做很重要,鲟鱼肉质口感鲜、嫩、脆、滑、爽,优于龙虾;其软骨(鲟龙鱼通体软骨)、皮、鳍、肝、肠等至少可烹制成30余道美味菜肴。现有的店以鲟鱼十味,一鲟八吃来招揽客人。随园食单鲟鱼条记载了三种技法,除尹文端公红煨鲟鱼块,唐静涵家炒鲟鱼片外,还有一法姜汁煨鲟鱼,是道半汤菜,原文是,鲟鱼用白水煮十滚,去掉大骨,肉切小方块,取明骨也切小方块,鸡汤煮开去掉浮沫,先煨明骨八分熟,下酒及酱油,再下鱼肉,煨二分熟起锅,做此菜多加葱、椒,韭和姜汁一大杯。
具体制法是:将鱼收拾干净去鳞、鳍、头和尾另作他用,将葱洗净剖开,切成段。姜洗净,一部分切成片,另一部分捣碎。将韭菜洗净,切成末。锅上火将鱼用白水煮开十次,去掉大骨,把肉切成小方块。然后取出鱼的脆骨也切成小方块,把煮鱼汤去掉沫,先煨脆骨到八分熟,加酒、酱油,再下鱼肉,煨二分烂起锅,加葱、椒、韭,再用姜汁一大杯就,出锅时撒入韭菜末即可调味又可增色。此菜品鱼白菜绿,质地鲜嫩,姜味浓郁,清香味美。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 *** ,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
钱塘江在我国东南沿海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流,同时也是浙江省境内的之一大河。据统计,在钱塘江所控制的流域面积内,土地面积占浙江全省的47.2%,GDP则占到浙江全省的64.1%,堪称一条“财江”。
钱塘江
钱塘江流域不仅仅包括钱塘江这一条大河,还包括新安江、富春江以及兰江(这四条江都位于干流),该流域内主要的支流则主要有分水江、曹娥江、乌溪江、婺江以及浦阳江。
在历史上,钱塘江流域的渔业资源非常丰富,是鲥鱼和刀鱼的重要产卵场。此外,这里的三角鲂(当地称塔鳊)、子陵吻鰕虎鱼(当地称子陵鱼)也是颇负盛名,捕捞历史久远。
据老渔民回忆,过去在每年春季,成群的刀鱼都会准时溯江繁殖,一直游到下沙、钱江一桥以及富春江的下游,场面非常喜人。钱塘江的刀鱼,在名气和资源量上比不上长江的刀鱼,而且种群的生存危机也出现得更早。早在上世纪70年代,钱塘江刀鱼就已经无法形成渔汛了,80年代时已经基本绝迹。
长江刀鱼
据文献记载,上个世纪钱塘江流域共发现并记录了238种鱼类。其中,洄游性鱼类在总渔获量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是钱塘江流域最主要的捕捞对象。鲥鱼、刀鱼、鳗鱼以及四大家鱼,皆属于洄游性鱼类。
在1959年和1968年,钱塘江流域分别建成了新安江水库和富春江水库,对江水的生态造成了巨大冲击,洄游性鱼类首当其冲。调查显示,在钱塘江、富春江一带,鱼类产卵场的面积减少了2/3左右,渔业产量只有过去的1/10,刀鱼和鲥鱼等名贵的鱼类显著减少。
在建坝前,钱塘江鲥鱼的更高产量曾达到85吨,1981年急剧减少到270公斤,1983年为35公斤。到了1984年,全江捕到的鲥鱼只有4尾,总重不到5公斤,基本被宣判了“死刑”。而在同一时期,长江鲥鱼的产量勉强还有十几吨左右,但同样也不容乐观。
钱塘江渔民
鲥鱼和刀鱼的命运只是钱塘江生态变化的一个缩影,水库大坝带来的冲击同样也波及了其他鱼类。以新安江水库为例,水电站建成前,这里的鱼类有107种,水库建成后,鱼类逐渐减少到了83种,前后有24种鱼相继绝迹。
不仅如此,泄洪导致大排量的低温水体涌入下游,给温水性鱼类带来了灭顶之灾。自1963年开始,从新安江大坝到马目大约15公里的江段上,四大家鱼等温水性鱼类几乎绝迹,从国外移植的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反倒生长良好。
新安江泄洪
不过话说回来,水库的建成也有不少好处。水利工程的首要功能是蓄洪防涝,保障下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还具有农业灌溉、发电以及航运的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拦江蓄水后,新安江库区的水容量不断增加,水面越来越广。在水体上层,浮游植物受光良好,基础饵料非常丰富,形成了一个优越的养殖平台,渔业产量也因此比以往增加了30多倍。
对产量贡献更大的当属鲢鱼和鳙鱼,这两种鱼占库区捕捞总产量的70%以上。为了经营好水库渔业,当地渔场每年都会投放大量的鲢鳙鱼苗,这种“传统”已经延续了50多年,现在还成了“保水渔业”的典范,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宣传。
淳牌有机大头鱼
在整个80年代,新安江库区平均每年投放的大规格鱼苗有50多万公斤。近年来,鱼苗的投放量进一步增加到了60多万公斤,产业越做越大。淳安县的“淳”牌有机鲢鳙更是享誉全国,深受市场认可。
在1984年,新安江水库更名为千岛湖。不得不承认,千岛湖的养鱼模式确实对全国的大水面渔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在渔业开发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外来物种的侵入。
据统计,从1986年~2020年间,当地渔场向千岛湖引种并放流了十余种外来经济鱼类,主要品种包括鲟鱼、鳇鱼、尼罗罗非鱼、银鱼、斑点叉尾鮰、蓝鳃太阳鱼等等。这些外来鱼类有些已经在千岛湖成功繁育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对钱塘江流域的原始生态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
斑点叉尾鮰
以斑点叉尾鮰为例。这种鱼原产自北美洲的南部地区,是美国最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品种之一。新安江的水质环境和原产地非常相似,为斑点叉尾鮰的生存繁殖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斑点叉尾鮰本身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快、食谱广等特点,市场价格也很高,非常受网箱养殖户的青睐(大部分网箱现已清除)。过去由于养殖基数大,逃逸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斑点叉尾鮰逐渐扩散到了新安江的上游,东南湖区、西北湖区均已发现幼龄个体。
另外两种“形成气候”的外来物种是蓝鳃太阳鱼和银鱼。
蓝色太阳鱼的原产地是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以及五大湖区。这种鱼能够适应1~38℃的水温,攻击性强,繁殖很快。多年来的调查表明,每年春季蓝色太阳鱼的性腺是能够在库区正常发育的,该物种一旦在湖中自然繁殖并扩散开来,极有可能成为更具危险性的入侵物种,对本土鱼类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蓝鳃太阳鱼
至于银鱼,当地渔场是于1999~2000年间从太湖移植的,品种是陈氏短吻银鱼。银鱼的个体很小,并且只有一年的寿命,但是会吞食其他鱼类的鱼卵,抢占生态位,同样也具有不小的威胁性。
当初,工作人员将银鱼的受精卵直接投放到了湖中,经过自然孵化后形成了可观的种群。银鱼的收获非常特殊,要想获得稳定的产量,就必须年年移植受精卵,一旦停止移植,种群资源就会快速衰退,防控起来相对简单。
到目前为止,这些外来鱼类还没有造成本土鱼类的生存危机(至少媒体和期刊上还未见报道),但是入侵的现象已经发生,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有专家提醒,斑点叉尾鮰、蓝鳃太阳鱼等物种在钱塘江流域扩散的可能性极大,需要进一步加强繁殖监控与调查,以便及时进行人为干预。
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动植物保护条例,引入并养殖外来物种时应当采取必要的防逃措施。对于威胁性较高的肉食性鱼类,更好做到全封闭养殖,严格监管,防止逃逸事件发生。
另外,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规范放生行为也尤为重要。在钱塘江流域乃至全国,盲目放生的现象都比较普遍,予以科学引导才能真正造福生态,否则就是变相的“杀生”。
《本草纲目》——鲟鱼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是鱼类的共同祖先-古棘鱼的后裔,距今有一亿四千万年的历史。和恐龙生活在同一时期。中华鲟由于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原始特征,表现出它们既是介于软骨鱼类(鲨鱼等)与硬骨鱼类之间的类群,又是硬骨鱼类中较原始的类群,在鱼类演化史中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鲟在分类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是研究鱼类演化的重要参照物,在研究生物进化、地质、地貌、海侵、海退等地球变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难以估量的生态、社会、经济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珍稀动物已濒于灭绝。保护和拯救这一珍稀濒危的“活化石”对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维护生态平衡,都有深远意义。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
经济为大型经济鱼类,肉和卵都可食用。脂肪蛋白含量均高。鳔和脊索可制胶,鱼鳍和鱼唇也多胶质。此外还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中国特有种,已被中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鱼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至1992年已放流100多万尾,使资源量逐渐增多。
营养中华鲟为高蛋白、多脂肪性鱼类。其鱼皮可制革,鱼卵可制酱,鱼胆可入药,鱼肉、鱼肠、鱼膘、鱼骨等均是上等佳肴,鳔和脊索可 *** 鱼胶。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16.42-20.41%脂肪为3.05-4.32%;肝脏中蛋白质含量为10.31-1626%,脂肪为16.63-27.58%;卵粒中蛋白质的含量为2490-29.70%,脂肪为18.06-24.00。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以测定的17种常见的氨基酸。其中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除因酸水解被破坏的色氨基酸外,尚有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半必需的氨基酸两种(精氨酸及组氨酸,均为婴儿必需);非必需的氨基酸8种(丙氨酸、天冬氨酸、胱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丝氨酸、酩氨酸)。在肌肉中高含量的氨基酸有谷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亮氨酸;低含量的氨基酸有组氨酸、蛋氨酸及胱氨酸:其余氨基酸含量的高低排列各有异同。雌性个体肌肉含必需及半必需氨基酸的含量占氨基酸含量的48.54%,卵粒占48.80%;雄性肌肉占49.105。